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

2022-05-13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大学生作为知识层次比较高的一个群体,其诚信水平的状况,素质的高低更是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整体道德,乃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本文在首先分析了大学生群体的诚信状况,指出目前这个群体的诚信问题,并对大学生诚信体制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第一篇: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

儒家诚信理念视阈下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 诚信理念是儒家伦理思想中规范道德行为的重要范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面对日益突出的诚信问题,如何将诚信理念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建构完善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儒家诚信理念 大学生 诚信教育体系 对策

诚信作为中华传统的道德规范,不仅是儒家提升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理念,也是治理国家所必需的政治品德。“诚信”规范和约束着人们的言行举止,使之合乎礼、合乎义。关于诚信,古有“抱柱之说”、“一诺千金”、“立木为信”等典故,今有《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关于诚信的详细解读。诚信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原则和规范,是对自己诺言的履行和对他人的坦诚。而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不协调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其中就包括诚信问题。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力量,其诚信状况的好坏与国家的发展休戚与共。面对大学生群体诚信缺失现象的时有发生,将诚信理念运用到大学生诚信教育中来,建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显得格外重要。

1 儒家思想中的诚信理念

“诚”,就字形角度而言,从言从成,意谓人们讲话要坦诚有据,做事讲信用,不欺骗人,不搞把戏。《礼记·中庸》有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将“诚”当作儒者修身的标准之一。朱熹如是解释“诚”:“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中庸章句》)“诚”是一种真实的品性,基本要求是“真实无妄”。《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八条目”,亦将“诚”作为重心,认为其是修身立世的关键,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前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点明治学的诚信;“吾日三省吾身……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指出交友的诚信;“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强调治国安邦的诚信。由此可见,诚信观涉及树人、交友、治学、立国诸方面,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也是统治者施政秉承的重要原则,亦是衡量个人道德品质的主要标准。诚信二字相互补充,相互依存,很好地诠释了古今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正确引导社会健康有序持续的发展。对于当今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方向指向性。

2 大学生的诚信问题

诚信,是诚实,是坦荡,孔子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大学》);诚信,是守诺,是坚持,葛洪言:“守一言于久要,历岁衰而不渝,信人也。”(《抱朴子·行品》)。如此重要的诚信理念在今天却被渐渐忽视,让人叹息之余不免感伤。面对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从学业、经济及就业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诚信危机。具体有以下几点表现:

2.1 学业诚信危机

大学生在校期间,大部分同学的诚信道德状况是积极的、良好的,能认真学习,公正公平地参与各种评奖评优等活动。但是有一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出现考试舞弊、捏造虚假履历等诚信缺失的现象。一方面,造成了不正当竞争、损害了同学们之间感情;另一方面,对自己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有的受到了严重的处罚,如警告处分或取消学位。诚然学生干部的选拔、奖学金的评比、就业发展等都需要优异的成绩和闪光的简历。部分学生由于能力不足或不思进取,最后铤而走险,采取不正当的手段。究其原因,虽与社会风气有关,但归根到底是他们的价值判断出现了偏差。因此,将儒家思想中的诚信理念与大学生诚信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2 经济诚信危机

目前高校大学生不合理使用助学贷款甚至拒还国家助学贷款的问题,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教育法》第54条明确指出:高校学生应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学费,履行自己作为学生的义务。国家不允许学生因贫困交不起学费而辍学,所以政府和学校实行了奖、贷、缓、助、免等一系列的政策,帮助学生减轻经济负担,顺利完成学业。但是部分大学生对待助学贷款采取了不诚信的方式:(1)毕业前将申请助学金挪作他用,如购置与学习无关的、不符合其贫困大学生身份的物品;(2)毕业后有了稳定的工作,或有了固定的经济收入后,把自己还贷的责任抛诸脑后。这些行为使得学校操心,银行担心,公众寒心。不仅仅对自己未来的诚信档案有影响,也影响到后续真正需要帮助的同学顺利贷款。

2.3 就业诚信危机

从历年大学生就业诚信情况来看,诚信缺失的现象愈演愈烈,究其情况主要分为就业前和就业后。就业前为了达到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有的大学生采取伪造学历、捏造证书、篡改成绩等不当行为;就业后,部分大学生对于自己的签约单位了解程度不够,或者同时签署多个就业单位,导致违约现象层出不穷。这些行为,一方面严重损害了用人单位的利益;另一方面对学校的声誉和就业渠道产生了消极影响,破坏了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诚实守信的合作关系。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部分毕业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自己的就业方向不明确。因此,将诚信理念与诚信教育相结合,倡导“就业协议有约束,签订需谨慎”的就业诚信理念,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人无信而不立,业无诚而不兴”的职业观。

3 大学生诚信体系的建构

儒家的诚信理念,以善良人性、理想人格、社会和谐等方面为出发点,是基础性的道德原则。发扬儒家诚信思想建构完善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大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建设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1 进行自我教育,内化诚信理念

大学生应该不断地加强对自我的诚信教育,严格要求自己,以诚信为基础,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地进行反思,树立自己的诚信意识。特别是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应该积极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内涵,紧紧围绕“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强化学生自身的诚信意识 ;深入学习儒家传统道德中关于诚信问题的理念,贯彻和落实“八荣八耻”中的诚信要求,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诚信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理解诚信的深刻内涵,将传统儒家思想体系中的诚信伦理道德标准内化为时刻约束自己的言行。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调节,争做一名诚信好学生和好公民,彰显大学生诚信的风采。

3.2 结合相关课程,夯实理论基础

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认识,要充分的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方面的作用,把诚信思想融入到大学的课堂教学中。“把诚信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要继续利用‘邓小平理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两课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教育,为诚信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构建当代当学生诚信理论体系,引导大学生树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的以诚为本思想,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的诚信求学思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增广贤文》)的市场经济诚信意识、“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的守信重诺思想,将其切实渗透到学习生活中去,完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从而使大学生明白诚信问题不仅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体系中的美好品德,更是当今社会人们立身处世的根本和事业成败的关键。

3.3 建立诚信档案,完善监督机制

学校要规划、设计和完善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工作,大学生信用档案的建设应该落实在实处,将诚信教育与学生成绩相捆绑,将诚信考察的成绩作为一部分毕业所需要的硬件,放入毕业档案中。其中诚信档案的内容应该包括大学生助学贷款的信用记录,考试过程和他人交往过程中的品行记录,奖助学金的经济情况记录等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对不良记录的失信者进行合法的公示,对于有失信记录的学生,在毕业时应如实向企事业单位提供诚信评价材料,对具有良好诚信道德的学生予以奖励。学校应进行道德实践的考察,学校也应建立相关监督机制,尤其是辅导员担负起对诚信档案的动态管理监督工作,对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诚信表现予以详实记录。除此之外,学校党政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应积极地向全校学生发起“诚信倡议”,通过签订诚信承诺书,达成诚信共识,时刻监督和约束每一位学生。

3.4 开展校园活动,营造良好氛围

为弘扬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倡导诚信精神,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不断地加强学风建设和校园优秀文化建设,营造以诚信为荣的良好校园氛围。学校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校报,社团等来宣传普及诚信教育,做到资源共享、载体共享,形成合力,坚持正面引导和树立正面典例。积极开展以诚信教育为主题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开展“考风考纪教育月”、举办诚信知识竞赛、诚信征文比赛、诚信论坛等多形式多样化的诚信教育活动。让大学生在这样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去思考、领悟诚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净化大学生的心灵,升华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当代大学生弘扬诚信道德的时代先锋,培养出一批批具有社会诚信之风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 肖周录,王永智,许光县,等.诚信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 张玲,尹素娟.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道德教育?[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2).

[4] 罗国杰.道德教育与价值导向[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 龙显均.从国家助学贷款看大学生的诚信危机[J].中国高教研究,2004(4):72.

作者:韩琳琳

第二篇:大学生诚信问题与诚信机制建设研究

【摘要】大学生作为知识层次比较高的一个群体,其诚信水平的状况,素质的高低更是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整体道德,乃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本文在首先分析了大学生群体的诚信状况,指出目前这个群体的诚信问题,并对大学生诚信体制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诚信状况;诚信机制

【中图号】G641【文献标示码】A

对于诚信这个话题,古今中外一直有很多人士对其比较感兴趣,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人力资源储备,这一群体的知识技能和道德素质不仅关系到当前社会的发展状况,更关系到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发展前景。所以,探讨当今大学生的诚信认知和诚信状况,不仅对于了解当前社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对于正确引导大学生的诚信观、建构未来诚信社会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

1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现状

客观地讲,当前大学生的诚信道德状况总体是正常的,绝大多数大学生是言而有信的,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能把诚实守信当作为人处事的重要准则和原则。但在大学校园里存在的种种不诚信行为也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下文就根据大学生诚信问题发生的领域和性质,对诚信现状做一简单的分析。

1.1大学生诚信大观当今大学生总体诚信情况是好的。但是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同学诚信状况较差甚至很差,对待诚信问题觉得无所谓甚至逃避这类问题,甚至“勇于”承认自己不是一个讲诚信的人,虽然不诚信行为只是发生在少数的大学生身上,但其危害也是十分严重的。

1.2日常生活中的诚信问题诚信道德总是要通过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行为表现出来的。比如当我们在学校图书馆翻阅资料时,总会见到有一些文章旁注着“已用”等字样,并标注日期和专业;一些同学在竞聘学生会干部、班干部的过程中,采取不正当、不诚信的手段来取胜。一部分人对不诚信行为持宽容、理解甚至支持的态度,这种态度让不诚信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不断滋长蔓延,损害大学生的整体形象,危害社会。

1.3考试作弊问题对作弊行为来说,大学生群体存在一种较为普遍的宽容态度,认为学校里出现的“枪手”也是“靠能力吃饭”,符合市场规律,可以接受,很正常;对于考场作弊者一经发现即留校察看,严重者开除学籍的规定,认为处罚过重,甚至不屑一顾。这些作弊行为对校风、学风建设产生负面影响,更是关系到学校的声誉乃至发展前途。

1.4求职中的诚信问题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大学生“自我推销”的意识逐渐增强,但往往缺乏人格塑造的长远眼光,陷入表面包装的误区。在双向选择的就业竞争中耍小聪明,在自己的个人履历表上大做手脚,甚至伪造证书、虚构经历。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之后,频繁跳槽,草率毁约。结果不仅使招聘单位的用人计划落空,造成经济损失,也给学校毕业生的整体信誉及今后的就业工作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

1.5助学贷款中的诚信问题当前在高校中存在着令助学贷款尴尬的现象。部分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信贷观念,在贷款中不重信用,甚至采用欺骗的手段取得贷款,缺乏应有的偿还责任意识,一些大学生毕业后以种种借口拖欠贷款,甚至采取隐瞒工作单位、联系方式等手段逃避还贷。

1.6对社会存在的诚信问题的看法在社会大环境诚信状况不佳的情况下,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与行为处于矛盾状态,观念与实际行动相背离。一方面对社会伪善之举心里充满不满,内心也明白诚信的重要性和意义;另一方面也认为“做老实人吃亏,讲信用无用”。大学生诚信出现严重的知行脱节的情况。

2大学生诚信机制建设

2.1诚信机制自身的完善与建设在建构大学生诚信机制的过程中,我们既要看到文化因素对大学生诚信的影响,又要看到制度的作用,大学生诚信机制的建设,要从制度的完善、自身规范等不同的角度出发,完善大学生诚信体制。首先,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并建立相应的社会机制与之承接。从某种程度上将大学生的诚信转换成为一种社会信任,诚信度高的大学生,自然处于高信任度的环境中。其次,制定相应法律和法规,并建构大学生诚信体系的监管与测评机制,对大学生诚信行为进行法律的监督和约束,从而帮助大学生形成诚信意识。再其次,加强对大学生诚信“他律”的同时,强调大学生的“自律”。

2.2大学生诚信机制的外在系统完善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建构大学生诚信机制不能脱离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完善。根据大学生群体的特点,从以下两个方面论述社会外在环境的完善与大学生诚信机制的建设。

2.2.1建立高信任度社会,提高整个社会的诚信水平首先,在道德建设层面上,推进整个社会的法律和制度建设进程,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念和意识,以构建高信任度的社会。其次,在政府管理层面上,依法治国,完善制度,增强监督,以建构高信任度的政府为目标。再其次,在经济层面上,应以企业制度、信用体系的建立为着力点,增强经济领域的信任度。

2.2.2改革和完善目前的教育体制目前教育体制存在的一些弊端也是导致目前一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学生评价体系的单一化和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是影响大学生诚信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建立学生的多维化评价体系。其次,注重教育者的言传身教作用。从教育体制上来说,也应该改变目前高等教育体制中过分强调科研、论文等现象,以减少学术腐败等现象的发生。促进诚信教育手段的创新,增加实践类教育方式,为课堂教育提供有力的补充。

3参考文献

1林群,赵伟.诚信传统与大学生诚信教育[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4,,(2)

2胡钦太.重构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J].道德与文明,2003,(1)

作者:李 燕

第三篇:大学生诚信问题探讨

[摘要]诚信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素质,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生诚信素质作为基本道德素质尤为重要。文章列举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具体表现,分析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根源,对如何开展大学生的诚信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问题;探讨

[作者简介]秦建丽,中共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硕士,广西南宁530004

[文献标识码]A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项基本准则。诚信作为立身之道、修业之本和立政之基,在我国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影响和规范作用。诚信作为市场经济的坚实基石,也是人们相互合作的重要前提。当前,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诚实守信已成为社会良性运行的必然要求和基本准则。

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重任,理应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但令人忧虑的是,近年来大学生中存在的诚信缺失问题已相当严重。这不仅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甚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具体表现

诚然,目前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大学生在道德素质方面,尤其在诚信方面存在缺失,具体表现为:

(一)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

近几年,国家教育部多次重申严肃大学考风考纪,并制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各高校也积极采取反作弊措施,试图杜绝考试作弊现象,但却屡禁不止。大学生的作弊手段也越来越“猖狂”,从原来的交头接耳、夹带纸条、偷换试卷等“低劣”手段发展到了用手机发短信、请“枪手”代考等“高超”手段,呈现出了现代化、多样化的趋势。作弊现象不仅在日常考试中有,而且在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中也有。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作业、实验数据抄袭现象严重,有些学生对老师布置的论文,不是查阅资料,仔细钻研,而是找来别人的论文照抄,应付了事。此风不刹,将严重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二)个人信用意识缺乏。使国家助学贷款的推进好事多磨

国家助学贷款是1999年国家启动的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而采取的带有政府行为色彩的助学举措,体现了国家对贫困学生的关爱。但是,助学贷款运作并不理想,出现了“银行贷不出款,学生贷不到款”的现象。这里有具体操作不当的原因,更有银行和大学生之间缺乏信任的原因。据报道,截止2004年3月20日,中国政法大学745名进入还款期的毕业生中,有190人未按时足额还贷,违约率达26%。由于助学贷款风险性高、贷款周期长、学生还贷信誉低下,使银行担心贷款收不回而不敢向学生放贷。部分大学生信用意识的薄弱和失信行为,连累了许多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使他们得不到及时的帮助,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是非常大的。

(三)就业中自荐书掺水,协议合同观念不强

由于大学毕业生不包分配,自主择业。因此,包装自己、推销自己就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再加上受招聘不正之风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在应聘中想方设法在自荐书上注水掺假。有一家用人单位在某次招聘收到的84份毕业生自荐书中,发现竟有5人同时任同一所学校的学生会主席。有的学生在简历中夸大自己的专长,有的涂改成绩,有的伪造证书、奖励材料等,放大自己的优点和成绩,淡化和遮掩自己的缺点。在择业过程中,不履行就业协议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大学生把个人应聘材料广泛投递,有接收单位就草率签约,有更好的单位就马上毁约重新签约,而且想方设法逃避违约责任。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秩序和用人单位的选拔招聘工作。

(四)人际交往信用不足。恋爱动机不诚

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德行。在校园内诚信意识的缺失、失信行为的泛滥,损害了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导致人情淡薄。同时,诱发人际关系危机和冲突。在对待恋爱问题上,随着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大学生谈恋爱一扫传统的含蓄、深沉的形式,在公开场合亲密接触,旁若无人,他们往往把谈恋爱看作是空虚心灵的寄托,或是为取得一种生活经验的实践活动,在与对方恋爱中究竟爱什么、为什么爱、怎样获得爱都没有弄清楚,显示出相当大的盲目性。大学生谈恋爱很少讨论结婚、家庭、经济等现实问题,这种浪漫色彩往往掩盖了实际存在的矛盾。当代大学生对恋爱呈现非责任化倾向,不少大学生对恋爱不是很严肃,更多地抱有一种游戏态度,用他们的话说,就是“玩玩”而已,往往缺乏基本法律意识、道德修养。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根源

大学生缺乏诚信的现象日趋严重,其主要原因是社会、家庭、学校及学生自身影响的结果。

(一)国家信用制度不健全,社会诚信危机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

有专家指出,整个社会的信用缺失在于信用制度特别是个人信用体系尚未建立,法制不完善。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但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维护经济正常、有序发展的信用道德观念和信用制度秩序却相对滞后。在立法方面,我国只是在已颁布的《民法通则》《合同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规定了诚信守法的法律原则,《刑法》中也有对涉及诈骗等犯罪行为处以刑罚的规定,但缺少与信用制度直接相关的立法。因此,难以对社会经济中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机制。如国有企业拖欠银行欠款不还,银行无能为力,只能划为呆账、坏账来一笔注销;再如面对违约大学毕业生,用人单位也通常没有什么办法去制约他们,当法规、制度不健全而不能有效处罚失信行为时,失信之风就会盛行。

诚信缺失现象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普遍存在且日趋泛滥。经济领域里的假、冒、伪、劣、偷税漏税,政治领域违法腐败,职业领域里的诚实劳动贬值,文化领域里盗版侵权、抄袭以及人际交往中的缺乏信任、投机取巧等现象不乏其人。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成了一些人的处世哲学。由于社会诚信状况恶化,这种环境对那些自身素质较低、自律能力不强的大学生来说,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造成大学生诚信危机的重要原因。

(二)高校德育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诚信约束机制薄弱

这几年来,尽管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诚信教育的效力仍在下降,诚信教育在方法上或方式上以及德育的综合评价上都流于形式,未真正落到实处。为什么一个人从小学就开始的道德教育直

到大学仍然收效甚微?就是因为我们的德育教育与丰富的人生实践相脱节,书本上、课堂上讲的是一套,现实生活中是另一套,脱离实际,内容陈旧;老生常谈,而且应试教育带来了不好的效果,注重课堂教育和考试,不在实践中倡导,有的即使安排实践,也大多流于形式,为活动而活动,不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缺乏实效性。学生感到下了课堂或出了校园跟谁讲道德,没用。一句话,道德建设重教育,轻实践,形式主义严重,使得频频出现在校园的违背诚信现象得不到有效制止。另外,教育者自身的诚信教育观念不强对学生的影响也很大。有的教育者,在课堂上只给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对少数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现象听之任之,或一气之下一走了之;有的老师发现学生抄作业、抄论文熟视无睹,照样给高分;有的老师在监考时对作弊学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舞弊行为视而不见。教育者这种只教书不育人和不能为人师表的行为无疑会使学生的诚信道德异化。

(三)家庭教育不当,学生自身素质不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的诚信修养并非一日养成,须经父母长期的言传身教,很多学生从小就是家中的“宠儿”,处于核心地位。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家庭教育往往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家长过分溺爱孩子,无原则地满足不合理的要求,偏袒他们的过错,使得他们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顾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二是一部分家长对子女过于严厉,这样容易导致孩子们形成冷酷、不诚实、缺乏自信等不良性格。此外,近年来家庭教育还存在着重智力投资、轻道德教育的倾向,只要能考上大学就行,对孩子如何做人缺乏最起码的关注。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在以他为中心的圈子里生活,缺乏独立的自律自强精神。因此,家庭教育不当,大学生自身素质低下也是导致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三、加强对大学生诚信建设的探讨

大学生诚信素质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学生本人共同参与,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齐抓共管,综合治理。

(一)净化社会大环境。健全法律约束机制

2002年底,江泽民同志指出:“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要在全社会强化信用意识,加强公民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各种传播媒介应该在弘扬正气、宣传诚信等传统美德教育方面实事求是地大力宣传报道,强化全社会的诚信教育、诚信意识,使全社会都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同时将诚信与利益挂钩,使守信者获利,失信者受损、受惩,诚信才会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健全法律机制,强化利益约束,强化法制惩处,运用法律来规范社会全体成员的诚信行为,遏制失信行为。一方面通过诚信教育,强化个人信用意识;另一方面尽快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改善全社会的信用环境,尽快设立银行、保险、证券、公安、电信等部门参与的覆盖全国的个人信用数据库,建立失信惩戒机制,与就业、信贷、消费等联系起来,形成覆盖全国乃至全球的信用网络,对失信行为加大惩处力度,提高失信成本。

(二)加强制度建设。大力完善诚信机制

高校应当加强建章立制工作,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学校的规章是规范和约束大学生日常行为的具体操作规程,大学生应当严格遵守,并自觉维护其权威和尊严,学校也应当加强监督和管理力度,真正做到有章必循、违章必究。如果有章不循、违章不究,必然导致规章制度废弃、学风校风涣散。学校在惩罚力度上做得不够,失信者未得到相应的惩治和严厉的制裁,在这样一个信用环境下,“好人也会变坏”。要改变这一局面,我们必须建立和完善“守信获益,失信失利”的激励约束机制,从制度和法规上保证诚信者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失信者会受到相应的惩罚。高校应当充分利用规章制度的导向性和强制性,引导和约束学生选择诚信、崇尚诚信、实践诚信,营造一个“诚信光荣,背信可耻”的校园氛围。

(三)教育工作者要做诚信的表率

良好校风的形成,教育工作者是关键。古人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要求大学生诚实守信,教师首先要诚实守信,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率先垂范,为人楷模。教师的师德修养、道德情操、人格魅力对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示范作用。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必须以教育事业为重,以培养人为己任,自觉树立良好的教风,务正业,办正事,诚实为本,育人为先,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作为学校的党政干部和行政工作人员,同样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努力做诚信的表率。众所周知,党风决定政风,进而决定社会风气,良好的校风离不开学校党政干部和行政工作人员的良好作风。要增强全体教职员工的服务意识,廉洁奉公,诚实守信,敢说真话实话,多做实事好事,在学生中发挥表率作用,在校园里形成“诚实光荣,不诚实可耻”的共识。

(四)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诚信教育要真正取得实效,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最终还得靠大学生自己。诚信是道德修养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规章制度和外部环境等会影响大学生的诚信行为,但只是从外部产生作用。比如针对作弊行为,几乎所有大学都制定了非常严厉的措施,虽然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作弊现象仍屡禁不止。那么,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要大学生从内在的修养做起。作为诚信教育的主体,大学生完全能理解和衡量出诚信的重要性,应当自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守信践约能力。因此,只有以严格的个人修养来约束自己,才能培养出诚信的品质,从而维护大学生群体的良好形象。

[责任编辑:蓝天]

作者:秦建丽

上一篇:本科药学毕业生论文下一篇:审计学专业导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