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一体化论文范文

2022-05-13

小编精心整理了《经济一体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随着世界各国的相互之间的经济依赖性逐渐增强,便伴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出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出现使得各国加强了了解好合作,但是也将会给各国带来机遇和挑战。本文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概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发展来阐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最后得出相关结论。

第一篇:经济一体化论文范文

经济一体化与当代国际经济法的发展

【摘要】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种国际经济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表现在经济规则的制定上,让当代的国际经济法也开始有了一体化的趋势。国际经济立法一体化能够让世界贸易更加畅通,有利于形成联系紧密的国际经贸关系。目前的国际经济立法一体化主要是由西方发达国家领导的,我们应该在推动经济立法一体化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关键词】经济一体化 国际经济法 发展

一、前言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催生了国际经济立法的需求,国际经济立法反过来助推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一个联系紧密的国际经济关系网络正在形成,有利于世界贸易繁荣和交流。但是国际经济立法的过程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果更好的推进国际经济立法的一体化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国际经济立法一体化的趋势

(一)国际经济立法的整合

以往的国际经济联系往往是双边的,两国之间订立贸易协定。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种各样的多边贸易协定出现,构成了国际经济秩序的基本框架。在一体化的推动下,国际经济立法开始出现了内部整合的倾向。比如世贸组织已经开始把所有与贸易相关的国际协议统筹到世贸组织的管理之下。电子商务、技术转让等等问题未来都将囊括在世贸组织的秩序之下。发达国家接着国际经济立法的整合试图在各个方面发挥影响力,赢得贸易中的优势。

(二)国际经济立法的联系

在现代社会,各种民间国际组织在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力。比如国际劳工组织认为经济自由化另工人承担了损失,所以要求世贸组织把工人权益加入到考虑之内。国家环保组织认为鼓励贸易和出口会过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认为贸易协定中应当有体现环保精神的条款。当代经济立法已经不可避免的收到各种势力的干预,为了更好的容纳各方意见,国际经济立法已经开始进行外部连结,各种各样的组织基于各自的目的参与到了国际经济立法的体系之中。

三、国际经济立法一体化的方法

(一)国际经济立法一体化的立法途径

各国在积极推进国际经济立法一体化的过程中,为了建立完善的国际经济体制,往往倾向于开启大规模谈判,然后达成一揽子协议。如果国际经济体制的制定在多个方面涉及到多方利益,那么就可以让部分国家为了达成更大的利益而在某个问题上妥协。所以大规模的多边谈判有助于达成实质性的进展。有的国家在某项利益受损之后转而在另外一项协议中达成报复的目的,不同的协定和议题之间互相牵扯、互相制衡。这种方法让任何一方都能够在经济法的立法中找到平衡。

(二)国际经济立法一体化的司法途径

如果无法以立法的形式来确定国际经济贸易规则,那么国际组织会倾向于重新解释已有的规则和条款来延伸自己的管辖权,扩大司法管辖范围。比如在世贸组织裁定的许多纠纷中,如何解释世贸组织的条款,是否应该把某一项内容纳入到这一条款的管辖中来是双方纠缠的核心问题。除此之外,世贸组织还广泛的御用非违约之诉来对经贸关系的管辖权提供司法解释。《关贸总协定》规定,无论缔约一方进行的措施是否与本协定冲突,只要造成另一缔约方在关贸总协定中规定的利益受到了损害,那么另一缔约方就可以诉诸争端解决机制。

(三)国际经济立法一体化的行政途径

国际经济关系往往也与政治条款分不开,许多经济条款都是以政治筹码来作为成本的。国际货币紧急组织在于借款国进行贷款条件谈判中可以增加非经济条款,借以要求借款国政府在行政方面履行承诺。这种方式事实上介入了借款国的国内行政体制。发达国家借用这种方式强行按照自愿的意愿改造其他国家的政治体制,试图依靠经济一体化推销各种政治观念。这是发展中国家需要引起警惕的。

四、国际经济立法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一)相同地位经济法之间的规则冲突

不同的国际经济组织成立的时间不同、目的不同、体系架构不同,难免会出现一些规则上的矛盾和冲突。如果一个缔约方同时加入了两个同样强势的国际经济组织,签署了两份经济协定,那么就有可能在某项事物上处于两难的尴尬境地。也就是说,履行对这个组织的承诺,却违反了另一组织的规定。遵守另一组织的规定,就无法履行对这个组织的承诺。比如在阿根提纺织品统计税案中,阿根廷为了履行对国际货币经济组织的承诺,不得不违反了《关贸总协定》。

(二)强势规则与弱势规则之间的冲突

尽管国际组织之间没有等级之分,但是其权威性和优先级却是有区别的。当更为强势的规则与比较弱势的规则相抵触的时候,弱势规则有可能直接被强势规则吸收。比如世贸组织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规定,该协议不得油酸《巴黎公约》、《罗马条约》、《华盛顿条约》等规则,也就是说,这一协议的优先级低于以上几个条约。一旦冲突发生,以高优先级的国际协定为准。

五、结论

综上所述,经济一体化对当代国际经济法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从不同的方面推动了国际经济立法的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刘志云.论全球化时代国际经济法的公平价值取向——兼论发展中国家及我国的角色定位与战略选择[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05:86-98.

[2]何其生,杨泽伟,张辉,许威.中国国际法学三十年(1978—2008)[A].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2008:74.

[3]杨珊.论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发展[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43-45.

[4]彼得-托比亚·施托尔,韩秀丽,陈戈.中国在变动世界经济法律秩序中的作用[J].国际经济法学刊,2011,03:275-291.

作者:钟慧娟

第二篇:浅析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

摘 要:随着世界各国的相互之间的经济依赖性逐渐增强,便伴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出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出现使得各国加强了了解好合作,但是也将会给各国带来机遇和挑战。本文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概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发展来阐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最后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复杂多变的。其各自兴起的原因也是不同的,因此,要对它们各自所产生的作用进行研究,这对于世界各国参与国际贸易具有现实意义。

一、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概念界定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界定

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指的是各成员国之间经济活动中各种人为限制和障碍逐步被消除,各国市场得以合在一起,企业面临的市场得到增大;从另一方面来说指的是各成员国之间签订条约或者协议,逐渐统一经济政策和相关措施,甚至建立超出国家的 统一组织机构,并由该机制制定和实施统一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时期。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伴随着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其发展大概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在1921年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萌芽时期,这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还不成熟,涉及到的国家还不是很多,但是成员国之间互相减让关税。在1950-1960年间,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时期,此时加入的成员国增加;在1970-1980年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处于停滞时期,由于此时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处于不平稳状态,所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才处于这种状态。

(三)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界定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是不一样的,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概念要大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

全球经济一体化指的是大于或等于两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条件下,由政府间彼此经过协商协议或条约,从而建立的一种经济联盟。这种经济联盟的建立有利于各国或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以至于加快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区域内,各生产要素是自由流动的。

(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复杂多样的过程,它的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会有一些组织形成,这些组织的形成历程大概是:

欧盟东扩计划与欧洲一体化的形成历程,在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的时候,其主要表现形式是欧洲协定,此时拟定了入盟标准和实行了前期准备工作。之后还经历了制定入盟谈判时间表阶段和正式入盟谈判阶段。每一次的发展都会有着很多国家或地区的加入,使得它的规模越来越大,影响力也越来越深。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1994年1月1日起,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之后,从此时起,以这三国为首的区域性经济组织就正式建立起来了,之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国之间加强了彼此之间的经济合作和其他方面的合作,并且进行文化的交流。

亚太经济组织的成立,是由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国组合而成的全球最大的区域性经济组织。在1989-1992,它的发展处于萌芽阶段,在1993-1996年间,它的发展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在1997年到现在,它的发展处于调整阶段,面对发生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亚太经和组织只有调整,以适应现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

二、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我国经济发展

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使得全球的联系更加紧密,各国或地区为了自己本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便依据共同的利益而结合在一起,形成各种各样的经济同盟或者联盟。

(一) 有利于深化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和合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与世界各国或地区都加紧了联系,不断取得长足的交流与合作。在经济发展方面,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有利于发展该战略所涉及的地区或国家。甚至有利于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文化方面,我国各高校在国外建立了孔子学院,这将使得中华文化不断向世界传播。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共融。

(二)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还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给我国即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状态使得我国不断提高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各项能力,继而增强了自己的国际竞争力。

(三) 有利于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兴起,使得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不断得到深化,近几年我国与世界各国或地区的贸易合作逐渐加大。与他国的贸易总量和贸易总额都在不断加大。2009年我国的对外贸易出口总额为12016.1亿美元,2010年为15777.5 亿美元,2011年为18983.8亿美元,2012年为20487.1亿美元,2013年为22090.0亿美元;而进口总额在2009年到2013年依次为10059.2亿美元、13962.4亿美元、17434.8亿美元、18184.1亿美元和19499.9亿美元。从以上数据分析中可以知道我国的对外贸易是在逐渐递增的,进口额和出口额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并且从进口额和出口额的这几年的数据来看,我国的对外贸易都是出于贸易顺差的情况,他国总是处于贸易逆差的情况。对外贸易的极速发展,带动了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使得我国的经济的发展速度也在加快,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我国的对外贸贸易的发展,它们之间存在两者之间的双向的因果关系。

三、政策建议

(一)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世界各国的竞争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只有创新才能够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只有创新才能够少依赖他国。不仅要实现技术方面的创新,而且还要实现制度方面的创新。使得各方面创新协调发展。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

资本可以分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物质资本是人类进行生产所必须的一项基本条件。同时人力资本对于社会的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有时是更加重要的,人力资本的发展主要是依靠教育的发展,应该加大对各项教育的投入。培养高等素质的人才,不断扩充我国的人才市场,深度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三) 注重全球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经济的发展多少会给环境带来一点影响。因为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工业的发展的,工业的发展就不可避免地会给全球环境带来影响,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所以,在全球化过程中给经济的发展带来加大的动力的时候,不能忽略环境的保护,要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友好协调发展。(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德春.Li Dechun 加强区域旅游联合促进东北经济发展[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0,26(3)

[2] 常丽 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9(15)

[3] 李维新 东北区域经济的合作与老工业基地振兴[J]商业研究2006(5)

注解:

文中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

作者:欧春梅

第三篇:东盟与东亚经济一体化

摘要: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东亚地区的一体化进程成为焦点。事实上,尽管东亚未能实现经济联合,但以区域内贸易和相互投资的扩大为基础,东亚各国的经贸关系得到迅速发展,相互依存关系也日趋密切,已经形成了实实在在的东亚经济圈。从地缘政治和地区性经济集团的角度看东盟具备了领导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能力,东盟和东亚主要国家也都认识到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巨大意义,以东盟为枢纽的东亚经济一体化有了很大的发展。整个东亚为保障和出口促进所必要的市场一体化成本削减收益,必须实现相当程度的政策深化,以克服区域内的非关税壁垒和市场分割,进一步促进要素的无障碍流动,消除伴随宏观经济差异而来的解体威胁和不可预测性。东盟应当加快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建设,建立更为广泛的东亚结构,为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提供条件。

关键词:东盟;东亚;经济一体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NAFTA、EU等区域经济组织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并结出丰硕的成果。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和开放的贸易与投资区域化已经成为东亚地区发展歧视性贸易活动的显著特征。世界贸易组织无法达成新的贸易协议,将迫使众多成员绕开世贸组织框架而谋求订立双边或地区性自由贸易协定。从而加快区域国家之间经济融合的步伐。如果正在进行的所有计划安排都得到充分执行,那么不在远的将来,世界将形成3个相互独立的歧视性贸易集团,由它们主宰世界贸易体系。

一、 东盟在东亚经济一体化中的地位

目前看来,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三个“10+1”的结合,即中日韩分别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再在此基础上实现三个“10+1”的并轨。另一个途径是“10+3”机制,即中日韩与东盟两个自由贸易区的结合。按前一种模式,亚洲区域合作将成为以东盟为中心的三架马车并列的自由贸易体,这一状态可以极大地突出东盟的核心作用,以东盟为枢纽,东亚各国可以实现某种程度的经济一体化,这给东盟提供了巨大的运作空间。而按后一种模式,如果中日韩之间也建立了自由贸易区,两个自由贸易区的合并将使东亚经济一体化将大大提速。从现在的情况看,前一种模式发展得快得多:2002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2008年,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签署;2009年,韩国与东盟完成了双边自贸协定框架下的货物贸易协定、服务业协定、投资协定及争端解决机制协定这四大协定的签订,韩国原本是继中国与日本之后才同东盟展开自贸协定谈判的国家。然而,从双边自贸协定框架下的货物贸易协定在2007年生效后,双方同年11月又签了服务业协定,之后再花了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就完成剩下的自贸谈判程序,使韩国后来居上,赶超两个东北亚邻国。

以东盟为中心,区域内国家争相发展与东盟的双边关系,将这些双边协议穿插起来,就会形成一个庞大的地区经济网路,这可能就是未来“东亚经济共同体”的雏形。东亚地区的经济整合看来要走一条与欧盟、非盟等不同的崭新道路。

二、 东盟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动机

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02年建成,《东盟自由贸易区共同有效优惠关税协定》(CEPT)确定了AFTA运行的基本框架。在CEPT下,成员国87%的产品的区内关税降低到0-5%。从表1看出,东盟自贸区与世界主要一体经组织相比在贸易转移和贸易创造上的效应并不显著。

东盟成员仍以区外国家为主要的进出口市场。虽然东盟自贸区的区内贸易居发展中国家区域性组织之首,但是,区内贸易很大部分是发生在新加坡同其他老东盟4 国之间的,而且大部分是转口贸易,新加坡只是起中介作用。

作为南—南型经济一体化组织,缺乏有市场容量的发达经济体是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不能有效发挥的根源,就东盟各国的区域内贸易在总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来看,区内贸易增长的潜力不大。区内出口和进口分别仅占贸易总量的25.2%和25.0%(2006年)。而且其中新加坡的进口比重达38.1%。新加坡仅对两种烈酒和两种啤酒课以进口关税。因此,东盟自由贸易区仅适用于东盟总进口的15.5%。还有原产地规则的问题。在东盟区域内,仅对40%以上的产品适用优惠关税率。尚不清楚达到这一规定的东盟产品到底占了贸易总额的百分之几,但至少可以知道占不了100%。而且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原产地规则还存在着申请手续烦杂等运用上的问题,优惠关税率适用于东盟产品的区域内贸易的可能性更低,大概只能占各国贸易总额的4%~5%左右。

东盟的贸易政策方向受到了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第一,狭小的区内市场和有限自然资源的限制。东盟经济已经融入了国际经济体系,从而无法脱离主要的全球性经济趋势。它很容易受到全世界经济景气程度的影响。第二,东盟经济的生存和增长依赖于自由进入世界市场的机会。因此,东盟的经济繁荣就不可避免地与亚洲和世界的经济繁荣密切相关。

东盟将“单一市场”(Single Market)作为其目标, 即把各成员分散的市场连接成为“单一的生产基地, 同时是个货物、服务和资金自由流通的单一市场”。但是,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单一市场”与欧洲的“共同市场”(Common Market)是有很大区别的,因为“单一市场”根本不涉及到实施共同经济政策的问题,这样难度要小得多,同时一体化的程度也要低得多。因此,要进一步扩大一体化的收益,外延式发展就成为东盟一体化的主要途径。成员国对东盟的关注点不仅是“共同有效特惠关税”(CEPT)制度,而是广泛得多。正如越南外交部长阮颐年(Nguyen Dy Nien)所说,越南加入东盟自由贸易区和诸如东盟投资区(AIA)和东盟工业合作机制(AICO)等其它经济合作安排,“为越南加入诸如亚太经合组织和世贸组织……等其它合作机制和组织铺平了道路”。

金融危机使整个东南亚地区普遍认为有必要促进更加密切的经济合作。虽然地区主义被视为次于最佳的政策,但它也被说成是“竞争性自由化”,使外部的国家可能处于不利的环境。东亚各国已经认识到,针对美洲大陆和欧洲的地区主义的深化和扩大,如果东亚不采取同样的措施,在国际竞争上就会处于不利的境地;同时通过区域内直接投资的活跃所引起的产业内贸易高涨,原材料、零件、中间货物、半成品的关税下降和贸易便利化的意义已越来越大;更重要的是更广泛地通过经济上相互依赖关系的加深,明确贸易规则、投资规则、服务产业的限制及竞争政策、劳动力移动规则、纠纷处理机制等各种法律制度、规则、标准,在此基础上,加强相互认同,促进一体化的意义。

国际上一些学者为了评估东盟自贸区扩大后创造的宏观经济效应,使用了所谓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lobal Trade Analysis Project,GTAP)。该模型假定自由贸易区内各成員国双边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削减的最终目标为零,并在东盟和对等成员国现有平均贸易保护水平的基础上,估算了两者间关税和非关税自由化对宏观经济造成的影响。中国和日本被列为自由贸易区的对等成员国,以便反映它们与东盟进行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中国被列为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国,模拟了2001 年宣布的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ACFTA)。同样地,日本加入东盟自由贸易区也反映了东盟—日本自由贸易区(AJFTA)。此外,中国和日本同时被列为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新成员国,以便建立东盟—中国—日本自由贸易区(ACJFTA)。

一般认为,贸易自由化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有着积极的关系。表2显示了实施四个自由贸易区所导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自由贸易区的大多数参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都增长了。也有几个例外,如加入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的菲律宾以及加入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泰国。至于越南,它的国内生产总值获得了大幅增长,从1.5%~5.7%。东盟—中国—日本自由贸易区带来了最高的增长率,其次是东盟—日本自由贸易区以及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最后是东盟自由贸易区。

特定自由贸易区的所有参与国似乎都获得了福利收益,但增益在参与国中却分布都相当不均(表3)。菲律宾的情况是个例外,因为尽管它是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国,但却由于实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ACFTA)而遭受了福利损失。还有证据表明出现了大量的贸易转向。日本加入和东盟建立的自由贸易区使越南增加的福利,是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ACFTA)使其增加的福利的两倍。中国较低的劳动成本也许使越南失去了一些与中国的贸易,这导致了越南的福利收益较小。

对福利预测与对GDP的预测相同,东盟—中国—日本自贸区所产生的收益最大,再次证明了贸易自由化对参与国的正向冲击,WTO倡导的全球化是实现福利最大化的最佳选择。

三、 东亚经济一体化中东盟的战略选择

东盟最初提出“东盟经济共同体”这一目标之时,并未明确指出具体将会采取哪一种一体化的形式进行建设。有的研究认为东盟建设成为一个“超自由贸易区”(FTA-Plus Approach)。这一定义认为,考虑到东盟成员开放程度及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东盟不应该建成如20世纪50年代欧洲经济共同体所采用的关税同盟形式,否则将难以达成既定目标;而将东盟建成一个零关税的自由贸易区,再添加一些共同市场所具有的因素(如资本、熟练劳动力及一些其他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的设想将更为现实。也有的学者提出应将东盟建设成为一个“次共同市场”(Common Market Minus)。该报告认为,所谓“东盟经济共同体”就是要将东盟在2020年建成一个共同市场,但是同时也应考虑到某些成员可能要在2020年之后才能达到更深层次的一体化。不论东盟最后是否会采用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建设“东盟经济共同体”,从东盟对“东盟经济共同体”建设内容的界定以及学者们的讨论来看, 东盟最终还是期望建成一个共同市场——既要加深产品市场的一体化,也要实现要素市场的一体化,只不过在建设过程中会考虑其自身的特性及成员的差异性。

1. 东盟要改变现有的发展模式。东盟如果希望领导东亚经济一体化必须具备强大的经济力量。迄今为止,老东盟国家仍然处在出口导向型工业化的东亚模式的第一阶段,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通过低成本劳动力加上进口中间投入物与资本货物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由于低工资劳动力已经枯竭,而且工资也开始上涨,未来的经济增长严重依赖于增长方式的改变。因为那些支配着面向出口制造业的跨国企业分公司拥有两种选择:要么根据熟练劳动力的可得性来增加投资,要么把生产转移到其它低成本的地方来克服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

2. 东盟必须加快经济共同体建设。东盟各成员要遵守承诺,在2015年和2020年落实《东盟自由贸易区共同有效优惠关税协定》(CEPT)和《东盟投资区协议》(AIA),实现贸易和投资最广泛的自由化。同时,通过逐渐废除原产地规则(ROO)决定性地降低交易费用。为维持东盟的凝聚力,必须采取共同行动,直接或间接通过共同体预算,在成员国之间进行财政转移,增加在落后地区的投资,包括研究开发、人力资本或公共基础设施等被认为与获得较高的生产率有关的领域;针对一些没有从一体化中得到公平收益的成员国,制订一些政策以改善它们的经济结构,使其经济运转更为有效。共同体提高一個地区或国家的增长速度和收入水平的战略必须是以激发该地区或国家的生产率以更高的速度增长为目标。

3. 掌握地区化进程的主导权。从地缘政治来看,东亚最重要的几个国家—中国、日本、韩国似乎都不具备领导东亚地区化进程的能力,依据国际政治势力制衡的原则,东盟可能起到领导作用;从区域主义的实践来看,东盟各国具有启动协调对外关税程序的潜在能力。作为整个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和枢纽,东盟甚至可以控制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收益。东盟各国、尤其是设定了较高关税率的部分东盟加盟国必须积极通过积极削减与东亚主要国家的贸易壁垒来率先启动这个程序。为此,东盟应该采取共同战略。

4. 建立与亚太地区更紧密的联系。通过对东盟地区化收益的分析可以看出,更大范围的自由化对东盟各加盟国的经济发展是有益的,与主要贸易对象国签订更加紧密的经济合作协议和自由贸易协议,将会进一步促进东盟及东亚的经济一体化。东盟必须通过与中国、日本、韩国以及AEPC合作建立起更广泛的东亚结构能够提高政策改革和宏观稳定的信用度,就可期望降低风险溢价,促进开放型政策的实现。发展中国家间的协定大多不具备超国家成分,引入“参与性超国家限制机制”,如同北美自由贸易区中的美国因素,则可以为一体化提供行为准则和信用度。

参考文献:

1. (日)河和正弘.东亚首脑会议后亚洲经济一体化的课题.南洋资料译丛,2007,(1).

2. 陈雯.试析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对东盟区内贸易的影响.世界经济,2002,(12).

3. (日)吉野文雄.东亚的经济一体化与东盟.南洋资料译丛,2004,(4).

4. 东盟协调发展宣言II.第9届东盟首脑会议,2003,(10).

5.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ISE- AS),“Concept Paper on the ASEAN Economic Community”, Singapore: ISEAS,2003。

6. ASEAN-ISIS,“Towards an ASEAN Economic Community-A Track-Two Report to ASEAN Policy Makers”,Jakarta: ASEAN-ISIS,2003.

7. (澳)普雷马—詹德拉·阿图科拉拉.马来西亚的贸易政策:自由化过程、保护结构和改革议程.南洋资料译丛,2006,(3).

8. Peter Robson: The Economics of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 Routledge,1998:280.

9. 赵春明.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景与挑战.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11).

10. 柴瑜.东亚经济合作的进展及其思考.世界经济,2004,(3).

作者简介:闫鸿飞,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9-12-08。

作者:闫鸿飞

上一篇:小学生美术论文范文下一篇:护理学职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