党报改革论文

2022-04-15

最近几年,辽宁日报、新华日报、大众日报、浙江日报等报业集团联合城市市委机关报,实行新闻资源共享,在地方党报的改革中跨出新的一步,也是对报业走媒体融合之路的一种尝试。这几个省的党报走的都是资源互补、经营协作或广告联营的路子,但笔者认为,从省市级党报的发展趋势看,这只是一种过渡性的“以大带小”的措施。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党报改革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党报改革论文 篇1:

临风极目——杨兴锋与党报改革事业

我将丘吉尔的名言时刻牢记脑中:我没什么可以奉献,有的只是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不管遇到多大困难,我从不畏缩,从不后悔;不管取得多大的成绩,我从不满足,从不停步。我总在想,如果能够通过《南方日报》的改扩版实践,在激烈的报业竞争和舆论引导工作中牢牢掌握主动权,为我国党委机关报的发展壮大闯出一条新路,困难算得了什么,个人得失又算得了什么?

——杨兴峰

2004年10月23日,伴随着共和国一起成长的《南方日报》将迎来创刊55周年的日子。社庆前夕,总编辑杨兴锋荣获第六届韬奋新闻奖的消息,令《南方日报》喜上添喜。

社庆书画展筹备小组约请杨总写一幅字。他抚纸挥毫:临风极目。

“临风极目”,是《南方日报》办报理念“高度决定影响力”的艺术表达,也是杨兴锋矢志坚持政治家办报原则的生动写照。

用“高度决定影响力”的理念开启党报改革的新天

杨兴锋,“高度决定影响力”的倡导者,中国党报新一轮改革的先锋人物之一。

2002年8月6日,发行量连续16年雄踞全国省级党报之首的《南方日报》在这天以全新面貌崭露中国报坛,在党报中第一家采用与国际接轨的黄金报型,打造华南地区的权威政经大报,《中国记者》年度分析文章称:这是新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次”。

“不与一般大众化报纸争娱乐新闻、市井新闻方面的短长,而是把政经主流新闻做好做强,影响主流、高端读者,从而巩固和扩大党的舆论阵地。”发动这一场引起同仁深刻思考的改革的领军人物杨兴锋很自信。

早在2002年初,春节一过,杨兴锋就和社长范以锦商议,并负责具体谋划这次改革。

党报过去由于办报体制、观念等方面的原因,一直很难走向市场。多年来,扎根在改革开放热土里的《南方日报》,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风气之先,进行了多次的改革和改版探索,奠定了观念、体制、人才的基础和品牌的影响力。

当总编辑的接力棒落到杨兴锋手上时,责任感、使命感驱使着他传承好这改革和发展之薪火,开辟省委机关报的新天。处在新闻竞争激烈的广东报业市场,杨兴锋对省委机关报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清醒的认识:“2002 年是中国入世后的第一年,传媒广告、发行方面的保护期只有5年,如果不紧紧抓住契机、提高报纸的市场占有率与影响力,省委机关报就会遇到极大的挑战和困难。”

改革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一场创新求变的运动。

经过反复的市场调研,杨兴锋和同事们把《南方日报》定位为一份“区域性、国际化的权威政经大报”,突出党报特色、广东特色,紧扣主流话题、时代主题,使改版后的《南方日报》更专业、更广东、更市场、更权威。

这张报纸在改版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杨兴锋喜欢用这样的例子来说明这种变化。“以前我们很容易简单地把政策法规搬到报纸版面上去,一个普通读者怎么会对它有阅读兴趣呢?”现在,每逢有新的政策法规出台时,《南方日报》都会把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条款拎出来,作详尽的政策法规解读,叫人看来津津有味。

改版以来,《南方日报》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新老读者普遍表示接受,广告客户也更加认可,发行量稳中有升。

《南方日报》的成功改版,受到中央和省领导的肯定。2003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南方日报》改版一周年的情况总结上亲笔批示,鼓励《南方日报》要“再接再厉,与时俱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亲临《南方日报》考察,并对《南方日报》做了长篇批示,认为《南方日报》配合省委中心工作“功不可没,应该记一大功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办好党报是个大课题,“《南方日报》正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并且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这一切,极大地鼓舞着这场影响深远的改革领头人杨兴锋,也进一步促进了《南方日报》的改版。两年之中,三度改版,在一些党报面临发行、广告下滑困难的情况下,《南方日报》逆市飘红。

那么,什么叫做“高度决定影响力”?杨兴峰认为,如果说报纸的发行是出售“注意力”,那么,广告、信息和品牌的经营就要靠“影响力”。“影响力”并不等同于“注意力”。在西方也是一样,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不一定是影响力最大的报纸。要把“注意力”有效地转化成“影响力”,就需要我们对“注意力”重新进行界定,重新进行筛选和整合。

——只有在新闻信息的选择、处理上,有自己的高度,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发出自己权威的声音,才能对社会舆论产生引导和主导作用,才能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只有在报业市场专业化细分的态势下,找准自己的优势所在,明确自身的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大有作为。占据高端读者市场,树立权威,建立公信,才能影响有“影响力”的人群,进而影响社会走向、政策走向、经济走向。

——只有在保持相当规模的市场占有量的同时,有意识地抓住管理层、经营者和专业人士这些各阶层、各行业的“意见领袖”,自己才能成为真正的“意见领袖”。

——只有在摒弃低俗内容的同时摒弃低端的广告,才能吸引高端的广告客户,使新闻信息传播的高层次与广告信息的高档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在国内来说,大众化报纸发展到了今天,已进入了微利时代。真正有发展空间的,应当是以意见、解读和视角取胜的主流报纸。这样的主流报纸,不仅仅是一个新闻纸、信息纸,也是一个观念纸,它的影响力,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最大的。

这样下去,《南方日报》就能真正地成为舆论市场上的强势媒体,吸引有“影响力”的社会阶层的“注意力”,不断积累、形成和强化自己的“影响力”。

用义无返顾的信念和殚精竭虑的敬业精神感染和打造了一个优秀团队

改革,总是充满着各种矛盾和声音。

引爆这场全新的党报改革,杨兴锋从一开始就充分预计到了其中的困难。

这样的全面改版,比创办一张新的报纸要难得多。旧的办报观念的桎梏,旧的办报体制的影响,旧的运作模式的障碍,都给全面改版带来了种种的困难。

两年多过去了,《南方日报》终于闯过来了。这次全新改版,从新闻的角度看,是从内容到形式的重新包装;从精神内核的角度讲,是对党报办报理念的全新定位;从组织运营的角度讲,是对现代报业制度建设和营销组织的大胆探索。

《南方日报》编辑部从15个处级部门合并成6大中心,版面结构、采编部门对位更准确;成立运营委员会,采编、广告、发行联动更高效;建章立制,采前会、考核机制等11项规定促进整合营销的机制逐步形成。

改革不是一个人的事业,杨兴锋用义无返顾的信念和殚精竭虑的敬业精神感染和打造了一个优秀团队。

从担任总编辑的那一天起,杨兴锋从来没有在晚上12时以前睡过觉。他因为一个重大策划殚精竭虑十几天而闹上了高血压,因为长期伏案落下了腰椎间盘突出,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因为每当杨兴锋出现的时候,永远是一副生龙活虎的样子。

过去每天下午开一次编前会,现在改成上午开一次采前会、晚上开一次编前会。只要他在“家”,每天上午都会亲自主持采前会,晚上只要新华社稿件库没关机,他的电脑就会一直开着,每逢重大报道他总是守在夜班室,与同事们一起商量稿件处理和版面安排。去年2月非典期间,他为了策划一篇重大报道,连续奋战19个小时,仅仅休息四五个小时之后,他又带队下乡采访去了。

用《南方日报》的改版实践为中国党报的发展壮大探索经验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院长任剑涛教授对《南方日报》的改版有一番精辟的见解:改版后的《南方日报》在某种意义上开启了中国报纸现代转型的大门。

从这个视角看,杨兴锋就是推开这扇大门的先行者。

的确,杨兴锋不仅引领着《南方日报》的同事,而且鼓舞着国内党报同行,近两年前来《南方日报》考察的兄弟报社络绎不绝。

2003年8月1日,《中华新闻报》头版发表评论员文章阐述《南方日报》改版带来的启示:《南方日报》的经验,特别是以全新思路抓好主流新闻,以权威优势打造政经媒体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使党报成了真正的强势媒体。

杨兴锋把自己在采前会上的评报整理成文,加上相关编辑记者的体会文章和报社的规章制度,结集出版《高度决定影响力》一书,业界给予极高的评价。

杨兴锋说:“如果说《南方日报》有一点成功的经验,那绝不是我一个人的,也不是《南方日报》一家的,衷心希望它对促进我国党报发展有所裨益。”

杨兴峰:曾在广州部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任干事、报道员6年,1974年到1978 年任海南农垦局宣传处报道员。1978年到1982年进入暨南大学新闻系学习。1982年到1998年历任《南方日报》社记者、副主任、主任、海南记者站站长、编委、社委、副总编。1998年任《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2001年任《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

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第二届广东新闻“金梭奖”,1998 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1999年获第三届“韬奋新闻奖”提名奖,2004年获第六届“韬奋新闻奖”。

作者:南 文

党报改革论文 篇2:

省市级党报改革需要再走一步

最近几年,辽宁日报、新华日报、大众日报、浙江日报等报业集团联合城市市委机关报,实行新闻资源共享,在地方党报的改革中跨出新的一步,也是对报业走媒体融合之路的一种尝试。这几个省的党报走的都是资源互补、经营协作或广告联营的路子,但笔者认为,从省市级党报的发展趋势看,这只是一种过渡性的“以大带小”的措施。

省市级党报跨媒体联合的反思

以上这些省的党报改革,可归纳为“省市级党报跨媒体联合”的经验,可能是克服区域党报分散经营的必需途径,但不可能解决有的市级党报目前的困境。其主要原因如下:

(一)省市级党报建立采编共享平台,实现了新闻“一次制作、多次利用、媒体融合、跨域传播”。①将加大内容雷同的趋势,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角度、不同风格的报道将大大减少,报道的多样性会越来越少。

(二)通过新闻资源平台的建设,实现城市多家报社新闻资源的一次生产、多次利用②,表面上看一家党报的新闻采用率增加了,实则可能形成从其他报纸搬新闻的现象。假如这种情况没有出现,各报社仍在原来覆盖的区域内独自采写本报新闻,资源平台建设就没有推开,改革也就没有实际意义。

(三)“在经营方面,双方共同开展广告经营合作,联手开拓广告经营业务,共享经营收入增量”。③这种有偿互惠、共同经营广告,可以消除恶性竞争,但并不能增加广告的总收益,即使增加也不会太大。因为这是个“月亮圆缺”的问题,充其量是“老大哥拉一把小弟弟”的实验。“广告互惠”可能出现新的矛盾,时间一长,抢拉广告与坐等广告收益的抵牾很难避免。

(四)有的把全省晚报也整合为一体,把多家市级晚报变成省级晚报的地方版。晚报是市场化的报纸,应发挥各地晚报的知识性、娱乐性和地方性优势,“省级晚报向地方版晚报输出品牌、新闻资源”,④恰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方晚报的独特性。目前有些地方晚报办不好,主要是缺少一流的编辑记者和办报经验,解决晚报人才荒,才是提高晚报质量的关键。

辽宁省“党报改革的经验”说:“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报业资源分布过于分散,定位趋同,报纸产业集中度低、规模小、实力弱、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十分突出”;“城市报社的发展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不同程度面临着人才、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短板’”。⑤通过改革,省报和市级党报的经营与编采合作,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但一些市级党报“过于分散”不仅没有消除,而且“定位趋同”更加强化。这种改革能否改变目前一些市级党报的困境,笔者认为前景是不容乐观的。

省市级党报的困境与主要问题

党报要宣传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和中心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都执行中央的全局性工作方针与部署。党报既然是党的喉舌,“定位趋同”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要克服报纸“定位趋同”,需要拓宽报纸类型,即发行各种类型、多种多样风格的报纸。

有的市级党报更为突出的问题是,文化底蕴、知识性和趣味性都很不够,缺少对社会问题的讨论,满足不了读者的需要。在网络海量信息的冲击下,有的市级党报由于内容缺少可读性,在同网络、电视的竞争中,面临入不敷出状态,经营十分困难,给同级政府的行政扶持造成压力。

党报应当联系实际,反映群众的要求。刘少奇指出,党报记者“不仅要宣传党的政策,还要在群众的实践中去考察政策是不是正确,有没有缺点”。“如果能真实全面地深刻地把群众情绪反映出来,作用就很大,这是人民的呼声,人民不敢说的,不能说的,你们说出来了,如果能够经常做这样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的记者就真正上路了。”⑥但目前有的市县级党报往往回避社会矛盾,既不能及时给领导改进和完善工作方针和方法提供参考意见,又不能解除群众的疑惑 。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有的省、市党报的发行量已下降到低点。

省市级党报需要进行结构性改革

在我国报业的金字塔格局中,省级党报位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在现有报业集团中数量最多。从这个角度看,我国报业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在于省级党报如何定位,如何确保足够的发行份额。省级党报发挥区域主流舆论的影响力,对宣传、贯彻中央和地方党委的决策发挥重要作用,其发行量必须力保。这就需要通过彻底、有效的结构性改革提高省级党报的发行量,把市级党报的发行空间让给省级党报。

新闻资源集中与整合,必须以市场扩容为目标,达到发行量和广告效益双丰收。但如果在缺乏多种类型报纸的布局下,有的党报进行同质整合和趋同集中,不可能使省、市级党报都产生质的飞跃。市场就那么大,战略合作不能促进退出机制,无法在本省内为省报的扩大发行腾出空间。因此笔者认为,省市级党报应进行结构性改革,即逐步撤销中小城市(100万人口以下)的党报,让省级党报的发行延伸到原来市级党报的覆盖区域。原来的市级党报彻底转轨,办成市场化的都市报。

这一路径的提出,基于中国报业市场化程度及党报舆论导向的多重考量,真正优化地方党报的结构,实现党报的规模效益。在辽宁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铁岭日报与辽报集团的战略合作闯出的是一条“铁岭市委主办”改由“辽宁日报传媒集团主办”的路子,尽管“铁岭日报作为铁岭市委机关报的性质不变”,但已经跨出从未走过的半步。如果再往前跨出一步,铁岭日报完全变成辽宁省委机关报的地方版,才能够消除地方党报的分散性,使辽宁日报的做大做强有了空间。

笔者认为,市级党委与政府的地方性的决策和工作措施需要宣传,由省级党报或它的地方版承担,更有说服力和权威性,发生在市县区域内的事件和市县政府的工作,省报记者采写的新闻和评论,才更易博得读者的认同。

市级党报转轨为市场化报纸后,可以集中力量做好本地的分众传播,强化针对性和服务性,宣传好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工作。在报业市场中,越是分众化、小众化的报纸,越有局部的影响力,也越有生存空间。这不仅符合报业竞争的市场规律,也符合社区服务和城乡自治的发展趋势。这样,省级党报可以放开手脚,扩大版面或增设地方版,做大做强有了广阔的天地。

笔者认为,在改革中可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省级党报对市(县)级党报实施有偿兼并、收购或控股经营,推动市(县)级党报的转制,正如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兼并瑞安日报等9家县(市)报所做的尝试那样。?譿?訛有些市级党报和它的党委不愿撤销,还要坚持办下去,只要有经费来源,应当允许继续发行。总之,改革不能用统一的模式硬压,既要允许试,也要允许不试或做其他探索。

注释:

?譹?訛《黑龙江报业多通道跨地域新闻制作共享平台启动》,载佳木斯日报2010年5月31日。

?譺?訛章东轶等:《做强报业集团的关键词:跨媒体整合 跨区域整合 专业媒体系列化 多元化发展》,载新闻出版报网,2010年7月29日。

?譻?訛《“西江模式”:传统报业生存法则创新》,载《中国记者》2010年第3期。

?譼?訛赵维、孙平:《整合报业资源的战略合作——铁岭日报社与辽报集团合作的回顾与思考》,载《青年记者》2010年第1期。

?譽?訛《整合省市两级报业资源推动区域报业发展》,载《中国记者》2010年第3期。

?譾?訛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载《刘少奇选集》上册,396-407,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譿?訛《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并购9家县市报纸》,载《新闻界》2004年第1期。

(作者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刘建明

党报改革论文 篇3:

新闻立报:新形势下党报改革路径探析

相比于一些沿海发达地区党报的改革发展,《内蒙古日报》。的探索更具特色和意义。

增强党报新闻性需要解放思想、搞好定位,以改革创新姿态反思并重塑办报路径,井建设过硬的采编出版队伍。

在突出新闻性基础上体现党性

报纸的共性。新闻性是报纸的灵魂。所谓新闻性即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新颖性等要素的总和。

党报的个性。党报作为“新闻纸”,不仅具有新闻共性,也具有鲜明个性,主要体现在政治性、舆论引导性和服务性上。

在突出新闻性基础上更好地实现党性。党报首先是新闻纸,党报的党性不能脱离报纸的新闻性而实现,只有不断强化其新闻性,才能使之有活力和生命力。党报不是简单地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而是注重依靠新闻来提升影响力,占领舆论阵地。有同志认为在新闻选择上党报不如都市报和网络灵活,我以为这种认识不全面,不是选择受到了限制,而是党报做得不够好。党报对新闻选择的余地很大,只要突出优势,完全可能在竞争中胜出。

都市报实行市场机制,激活了报纸要素市场;网络实现了新闻24小时报道,使受众在获得海量信息和娱乐的同时,话语权得到释放。党报权威决定于其指导受众生活和工作,提升公众关注热点,引导干预社会话题的能力。在一个媒体发达、信息海量的社会,公众希望看到经过过滤的能提供充分价值的新闻。在都市报和网络新闻越来越同质化的今天,这成为党报新闻寻求差异化的机会。党报不应简单追随、复制都市报和网络的新闻路径,应该走一条提升解读能力、追求权威报道、提高新闻文化维度,以新闻的高度和深度取胜的道路。

增强党报新闻性的途径和方法

党报要发人所未发,不能在社会热点、难点面前退避三舍,失去话语权和引导权;要未雨绸缪,抢占先机,更充分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始终充溢浓厚的时代气息、创新进取的激情和生动鲜活的文风,不能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挑战面前被动应付、固守传统。

1 突出个性。

办报理念是一张报纸的灵魂,是办好党报的纲领,不同的办报理念代表不同的个性。《南方日报》的“高度决定影响力”、《湖北日报》的“责任造就公信力”、《天津日报》的“权威媒体,大报风格”……这些核心理念都为办好党报指明了方向。2005年,内蒙古日报社党委响亮提出“为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服务,为各级地方的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的需求服务”的办报理念。体现了对自治区党报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时代使命的清醒认识,把宣传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结合起来,把社会精英层的诉求与大众的诉求结合起来,把理性思辨和人文关怀结合起来,在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下,注重突出地方特色和民生特色,这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指明了新时期《内蒙古日报》实现新闻和宣传有效结合的途径。

任何党报如果没有独家特色,不可能让读者付费阅读。传媒产品的同质化已使媒体竞争进入到品牌竞争层面。品牌竞争实质是一种文化整合选择,是媒体要为其内容产品寻找一个基本判断的“根”,一个社会价值的“基点”,一个文化精神的“灵魂”。

2 让民生新闻唱主角。

关注民生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党报要吸引人,增加可读性,必须让民生新闻唱主角。长期以来,党报虽处于主流媒体强势地位,却因民生新闻报道少,加上标题生硬,导致了可读性差,权威性、影响力下降。这几年,《内蒙古日报》坚持“三服务”理念,专门开设“关注民生”等专栏,强化了民生报道,新闻性、可读性增强,舆论引导能力也增强了,不仅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也受到基层和群众的欢迎。尽管如此,我们的民生新闻报道仍然偏弱。

今后,党报需要在关注“小民生”和“大民生”两个方面都实现突破。所谓“小民生”,就是百姓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百姓身边的琐碎事、平凡事、麻烦事,百姓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都应成为党报民生新闻报道的对象。所谓“大民生”,就是站在民生角度、以百姓语言解读党和国家重大决策和政策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具体的、直接的影响,解释决策和政策出台的背景依据。这也是党报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要把关注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与关注入民群众最根本、最长远的利益结合起来,进一步扩展党报民生新闻的题材范围,使党报民生新闻呈现多视角、多层次,获得更大施展空间。

让民生新闻报道唱主角,还需特别注重在标题制作上下功夫。要多运用群众的生动语言,在细节上有最吸引人的元素,用平等的视角,避免“板着面孔说事”,用平视的眼光把信息传递给读者。

3 全面改革经济新闻报道。

经济报道不仅是党报新闻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最基本的内容,报道的好坏优劣,直接影响到党报的形象和竞争力。

现实看,党报的经济报道时常忽略辩证法,讲成绩时回避问题;谈发展时不讲困难;宣传某个行业、某个企业都是光芒四射,没有困难和问题;讲发展不讲生活,有时明显落后于生活现实;动辙全区性、阶段性宏观综述,内容循环重复,缺乏新意和生动细节;城市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经济、工业经济、公有经济报道多,农村牧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农牧业经济、非公有经济报道不足等。

党报经济报道要遵循新闻规律,创新报道思路,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不仅宏观要真实,微观也要真实。要突出新闻性,拓展报道视野,增强报道的前瞻性、启示性、警示性;要深入采访,丰富细节;对经济热点报道,不仅要尽可能还原其本来面目,讲明发生了什么,如何发生的,还要搞明白其前世今生;要改变文风,减少官话、套话、训话,更加注重经济新闻的故事性、戏剧性和新奇性,使语言更朴实,让报道更喜闻乐见。

党报经济报道必须坚持“全球视野”。不是要求党报的每一篇经济报道都是关于世界的宏大叙事,而是说,哪怕是一个小报道,最好也嵌入国际、国内经济全局来考量。

党报经济报道不仅要反映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还要充分对经济运行、企业生产、社会责任进行监督评价。党报长期以来处理经济新闻偏重于政策解读,结果使党报经济新闻传播效果局限于党政机关,与百姓的生活远离,造成老百姓读不懂也不愿意读。目前在经济学上尚未有“民生经济”的概念,但党报所做的经济报道中,很多已涉及到民生经济,如就业、收入、住房、医疗等。党报要站在民生视角处理经济新闻,注意在大题材上取小切口,用民生将整个经济新闻串起来,使厚重的经济背景与读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4 强化党报本土新闻,凸显不可替代作用。

地域性是地方党报的生命力所在,地方新闻是地方党报的优势。地方党报离本地读者最近,读者希望通过本地党报,关注当地党委政府带领人民搞改革、抓发展的举措和进展,了解发生在本地区及当地百姓中的新闻事件,这是其他

报纸都无法做到的。因此,地方新闻是党报蘑要的“新闻增长点”。

党报应当好信息管家,为读者遴选最重要的信息。对于地方党报的读者来说,订阅报纸的主要目的是关注本地区新闻,了解本地区的信息和资讯,至于一些国内国际的信息,不一定非从地方党报来获得。因此,地方党报一定要强化特色,牢牢抓住读者需要,在本地新闻上下功夫,在彰显各种新闻与所在地区的关联度上下功夫。《安徽日报》的报道方略是“国际新闻中国化,中国新闻安徽化,各市新闻安徽化”,这对办好《内蒙古日报》有极大启示性。

5 重视理论评论品牌建设,锻造党报核心竟每力。

评论是报纸的旗帜,评论不是新闻,又是新闻,它是思想性新闻。在新的竞争性传播格局下,新闻评论不仅是“旗帜”,还是竞争的特殊武器。评论就是力量,就是话语权。因此评论应是党报最为看重、着力塑造的一块。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今天,党报必须浸透思想性,以深刻的思考、独到的见解,提供阅读张力,永葆与时俱进的话语魅力,让读者经常“享受”思想盛宴。

6 加强深度报道。保持党报影响力。

随着电视、互联网、电台的发展,在新闻速度上,报纸的局限性越来越凸现。因此必须挖掘报纸的潜力,在深度报道上作大文章。传媒应更善于把握宏观与本地的关系,关注政策效应中的本地机会,关注个体、群体的利益要求,提供更多可以让读者“深阅读”的分析、解释和见识,而不是一般的报道与描述。时代告诫我们,党报光报道“是什么”已经不够了,还要报道“为什么”“怎么做”,要多作有实效的深度报道和有专题研究的深度报道。

7 创新版面。提高党报吸引力。

读者对报纸已进入“浅阅读”时代,要吸引读者,就必须在“精炼”“易读”和“悦读”上下功夫,要从报道采写、内容编辑和版式设计三个层面改进。就是说,版面设计已成为增强新闻性、增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吸引眼球,留住读者。要有现代化意识和自觉,以标题带栏目,以栏目带版面,以版面带新闻,用图片与重要新闻构建视觉中心,打造品牌效应。要充分运用版面导读、阅读提示、新闻链接、编者按、短评等形式,引导读者进行深层次阅读。积极策划运席好新闻+新闻背景组合、新闻+同类新闻组合、新闻+图片组合、新闻+评论组合、新闻+读者反馈组合、新闻+多种版面元素组合等延伸阅读手段。

进一步强化策划。策划制胜已成为媒体的竞争方略。新闻策划本质上是对新闻事实的能动反映,不等于“策划新闻”,也不同于“主题先行”,是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创新策划机制与重塑报纸编辑角色是一体的,新闻采编应逐步走向以编辑策划为中心、记者采写为依托的联合运行机制。党报编辑要主动从幕后走到台前,掌握新闻策划的主动权,实现从“专职厨师”到“兼职采购员”、从“沙里淘金者”到“金饰设计师”、从“冷面判官”到“太极推手”、从生产者到经营者、从“做嫁衣者”到品牌带动者等一系列转变。要激发编辑的创意思维,科学确定选题、设计方案、实施传播、检查评估,使策划规范、严密、连贯、可控,为新闻策划提供创新动力和智力支持。

努力打造精品力作。主题深化和思想深刻的程度,决定新闻报道生命的长短。是稿件的核心价值定位。面对众多的事实和材料,需要记者尤其是一线记者和编辑进行科学、客观、系统的“主题提炼”和“思想深化”。

编辑 梁益畅

作者:刘惊海

上一篇:财务创新论文下一篇:领导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