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儒诚信观与大学生诚信教育

2022-09-11

诚信是社会和谐运行的必要条件。它的基本要求是言行一致, 表里如一;言必行, 行必果;慎独而不自欺。它是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的“帝王伦理”。凡是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 经济运作有序,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个人、企业、政府的诚信作风。现代社会道德失范, 归之于人心出了问题, 且大多与诚信修养不够有关。所以社会及大学校园都在呼唤诚信。

1 当代大学生的诚信危机

在当今大学教育中, 一些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行为令人担忧, 如:上课、开会迟到;抄袭作业、考试作弊、考后要分数;班干评优弄虚作假;言行不一, 阳奉阴违;讲起诚信口若悬河, 做起来又另一回事;大学毕业后, 还有些大学生蓄意拖欠国家助学贷款等等。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大致如下:首先, 社会大环境的引诱和影响。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 维系市场经济信用关系的制度和道德体系尚未完全建成, 产生法律与制度的真空。虚假广告, 假冒伪劣, 偷税漏税, 走私等现象呈出不穷。有些行政、执法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或违法难究, 使得守信者没有得到相应的鼓励, 失信者没有得到应有的批评。加上某些人急于致富, 唯利是图意识发展, 造成老实人吃亏现象普遍。大学生生活经历比较单一, 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 缺乏对社会、对人生的全面认识, 易受一些消极现象的影响, 把它当作社会的本质, 而在思想上产生思维定势。其次, 家长教育子女只重视学习成绩, 只要求子女得高分, 进名校, 而忽视了对他们进行诚信教育, 纵容了非诚信的言行, 使之滋生蔓延。其三, 学校对诚信的教育也有忽视。许多学校只重学生升学率, 不重学生品德培养, 使不少大学生在入学前就已存在诚信缺失。对诚信道德认识程度低的人常常会突破这一道德底线, 在工作、生活中表现出来。最后。教育工作者也存在诚信危机。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突出。年轻老师不安心教学。年长的教师忙于职称。因而, 近年来之所以在大学生活中出现道德失范, 从道德方面上讲主要是诚信教育的忽视和诚信伦理的失落。

2 宋儒的诚信观

宋儒诚信观的表征之一是自慊与慎独。即做到表里如一, 独处时要谨慎, 不要自歁欺人。朱熹认为, 人之为善, 须是十分真实为善, 表里一般, 方是自慊。若有六七分为善, 又有两三分为恶的意思在里面相牵, 便不是自慊。自欺者, 外面如此做, 心中其实有些不愿意, 外面且要人道好。《大学·诚意》里讲的不诚有三种:其一, 内全无好善恶之实, 而专事掩盖外是最不诚的;其二, 虽知好恶, 而隐微之际, 又苟且以自瞒, 明知故犯;其三, 未认到, 随意应事, 而自不觉陷于自欺。这三种情况都是不诚, 都是自欺, 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只有致知而分别善恶了, 然后致其慎独之功, 着力割去物欲之杂, 而后可达诚。慎独, 即在独处的时候要谨慎。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例子, 有的人私下做了坏事, 以为做的事神不知, 鬼不觉, 别人不知道, 这就是自欺欺人。朱熹说:“为恶于隐微之中, 而诈善于显明之地, 是所谓自欺欺人也。”[1]

表征之二是居心率直而无伪无馋。诚心可分三等, 最上等的是不考虑、不勉强、居心率直、行为爽直;次一等者, 临到说话时必考虑一下, 不敢随意发言;再次一等的, 临到行动时必定选择一下, 不敢直截了当行事。这种采用曲折的方法退回心中再考虑, 考虑之间, 卑鄙狡诈的念头不生, 忠信也会建立起来。人们心中想到的必定在事物上表现出来。诚到了显露的地步就内外透彻, 一身清澈明朗, 明朗就会触动人, 就会因而改变习俗。诚者不会巧言令色。宋儒游酢认为:“仁者, 诚信而已矣。无伪也, 何有于巧言?仁者, 敬而已矣。无馋也, 何有于令色?巧言入于伪, 令色归于馋, 鲜于仁也。”[2]在他看来, 仁就是诚信、恭敬而已, 不虚伪, 不会说好听的假话取悦于人, 不会奉承巴结而取悦于别人的脸色。

宋儒诚信目标达成的路径之一是自诚明。这种“诚信”不是靠别人促成, 而是自己不断反省修成的, 是人性中诚信天性的恢复, 诚信这时就好象就是自己的根, 自己的本。这种诚信在学习态度方面表现为积极自觉与专心致志。正如宋理学家游酢所说:“自诚明由中出也, 故可名于性。”“诚者因性, 故无不明;明者致曲, 故能有诚。”[2]这一类型修成诚的办法那就是《中庸》上讲的从“尊德性”方面入手。《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身的诚 (真心实意) 和明 (明白事理) , 由内心产生的, 可以叫作性。诚顺着性, 所以不会不明, 明者进行反复思考, 所以能有诚。换一个角度说, “自诚明”, 即“尊德性”, 就是由自己天赋的诚出发, 达到对一切事物的了解, 就是“性”, 即恢复人的先天所固有的善性。要达到自觉就必须不断地自省。儒家提倡“吾日三省吾身”。游酢探究曾子的学问主要在于使他自身忠诚, 那他的用心就不会不忠诚, 行事不会不自觉, 再三审察自身, 这样坚持审察, 如果有不够好的地方, 不会不知道。知道了不会重犯, 差不多可以企望得到仁。然而这只是曾子的诚身, 至于后人学习诚身的人, 还要考虑事亲足孝、事长足敬、行不愧于心、言无浮于行、抑制欲望和愤恨, 才可达到诚身。

路径之二是自明诚。这种诚信“自明诚自外出也, 故可名于教。”[2]“自明诚”就是通过学习, 使自身固有的诚明白起来, 这是“道问学”, 就是“教”, 即后天教化的结果。许多人失去诚信, 往往是因为对诚信要求不是很迫切, 而明知故犯, 自欺欺人。“人莫不知善之当为, 然知之不切, 则其心之所发, 必有阴于恶而阳为善以自欺者。”教育的目的就是使那些想阴于恶的人断去恶念, 从而达到诚实无妄, 达到人情态上的真情实意。《大学》里强调“诚其意”, 即希望通过教育禁止自欺欺人这类事情发生, 从而达到诚信。说明诚信也可以通过后天学习、修养达到, 这对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3 宋儒诚信观的价值

宋儒的诚信思想是古今之通义。首先, 诚信符合个人与社会长远利益。宋儒家诚信观中包含义利之辨, “诚信”实质上是“以义为利”的体现, 所谓的“诚生友, 信生利”, 就是这个道理。南宋理学家朱熹认为“诚意有善恶之殊, 意或不诚, 则可以为恶。”“知至、意诚是万善之根。”[1]说明如果不诚信, 就会产生恶行。

其次, 诚信是做人的根本与相互交往的基础。“信”是人性中的五德之一。朱熹说:“信, 实也。实是有此, 论其体, 则实是有仁、义、礼、智, 论其用, 则实是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 更是假伪不得。”“信, 约信也。”[1]就是告诉人们“诚信”是整个五常的基石和保障, 为人要遵守信言, 诚实无欺, 不能虚伪。朱熹又说:“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凡事要实, 用自己实的心与之交, 有便道有, 无便道无”[1]。他的诚信观与孔孟所说的“与朋友交, 言而有信”, 是一致的, 不同之处在于把“信”这一概念纳入了至高无上的天理范畴。

再者, 诚信者对国家尽忠。朱熹认为“诚”的道德向外表现就是“忠”。朱熹认为, “忠, 便是尽心, 尽心外是恁地, 便有些子是诚之用”[1]。“忠”是“诚”的发用, 是人们品行操守上的真实态度, 就是对待上级、对待人民群众、对待国家尽心不欺, 忠实守信。

最后, 诚信者能尽其才。宋理学家张载把人分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是人所共有的本然之性, 气质之性则是由于各人所禀受的阴阳之气的清浊而异。它不象天地之性那样善美, 而有美恶智愚之别。学校可以通过教育使存在浊性气质的学生回复到本然之性。张载说:“人之材足以有为, 但以其不由于诚, 则不尽其材。”[3]受教育者的资质、个性、接受能力、受教时机, 也包括他们的兴趣、爱好, 是有差异的, “有如时雨化之者, 当其可, 乘其间而施之。”[3]说的是要因时施教。作为教育者就应该抓住大学阶段世界观逐渐走向成熟的有利时机, 使大学生养成诚信品格。

4 大学生诚信教育建设的思路

大学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地方, 是反映一个民族素质的重要场所。因而加强大学里的诚信教育尤其重要。因此可以采取如下的一些措施:1) 把整个社会的诚信作为一个体系来抓。单纯强调学校诚信建设而不从社会整体上来把握将收效甚微。先从政府的信用做起, 树立、表彰典型事例, 构筑一个里仁和美、明礼诚信的社会。2) 发挥高校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高校应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神, 在全校开展诚信教育, 形成守信的学校氛围。应把诚信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要求学生养成从自身做起, 从每一件小事做起的习惯。3) 健全高校的监督管理机制, 完善失信惩罚机制。以诚信作为校规的重要内容, 把“诚实守信”作为学校的“公序良俗”。学校要完善公开制度, 培育良好的舆论导向, 形成学校与师生诚信互动。对于失信行为不仅要曝光, 而且该行为无效或要承担不利后果而受惩罚。4) 建立健全大学生个人的诚信档案, 建立个人信用征询制度。高校应以互连网为依托, 将诚信操行纳入个人的道德评价体系, 并记录在案, 作为单位人事部门用人的重要依据。5) 进行大学生品德建设, 培育诚信品质。特别要加强儒家传统诚信思想教育。学到诚身的地步对内就会孝顺父母, 对外就会信任朋友, 对上会得到国家尽忠, 对下可得到民心。将诚信教育作为一个知识体系, 纳入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去, 纳入到高校课堂教学中去, 可以在学校开设《信用管理学》, 作为跨伦理的应用学科。通过这种方式将诚信意识内化为诚信信念, 再外化为自觉的诚信行为。

总之, 诚信符合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从学校到社会都要加强诚信教育, 建立完善的诚信教育体系, 树立诚信观念, 形成诚信教育的氛围。对于大学生来说, 要养成慎独、正直、不渝初衷、有诺必践、表里如一、不欺人自欺、不弄虚作假的品格, 真正为构筑诚信社会而贡献力量。

摘要:宋代理学家继承并发展了先秦儒家的诚信思想, 认为诚信是万善之根, 是人性中的五德之一, 而“忠”是“诚”的发用, 人若不由于诚, 则不尽其才。其诚信表征有自慊、慎独、居心率直、不巧言令色等。而诚信达成的路径有尊德性的自诚明与道问学的自明诚两种形式。在当前中国社会及高校诚信缺失比较严重的情况下, 宋儒的诚信观有颇多有益启示。

关键词:理学,诚信,大学生,教育

参考文献

[1]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M].岳麓书社, 1997.

[2] 闽游氏分会, 闽台文化交流协会编.宋·游酢文集[M].延边大学出版社, 1998.

[3] 明·王夫之.张子正蒙注[M].中华书局, 1975.

上一篇:在英语教学中实践跨文化教育下一篇:从美声发展史中看技巧与艺术表现原则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