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临床教学论文

2022-05-10

第一篇:医学临床教学论文

《临床生殖医学》教学探索

摘要:本文通过对《临床生殖医学》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及教学内容的可读性及教学方法创新性的分析,探索了本科生殖医学专业中《临床生殖医学》教材及教学方法的进一步改革。

关键词:临床生殖医学 教学方法 课程设置

生殖医学是研究两性生殖健康的现代医学科学的重要分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本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学科之一。在我国有26所医学高等院校开设生殖医学专业,这无疑是对培养从事生殖医学的专业人才提供了人力保障。

生殖医学专业如何设置教学课程,如何实施教学又是开设这门专业的新问题。2008年以窦肇华教授为首汇聚26所医学院校的专家教授编著了卫生部十一五生殖医学专业的规划较教材10部,结束了医学生殖专业教材“散兵游泳”、“各自为政”的历史。从此进入了生殖医学教育的新时代。

吉林医药学院2008年、2009年经历了《临床生殖医学》专业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教材的编者及主讲教师在以下几个教学环节进行了反思。

一、《临床生殖医学》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生殖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既有他的独立性又有他的多面性,是一门综合学科。这门学科最终解决问题的主体是有生殖功能缺欠的人,所以在临床生殖医学全套10部教材中,《临床生殖医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到目前为止生殖医学界需着手解决问题仍然是男性或女性由于生殖功能异常而导致的生育能力低下或不能生育。《临床生殖医学》是揭示临床疾病与生育的关系及临床诊断治疗的临床专业课,开设这门课程对在具备临床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过渡到学习专业知识非常必要,是一种角色转变的必修课。在临床医学中所学的部分疾病,尽管与生殖有关,但教学中学生感到在生殖专业上无法系统联系,未知点很多,学生渴望了解、认知是这部教材编写的原动力,这样一种求知的状态已经说明了教材内容的可读性。

二、《临床生殖医学》课程内容的可读性

目的决定内容,与生殖专业有关的疾病大多在临床课中所涉及。如何在《临床生殖医学》教材中选择,阐述每个与生殖有关的疾病是教材中不能回避问题。

妇产科学、外科学(泌尿生殖系统)是临床医学的专业课,其中讲述的许多疾病与生殖密切相关,但不同专业所关注的侧面不同,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妇产科学》主要强调疾病的发生机理、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而在《临床生殖医学》中主要关注此病对生殖的影响及如何解决生育问题,这应是两个教材区别的关键所在。通过临床生殖医学教学,使学生从纷纷庞杂的疾病中,进一步系统而深刻的學习与生殖有关的疾病,学生感到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对比性强,记忆深刻,对今后从事生殖医学工作有重要意义。两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反响较好。这门课程的设置在生殖医学教学中的的作用毋庸置疑。

三、《临床生殖医学》教学方法的创新性

《临床生殖医学》课程是生殖医学专业的专业课程,如何讲授,如何把握与《妇产科学》的区别,不仅是编者的思考的问题,更是每一个教者的课题。临床妇产科老师必须转换专业角色,实现角色转换的首要条件是要走角色,教师要熟悉、了解专业,站在专业的前沿。把握教材的核心环节,讲授解决生殖问题的方法,研究疾病与生殖的关系及结局,传播生殖健康的理念。

探讨教学方法,力求将生殖医学专业基础如《发育生物学》、《生殖生物学》、《生殖生理学》、《生殖药理学》、《生殖免疫学》等知识融入到教学中是对教师的更高要求,强调两个“结合”,即生殖医学基本理论和临床疾病相结合,研究进展与经典理论相结合。教学中更强调提出问题,提出观点进行讨论,以撰写学术论文形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学法的另一种实践。

两年的教学实践,对《临床生殖医学》的教学积累了经验,为再版的修订工作提供给了第一手资料,为完成生殖医学专业的教学目标迈进了一步。但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认为教材编写的形式需进一步探讨。由于生殖医学发展速度极快,尚未定论的、探讨性的观点较多,如何写进教科书中,与经典的临床本科教材有悖的风格如何把握,学生接受程度如何,都有待进一步探讨。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重点教育课题资助项目。

作者:王冬 姜英雁 段春凤

第二篇:临床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服务临床教学的探讨

关键词:临床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临床教学;实践

文献标识码:B

作者:白 梅 刘为萍

第三篇:高职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探索

[摘 要] 高职医学教育是培养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才的重要途径,为适应新形势下基层医疗机构对卫生人才的需求,提高基层疾病防治和健康管理能力,围绕高职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进行探索,从课程整合、改革实践课程教学及提升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改进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对预防医学课程教学的方法及措施,从而培养具有完整知识体系的基层卫生人才,加大公共卫生与防疫医学等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

[关 键 词] 高职医学教育;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

高职医学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才的重要途径,以培养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保健机构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从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医疗服务、疾病预防、保健、疾病康复、计划生育及健康教育等方面工作。

随着医学模式以及疾病谱的不断变化,加之各种公共卫生事件频发,以及越来越多慢性病对人民健康的严重威胁,我国的卫生服务更加注重预防的重要性,对基层医务人员在疾病防控、人员管理、技术指导、康复复诊、健康管理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1]。因此,新形势下高等职业医学教育必须认真审视和深刻反思,加大公共卫生与防疫医学等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适应新形势下的基层医疗机构对卫生人才需求的挑战,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

一、明确预防医学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中的地位,引起学生的重视

预防医学作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互渗透,与临床医学相比较,预防医学具有更加直接和现实的意义。作为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教育的重点是培养面向农村、面向社区的助理全科医生[2]。因此通过课程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临床专业知识,还要知晓预防、保健和健康管理等理论和技能,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由于医学模式和疾病谱的变化,各种慢性疾病对我们健康的影响越来越严重;而且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我国的卫生服务工作越来越注重预防的重要性,强调临床与预防的结合,因此,基层卫生机构对“六位一体”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3]。目前,大多数临床工作者对预防意识表现淡薄,给高职医学教育提出思考课题。而且,在传统上,对临床专业学生的培养更多的是强调临床专业技能,反而忽视对预防技能的培养。作为基层医疗机构的后备军,高职临床专业的学生必须接受足够的预防医学教育,掌握必要的预防医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树立大健康、大卫生和预防为主的观念,真正做到防治结合。

在课程教学的不同阶段,加强思想政治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将思政教育、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贯穿于整个教学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宏观的预防理念,提高预防医学知识在今后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价值。因此,要帮助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明确学好预防医学的重要战略意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对基层医学人才的挑战。

二、加大临床与预防医学课程整合,培养新型基层医学人才

为了培养预防与诊疗、保健与康复等综合服务能力为一体的新型“防治结合型”基层医学人才,在“以健康为中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思想指导下[4],结合预防医学课程在临床专业的特点,加大临床与预防医学课程整合。针对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如对人类健康危害较大的心脑血管疾病、营养与代谢性疾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肾脏病以及心理与精神障碍性疾病等,开设基于案例的临床与预防医学交叉整合课程。

根据我国基层卫生机构对人员岗位能力的要求,适量增减、整合教学内容,更好地体现宏观和微观的结合。适当增加利用社会医学的手段进行初级卫生保健,实施个人和群体的防病、保健等内容;增加有关基层卫生服务、健康宣教、健康促进的内容;增加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策略,以及各种新发传染病的防治。课程内容涵盖各种慢性病的流行病学概况、病因及危险因素、社会危害与经济负担、早期诊断、多学科防治的融合,通过对诊疗技术、预防保健技术、保健康复技术和心理干预技术等方面的技术整合,达到综合干预措施的目的。

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课程整合更好地在课程教学中体现以 “健康为中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帮助学生树立“医生不仅要医病,还要医人,更要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预防疾病”的观念[5]。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服务于基层医疗机构,针对基层工作主要特点,教学应以基层卫生服务、新发传染病控制、各种慢性疾病预防以及食品安全等为主,形成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更加符合“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的宗旨。

三、强化实践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临床医学专业中有关预防医学的内容体现在多个方面,很多内容较抽象,对高职学生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可以针对一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选取典型案例,激发学生兴趣。讲授事件相关基本理论,教学过程中引入标准化病人(SP),鼓励学生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典型事件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教学[6]。對于抽象的理论知识,如卫生统计学,可以利用在线上直接教学,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发挥更多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快速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课后利用多种渠道及时布置练习以巩固课堂知识,达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针对基层常见疾病健康教育和慢性疾病的管理,在教师指导下,鼓励学生结合临床知识对疾病进行健康教育和预防,对糖尿病患者给予饮食指导、高血压患者进行危险因素的评估及健康指导,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可充分利用学院自身的实习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半理论半实践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进入社区,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开展社区实践活动,开展健康教育、营养指导、慢病管理等社区活动。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自行设计方案,教师进行适当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进入社区工作奠定基础。除此之外,带领学生积极开展涉及家庭成员健康的临床服务,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预防医学在临床职业规划中的重要性[7],依托临床知识对社区开展预防医学教育,更加深入地对临床医学生进行预防医学的理念教育,让学生认识到预防医学对家庭乃至社会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社区卫生服务能力。

利用课堂所学知识,依托学院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开展学生的科研创新力培养,鼓励学生结合临床知识、综合预防知识及所学多学科的知识方法,自己参与选题,尝试社会性比较强的健康管理和促进内容,再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依靠省级或校级的科研项目资助,开展设计性、综合性调查研究和实验,并协助指导学生撰写相关综述或调研性论文。鼓励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参与专业教师的课题和项目,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转化,让学生体会和理解疾病预防的理念。

四、完善教学评估方法,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探索和建立形式多样的、规范化的教学评估方法,注重知识与技能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考核方法,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高职院校预防医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大多以理论闭卷考核为主,平时课堂表现、单元测验和实践分值占比较少[8]。对于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核,采取题库随机选题的方式。平时进行单元测试,使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为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综合分析、语言表达等能力的掌握,适当增加课堂的考核比例。适当加大实践内容在课程考核中所占的比重,对于实践技能考核,可通过案例分析、资料收集、调查报告撰写等方式进行多方面考核。另外,开设临床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见习和暑期社会实践考核,以见习报告的形式作为实践考核的一部分。

课程的考核体制和方法,应为课程全过程的评价,不仅评价学生的理论知识,而且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实践技能等,从而对课程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评价体制和方法的改革,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更好地反映考核的公平性,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更加深刻地领会预防医学的专业内涵,为提升今后的工作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做好准备。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基层医疗机构需要大批实用型、技能型人才,高职临床医学生必须接受足够的预防医学教育,将预防理念融入临床医学课程,强化、践行预防为主观念,树立大健康、预防为主的思想,才能真正做到防治结合,满足基层医疗机构对新时代条件下卫生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牛亚冬,张研,叶婷,等.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发展与现状[J].中国医院管理,2018,38(6):35-37.

[2]刘瑜,贺莉萍,周勇.医学教育认证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J].科教导刊,2019(27):105-106.

[3]彭金,李庆云.新时期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上海预防医学,2019,31(8):648-651.

[4]王素梅,何炜.以健康为中心促进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改革与创新[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19):184-185.

[5]徐刚,王小合,张艳青,等.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课程的有机整合: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初步探讨[J].医学与哲学,2016,37(6):86-88.

[6]范亚慧,李昭芳,张鲍明,等.加强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实践技能的培养[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28(2):196-198.

[7]叶洋,王铁英,李君荣,等.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探索:思路与出路[J].教育教学论坛,2018(17):133-136.

[8]湯艳,罗彬,贾红,等.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现状与社区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21):188-189.

◎编辑 郭小琴

作者:杨淑丽 陈冯梅 孙妍珺 李琦

上一篇:音乐影响论文范文下一篇:形体舞蹈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