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与诚信论文

2022-04-16

摘要:高校在执行国家奖助学金政策时,亟需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励志教育,充分发挥国家奖助学金政策的正能量。诚信和感恩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教育者应具备较高的诚信修养和自律意识,用高尚的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高校应为学生营造富有激励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榜样励志宣传励志事迹,树立励志典型,弘扬励志文化。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大学生与诚信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学生与诚信论文 篇1:

论大学生的诚信缺失与诚信教育

[摘要]诚信是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当前,大学生群体存在一定程度的诚信缺失。文章分析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与原因,探索了诚信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缺失 诚信教育

[作者简介]葛艳春(1963- ),女,河北滦县人,唐山师范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河北唐山 063000)

诚信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其基本内涵是诚实、不欺骗、遵守诺言。在中国漫长的以儒学为主要指导思想的传统社会中,诚信曾发挥过积极有效的作用。现代社会,传统诚信道德得到了继承和进一步的发展,诚信不再只是一种道德义务,而是已经成为伦理、经济、法律等社会义务的综合规范,成为最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之一,是现代社会文明和社会秩序的必要条件。继承传统美德,规范道德行为,文明懂礼,诚实守信,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但是,面对社会上的造假和腐败等一些不良风气,被视为一方净土的大学校园也出现了诚信缺失的问题。因此,分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探索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已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与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1.抄袭作业之风比较严重。在大学制订的教学计划中,给学生留有很多的自习时间用来预习、复习课程或涉猎课外知识。但现在,有很多学生把这些自习时间用来打牌下棋、上网聊天、外出游玩和打电子游戏等,等到要交作业时,这些学生便借其他人的作业,花上一二十分钟完全抄袭过来就算完事。这种行为在大学生中比较普遍,也比较严重。

2.考试作弊之风屡禁不止。尽管各高校都制定了严格的监考制度,不仅对考场纪律有严格规定,而且对监考老师的职责也有严格的考核,但学生的作弊方式还是层出不穷,无奇不有,作弊的手段也是防不胜防,成为各高校十分头疼的事情。

3.在求职履历上弄虚作假。随着高校扩大招生和劳动市场供求关系的失衡,以及受到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有些学生为了在求职过程中增加成功几率,在求职履历上大做文章,涂改成绩,夸大事实,制造假证件,虚构经历,绞尽脑汁玩各种作假手段。

4.不如约归还助学贷款。为了保证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大力开展国家助学贷款是一项涉及面广、支持力度强、深受广大学生欢迎的重要举措。国家推行政府贴息助学贷款政策,无须抵押,是对贫困学生的一种关怀。如期还贷,靠的正是学生的诚信,以及学生应该拥有的一颗对社会的感恩之心。但不少贷款的学生却不如约还贷,结果往往让学校和银行处于尴尬境地,这是大学生诚信素质低劣的重要表现。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对大学生的诚信缺失,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大学生道德品质的下降,而应理性地分析深刻的社会背景和诸多的现实原因。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也深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新观念、新文化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趋势日趋明显;另外,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也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当中,使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些新变化使得大学生在认知中产生了一种错位,那就是不诚信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甚至是获得更大利益回报的一个途径。这种负面效应的影响,对大学生心灵的腐蚀是不可低估的。

2.家庭教育对学生诚信品德形成的影响。中国的家庭教育长期以来所强调的是智育,只要得高分、进名校,其他方面都是次要的,甚至是可以忽略的。因此导致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有的家长只重视学习成绩的好坏,而忽略日常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子女平时的不诚实行为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有的学生家长不能以自身的行为影响子女,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不诚信缺陷也是导致部分学生诚信危机的原因之一。

3.学校教育制度的偏差。制度是一种无形的环境,公正的制度对于建设良好的学校道德风尚有着一种润物无声的力量。但是,许多高校的教育制度却长期存在着一些偏向,影响了学生诚信素质的培养和诚信品质的形成。第一,学校德育目标过于笼统,层次不清,序向不明,不能反映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需要,可行性不足,操作性不强。第二,学校为求生存和发展,重智育而轻德育,弱化学生的思想教育,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德育工作流于形式。第三,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渠道单一,内容抽象,脱离实际,只重思想灌输,轻道德践行,使许多学生对德育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知性的层面上,而没有达到理性的理解,更没有形成内心信念和行为习惯,以至于出现学生“知其不善而为之”的现象。第四,学校德育评价制度不力,并且缺乏常规性的检查和监督。大学生诚信失范现象的普遍存在,根本原因在于失信者预期失信成本小于守信成本,而失信收益高于守信收益。

二、探索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

(一)开展诚信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诚信素质

由于大学教育长时期的封闭性,诚信教育显得较为抽象。但是近年来,随着信用贷款进入校园,随着学术腐败的不断发生,广大教师、学生的信用便受到来自银行、用人单位、科研单位、政府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这种条件下,诚信教育则显得具体而紧迫。因此,必须尽快在高校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诚实守信意识,把诚实守信内化为大学生的行为准则。要提高大学生诚信素质,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培养大学生的事业心、责任感、平等竞争的意识、独立自主的人格和对规则的虔诚态度。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重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要把“诚信”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发优秀民族道德教育资源和优秀的道德教育资源,利用各地、各高校的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从而打好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坚实基础。高校还应充分发挥校园网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大力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开发健康积极的信息资源,使网络成为高校一个新的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

(二)建立诚信评估机制,为诚信建档

信用本来是道德层面上的规范,但是,一旦道德难以维持信用的时候,就需要把信用建立在制度之上。当前社会上之所以存在大量信用缺失现象,是因为守信者没有得到应有的收益,也没有得到相应的鼓励,而失信者非但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反而得到了不应得的收益。因此,制定和完善政府、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规则体系,建立信用档案和失信惩罚机制,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业和个人进行惩治,并对诚实守信者予以奖励,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同样,在高校,也要建立学生个人信用评估机制,定期、全面考查学生在校期间的信用状况,详细及时地记录、反馈、监察、纠偏,指导学生诚信行为,促进学生诚信习惯的养成。这样有助于在校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并且带动整个社会信用理念的提升与诚信氛围的营造。从现行的教育机制看,约束机制还不够健全。因此,高校必须营造信用环境和信用机制,使它能够约束大学生的各种行为。要将大学生在校期间遵守纪律、契约等行为进行认真归纳分析,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并在每学年对大学生的信用指数进行评估,将其作为大学生评优、进行信用贷款等行为的主要依据。

(三)狠抓落实,持之以恒

对大一、大二学生进行基本的“诚信”教育,要让其清楚“诚信”的含义,“诚信”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潜心学习,诚实应考;对大三学生进行专业方面的“诚信”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方面的“诚信”教育;对大四学生,要着重进行面对社会的“诚信”教育。这既可使他们在进入社会之前接受扎实的“诚信”教育,又是对大一、大二、大三学生“诚信”教育的继续,要教育大学生具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去迎接社会对自己“诚信”意识的检验。

(四)加强实践,务求实效

要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活动和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与实践中体会明礼诚信的具体含义和做法,亲身体验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当今的大学生面对着就业竞争等种种压力,使他们把分数看得更重。因此,考试作弊、作业抄袭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这些已使校园这一片净土一度出现了“诚信”危机。市场经济竞争的残酷性,使校园里的部分大学生变得日益“现实”。功利主义的盛行容易使学生强调眼前的物质利益,强调自我发展,容易将自我价值的实现极端化,甚至不惜侵害他人利益。也使少部分人的学习动机、择业动机、入党动机等蒙上功利主义色彩,使人急功近利,有时甚至为了满足自己的当前利益,不惜以身试法。因此,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让学生深刻明白当自己作弊、抄袭时,早已经失去了人最宝贵的东西——“诚信”;同时,要结合节日和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明礼诚信”的意识教育,加强实践,务求实效。

(五)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创建良好的校园风气和育人环境

要加强宣传导向,在全社会开展诚信教育,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功能,在全社会倡导和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批判各种不诚信的行为和观念,最终在社会中形成健康的道德评价体系。高校应致力于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把诚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加深学生对诚信这一基本道德规范的理解,使学生能渐渐学会宽容和尊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高校自身要树立良好的形象,按章办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教师要以身作则,严谨治学,实事求是,保持良好的师德,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观念,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全过程,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诚信问题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诚信教育既是全世界的事情,也是全民族的事情。诚信教育迫在眉睫,但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已经进入信用时代,高等学校必须站在时代前列,培养具有信用素质、诚信精神的人。开展“诚信”教育是现代高校进行道德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一个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新课题,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管理工作者、每一位公民都能够坚持以“诚信”要求自己,以“诚信”来对待别人,让弘扬“诚信”文化、树立“诚信”美德成为高校每一位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大学生“诚信”美德之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蔚.高校信用保障体系的建设及诚信教育的途径探索[A].桂富强.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创新与实践[C].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任俊.正面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汪雪琴.诚信:不能只是话题[N].工人日报,2002-05-30.

[4]林莉.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J].工会理论与实践,2002(4).

[5]龙显均.从国家助学贷款看大学生诚信危机[J].中国高教研究,2004(4).

[6]杨丽霞.论大学生成才的诚信道德基础[J].青年思想家,2004(2).

[7]李本亮,陶知翔.关于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9).

作者:葛艳春

大学生与诚信论文 篇2:

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诚信、感恩与励志教育研究

摘要:高校在执行国家奖助学金政策时,亟需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励志教育,充分发挥国家奖助学金政策的正能量。诚信和感恩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教育者应具备较高的诚信修养和自律意识,用高尚的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高校应为学生营造富有激励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榜样励志宣传励志事迹,树立励志典型,弘扬励志文化。积极开展诚信、感恩和励志教育,有助于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

关键词:奖学金 诚信 感恩 励志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断增加,相继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院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体系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逐步建立起以国家助学贷款为核心,“奖、贷、助、勤”多位一体的贫困生资助体系[1-3]。其中,国家奖学金奖励标准为8000元/年,国家励志奖学金奖励标准为5000元/年,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为2000元/年,越来越多的高校贫困生享受到了国家的资助政策,这些资助政策,有效地缓解了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压力,为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有效的物质保障,同时,有助于鼓励先进、激发后进,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然而,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贫困大学生在获得资助后,思想上极易出现松懈,并没有利用奖助学金改善学习条件,而是去购买笔记本电脑、Ipad、名牌手机及名牌服饰等奢侈品,甚至在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时,一味追求私利,互不相让,想不到感恩,还抱怨资助力度太小。这些表现严重背离了国家资助政策的初衷,在同学中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因此,我们认为,高校在执行国家奖助学金政策时,亟需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励志教育,充分发挥国家奖助学金政策的正能量。

2 诚信和感恩缺失的原因

诚信和感恩思想始终贯穿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诚信是大学生的基本素质, 感恩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4]。

感恩教育,旨在让大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接受了外界的各种恩惠,产生回报社会的愿望和动机,引导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端正感恩行为,增加感恩情怀。对于获得资助的贫困大学生而言,无论是国家、社会、集体或是他人给与的资金帮助,都应有感恩之情。在评奖评优过程中,有些贫困生毫无感恩之心,竭尽所能向老师索要,拉帮结派等现象偶有发生,稍不如意就满腹牢骚,拿到助学金就请客吃饭。丝毫没有表现出对国家,学校和社会资助单位或个人的感恩之情。

对于大学生诚信和感恩缺失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2.1 社会因素

当代社会金钱至上、物质主义的思想蔓延,尤其对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学生的金钱观念较重,容易在功利化的社会环境中迷失方向。

2.2 学校因素

高校是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场所,高校学风校风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有重要的影响。由于种种原因,高校学生德育工作易被忽视,这是造成大学生诚实守信品质缺失的主要原因。

2.3 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开端,大学生诚信感恩观念的形成与家庭因素密切相关,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促进其健康成长,父母的教育理念的错误对子女感恩观念的形成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3 如何加强贫困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3.1 社会教育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法制建设尚不完备,部分党员干部腐败堕落,唯利是图,社会上也涌现处诸多不诚信现象,严重腐蚀着青少年的心灵,降低了人们对社会诚信的信任度[5]。国外经验表明,社会的法律制度越完备且得到很好执行,对不守信行为的威胁就越大。大学生诚信精神和诚信意识的形成,既是思想观念的认知过程,又是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积累过程,需要规范以及良好的社会环境的熏陶。因此,我们需要加大法制建设,为创建诚信的环境提供法律保障。

3.2 学校教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者应具备较高的诚信修养和自律意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力求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诚信的教育者才能培养诚信的学生。高校教师既要做诚信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又要做诚信行为的示范者,用高尚的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以实际行为带动和影响广大学生。高校应为每一名学生建立科学的个人诚信档案,并以此作为评奖评优、推荐就业和发放贷款的评价依据,对诚实守信者给予及时的奖励,对失信者采用相应的惩罚措施。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学校应开设大学生诚信教育课,作为政治思想理论课的补充,引导学生认知诚信,提升学生的诚信品德与契约精神。

3.3 家庭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扩招,各高校贫困生的比例也逐年增加,对于辅导员老师来说,无法照顾关心到每个贫困大学生的生活细节,这就要求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加强对子女的德育教化。“身教胜于言教”,家长应树立诚信观念,自觉承担起德育教育任务,通过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帮助子女树立诚信的意识和品格。此外,家长要加强和辅导员的联系,互相配合,形成合力,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强化家长和教师的权威形象。

4 如何增强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4.1 树立正确的感恩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事物的是非、善恶、美丑等的基本信念[6]。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非常重要。通过感恩教育,引导大学生明白知恩图报,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母校的培养,他人的关注,都应视为“恩情”。学校引导每位受资助者深刻领悟和体会感恩之情。使他们意识到有义务作出积极的心理回应,常怀感恩之心,常做回报社会之事,积极开展爱心接力活动,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鼓励参加义务家教和边区支教活动,积极奉献社会。

4.2 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

“养不教,父之过”,家庭教育是孩子最早的教育,家庭环境尤其是家风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部分家长盲目追求高分和好名次,亲子之间只有考试和成绩。感恩应成为家长自身必修的课程,家长的感恩行动与对子女进行感恩教育要有机结合,引导子女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常怀感恩之情和报答之心。

5 如何开展贫困大学生的励志教育

励志教育是应用教育心理学、教育激励学和教育管理学理论,激发和唤醒学生的内动力,使学生产生生命自觉,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达到成人成才的目的。

高校应为学生营造富有激励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学生常受鼓励和激励,保持强烈的成就动机和成功要求,通过榜样励志宣传励志事迹,树立励志典型,弘扬励志文化。常熟理工学院去年开展的“榜样在你身边“系列活动中,通过专题影片、政策宣传等形式,激励全体学生,尤其是经济困难学生,通过自己的知识和智慧改变自己的处境,活动的开展取得良好的效果,我校2012届毕业生、苏北计划志愿服务者陈思远荣获2012年度江苏省志愿服务纪念奖章,2013届毕业生中有6名同学通过层层面试,前往苏北四市进行志愿服务,展现自身才华、服务周围群众。

6 结束语

诚信和感恩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教育者应具备较高的诚信修养和自律意识,既要做诚信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又要做诚信行为的示范者,用高尚的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以实际行为带动和影响广大学生。高校应为学生营造富有激励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学生常受鼓励和激励,保持强烈的成就动机和成功要求,通过榜样励志宣传励志事迹,树立励志典型,弘扬励志文化。积极开展诚信、感恩和励志教育,有助于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钱明才.我国高等院校奖学金机制存在的缺陷及完善[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3):242.

[2]潘俊宇,戴荣四.关于高校奖学金评定工作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与实践,2008,(3):71-73.

[3]康树林,陈瑶.对高等师范院校奖学金制度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J].文教资料,2005,(21):3-4.

[4]欧阳曦,李宇红.高校奖学金制度合理性的浅见与探讨[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15-16.

[5]陆汉梓.高校奖学金激励机制的建构[J].文教资料,2010.

[6]方吉娴.论高校学生奖学金激励作用的发挥[J].治校策略,2009,(6):53.

作者简介:周翔(1984-),女,研究生,常熟理工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江苏常熟 215500

林英艳,常熟理工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江苏常熟 215500

作者:周翔 林英艳

大学生与诚信论文 篇3:

浅议金庸小说与大学生“诚信”教育

摘要:金庸武侠小说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中有着受众广、易接受和无限制的特点,尤其是对于大学生诚信教育来说,蕴含着丰富的资源。金庸小说中,随处可见对诚信的弘扬,和对背信弃义者的批判。高校可通过开设金庸小说选修课、道德法制剧展演、创建兴趣社团等方式,充分挖掘金庸小说的诚信教育资源。

关键词:金庸小说;大学生;诚信

一、“诚信”是金庸小说正面形象塑造的典型品质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加上短篇小说《越女剑》,金庸一生共创作了15部武侠小说。这15部小说脍炙人口,家喻户晓,成就显著,影响巨大。

金庸武侠小说塑造了诸多胸怀天下、为国为民的侠者形象,如佛家之侠萧峰、道家之侠杨过、令狐冲,儒道家之侠郭靖等。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特质,就是诚信重诺的品质。

“诚”是真实不欺的美德, “信”是信守诺言、言行一致。孔子说,民无信不立,墨子说“言不信者,行不果”;《邓析子·转辞》中说,“一言而非,驷马不能追;一言而急,驷马不能及。”诚信品质塑造和诚信社会建设在今天已被置于重要位置。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诚信,不仅事关个人声誉,也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诚信也是很多学校的校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将诚信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目前,大学生诚信状况总体积极向上,然而部分大学生的诚信缺失问题却令人担忧,值得整个社会高度关注。如2016年1月15日,江西省教育厅发布公告,该省生源2011-2015届部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中,有59人未履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协议书》。

大学生的诚信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中存在的诚信问题如考试舞弊等,还有恶意拖欠学费、借钱不还等经济行为、以及在择业中频繁跳槽、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诚信问题等等。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既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也有学校因素,主要原因是大学生道德认知不足、价值观不成熟 、盲目从众心理、诚信知行脱节等。

三、金庸小说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探析

金庸小说中,随处可见对诚信的弘扬,和对背信弃义者的批判。

《笑傲江湖》第35章“复仇”中写道:“武林中人最讲究‘信义’二字。有些旁门左道的人物,尽管无恶不作,但一言既出,却也是决无反悔,倘若食言而肥,在江湖上颇为人所不齿。”可见,信誉在武侠小说中虚构的江湖江湖世界中的重要地位。《射雕英雄传》中的江南七怪与丘处机打赌,各自找回郭靖、杨康,并传授他们武功,于十八年后再让他们一比高下。就为了这一个约定,双方都耗费了十八年的光阴,双方矢志不渝地来完成这个承诺。

金庸在《韦小宝这家伙》中谈到,“士大夫懂的道德很多,做的很少。江湖人物信奉的道德极少,但只要信奉,通常不敢违反。江湖上唯一重视的道德是义气,“义气”二字,从春秋战国以来,任何在社会上做事的人没有一个敢忽视。”韦小宝被称为“反侠”,不学而有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但正如金庸所言,“无赖无耻”的人也有朋友,只要他讲义气。而韦小宝的主要特征正是“适应环境,讲义气”。

《飞狐外传》中的主人公胡斐与钟阿四一家素昧平生,但凭着自己内心对公正社会的追求,“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历经艰难险阻终于为钟阿四一家讨回了公道。

《连城诀》是一部写尽了人性之恶的“坏书”。为了得到宝藏,书中的人物几乎陷入了癫狂,师父用错的口诀教徒弟武功,为了争夺女人设置陷阱陷害狄云,甚至出现了徒弟杀师,父亲杀女等有悖人伦的事情,读起来让人“不寒而怵,茶饭不思”。《笑傲江湖》中的岳不群,以君子剑享誉天下,当最终真实面目流露出来后,就成为成了人人不齿的“伪君子”。

从以上的例子来说,武侠世界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的社会层面的要求是一致的。通过引导大学生研读金庸小说,对大学生树立诚信是很有帮助的。“诚信”教育的途径探析如下:

(一)通过开设金庸小说选修课,让金庸小说走进大学生课堂

笔者所在高校从2011年起开设金庸小说赏析课,每年选课的学生达到数百人,至今累计已达2000余人,从教学效果看,大学生对金庸小说研究的热情是很高涨的,通过课堂讲解、传授、讨论的方式,让大学生对金庸小说不仅仅是停留在故事情节的欣赏上,而是有了一定的研究和探讨,尤其是对金庸小说的侠义精神和小说主人公身上的“诚信”特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二)通过道德法制剧,让金庸小说人物形象在大学生中落地生根

高校可结合《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让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就金庸小说中的人物、故事、情节,让大学生自导自编自演,展示正面人物的光辉形象,尤其是彰显“诚信”精神;这样在潜移默化中,诚信得到了传承和弘扬。

(三)通过创建兴趣社团,引导大学生阅读研究金庸小说

金庸小说的原著作品是通俗小说中的经典,文字洗练简洁,读起来朗朗上口;金庸小说被多次改编成电视剧、电影以及电子游戏等,高校可引导有兴趣的学生组建金庸研究社团,通过对金庸小说的深入研究,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磊,李改婷,田宝庆.通俗文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以金庸武侠小说为例[J].牡丹,2016,6.

[2]胡小伟,侠义.正义与现代化——金庸小说的现代性解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

[3]朱宁嘉.金庸武侠小说对文化传承的创意[J].西南大学学报,2007,05.

作者:万芬

上一篇:康德道德价值论文下一篇:垃圾信息立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