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论文

2022-04-21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和难点。就业过程中的诚信缺失尤为社会关注。《劳动合同法》实施后,我们应从法律的层面去分析失信的法律后果,并对大学生的就业诚信教育的内容提出一些建议。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论文 篇1:

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初探

作者简介:毛然(1984-),女,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生,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辅导员,助教,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诚信是我国传统美德,也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思想素质,但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并不容乐观。通过研究诚信对大学生就业的意义、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诚信缺失的种种现状,提出有效开展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的对策,旨在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就业

一、诚信的内涵

诚信是儒家伦理思想体系中的重要范畴。在我国传统伦理中,“诚”与“信”本是两个分而立之的名词。对“诚”、“信”进行互训互释,最早见于许慎《说文解字》中的注释:“诚,信也”,“信,诚也”,二者可以互训。《说文》认为,“诚”、“信”都是讲人的言谈口实的,“诚”与“信”合用即为“诚信”,意指诚实无欺、恪守信用。它要求内在心性修养与外在礼仪规范统一,主要表现为言行一致,凡自己表白的、声明的、承诺的,都一定要认真实践履行。

儒家思想在其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始终对诚信品德推崇备至。孔子就把“信”看成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品德。《论语·为政》有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进而把“朋友有信”与“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以及“长幼有序”并列称之为“五伦”(《孟子·滕文公上》),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评价的基本标准。到了汉代,大儒董仲舒进一步提升了“信”在儒家伦理思想中的地位,将“信”与“仁”、“义”、“礼”、“智”并列而置于“五常”之中,成为调整人们行为和人际关系的核心规范。

二、诚信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意义

1、诚信是大学生应有的道德规范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力量,也是社会文明的引领者和传播者,他们同样肩负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职责。诚信就业,是大学生迈向社会的第一步表率,也是大学生人生阶段成功跨越的重要保障。我国的儒家伦理体系里,诚信更被视为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条件。先哲对诚信的重视和推崇,充分体现了诚信在炎黄子孙心目中的重要性。可以说,诚信在当代社会,是每个公民安生立命的基本条件,也是每个公民所要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没有诚信,责任感、归属感更无从谈起。

2、诚信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必然要求

诚信在市场经济中地位是不可或缺的,“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而求职市场作为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也不例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确立了双向选择就业机制,由市场来自发调节人才流动。而市场经济指导下的求职市场中客观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招聘单位只能从求职者身上了解大部分个人信息。大学生以求职主体投身市场的过程也就是参与市场运行的过程。而市场经济有其客观规律和市场规则,没有诚信的保障,求职市场会陷入低效混乱状态。

3、诚信是大学生调试好求职心态的重要保障

现在大学生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求职过程中会面临种种挫折和考验。这就需要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把诚信放在首位,随时调整好心态,找准自己的位置。诚信是市场经济的伦理基础,也是大学生长足发展的基本素质。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只有拥有诚信这一重要品质,才能在竞争中走的更高,走的更远。也只有拥有诚信,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平衡点,拥有一份平常心,用平和的心态通过点滴努力取得自己的成绩。

三、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诚信缺失的现状

1、存在考试作弊,成绩掺水现象

现在考试中作弊现象已不是个别现象,更有甚者,少数学生考试前不做复习准备,全靠考试中作弊作假,蒙混过关。考试作弊现象成风,不仅给学校学风造成了恶劣影响,也反应了学生只片面追求分数、绩点,不注重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的严重问题。成绩单是用人单位衡量人才的重要依据,但当单位拿到的一份作弊的得来的成绩单,或是掺了水的成绩单,不仅不能客观的评价求职者,还会造成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期望过高,在工作前期磨合过程中会造成单位的严重不满和求职者的强烈挫败感,不利于职业长远发展。

2、存在学历、简历造假现象

学历是大学生求职就业时的敲门砖,也是用人单位筛选人才的重要标准。由于这一原因,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一些学历造假情况,甚至有部分学生为了吸引用人单位的目光,会或多或少吹嘘自己取得的一些成绩,虚构获奖经历,严重者一个班级会出现数十个班长、团支书。在毕业班随机调查时发现,过半学生为了顺利求职,谋得一个好职位愿意冒险进行简历造假,少数学生曾想过篡改虚假学历。以上种种现象,给用人单位真正筛选人才造成了困扰,也不利于自己的长足发展。大学生在求职之初就抱有侥幸心理,也会对将来的工作态度产生负面影响。

3、存在随意毁约现象

受制于现在社会工作流动性较大的影响,大学生又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造成了较高的随意违约率。莘莘学子在十年苦读后既怕找不到工作,又想尽量找个工作待遇好、工作环境优的工作,所以会造成“骑驴找马”的现象。当投了很多份简历工作还没有着落时,一旦出现工作机会,学生就会迫不及待的签约,存在不理性现象。而随着更好工作机会的出现、同学签约之间的攀比,和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失落感,学生就会毫不犹豫的随意毁约,甚至二次、多次签约,出现“脚踏多只船”现象。学生的任意毁约,会给单位造成很大困扰,引起工作交接的极大不便利,也会给学校声誉造成负面影响。就学生长远发展来说,肤浅逐利,缺乏信用也会成为其人生发展中的败笔。

四、怎样有效开展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

1、充分发挥好课堂主渠道作用,上课充分渗透

开展就业诚信教育,要利用好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就业指导等课程,在课程中穿插诚信教育和诚信引导,促进这类课程和诚信教育的有机结合。部分学生认为这类课程没有传授实际操作知识,成绩评定也多以考查为主,主观上对这类课程不够重视,而这也就造成了学生没有领会这类课程的主要精髓和重要意义。学校针对这一实际现状,要配备高质量师资,提升授课质量,精心设计课堂。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多举实例,以自身的学识、品格、阅历影响学生,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2、积极开展课外教育,利用多渠道拓宽诚信教育

诚信教育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更体现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诚信教育也要走出课堂,立足于更广阔的领域。可以通过组织一些诚信班会,诚信征文比赛和演讲比赛,树立诚信榜样、诚信典型等活动将诚信教育推向深处。同时,老师也要充分利用好言传身教的作用,做学生的诚信楷模,让学生时刻沐浴在诚信的阳光中。在就业实习和校园招聘会环节也要时刻跟学生强调诚信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开始积累自己的信用。

3、健全奖惩机制,建立学生的诚信档案

诚信是一生的财富,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不仅仅依靠学生的自律,还需要学校出台强有效的配套奖惩措施。高校的诚信教育不能只停留在道德教化层面上,必须要借助于制度的管理和约束。学校可以再教育和处罚相结合的前提下,加大处罚力度,取消失信学生的评奖评优资格,建立“失信学生黑名单”,让学生感受到“诚信无价,信用有价”“诚信得利、失信失利”“一处失信,处处受制”。同时要建立起个人信用档案并跟踪考核,出台信用评级政策,并作为学校推荐就业的一个重要参考项。学校通过营造诚信的校园氛围,让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作者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段伟伟,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教育问题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1)

[2]陈爱娟,浅谈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7)

[3]余愿,儒家诚信观念的现代意义[J],湖北社会科学,2007(9)

作者:毛然

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论文 篇2:

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的几点法律思考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和难点。就业过程中的诚信缺失尤为社会关注。《劳动合同法》实施后,我们应从法律的层面去分析失信的法律后果,并对大学生的就业诚信教育的内容提出一些建议。关键词:诚信教育大学生就业法律思考

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逐年增大,受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失信现象也越演越烈,这给尚未毕业的学生和用人单位蒙上了阴影。笔者认为,要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失信问题,不但要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而且更应该从大学生就业失信的行为范武入手,分析失信的法律后果。从法律的层面对大学生进行就业的诚信教育。把道德的自律和法律的他律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建和谐的大学生就业环境。

一、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诚信方面存在的问瓶和原因分析

根据求职到就业的流程,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诚信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就业推荐材料、个人简历的造假行为。面对就业压力,很多毕业生为了增加自己的竞争筹码,在就业推荐表和个人简历上弄虚作假。虚构自己的经历,涂改自己的学习成绩,伪造各类获奖证书和荣誉证书。个人简历与事实出入较大,只谈优点不谈缺点的现象在毕业生的简历中较为常见。有的学生甚是伪造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夸大自己的学历层次。

第二,签订多份就业协议,随意毁约现象比较普遍。尽管现在大学生都觉得就业比较困难,但是仍然还有部分大学生尤其是一些优秀的毕业生与多家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然后再慢慢比较,最后选择其中一家用人单位。毁约现象频发已经严重损害了用人单位的经济利益,也给毕业生所在学校的声誉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第三,毕业生报到后,工作情绪不稳定,“脚踏两只船”和随意跳槽的现象严重。刚毕业的大学生一般经济条件都不是很好,所以他们会努力地工作,包括在本单位外面做一些兼职工作,这样很容易违反竟业限制的规定。另一方面,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为接收来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不守诚信”而大伤脑筋。权威调查显示:1/3以上的人把第一份工作当成职业的跳板。大学生就业后一年内的流失率高达50%,两年内的流失率接近3/4。正如有的企业老板感叹:“培养他们简直就是在‘为他人做嫁衣’”。这种情况使得很多用人单位在以后的招聘中会不断地减少对大学生的录用,甚至不想要大学生。

对于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不诚信现象,社会、学校和用人单位都有一定的责任。有人认为这是社会和学校对诚信教育的忽视导致了部分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淡薄,自律精神缺乏,加上整个社会不诚信的氛围和用人单位不客观的人才选拔模式,导致大学生的就业诚信出现了问题。但笔者认为,对大学生的就业诚信教育应把重点放在不诫信的法律后果上的教育,让大学毕业生不愿意也不敢失信于用人单位和社会。

二、大学生就业的诚信教育应以道德的自律作用为辅。近期以法律的他律教育为主

第一,弄虚作假是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可能导致劳动合同无效的后果。

“民无信不立”,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中诚信是一种真实不欺、诚实无妄的品质。诚信作为民法的基本原则其功能和价值不仅适用于民事领域,实践证明在劳动合同领域中,诚信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原则。在劳动合同的订立过程中诚信原则主要体现在当事人双方的告知义务,要求合同双方诚实守信地订立劳动合同,相互告知与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各种情况,不得欺诈隐瞒。《劳动合同法》第26条第1款第1项规定了无效劳动合同的一种情景即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的劳动合同无效,劳动者欺诈用人单位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不需要承担经济补偿金。原劳动部和最高人民法院对欺诈的认定是故意隐瞒真实情况,或者故意告知虚假的信息使对方当事人做出了违背自己真实意思的错误表示。我们的大学生在应聘的时候如果过分的包装自己,特别是夸大其词的包装很可能被认为是欺诈。所以在就业推荐表和简历上应该实事求是地展现自己,以免“鸡飞蛋打”尴尬局面的出现。

第二,与多家单位签订就业协议、随意毁约是要承担违约的法律责任。

事实上,作为一般民事协议,毕业生就业协议虽然不受《劳动法》调整,但却属于《民法通则》的调整范围,在平等、自愿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毕业生就业协议仍受法律保护,任何一方无正当理由任意违反都要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因此,大学生在决定签署就业协议前,要认真对待就业协议的约定,特别是其中的违约条款,以免给自己造成损失。

另一方面,学校作为学生就业协议三方中的一方,应正确看待学生的违约行为。有些学校出于声誉等方面考虑。一般不希望学生在签订三方协议后违约,有的学校甚至规定不得违约或者违约后将不再给学生新的三方协议。学校的这种做法值得探讨,但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应该说有一定道理。当然,主张学校应该给学生更宽松的就业选择空间,不等于鼓励学生随意违反三方协议。毕竟违约行为是要承担相应责任的。因此,大学毕业生在签订三方协议前要三思而行,更不要签订多份就业协议。

第三,遵守第二职业条款和竟业限制及保密义务是诚信的表现,也是忠诚义务的履行诚实信用原则。

用人单位需要的是一个诚实守信,能忠诚于自己的员工。一些大学生在应聘时信誓旦旦,进入单位后却忘得一干二净,这也是大学生就业不诚信的表现。因此我们除了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外,还应该重点教育违反忠实义务的法律后果。

我国目前对劳动者能否从事第二职业区分全日制用工和非全日制用工。大学生就业一般是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因此,对于全日制用工,如果劳动者从事第二职业未受用人单位反对,没有影响本单位工作的,是没有违法的。但是一旦影响了或者用人单位反对了,那么大学生就应该本着诚信的原则,停止第二职业活动了,否则也会面临劳动合同被解除的危险。

在大学生就业实践中,失信于用人单位的又一典型表现就是随意跳槽,而这种跳槽又通常会带走原单位的很多客户资源或者商业秘密,以换得新用人单位的接纳。竞业限制条款和保密条款虽然是劳动合同的选择性条款,但一旦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就具有法律约束力。所以如果大学生违反了这两项义务是要承担违约责任的,造成用人单位损失的,还要承担赔偿责任。这一个法律后果应该在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中和他们分析清楚。

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我们要给大学生创造一个充满诚信的就业环境,也要把法律诚信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使大学生们知道在就业过程中该为和不该为,真正理解诚信在就业中的地位,明确诚信也是对自己劳动权益的维护。

作者:李成福

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论文 篇3:

浅析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

摘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将发展思路聚焦在“以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为抓手,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在积极寻找多方就业途径的同时,苦练就业服务的内功。文章就当前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指导理念、师资建设、教育模式、信息渠道和联动机制等方面提出解决思路。

关键词:就业指导;就业服务;服务体系构建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时下热门话题,家长和学生已把就业率的高低作为择校择专业的评判标准之一。积极、妥善解决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工作的突出问题和首要任务。在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教育部袁贵仁部长讲到“就业指导和服务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重要作用,这是教育系统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高校设计构建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大力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对于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意义重大。

一、当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和特点

数据显示,2015年应届毕业生人数将达到749万,比2014年的727万多了22万。相比以往,就业难“没有最难,只有更难”。毕业生总数逐年增大,多年来待就业毕业生数量累计,每年都会新增一个庞大的待业青年群体。

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我们既要看到困难和挑战,也要看到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机遇和诸多有利因素。党的十八大和全国“两会”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这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最大的机遇;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是做好此项工作最大的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要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支持,促进公平就业。

我国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攻坚期,处在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需要一大批高素质人才作为支撑,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过程必然要经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要求高校毕业生作为一个普通社会成员去求职和就业。这意味着,高校需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系统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来承担这项任务,完成并完善大学生在就业指导上的理念教育、技能培养、平台搭建。

二、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处于探索阶段,与社会经济发展和满足大学生自身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就业指导服务联动机制未形成

从外部而言,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学生四方联动,破解就业难题。目前从求职市场可以看出,政府调整产业结构和高校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结构的步伐还不够协调,联动机制还未发挥最大效果,如各级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IT产业、服务产业等能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的企业引入与扶持进展不一。就高校内部而言,虽然各高校普遍设立了就业指导机构负责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各个院(系)也有老师负责指导毕业生就业,但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服务体系,各层级抓落实的就业指导领导机制,相关部门互相配合支持的就业指导运行机制,还未有效形成。

(二)学生就业观念引导不对路

当前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中普通存在重就业推荐,轻就业指导;重就业结果,轻就业过程;重就业数量,轻就业质量等问题。第三方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联合腾讯教育组织“2014届应届大学毕业生流向跟踪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707位高职毕业生有42%最想签约“国有企业”,认为政府部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上市公司、知名企业才是最理想的雇主,只有19%的毕业生愿意去民营和个体企业;在地域去向方面,大多数毕业生选择去大城市就业,认为在大城市工资高、机会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直接决定着其择业之路是否平坦,从“天之骄子”的象牙塔上走下来,失去了高文凭、高学历的优越感,面对着庞大的毕业生基数和用人单位的高要求,如没有正确的就业理念,可能导致在就业问题上出现方向性的错误。

(三)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须加强

据统计,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使学生更加了解就业制度,掌握求职技巧,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发挥了显著作用。但各高校就业指导课的建设水平良莠不齐,存在诸多不足:如在内容上,仅限于就业形势和应聘技巧;教师专业化队伍建设滞后;就业指导对象局限于应届毕业生;指导内容不够丰富;缺乏针对个体特点的个性化指导等。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方法和手段,仍停留在开设讲座、课堂教学等传统作法上,指导形式较单一,学校主动与用人单位、社会的联系和沟通较少。另外,高校设计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对学生的学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力度还不够,忽视了大学生培养未来就业素质准备的指导。

(四)就业指导教师专业素质待提高

据统计,我国各高校就业指导专职人员与毕业生的比例一般在1∶800以上,这离国家教育部要求的比例有一定差距。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而许多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多由从事就业或学生工作的老师或领导兼职,他们虽长期从事这方面工作,有一定实践经验,但仍缺乏专业的创业实践、职业生涯指导经验,难以保障就业和创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许多高校未将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放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来抓,导致就业指导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同时由于就业指导队伍流动性增加,人员不断调离,新人对于政策法规缺乏研究,降低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质量。

三、构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思路

根据我国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高校应充分发挥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功能,引导大学生端正心态,认清形势,健康就业,为大学生成长提供教育、指导、服务为一体的保障体系。

(一)坚持“四全服务”的就业指导理念

就业指导与服务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重要作用。就业指导可以通过全员、全程、全面、全心服务学生,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1)全员服务学生,需要高校在经费保障、人员培训、专职工作人员配备方面大力支持;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需要相关教学单位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就业信息的收集、发布和具体就业指导活动的开展,需要院系负责人和辅导员的支持与帮助。(2)全程服务学生,要求就业工作者和政府机关、相应部门机构,变被动工作为主动工作,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经常性进行调研和跟踪,及时把握学生心理,随形势变化而调整工作重心。(3)全面服务学生,要为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强化特色专题教育活动,通过就业门诊、就业报告、就业辅导、就业热线以及职业诚信教育等活动,开创多样化就业服务模式。(4)全心服务学生,实施德育导师、专业导师、职业导师“三师指导”,形成密切的师生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

(二)打造“三化”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

当前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模式已逐渐由单一化步入多样化,高校要建立全新的就业服务体系,从教师的选拔准入机制、培养提高机制、绩效考核机制、职业发展机制着手,打造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面对当前社会对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就业指导不仅要提供就业、心理方面的指导,还要向学生讲解国家和地方就业政策,剖析就业形势。将教师获得“创业指导师”、“职业指导师”和“心理咨询师”等资格证书作为选拔标准之一。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及学科建设,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师资队伍来落实全程化的就业教育活动,在常态化的职业技能竞赛中形成品牌化的教学实践活动。“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服务与指导,才能在就业心理指导、就业政策把握、就业知识构成、就业程序处理、就业能力培养、个性需要咨询等方面,给学生提供全面高效的服务。

(三)推行“四阶段”的就业教育模式

结合现阶段高校教学模式,根据学生不同阶段发展特点,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就业教育体系。针对大一学生,抓好心理素质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包括适应性、发展性和拓展性等三方面指导,使新生在最短时间内适应大学生活。大二阶段抓好就业技巧指导,包括劳动法规、就业形势、就业技能等方面,组织学生观摩招聘会,参加假期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大三阶段抓好就业应聘指导,包括应聘技巧、就业信息分类处理、职业兴趣测试、自主创业等方面指导,提高学习的方向感和针对性,帮助学生明确未来择业就业的目标范围。大四阶段组织毕业生参加各类招聘会,做好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通过分阶段的就业教育模式,让学生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时,准确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

(四)拓展具有特色的就业信息渠道

为了提升就业信息服务的质量,充分发挥校园就业市场的主渠道作用,各高校应构建与时俱进的就业信息网络。当前大学生上网数量几乎已达到100%,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信息网络成为发展的必然要求,就业网络平台将成为学校就业政策、就业知识与技巧的有效传播源,成为毕业生应聘就业岗位、用人单位聘用人才、学校推荐毕业生的有效渠道。高校可以建立就业政策、就业指导、招聘信息、学生职业测评系统、就业论坛等网站栏目、微信公众号或QQ群,发布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和应届毕业生信息,与政府主管就业部门、各地人才服务机构、院系就业基地、用人单位等链接,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确保学生、用人单位等相关部门和人员有效访问交流,构建特色鲜明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五)构建“四方联动”的就业服务平台

资源是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立的重要条件,应构建学校与用人单位、人才服务商、政府合作的“四方联动”就业拓展机制,建立覆盖全部专业群、结构合理的就业基地。深入调研,掌握学生就业意愿、企业成长需求和行业发展前景,结合学生就业特点,根据区域性、专业性、层次性、成长性、规模性和多元性的原则,坚持就业基地的开发和维护,实施能够满足大部分学生就业的“菜篮子”工程。在校园内,举办毕业生就业招聘会和就业洽谈会,组织毕业生参加政府组织的综合性大型招聘会和人才服务机构组织的各类人才洽谈会,增加毕业生的就业途径。通过构建以服务毕业生、服务用人单位、服务社会的工作模式,整合政府主管部门和市场资源,明确指导服务理念,引导毕业生正确择业。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是民生之本,是高校加强内涵建设的根本需求。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构建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工作,实现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依然任重道远。改进和创新就业指导工作模式,共同健全合理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从多方面入手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困难,为更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提供高效服务,对高校而言是提升就业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张玉鹏.2014年就业市场人才需求剖析[J].中国大学生

就业,2014,(5).

[2] 曹蓉玫.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研究[J].教学研究,2005,

(5).

[3] 李家华.关于健全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体制机制的思考

[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3).

[4] 赵明民.关于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思考

[J].教育与职业,2007,(8).

[5] 赵志群.课程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J].职教论坛,

2008,(12).

[6] 孟晓红.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的对策研究

[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20).

[7] 麦可思研究院.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2014.

[8] 毛丙波.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模式问题研究[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2).

[9] 黄敬宝.就业能力与大学生就业——人力资源理论的视

角[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作者:徐玉珍

上一篇:城市设计局限性管理论文下一篇:数字硬盘与数字电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