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

2022-10-25

第一篇: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

长株潭综合交通一体化工作方案

加快推进长株潭综合交通一体化,优化现有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和运输服务结构,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整体优势和综合效率,是长株潭“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交通建设的现实需要和重要任务。为认真落实省委书记周强同志的重要批示,加快推进长株潭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按照《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有关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结合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发展规划及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三个服务”为宗旨,围绕全面推进“四化两型”战略目标,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主题,发挥综合交通运输优势,统筹城乡发展、打造宜居城市、促进社会和谐。以长株潭公交一体化为核心,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求、加快推进长株潭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的目标,立足于高标准、高起点,大胆创新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优化整合三市综合交通运输资源,形成三市一体、城乡统筹,资源共享、结构优化,功能齐全、管理高效,运营规范、服务优质,经济便利、安全有序的综合交通服务体系和运营体系,科学构筑“安全、便捷、经济、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满足广大群众出行需求。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长株潭综合交通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人员组成如下:

组 长:贺仁雨 副组长:徐正宪 李晓希 胡建新 文树勋 肖文伟 杨 广 成 员:徐 建 陈健强 刘 见 陆增富 刘国林 罗 可 李建斌 谭衡鸣 陈新发 罗丽萍

省交通运输厅厅长

省长株潭两型办副主任(正厅级)

省交通运输厅总经济师 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 长沙市政府副市长 株洲市政府副市长 湘潭市政府副市长

省交通运输厅副巡视员

省地方海事局局长 省财政厅经建处处长

省长株潭两型办发展处副处长 省机场管理集团副总经理 省交通运输厅运输管理处处长 省交通运输厅城市交通处处长 省道路运输管理局局长 省交通运输厅规划办主任

省交通运输厅引进外资项目办主任陈国辉

湖南城际铁路有限公司总会计师 刘明理

长沙市交通运输局局长 刘玉平

株洲市交通运输局局长 章礼华

湘潭市交通运输局局长

蒋自雄 长沙市轨道交通建设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交通运输厅运输管理处(电话0731—88770138,传真0731—88770033),罗可任办公室主任,彭建涛、李鸿德任副主任,负责推进长株潭综合交通一体化日常工作。长株潭三市应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

三、工作大纲

(一)实施范围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区(主要包括长沙市新编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长沙市城市规划区,湘潭新编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和湘潭县易俗河-河口地区,株洲市新编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和株洲县渌口地区,总面积为4500平方公里左右)。

(二)工作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两型”发展。注重交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提供与自然和城市风貌相和谐的交通环境,以零换乘、无缝对接为目标,为长株潭城市群人们提供个性化、人性化、多层次、多功能的交通服务,提高污染少、占地少、能耗低的交通方式所占比重,大力发展和使用公共交通。

2、坚持统筹协调,突出工作重点。城市群对外通道与内部设施协调发展,突出城市群内部体系的构建;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突出城际快速干道的构建和枢纽换乘中心的建设;城市交通与农村交通统筹发展,突出城市交通,以城带乡。

3、坚持深化改革,大胆创新突破

突出公共交通的公益性定位,加强政府投入和引导,加快推进交通建设与管理上的制度创新,在投资、营运、管理、组织、政策保障等方面提出构建适应三市经济和人民群众出行的理想模式;加强区域间、城乡间及各类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互补,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的整体运行效率。

4、坚持科学发展,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当超前,实现跨越式增长,交通设施建设总量要适应并适当超前于城市群发展需要,交通体系布局要适应并引导城市群生产力布局。同时进一步加强综合交通运输组织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进程,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三)目标和任务

1、总体目标 以长株潭公交一体化和智能交通、综合运输枢纽建设为重点,通过5年的努力,优化现有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和运输服务结构,充分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整体优势和综合效率,形成“布局完善、功能协调、衔接顺畅、技术先进、安全可靠、高效低耗” 的综合运输体系,为长株潭城市群提供充分、优质、可持续的交通运输服务,促进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

2、主要任务

(1)准确掌握长株潭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剖析存在问题及原因;

(2)有效认识长株潭城市群当前及未来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宏观环境,并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较准确地预测长株潭综合运输需求;

(3)提出推进长株潭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总体思路;

(4)优化长株潭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明确如何从点、线、面(即枢纽、通道、网络)三个层次统筹考虑不同运输方式之间、城市交通与城际交通之间的基础设施衔接与协调;

(5)分析长株潭城市群推行“公交优先”与“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提出长株潭城市群道路运输和城市公交运输融合三市公交一体化实施方案。研究内容包括:三市城际交通运输统一管理体制、三市城际公交运输企业模式、三市城际交通运输资源配置、三市城际交通运输节能减排考核机制、三市城际交通运输信息平台等。

(6)科学确定建立长株潭城市群高效的运输组织保障系统,探索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统一的客服标准和运行监管机制。解决在不同运输方式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运输组织、市场与信息、技术与标准等方面实现一体化的问题;

(7)提出长株潭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对策与措施。确定政府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角色定位,制定推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相关政策,包括税收政策、交通规费政策、票价政策、财政政策、市场政策等。

(8)构建长株潭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理想模式,并提出相关组织、运营、管理及支持保障系统。

(四)研究重点

1、制定长株潭公交一体化方案。积极搭建长株潭三市公交一体化运作平台,整合长株潭三市现有的公交、城交客运资源,进行公交化、公益化改造,对现有的长株潭城际一体化公交线路进行提质改造和优化调整,积极构建智能公交和“两型”公交。

2、研究长株潭城际铁路、长沙市地铁与常规公交一体化协调发展问题。并根据长株潭城际铁路、长沙市地铁建设情况,给出常规公交线网与长株潭轨道交通协调的方案与营运组织的协调策略。

3、以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为抓手,加强道路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实现多种运输方式间“无缝衔接”和旅客 “零距离换乘”。着重考虑如何强化道路客运衔接铁路、机场等枢纽、港站的集疏运功能,如何加快完善道路旅客集疏运服务网络,科学安排班次密度。

4、提出改造提升客运服务体系,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的策略。重点研究加强综合交通运输政策和标准规范,如何促进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区城之间及城乡之间客运组织与市场的衔接,促进交通运输一体化。

5、深入研究长株潭智能交通体系建设,加快综合运输管理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形成各种运输方式既自成管理体系、高效运行,又优势互补、相互衔接的格局,促进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改善公众出行信息服务,提高交通运输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

四、工作步骤

(一)2011年7月,召开长株潭综合交通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讨论长株潭综合交通一体化工作会议的有关事宜。

(二)2011年8月,课题组与“研究机构”完成调研工作,收集有关资料,提交《实施方案》(初稿)。

(三)2011年9月,领导小组邀请世界银行“中国城市群两型综合交通发展研究”项目专家对《实施方案》(初稿)评审,并根据修改意见完善。

(四)2011年10月,课题小组提交《实施方案》(修改稿),领导小组再次组织专家审查。

(五)2011年11月,提交《实施方案》最终稿并报省政府审批。

(六)2012年元月,按《实施方案》推进长株潭综合交通一体化。

第二篇:深化推进长株潭一体化要有担当精神

12月8日上午,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主持召开了省委常委会会议,会议学习重温了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听取了长沙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汇报。会议指出,长沙市要在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等方面与株洲、湘潭错位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推进长株潭一体化进程中展现长沙胸怀、省会气派和先锋作用。会议强调,要把长沙改革建设发展放到全省的大局、省会城市的大局来考虑,一如既往加大支持力度,更好发挥长沙在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中的示范区和排头兵作用。

在这里有必要着重分析这次省委常委会关于长株潭一体化的表述。首先是“错位发展”,长沙市要在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等方面与株洲、湘潭错位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这里强调的是,长株潭长株潭不能“同质竞争”,不同“重复建设”。长株潭必须走“一体化”发展之路。其次是长沙“要有气派”。长沙要发挥“老大哥”的作用,要在长株潭一体化中,主动发挥“带动力”和“拉动力”。所谓有所为,就是要做有利推动一体化发展的事。例如长株潭的城市配套如何实现高度融合等等。所谓有所不为,就是不要做不利于长株潭一体化的事,例如在产业上如何避免“同质和恶性竞争”等。推进长株潭一体化发展,加快转变城市经营理念和发展方式,这其实是要求决策者在“一体化”进程中,要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水平。

加快推进长株潭一体化,乃“大势所趋”,事关人民群众获得感与幸福感的提升,事关湖南社会经济发展全局,事关“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的成功落地与跨越发展。随着长株潭城际铁路的开通运营,“一小时经济圈”效果初显,成为了区域融合、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加快了长株潭一体化的步伐。通过交通串联,长株潭较为分散的城镇,紧紧连接在一起,实现了资源优势互补,激活了生产与消费市场。这宛如强力引擎,为湖南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提升,提供了内生动力。这是长株潭一体化建设的关键一着棋,下好了便能有效抢占先机。当然,我们还要看到的问题是,长株潭在金融一体化、政策一体化等方面尽管有了明显提升,但还有很大空间,在公共资源的融合共享上还应当加快步伐。在农业、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各个领域的一体化对接上,要有实质性的进展,更要接地气,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深化推进一体化带来的红利。

在一体化的进程中,长株潭三市如何协同推进,更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与担当。令人鼓舞的是,“一体化”中的“省会使命”正在“发力”。11月28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胡衡华亲自率长沙市党政代表团赴株洲、湘潭考察。这其实体现的就是长沙“胸怀”,长沙此举,其实就是在推动长株潭一体化进程中主动作为,在主动发挥“先锋作用”。担当省会使命、发挥省会作用,进一步加强交流,深化合作,推动全方位合作交流,共同打造紧密对接、亲密合作的区域发展一体化范本。要加强资源要素共建共享,依托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不断深化科技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军民融合等方面的合作,努力实现各种资源要素在三地之间的顺畅高效流动,共同推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市场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形成更多成果、取得更好成效。

人民满意,才是“最为重要”的。我想,让人民群众满意叫好,增强他们的获得感,更是长株潭一体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正如会议所强调的,人民满意,是党委、政府最需争取、最为重要的“牌子”。凡是符合中央要求、切合客观规律、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事情,就要保持战略定力,以“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胸襟和境界,坚定不移地去做,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所以,坚持“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拿出一股敢于担当的勇气与智慧,全力为人民群众提升更优质的服务,为实现“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才是根本之所在。

第三篇: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

2010年,长株潭三市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占全省的42.2%、38.4%、43.2%和45.9%,日益成为湖南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区域。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点推进环长株潭城市群等区域发展。这标志着加快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已成为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长株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相距不足40公里。区域内国土面积2.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3.2%。到2010年末,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内集中了全省3/4的研发人员、80%的科技成果。自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该区域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区规模逐步扩大。最新数据显示,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化水平已达到56.3%,比2005年提高11.3个百分点。随着城市群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城市空间布局加快拓展,城市群呈现融城之势。长沙形成了一主(河东主城区)、两次(河西新城和河东星马新城)、四组团(暮云、捞霞、高星、含浦)式发展布局,并积极向株洲、湘潭方向拓展。株洲在河西向湘潭方向拓展,天台—粟西组团,规划建设成13平方公里的新城区,并沿长株潭高速公路两侧发展,北上与长沙对接。湘潭则向北朝长沙方向拓展,沿江规划建设20平方公里的新城区,东面则与株洲对接。融城格局使得三市联系更为紧密,互补性日益增强。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示范带动作用逐步显现。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实现财政总收入715.8亿元,比上年增长26.8%,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总量占到全省的38.4%;实现GDP 6715.91亿元,增长15.5%,总量占全省的42.2%,增速分别比上年和当年全省平均水平快1个百分点。在三次产业结构中,长株潭城市群农业历史悠久,工业门类齐全,第三产业比较发达,一些领域的优势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在农业发展上,传统的粮棉油和具有特色的蔬菜、水产品、林特产品等品种繁多,附加值高,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421.9亿元,占全省的18.0%。在工业发展上,建筑、装备制造、钢铁有色、卷烟制造等行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3681.87亿元,占全省的50.3%。在服务业发展上,以长沙为中心,商贸、运输、邮电、金融、科教、旅游、房地产、文化娱

乐、信息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发展优势明显,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612.14亿元,占全省的41.8%。在第二产业保持对国民经济有力支撑的同时,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日益增大,一产业占比逐年下降。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3:54.8:38.9,而全省为14.7:46.0:39.3。这说明长株潭

二、三产业相对全省而言比较发达。

(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资环境逐步改善。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11.88亿元,比上年增长28.4%,高于全省0.8个百分点,占全省的45.9%。其中,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867.46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先后建成了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公路交通、通信、电力、饮水和水利防洪能力明显提高,城市配套设施不断完善。长沙市亿元以上的在建项目(不包括房地产)达374个,计划投资规模2632.87亿元。随着轨道交通工程、湘江过江通道工程、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长沙的基础设施将更加完善。株洲市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7.3亿元,增长46.1%。新开工5条高速公路,武广高铁株洲西站投入运营,干线公路改建提速,炎帝大道、时代大道等建成通车,湘江风光带建设顺利推进,城市品位明显提升。湘潭市交通、通讯、电力、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80亿元以上,城际轨道交通等一批重大项目加速启动和推进,综合交通体系建设驶入快车道。长株潭市际市域两个“1小时经济圈”加速形成。随着长株潭三市通讯升位并网、金融同城和城际轻轨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三市经济融合,为长株潭城市群协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环境。

(四)收入渠道不断拓宽,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渠道不断拓宽。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21201元和9296元,较全省平均水平高出4635元和3674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6%、17.9%,增速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快2.8个和3.4个百分点。其中,长株潭三市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分别为14069.74元、12965.65 元和 11951.08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1.7%、19.5%和10.9%。随着长株潭新型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农村居民就业渠道拓宽,工资性收入大幅增长。2010年,长株潭三市的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分别为5354元、3793.64元和3600.45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5%、22.6%和25%。加上“新农合”广泛覆盖、“新农保”逐步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减免等政策的实施,推动农民进一步增收,为长株潭城乡居民提高生活水平、拓展消费领域提供了内在动力和有力保障。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分别为14452元和6306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2%和9.3%。

二、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长株潭城市群总体实力还不强,产业结构不优。长株潭城市群总体人口超千万,但总体实力与人口相当的北京、上海相差甚远,与广州、深圳等发达城市的差距也较大。2010年,长株潭地区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48.7%和39.8%、63.3%和70.6%。由于总体实力不强,难以发挥城市群的带动、辐射作用。从产业结构看,长株潭优势产业链尚未形成,传统产业比重偏大,区域内钢铁、机械、有色等传统重化工业比重较高。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企业个数和重工业总产值占了全省70%以上,而优势产业仅占全省优势产业的43.9%。

(二)城镇功能拓展不够,公共服务相对滞后,制约城镇扩容提质。近年来,长株潭城市群建设和发展有了较大进步,但仍存在资源整合差、功能不全、配套落后、产业薄弱等不足,城市群吸纳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公共医疗、社会保障、基础教育等制度和服务发展不够完善,制约了城镇扩容提质和城市化进程。最新数据显示,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化率为56.3%,相比珠三角的70%还差13.7个百分点,离2015年实现城市化率70%以上的目标任务还比较艰巨。

(三)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缺乏强大带动力的产业集群和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长株潭城市群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

一、

二、三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8.9:45.3:45.8调整到2010年的6.3:54.8:38.9。呈现“

二、

三、一”的产业结构,区域内一些支柱产业并不切合本地的资源或区位条件,对当地发展带动不强。化工、冶金等支柱产业的发展空间有限,自主知识产权不多,对引领未来的战略性产业开发不够,已有的科技优势还没有形成产业优势。

(四)资源节约压力较大,湘江生态环境亟待改善。湘江流域云集了电力、冶金、化工、煤炭、建材、纺织、食品、造纸等工业,这类工业的成长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消耗自然资源,并使景观生态不断受到侵袭和损害的过程。湘江近年枯水频发,沿江城市的供水、航运交通、工农业生产等均受到了较大的影响。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

(五)城市群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从国外主要城市群的发展经验看,各城市间密切的产业分工协作关系是城市群发展的重要特征,政府的规划协调是城市群发展

的重要保障。从当前来看,长株潭协同发展的规划虽已颁布,但有效实施仍缺乏强有力的措施和手段,三市及各部门之间的行政壁垒也一定程度存在。另外,城市群之间的产业结构趋同,互补性不强,降低了区域经济竞争力。

三、推进长株潭城市群加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完善利益协调、补偿机制。城市群的经济发展要形成合力,必须建立在平等、互利、协作形成的共同进步的基础之上。由于各城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主体功能定位上的差异,必然导致地方收入的差距,特别是要使产业在区域内的转移、能源资源的转移以及环境的保护治理都会改变各市的成本和收益。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利益共享、补偿机制,实现地方经济利益的再分配,从而实现各方共赢。

(二)加强制度创新和科技投入,提升城市群的综合实力。只有持续不断的创新力,才会有强有力的综合实力和强大的带动力与发展力。目前,长株潭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总体实力较强,高层次科技人才优势明显,但是科技转化能力不足,未将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因此,要进一步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活动提供更多的平台,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产出效率,推动各城市经济科学、快速、可持续发展。

(三)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发达的交通网络是城市群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加大对长株潭基础设施的投入,进一步加快交通、公共医疗、社会保障、基础教育等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质量。通过综合制度创新,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和机制障碍,加快城市群吸纳资金、技术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步伐,增强中心城区的集聚辐射能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四)依托重点企业,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工业化是城市群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长株潭城市群要以构建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为抓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从目前城市群的现状来看,产业集中度不高、产业分工协作不紧密、产业链不够长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因此,各城市要打破地区、行业界限,站在经济一体化高度,发挥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构建产业集群和产业分工。要针对这一区域支柱产业、重点企业对经济的辐射力和带动力不强的弱点,进一步拉长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的产业链,加强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形成产业整体优势。要充分发挥各城市产业比较优势,做大做强经济总量。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两型”建设是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核心内容。而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形态。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提高全民意识,培养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新理念,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和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加大科技、资金投入,淘汰落后技术和生产方法,开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新技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长株潭试验区。

第四篇:长株潭城市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中东部,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相距不足40公里,结构紧凑。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是中部六省城市中全国城市群建设的先行者,被《南方周末》评价为“中国第一个自觉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实验的案例”。在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域不协调之下,通过项目推动经济一体化,长株潭为其他城市群做了榜样。不与中部六省争龙头,致力打造成为中部崛起的“引擎”。 长株潭城市群(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动议颇早。早在20世纪50年代,曾有专家提出合并三市为“毛泽东城”的构想,80年代初长株

潭经济区由构想开始转入理论探索。1997年,湖南成立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发展省级协调机构,开始推进长株潭三市一体化。2006年,湖南省对长株潭城市群扩容,首次提出以长株潭为中心、一个半小时车程为半径、囊括环长株潭的另外5个城市,形成如今的“3+5”格局。

2006年11月,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上,时任省委书记张春贤在报告中提出了“3+5”城市群战略。即以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为中心,

1.5小时通勤为半径,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5个省辖市在内的城市聚集区。在原“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

同享、环境同治”的基础上形成“新五同”:交通同网、能源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1]

2007年12月14日,国家批准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一轮新的发展空间由此打开。2009年,长株潭三市长途区号统一为0731,成为全国唯一统一区号的城市群;由省领导挂帅的湖南省长株潭“两型”协调委成立,开始制度的顶层设计;长株潭城际铁路动工;8市规划局长联席会议举行。

体制机制不断创新。2011年,8市携手冲破昔日的行政条块束缚,宣布联合启动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十二五”,长株潭吹响号角,力争率先建设好“两型社会”,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2012年7月16日,正式亮相的《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2012-2020)》(征求意见稿)描绘了未来新型城镇化的蓝图。纲要提出构建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的新型城镇体系。到2015年,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化率达到70%,长株潭将作为一个“超级城市”的形态出现,进而带动全省城市化进程。[1]

“启动„3+5‟城市群建设,可以迅速提高湖南城市化水平。”省政府参事、湖南商学院首席教授柳思维表示。而在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吕斌看来,城市群是解决大中小城市和城乡协调发展的最好空间尺度,“它可以提高城镇整体的发展能力”。

时任湖南省委书记周强曾表示,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有助于探索符合湖南省情的新型城市化路子,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有序的新型城市体系。[1]

中国改革开放34年,长株潭城市群极有问鼎“中国经济第五极”之势。

第五篇:长株潭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1-7-26信息来源: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彭栋梁 张群等

一、农业与旅游

20 世纪80 年代, 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日益增长, 生态环境保护、绿色概念的提出, 人们开始关注农村的田野风光和生活方式, 并开始去农村旅游, 这种旅游开始结合住、吃、游、购等多种方式来进行。但由于长期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 出现了“农村生态旅游”、“观光旅游”、“农村旅游”等多种称谓, 缺乏统一的名称与定义。1989 年, 台湾大学通过系统的研究,正式将此种旅游统一称之为“休闲农业”, 并将其内涵概括为“农业与旅游结合在一起, 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 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劳作、体验、参与、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形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作为我国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而且能从物质方面、精神方面, 全方位、立体化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高。农村天地广阔, 自然环境优美, 山村野趣浓厚, 绿色特色食品多样, 民间农时活动新奇, 尤其是某些偏远地区的独特淳朴的民俗风情和风土人情, 无不吸引着劳动拼搏中的都市人, 去感受那种炎帝神农“创耕耘、植五谷、食百草、创编织、兴贸易”[1]的农业生产过程, 去感受反璞归真的情趣, 去找回生活中失落的朴素、真诚、热情、简单。近年, 伴随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已经蓬勃崛起。据有关专家预测, 到2020年, 中国的旅游总收入将超过3. 3 万亿元, 到时旅游将成为支柱产业之一, 有限的城市风景及休闲活动,将不能满足人们对休闲和旅游的心理要求, 而近年才得到重视的休闲农业, 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 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 既可发展农业生产, 保护生态环境, 挖掘农村民俗风情, 又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及旅游业的繁荣, 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长株潭发展休闲农业的现实条件分析

(一)长株潭休闲农业的现状

长株潭休闲农业是伴随着该地区经济的发展, 都市人的需求而顺势发展起来的新产业。长期以来, 在该地形成了特有的农作及生活习俗和社会风尚。休闲农业最初发展于长沙市, 逐步渗透到株洲、湘潭。经过多年的发展, 以长沙为中心, 株洲、湘潭为两极的长株潭休闲农业已有一定的规模, 形成了以钓鱼休闲和吃农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干农家活为主体, 烧烤、棋牌、疗养等多种农业休闲形式相结合的产业化格局。规模也从最初的几十家发展到上千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场所如: 长沙市开福区九龙农家乐休闲中心、山鹰潭度假村垂钓俱乐部, 浏阳100 万头山羊基地, 浏阳柏加一线8 万亩花木基地, 宁乡200 万黄羽鸡养殖基地, 望城1 万亩名贵珍稀水产养殖基地, 株洲神农生态园, 株洲市地杰山庄, 湘潭市农博园等一批休闲农业企业, 呈现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据统计,仅2005 年“十一”黄金周期间, 长沙市休闲农庄接待总人数达到30 万左右, 营业收入超过2000 万元, 五星级休闲农庄日平均营业收入超过4 万元。但是总体来说, 长株潭地区休闲农业现在还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 面临着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

1. 地区发展不平衡。长沙休闲农业已领先发展起来, 但湘潭、株洲相对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2. 产品单一, 不注重特色乡土文化及民间节庆的挖掘与开发, 现阶段主要集中在果园, 垂

钓园及观光旅游, 其他类型不多。

3. 开发缺乏政府主导, 布局不够合理, 缺乏整体规划, 功能分区不明确, 对农村的生态保护不予重视。

4. 缺乏对各类人才的培养。现阶段休闲农业主要依靠当地农民, 由于没有系统的培训, 文化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强, 不能将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从而制约产业的发展。

(二)长株潭发展休闲农业的资源条件

长株潭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区, 具有光照充足,降水丰富, 植被种类丰富, 自然景观优美等特点, 其中长沙农产品丰富, 浏阳花炮、山羊, 宁乡猪, 望城珍稀水产品、湘绣等享有盛誉, 同时浏阳大围山自然保护区是进行科学考察、探险的理想基地, 株洲的森林资源丰富, 素有“人工林海”之称, 同时有以溶洞、丹霞地貌为主的地质地貌景观, 以水库、河流为主的水体景观, 以原始森林为主的生物景观, 湘潭是我国最大的湘莲生产基地和重要的槟榔加工基地以及牲猪养殖基地, 其中“湘莲”已成为湘潭的一个品牌。数千年来,长株潭已形成自己特有农作及生活习俗和社会风尚,各种不同的农业文化景观构成了品位高, 特色浓, 丰富多彩的农业旅游资源。长株潭区域拥有国家优秀旅游城市2 个,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 座, 国家风景名胜区2 处, 省级风景名胜区3 处; 国家森林公园3 处, 省级森林公园3 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 处,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7处; 国家4A 级旅游区(点) 6 处, 国家3A 级旅游区(点) 9 处

[2 ]。

长株潭现有耕地面积63. 77 万公顷, 农作物播种面积123 万公顷。考虑到长株潭以水田占绝对优势,将每个农业劳动力可以耕种的播种面积定为0. 8158公顷。这样, 长株潭在理论上只需要150. 8 万农业劳动力。而长株潭实际农业劳动力约为358 万人, 即农业剩余劳动力规模达207 万人, 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57. 8% , 农业劳动力的富余程度相当高, 这就迫切需要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改善农村产业结构, 发展休闲农业等第三产业。

(三)长株潭发展休闲农业的区位条件

长株潭城市群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大城市,三市处于湘江中游, 已成为湖南经济的核心增长极, 三个行政市沿湘江成品型分布, 并且两两相距不到50 公里, 2007 年1 月长株潭三地公交正式运营, 表明长株潭一体化进程的加速, 三市目前已形成一个机场(黄花国际机场)、三条主要铁路(京广、湘黔、长石)、三条主要高速公路(京珠、长常、潭邵)、四条国道主干线(10

6、10

7、

319、320) 及湘江水路等构成的城市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同时其处在贵州、江西、湖北、广西各省市的包围中, 南面有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城市群,北面有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城市群, 具有很好的客源市场。据资料统计, 长株潭城市一体化后, 三市城市人口达565 万人, 加上周边12 个县市的城市人口和外地流动人口, 城市人口将达到1500 多万人。

(四)长株潭发展休闲农业的经济条件

长株潭地区是我省的经济中心, 湖南旅游的中心和重轴, 号称湖南旅游“金山角”, 旅游总人数和总收入均占全省的50% 以上[3]。有数据显示, 2002- 2004年, 长株潭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 904. 84 亿元, 年均增长12. 9% , 比全省年均增长速度高2. 7 个百分点; 人均生产总值达

3. 9 万元。长株潭地区虽然面积不足1.

7、人口不足1.5 , 却创造了全省1.3 的生产总值。2004 年, 长株潭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34. 78 元, 比上年增长11. 9%。国外研究表

明, 当人均GDP 达到300 美元时, 人们会产生出游的愿望。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大力提高, 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也会增加, 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为了缓解沉重的社会生活压力, 丰富生活, 放松心情, 城市群附近的农村就成了他们纵情和休闲的理想乐园。

三、长株潭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研究

(一)整体发展, 观光为主

长株潭三市作为湖南省经济发展的中心, 休闲农业已慢慢发展起来, 但三市区位、资源、经济、文化、交通条件的差异决定了在该区域发展休闲农业必须相互协调、互补发展。所谓经济互补性是指由于客观上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差异, 导致区域与区域间经济联系十分密切, 从经济交往中, 相互取长补短、各取所需、相互协调、共同发展[4 ]。现在长株潭休闲农业发展还不平衡, 长沙已领先起跑, 因此必须整体开发, 互补发展。长沙利用其经济、科技、璀璨的湖湘文化及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株洲利用其服装、特有的林业资源、神圣的炎帝文化, 湘潭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名优土特产品及优美的自然风光来吸引旅客, 通过发达的交通网络, 将相对分散但又具有互补性的资源联系起来, 形成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 从而构建长株潭地区区域休闲农业的协调发展的资源基础。

在我国的整个旅游市场上, 现在以观光层次的旅游产品为主。长株潭地区也不例外, 现有观光渔业、观光牧业、观光农园、观光林业等多种休闲观光形式, 但开发力度还不够, 在以后的开发中应立足“观光”, 挖掘文化特色, 以满足人们休闲的心理生理需求。

(二)增加“绿色乡村”的体验元素

美国《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派因第二和吉尔摩的文章宣称, 体验式经济时代已经来临。所谓体验, 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 环绕着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体验是内在的, 存在于各个人心中, 是各人在形体、情绪、知识方面的参与所得, 来自个人心境与事件的互动, 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旅游产品的本质就是向消费者提供一种或多种经历或体验。农村体验式旅游也伴随着这股潮流应运而生, 其主要特点是游人亲身参与、体验农民的日常生活、农事活动等, 从而体味独特的生活氛围。各地区可以结合自身的旅游要素分别进行开发吃、住、玩、游、购等方面的体验活动:

吃: 突出特色, 讲究原汁原味, 保健养身, 突出一个“鲜”字; 所有食品绝对无污染, 纯天然, 突出一个“绿”字; 可让旅客品药膳菜, 喝养生茶等, 让游客既尝到有地方特色的美味佳肴, 点心小吃, 也可体会到湖湘农村饮食文化、乡土风味的精妙所在。

住: 农家小院、“仿古”农庄、家庭旅馆、古老寺庙等具有乡村风格的民间建筑对都市人们具有无可比拟的吸引力, 都市人们在此可以呼吸泥土气息, 欣赏民间建筑, 体验农村生活。玩: 采摘、垂钓、摸泥鳅、挖地瓜等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 观赏秀丽的田园风光, 呼吸清新的泥土气息,参与民俗活动、传统节庆, 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感受自然给人们带来喜悦和刺激。

游: 可以采用生态交通, 可以体验马拉车、牛拉车、狗拉车、骑马等兽力交通工具, 或者以步代车, 避免对生态环境污染, 体验乡村特有的田间风情, 享受“回归自然”的惬意。

购: 购物是旅游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游客可购买自己采摘与垂钓的农产品, 或者是绿色蔬菜、茶叶、各种中药材、熏肉等具有农村风格的产品。

(三)挖掘文化内涵, 开发特色产品

湖南历史悠久, 可是开发相对较晚, 至秦时湖南才开始正式成为中原王朝的隶属行政区。当时的湖南大体上就是长沙、株洲、湘潭等地区。在古代, 尽管湖南交通不便, 土地贫瘠, 但是古代湖南人民仍然依靠自己的勤劳、智慧、质朴和勇敢创造了灿烂的湖湘文化[5]。湖湘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不仅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而且孕育着生态美的思想。长株潭具有众多的原始人文生态景观、带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古朴的民俗风情、各种农事节庆活动, 这些资源均可开发成具有浓郁特色、带有极强的文化与生态色彩的休闲农业产品(表1)。

传统建筑资源利用农村古代建筑遗址, 如古城、古井、古桥、古宅寺院等建筑。

传统文化与手工艺 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品, 如湘绣、土家锦、服饰、浏阳菊花石雕、长沙墨晶石雕、木雕、醴陵瓷器、竹编、家具用具等。

地方特色民俗活动 传统节日、婚嫁礼仪、名间杂耍及健身活动、宗教仪式。

(四)政府主导,“农旅结合”

F leischer. A 等在研究休闲农业时强调, 政府制定长期的财政投入和技术支持政策不仅必要, 而且对休闲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6]。休闲农业与我国经济及生态环境息息相关, 一味地或盲目地发展休闲农业, 必将影响我国生态环境, 滥用资源, 将会造成生态平衡。因此, 政府必须采取各种措施, 对休闲农业的发展给予积极的引导与支持, 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乃基础产业, 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旅游业为第三产业,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 农业与旅游业的理想结合是第三产业在不影响第一产业的基础上的一种附加, 是农业向多样化经营转化的最佳形式[7]。因此在政府的指导下, 农民既可从事农业生产, 又可从事旅游业, 如制作名优土特产品、绿色食品、乡土工艺品, 旅游高峰期从事划船、抬轿、骑马、民俗表演、指导游客体验农耕生活等等。

(五)科学管理, 培育人才

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比较新的产业, 还处于探索阶段, 仍然面临着众多问题, 可以说在大多数人心目中还是一个不被十分了解的事物。要想发展休闲农业,就必须有一批高科技人才对其发展进行技术指导, 给予科技支持, 这样, 休闲农业才能得到更好的、合理的、有效的发展。根据产业特点, 可以将休闲农业人才分为四类(表2)。一大批优秀人才的培育, 必将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从而推动长株潭地区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领导管理人才 培养一批勇于和善于科学决策的领导班子。

农业科技人才 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 科技兴农、科技致富, 科技运用 于农业与旅游必将带来休闲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营销规划人才 休闲农业是一个产业, 合理布局、产品促销极其重要, 必须注意选址及策划理念基础、核心问题, 这就要求此类人才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农业生产人才 农民是休闲农业的直接参与人员, 农民素质的好坏将直接决定产业的发展, 必须开发农村人才资源,鼓励农民去学习农业科技知识, 提高服务意识。

[参考文献]

[1]郭一新.休闲农业旅游开发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2):63- 65.

[2]陈福义.区域合作·整合创新·品牌营销——湖南旅游开发思路[M].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 2004.

[3]湖南省统计局.湖南省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4]王良健,侯文力.长株潭一体化进程中经济互补性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

践,2001, (6) : 99-103.

[5]张群,胡湘南.休闲农业在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中的效益分析[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3- 36.

[6]Fleischer A,FelsensteinD.Suppo rt fo r rural tourism[J].A 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0,(4):1007-1024.

[7]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2):38-42.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基金项目(编号:05C586)

作者简介:彭栋梁(1963-),男,湖南湘潭人,湖南工程学院人文系教授,研究方向: 旅游经济、产业经济学。

来源:《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

上一篇:初中生物激素调节教案下一篇:初中数学教师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