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社会大学生诚信教育论文

2022-04-22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普及性,使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产生严重的诚信问题,冲击着大学生的日常伦理观念和高等学校德育工作。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虚拟社会大学生诚信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虚拟社会大学生诚信教育论文 篇1: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社会化发展趋势的实践途径

摘 要:社会化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发展趋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发展趋势的产生有着多维度的原因,它体现在教育的理念、主体、内容和载体这四个构成要素的社会化。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环境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社会化发展趋势的三大实践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化; 实践途径

随着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社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特征,这些特征决定和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社会化发展趋势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发展趋势。深刻分析和把握这一趋势,是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主动把握和适应社会化发展趋势,创新实践途径,才能提高实效性。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发展趋势的内涵和表现

社会化属于社会学领域的重要范畴,它揭示了个体与社会的互动规律和个体成长成才的社会机制,因此也引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点关注。“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1]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具有社会性,因此社会化发展趋势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适应外在社会要求的过程中,也同时在主体的共同参与下,改造与发展社会的过程,它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变化发展保持一致的必然要求。”[2]从社会化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可以看出,无论是人的社会化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都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即它不仅包含主体被动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过程,而且还包含着主体不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逐步改造和发展社会的过程,正如马克思主义所认为的“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3]。从上述概念的延伸不难看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过程中,不断发挥参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从而引导大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过程。

从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理念的社会化

大学生是社会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不仅受到学校的影响,而且日益受到社会的影响。因此,要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转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树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不能只在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中育人,更要注重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育人,运用各种社会因素积极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注重引导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思想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分析、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只在校园里改造大学生的主观世界,更要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并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进一步改造主观世界;不能只依靠某一方面的力量单独育人,而要把学校的教育力量与家庭、社会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育人。

2.教育主体的社会化

教育主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主动教育功能的组织或个人。过去传统的观点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只限定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负责学生工作的行政人员,这种观点是不符合、不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发展趋势的。从学校内部来说,全体教师、行政干部和服务人员,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从学校外部来说,要将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包括党团组织、新闻媒体、学术机构、社会团体以及家庭等都纳入教育主体的范围,共同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个学校的教育力量是单薄的、有限的,只有把本校的教育力量与其他学校的教育力量乃至整个社会的教育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大于单个学校教育力量之和的新的教育力量,形成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教育效应。

3.教育内容的社会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社会化就是将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发展变化意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的发展变化,形成正确反映社会发展变化的思想意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社会实践的深化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充实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现代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提出了很多新的重大社会课题,大学生面临着一些新的现实问题和思想困惑,思想行为受到极大的影响,必须引导他们关注生活现实,消除思想困惑,把握发展机遇,迎接社会挑战。社会化发展趋势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充分反映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素质提升的要求,例如诚信教育、心理教育等等。只有根据实践的深化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充实、更新和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内容,才能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大学生的指导,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4.教育载体的社会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4]。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发展趋势迫切要求创造和利用覆盖面更广、承载思想信息更多、更加易于操作、更富有特色的载体。当今的大学生是我国青年中的重要群体,他们文化程度高,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烈,易于接受和掌握新思想新事物。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一定要符合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在充分发挥传统载体的作用的同时,更加重视和开发现代载体,例如文化载体、传媒载体等等,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发展趋势的客观原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发展趋势的产生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是对现代社会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反映,它的产生有着多维度的原因。

1.大学生社会化的客观需要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发展趋势

人的社会化,大学生的社会化客观上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现实社会关系中的,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现实社会关系不断发展变化,人的社会化程度也不断提高。人的社会化,就是认识、选择和体现一定现实社会关系的根本要求,内化一定的社会规范,形成人的社会本质,提高人的社会化程度,实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把人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实现人的社会化,对于我国大学生来说,就要教育引导大学生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大学生是生活在现实社会环境中的青年学生,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既要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更要发挥全社会在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合力。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发展趋势是我国社会转型发展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型社会转型,从同质的单一性社会向异质的多样性社会转型,从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型。随着我国社会的深刻转型,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80年的1%左右达到2009年的24.2%。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大学的教育环境更加开放,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也日益深刻。大学无不折射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社会的发展变化也一定会在大学有所反映,总之,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学生与社会的互动交流接触日益频繁。做好当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可能真正做好的,必须有全局意识和开放意识,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置于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小环境中加以分析、研究和解决。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封闭的环境里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顺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发展趋势,让大学生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同各种不同的思想信息和价值观念进行接触、比较和选择,才能在教育引导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把握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自己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发展趋势的重要体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既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社会化发展趋势,那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必然出现这样发展趋势。为了适应现代政治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适应社会化不断提高的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向社会化方向改进和发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在面向社会其他领域,发展社会性,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适应并创造现代社会生活,提高社会化程度。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社会要求发展,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要探索与业务管理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和规律,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自身的社会化程度高,才能帮助人们实现和发展社会化,才能使教育对象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必定是无所作为的。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发展趋势的实践途径

为了把握和适应社会化发展趋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树立社会化的价值理念,运用社会化的实践途径,才能实现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与实效性。

1.在大学生课堂教学中实现主渠道和次渠道作用的紧密配合

在各种教育活动中,课堂教学是最基本、最重要和最稳定的教育活动,课堂教学的内容有系统性和科学性。在大学里,培养人才职能主要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并且把课程分为三个层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其它课程。这三个层次的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定位不同,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挥“主渠道”作用,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负有重要职责,其它课程具有育人功能,非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挥次渠道作用。我国高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依靠教师们教书育人,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类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去。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艰巨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为发挥次渠道作用的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和专业课程,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积极利用本学科资源,在科学精神、人文素质、创新意识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大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

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大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客观要求和重要途径。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不仅离不开在高等学府的系统理论学习,更离不开社会实践的锻炼。社会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平台。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国情和认识社会的场所,也是大学生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培养品格和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具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双重属性。首先,积极发挥大学生组织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大学生组织包括党团组织、学生会、班级组织、学生社团组织等。以党团组织为核心的大学生组织是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和重要载体之一,依托大学生组织实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我国高校的优势和特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时期,我国高校提出了以党建带团建、班建,党建与团建、班建互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把着力点放在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上,积极将优秀大学生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积极推进大学生党支部建在班上,把大学生党支部建设成为带动学生团结进步的坚强堡垒,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其次,建立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充分利用优势教育资源。社会实践基地可以起到优化资源、示范辐射的作用,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础工程。建立长期稳定、足够数量的社会实践基地,既有利于大学生长期而稳定地参与社会实践,又有利于学校和地方之间的合作,达到互惠互利多赢的良好格局。最后,根据现实条件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社会经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全国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和专业优势,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1997年团中央、中宣部、国家教委和全国学联共同发出了大学生志愿者暑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三下乡”活动已经成为大学生中最具号召力和影响力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一定要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规律,涵盖教学实践、专业实习、社会公益、军政训练、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科技发展、勤工助学等多样化形式。实践证明,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对于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目标,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开展环境建设,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发展趋势,要求我们不断优化环境,充分发挥环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功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从涵盖的范围来划分,主要是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就是社会环境,小环境就是校园环境。社会环境就是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变化的形势,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变化有重要影响。因为大学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大学和社会环境发生着重要的交互作用,大学生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反映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引导大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新情况新变化,又要注重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在适应的基础上不断地优化社会环境,进而通过优化社会环境来提升它的育人功能。校园环境就是指大学内部的教育环境,包括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各种体制机制,是学校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统一。社会环境与校园环境是有机联系、相互影响的,通过改善和优化校园环境来推动社会环境的改善与优化。优化校园环境的重点是开展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属于社区文化建设的范围,是大学以精神文化建设为主,兼顾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综合性建设,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渗透在物质、信息、制度、文化和活动等各类载体之中,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为大学生创造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建设中,我们还要特别注意做到优化硬环境和软环境、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的统一。硬环境和软环境是根据环境的内容划分,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是根据环境的作用特征划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环境,不仅包括物质条件、生活设施等硬环境,而且包括社会舆论、文化氛围、规章制度等形成的软环境。硬环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育人的物质保障,软环境是育人的文化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环境就是现实社会和大学校园,虚拟环境是指由信息技术的发展创造了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计算机网络空间。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虚拟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交往主体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和情感进行沟通和交流,这种交流具有很强的隐匿性。虚拟环境中的隐匿交流,一方面为大学生展现与现实生活中不同的自我,表达情感和诉求,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和可能;另一方面它也为在网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甚至在网上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了可能。虚拟的网络空间容易导致现实主体与虚拟主体的分离,进而导致网络主体的双重人格和心理扭曲。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重视现实环境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虚拟环境建设,加强对大学生网络的教育引导和监督管理,提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和素质,使虚拟环境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83.

[2] 蓝 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6.

[3][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60.

[4]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2.

[6]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 刘贵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9(8):11-13.

[8] 骆郁廷.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趋势[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3):1-4.

[9] 柳礼泉,陈 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述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23-26.

[10] 宋劲松.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内涵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54-58.

[责任编辑:成方哲]

收稿日期:2011-03-10

作者简介:袁汪洋(1979-),男,湖北麻城人,广州美术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 .

作者:袁汪洋

虚拟社会大学生诚信教育论文 篇2:

高校网络诚信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普及性,使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产生严重的诚信问题,冲击着大学生的日常伦理观念和高等学校德育工作。大学生网络诚信缺失的根源来自于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和网络自身的特征对道德的冲击等因素,因此,提高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应从优化社会环境,努力营造诚信的网络氛围,加强网络信息引导,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等方面入手,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诚信品质,构建安全和谐、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关键词:高校;网络;诚信教育

诚信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在现代社会的网络社区中,诚信当然也不可或缺。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披露,我国网民达到4.57亿,学生网民占网民总数的29.9%,其中大学生网民数量最大。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普及性,使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产生严重的诚信问题,冲击着大学生的日常伦理观念和高等学校德育工作。因此,如何教会大学生在网络社会诚信做人,引导他们以诚实守信的态度面对网络社会,促进网络环境健康发展,已经成为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诚信缺失现状

(一)大学生网络诚信意识相对缺乏

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和匿名化特点,在“网络社会”中,主体行为往往在“虚拟实在”的情形下进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注册一个用户名和密码,随便起一个名字,并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完全脱离了现实世界中需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使得大学生认为网络只是一种工具,与现实生活无关,没有必要在网络社会中讲求诚信。因此在这种“人—机—人”的交互方式下,一些缺乏自律的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将现实生活中崇尚的诚信观抛之脑后,不负责任地在网络中释放自我。据调查显示,有31.3%的人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撒谎是不道德的”,有37.4%的人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1]由此可见,与现实生活中的诚信意识相比,大学生的网络意识相对缺乏。

(二)大学生的网络社会公德缺位

网络是一个资源极其丰富的平台,能方便而高效地给大学生提供所需要的学习资料和参考资料。而有些大学生却利用网络的这种便捷性巧走捷径,放弃了刻苦钻研,滋长了弄虚作假和急功近利的心理,养成浮躁的学风。大学生论文抄袭、剽窃现象突出,引出了很多学术不端事件和知识产权侵权争执,加剧了学术腐败,导致学生品德素质和学术水平急剧下降。

(三)大学生网络犯罪现象日益加剧

现如今,淘宝、网银、QQ聊天、微信交友在大学生中间已经普及,这给同学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和乐趣,但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法律的观念没有深入人心,有些大学生开始抱着侥幸心理从事网络犯罪、网络诈骗等非法活动;有些大学生肆意编造虚假信息,传播电脑病毒和不健康信息,故意隐瞒事实真相;还有些大学生进行网络欺诈,利用自己掌握的先进网络技术,在网上非法散布虚假信息,或者篡改各种数据,盗取某些知名机构的信息,骗取QQ诱导好友,非法获取他人信息、实物或金钱,利用微信找到陌生人见面,骗财骗色。这种利用网络空间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从事骗财、骗色等不正当勾当,折射出了网络犯罪者诚信严重缺失的现状[2]。

二、大学生网络诚信缺失深层次原因

(一)网络虚拟性和开放性对大学生网络诚信道德的冲击

首先,网络的虚拟性是以计算机为载体,通过计算机的联网在网站以论坛、软件、声音、图像、文字、交友、聊天、购物等构成的一种存在形式。虚拟性是网络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核心,这些由数字和符号组成的虚拟世界,使得关系双方不需要认识、只要有共同的需求便可以相互活动的场所。网络群体中的诚信缺失现象与网络的虚拟性有极大地关系,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很多人认为自己的行为言语和行为就有隐蔽性,因为网络是虚拟了,当事人是虚拟的,所以并不需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和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其次,网络世界的开放性导致负面的信息飞速传递,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全世界发生的任何一件事都可以在同一时间让所有网民分享,网络作为一个无限开放的世界,所有信息可以自由流通,有些人利用其他地区播出犯罪案例中的方法在当地作案,有些人利用网络介绍的虚假信息进行网络诈骗,出于对网络上的新鲜事物好奇,从而引发网络诚信缺失行为。

(二)大学生自身因素造成网络诚信缺失

大学生平均年龄在19-23岁之间,还没有比较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我控制水平和自我约束力仍具有波动性。据调查,38%的学生认为,“我喜欢干我有兴趣的事,若无兴趣,我最大的限度只会敷衍”、“我反复为我自己做过的事后悔”、“我把持不住自己”等。这些非理性的冲动,反映了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方面不成熟[3]。除此之外,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和判断是非能力较弱,其思想观念上经常表现出不成熟和随着性子来。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感觉强烈,然而在关键时刻又不能够把持住自己;这些问题反映到网络世界中,就会出现网络诚信缺失的问题。

(三)高校诚信教育体系亟待完善

在网络迅猛发展、各种思潮相互碰撞的今天,高校的传统说教式道德教育方式严重脱离了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再加上这个年龄段大学生的逆反心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无法融入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很难引起大学生的共鸣,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另外,部分高校忽略了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塑造和培养,一味的要求四六级通过率、考研率、就业率等硬性指标,并以成绩的高低来衡量学生的好坏,致使大部分学生法律意识淡漠,责任意识淡薄,在网络世界中逃避生活,逃避现实,在虚拟的网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就感,从而导致高校诚信教育的缺位。

三、提高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网络信息引导,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而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一般采取直接的灌输方式,并且理论性较强,很难为大学生所接受,因此面对网络的迅速普及,我们也要加快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建设步伐,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对独立的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的微博、博客、图客、人人网,积极引导BBS上的舆论,通过各种形式,使主流论坛、QQ群、学生关注度高的微博、博客赢得大学生的接受和喜爱,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新平台、弘扬时代主旋律的新高地。

(二)加强网络相关立法,健全互联网领域法律法规

要想真正做到遏制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必须依靠健全的法律法规,要进一步完善国家关于网络诚信文明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网络社区规章制度,诸如网络信息管理方面的条例,要对不诚信者、不文明者、不守法者给予严厉的处罚,强化对网络的管理,预防网络诚信危机,加大对个体的宣传力度,对人们的网络交往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监督。例如美国通过的《信息净化法》、《隐私权保护法》,新加坡的《Internet管理体系》。我国制定了《电子计算机系统安全规范(试行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暂行规定》,并在《刑法》中也完备了对计算机犯罪的惩处新规定。这些法律对建立诚信的网络行为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和现代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相比较,立法是严重滞后的,网络诚信的立法工作亟待与网络的发展速度同步[4]。

(三)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高校要发挥网络诚信教育主战场、主阵地的作用,有责任、有义务对大学生开展网络诚信教育。要想使大学生具备网络诚信的价值观,高校应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充分发挥高校德育课程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编入网络诚信教育方面的内容,其他课程可增加网络诚信的内容。第二,高校要通过网络诚信缺失、网络犯罪等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控制的能力和诚信意识,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并能意识到在享受网络为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更应该承担维护网络文明、建立网络诚信的主力军,除此之外,通过培养大学生网络自律能力,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提高大学生网络诚信意识。第三,广泛建立网络诚信监管小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队伍、网络优秀学生会干部队伍,实时关注、监督、提倡、帮助大学生提高网络诚信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怀民,张丽.论大学生的网络诚信[J].中国水运,2007,4.

[2]刘健康.大学生网络诚信道德建设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1.

[3]雷伟.浅谈大学生网络诚信[J].基础理论研究,2008,10.

[4]赵明明.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及对策研究[J].开封大学学报,2006,9:40-42.

作者:李宁 郑勇 刘景全

虚拟社会大学生诚信教育论文 篇3:

浅析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及培养途径

摘要:大学生的成长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他们是否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实现。随着时代的变化,90后大学生已成为高校的主角,他们富有活力、充满思想,然而社会责任感淡漠却也成为不争的事实。高校应当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把它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不断强化。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 培养途径

社会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承载着家庭殷切的期盼,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状况如何,将直接关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命运。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深入分析他们社会责任感的现状,探索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和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服务社会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分析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90后大学生积极向上、勤奋进取,展现出新时期大学生的时代风采,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然而,仍有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甚为缺乏,他们的具体表现为:

1.1 强化个人理想,淡化社会理想

理想信念是提升思想境界和个人修养的动力和源泉,指引着一个人思想和行动的方向,是影响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内因,对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非常关键。大多数90后大学生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但他们更现实、更直接,把职业理想和生活目标的实现放在首要位置,而淡化了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的培养。他们希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也愿意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实现自我价值,但在生活中往往过于现实,太过强调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少数学生甚至过于功利地将金钱和仕途确立为自己的主要奋斗目标。理想过于现实和功利,缺少远大理想的指引和激励,导致部分90后大学生视野狭隘、目光短浅,这也成为当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中非常突出的问题。

1.2 重视个人价值,淡漠社会价值

进入新世纪,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快速发展,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精神文明的发展略显滞后。作为精神文明核心观念的价值观呈现出了多元化趋势,突出表现就是主流价值观的模糊化、边缘化和非理性化。集体主义精神、奉献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等思想观念,在部分大学生心中已缺少生存的空间。身处90后的他们更强调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自我价值、个人成就欲望明显增强,推崇事业与利益统一、贡献与回报并重,在为社会和他人服务的同时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索求。物质或金钱成为部分大学生衡量个人价值的重要甚至最高标准,过分强调个人利益至上、追求攀比享乐,导致他们对服务和奉献社会的责任要求的认知越发淡漠。

1.3 怀揣竞争理念,臣服压力考验

由于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要求,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显得异常重要。90后大学生成长于经济飞跃发展和信息大爆炸的新时代,快节奏的社会造就了他们较强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他们渴望全方位提高自己,勇于挑战,敢于创新。然而,这一代的孩子基本是在相对优越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起来的,没有受过大的挫折,缺乏生活的历练,他们总体带有依赖性强、意志薄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克服困难的能力较差、抗压能力较低等特征。在面临挫折时,在遭遇困难时,在身处逆境时,有的大学生不敢面对,害怕正视现实,缺乏担当社会责任的信心和勇气,甚至有人以放弃生命的极端方式逃避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

1.4 享受优越生活,缺乏感恩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进入90年代,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经济的腾飞带动了家庭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家庭的呵护,有很强的自我中心意识。他们独享了家庭的万千宠爱,而过于优越富足的生活也滋生了他们的懈怠情绪,常常忽视自己作为子女的责任和义务,养成了习惯索取不懂回报的惯性思维,缺乏对家庭、对父母由衷的感恩。他们太过关注自我的利益,对自我的要求偏低,对父母和他人的要求偏高;他们较多考虑的是别人为我做什么,而较少考虑的是我该为父母、家庭以及社会做什么;他们有较强的维权意识,而忽视了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该具备的义务感和责任感。

2 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造成部分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其中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2.1 西方伦理文化的冲击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西方文化也随之涌入,社会主流价值观受到了多元化的冲击。部分大学生对西方文化产生迷信和盲从心理,对西方实用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不加判断地接受,片面崇尚自我价值,宣扬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实现,出现只求回报不愿付出、只要权利不尽义务等现象。西方个人主义片面夸大自己利益的实现,否定社会整体利益,因而也就不承认个人应该承担对他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责任,由此造成了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淡薄、社会责任缺失。

2.2 市场经济社会的副作用

改革开放30余年,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利益诉求等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市场经济的发展激发了大学生的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但也折射出社会对个人的素质和能力的过多推崇,一定程度上造成了90后大学生对功利虚荣、自我实现的片面追求,淡化了对他人和社会的应有的责任。大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上一些消极和不正当的现象,如贪污受贿、非法买卖、以权谋私等给他们的内心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致使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失去了对理想的追求。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一味地追逐个人名利,而较少考虑个人的社会价值体现和社会责任要求。

2.3 网络产业的负面影响

作为科技发展的产物,网络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丰富的时代内容,它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拓宽积累知识、深入科学研究、培养思维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与此同时,网络自由、开放、虚拟、隐匿的特点,也为国内外一些不法分子和敌对势力歪曲事实、散布谣言、传播不良思想、蛊惑人心提供了便利条件。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陶醉在虚拟的世界里,享受着网络中虚幻的成就和虚荣,很少参与社会活动,缺乏对群体活动的起码关注。网络上传播的极具隐蔽性和欺骗性的言论,很容易对相对单纯、缺乏辨析能力的大学生,特别是游离于网络与现实之间的“网虫”产生不良影响,无形中导致了这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进一步淡化。

2.4 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失位

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成长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家庭教育以家庭伦理为核心,重视亲情教育。家人的过度宠爱、纵容和无原则付出,在很大程度上对90后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带来消极影响,造成了很多学生养尊处优、责任失衡、甚至嚣张跋扈。很多家庭替代孩子承担了过多的责任,包办了他们能力范围内的大部分事情;然而家庭和社会责任教育的缺失,让孩子从小就习惯于不承担责任,视责任感为无物,逐渐形成了他们缺乏自立能力和承担责任的意识。

学校作为学生教育的主战场,理应在推动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成人成才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然而,众多的中小学迫于升学压力,过分重视应试教育,轻视素质教育;为数不少的大学由于受市场经济影响,片面强调技能教育,缺乏人文精神培育。由此,导致学生一味追求个人成绩和技能的提高,而忽视自身道德素质和人格品质的养成,责任教育处于严重失位状态。

2.5 自我认知定位不准确

90后大学生成长在物质文明较为发达的时代,长期过着安稳而无负担的生活,承担着繁重而烦扰的学习压力,使他们产生了与现实社会之间的陌生感。从小到大接受的应试教育,以及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存在的巨大的反差,使得部分大学生缺乏深入地感性认识与理性升华的能力,缺乏理性思辨和分析选择的能力,不能客观认知自己的社会角色和地位,也无法正确理解自身应当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3 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途径的探析

高校是对大学生教育培养的主战场, 面对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客观事实, 必须努力找准“症结”, 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教育和培养, 使他们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逐步培养起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3.1 理想信念教育

90后大学生青春有朝气,然而大部分学生价值观尚未定型, 高校理应加强思想、政治、道德观等方面的教育。利用党校、青共校、精英人才学校、骨干训练营等多种教育途径,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传播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大力提倡和鼓励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只有当大学生们正确地认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才能在明确自己社会角色与地位的基础上,产生履行社会责任的强大动力。激励和引导大学生在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的同时,自觉把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主动把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担负起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3.2 诚信品质教育

诚信品质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联系90后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和个性特点,我们要不断转变工作思路、创新教育模式,以课堂教育为载体,以集体传播为导向,把诚信观念深深融入大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在接受诚信教育的同时,逐步提高对社会责任感的理解。同时,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倡导诚信之风,追求崇高品德,以此激励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大学生在道德品质和诚信意识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其社会责任感也必然得到极大增强。

3.3 珍爱生命教育

生命是一种责任,珍爱生命是对他人和社会负责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人只有具备自我责任意识, 才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也才能更好地对他人、社会和国家负责,生命因此而显得绚烂多姿和富有价值。高校在给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生命和安全教育, 培养他们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感, 关爱生命、热爱生活,勇于承担自己的生命责任。把个人成才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只有当他们对人生理想和人生目标有了明确认识,才能产生履行社会责任的强大动力。

3.4 实践锻炼教育

实践锻炼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当代大学生有参与社会事务的期待和需要,高校理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通过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艰苦创业教育,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怀。鼓励大学生通过公益劳动、社会调研、志愿服务、“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活动深入地了解社会、感知社会,受教育、长才干。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自己的社会角色,明确自身价值,提升大学生服务社会的公共意识和责任精神。通过社会实践的载体作用,寻找知识的源泉和价值落脚点,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责任意识,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3.5 知恩感恩教育

人类是富有情感的高级动物,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一刻也离不开情感。工作中,我们需注意使用情感的渗透带来心灵之间的碰撞,让学生在情感文化的熏陶中逐步学会知恩、感恩,并通过回报社会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90后大学生的成长之路上,小到家庭、大到国家,都给予了无数的关心和帮助。感恩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每个人的点滴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培育、社会的支持和国家的关心。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对生活充满希望,才能明白报恩家庭、报答社会、报效祖国是大学生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感恩之情不是简单的回报,它更是一种责任、一种意识,要使其转化为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强大动力,为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繁荣富强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刘飞.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D].安徽:合肥工业大学,2006:46.

[2]李洁.追问与反思:大学责任教育之现状[J].江苏高教,2006,(4).

[3]刘星期.论强化大学生责任感的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0,(3).

[4]宋辉.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及培养[J].教育研究,2009,(6):175-176.

[5]张昌勋.浅析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

作者简介:卢玉军(1979-),男,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学生工作干部,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江苏南通 226019

作者:卢玉军

上一篇:中学生嫉妒心理成因分析论文下一篇:信息技术与中学政治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