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一体化理论和实践研究论文

2022-04-30

编者:在评估活动中坚持“独立性、客观公正性、科学性等工作原则和预期收益、供求、贡献、替代、评估时点等经济技术原则”在评估界已成共识1。在有幸成为中国资产评估协会首批资深会员的成长过程中,笔者认为:在评估活动中除了要坚持上述的原则外,还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洋为中用”的两个重要原则,并就自己的一些心得与大家进行交流。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经济一体化理论和实践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经济一体化理论和实践研究论文 篇1:

政法类高职院校“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

摘  要: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制约着教学水平的提高,开展“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能有效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问题,日益成为深化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该文分析了“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应用的问题,重点从创设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参与性、改革教学方法、增强师资力量四个方面探讨了具体对策,以期发挥“教、学、做”一体化實践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教、学、做”一体化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Exploration of the Integrated Practice Teaching Mode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Do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PENG Huiling

(Hai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Haikou, Hannan Province, 571100 China)

1  政法类高职院校“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概述

“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内容,一是“教”。教是指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活动。 二是“学”。学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三是“做”,即将教师所教、学生所学、用于实践,转化为能力。该模式从教学理念到培养目标,强调“教、学、做”三个部分是密不可分的有机统一体,在教中学,学中做,边教边学,边学边做,将理论联系实践,将理论用于实践,培养应用型与技能型人才。政法类高职院校以法学、政治学为主要学科专业,“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能满足培养应用型法治人才的需求,有助于加快培养具备法律专业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法治人才,推动法学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发展,将法学人才培养目标与法律职业能力有机统一,使得政法类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

2  政法类高职院校“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应用的问题

2.1  实践教学环境创设较难

政法类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目前还存在诸多困境,实践教学环境创设较难,从客观上制约着一体化实践教学的成效。究其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的制约因素:一是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场景难创设,现有的实践教学内容,没有将“教、学、做”三个环节关联起来,各自孤立的教学模式难以发挥一体化教学效果。二是法律职业能力的具体内容不明确。三是空间和资金投入限制。“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和传统的教学相比,无论是在实践教学空间方面还是资金投入方面,都需要更多的支持,实际教学中面临着空间和资金投入限制的问题,制约着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迫切要求引起重视[2]

2.2  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不足

“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不足,也是政法类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现如今,在政法类高职院校教学中,实践教学的课程比重有所增加,虽开设有模拟法庭、案例教学等实践课程,在课程设置方面给予了学生发展实践能力的空间,但由于设备数量有限、学生受专升本考试、国家公务员考试等学业考试的影响,主动实习、主动参与实践学习的人数较少,难以实现 “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的整体效果相当有限。

2.3  实践教学方法与理论难融合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目前而言,在政法类高职院校的“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中,实践教学形式多样,但相互独立,缺乏综合性,实践教学方法与理论难融合,难以实现“边做边教边学”。没有理论指引的实践就会盲目而低效,没有实践的验证所谓的理论也缺乏实效性。政法类高职院校在理论融于实践的过程中,一方面各项实践课程分散于学习的不同阶段,实践学习的及时性难以实现,影响实践学习连续性。另一方面,“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的体系有待完善,不同教学内容上发生重合或脱节的情况,导致实践教学方法与理论难以融合。加之没有相应的制度监督“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的落实,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果缺乏监督,容易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3]

2.4  政法类双师型师资不足

“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过硬,才能言转身就指导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目前,政法类双师型师资不足制约着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的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具体说来,政法类高职院校能够担任实践教学任务的教师数量有限,有些教师自身的理论教学经验丰富,但实践教学不足,而且实践场所和实践机会也有限,对律师与公司法律实务方面的实践技能游刃有余,而对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相关的实践技能则无法准确到位,难以胜任“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任务[4]

3  政法类高职院校“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

3.1  创设“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的创设是实践教学的基础“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的开展离不开相应的教学环境,在具体做法上,要把握三个关键点:一是创设“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场景。教学场景的创设,可以是情境式的教学场景,让学生沉浸在特定的具体的情境之中;也可以是项目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场景的创设,在教学中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互融合。同时,政法类高职院校要创设合适的,可评价的教学活动,以评促教,促进实践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二是明确法律职业能力的具体内容。在具体做法上,政法类高职院校在教材上的改革必不可少,要从教学目标上肯定“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的价值,要有符合法律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统一的教材,紧紧围绕着政法类高职院校法律专业法律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加大对实践教学特色教材的研发,以便教师教学有章可循。三是增加实践教学空间和资金的投入。“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的资金缺口较大,为更好地应用这一实践教学模式,还应在实践教学的空间和资金方面增加投入,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确保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有空间有资金有序运行和开展[5]

3.2  提高学生“教、学、做”一体化的参与性

“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既要注重教学做合一,也要注重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性,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学有所得。在具体做法上,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为一体,开发与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新课程。在“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的应用中,要强调政法类院校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从学生的兴趣入手,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开展任务型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做中学的乐趣,同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操作技能和技巧,强调学生如何做以及如何做得更好,淡化为什么这么做,理论知识以“实用、够用”为度,淡化理论分析,强调理论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这样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才可能更好更多地掌握基本的法律理念,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

3.3  重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改革

政法类高职院校“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要强调政法类学生法律思维培养,并突出实务技能教学和实训,不断强化培养政法学生法律知识应用能力和法律事务处理能力,促使其能够在具体问题中,以法律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方法上要深化改革,建立起一体化的教学体系,鼓励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大胆尝试。在具体做法上,首先,要完善案例教学、实习、实训制度,优化实习管理工作流程,落实实习管理责任制。同时,必须要有具体的监督规则,确保“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其次,教学组织形式应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室内外专业教室”转变,比如:通过典型案例研判、学生撰写相应法律文书直至组成不同模拟演练的全过程,加强实践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再次,还可以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考虑将案例教学法(理论案例和实务案例)、实践教学法(课内实训、综合模拟实训、校外实践)和研究性教学法(启发式讨论教学)等教学方法与微课、慕课等新技术综合运用,并通过“考核模式”的应用,达到理论、课内实践、案例分析全面训练的目的,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6]

3.4  增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师资力量

政法类高职院校“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师资力量是做好实践教学的重中之重,增强双师型教师的力量,才能更好地主导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最大化发挥“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价值。在具体做法上,一是要完善教师培训制度。科学构建覆盖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全过程的制度,要有培训的规划和具体的计划,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在内容上,要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及高职法律职业教育的理论、理念作为主要的内容,并培训考核评估措施,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和执教能力。二是要完善教师的实践锻炼制度。为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要鼓励和创造条件让教师得到实践锻炼,一步拓宽教师多元化、多渠道的培养途径,对实践锻炼的时间和次数应有具体规定,以便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这样保障双师型教师能够从事相应行業,完善教师到一线实践锻炼能力。三是要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中兼职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将兼职教师的选聘、培训、考核、待遇等方面的内容具体化,面向社会广泛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和实务型人才,充实到政法类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积极引进真正有法律职业能力又具备相应教学素质的人才,既是实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客观要求,又是推进和深化政法类高职院校改革的有效举措。此外,兼职教师从行业中选聘出来,培训也必不可少,需要教学理论和方法方面的培训,强调培训的实践性、可操作性,强化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才能发挥其强大的智力支持作用。

4  结语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党中央着眼于国际国内发展大局,以打造海南自由贸易港为主,力求打造国际一流的自贸港,在依法推进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对政法类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海南政法职业学院堪当重任。为此,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以职业能力教育为主线,在实际教育教学中采取“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合理规划、精心设计,开展应用型法治人才实践教学活动,使理论和实践更好地衔接,共同助力于高水平、强能力应用型的培养,可以为政法类高职院校教学起到提质增效的明显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秀鹏.高校法学实践教学价值与改革路径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21(1):183-184.

[2] 侯永兰.诊所法律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应对思路——以江汉大学诊所课程教学为例[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7(1):118-124.

[3] 唐彬彬.从线下到线上:法律诊所教学的反思与创新[J].法学教育研究,2020,31(4):211-228.

[4] 刘晓明.法律诊所教学方法问题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1,23(1):37-43.

[5] 张立强.基于成果导向的课程教学评价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9):47-49.

[6] 丰霏.以学习为中心打造教学相长新格局——如何用好《法理学》第五版教材[J].中国大学教学,2018(7):86-90.

基金项目: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法律类专业产学研用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构建》(项目编号:Hnjg2018-97)。

作者简介:彭慧玲(1967—),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刑事法律。

作者:彭慧玲

经济一体化理论和实践研究论文 篇2:

论在评估活动中应坚持的两个重要原则

编者:在评估活动中坚持“独立性、客观公正性、科学性等工作原则和预期收益、供求、贡献、替代、评估时点等经济技术原则”在评估界已成共识1 。在有幸成为中国资产评估协会首批资深会员的成长过程中,笔者认为:在评估活动中除了要坚持上述的原则外,还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洋为中用”的两个重要原则,并就自己的一些心得与大家进行交流。编发此文旨在希望能引发业界对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深入探讨。

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的核心内容是“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是来自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对物质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辩证过程,它依赖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2 其核心内容强调的是“理论联系实际”,而“理论联系实际”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即:理论从实际中来,并接受实践的检验。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能指导革命实践;脱离实际,理论就会变成僵死的教条。违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就会成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这个根本原则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的各种社会活动。

(二)在评估活动中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首先,评估是一种社会经济活动,是需要有一批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也是需要有一批开展评估理论研究工作者从事的社会活动。评估理论从评估实际中来,还要接受评估实践的检验;评估理论也只有与评估实际联系,才能够指导评估实践。这在国内外资产评估活动的发展历史中都得到证明,在我国,如果没有1988年在大连出现的首次资产评估实际业务及以后的评估实践活动,就不大可能出现对我国资产评估活动开展的理论研究,也不会产生我国资产评估的理论,以及之后出现的我国资产评估理论与评估实际的紧密联系,并不断指导评估实践的可能。使得评估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活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行业。评估实践促使评估理论的发展,使其能不断从评估实践进行总结,并指导评估实践。具体从创办《中国资产评估》刊物、出版评估论著、举办国际国内评估论坛、发展评估后续教育和高等教育、建立评估准则框架体系等都足以证明。

再从“评估是科学、是艺术、是经验,而且是三者的结合”这一论断而言,不论是对评估概念的描述,还是对评估实际的总结,都说明了评估活动本身是包括评估理论和评估实践的活动。“评估是科学”主要体现在其在客观上存在一些规律,经过理论研究得出的评估有关研究结论是可以验证和重复的,不论是哪类资产的评估,都会带有一般的规律性。“评估是艺术”主要体现在每类、甚至每种资产的评估在客观上都是有自己独特的属性,每类、甚至每种资产的评估在客观上都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都会带有特殊的个性。“评估是科学”和“评估是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也证实了资产评估活动存在理论性,尤其是在“评估是科学”的有关研究活动中,其理论性的属性更为显著。

“评估是经验”体现其在客观上很需要对评估经验的积累。评估经验来自实践,尤其是实际经验,主要是通过评估的实践才能获得。“评估是经验”在很大程度上也证实了资产评估活动存在实践性。“评估是经验”既能解释为什么有些虽已通过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但仍不熟悉、甚至不会进行评估业务具体操作的情况,也能成为评估行业管理部门对注册资产评估师提出“每年都应参加后续教育”学习要求的重要依据之一。

当然,在看到评估活动能分别体现出科学、艺术、经验的属性同时,也应看到在评估活动中的三种属性都不可能单独体现评估活动。因为单纯从科学、艺术、经验的任一角度都无法全面地、合理地解释和说明评估活动。而把评估的科学、艺术、经验三者的属性综合起来时,就能全面地、合理地解释和说明评估活动。这就是评估是科学、是艺术、是经验,而且是三者结合的原因之所在。

理论与实际的关系的核心是“理论联系实际”,评估活动客观上存在理论与实际,所以,在资产评估活动中,坚持“评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就成为必然。

(三)在评估活动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的主要措施

要在评估活动中坚持“评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就必需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评估理论界与实务界两类评估人才的交流互动机制

一是提高在评估实务界的评估专业人才的评估理论修养和理论水平。具体可以通过在现有的资产评估学科建设基地的高等院校,举办一些资产评估理论课程班,让在评估实务界的专业人才有机会脱产学习、进修;也可以举办高水平的评估理论研讨会、评估沙龙,为在评估实务界的专业人才创造学习研讨的机会;还可以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评估理论的研究、总结评估实践经验和发表评估方面的论著,为评估的教育、培训编写有启发性的评估实际案例教材和有价值的参考文献。

二是为高等教育评估专业的师资和高等院校评估专业学生多创造评估实践活动的机会。让高等教育评估专业的教师多参与评估实践,既能够有效提高他们对评估专业的教育、培训的水平,也能够使他们在评估实践中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具体可以让高校评估专业的教师参与出席与评估业务有关的会议、列席大型评估项目的评审,参与见习和讨论;让高校评估专业的教师也可以通过与评估实务界的接触、了解和沟通,主动参加评估实践。为高等院校评估专业学生多创造评估实践活动机会,是巩固其专业理论基础,增强其对评估实践的认识,提高分析和解决评估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措施。可以鼓励评估机构、评估管理机构与设立评估专业的高等院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在评估机构设立实习基地,并需要安排学生实习,需要接收评估专业毕业生的机构也可以通过实习的过程考察和选拔合适人才。实习时由高校评估专业的教师带队,在评估实务界的专业人士直接指导下参加评估项目的实际操作。

2.学习新知识,不断地调整自身知识结构,适应评估发展新形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新评估技术也开始在评估领域出现,以传统的评估三大基本方法原理与信息系统、数理统计和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综合形成的批量评估,这一新的评估方法体系已在国外的财产税基评估和不动产的抵押贷款评估中得到实际应用,并开始普及。这种新的评估方法体系建成后所体现出节省时间和费用的特点已开始对传统的评估方法体系挑战,并不断产生冲击。就评估界的评估专业人才现有的知识结构而言,大部分都是无法适应新的评估方法体系的知识要求。所以,无论是在评估理论界,还是在评估实务界,对具备重新学习新知识能力的评估专业人才都应有计划地学习新的评估方法体系要求的知识,逐步调整评估人才的知识结构,使其也能适应甚至掌握新的评估方法体系。就目前而言,需增加的新知识主要有:信息学的知识;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方面的知识;电算化为主的计算机应用知识。

此外,对要参与国际评估市场竞争和国际合作的评估专业人才,还应提高外语的沟通能力和水平,并加强国外评估执业有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适应在国外评估执业的能力和水平。具体可以在后续教育中针对具备重新学习新知识能力的评估专业人才,有计划地安排针对上述知识的学习或到高校脱产学习。也可以组织到国外评估专业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进修、留学,学习评估理论知识或鼓励到国外大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实践。有计划地调整评估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提高适应评估发展新形势的能力。

3.进一步完善评估的后续教育制度

要进一步完善评估后续教育制度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是要逐步实行分级、分类、分层次的评估后续教育培训制度,分级分类开发系列实用教材及案例,不断调整适用不同层次、类别人员培训的内容;二是要使培训方式多元化。在培训方式上也可采取面授、网上教学、远程教育、实地参观考察等多样化的后续教育培训方式。两级评估协会和规模较大的评估机构都可以考虑建立评估网络后续教育的平台,通过网络教育的渠道实现评估专业人员的后续教育,降低评估专业人员后续教育的培训成本费用,缓解评估专业人员的工作与后续教育的矛盾,提高后续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进一步提高评估专业人员后续教育的水平和效率。有计划、有组织的选拔人员到境外学习、进修、考察,聘请境外评估行业方面的专家前来讲学和指导,使后续教育培训方式多样化,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三是要加强对评估师的教育、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评估师资库,从高校和评估实务界两个渠道聘请评估师资,组成一支评估科研能力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讲课效果好的师资队伍,不断提高评估后续教育质量。

二、坚持“洋为中用”的原则

(一)“洋为中用”原则的核心内容是合理吸收国外的有用东西(经验)

“洋为中用”的解释是:“有分析、有批判地吸收外国的有用东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其实质就是有选择的吸收外国的有用东西来为本国服务。对外国的经验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生搬硬套、全盘接收,而是要结合国情,有选择地吸收,并与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二)在评估活动中必须坚持“洋为中用”的原则

从国内评估产生与发展的历史看,总体上说也是“拿来主义”,从外国拿来的。不论是我国早期、现在及将来的评估,都不可能是我国“土生土长”的评估。就我国评估产生而言,他是通过对国外评估理论与方法的引进后才产生我国的评估实践。从评估发展的水平而言,英美等发达国的评估总体水平高于我国的水平。再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伴随而来的评估国际接轨要求和评估将要走出国门的趋势看,我国的评估也还要不断学习和借鉴外国评估的先进经验和技术。

(三)在评估活动中坚持“洋为中用”原则的主要措施

要在评估活动中坚持“洋为中用”的原则必需注重几个方面:

1.不要生搬硬套,要吃透并考虑适用的评估环境,结合国情应用。要学习和借鉴外国评估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必需要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估经验和技术。就我国目前的评估内外部环境的状况,在评估活动和具体操作过程,对外国的评估经验和技术不但不能盲目引进,也不能照搬照套,而且还要不断与我国的具体评估相结合。

2.以“兼容并蓄”的态度,根据不同需要去学习与借鉴不同国别的不同评估体系。目前,在国外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特征的评估体系,即以美国为代表的,以不动产评估、企业价值评估、无形资产评估、珠宝玉石评估等多种评估并重的综合评估为主要特征的评估体系;以英国为代表的,以不动产评估为主要特征的评估体系。从国外这两个评估体系的评估实践看,在企业价值评估、无形资产评估、珠宝玉石评估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评估体系很值得学习与借鉴。在房地产的评估方面,英国为代表的评估体系也值得学习与借鉴。

3.注意有关评估文献、参考资料的发表时间和时效,科学合理加以应用。在学习、参考国外的评估,借鉴、引用国外评估文献的过程中,要注意其发表时间和时效性,尤其是要注意评估准则、评估技术标准公告等的发布时间时效。如IVS自1985年发布第一版至今已更新到第七版,美国的USPAP自1987年发布第一版至2006年也几乎每年都更新3 ,英国1974年发布了《评估指南》,以后也进行了多次修订。在国外每过一段时期都要对现有准则进行修订和重新发布新的版本,而每次修订和重新发布后的内容都与前一版的不完全相同,甚至经常出现否定以前版本的部分内容。所以,在借鉴、引用国外评估文献的过程,若不注意其发布时间和时效性,不科学合理加以应用,就容易学到滞后的、甚至是错误的知识和经验。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财政系 上海财大校办)

参考文献:

[1]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

[2] 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用书编写组《资产评估》中国财经出版社2006年.

[3] 王玲译,周叔敏 校译.《国际资产评估标准》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年.

[4] 张燕敏,王诚军译.[美国]《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

[5] International Valuation Standards Seventh Edition 2005,1VSC.

[6] UNIFORM STANDARDS OF PROFESSIONAL APPAISAL PRACTICE AND ADVISORY OPINIONS A.F, 2006.

作者:纪益成 李杨波

经济一体化理论和实践研究论文 篇3:

新时期词典学研究应具备的理论特色

摘要 传统的词典本体论把词典看作是供人查阅的工具,把词典学当作编纂词典的艺术和技巧来研究,把语言学等相关理论和用户需求排斥在外,极大地制约了词典学理论的发展。本文从当代词典学的学科特点八手,探讨词典学与语言学等相关理论之间的关系,阐述当前国际词典学研究的几个理论焦点,提倡把词典学当作一种科学来研究,以构建适合现代词典用户语言习得需求的词典理论。

关键词 词典学理论体系 认知语义学 意义驱动的多维释义

传统的词典研究大多集中在词典编纂的经验与技巧、双语词典的翻译、词典的类型、词典与教学、词典与文化,以及词典的评论和词典的应用;简言之,是把词典学当作一种技术或艺术、把词典学产品当作一种工具来研究。随着学习词典的兴起,语言学的一些成果被引入词典编纂,词典学研究也开始注意语言学的问题,但仍没有冲破词典本体论的局限,难有较大的突破。

21世纪把我们带入一个知识爆炸式增长的新时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要求人们在极短的时间内学好一到两门外语。外语速成或自学需求的出现对学习词典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这迫使词典学者或编者不得不从用户的视角来思考词典学问题,尽可能编纂出适合当代学习者需求的词典来。因此,在西方国家,词典学家们从用户二语习得的角度出发,不断把语音、形态、句法、语义和语用研究的新成果应用于词典编纂实践。然而,我们对单语和双语词典释义的研究却没有跟上国际词典学发展的步伐,大多仍停留在传统的释义观上。学术研究的滞后直接影响到我国学习型词典的释义和编纂质量,这需要我们认真审视国际上学习词典释义的发展方向,大胆吸收语言学研究的新成果,以改进我国词典释义的方法。为此,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词典学的学科特点

1 学科地位

在词典理论研究中有两个基本问题一直困扰者辞书界,并影响着词典学的学科建设:一是词典学有没有学问可做;二是词典学是否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传统观念认为,词汇学是理论学科,其主旨是对词汇进行全面的研究;词典学是应用学科,其目的是词典编纂;词典学是把词汇学研究的理论成果应用到词典编纂中,词典学研究的只是经验性和技巧性的东西。西欧和美国的一些学者大多把“词典学”(lexi—cography)看作是“词典的编写和制作"(the writing and making of dictionaries)或“词典编纂实践”(the practice of compiling diction—aries)。美国词典学家兰多在他的《词典编纂的艺术与技巧》一书中始终也没有把“lexicography”当作一种学问来对待,多是一些词典编纂经验的总结和对词典编纂的感想。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在一些学者眼里,“词典学”只是一种“技巧”和“艺术”,他们不愿意或无心把词典学当作一门学问来看待。

上述观点过于受到词典学传统本体意义的羁绊,对词典学的现代发展和词典学理论指导词典编纂的作用视而不见。我们承认,词典编写有“技巧”或“艺术”的一面,但这只是词典学研究的一个侧面——词典编纂实践,主要涉及词典语料的采集、词项的选择、立目、释义,以及各类词典信息的组织和编排等。然而,为什么要这样做则包含深层次的理论问题,正如Hausmann所指出,“词典学还包括对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与描述,这是词典学活动的基础”,是词典学作为一门学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认为应用科学没有学问也是十分片面的。事实上,词汇学和词典学之间的关系相当于理科(物理学)与工科(工程学)之间的关系。理科研究的是材料、能源和运动的一般规律;工科研究的是这些规律的工业应用,如铁路建设、桥梁建设、飞机制造、舰船制造,甚至是核武器的研制和核电站的建造等。这些工程的实施需要应用物理学的理论和原理,但谁能说飞机、原子弹和核电站的制造或建设没有理论呢?原子弹的研制和核电站的建造需要应用物理学对核原料的性质和裂变规律的研究成果,但如何实现制造或建设又需要系统的、完全抽象的理论,而且造原子弹的理论不一定能用来造核电站,反之亦然。这说明不同的应用理论虽然都基于同一种基础理论,但它们的应用实践又是完全具体的,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这些特点和规律就反映在它们各自的理论体系中。科学以及它的应用都有其理论的一面和实践的一面,它们有着持久的相互作用。

词典学像工程学一样也有其理论——对某一语言词汇作实际的、具体的专门研究。词典学运用了语言学原理和方法,但不是语言学的附属,更不是应用语言学的分支,就像语言哲学探讨语言学问题但不是语言学的分支、计算机学科运用了数学原理和方法但不是数学的分支、信息科学运用计算机原理和方法但不是计算机学科的分支一样。况且,词典学研究的内容和范围远远超出了语言学的范畴,如基于用户视角的词典研究和编纂需要有认知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双语词典的研究和编纂需要有跨文化交际和翻译学的知识,专科词典和百科全书的研究和编纂需要各类专业知识,术语词典涉及基于各专业学科科学研究和发现的专业术语命名及定义,专名词典涉及到社会学和历史学方面的知识,辞书研究和编纂的现代化发展需要计算机技术,词典语料库和数据库的建设、管理和使用需要信息处理技术和统计学知识,电子词典的编纂需要多媒体技术和数字技术,还有辞书编纂过程需要确立编纂宗旨、总体规划、体例设计、用户调查、类型划分,以及选词、立目、释义、引例、索引、编排等。这些都是语言学所不能涵盖的。这些“不仅无法依靠现有的语言学理论加以解决,而且也不能指望未来发展的语言学加以解决”。正如Hartmann和James所说:“词典学常被误认为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其实它是自成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它需要从信息科学、文献学、出版学、哲学、历史语言学、比较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理论与实践中汲取营养。其相关学科,如术语学、词汇学、百科辞书编纂、目录学、术语符号学、索引学、信息技术、图书馆学、媒体研究、翻译学和语言教学以及诸如历史学、教育学和社会学之类的邻近学科为词典学家界定和发展自己的领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背景。”前苏联学者也一直把词典学作为一种科学来研究,他们认为,词典编纂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它的理论是总结词典编纂实践艺术的科学。如果接受了“lexicogra-phy”只是“艺术”的观点,将会对词典编纂的理论与实践带来损害。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现代词典学已经形成一门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不是完全独立)的学科。说它“自成一体”,是因为:a)词典的本体性质及其理论和技术支持已经构成了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学科体系,明确了作为一门学科所要研究的对象、目标和任务;b)它有系统的学科设置,有成套的理论著作、教科书和学术刊物,已培养出一批词典学硕士生和博士生;c)有组织严密、分工细致的国际和国内的学会组织,有正常的学术活动,并在辞书

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d)有一批常设的辞书研究、编纂和出版的机构,有一大批辞书从业人员。说它“相对独立”,是因为:a)词典学的独立性只是相对而言的,因为词典学的跨学科性质决定了它与各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会越来越紧密,它离不开这些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论方面的支持;b)词典学经过数千年的实践和近一个世纪的理论构建,已经基本形成了作为一门学科应该具有的理论原则和研究方法,但它必须不断从邻近学科、同类学科和相关学科中汲取营养,以求得自身的进一步发展;c)词典学已经在理论构架上形成了流派,在其内部形成了分支学科,词典学家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构建词典学的理论框架,形成了基于范畴理论和语篇理论、认知理论和交际理论等的词典学流派,并由此派生出相应的分支学科。

2 学科体系

词典学(lexicography)是关于词典等工具书的设计、编纂、使用、评论和历史等研究的学问;具体而言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词典编纂理论,二是词典编纂实践。按照这个思路来构建词典学的学科体系大致有三个层面的内容:框架体系、学术体系和应用体系。

(1)框架体系

规定词典学作为一个学科的研究性质、任务和范围。性质指词典学的学术属性,包括语言学属性、社会学属性和文化属性,以及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等。词典学的性质特征决定了词典发展的两大特点:语言继承与理论创新。新的形势要求辞书研究必须认真总结前人(包括外国人)的经验,不断吸收语言识解、语言习得、外语教学以及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研究的新成果,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从理论上创新和发展。纵观国际词典学研究的状况,当代词典学的框架体系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展开:

a)词典所描述的对象——词与所指对象间的关系:研究词典应从哪些方面描述词所反映的语言事实。

b)词典与使用对象——用户之间的关系:研究如何利用用户已知的信息和接受视野,准确、全面地解释用户“未知”的信息。

c)词典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研究词典如何适应现代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的需要。

d)双语词典中语言与语言之间的关系:研究不同语言文化之间词汇的“等值”转换以及翻译人员作为用户对词典的实际需求。

e)词典与词典编纂工具之间的关系:研究如何开发与利用计算机语料库、数据库和词典辅助编辑软件进行词典编纂和自动生成。

f)词典与词典之间的关系:研究同一语言不同发展阶段的词典之间或不同语言文化的词典间不同的编纂特点和规律。

g)词典与其发展历史之间的关系:研究不同历史时期词义和词典的演变过程。

h)词典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研究词典如何适应社会需求、有效地发挥其社会文化功能。

框架体系还指词典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学术覆盖面,包括词典的源流与发展、词典的类型与功能、词典的结构与框架、词典的编纂与释义方法、辞书的规划管理与编纂技术、词典的修订与评价体系、用户视角的研究与词典的使用等。

(2)学术体系

描述词典学作为一种科学如何借鉴或应用语言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教育学、翻译学、百科学、统计学、认知科学和计算机科学来构建词典学的理论体系,即如何综合这些知识,以现代化数字技术为手段,以整个社会群体的言语活动为背景,以真实文本语料库为依据,探讨词典的系统理论框架,构建词典的编纂原则以及科学的诠释方法、分类方法、评论方法和使用方法等,并把理论成果直接用于编纂实践,包括计算机语料库的建设、管理和使用,计算机辅助词典编纂和自动生成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等。学科体系还包括词典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等。

(3)应用体系

指在词典学的相关理论框架下,把词典学研究的学术成果直接应用于词典编纂,科学组织词典信息。应用体系又分三个层面:结构层面、知识层面和技术层面。

结构层面规定词典的结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a)总体结构(overall structure)包含总体规模、总体布局和总体风格;b)框架结构(megastructure,frame structure)包含宏观结构、微观结构、前置页、后置页和中置页:c)中观结构(mediostructure)包括正文内参见、正文外参见、词汇网络和语义网络等;d)分布结构(dis—tribution structure);e)索引结构(access structure)包括外索引、内索引。

知识层面规定词典所提供的知识信息,包括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不同类型的词典反映的知识特征应有所区别。如交际型词典所提供的知识往往比较简单、明了,以沟通语言交际为原则,不提供与交际无关的其他知识信息,即使专科词典也只是描述词汇的语言属性,而不涉及太多有关指称物作为真实物质的性质特征。语言知识包括被释义词的形态、语音、语法、句法和语用信息;文化和科学知识反映为概念知识,包括语词所指称的客观事物或事件的性质特征,包括性质、外形、结构、种类、功能、用途,有时还涉及其历史、发展及社会文化属性等。

技术层面涉及如何实现词典结构层面和知识层面的技术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外部技术保障和内部技术保障。前者指有关语言调查、用户调查、词典语料库和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计算机辅助词典编纂系统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技术操作;后者指有关词典数据提取、统计、抽象、归纳,词典各种结构信息的组织、编排和索引等技术操作。

二、词典学的理论焦点问题

词典编纂的革新首先应该是理论创新。鉴于词典学是应用学科,我们就需要在应用上多下一些功夫,努力把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应用到词典学研究和编纂中去,这样才能摆脱词典本体论的束缚,实现词典学的理论创新。纵观国际语言学和词典学界的学术动态,以下几点可说是词典学当前的理论焦点。

1 原型语义学与意义潜势

根据当代范畴理论,释义是描述语词意义的原型特征,原型又分内化语言原型和外化语言原型,基于语料库的词典编纂属于外化语言的抽象描写。换句话说,被释义词的语义表征来源于语料的具体环境而又必须经编者归纳、抽象等思维加工脱离具体语境,以便使释义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原型性;而另一方面,词典释义又必须告诉用户如何使用被释义词,这就需要对其潜在的使用条件进行描述,以便用户获得该词正确的使用规则。因此,词典所描述的不是语词的概念标本,也不是意义,用COBUILD词典执行主编Hanks的话说是意义潜势(meaning potential),即利用原型理论来构建和描述被释义词的意义表征。也就是说,释义是一个从个体到一般(找出语义原型),再从一般到个体(语境具体化)的语言认知过程;对语料的分析可以获得抽象的原型,而原型的个性化或具体化就是语词意义实现的过程。用户在查阅词典时通过把被释

义词放在特定语境来触发语义潜势,从而获得具体的意义。

2 框架语义学与事件意义

语词的意义不是孤立存在的,语义的动态特征就体现在语言行为事件中。每一事件都会有特定的语言表述形式,这些形式会发展成一个语言团体成员共享的、可以称作原型的交际模式。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讲,事件或反映事件的原型交际模式可表现为语词的概念结构或语义框架,语词意义的描述必须与语义框架的描述相联系;要说明一个词项的意义和功能需要从整个框架和框架元素的描述入手,因为它们提供了语词意义在语言中存在及在话语中使用的背景、方法和动因。反过来讲,语义框架就是一种交际模式,该模式中的所有行为成分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基本框架结构,即说话者(speaker)通过媒介(medium)把信息(message)传递给听话者(addressee),所传递的信息及传递信息的媒介和方式就构成了一个交际事件。这样,一个基本的交流模式就包括说话人、听话人、信息、媒介和主题等元素。在词典信息的描述中,说话人、听话人和媒介等是背景知识,信息和主题是事件的核心内容,它们一起构成事件意义;事件所涉及到的行为者都是框架元素,它们一起构成概念或语义框架结构;这多少有些类似于词的论元结构(argument structure)。在释义中重视语义框架成分的描写,有利于从多层面、多角度解释语词的意义特征和认知语义结构。

3 配价理论与分布结构

对语词分布结构(distribution structure)的描写是积极型词典释义的重要基础,因为它能直观地反映被释义词可以出现在话语中的相对位置和结构特征,是语词在一定上下文或语境中语言属性的集合表现。在当代语言学中,许多语言学理论都通过描述中心词(如动词)的论元结构(argument structure)或题元角色(thematic role)等来描述语词的分布结构,但在词典学研究中应用较多的是配价语法(valency grammar),因为它比较适应词典的需要,能明快地反映语词的原型分布结构,能向用户呈现出可以直接认知和综合判断的整体框架,具体反映语词的意义结构、句法功能、搭配关系和使用规则。因此,应用现代语言学理论构建的分布结构是表现语义的理想构架之一,它的词典学意义在于能把被释义词的意义潜势投射到具体的句法模式中,这种投射就构成或凸显了语词的意义。对于动词尤其如此。

4 意义一文本理论与组配结构

语词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须与另外一些词同时出现。…因此,反映语词共现结构的搭配一直是学习词典十分关注的问题,其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也很多,但用一种系统的语义理论来支持词典组合搭配的只有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Mel’euk主持编纂的法语《组配词典》(Dictionnaire Combinatoire),他们所依据的是“意义一文本”理论。

词汇功能反映为词汇语义单位在语言生成过程中的聚合组配关系和词汇语义关系。由于词汇的内在关联有明确的倾向性和规律性,Mel’euk就借用数学函数关系来描述这种关系模式:f(Ll)=(L2)。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他把词汇功能关系分为56种,每一种功能节点下面又有若干“次范畴”功能,以说明每个词的各种可能或不可能的组配规则。这些词汇功能按其语义分布和功能特征分为两种类型:

a)具有纵聚合关系的词汇功能,把有直接语义关系的语词联系在一起,如同义关系、转换关系、反义关系、对比关系、类属关系、句法派生关系、语义派生关系等。

b)具有横聚合关系的词汇功能,通过一定的语义关系把不同词汇单位组合在一起,包括强化关系、程度增减关系、确认关系、褒扬关系、贬抑关系、副词性语义派生关系、地点、原因、谓词(即系动词与形容词比较级的组合关系)、动词架(即系动词或功能动词,如英语的have,与名词短语的组合关系)等。

5 认知语义学与意义驱动多维释义

认知语义学认为,语义结构是一种心理现象,存在于语言系统的深层,以意象图式和概念结构的形式存储在大脑虚拟心理空间中;它无法脱离语音、句法和形态结构而独立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语言具有象征性,语法是语义的象征单位,语词的语音、形态和句法构成统一的象征结构,从不同的层面来凸显语义。语词的概念意义也具有原型特征,由一组能反映概念范畴成员典型属性的特征元构成。特征元产生于整体认知中不同的认知域,人们可以在构式的观照下根据不同的视角选择相应的认知域,根据观察和描写详略度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辖域,根据相关背景和凸显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焦点,以准确有效地描写释义对象。这充分说明,语义是语言及语言交际的核心,语言的各个层面都是意义的表征形式,因此我们应该以意义为轴线,构建意义驱动的多维释义模式,以释义的形式通过语音、形态、概念、句法等表征形式和语用等表征规则来揭示语词的多维认知语义结构,在词典中构建语义网络系统,全方位地揭示词汇意义信息。

三、余论

词典是对语言的抽象描写,自然要涉及到语言的各种属性,而语言的属性又集中反映在语言的构造单位上。语言属性是人类长期以来各种认知经验的浓缩,是人类复杂认知域的集合,因此反映语言内容的意义就自然有层次性和多维性。也就是说,语词的意义不只是概念特征,概念只是意义的一部分。意义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语义的形成与人的身体感观、经验、事物、观念、图式、心理空间和抽象思维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语义的表述与理解同语法、语境、分布结构和使用规则又是不可分离的;意义表征是一种多维认知语义结构,它以多个语言层面反映出语义信息。这些语义的表征形式在词典中构成了一个有机的语义网络。词典的语义网络既连接词典的微观结构成分,也连接词典的宏观结构和外部结构成分,这种联系建立在语言认知的各种系统关系上,体现了人的思维与语言认知的心理过程。可见,词典学只有不断吸收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等相关理论原理才能不断创新、不断丰富。

尽管词典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的时机已趋于成熟,但其理论构架仍是比较松散的,对词典学各种要素的阐述散见于学术论文或一些个案研究之中。词典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仍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和整体性,词典学学科的理论构架在词典学界还有一些争议。辞书界应以国际词典学的研究和实践为背景,瞄准学科前沿、吸收各种相关理论之长,比较中西辞书研究理论和词典编纂实践,为探讨并构建当代词典学的理论体系作出积极的努力。

作者:章宜华

上一篇:企业筹资税收作用影响研讨论文下一篇:住宅小区环境园林景观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