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理学研究论文

2022-04-17

摘要:内隐学习是近年来学习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目前关于内隐学习的定义尚未有统一的定义,研究取得了很多新进展。本文旨在对内隐学习的概念、范式及研究新进展进行简单概述。关键词:内隐学习;研究范式;新进展学习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一种认知能力,研究发现学习并非一定是有意识的,也可以在无意识的条件下进行,称为“内隐学习”。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学习心理学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习心理学研究论文 篇1:

学习心理学视角下高职院校“应用语文”翻转课堂的有效性研究

摘 要:阐述了翻转课堂有效性研究的理论视角,分析了翻转课堂的发展及现状,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语文”翻转课堂为例,从学习心理学角度探索翻转课堂的有效性,对高职院校“应用语文”翻转课堂改革路径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应用语文;翻转课堂;有效性研究;学习心理学

基金项目: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基于职业汉语测试(ZHC)的实践”(项目编号:CDGZ2013005)

作者简介:黄丽娟,女,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周海英,女,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中国现当代文学、通俗文学。

近年来,“慕课”、“翻转课堂”等以网络学习为主的教学改革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话题,从理论阐述阶段逐渐走向大范围的实践阶段。以笔者所在的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已建设成30门网络翻转课程。而“应用语文”则在全院范围内推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那教学效果如何?如何将这种教学模式更好地在实践中运用?笔者在学院大二学生中发放了500份问卷,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76份,除了问卷调查,还有针对性地深度访谈了50余名学生。

一、翻转课堂有效性研究的理论视角

(一)翻转课堂的界定

翻转课堂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最初是在美国兴起,后逐渐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所谓翻转,主要是指重新建构学习流程。[1]多年来,传统的教学模式流程是老师与学生面对面的课堂教授,课后复习,完成作业,然后参加期末考核。但是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中,老师提前根据教学大纲制作视频传至网络,学生先进行线上学习,其后与任课老师课堂见面,通过一些实操性的练习,将视频中所学的理论来解决问题。在学生遇到困难或者有学习上的困惑时,老师会通过网络、QQ、面谈等方式和途径给予指导。

有国外专家指出,翻转课堂不完全等同于在线视频学习,它除了网上学习视频之外,还有师生间的线下互动时间,师生之间共同完成有目标的学习活动。视频不能完全代替教师,也不能简单地依赖视频来指导学生的实践。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目的是增加师生之间良性的互动和促进学生更深入的个性化学习,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成为学生身边的“导师”。

(二) 学习心理学的启示

既然翻转课堂从本质上看属于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必要从根本上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则,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学习心理学对“学习”进行了科学的分类。根据学习对象的不同,分成知识的学习、智力技能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态度的学习。[2]这里所谓的技能,广义来讲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能力”,任何能力的学习都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分为符号、概念和命题三类,知识的学习过程一般分为识记阶段、保持阶段、应用阶段。

智力技能在本质上是一套办事的程序,一套办事规则、操作步骤、流程,它的学习分两个方面,一个是利用概念属性去办事,一个是利用规则去办事,比如语文中的写作,有很多微妙的规则,复杂且难学。智力技能如何学习呢?同样分成3个阶段;第一是陈述性阶段,就是知道怎么做,知道先做什么,实际上就是获得相关知识,知晓相关规则;第二是意识控制运用阶段,即在掌握相关的知识信息、相关的规则之后,开始有意识地去控制自己,按这个方式来做;第三是自动化阶段,也就是熟练地做,在做的过程中意识控制程度比较低。学习心理学关于技能的学习有一个判断:任何技能都可以通过充分练习达到自动化,而且掌握的规则越多,练习越多,越自动化。智力技能习得需要有强烈的内部动机,更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比如必须阐明操作程序,必须呈现给学生足够的正例和反例,还要提供大量的练习,并给予反馈。

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相比,有一个重要的不同在于它有肌肉活动的成分参与,宽泛来看,演讲、辩论等能力属于智力技能为主、动作技能为辅的一种能力,其习得过程与智力技能相似,但动作技能形成条件则有四个方面:一是动作规则的掌握;二是遵守规则的示范;三是反馈;四是练习。

态度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它是指人的行为倾向性。态度是影响个体对事件、对象或人物的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态度如何形成?一般要经历3个阶段:第一是顺从,在社会影响下,外在行为表现得与身边人一致,而对客体没有深刻的赞同,这种态度是表面的,多受物质奖惩的支配,有时也称之为从众;第二是认同,指喜欢某个客体,内心主动与之保持一致,在这个过程中,认同其中的价值;第三是内化阶段,把自己情感上的认同与自己固有的信念、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理智的判断。

态度形成有4种方式,分别是经典条件作用、强化、榜样示范、说服与沟通。比如说强化,通过一些类似物质化、精神激励的手段,给的报偿越多,给的强化物越多,人们就认为这个任务越有价值。改变一种态度,也有5种方式,分别是自我领悟、角色扮演、行为改变、情境体验、共情反应。

二、翻转课堂的发展及现状

(一) 翻转课堂的起源

提及翻转课堂的起源,要追朔到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两位化学教师首创的微视频。当年他们为了解决这所学校许多学生因为交通不利时常缺课的问题,开始把教学内容录制成视频,配上PPT(演示文稿)和讲解声音,上传到网络,专门提供给缺课的学生补课。随后,这两位老师又有意识地引导所有学生事先在家看视频听讲解,然后在课堂开展练习,学会将视频里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3]这些在线教学视频受到广泛欢迎,被更多的学生所喜欢。2008年,美国有专家从理论和模式的角度对这种教学模式予以研究,并借助研究结果开始推广微视频。于是,一种利用现代技术辅助教学的新模式产生了。

(二)我国翻转课堂的发展现状

2011年开始,我国多个地区开始了翻转课堂的实践。初期因学习内容、手段的变化,学生乐于尝试。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当学生发现知识的讲授仅是由课堂黑板上老师讲变成视频上老师讲的时候,兴趣逐渐减退。[4]并且有些高校把网络课程与翻转课堂模糊界限,线上视频与线下的辅导、练习、反馈关联性不大。总体上看,我国翻转课堂尚属起步阶段,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

三、 高职院校“应用语文”翻转课堂有效性的调查分析

为了获得相对真实、有效的数据和信息,笔者设计了《关于高职应用语文翻转课堂有效性的调查问卷》,问卷共有14个题目,其中第一、第二题是关于调查对象的年级和所在学院的个人信息,最后一题是让受访对象对大学语文翻转课堂提出具体建议。

(一) “应用语文”翻转课堂的学习效果

从职业发展角度来看,“应用语文”教学目标应该是强化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着重技能的学习和训练。那学生对“应用语文”的期待具体如何呢?在问及“通过语文课,你最希望达到哪方面能力的提高?”44.6%的学生选择了“口头表达与沟通”能力的提高。但在回答“语文课翻转课堂学习结束后,觉得自己哪方面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只有23.1%的学生选择了“口头表达”,还有12.6%的学生选择“没有提高”,13.8%的学生选择“不清楚”。对于“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你认为翻转课堂的学习效率是?”46%的学生选择了“一般,没什么区别,该会的还是会,不会的还是不会。”甚至还有8%的学生选择了“较低,不知道如何参与课堂活动”。而对于是否愿意让学校继续开展语文翻转课堂教学试点时,明确选择愿意的只有21%。

从以上数据表明,翻转课堂的学习效果并不明显,并没有比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体现出更多的优势,尤其是学生对于后续的试点工作缺乏信心。

(二)“应用语文”翻转课堂实施过程的反馈

一门翻转课堂的实施涉及到网络学习视频、线下学习、老师的个别化辅导等。首先对于“应用语文”翻转课堂的学习视频,38%的学生选择了“不能吸引你”,34%的学生选择“没感觉”,另外还有8%的学生觉得“部分还可以”,认为“能吸引你”的只占19%。关于看视频和线下面授的时间分配,42.4%的学生认为“一般”,40%的选择满意,17.6%的学生明确表示“不满意”。笔者访谈的部分学生则表示:比较喜欢线下的学习,因为能和老师互动,可以上台锻炼自己。对于线下课堂比较有效的互动交流方式,有59.3%的学生选择“互教互学”,其次“师生问答”、“小组问答”、“模拟表演”也有超过36%的人次选择。那么,线下与老师见面的课堂学习到底起到多大作用?是否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更全面和深入呢?42.6%的学生选择一般,34%的学生选择较全面和深入。

总体看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语文”翻转课堂的在线视频质量一般,不太能够吸引学生主动观看,甚至在采访过程中,有学生表示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他们一边开着视频,一边看别的书或做别的事情,主要是完成那个在线学习时间的任务,拿到这门课40%的成绩。无论是问卷调查数据、还是采访过程中学生的回答都显示,对于“应用语文”,传统的面授课堂互动交流形式更能吸引学生参与。

(三) 对“应用语文”翻转课堂提出的建议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唯一的主观题就是“提出你对‘应用语文’课堂的建议,比如上课方式、授课内容、教师素质、考核方法等”。围绕上课方式 ,提出的建议最多。有学生写道:网络课程虽比较新颖,但没有线下老师上课生动有趣,不能够吸引我们,所以老师授课比较好。有学生反映:线上课堂好多时候听不清楚。关于授课内容,学生提到最多的是要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比如多让学生演讲、练习朗诵、举办些比赛、让学生表演、要多介绍些课外书、增加更多的文化知识。对于教师素质,学生提到“教师的普通话要更标准些”,老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对考核方式,有多位学生建议应多样化。目前语文翻转课堂的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看视频占40%,完成线上线下作业20%,期末出试卷考查占40%。而对于学生比较看重的口头表达,却没有太大的考核。

四、 高职院校“应用语文”翻转课堂改革路径思考

(一) 继续发挥线上视频学习的优势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线上视频的优势比较突出。比如,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面对大批量学生讲解某一个知识点或某一方面的内容。视频还易于回看、暂停、定格、重复,视频中也可以穿插图片、图表、音乐、电影等素材,在观看体验上,比传统课堂有趣味性,能较好调动学生的眼睛、耳朵、大脑等。基于以上优点,应用语文视频的制作上,应该更丰富些。

(二) 明确“翻转课堂”学习内容

从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上可以看出,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要清楚,哪些是知识、概念,哪些是规则,然后明确要掌握什么技能,形成何种态度,最后能够运用到实践中,并且更为高阶的是可以创新。

从视频本身来讲,它比较适合知识讲解,不太适合实践、技能操作、口语表达训练等方面的学习。因为学生“知道什么、理解什么”,并不代表他们“能够做什么”,更不等于他们“能做好什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最本质的任务是要学生熟练掌握技能,而不是单纯考查学生能背多少概念、知晓多少常识。

学习心理学强调,任何技能的学习需要反复练习、有效示范、及时反馈,这意味着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重视师生间的互动。翻转课堂再精彩,也难以取代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交流与碰撞、互动与分享、预设与生成、沟通与反馈。视频比较适合知识的讲解、概念的辨别,能够完成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中认知领域的前三个低阶层次,即识记、理解和应用,并不涉及后三个高阶层次,即分析、综合与评价,[5]长期只注重低阶思维训练,只会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

(三) 提升高职院校语文教师素质

深化翻转课堂改革,推进教学模式创新,对教师要求比较高。比如学习视频的制作,这其中就包括选题、设计、方案、预录和评审等多个内容,视频录制完成后,还要追求质量,做大量的后期调试等工作。翻转课堂效果能否真正发挥,线下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指导等特别重要。例如演讲这一智力技能的学习,老师不能简单的布置一个主题让学生自由发挥,老师应该事先对演讲有研究,利用视频把演讲的概念、规则、技巧等一一讲解清楚,线下通过课堂模拟练习、团学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充分练习,并全程给予专业指导和反馈,如此这般,才能保证学生完全掌握这一技能。

(四) 完善教与学的互动模式

师生间的互动,不仅在课堂,还可以在视频的教学内容上下功夫,制作问答类、讨论类、探究类、表演类等多种形式的视频。布置作业,也需要有技巧,不一定全部是让学生提交文字材料,也可以设计部分“口语”作业,让学生以团队形式去完成。当然,教学互动最充分的地方还是线下的课堂,教师要善于利用不同素材、不同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多与学生沟通互动,能给不善于表现、表达的学生机会,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掌握语文应用的技能,而不是培养出一大批考试的高手。

参考文献:

[1] 杜悦.“翻转课堂”:翻什么转什么坚守什么[N].中国教育报,2014-04-09(8).

[2] 庞维国.论学习方式[J].课程·教材·教法,2010(5):14-16.

[3] 王斌华.探寻“翻转”背后的教育逻辑[N].中国教育报, 2015-04-01(9).

[4] 臧秀霞.在“翻转”的过程中不断改进[N].中国教育报, 2014-04-09(7).

[5] 洛林.W.安德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陈国平]

作者:黄丽娟 周海英

学习心理学研究论文 篇2:

内隐学习研究新进展综述

摘 要:内隐学习是近年来学习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目前关于内隐学习的定义尚未有统一的定义,研究取得了很多新进展。本文旨在对内隐学习的概念、范式及研究新进展进行简单概述。

关键词:内隐学习;研究范式;新进展

学习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一种认知能力,研究发现学习并非一定是有意识的,也可以在无意识的条件下进行,称为“内隐学习”。近年来,内隐学习的概念、内容、特点、研究范式被研究学者们研究,并提出了各种理论观点,在研究过程中其实践意义也得以体现,大量研究将内隐学习与现实意义结合,大多研究集中在教育方面,解决生活或者学习中的相关问题

一、内隐学习的定义

“内隐学习”最早由Arthur Reber(1965)年提出,他认为内隐学习就是无意识获得刺激环境中的复杂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并没有意识到或者陈述出控制他们行为的规则是什么,但却学会了这种规则。Mathews(1989)认为内隐学习是不同于外显学习的另一种学习模式,它是自动化的、无意识的,而且能更有效地发现任务变量间的不显著的协变关系。Frensch(1998)在对内隐学习概念实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内隐学习是无目的、自动地获得事件或客体间的结构关系,即个体还没有意识到环境的结构关系,学习便发生了。我国学者杨治良(1993)以无意义字母串为材料,提出“三高”特征:高选择力、高潜力、高效性,对内隐学习的定义予以辅助。

二、内隐学习的研究范式

内隐学习研究范式主要包括以下五种:

1、人工语法范式,奠定了内隐学习的概念基础和研究基础,主要包括限定状态语法与双条件语法范式;

2、序列学习,解释了具有时间顺序关系的学习现象,主要包括三种:序列反应时任务,矩阵扫描任务,序列预测任务;

3、复杂系统控制,是一种更接近自然情景的内隐学习,往往要求被试通过改变一个或多个输入变量的值来控制一个或多个输出变量的值;

4、统计学习范式,是用特定的人工语法规则——统计规则——生成的复杂序列任务,被试通过序列反应时进行内隐统计学习;

5、信号检测范式,其主要特点是在排除了反应偏向的情况下人们对信号和噪音的区别能力,信号检测论在内隐学习研究中的引入,能够将鉴别力指标作为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相结合的突破口。其中人工语法范式是研究内隐学习的经典范式。

三、内隐学习相关研究新进展

1、学优生与学困生内隐与外显协同学习的比较研究。内隐学习与学业成绩的关系是内隐学习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吴国来采用内隐序列学习的研究表明,学优生与学困生的序列学习成绩无显著差异,但学困生的序列学习内隐性更强,学优生的学习过程受内隐与外显的双重影响。学优生与学困生在内隐学习成绩上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学优生相同学习量的各种学习条件下,协同学习更具有优势效应。

葛操,沈德立,白学军(2009)运用内隐学习中的双条件人工语法材料和强分离的实验范式,考察和比较了学优生与学困生的内隐学习、内隐与外显协同学习的成绩。研究发现:学优生在外显学习、协同学习方式下的成绩显著好于学困生,而在内隐学习方式下,二者成绩差异不显著;学优生的外显学习及协同学习成绩显著好于内隐学习成绩,而学困生在四种学习方式下成绩差异不显著。

2、智力与认知风格对内隐序列学习的影响。韩秀,裴燕红(2010)研究了认知风格对内隐学习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场独立型个体的反应速度优于场依存型,但场依存型个体的内隐学习绩效显著高于场独立型,具体表现在随机组段与规则组段反应时的差异上。场独立型个体具有较高的心理分化水平和认知重组技能,这保证了他们将注意资源高度集中于与任务相关的信息上,因此反应速度较快;场依存型个体在加工信息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因此反应速度相对较慢,但他们重视整体情境,受场的影响更突出,对规则组段的依赖性强,倾向于将信息组织成整体,容易适应整个规则环境,因此在内隐学习上表现出更高的绩效。根据该项研究,针对日常教学情况时,应注重培养场依存型个体的内隐学习能力,创设一定的情境来提高其内隐学习绩效,培养和凸显此类认知风格人群的内隐学习优势。

3、内隐学习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内隐学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作用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第一,语音、阅读方面,Michas和Berry的研究认为内隐学习在第二语言语音学习中不具有优势;虞曼泓、刘爱伦进一步研究发现内隐与外显结合的学习方式效果更好;语音学习中存在内隐学习的优势效应;内隐和外显学习一样,都存在着长时功效现象。第二,语法方面,研究发现学习者在接触鲜活的语言材料时,其内隐认知将自动帮助他们认知语言材料中所隐含的语法规则,形成语感,在语法教学中要注意先内隐后外显的顺序。第三,写作方面,写作学习从总体上来看是一种内隐学习占主导地位的学习过程。第四,词汇方面,内隐记忆中的重复启动效应实验对任何学习都是有作用的,词汇学习也同样适用。

4、内隐学习个体差异研究。在性别、神经损伤、年龄、智力等变量上也开展了许多研究。内隐学习低变异假设进行探讨的一个新方向:从生理、智力变量向人格变量进行探索。吴国来(2006)首先在内隐系列学习上探讨了冲动-慎思型认知风格的差异,研究表明:认知风格的差异对内隐系列学习或人工语法学习没有影响,支持了内隐学习低变异假设。而张静、韩秀等人通过其他研究范式和认知风格类型对此进行研究,表明了认知风格差异的存在,她认为处于认知劣势的“场依存”型表现出了内隐学习的优势。总之,内隐学习作为学习心理学的一个研究热点,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将来仍然需要对研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Stadler M A. The role of attention in implicit learn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992.(18):318-327.

[2] Curran T. Implict learning revealed by the method of opposition.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 2001.(12):503-504.

作者:张淼

学习心理学研究论文 篇3:

高中物理新版教材导入部分分析与启示

摘   要:教材中每一节设置的课堂导入栏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堂的总体基调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文章以2019年版人教版和粤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章为例,以Turney等人提出的导入功能为基础,结合学习心理学研究内容构建分析框架,对新版高中物理教材的导入部分进行对比分析,从多个角度讨论新教材导入部分的有效性和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一些教学启示。

关键词:教材分析;课堂导入;高中物理教材

中圖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2019年,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应的高中物理教科书正式出版。新课标强调教材的育人功能,注重教材编写的科学性和适用性,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要求[1]。我国高中物理教材以模块、章、节的体例编写,其中节是教材编写的基本单位,在每一节课题中,课堂导入是基本组成部分。良好、有效的课堂导入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积极性,推动教学有效进行。现行高中物理教材导入部分效果如何,教师怎样进行合理运用等问题值得进一步分析与讨论。

1    分析框架

物理课堂教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活动,传统物理课堂通常包括五个环节:复习—导入—讲解—巩固—小结[2]。本文所述“导入”包含新教学内容开始前教材所有的复习和引入的内容。

Turney等人在《Sydney Micro Skills》一书中提出导入的功能为:引起注意、激发动机、构建教学目标、明确学习任务以及建立联系[3]。以此为基础,本文构建教材导入部分分析框架,如表1所示。

教材导入部分可以通过引起注意、激发动机、建立联系三个维度进行研究,每个维度分为若干方面。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的目的越具体,内容越有趣,越容易引起学生注意[4],因此将“引起注意”维度划分为目标明确程度和内容有趣程度两个方面;学习自觉性和求知欲是学生学习动机重要的心理组成部分,因此将“激发动机”维度划分为对求知欲的激发和学习自觉性的唤起两个方面;最后将“建立联系”维度划分为每节课新知识与之前所学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导入部分与正文部分的联系。

本文以2019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必修第一册[5-6](以下分别简称人教版和粤教版)为样本,基于教材导入部分分析框架对两版新教材第一章导入部分进行细致分析,教材导入部分示例如图1所示。

2    新版高中物理教材导入部分特点分析

2.1    引起注意维度分析

2.1.1    目标明确程度

在导入部分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有助于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具体要求,从而将学生注意力集中于课堂。通过教材分析可以发现,两版教材导入部分教学目标构建相对模糊。在选取的分析内容中,仅粤教版第一章第二节明确指出本节课学习内容为“位置、位移和路程”,其他章节导入部分均设置为引导学生思考的形式,如粤教版第一章第一节“我们先引入几个与运动描述相关的基本概念”[6],人教版第一章第一节“我们如何准确地描述它们的运动呢?”[5]这样的导入形式有助于学生了解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内涵和物理意义,但导入部分学习目标构建不够清晰,不利于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核心概念、了解具体水平要求,不利于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

2.1.2    内容有趣程度

本文将“有趣”界定为“有兴趣,有趣味,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喜爱”。基于此,内容有趣程度从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情境创设、配图情况和排版方式。

在情境创设方面,两版教材都能通过生活实际、自然现象等创设多种情境丰富导入内容,在不同的情境中发现和探索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配图情况方面,人教版每节都会搭配相应的插图,粤教版则是选择性地进行配图。插图鲜明的颜色更能吸引学生对书面材料的注意,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文字内容,促进学生头脑中的意义生成和构建[7],教材充分利用好插图这一功能可以增加导入的有效性。

在排版方式方面,人教版整体配色采用淡蓝色,并配有水波纹路装饰,在矩形的文字框中配以圆形的图片,而粤教版对导入部分文字并没有进行特别的排版设计。相比之下,人教版排版更能体现对称美、和谐美,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学习时疲惫和焦虑的情绪。

2.2    激发动机维度分析

2.2.1    求知欲激发

求知欲是对知识强烈探索的欲望。两版教材都注重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在导入情境和学生已有认知水平之间形成“不平衡”,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同的是,人教版每节课都会提出明确的问题,如第一章第四节“你觉得……能描述这种不同吗?如果不能,应该怎样描述呢?”将具体情境融入提问之中,能引导学生带着明确疑问进入课堂,而连续追问的设置也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思维。粤教版导入形式更加多样,不一定直接提出问题,也通过自然现象、有趣故事、新、旧知识联系等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认知的不平衡。

2.2.2    学习自觉性唤起

学习自觉性是指学生意识到自己学习的社会意义,并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8]。如前所述,两版教材都能在导入部分构建真实问题情境,粤教版构建出“探险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探险”“驾车超速”等情境,人教版构建出“描述汽车所处位置”“运动员运动快慢”等情境。相比较而言,粤教版构建的情境更具社会意义,让学生明确学习相关知识可以解决此类真实的社会问题,更能认识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2.3    建立联系维度分析

2.3.1    新、旧知识联系

教材能够联系前后知识,根据知识的发展过程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构建知识间的关联和逻辑性,构建结构化的概念體系,如两版教材在提出“加速度”概念时均利用前一节课“速度”概念引出。值得指出的是,人教版第一章第三节通过提问“你还记得初中是怎样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吗?”[5]将初、高中的“速度”概念进行联系比较,帮助学生思考初、高中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能够深化知识学习,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

2.3.2    导入与正文间的联系

通过教材分析可以发现,导入与正文部分存在联系的章节仅有人教版的第一章第四节,在导入部分构建火车和汽车运动情境后,在正文部分依然以汽车和火车速度继续进行说明,教材内容的连贯有序也能帮助学生有序构建知识。而在其他章节中,两版教材导入与正文部分基本呈现脱节现象,以粤教版第一章第二节为例,教材导入部分构建“探险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探险”的情境,明确引出本节课的核心概念——“位置、位移和路程”,但是正文部分却又从“生活、生产和技术应用”开始说起,并未提及导入部分的情境内容,造成导入与正文部分脱节。

3    研究启示

通过教材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不同版本教材在不同维度上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在设计教材导入部分时应该充分考虑以上维度,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学习兴趣丰富课堂导入形式,在导入部分明确学习任务,通过社会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自觉性,增强新、旧知识和初、高中知识的联系,设计出更有效的导入环节。而教师在利用教材进行教学时也要充分了解教材的使用价值和不足之处,利用好教材资源的同时也要基于教材,高于教材,以学生为主体展开导入设计,推进课堂教学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67-68.

[2]程靖. 职前中学教师数学教学基本功的发展——围绕课堂导入的个案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6.

[3]Turney,C.Etal.Sydney Micro Skills[M]. Sydney:Sydney  University Press,1975.

[4]张厚粲.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24-28.

[5]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必修第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0-32.

[6]熊建文.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必修第一册[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9:1-30.

[7]曾天山.国外关于教科书插图研究的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1999,26(03): 20-23.

[8]孙晓康.中学生数学学习内驱力的调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栏目编辑    刘   荣)

作者:徐紫颜 张军朋

上一篇: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下一篇:高校实验室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