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原医学教学改革论文

2022-04-17

【摘要】探讨通过教学改革手段促进医德思维的方法。通过PBL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理论、小组讨论、引入标准化患者、实际技能锻炼等教学改革方法促进临床医学生加强医德的认知度、促进医德判断力、提高医德敏感性、增强医德实践力,形成医德自我终身教育方式。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防原医学教学改革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防原医学教学改革论文 篇1: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工”结合教学改革的研究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工”结合的必要性以及目前“医·工”交叉学科的发展现状,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工”结合教学改革方法进行研究,为培养医学与工学复合型人才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医工结合;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一、概述

生物医学工程是利用工程学手段来解决医学问题的学科,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具有工程学和医学两个学科高度结合的特点[1]。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正处于发展和转型过程中[2],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等新一轮科学技术将医学发展推动到了新的阶段。为了尽快适应当前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实现健康中国的需求,高等医学教育体系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深度探索医学教育改革的实施途径,落实好未来医学人才的教育方向,为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出医学与工学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近年来,交叉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已成为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部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指出,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重视发展前沿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3]。中央文件在2018年8月24日指出,确定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发展。其中,针对“新医科”的内涵,文件中提出了从治疗为主到兼具预防治疗、康养的生命健康全周期医学的新理念,确定开设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新专业,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扑面而来的新背景下,对原有的专业提出了医工理文融通的新要求[4]。医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与实现“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目标的基本需求。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医·工”结合在医疗卫生事业和生命科学领域打破了原有医学研究的局限性,其优势和专业特色为医学研究提供了医学和工程学科的交互背景。面对现今社会健康和医疗的新需求,诊疗模式越来越离不开生物信息、人工智能、计算机技术、医疗大数据等技术。“医·工”结合是顺应社会快速发展的产物,在医学教育领域是突破性的改革和创新。“医·工”结合要求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向医工交叉学科综合性的医学教学模式转变,培养能够运用交叉学科知识解决医学领域前沿问题的高层次医学人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工”结合的创新教育模式是发展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新途径,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高等医学教育生物医学工程部分的发展,对推动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医·工”结合学科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结构调整和高校体制改革,一些综合性大学或理工科院校为了提高综合实力与单科类医学院校合并[5],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医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的交叉。但是,这些多学科的交叉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医学和工程学的结合。现有的医工交叉学科在结合过程中普遍形成兩种模式:一门学科被另外一门同化,或者两门学科形成相互隔离状态[6]。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工”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掌握医学知识和电子、计算机等工程学知识,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生物医学工程创新人才[7]。现存的医工结合教学模式存在以下问题:1. 学科结合程度不够。医学和工程学两个学科门类的研究对象、学习内容、应用领域存在很大差异,学科之间知识壁垒未被真正打破,导致学科结合层面较为薄弱。工科院校“医·工”结合教学方法和过程较为注重技术方面的培养,主要培养具有电子、计算机、信息化知识背景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在医学理论知识、临床运用等领域的基础知识较为欠缺。医科院校则更加注重培养医学基础理论、医学仪器设备等内容的学习,在学生动手能力与实践方面的培养较为欠缺。工科院校和医学院校“医·工”结合的两种培养模式皆具有局限性,无法达到培养目标人才的效果。2. 研究成果缺乏共享:医学和工程学两个学科的研究成果缺乏有效的结合,没有形成共享成果,导致研究成果无法实现临床应用,新的理论无法得到临床实践的验证。“医·工”结合的主要应用趋势是将工程技术应用于临床诊疗,解决医学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难题。研究成果共享是将“医·工”结合成果转化的关键,两个学科成果缺乏共享,未能形成结合后成果的现实作用。3. 缺少创新培养模式:医学与工程学结合后的专业培养模式按照原有的培养模式进行人才培养,无法真正优化学科和专业的结构,缺少适应医疗事业发展的创新教学模式[8]。现有的“医·工”结合专业存在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的现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较为落后,无法紧随学科发展前沿,缺乏教学方法和思路的创新,没有实现真正的结合和转型。针对目前“医·工”结合发展存在的问题,推进“医·工”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具有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改革才能满足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工”结合的培养要求。

三、“医·工”结合特色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一)明确培养目标,加强学科间融合

在教育部提出发展“新医科”“新工科”的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应该顺应时代的需求,着重落实“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进一步提高当前医学教育质量,树立符合“新医科”要求的医学教育理念。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工”结合特色专业教学改革的根本是将“生物医学科学为支撑的医学模式”向以“医文、医工、医理、医X 交叉学科为支撑的医学模式”转变,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实施路径是在传统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基础上的继承与创新。医学、工程学、信息学的综合应用是医学临床诊治技术的未来趋势。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工”结合培养目标应该转变为培养具有“医工信”结合的知识基础和解决临床问题的创新型、科技型人才。交叉学科专业培养应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在学科建设方案中融入医学发展需求与工程学的交叉结合点,在教学中加快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培养,以培养医工结合创新意识为重点,增加学科间结合的深度,使交叉培养更具有创新型、交叉性、前瞻性。

(二)构建课程体系,调整专业设置

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工”结合培养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医学学科与工程学科内容的相互渗透和交叉。打破学科间的知识壁垒,防止学科间边缘过于细化、僵化。在形成课程结构之前要全面衡量、重新配置,课程体系的构建不仅需要满足现代医学教育的需求,还需要对未来医学发展做出预测,应对医学教育的新发展。进一步调整课程体系,增加医工结合模块的课程,创新“医学+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实现医工结合特色专业的设置。在课程体系中进行横纵向的扩宽,横向加强医学生工学课程的比例,优化整合医学专业和工学专业的培养方案,纵向设立分级别的培养模块,发挥出交叉学科的综合优势,在技能、理论、科研等方面进行延伸性培养。除此之外,在培养方案中增加设置跨专业课程、弥补交叉学科课程内容短板的专业选修课和专业限选课,从而优化课程设置与培养模式。

(三)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多元化

1. 加强实验训练,创建共享平台。实验训练是“医·工”结合培养的载体,建立学科交叉的共享平台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供学科交叉的实践平台。共享平台的创建可以提高学生对两个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训练学生结合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设计和动手能力,实现工科优势与临床资源的优质资源互补,加强专业性、基础性的实验训练。“医·工”结合实验训练应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利用工程技术方法解决临床疑难问题、产生医学成果的新思维。学科交叉的实践平台是实现“医·工”结合特色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充分融合了医学教育与工程学教育,将临床问题放在医学、工程学等多个学科融合的思维中,使临床问题在多维度、多视角的分析中得到解决。

2. 充分利用網络平台,实现“医工资源共享”。建设网络学习平台,包括网络课程的学习、网络资源共享、师生交流等辅助教学方法,促进不同学科教师交流,开拓学生思维。“医·工”结合医学教育具有学科融合的特殊性,网络教学方法对医学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网络教学方法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有效缓解多学科教师师资不足的问题,满足学生多学科学习的教学需要。网络平台是以学生自身为主导者,对交叉学科的专业内容进行补充和延伸。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教学方法是医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网络在线课程资源丰富,线上学习更加注重过程学习。基于信息化教育技术,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改革等许多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3. 师资团队改革,建立“医工教研室”。医工结合创新型教学队伍是医工结合跨学科人才培养的保证。为了加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师资科研创新队伍建设,医工教研室应由生物学、图像处理、医学传感、临床医学、信息学、大数据处理技术等医学和工程专业领域的人才组成专业教学团队。负责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提升和成果转化等医工结合的多方面工作,推进医工结合教学培养。各高校应重视新兴专业的发展与建设,一方面通过政策支持、鼓励机制等方式,引进新型技术专业人才,将前沿技术推上讲台,推动学科间的交叉,实现跨学科间的师资团队建设。另一方面,组织多学科、多领域的优秀教师进行学习、交流,积极探索“医·工”结合的教学模式,保证专业教学质量,保持专业的特色和活力。

4. 发展以学科竞赛为引导的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科竞赛中的问题来锻炼知识互融的应用,打破学科间的知识壁垒,在实际锻炼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科竞赛以学生自学、自主设计为主,引导学生的主动性,持续促进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发展。生物医学工程“医·工”特色专业培养的目标人才应具有夯实的医学基础知识,以及熟练的科学技术手段。多元化的学科竞赛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是医学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的必备素质,发展以学科竞赛为引导的创新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对交叉学科知识的运用,引导学生形成融合性的创新思维和实际运用能力。

(四)提升人文思政类课程比例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工”结合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生物医学基础知识、计算机技术知识、大数据专业知识、工程理论知识、临床医学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除了要求具备操作能力、科研创新能力还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尚的人文情怀。因此,在医工结合课程体系中应该优化思政类课程的结构,切勿忽视职业道德及人文素养的教育。在课堂说教的同时增加社会实践、临床实习活动,让学生在工作经历中受到情感熏陶,养成医学类职业道德和良好的人文素质行为。人文思政课程设置对学生更加客观的认识所学专业是至关重要的,选择生物医学工程“医·工”结合专业的最终目标是为人类健康而服务,科学技术与医学仪器只是达到目标的工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科交叉的认识,有效防止过于注重单一学科的学习,有利于教育模式的改革的推动和实现。

四、结束语

完善“医·工”结合教学改革,有助于提高我国医疗产业和医学相关学科的创新能力,促进临床诊治技能的发展,为医疗卫生事业的人才供给需求提供保障。“医·工”结合的教学改革需要在课程体系中建设“医·工”结合课程,在教学方法中突出“医·工”结合领域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医学与工程学的结合,推动医学研究领域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生物医学工程“医·工”结合特色专业教学改革是“新医科”发展的重要体现,现阶段“医·工”结合面临着很多挑战,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工”结合的教学改革需要进行不断探索。通过树立培养顺应健康中国时代需求的人才,加强学科间融合的新理念,创建“医·工”融合课程体系新结构,建立多元化、创新的教学新模式,加强人文课程比例提高综合素质等措施,实现生物医学工程“医·工”结合特色专业的教学改革,推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转型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松盛,段磊,王伟,等.“医工融合”培养创新型医学工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12):212-214.

[2]宋应诺,刘佳.基于供给侧改革下医工交叉学科平台建设[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26(2):211-213.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EB/OL].http://www.gov.cn/zwgk/2007-05/23/content_623645.htm.

[4]中国新闻网.教育部谈如何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EB/OL].http://www.chinanews.com/wap/detail/zw/gn/2019/02-26/8764951.shtml,2019-2-26.

[5]殷琳,江恒君,陈燕琼,等.国内高校附属医院医工信结合创新机制研究[J].现代医院,2018,18(8):1140-1144.

[6]刘慧强,樊孝喜,段颖妮,等.探讨“医工结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发展的现实意义[J].教育现代化,2017,4(31):36-37+65.

[7]桂劲松,张祖平,郭克华.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新专业建设思路探索与实践——以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为例[J].计算机教育,2018(7):27-31.

[8]杨芳,杜守洪.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8,32(2):150-153.

作者:王大珅 张涛 房蓓

防原医学教学改革论文 篇2:

利用教学改革促进医德思维的探讨

【摘要】 探讨通过教学改革手段促进医德思维的方法。通过PBL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理论、小组讨论、引入标准化患者、实际技能锻炼等教学改革方法促进临床医学生加强医德的认知度、促进医德判断力、提高医德敏感性、增强医德实践力,形成医德自我终身教育方式。

【关键词】 教学改革; 医德; 思维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现代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社会阶段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医学实用型人才。传统的医学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医疗改革后的人才需求。通过教学改革实现医学教育现代化,为培养新世纪高水平的专业医学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对而言,医德教育的滞后是影响医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妇产科学具有比其它临床学科更多的特殊性和隐私性,良好的医德教育更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目前的医学教育学改革,多建议应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这是于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的教学方法。以疾病为线索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自学、讨论而学习相关知识。PBL模式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的临床推理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团队精神、表达能力均有提高,这种教学模式目前已经基本上取代了传统教学方式[1-2]。笔者在妇产科教学改革中加强了医德思维的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探讨如下。

1 通过教学改革加强医德认知度

说理教育是医德教育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是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师晓谕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学生心悦诚服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进而产生道德动机,推动道德行为”[3]。由于我国正处于各种体制的“转型期”,也是人们对道德认同心理承受能力的脆弱期,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和世界观、道德观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医患矛盾、医疗竞争、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冲突加上种种行业不正之风,先进的医学伦理也难以做出令人满意的诠释,造成了医学生对医德和社会现实的差异产生困惑。说教性的医德教育很难使医学生信服,甚至可能造成医学生的逆反心理。

笔者在教学中坚持“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医德核心内容,在教学改革中突出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例如在学习妇产科手术前的准备及手术后的处理这一部分内容时,在PBL学习中引入了循证医学内容,对妇产科手术感染的危险因素、是否需要应用抗生素、抗生素的选择、应用方法、应用时间等进行了循证评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应用抗生素的原因,也掌握了抗生素的应用原则、应用方法,学会了合理应用抗生素。不仅学习了相关知识,也看到了滥用抗生素所带来的后果:细菌耐药性的增加、抗生素副反应、医疗成本增加、追求医药回扣等医疗背后的医德问题。这种学习方式淡化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痕迹,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愉快而民主的学习环境,晓之于理,以理服人,注重说理的逻辑,做到有理有据。容易被医学生的认知结构同化,形成一种内在的道德价值观念体现在其医德实践中[4]。

2 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医德判断力

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是品德心理结构的四大要素,其中道德认知是道德发展的引导机制,而其核心因素就是提升道德判断能力。PBL的教学方式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学习,理愈辨愈明,在学习中加入医德的相关内容进行讨论,教育意义在于经过集体讨论的道德准则有助于医学生个体态度的转变,而且讨论的过程也会影响其道德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医德判断能力[5]。

笔者用道德两难的案例作为PBL讨论的切入点,在不孕症及计划生育部分的学习中围绕医学进展的热门话题进行探讨。如人工授精中非丈夫供精产生的婴儿其目的是治疗不孕的人道主义行为,但是其合理性、合法性、由此引发医学伦理及社会问题,人的生命开始、结束的标准及生命过程能否干预等。现代医学高科技的出现及应用,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下以生命神圣和医学人道主义伦理观发生冲突而产生的许多伦理道德问题,让医学生针对医生及医学科学家的责任、义务进行思考及讨论,同时教师参与讨论对学生进行引导。由于接触了高于学生原有的推理水平的道德判断,可以触动学生的道德经验结构,使其产生不满足感,“准生命”等理论的提出,也揭示了医学哲学的思维创新[6],向学生灌输这些进展,从而达到改变学生道德经验结构、提高思辩能力及道德判断力的目的。

3 通过教学改革提高医德敏感性

从古至今医患关系都是医学伦理的主题,现代医患关系的物化和医生权利的绝对化,使医生成为了医疗实践的主体,具有独立自主的权利;患者则由于专业的隔膜及知识的欠缺,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而被客体化,其权利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后现代主义倡导的是医生和患者都是主体,主张患者有知情权,有权利为自己作出决定。笔者在教学改革中为了增强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利用标准化患者(standardized patient)简称SP,又称模拟患者(simulated Patient),或者患者指导者(patient instructor)进行临床学习,经过培训后,能发挥扮演患者,充当评估者和教师三种功能。

例如在学习异位妊娠的内容时采用SP让学生进行问诊后在模型上进行妇科检查,给出妇科检查情况让学生思考诊断及所需的辅助检查,再给出辅助检查结果让学生制定治疗方案并与患者沟通。由于涉及是否婚后妊娠、妇科检查等隐私问题,在教学中笔者着重强调要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尊重患者的人格,应采用保护性医疗制度,问及妊娠史时应避免单刀直入,教会学生委婉地倾听并注意问诊的场所,妇科检查时要注意语言的态度并且必须有第三者在场。通过医患沟通使学生感受患者面对生命危难时的悲伤与恐惧,培养他们对患者处境、需要、利益的敏感性以及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的移情能力,防止形成医患关系的物化和医生家长式作风,引导医学生形成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品格。运用这种教学改革方法,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之中,通过言语或行动、理智或情感反应,形成医学生道德探索的直接经验,借助这些形成正确的解决医患关系的态度和技能[7]。

4 通过教学改革增强医德实践力

医学是生命的科学,其特殊性决定了医生必须具有崇高的医德境界,才能对患者奉献出真正的同情心、责任心和亲人感。医疗质量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医务人员的道德品质,还取决于医疗技术水平。技术是否精湛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因此,长期刻苦、虚心学习、认真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才能用精湛的艺术实践自己的道德责任。医德的教育方法可以采用实际锻炼法[8]。通过见习、实习及实验室操作这些实际锻炼的方法,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更可以帮助他们把医学伦理道德知识、观念、信念、情感转化为道德践行,增加道德意识,丰富道德情感,不断提高道德认识。

例如,在正常分娩的学习中,通过图解、分娩机转模型的应用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正常分娩的过程,还可以通过模型让学生学会正常的接生操作。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这部分内容,也让学生了解患者不是学生学习的“练兵场”,使学生知道正确的无菌操作技术和手术基本操作训练是为患者服务的前提。良好的医德不仅体现在医患之间,也反映在医务人员的相互关系之中。而手术操作的训练也可以培养学生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的协助精神,手术的顺利完成是全体手术人员通力合作的结果,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也正是教学改革的目的之一。

5 通过教学改革形成医德终身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一次性的学校教育,而在1983年汉堡召开的国际终身教育会议上强调,终身教育是“当前社会绝对必要的,是全体人民在未来得到和谐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更新劳动力知识技能的战略性投资”,其根本点就是指教育应该与人终生相伴。这种思想已被许多国家作为教育改革的总政策、总原则写入法令。医学知识的快速更新更是决定了现代医学教育是终身的自我教育。

对医疗技术精益求精实现自己的医德责任,还包括对医学科学未知领域的探索。PBL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运用基础和临床知识,建立有效地临床推理过程,发展自学能力。因此,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推理能力(即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力。PBL可以激发学生识别他们的学习问题,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9]。在教学中尽早向学生介绍循证医学的理念和原则,使学生能够正确评价医学文献,学会文献检索的方法及技巧和网络医学资源的利用,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PBL学习,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自己解决问题,在医疗实践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适应科技社会的发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这才是教育改革的目的所在。

医德的教育贯穿了一名医师成长的全部过程,包括医德理论学习期、医德萌芽期、医德成长期、医德社会化前期、医德成熟和持续发展期几个阶段。与医学教育一样,也是终身性的教育。医德决定了一个人的医学人文素质,而后者看似无形,实则价值无限。其可以转化为有形的医疗资本,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10]。在医学教育改革中引入循证医学的概念和原则,从纵深中寻找教育的连续性,从横向中寻求教育的统一性。通过PBL结合EBM学会自我教育方式,掌握正确地阅读、评价医学文献和快速有效地查询相关文献资料的方法,学会学习的技巧,将学生培养成为一名终身的自我教育者,才能真正实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同样,这也是促进医德思维形成医德终身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PBL结合EBM的临床教育方式值得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周忠信,陈庆,林艺雄,等.PBL教学模式的研究进展和现实意义[J].医学与哲学.2007,28(8):72-74.

[2] Oneill P A. The role of basic sciences in problem-based learning clinical curriulum[J].Med Education, 2000,34(8):608-613.

[3] 高袅.浅谈医学生医德信念培养的途径与方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0(2):143-144.

[4] 魏贤超.道德教育的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5] 杨志文.论PBL教学改革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9(12):27-28.

[6] 刘虹.论医学哲学范畴[J].医学与哲学,2007,28(5):1-5.

[7] 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30-35.

[8] 李芳.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对医德教育的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3,17(4):54-55.

[9] Azer SA. Problem-based learning:a critical review of its educational objectives and the rationale for its use[J]. Saudi Medical Journal,2001,22(4):299-305.

[10] 何渊,周琴生,张晓,等.浅谈医学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培养[J].医学与哲学,2007,28(5):47-48.

作者:王焱 金健 蔡杰

防原医学教学改革论文 篇3:

民族医学院校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文章总结了民族医学院校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中的一些体会,旨在与同行进行探讨,提高民族医学院校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民族医学院校 医学细胞生物学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冯治(1965- ),女,广西百色人,右江民族医学院生物教研室,实验师,主要从事医学细胞生物学的教学与研究;李新乐(1953- ),男,广西百色人,右江民族医学院生物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医学细胞生物学的教学与研究;黄元河(1979- ),男,广西百色人,右江民族医学院生物教研室,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医学细胞生物学的教学与研究。(广西 百色 533000)

“医学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中一门新兴的前沿学科,近年来,该学科的新理论、新概念和新技术有力地促进了医学科学的发展。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向各个领域的渗透,“医学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日显不足,为了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适应21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及培养21世纪的高级医学人才,我校的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追随时代发展的步伐,于2006年开始将基础生物课教学内容从“医学生物学”改为“医学细胞生物学”。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的改革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从感性认识理解知识、获得技能、锻炼科学思维和激发创新精神,是全面实施基础教育的最有效形式。我院是一所地处祖国南疆边陲的民族医学院,学生主要来源于“老、少、边、山、穷”少数民族地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相对薄弱;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在生活习惯、学习方式以及学习基础方面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如何针对民族医学院校学生进行“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几年来我们不断进行探索和总结,收到了一些成效,现就实验教学改革过程谈谈做法和体会。

一、合理调整实验教学内容,适应学科发展需要

根据民族医学院校学生的特点,我们编写了适合少数民族医学生使用的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材。新教材吸取同类教材优点,并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选取了部分经典和基础性实验,并对这些基础实验从内容、方法、材料选用、实验操作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和充实;删去部分内容单一的验证性实验,增设了一些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考虑到改革后教材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基础实验部分主要突出对学生基本操作技能训练的要求和临床操作技能的结合,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部分反映最新教学内容并融入教师的教学研究成果,更体现实验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改善实验教学条件

近年来,我院抓住教育部对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机遇,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实验室的设置遵循大学科宽口径的原则,以保证实验仪器设备分配的最优化和资源共享。为适应高校实验室建设发展的需要,学院前几年将医学细胞生物学及遗传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四个学科的教学实验室合并成形态学实验室;实验室合并后实行人员、仪器设备、设施统管共用。新组合的形态学实验室是学院教学改革的试点项目之一,获得学院重点装备。几年来,先后投入了二百多万元设备经费,实验教学条件大为改善,满足了实验教学的基本需要。

三、提高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

要提高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教学质量,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素质也是重要的因素。因此,科室通过各种途径来强化教师能力,如有计划地选送一些教师到国内著名医科大学进修学习,委派教师到外校参观取经,参加各种讲习班,系统听专业课,在教研室和实验室举办专题讲座等,使大家了解学科进展情况。教师和实验员每次课前都坚持集体备课,集中在一起做预备实验,发现存在问题时,大家能一起商讨解决的办法,把独到的见解等集中起来,互相学习,由此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为提高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四、改进实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1.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实验现象,我们课前拍摄了每个实验操作细节,通过视频互动网络向学生展示;同时精心制作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实验课件,将最新的知识和实验技术以及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使实验课教学更新颖、形象而生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节省了教师讲解和示范实验操作时间,使学生实验操作时间大大增加,充分提高了教学效率。

2.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改革传统实验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先预习实验,通过课堂提问让学生叙述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操作步骤等,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讨论可行的实验步骤和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由于刚入校的学生对疾病的知识有强烈的迫切性和极大兴趣,我们在授课时增加了一些与课程内容有关的临床病例,如人的巨噬细胞系统参与反应的机制,从局部的伤口感染到全身性的败血症等,引导学生探讨吞噬细胞的存在与防御功能的关系,要求学生课后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阅资料将讨论结果以作业的形式体现,最后由教师补充解答同学的疑问,使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有意义,有实用性,更喜欢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积极的情感可以促进学生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个体与社会之间伦理关系的健康发展,使其产生共振和共鸣、互动互补的张力。学生们以积极的情感进行学习,共同分析和讨论问题,在此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兴趣,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五、注重对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强调实验的规范操作

细胞生物学实验是学生入学后第一批开课的学科之一,作为医学基础的奠基学科,教会学生熟练使用医学生最常用的学习工具——显微镜,是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一些来自边远山区的学生对显微镜很生疏,部分在中学阶段接触过显微镜使用的学生,操作过程也不规范,随意性较大,操作错误频繁,损坏标本的现象很普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除了专门开设 “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方法”这一实验内容外,在后续的实验中都有目的地安排了有关显微镜使用训练的内容,特别注重基本技能的规范操作训练。例如,在学生动手练习时,教师在旁边手把手地示范;让部分技术较熟练的学生充当“小老师”,对本组同学逐个检查使用情况。同时,还将显微镜使用中常遇到的技术问题和处理方法编写成习题和思考题,通过重复训练逐步提高了学生的显微镜使用技巧。

六、开放实验室,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现代医学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较高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在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操作能力对医学生而言非常重要。缘于目前我国的高考制度,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验,许多中学生物实验课教学形同虚设,而且受办学条件的限制,学生在实验时常是几个人一组共同操作,已习惯了“一人动手大家看”的实验课堂,独立操作意识较差。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除了在课堂上阐明实验的目的和意义,让学生认识到独立操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之外,主要是通过课外开放实验室,播放各种实验演示和解释,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练习各种小动物的抓取或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让学生放心大胆地去独立完成整个实验操作。同时,让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通过参加科研实验,增加学生动手机会。这既是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训练的继续和延伸,又培养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实验操作及今后的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是现代医学教育的基础学科。针对少数民族医学生,几年来我们用素质教育的思路来指导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通过强化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和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顺应了现代生物学与医学对细胞生物学教学的要求,切合当前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为使学生成为21世纪的新型医学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琪.医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3,26(1).

[2]张远方.高校合并后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

22(1).

[3]许浩.论高校情感教育的缺失与完善[J].教育探索,2006(10).

作者:冯 治 李新乐 黄元河

上一篇:医师诚信档案建设论文下一篇:农村作文优化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