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大学生诚信教育论文

2022-04-23

【摘要】诚信是修身、立业、为政之基,是道德的基础和根本,但是近年来大学生考试、论文抄袭、履历虚构、违约随性、故意甚至恶意拖、逃学费等行为屡屡发生,在国家助学贷款等方面也有诸多的失信行为,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令人不禁扼腕痛惜,这对整个社会诚信环境的建立与形成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国内外大学生诚信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国内外大学生诚信教育论文 篇1: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的回顾与经验启示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不同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影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决定性因素。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新形势、新任务不断创新,不仅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核心内容,而且要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并不断加强队伍建设,以期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而更好地引导大学生价值观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改革开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价值观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具有敏锐思维、活跃思想的在校大学生,而其价值观是影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对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状况进行分析,进而梳理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的演进历程,对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的历史镜像

改革开放后,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同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价值观的鲜明特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整个国家充满活力,逐渐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与此同时,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呈现出一些鲜明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社会责任感较强烈。通过感受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大学生往往以改革者自居,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是当时在大学生中引起强烈共鸣的心声。大学生具有一种把祖国前途命运与自身前途命运结合在一起的使命感和迫切希望祖国摆脱贫困、落后面貌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第二,热爱祖国。当时的大学生喊出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他们这种情感是以民族忧患、民族危机意识为基底的爱国情怀。第三,思想活跃、内敛实干。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往往思想活跃、积极进取,求新、求异、求变,紧跟时代发展的“热潮”,经济观念、创新观念、竞争观念、自强自立观念、求实观念、市场观念等被大学生广泛接受。大学生根据社会的要求来塑造自己,从书本知识中寻找自我,以求知热为主流,渴望通过读书成才。总之,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既能够以敏锐的洞察力把握历史跳动的脉搏,又内敛实干,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二)20世纪90年代大学生价值观的鲜明特征

9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大变革中,而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相伴随的必然是人们观念的更新,大学生的价值观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社会责任感较理智。这一时期的大学生观察国家发展形势的视角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多地着眼于经济生活的变化,围绕经济变革而展开,普遍具有较理性的社会责任感,对国家的发展十分关注。第二,爱国热情高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大学生为之倍感兴奋和自豪。尤其是伴随着1997年香港回归和1999年澳门回归,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空前高涨,热爱祖国的情感表现在他们的坚定信念和具体行动中。第三,思想健康向上,渴望成才。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按照祖国的需要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刻苦钻研、努力学习。他们渴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希望在学业上有所成就,不愿意虚度年华,价值观呈现出健康向上、热心参与、学习求知、渴望成才等鲜明的特征。

(三)21世纪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的鲜明特征

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迈入“强起来”的新时代,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国家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使得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稳定、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社会责任感更加强烈。当代大学生看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更加关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关心国家大事,对国家、社会及学校的各项改革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和政治热情。他们热爱祖国、信任祖国,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而发奋图强的强烈社会责任感。第二,实现中国梦的主体意识增强。大学生将个人成长成才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期刚好与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时间相契合。大学生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自觉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愿意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第三,道德自律意识较强。当代大学生不仅能够比较客观地摆正自己的位置,对自己和他人的道德行为作出正确的道德评价,而且能够不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促进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

二、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演進历程

我们对不同年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时代特征进行梳理后不难发现,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一些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思维方式质朴简单,看问题缺乏应有的深度,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对各种思潮的不断涌现,在进行价值选择时无法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因此,针对不同年代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出的鲜明特征,我国高校在不同的年代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20世纪80年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80年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在理论层面上还是在实践层面上,都有自己独特的模式和方法。这一时期,为适应改革开放的要求和当时大学生的实际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为“四化”建设培养人才为目标,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从而为其走向科学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坚持开展四项基本原则教育。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3月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20世纪80年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马列主义理论课和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动,并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有计划地开展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坚持党的领导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教育学生热爱党、信任党,坚持党的领导;划清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反对无政府主义和极端民主化的倾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掌握社会发展规律,树立资本主义制度终将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大力进行革命理想教育,坚持进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教育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引导大学生运用四项基本原则去观察、分析、处理国家和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并将其作为指导自己思想和言行的根本准则。

2.大力培育“四有”新人。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这既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大好机遇,也是对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严峻挑战。在改革开放初期,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至关重要,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党的十二屆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 〕80年代,高校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一是坚持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体师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师生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基础;二是建设文明校园,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着力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促进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营造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化氛围;三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其成为大学生接受锻炼、增长才干、坚定理想信念的有效途径;四是坚持抓好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一支素质较高、专兼结合、相对稳定、有战斗力的队伍。

3.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等活动。1983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等24个单位联合向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和中央各部下达了《一九八三年继续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的意见》,不仅要求把“五讲四美”活动同许多地区提出的“三热爱”教育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一个“五讲四美三热爱”的统一活动,而且要求扶持正气,大力提倡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新道德、新风尚,反对各种旧思想旧习气。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各高校广泛组织大学生向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学习,先后开展了向“富有理想,勇于献身的优秀大学生”张华、“中国的保尔”“优秀共青团员”张海迪、“80年代的活雷锋”朱伯儒以及华山抢险战斗集体、老山前线英雄群体等的学习活动,使大学生既受到生动而具体的理想、道德、纪律教育,又提高了思想道德素质,进而激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些活动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20世纪90年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入开展了认清形势、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教育活动,开始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的探索。

1.坚持德育首位。1994年,党中央在认真总结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德育首位”原则,为新时期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高校坚持“德育首位”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高校开设了三门政治理论课,即《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和《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并从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方法、成绩评定、师资培训等方面入手,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教学体系。同时,高校还开设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并把其作为开展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其次,初步建立学校德育工作相关机构和制度,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顺利完成。各高校先后建立了党委,在党组织领导下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和开展自我教育活动;设立政治辅导处,基本完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构的设置,使这项工作在组织上有了保证。

2.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20世纪90年代,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提出构建“三全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第一,全员育人。高校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团结核心作用,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和优秀建设人才。第二,全方位育人。高校积极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以“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为主导,“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为主旨,“两校一会”(党校、团校、学习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为主阵地,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以自我教育为补充的“全方位育人”活动。第三,全过程育人。高校着眼于育人的阶段连贯、环节紧扣、不留盲区死角,对新生和老生不降低教育引导标准;“中间夯实”,注重巩固提高,以正面教育为主线,贯穿“全过程育人”的始终。

3.开展素质教育。这一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全面加强素质教育,进一步明确素质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199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 〕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和共同发展,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多方面、全方位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三)21世纪以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进入21世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全面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四项任务:第一,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高校在教育过程中突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第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第三,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加强法治教育、诚信教育等,并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第四,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思想政治素质提高为核心,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结合,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2.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进入21世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第一,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学科基础。第二,广泛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坚定大学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信念。第三,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开展各具特色、内涵丰富的党团活动,如文化节、艺术节等。

3.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立德树人”明确为教育的根本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于群體、着力于个体,以实现当代大学生精神成人和专业成才的有机统一。高校树立了全面育人、科学发展的德育新理念,如形式上标新立异、不落俗套,方法上讲求渗透性和针对性,内容上增强新鲜感,富有时代特色,以期使大学生的思想在实践中成熟、知识在实践中运用、才干在实践中增长。

4.大力开展中国梦教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核心内容,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第一,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中找到与中国梦的契合点,使大学生在理论上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中国梦;第二,丰富大学生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实践能力训练等;第三,营造积极向上的开展中国梦教育的校园环境。

5.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上作出重要讲话,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高校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第一,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第二,注重大学生实践教育,提升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引导其在社会实践中积极开展志愿服务;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如创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内容,充分挖掘校园精神文化资源,用校园文化建设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启示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不同年代的大学生因所处时代的不同,其价值观也往往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在改革中探索、在继承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为培育大学生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启示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核心内容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以系统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为重点,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且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并不断完善内容体系、创新教学方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1 〕。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证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就必须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和大学生思想实际的变化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但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核心内容。

(二)坚持理想信念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 〔1 〕。理想信念教育正是当代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的主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结合”:第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第二,把高校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坚持学校、家庭、社会多渠道相结合。

(三)坚持立德树人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要完成好这一根本任务,就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方针。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始终坚持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带动其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主要内容和重要途径。在大学人才培养的各个具体环节中,高校始终坚持“德”的标准不放松,特别是在对大学生评价环节中,始终把“德”作为最重要的方面。在推荐大学生就业等过程中,各大高校、各级党团组织及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在对大学生“德”的考核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保证了“出口关”。同时,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坚持做到整体育德,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不断增强教育的合力和实效性,促进了一代代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进而帮助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四)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关心大学生的思想问题,还要关注他们的实际生活,而只有将帮助其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作为切入点,才能更有效地找到思想问题的根源,进而帮助其解决思想问题。要正视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引导和帮助他们树立正视问题的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善于抓住时机,适时开展实践活动,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就业观。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乃至整个学校工作的组织保证和重要骨干力量。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都必须大大加强,决不能削弱。” 〔5 〕面对新挑战新任务,建立一支合格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培养面向21世纪人才的客观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主要围绕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一是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信念坚定、业务精湛、又红又专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二是建立以少数专职人员为骨干,大量兼职人员为主体的专兼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三是把好“选拔关”,坚持高标准,对教师进行严格而科学的考核;四是全面提高德育干部的素质;五是合理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物质待遇问题;六是适度分流,保持相对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许多高校通过以上具体措施,建立了一支可信、可敬、可靠、可为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因此成为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引路人、学习生活上的知心人。

(六)坚持不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坚持,更重要的是在于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在坚持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中,坚定不移地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系列文件精神,面对不断变化发展的新情况、新任务,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在教育观念创新上,实现封闭式教育向开放式教育转变,补救式教育向前瞻式教育转变,隐性教育向显性教育转变,模式化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第二,在教育内容创新上,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创新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第三,在教育手段创新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成果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技化。第四,在教育方法创新上,把灌输法和体验法相结合,他教法和自教法相结台,激励法和人格法相結合,传统教育法和现代教育法相结合。第五,在教育机制创新上,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充分的保障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全面的评估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谁掌握了青年,谁就掌握了未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继承优良传统,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坚持与时俱进,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的理想信念,进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的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178.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的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975.

〔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5.

责任编辑 芳 晔

作者:王蓉

国内外大学生诚信教育论文 篇2:

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研究理论初探

【摘要】诚信是修身、立业、为政之基,是道德的基础和根本,但是近年来大学生考试、论文抄袭、履历虚构、违约随性、故意甚至恶意拖、逃学费等行为屡屡发生,在国家助学贷款等方面也有诸多的失信行为,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令人不禁扼腕痛惜,这对整个社会诚信环境的建立与形成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针对于此,本文从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体系构建出发,力求建立基础的理论框架,并构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学校、和个体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的教育体系,以期提高全社会对于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关注,并切实使大学生诚信教育有效开展。

【关键词】诚信教育 大学生 教育体系

近年来,大学生诚信意识较为淡薄,考试、论文抄袭、履历虚构、违约随性、故意甚至恶意拖、逃学费等行为屡屡发生,在国家助学贷款等方面也有诸多的失信行为,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令人不禁扼腕痛惜,其诚信教育问题更应并且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一、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在我国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研究成为国内学者重点关注内容,尤其针对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研究呈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内容涉及大学生诚信的内涵与意义、发展现状与对策、发展路径与教育模式以及诚信体系评价、大学生诚信文化建设与发展、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和体制的方案形成、中外大学生诚信现状比较、国外大学生诚信教育发展经验等。

需要指出的是,大学生诚信不仅是备受国内大学教育的重视,更是一个世界话题。在西方,大学生的学术诚信问题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他们也会出现如作弊、抄袭和伪造数据等与学业相关的不诚信行为。从国外研究现状看,研究者们从不同视角对经济诚信、社会诚信、大学生诚信进行广泛的探讨并获取了一定的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鑒的理论资源:第一,不同视角关于诚信意义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为本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第二,对于大学生的学术诚信及其作用机制已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第三,对于以大学生为主体的诚信教育体系虽未专门论述,但在相关研究中已有所旁及,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诚信教育的内涵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诚信大国,诚实做人、以诚待人等都是对公民诚信意识和精神的培养。尤其在具有新文明、新文化的今天,诚信更被列入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成为公民道德培养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还是有一些不和谐现象屡屡出现,如大学生因为不诚信的讲话或做事,在社会上产生了非常恶略的影响,为人们所诟病。因此对其进行诚信教育十分有必要。

经过查阅资料可以发现,诚信教育在我国教育理论研究方面开始的不是很早,针对其内涵、特征、作用等基础理论研究还是不够丰富,尤其是针对诚信教育的具体定义还没有形成统一或者涵盖度较广和高的内容。因此本文在充分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自我对诚信教育的理解,认为:诚信教育是一项长期需求,是在结合个体或群体对外界环境、内部自我的认知、认识与深入了解中,针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在相互活动中的意识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过程。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构建的基本框架

针对于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一蹴而就。本文试图从个人需求、学校、社会三方面着手,彼此配合,统筹兼顾,共同营造出积极、和谐健康的社会诚信氛围。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要身处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环境,环境中的大学生都会受到规范、榜样、风气和评价监督体系的影响,这四方面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持续地影响人的发展。

在大学阶段,学校教育处于诚信教育的中心地位,同时又受到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家庭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启蒙学校,学校是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社会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更大环境,对大学生诚信教育有极强的反作用。采取“国家倡导”和“整体需求”的双重视角研究我国大学生诚信体系建设,也就是说既要充分体现国家的思想道德导向,又要积极满足整体(社会、学校、个体)对诚信的需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学校、和个体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马建刚.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多维度考察[J].教育探索,2013(2).

[2]宋志军.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意义及途径[J].新兴学院学报,2010(5).

作者:樊敏

国内外大学生诚信教育论文 篇3: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

摘 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随着少数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面对社会经济结构、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趋势,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诚信正受到冲击和挑战。在新的历史机遇期,如何加强和改进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诚信教育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已经达到一百五十多所,占民族地区高等院校总数的60%以上,已经成为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主力军,担负着为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建设者的历史重任。加强和改进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现代文明的基石,也是为人处世的第一要义。在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二十字”公民道德规范中,把“诚信”作为基本道德规范的一个重要方面提出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对诚信的呼唤更加迫切,诚信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

大学生诚信教育就是为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而进行的教育,是指高等院校根据当前社会对大学生诚信品质的要求,遵循大学生的认识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施加影响,加深其诚信道德认识,培养其诚信道德情感,坚定其诚信意志,养成其诚信行为习惯,促进其形成遵守信用规则意识以及守信品德的教育活动。主要内容是“使学生在接近他人、接近社会和认识自我的情感体验中获得道德的反正。”大学生涯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也是继承民族优良传统,形成精神支柱的重要阶段。大学生被誉为时代的“骄子”,青年人中的“精英”。大学生的诚信品德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通过学校教育、自我修养和实践锻炼获得。提高大学生的诚信道德素质,对大学生个体人生价值的实现,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

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高职教育自身的改革发展,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想道德准则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使得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就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笔者从宁夏选取了三所高职院校作为样本,从与学生学习活动、生活和择业相关的诚信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根据回收的202份有效问卷显示。

(一)与学习活动相关的诚信状况

1.完成作业中的诚信状况

在问及“您是否有过抄袭同学作业的经历?”时,20.9%的被调查者回答“经常抄袭”,42.6%的“偶尔抄袭”,30%“几乎没有抄袭过”,6.4%“绝对没有抄袭过”。这些数字可以看出,从独立完成作业这一基本诚信来看,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很多同学实际上都在很大程度上有所缺失。

2.考试中的诚信状况

尽管各学校对考试作弊者都制定了较为严厉的处罚措施,但大学生作弊现象仍然屡禁不止。当问道“您是否有过考试作弊的念头”时,38%的被调查者“有过,而且也有过作弊行为”,20%的“有过,但是由于学校处理严重,从没实施过”,“16.8%有过,但怕别人笑话,就没有实施过”,14.4%的被调查者“从来没有过这个念头,更没有做过弊”。从这个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同学实施过作弊行为,有近40%的被调查者有过考试作弊的念头,只有少数人在内心坚持诚信的原则,这说明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践行诚实考试的学风中问题较为严重。

(二)与生活相关的诚信状况

1.生活中的诚实

当问及“如果您在洗漱间看到别人遗留在水池上的物品,而此时周围没有人。请问您会怎么做”时,90.6%的选择“不是自己的东西绝对不拿”,5.0%的选择“看自己是否需要,如果需要就拿走”;2.5%的选择“我不拿别人也会拿,所以一定拿走”;1.5%的被调查者选择“不拿白不拿”。调查结果显示出绝大多数高职大学生在生活中信守诚实的做人原则。

2.生活的守信

“如果您答应帮同学做一件事情,您会怎么做?”73.8%的选择“尽自己全力去完成”;25.2%的选择“尽力而为吧,完不成也没有办法”;1.8%“反正不是自己的事情,能做多少做多少”;0.2%选择“表面上答应了,但是从不实施”。这表明,在生活中,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表现出了较为重视诺言的倾向。

(三)与择业相关的诚信状况

1.就业中的诚实

在问及“您在毕业择业时,如果看到别人写假履历,做假证书、奖状等而找到了一份比较好的工作,这时您的做法是:”42.6%选择“作假迟早会被用人单位发现,不是长久之计,所以自己不会作假的”;33.2%选择“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决不作假”;18.3%选择“我自己有能力,作假只是锦上添花而已,无所谓”;5.4%选择“别人作假找到了好工作,我实事求是说不定还要碰壁,所以自己也作假”。

2.顶岗实习和择业中的守信

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一般在大二后半学期或大三时都要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到一年半的顶岗实习,我们就顶岗实习过程中大学生的守信状况进行了调查。当被问及“如果您已经跟实习单位签订了协议,还没有到期限,但您不想在这干了,您又遇到了一个更好地单位,这时您会怎么做”时,49.5%的选择“既然已经签订了合约,不能违反诚信原则,不能破坏用人单位的工作计划,所以不会毁约”;16.3%的选择“想毁约,但考虑到违约金,所以放弃毁约”;16.3的选择了“不办理任何手续就离职”,17.3%的人选择了“其它”。高职学生在就业方面的这些选择实际上反映出,在利益和诚信原则相违背时,很多被调查者还是会选择放弃诚信原则。

根据统计结果,对比已有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结果我们会发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诚信度比社会其他群体高,但同时又略低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高职院校的学生受生源素质结构复杂、水平参差不齐的影响,其群体所表现出的诚信度较之普通高校学生又具有特殊性。而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学生受少数民族独有的生活方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以及一些约定俗成的在本民族通行的规则、规范等的影响,在诚信教育方面也表现出了其独特性。因此,加强对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也就显得比较迫切。

三、加强和改进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族地区高职学生诚信教育,是高职院校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加强和改进民族地区高职学生诚信教育,要在教育理念、队伍建设、尊重和发展各民族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下工夫。

(一)树立与时俱进的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新理念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要求在诚信教育过程中,不断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诚信教育,更好地实现新时期的德育目标,具体体现在如下。

一是要求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高职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要把高职学生诚信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体现在学校办学的全过程;二是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根据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帮助高职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培养诚信品质;三是要求专业课教师在各门专业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掘教材中蕴含的诚信教育内涵,把育人科学而巧妙地贯穿于专业课教学之中,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施诚信教育,把知识育人和道德育人紧密结合起来,使诚信教育全员化、制度化。

(二)加强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诚信教育工作队伍是高职学生诚信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推动者。加强诚信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关键所在。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领导队伍建设是关键,领导队伍的自身素质和工作作风会直接影响到高职学生诚信教育的效果。其次,要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职学生诚信教育工作的骨干队伍,是诚信教育资源的主要挖掘者、整理者、利用者。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水平与素质,对加强和改进高职学生诚信教育至关重要。第三,要加强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是高职学生日常诚信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实践者,是做好高职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力量,在高职学生诚信教育中起着全方位的引导和监督作用。最后,要加强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

(三)加强和改进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要与尊重、丰富和发展各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相结合

各民族传统文化中包含大量的关于其成员道德修养方面的规范,这些规范有些来自宗教信仰,有些来自人们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这些规范与大学生诚信教育在本质上有很大的共同性,大力挖掘和弘扬这些优秀文化成分无疑是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补充。加强和改进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必须要与尊重、丰富和发展各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相结合。要把尊重和发展各民族传统文化和习俗纳入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在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过程中,从尊重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出发,使各民族之间的学生能够加深彼此对不同文化、风俗、习惯以及信仰方面的了解,促进各民族的团结与进步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参考文献:

[1]韦胜强.加强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6).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21.

作者:刘瑜

上一篇:网络课程信息技术教学论文下一篇:女大学生失联安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