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

2022-04-17

【摘要】在进入到21世纪之后,WTO的发展更加完善。但是在WTO当中所推行的多变贸易体制接连收到挫折,但是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却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为了的使得经济环境得到优化,并且将国际地位进行提升,对于我国的发展来说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是为了加速自身的发展以及良性竞争的一个重要趋势。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 篇1:

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浪潮背景下中国参与区域合作的战略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本文阐述了新一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特点及迅速发展的动因。并提出了在此背景下中国参与区域合作的对策。

[关键词] 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贸易协定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二战以来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和趋势,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更是发展迅猛。按照WTO的统计,截至2004年9月,向GATT/WTO通报的区域贸易协定(RTAs)共有305项。在GATT时期通报的124项协定中仍在实施的只有48项。进入WTO时期后,通报的数量达到了181项,平均每年通报15项以上,而GATT时期的45年间,平均每年通报的数量不足3项。这表明,尚在实施的区域贸易协定多数都是在WTO时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一、新一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特点

1.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并覆盖了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但地区分布不平衡

欧洲是区域贸易协定最集中的地区,占全球已实施数量的50%以上。过去十来年间,美洲是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最快的地区。北美自由贸易区于1994年1月1日正式宣布成立。根据美国的设想,美国将把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范围扩展到拉丁美洲,以形成一个覆盖整个南北美地区的巨大自由贸易区。目前,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已经同意在2005年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幅员将涵盖除古巴外整个西半球。在北非和中东地区,以“欧洲-地中海伙伴关系”为基础,该地区国家正在通过第二代双边区域贸易协定加强与欧盟的联系,目标是在2010年建立自由贸易区。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方向是在现有基础上的深化。非洲主要区域贸易协定组织已提出在2028年建立非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目标。相比之下,亚太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水平较为滞后。在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亮点是东南亚国家联盟,其旨在2008年通过实施有效优惠关税计划建成东盟自由贸易区。1997年底,首届东盟与中日韩三国“10+3”的合作机制,将合作从东盟扩展至东亚地区,从而正式启动了东亚合作进程。2002年,中国与东盟达成将在2010年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协议,一个“10+1”模式业已形成。在大洋洲,2001年9月,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东盟的贸易部长签署了促进贸易、投资和经济一体化的政府间框架协定,并于2002年9月正式签约。此外,澳大利亚还与新西兰、新加坡、泰国、美国、日本、韩国积极探讨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可能性。

2.合作的范围突破了区域或地缘因素的限制,跨地区的双边经贸安排备受青睐

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传统贸易集团构成理论认为,相邻的经济体是构成贸易集团的“天生”条件。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区域经济合作的构成基础发生了较大变化,打破了狭义的地域相邻概念,出现了跨洲、跨洋的区域合作组织。例如,2004年9月,日本和墨西哥签署了一项自由贸易协定,协定于2005年4月生效,这是日本继与新加坡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后的第二项协定。1998年启动的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吸纳了APEC近四分之一成员参加。目前正在进行谈判的双边FTA中,有三分之二是在不同地区的国家之间进行的。在地区性经贸合作中,不少经济体选择双边胜过选择多边的主要原因在于双边协定拥有易于达成、灵活多样、运作机制高效、涉及内容既广且深等多边无可比拟的优势。

3.区域经济一体化内容广泛,一体化程度加深

新一轮的区域协定涵盖的范围大大扩展,不仅包括货物贸易自由化,而且包括服务贸易自由化、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统一的竞争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共同的环境标准、劳工标准、甚至还要求具备共同的民主理念。截至1998年,在WTO接受审核的在1990年以后签订的区域贸易协定中,有43个覆盖了100%的工业品,涉及农产品的也明显增加,而在1990年以前签订的RTA中,只有11个具备类似特征。除了管束减让以外,大多数RTA还对进口数量限制和出口补贴的使用作出了限制。可以看出“新生代”的RTA所涉及的经济自由化领域明显超出了WTO多边贸易谈判和早期的区域贸易协定。

4.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与机制灵活多样

首先,大多数区域经济集团对成员资格采取开放式态度,以加速扩大。除了一些明确由双方构成的区域经济如美加自由贸易协议、澳新紧密经济合作关系协议等外,一般区域经济大都经历了成员由少到多的过程。其次,合作形式和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合作的模式主要有契约型和非契约型,其行为主体可以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其具体形式可以采用法律形式、论坛性等多种模式。同时,许多国家放弃或基于原有贸易优惠安排而成立了自由贸易区或关税同盟,有的从关税同盟发展成为共同市场。例如1995年1月1日,南锥体四国根据1994年12月17日签署的“黑金城议定书”的规定,由过去的自由贸易区提升为关税同盟,而正式开始运转,成为世界上仅次于欧盟的第二大关税同盟。

二、新一轮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动因

对于RTAs大量涌现的原因,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往往强调一体化给成员国带来的静态收益,包括改善成员国的贸易条件,获取规模经济收益,强化竞争,吸引外国投资等。但这不能解释许多国家(特别是小国)为何以较不利的条件加入RTAs的事实,因为在这种条件下,这些国家显然得不到传统的收益。因此有必要从新的视角来探求区域一体化迅速发展的动因。

1.多边贸易体制面临巨大挑战

多边贸易体制无法满足一部分国家在贸易自由化方面的需求。而地理区域内国家间经济政治文化联系的紧密、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似、价值观和宗教信仰的相近,使得许多在多边贸易谈判中无法达成的协议却经常能在双边或诸边贸易谈判中谈成。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WTO成员的增加,WTO协调及谈判的范围已从过去的关税减让、市场开放准入等,逐渐转向各种非关税措施如各种技术标准、环境要求等。由于各成员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差异及不同利益诉求的制约,WTO各方难以就某项议题达成广泛的共识。WTO西雅图会议失败促使各国更倾向于通过区域贸易协定来推进贸易自由化进程。WTO第五届部长会议在坎昆的无果而终对签署RTA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多边途径的失败,出于各自国家利益或战略目标,许多国家选择首先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完成贸易自由化措施。

2.保障市场准入

无论何种形式的区域贸易协定都会给非成员国构成某种程度的歧视。对于非成员国而言,克服这种负面影响有三种选择:一是加强多边贸易谈判;二是组建新的一体化组织;三是加入到业已存在的一体化组织中去。欧盟统一大市场的形成,美国为应对欧盟并重新建立其全球经济发展战略而启动的北美自由贸易区,这都使其他国家对区域贸易协定保护主义效应的担忧加剧。大西洋两岸的格局变化提高了其他国家被排斥在(区域贸易协定)外的成本。为保障市场的准入,被排斥的国家要么加入已有的一体化组织,要么组建新的一体化组织。

3.区域贸易协定中的非传统收益

许多政策的制定者和研究人员认识到,现实中有许多区域经济一体化现象无法用传统的收益予以解释,一定还有非传统意义上的收益在区域贸易协定中发挥着作用。因此就有了“新地区主义”这个名词。它所指的非传统收益有:锁定贸易自由化的方向或国内制度改革的进程、发信号、提供保险、增强讨价还价的能力等。

(1)如果一项贸易自由化或国内改革的政策能提高该国的福利,但在缺乏RTAs约束的情况下不能持久时,则RTAs能为该国带来非传统收益。比如,保护主义政策的一个主要来源是国内利益集团的压力,而区域贸易协定则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限制国内利益集团的压力。一种方式是“优惠淡化效应”:区域经济一体化意味着一个更大的政治团体,国内利益集团在设计共同对策时的影响力将因此被削弱。另一种方式是“优惠不对称效应”:成员国在具体问题上所得的优惠不同,由此产生妥协的需要会提高效率。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寻租者要想形成利益集团不得不在整个区域内重组,形成寻租利益集团的难度增加了。

(2)来自RTAs的另一个潜在收益是发信号。对于作为发信号机制运行的RTAs而言,其作用不在于约束政府,而在于是在不确定环境下加入RTAs这个事实本身。通过这个行动向外界发出信号,使得外国投资者看到该国政策的新动向。这个信号可能是立场信号:本国的贸易自由化体制和改革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它们将受到一体化组织的约束;其次是经济状况的信号;最后,RTAs还可以发出关于政府间关系的信号。像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东欧国家申请加入欧盟都有这方面的动机。

(3)加入RTAs的国家可以增加它们对第三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当前,国际经济规则对民族国家的约束力越来越大,任何国家都不会忽视规则的制定过程。对于小国而言,在一个范围较小的组织内,它们的呼声更容易得到尊重,这种呼声进而可以通过一体化组织在全球谈判中得到放大。对于大国而言,通过签订区域贸易协定,获得区域内的主导权,不仅可以获得区域合作的内部收益,而且更重要的是获得区域合作的外部收益,即扩大其在多边贸易谈判中的筹码,进而获得国际经济规则制定过程中的主导权。

4.寻求区域经济合作的非经济收益

由于区域贸易协定把成员国经济客观上融为一体,各成员之间的政治、安全、外交领域的共同利益必然会增加。同时,区域贸易协定通常能够提供区域内的公共产品,如环境保护、共同资源开发、打击跨境犯罪等。更重要的是,大国在推进区域经济合作方面越来越重视以政治为主的非经济因素。

三、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选择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浪潮的背景下,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是历史的必然。为协调数目如此众多,层次如此纷繁的区域合作机制,必须周密考虑区域合作的战略布局。

1.正确对待WTO下的多边贸易体系和区域经济合作的关系

国家是有大小之分的,而大国与小国的利益是有区别的。小国可以在一个小的范围内寻求和满足自己的利益,而大国却必须在大区域或全球追求和实现自己的利益。20多年改革开放的曲折道路与经验表明,融入经济全球化、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是中国真正的国家利益所在,而加入世贸组织,在多边贸易体系框架内进行与各国的经贸合作是实现这一战略利益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探讨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时,多边贸易体系下的国家利益是必须优先把握的。即不能离开WTO体系去追求区域合作与发展的利益,更不能机械固守WTO体系而放弃区域合作的利益。从长期战略利益考虑,在当前发达国家已经占据发展优势特别是数字化制高点,以及在多边贸易体系中也占据极大主动权的战略态势下,中国必须积极寻求全球范围内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空隙加以把握。今后国际经济关系将会由国家之间的较量转向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角逐,由国家间的谈判协商逐步转变为区域组织之间的经济协调。这意味着中国必须制定自己的地缘经济战略,推进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特别是建立与推进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这一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基础。

2.构筑多元重心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就目前世界区域经济合作形式看,多元重心的区域合作模式正在成为区域经济融合的趋势。中国应谋求在亚太地区实现由单一重心模式向多元重心模式的转变,构筑自己的多元重心合作框架。根据地缘经济依存度和经济互补性强弱,可将中国对外开放的国际格局分为三大圈层。第一圈层:与中国互补性最强,地缘、人文优势条件最佳。范围大体包括台港澳在内的中华经济圈、欧洲经济圈、北美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圈。第二圈层:与中国的互补性次强,地缘、人文条件良好。范围大体包括东南亚经济圈、南亚经济圈、中亚经济圈、西亚经济圈。第三圈层:与我国的互补性弱,地缘、人文条件一般。范围大体包括中东、非洲、拉美和某些独联体国家、东欧诸国。第三圈层基本处于中国对外开放的边缘层,与中国的地缘关系较弱。第一圈层无疑是中国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重点地区。而第二圈层中的东南亚经济圈位于亚太地区,也应是中国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重点地区。从总体看,中国应以两岸四地为核心,推动东亚经济圈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进程,加强与亚太经合组织成员间的经济合作,同时在各个战略方向上应有不同的合作方式。向南,推动中国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区建设,构建东南亚次区域合作经济圈;向北,推动与俄罗斯及东北亚的区域合作进程,由优惠贸易安排和项目开发向更高层次合作方式过渡,积极筹划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向西,借助上海合作组织发展与中亚五国的多边合作;向西南,谋求与南亚各国发展密切的经贸关系,为今后深化双边合作奠定基础。

3.把握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步骤

构建起以自由贸易区为起点的全方位、立体双边与地区多边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网络。具体来说,在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时,可以分为近期、中期和长期三个步骤。

(1)近期目标:首先要加快“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步伐。其对于未来的亚洲自由贸易区有着重要的辐射效应和示范效应。其二要积极推进《亚太贸易协定》框架下的合作进程,以获得更多的实质性成果。再次要通过上海合作组织机制积极促成中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最后,要积极探索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路子,创建新的跨地区、跨洲际双边自由贸易区,在更广的范围内构建全球双边一体化网络。

(2)中期目标:首先是积极促成“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但目前此事尚处在试探性阶段,短时间内难以进入操作程序。主要障碍在于:目前在中日、日韩之间由于历史、领土和政治纠纷而引起的高涨民族主义情绪及较低的国民互信程度;日本、韩国阻止中国价廉物美农产品的市场准入政策。其二,积极建设中华自由贸易区。本来涵盖中国大陆、港、澳、台在内的中华自由贸易区应该成为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重中之重,但由于众所周知的政治障碍原因,这一自由贸易区的不确定性最大。其启动难度甚至大于中、日、韩三国自由贸易区。第三、构建东亚自由贸易区。东亚自由贸易区应是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和中华自由贸易区建成后水到渠成之事。但鉴于前两者在近期内建立有一定难度,故“10+3”的启动也需假以时日。

(3)长期目标: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自由贸易区的规模越大,各成员之间的产业链条越长,则越能使其经济效应最大化。因此,中国的出发点应该是,仿效欧盟沿着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自由贸易区)这样一条实用而又实际之路,将与其有地缘优势的亚洲各经济体的财富复杂的交织在一起,把最终建成亚洲自由贸易区作为我们的长远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蕴岭主编:世界区域化发展模式.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2]樊莹著:国际区域一体化的经济效应.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刘玉贵张雯: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的特点及动因探析.特区经济,2006.3

[4]白当伟陈漓高:区域贸易协定的非传统收益:理论、评述及其在东亚的应用.世界经济研究,2003.6

作者:蒋菡芙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 篇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发展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选择

【摘要】在进入到21世纪之后,WTO的发展更加完善。但是在WTO当中所推行的多变贸易体制接连收到挫折,但是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却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为了的使得经济环境得到优化,并且将国际地位进行提升,对于我国的发展来说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是为了加速自身的发展以及良性竞争的一个重要趋势。因此,在当前的发展过程当中,需要对发达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经验进行借鉴,从而提升我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实施的合理。基于此,文章就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发展及我国的策略选择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 新发展 中国战略选择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

所谓的经济一体化,指的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在当前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依据自然区域所形成的关联性,对区域协作以及分工进行重点关注,依靠政府间所缔结的贸易条约,从而在多国之间进行经济联盟的建立,使得当前的贸易壁垒得以打破,促进全球区域范围当中的资源、商品以及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能够实现自由的流动,从而促进区域当中每一方的经济都能够得到繁荣,促使贸易的增长。在当前的区域经济发展过程当中,一体化的主要目标就是促进当前各个区域之间的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因此,在这样的发展背景影响下,在全世界范围当中实现经济的繁荣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基本發展趋势,越来越多的经济组织在区域范围当中逐渐崛起,并且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些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而言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就全球经济的发展而言,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二、我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现状及发展

近些年来,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投资市场逐渐在转型的过程当中,经济发展的速度非常迅速,进出口总额也排名世界前列。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区域稳定,作为世界上的大国就应当具有一定的责任感,在发展自身经济的同时,也积极的参与到世界危机的救援活动当中,将其融资规模不断地扩大,对于促进亚洲稳定以及世界经济的发展来说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各种相关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是重要的组成成员,对于实现区域合作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当前,中国不仅对全球范围的发展加以的关注,并且也积极的参与到这一发展趋势当中。在亚洲范围当中建立的合作机制,中国几乎都有参与,并且与超过150个国家地区之间达成了双边贸易协定,将亚太地区作为重要的发展基础,实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虽然当前的大气氛为合作共赢,但是我们也应当对各国之间存在的分歧有一定的认识。首先,我国是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其他国家的整体制度多元化,由于政治制度的不同也会对国家的决策产生影响,如果不对其进行适当的处理的话就很有可能导致冲突的发生,这些问题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来说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其次,各个国家之间的发展水平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使得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政策的协调合作受到了严重的制约与影响。再次,每一个国家有自己发展的重要目标,每一个成员国在对区域合作进行强调的时候,由于其所在的国际分工当中处于一个相似的产业阶层,所以促使各国之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正是由于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环境之间的差异,从而导致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可避免的重要问题。要想将这些问题进行有效地解决,就需要我国将大国的优势充分发挥从促进国际合作的稳定,使得各国之间能够良性竞争,求同存异,互相理解,从而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目标。

三、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新趋势

(一)区域自贸协定大量增加

各个国家由于受到全球贸易保护主义以及金融危机的冲击,为了能够将经济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扩大,但是有鉴于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难度比较高,所以各个国家将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来作为贸易自由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选择,从而促进区域范围当中贸易、投资以及服务等各个领域之间的合作与开放。在国际经济的合作过程中,自贸区的特点是效率高、成本低以及开放度高,各个国家对自贸区的欢迎程度越来越大。据有关资料统计,截止2016年7月1日,WTO成员通报签署的区域贸易协定已达635份。在世界上的所有国家中,几乎所有的世界贸易组织成员都至少参加了其中的一个区域自由贸易的协定,在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当中,已经完成的国际贸易已经占到了全球贸易的三分之二以上。从地域范围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过去的自由贸易当中,主要是通过一些地理位置比较接近的国家来组成的,然而在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当前已经有跨区域合作的情况出现。

(二)以服务贸易为代表的深度合作成为主流

在过去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当中,其主要是将货物贸易作为主要的内容,对于货物贸易领域当中的关税降低问题着重关注,并且这在WTO谈判当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当前,在大多数国家当中,对于深化合作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例如在自由贸易区的合作方面逐渐拓展到知识产权、投资自由化以及货币合作等等多个领域当中,尤其是服务贸易,已经在各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当中成为一个重要的谈判内容。在新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以保险金融、计算机信息服务以及咨询等为代表的新服务贸易发展非常迅速,在国际贸易当中所占据的比例逐渐提升,也成为各个国家对外开放以及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焦点。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由发达经济体主导趋势更加明显

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逐渐陷入了大大小小的一系列麻烦当中,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欧盟经济逐渐衰退,国内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逐渐失效,为了有效地应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挑战,各个发达经济体丢区域合作的重要性有了更高的认识,通过自贸区的建立来促进经济的发展,提升就业率。

(四)以南南合作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在今年的发展过程当中,发达经济体当中会有一些不良的情况出现,例如经济增长速度不快、消费不足等等,这样的话就使得发达国家当中的贸易保护主义有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从而在促进国家市场难度方面的发展更加大。这样的话,就会使得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对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自由贸易区的寄托更大,也将其作为全球贸易当中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个重要利器。

四、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与障碍

(一)地方割据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之下,每一个地区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在逐渐的变大,各个地方在受到利益的趋势的时候,各个地区之间是通过公开或者是隐蔽的方式来对保护主义进行加强。比如,在某些区域之间,出现为了争夺资源而发生的战争;在貿易的过程中对贸易壁垒以及行政壁垒进行构筑。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流通渠道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不能够更好的促使商品与生产要素之间形成自由的流通,而且还能够促使每一个地区之间的优势形成互补,降低资源浪费情况的出现。

(二)没有达到全面协调、突出重点

在对一些重要决策做出决定的时候,需要对每一方的利益都有所兼顾,从而使得各个组织之间得以平衡稳定的发展。对于每一方的优点都要加以有效地利用,从而使得自身的不足与缺陷得以弥补,从而提升自身的经济利益。与此同时,还应当对重点进行掌握,促使与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例如,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当中: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贸易互补关系非常多,东盟的消费人群可以给中国的发展带来更多的销售市场,与此同时东盟国家也能够将更多的原材料提供给中国。除此之外,当前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升级改造的过程当中,通过产业转移能够为东盟国家的发展带去更为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及技术,从而更好地促进地区社会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三)发展战略对解决区域非协调发展因素不力

在我国当前的发展过程中,制度障碍过多,生产要素不能够实现自由流动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进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从近年来中央批复的发展战略中可以看出,如何使得各个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得以缩小仍然是关键的着眼点,通过一系列优惠措施的实施,提供人力与资金的支持。但是依然存在着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问题。在此背景之下,通过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恩能够够使得生产要素流动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例如当前的户籍制度对于劳动力的自由流动限制依然还很大,二元体制依然非常明显,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当中对于此问题依然没有采取实质性的进展措施,而只是修修补补,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推动力是比较小的。

(四)区域发展战略过于追求效率目标

虽然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之下东北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日渐增多,但是由于这些地方的经济基础与发展水平相对比而言依然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政府在对重点区域分布方面,依然对发展效率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有更大的倾向性。

五、我国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方面的策略选择

(一)全球区域内实现经济一体化思路

要采取怎样的措施实现全球区域范围当中的经济一体化,第一步就需要对大中华经济区进行精心构建,从而使得港澳地区以及海峡两岸地区的经济实现有效地合作,从而更好的对外部挑战进行迎接。大陆与港澳、台湾分别签署了ECFA、CEPA,促使两岸三地的经济实现更好地融合,但是依然存在着市场分割的情况。对此,国家应当对贸易投资化的宗华自由经济贸易区进行打造,从而使得规模得以提升,实现更大的规模效益。

(二)我国在全球区域范围内的经济一体化策略

1.提升自贸协议深度与广度。当前在我国虽然签订的子贸协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服务贸易与自由化投资方面的广度与深度依然存在很大的欠缺。对于此问题,国家应当对国际的先进理念进行吸收,对于传统投资贸易政策所发挥的效力进行重新的评判与审视,通过FTAS规则谈判,来使得改革得到有效地推动,不断实现创新。

2.全面协调、重点突出。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需要对每一方的利用进行兼顾,从而促使组织之间的协调、平衡,对地方的优点以及长促进行吸收,从而使得自身的不足之处得到了有效地弥补,提升自身的利益。对于重点内容要进行合理的把握。

3.理顺利益关系,明确各级政府职能。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建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与扩大内需,也是现实的客观反映,对于区域投资扩散与集散来说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要求,与此同时,对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所以,对于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要采取有效地措施加以理顺,对每一级政府的职能都需要进行有效地明确。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当中,其前提就是对地方政府以及中央的权利以及财产边界进行有效地划分,对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特别是每一级政府在运行机制的规范化方面,从而使其形成一个权责利统一的区域经营主体。

4.注重市场作用和政府推动的协调统一。在当前的区域经济合作形式当中,基本上都是对区域之间的合作加以强调,所以就会将其看成是区域之间的一种行政行为,但是在实际上,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属于一种经济行为,并非行政行为,而且主要是来自于各个产业之间的联系。对区域经济进行整合主要是对市场的要素进行整合,与此同时还需要政府对其进行干预与支持,只有通过有效地措施对市场与政府的作用进行有效地结合,才能够更好地使得区域之间的合作得以有效地实现。

5.构建以中国为中心的FTA网络,从而促进多边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当前的发展机遇以及优势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对于国家的发展来说,需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方式来对自身的FTA网络进行有效地构件。通过双边的FTA模式能够对WTO多边贸易模式中每一方的摩擦与分歧进行有效的避免,从而更好的促进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与此同时,通过FTA的实现又能够为后期多变贸易自由化的实现提供经验基础,促进多变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总的来说,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加强各个地区之间的通力合作,对于经济一体化的实现来说是非常有效地基础。所以,对于我国而言,在对各项政策加以落实的过程中,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进一步的推进,从而实现新道路的开辟,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施.中国与东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意义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02):138.

[2]马茹.我国未来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6,32(10):110-113.

[3]林传坤.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法律治理路径研究[J].法制与经济,2016,(11):201-203.

[4]姜策.沈阳经济区交通一体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辽宁大学,2016.

作者:闫玄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 篇3:

区域经济一体化条件下我国行政区域联盟的思考与探索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在不断加深。经济体制日益深化,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成熟。与此同时,各级地方政府在上级考核的压力下,为了获取各自最大的经济利益,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壁垒(地方保护主义)的矛盾日益凸现。为消除经济竞争带来的影响,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要,文章提出设立行政区域联盟的建议,以协调各级地方政府的矛盾和冲突,确保经济平稳有序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经济;区域经济;一体化;行政联盟

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但是,各规划区域内的各地方政府要真正实现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还存在很多的矛盾以及地方行政壁垒及其地方保护主义的障碍。

因此,应当通过制定专门的《区域合作法》,从制度和法律上监督和约束地方政府的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的行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立区域合作联盟加强区域合作,协调区际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促进区域行政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地方政府行政区域联盟的探索与思考

(一) 行政区域联盟的释义

行政区域联盟指的是在我国各规划区域,在国家《宪法》范围内,由各省市等区域内组织的民众选举产生,经中央任命而形成的区域协调管理机构。同时,中央部门设立相应的协调机构,从而构成“中央一区域联盟”二级层次的组织机构。其宗旨和目标是协调各方利益和行政冲突,指导区域内各省市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社会规划和统筹等,以促进区域行政一体化,从而达到(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二) 现阶段我国区域内地方政府合作困难的现状

各省市政府在积极展开经济合作的同时,他们又存在激烈的竞争。因此,他们之间的合作也是“形合而神不合”。比如,(1)商务和贸易:《合作协议》中规定各方,“消除限制商品流通的地区障碍,建立健康、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鼓励区域内贸易的合作与发展,……促进商品自由流通。”但事实上,各省市政府仍然“各自为政”,实施地方保护,行政壁垒依然阻碍了市场的流通秩序。也影响和干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发展。(2)投资:“各方承诺加强协调,营造公平、开放和富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建立透明、便利、规范的投资促进机制。支持区域内企业间开展技术、生产、投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协作配套、共同发展的产业布局,提高整个区域的产业水平”。而当前,各省市政府为了各自的利益,不惜成本进行招商引资,形成恶性竞争,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三) 地方政府合作困难的原因分析

1 产业结构同化。大卫·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或者区域之间贸易的发生是由于各国或经济体的比较优势。但是,如果各国或各省之间存在产业同构,那么他们彼此之间就会形成竞争,进而会抵消和减弱不同区域之间的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使得不同区域之间的产业分工与互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慢慢地减少,从而使地方政府之间失去了合作的热情和动力。

2 地方经济的差异和不平衡。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有一个“经济人”的假设,各级政府就是追逐最大经济利益的经济体。因此,“各个地方政府的官员都有着遏制本地资源外流的内在冲动,尤其是稀缺资源,因为这对他们来讲意味着‘肥水流入外人田’,他们有着地方保护和不合作的强力驱动。”

3 合作博弈的困境。博弈论告诉人们,在各方合作的过程中,由于强烈的利己动机,各方会偷偷的背离协议。即个体理性和团体理性存在冲突。具体而言,区域合作中在各省市已有的产业结构中,哪一个地方政府首先愿意自动淘汰不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企业?淘汰这些产业企业的成本谁来支付?这其中有很多问题都是难以度量和不可预期的。面对不可预期、难以度量的收益,地方政府合作的积极性会受到极大的挫伤,一系列的不确定性更是增加了地方政府合作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不合作往往成为它们的首选。”

4 监督约束机制的缺位及其机构的缺失。(1)中央层面:缺乏中央统一的制度和法律规范。由于缺乏中央统一的对区域关系予以协调的制度规范,在经济合作过程中,暴露出各地法规规章冲突、执法依据不一、统一规划难实施、重复建设、地方保护主义、执法合作成本高等问题,甚至造成区域内部之间的恶性竞争行为。这些情况的存在迫切需要国家制定相关制度来调整和规范。(2)地方层面:存在法律冲突。地方立法权限的差异以及中央对地方的政策倾斜不同,导致地方立法方面的迥异,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地区间的合作。这方面比较典型的合作区域是“泛珠三角洲合作区”。在“泛珠”内的合作对象有着不同行政区域类型,其中,香港、澳门与其他九省还有着不同的政治体制及法律制度,不同体系的法律制度难免引起冲突。(3)执法方面:缺乏制度规范,司法部门参与地方封锁。在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中央和地方的分权结构下,地方政府获得了相对独立的行政管理权和较大的干预经济的能力。而且,执法部门(司法部门)听命于政府和行政命令,对政府的违法行为不敢或不愿监督;同时,司法部门效率低下,推诿渎职失职现象不断,导致企业在诉讼过程中的权益不能及时有效得到保护和保障,尤其是对于那些跨区域的企业利益损害的案件中,案件的执行较难,跨区域的企业面对地方保护主义只能望天兴叹。(4)行政组织方面:各种协议存在不足,组织软化弱化。目前,区域合作中缔结各种行政协议最主要的平台是各种联席会议,在联席会议上一般要履行缔约的程序与步骤,这就造成协议各方很难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必要的磋商,也很难有充分的时间对协议条款进行深入推敲和细化。而且,在我国目前尚无成文的法律法规对区域合作的行政协议的效力问题作明确规定,很多行政协议条文本身都没有涉及协议的效力问题。区域合作的行政协议效力的不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协议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另外,地方政府之间通过会议形式签订的协议不是会议纪要就是备忘录,而会议纪要或备忘录根本不具备法律的约束力,其执行仅凭靠政府官员的信誉以及政府官员自己的意志力,因而,潜伏着巨大的合作风险。

而且,我国各合作区域内各省市地方政府除了共同上级——中央政府以外,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有效的公共的组织能够对这些协议的执行进行强有力的监督,各省市地方政府也不会为了这些协议的执行而丧失中央政府和法律赋予的权力。因此,合作区域内各省市地方政府间合作的协议常常因为上述的原因而在执行的过程中大打折扣,这在相当程度上减弱地方政府合作的信心,削弱了各省市地方政府间的合作成效。

(四) 建立行政区域联盟的必要性

从相关文献和具体的实践经验来看,世界范围内,大多数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在区域合作中都会发挥积极有效的沟通作用和管理协调功能。但是,我国在中央层面并没有真正地设立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匹配的专门的协调和管理机构或部门。为切实有效地促进区域内各政府之间的合作,最大程度地消除由于他们竞争所造成的障碍和消极影响,我们不妨设想在地方层面成立相应的行政联合机构——行政区域联盟。在行政区域联盟的组织和领导、协调下,制定有关的行政或法律约束条文,保证区域经济的持续、协调、全面地发展。

(五) 行政区域联盟的模式

1 行政区域联盟行政、法律机制的支撑。(1)制定和实施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域联盟的法律法规即跨区域法。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规范化、法制化,在《宪法》中明确规定维护国内统一大市场,即维护国家内部的产品、劳务、人员和资本自由流通。除了上述必要的区域经济发展原则性条款外,还需要制定专门的单行法,即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法。国家应制定《区域经济发展合作法》,以消除行政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之间的矛盾。(2)完善区域行政协议机制。一要实现行政协议主体的多元化。中央政府也参与地方政府行政协议的缔结,协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二要完善行政协议的缔结程序。建立听证会、意见征求会等渠道,广泛收集公众和市场主体的意见和建议,使行政协议更好地体现区际民意。三要完善行政协议的内容。增加若干包括合作各方的权利义务条款、行政协议的责任条款和争端解决机制条款等。(3)加强区域立法协作。坚持法制统一的前提下,区域内各地方立法主体,以区域经济合作为平台,以实现区域法制相对统一、促进区域合作为宗旨而进行的横向协作。(4)完善区域合作行政执法合作机制。一是设立中央的区域执法协调机构。我国中央政府设立专门的区域执法协调管理机构,对区域合作中的行政执法问题进行宏观指导。二是建立区域行政执法调解和裁决机制。由中央区域执法协调机构对区域内难以协调的问题召集各方协商调解,或进行裁决并督促执行。三是建立执法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由有关地方政府或行政机关相互通报、交流和磋商;通过政府信息公开系统,将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执法标准、执法结果等执法信息向社会公开。四是建立诚信合作机制和统一开放的执法环境保障、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减少区域利益冲突和内耗。

2 区域合作机构——行政区域联盟的设置。(1)在中央设立区域协调管理机构——区域协调管理委员会。设立由中央政府有关部委牵头,相关地方政府参与的专业职能机构,即相关区域经济协调管理委员会,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战略性、方向性的指导意见,并协调解决与国家规划、有关政策的衔接事宜,具体推进区域内规划、协调等相关问题。该机构可以设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也可以单独作为一个部门来设置,人员可以从各部委中遴选,也不妨考虑在世界范围内进行选拔。(2)在地方建立经济协作区发展规划协作机构——行政区域联盟。现在,各规划区域的合作机制基本上是沿袭各地方政府首长联席会议的形式。因此,我们可以考虑,首先将目前比较固定和成熟的“首长联席会议”的合作方式制度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它的职能,使之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协调的中心。具体的人员组成,一般来说考虑到我国实际情况,该联盟的最高领导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或由区域合作中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政府行政首长兼任,各中心中的成员或下属的办公室人员可由相关省级部门或地方政府选派,中央和两省市政府负责协调。通过行政区域联盟的指导协调,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创造良好条件和平稳有序的秩序(见图-1)。

二、结束语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按照中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思路,我国区域经济会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制定专门的《区域合作法》等法律制度,以及设立专门的协调管理机构——行政区域联盟,建立共同的市场规则和行政体系。必将会破除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有效监督和约束地方政府,协调地方政府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大大促进区域经济的合作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行政一体化的进程。

作者:谢茂康 刘健民

上一篇:多元化法制教育论文下一篇:学习心理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