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论文

2022-04-21

摘要:世界经济一体化促使国际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也使更多的企业参与国际贸易中。然而,纵观国际贸易领域而言,存在挑战与机遇,特别是在国际金融体系中,企业在增加贸易量和拓展贸易方式的同时,存在越来越显著的融资风险。为此,本文分析了国际贸易融资的涵义及其对银行和企业的好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的转变以及创新措施。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论文 篇1:

论国际贸易中的制度因素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摘 要:自二战结束以来,世界经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正在逐渐加强。这种区域经济的整合从欧洲开始,逐渐扩散到北美,亚太,非洲和拉美地区,欧盟,APEC,NAFTA等区域一体化组织相继建立。将从制度的角度分析国际贸易中的制度因素,并讨论这些制度因素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制度因素;交易费用

1 区域经济一体化含义

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学是国际贸易中的新生事物,其核心理论关税同盟理论的提出,也仅有半个多世纪。一般认为,瓦伊纳在1950年发表的《关税同盟问题》为这一理论奠定了基础。之后,伴随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在Shoup(1953)、米德(1953,1955)与Tinbergen(1965)等经济学家的研究基础上,才开始发展形成大量的理论文献,事实上这些文献中的很大一部分,是近20年的产物。

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一般是指地理位置相临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地区),以获取区域内国家(地区)间的经济集聚效应和互补效应为宗旨,通过制定共同的经济贸易政策等措施,消除相互之间阻碍要素流动的壁垒,实现成员国的产品甚至生产要素在本地区内自由流动,进而协调成员之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超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动力自由流动的跨国性经济区域集团的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目的是为了在成员国之间进行分工协作,更有效地利用成员国的资源获取国际分工的利益,促进成员国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2 国际贸易中的制度因素

20世纪70年代以前,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是以李嘉图模型与H—O模型为基础的静态比较优势分析。比较优势的形成用俄林的话说,是由自然历史过程决定的。李嘉图模型与H—O模型都未解释自然历史过程是如何形成比较优势的,而是将其视为内生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克鲁格曼提出了学习曲线,考察了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以动态比较优势分析完善了静态比较优势分析。但是在比较了许多国家(印度和日本,美国和俄罗斯,韩国和朝鲜)的贸易状况后,我们会发现,决定贸易的主要因素是各个国家的制度而不完全是要素禀赋。

制度有两层含义:第一,制度是行为规则,它决定了社会主体在社会活动中的行为方式。第二,制度是人们结成的各种经济、社会、政治等组织或体制,它决定着一切社会经济活动和各种经济关系的展开的框架。制度规范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制度经济学家看来,制度一词的外延十分广泛,但其主要内容在于产权结构、企业组织、市场体制、国家制度及意识形态模式等。制度是通过改革国际贸易主体的行为函数而影响国际贸易的。

2.1 制度影响国际贸易中的交易费用

在李嘉图模型与H—O模型中,都不曾考虑国际贸易中的运输成本与交易费用。二战以来的国际贸易模型开始考虑运输成本问题,但一般仍假定交易费用为零。但国际贸易中交易费用比国内贸易更高更复杂。杨小凯证明,当分工与交易的效率大于由此而产生的交易费用时,分工与交易才会形成,那么,同理,当交易费用大到足以抵销潜在比较优势时,国际分工与贸易就可能不会发生。

交易费用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首先是信息搜寻成本。国际贸易不仅涉及风险,更涉及奈特意义的不确定性,存在着大量的信息问题。当一定的制度安排导致信息不完全与不对称时,信息搜寻成本就会放大。其次是企业谈判成本。当产权界定不明晰时,就会出现科斯意义上的“外部效应”、“高额谈判费用和监督费用”、“缺乏效率”与“搭便车”等现象,从而抑制国际贸易的发展。最后是道德风险。当一个社会的商业信誉遭到普遍破坏时,贸易中的不确定性就增加了,这一方面是增加了交易费用,另一方面又导致交易一方因相信另一方在博弈中会出现承诺不可信,从而放弃贸易合作

2.2 制度影响贸易国的技术禀赋

首先表现为产权制度对技术创新的激励。威廉姆森与德姆塞茨等人就产权制度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展开过充分的论述。如果产权边界不明晰,技术创新就会出现外部效应。在理性人假设前提下,必然会抑制技术创新。可见,技术创新与创新者的产权收益及相应的激励机制是正相关的。

其次,表现为政治法律制度对技术创新的保护,其核心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如果知识产权得不到应有保护,技术创新者就必须独立承担创新的成本,而其创新收益却为大家分享,创新活动必然受到抑制。

当今世界上,技术创新最活跃的地区,一定是知识产权得到很好保护的地区,相反,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護的地区,肯定是创新严重不足的地区。最后表现为企业制度对技术创新的传导。僵化的企业制度既不利于开发技术,又不利于传导技术创新。我国目前的情形就大致如此。当企业发展出某种新的组织模式时,就能够对技术的开发提供企业组织的制度保障,又能创造一种传导技术的良好环境。

3 制度因素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3.1 分工与交易费用

分工和专业化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与分工和专业化紧密相联的是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行为。交易是不同专业之间联系的纽带,从而使整个社会经济形成一个庞大的经济网络。有分工就有交易,有交易就存在交易费用,分工经济与自给自足经济最大的不同就是交易双方必需支付交易费用,而且分工的细化会导致交易及其成本增加。

分工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交易费用的提高,一方面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会带来经济主体之间更多的交易行为;另一方面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会受到交易费用的制约,过高的交易费用会阻碍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减少人们之间的交易行为。因此,只有分工的效率足够高并使分工带来的好处超过交易费用,分工才会不断演进。交易费用的降低会促进分工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大的规模上进行,加速市场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分工与专业化的好处和交易费用增加的两难构成了分工演进的基本约束。

3.2 降低交易费用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的内在动因

科斯将企业的边界刻画为交换的范围,企业作为一种契约组织,与外部市场相比具有减少交易成本的优越性。当市场失效了,使用市场的成本大于使用直接权威的成本时,企业管理机制将替代市场机制来协调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和配置资源,即企业将交易内部化。

尽管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在努力推进贸易自由化,但在消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建立国际货币体系,抑制通货膨胀等方面作用不大。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民族产业或是为减少贸易逆差或是出于政治原因,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来设置贸易壁垒或限制产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这时,贸易自由化无法实现,交易成本增加,资源也就无法合理有效地进行配置。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交易成本具体表现为国际市场的分割、关税和非关税的壁垒、专业化市场细分等等成本,而自由贸易区的制度安排可有效降低这些交易成本,释放出更多的潜在利润,从而给区内的人们带来报酬递增。

当我们把国家看成“超级企业”,顺着科斯定理的逻辑将市场内部化理论从微观向宏观加以扩展,有些国家逐渐地意识到:如果国家之间建立一种经济联盟,使得交易在新制度规则约束下能够绕开各种贸易壁垒和投资障碍,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降低交易的风险,减少广义交易费用,实现了各经济体的共同发展和优势互补,将一部分全球化市场内部化为区域市场,从而降低经济全球化的非系统性风险,最终使双方或多方获得的收益大于创造这种制度的成本时,一项新的制度就会产生。而当一个国家周边的国家都加入区域经济组织的地缘经济环境中时,这些周边国家通过一些制度安排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获得后发性和内生性的优势,同时,大多数一体化组织对外的贸易壁垒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或对非成员国采取种种歧视性措施,从而改变了比较优势和贸易格局。

因此,区域外的国家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最明智选择就是加入该区域经济组织。因此,不断地追求最优交易费用,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的内因。而这一目的可以通过国家谈判,通过各成员国协商一致制定对外贸易政策,兼顾了各方的经济利益,同时也对各国的外资政策改革进程进行了锁定,为对外贸易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证来实现。

3.3 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区域内的产业聚集效应

一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为国际分工和专业化提供了空间上的优势。国际间的分工与协作,在一定程度上就转变为企业内部的分工與协作,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国际生产和交换关系绕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减少了各种壁垒对国际分工的阻碍,使得在区域内部要素能自由流动,从而提高了区域内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的效率。

另一方面,区域内的企业关联还可以带来经济发展中的乘数效应。如果将区域经济一体化视为在宏观范围内通过实现自由贸易来节约交易费用的话,那么区域内的分工和专业化及乘数效应则是在微观范围内通过产业集群而优化资源配置,从而进一步降低交易费用。

区域经济“横向一体化”的发展,有助于形成了梯度发展格局及有活力的内部贸易和投资网络,充分发挥经济发展方向的同一性、产业结构互补性的特点,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加速产

业的整合与重组,进而导致外部聚集规模经济的内部化,亦即转化为单个企业的内部规模经济,从而实现完整的、良性循环的产业价值增值链和产业群。

4 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际贸易中的制度因素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有重大的影响。制度因素主要影响了国际贸易中的交易费用的大小,所以,努力协调国家间的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降低国家间贸易的交易费用,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动机。所以,制度因素可以进一步的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成员国的选择,贸易政策的协调,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经济活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通过内部化区域间相对的外部市场,从而降低由市场费用或贸易壁垒等形成的外部交易成本,还可以形成区域内的产业聚集效应。与市场因素主导的全球化相比,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可以安排和设计的,国家可以更多地基于自身的战略进行选择。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但能增加参与国家的福利,还会促使国家谈判将一部分全球化市场内部化为区域市场,从而降低经济全球化的非系统性风险。现阶段看来,区域化对成员国的经济影响远高于全球化。

参考文献

[1]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81.

[2]卢现祥,朱巧玲.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韩 帅

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论文 篇2:

探讨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的转变与创新

摘要:世界经济一体化促使国际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也使更多的企业参与国际贸易中。然而,纵观国际贸易领域而言,存在挑战与机遇,特别是在国际金融体系中,企业在增加贸易量和拓展贸易方式的同时,存在越来越显著的融资风险。为此,本文分析了国际贸易融资的涵义及其对银行和企业的好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的转变以及创新措施。

关键词:国际贸易;融资;转变;创新

日益发展的国际贸易融资有效地推动我国和外国商贸的发展,其运行机制可以促进国际融资的进行。在我国入世之后,以强大的市场潜能为依托,逐步取得了世界市场中的优势竞争地位,特别是国际贸易企业在把握国际商业环境之后,结合金融支持可以实现自身规模的深入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国际地位。

一、国际贸易融资的涵义及其对银行和企业的好处

国际贸易融资是当今在新的发展时期金融机构对外贸企业缺少资金实施的一项业务,旨在缓解外贸企业缺少资金的现状,在该业务当中,金融机构立足于外贸企业的订单向外贸企业贷款,再将相应量的资金提供给企业,让企业解决资金难题,还能够提供外贸企业在银行贷款时的担保。当今金融企业对于外贸企业实施的融资方式是兑换票据、贴现、信托收据等。我国金融企业对外贸企业的融资方式依旧处在初期,在创新金融业务方式时的主导是传统的业务范畴。当今也存在一部分银行对外贸企业融资提供相应的资金融通方式,然而,其属于银行审查方式,存在不灵活和严格的缺陷。我国商业银行的主导业务是传统的业务,像是保函和信用证等。然而,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金融业务持续创新的发展背景下,存在越来越明显的金融业务创新发展趋势,不但表现在理论上,而且显著地体现在实践上。基于金融机构创新对外贸易企业融资方式的影响下,这非常有助于外贸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的融资模式日益多元化和灵活性,也具备尤为普遍的融资方式。

作为一种金融手段,贸易融资对企业和银行都非常有利,其各自的好處是:一是对银行的好处。对于银行而言,贸易融资的显著特点是风险小,其业务过程较短,周转资金通常能够在三个月之内完成。为此,这样的资金操作比较安全。其属于一种针对企业的贷款行为,属于一种理想的运作资金方式,这是由于结合贸易融资贷款,银行的收益较大。其收益来源具备多样化方式,像是追索权、外币与本币差价收益、跟企业联系以获取大量企业的业务,其属于银行进提高竞争优势的一种关键业务方式。二是对企业的好处。企业具备资金支持之后,能够实现外国市场的拓展,属于出口扩充的有效方式之一。针对一个企业而言,资金是企业发展的命脉,如果一个企业缺少资金,那么将难以购买设备与创新技术,更谈不上扩大规模和深入发展。结合向银行贷款,企业能够实现正常经营活动的需要,完成商品的出口以及进口贸易,引导其实现国际市场的拓展以及防范资金风险。

二、我国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的转变

(一)国际贸易融资方式向多元化转变

我国以往的贸易融资方式比较单一,因为企业的主动进取以及国家的积极扶持,我国的贸易融资方式逐步转变为多元化。在融资方式上,由单一的传统信用证较易向托收以及汇款转变,像是出口押汇,如此的方式指的是出口方向银行提交和质押出口单据,银行审核正确之后,向企业垫付款项,以及向企业保留追索权的一种短时间的融资模式。如此的方式可以使出口企业得到相应阶段的资金应用权,以使其现金流压力缓解。

(二)国贸贸易融资从注重出口融资向注重进出口融资转变

因为我国人口规模大,劳动力成本比较低,所以生产产品的成本较低,再者,我国政府积极引导发展出口产业,制定了一些免抵推优惠政策,所以我国不断增加出口贸易额。然而,比例较大的出口也形成一系列缺陷。一是提高本币汇率,因为出口较多,外国购买本国商品会增多需要的人民币,这导致增加人民币需求,当本国政府保持本币供给不变的条件下,人民币会提升汇率。并且,增加国际贸易摩擦,跟我国有贸易逆差的国家会结合WTO的规则,限制对我国产品的进口。像是我国劳动密集性产品向美国出口,那么美国政府则以反倾销的方式保护其产业。二是加剧通胀。我国实施浮动汇率政策,在本币提升汇率情况下,政府会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像是实现供给货币的增加,这会增加流通的现金量,导致物价提升。倘若太过供给货币量,那么会导致通胀。因此,我国注重平衡对待进出口产业。然而近年来,基于发展衍生金融工具与基础金融工具的影响下,我国进出口融资逐步升级发展。在实施出口激励政策之后,各界都非常重视进口融资,从而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融资模式,像是我国银行实施了一种抵押贷款形式的“货押融资”,即把自身进口的银行能够接受的货物押给银行,以得到融资。

三、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的创新措施

(一)实现融资市场和服务模式的创新

进出口企业组织商业活动的根本所在是国际贸易融资方式,在创新国际贸易融资方式时,需要明确国际贸易融资的实质涵义,然后根据实际现状创新国际贸易融资方式,像是能够结合发达国家的办法,然后根据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的实际现状创新融资市场,进而实现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的优化。向融资交易机构或商业银行借贷是我国经常应用的融资方式,然而事实上,进出口企业还能够应用债券发行的一系列新型融资方式。

(二)实现工作效率的提升与投入资金的减少

对于源创新方案面临的投资成本太高的现象,应制定处理对策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以使工作时间减少,从而可以使投入的资金成本大大降低,以冲破传统工作方式的束缚,制定合理与健全的风险控制对策。在当前的国际贸易市场中,源创新的市场地位依旧举足轻重。因此,我国相关工作者应主动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明确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和改革的进程,时刻保持先进性,实现防范体系的深入完善。如此一来,不但使投入的资金减少,而且结合工作事项预估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结合如此的模式改革工作模式,以使工作者的工作状态大大优化,以及需要简化繁杂的工作事项,从而提高工作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三)在分类区别信息的基础上简化工作程序

国际贸易市场应用比较普遍的一种创新模式是吸纳创新,而在收集大量信息的情况下,需要重视信息的筛选和分类,结合简单的模式区别信息。并且在组织有关工作时,为了实现融资繁琐性的降低和工作效率的提升,务必搞好方案设计与人员选择,如此一来,才可以实现工作时间的节省,让工作者具备理想的工作状态,最终有助于我国国际贸易工作的良好开展。

结语:总而言之,在当前时期,国际贸易的融资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为此,需要实现融资市场和服务模式的创新、实现工作效率的提升与投入资金的减少、注重提高人才的专业水平和实践技能,以及在分类区别信息的基础上简化工作程序。只有如此,才可以创新国际贸易的融资方式,有效地防控国际贸易融资风险,以推动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的进步和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彦宇,吴之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经验分析[J].财经研究,2015,(08):1-14

[2]王勇,郝运.当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问题及应对策略[J].吉林金融研究,2015,(4):23-25

[3]赵坤,赵硕刚.外汇储备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J].观察思考, 2017,(9):55-57

[4]周海迪.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企业进行“一带一路”跨国投资风险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17):32-33

[5]朱钰.“一带一路”倡议下高校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初探[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12):12-20

作者:高宏祥

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论文 篇3:

绿色贸易壁垒的成因与对策

[摘要]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自由化及全球化的趋势使得国际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更加密切。本文探讨了绿色贸易壁垒的成因、特点,提出了企业跨越绿色壁垒发展对外贸易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国际贸易;环境:绿色壁垒

所谓“绿色壁垒”,是现代国际贸易中商品进出口国以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为名,通过颁布实施严格的环保法规和苛刻的环保技术标准,以限制国外产品进口的贸易保护措施,其内容涉及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再利用等整个过程有无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绿色壁垒以其外表的合理性及其内在的隐蔽性成为继关税壁垒后,国际上广泛采用的一种国际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始于20世纪80年代,近年来大有越演越烈之势,发达国家由于科技水平高,公众环保意识强,他们对人身安全健康、环保标准要求比较严格,因而成为限制进口的杀手锏,使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出口经常受阻。

1 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的成因分析

(1)WTO为促进全球化进程,倡导国际标准与技术管制,以促进市场准入,确保出口产品质量,以及人类与动植物的健康安全,这表明环保权是成员国的一项当然权力,从而为各成员国以环境保护为由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提供了合法性,难以遏指环保权在贸易领域的滥用。

(2)与其他非关税贸易壁垒相比,“绿色壁垒”既可以以国际公约、标准为蓝本,又可以凌驾于国际公约之上,提出更苛刻的要求。“绿色壁垒”名义上完全符合人类发展的趋势并有着极其广泛的保护范围。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保护地球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与人类健康势不可挡,将其纳入国际贸易规则,必须得到广大消费者的支持,环保外衣下的贸易保护主义本质却被掩盖。与此同时,“绿色壁垒”本身所保护的范围极其广泛:凡是与保护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有关的产品都是他的保护对象。而且他覆盖了原料储备、产品生产、产品包装、产品运输、产品销售、消费者使用以及废弃物处理与回收再利用的全部流程。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成员的关税都已经一降再降,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关税已经基本失去了贸易保护作用,同时传统的非关税壁垒也将逐步受到限制。今后,贸易保护主义者将更多的利用环境作为抵制外国产品入境的手段——这取决于环境保护措置转向贸易政策所具有的隐蔽性:环保是全人类所共同关心的话题,一定时期内,“绿色壁垒”会得到全人类的同情,难以限制和消除。

(4)当今世界贸易中最常见的两大“绿色壁垒”是农业(尤其是食品)与纺织业的环境保护公约。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微生物污染、动物饲料以及添加剂的管理与食品包装均有严格要求;纺织品限制漂白剂与甲醛、PH值气味等均严格设防,这无疑会使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商品严重受阻,迅速的丧失大量的市场份额。而这都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农业、纺织业自身落后的生产结构、产品结构和薄弱的环境保护意识,才导致了这种局面的出现。

2 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

近年来。“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产品以构成严重压力和挑战。我过许多传统出口产品如农副产品、食品、纺织品出口严重受阻,迅速丧失了欧、美市场的大部分份额。我国每年约有90亿美元的出口机电产品受到有关《臭氧层保护国际公约》的限制而被禁止生产和销售,还有80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受到国外绿色标志制度的影响,240亿美元出口产品达不到发达国家环保包装要求而受到影响,直接导致了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从当今世界产品出口结构来看。绿色产品出口比例日益增加,对于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我国来说,无疑会处于不利的地位。

由于我国能够直接拿来作“绿色壁垒”的环境保护法规、标准数目很少,环境技术指标体系尚为系统建立,加上环境保护门槛较低,从而导致两种不良现象:一是由于许多地区一味追求招商引资力度,规避环境影响评价等预警机制现象时有发生,常常为了眼前短暂利益从国外引进高污染、高能耗的产品和产业,造成结构性污染,加重了我过环境治理负担。另一方面,低标准的外国产品大量涌入国内市场,把我国作为抵挡产品的倾销地。许多进口食品的卫生质量低劣,大量低质量的进口产品既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又冲击了国内市场健康的发展。

3 跨越绿色壁垒的对策分析

面对绿色革命的大浪潮,作为WTO的新成员,我必须适应要求,以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我的经济发展,规划我国的对外贸易,在合理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前提下,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3.1 以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中国外贸的发展

加入WTO后,融入国际经济大市场,我国经济必然有很大的发展的机遇,特别是由于关税的降低,出口贸易将大幅度增长。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以可持续性发展理论指导中国经济发展,规划中国的对外贸易,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要协调人口、环境、资源、经济、开放等各方面的关系,追求贸易、经济、生态环境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持续发展效益。如在扩大出口的同时,必须调整出口产品的结构,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高附加值低能耗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限制和减少初级产品特别是稀缺性资源依赖性产品的出口。为加强可持续性发展基础建设,应积极鼓励开发优先领域和项目,如发展科学技术,尤其是清洁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绿色能源,发展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环境,建立可持续性发展的农业和林业体系;保护和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保护可再生资源的再生等。只有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在日趋自由化的国际贸易大市场中保持长期的繁荣与发展。

3.2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国民环保意识

无论从保护地球生态平衡,维护人类共同未来的需要方面,还是从世贸组织的宗旨和若干有关环保条款的要求方面,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国民的环抱意思,都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通过加强环抱意识和环境标准、法规等的宣传教育,特别是国际环保公约、协议等方面的宣传,使各级经贸工作者、企业领导和员工们充分认识到环境与贸易的相互协调关系,环境在我过对外经贸工作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只有促进环境与贸易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我过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高我国在环保时代的国际地位,同时也能提高企业的信誉和声誉。赢得更大的国际市场。只有环保意识深入人心,才能化做环境保护的实际行动,促进企业自觉组织清洁生产,开发绿色产品,遵守环境法规。履行环保义务,从而形成环境保护与对外贸易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3.3 提高环境标准,加速环境立法,提高抵制绿色壁垒的能力

由于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环境标准偏低,环境法规不健全,环保水平很难与国际接轨。人世后,关税壁垒的逐步减弱,虽然为我国产品出口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市场,但许多产品可能会因为安全、卫生等

诸方面不符合进口国要求而收到绿色壁垒的限制,抵消部分出口优势。因此,提高环境标准,加速环保立法,是必须加强的重要工作。

提高环境标准。加速完善环保法规体系,不仅有利于促进国内清洁生产、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的发展,开发绿色产品,提高抵御绿色壁垒的能力。而且有利于防止污染产业和污染物的越境转移。由于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日趋严格,这些国家的投资者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和逃避本过高昂的环境治理费用,往往利用我国环保标准较低的客观现实,在我国投资建造一些受到限制甚至已经淘汰的污染密集型产业,如农药、化工、造纸、印染、电镀等行业;更有甚者,一些外商直接将污染废料或垃圾利用正式或非正式渠道出口至我国。这种转嫁污染的行为加重了我国的环境压力。使我国的环境更趋恶化。其他发展中国家也遭受着类似的厄运,据绿色和平组织统计,工业化国家每年发展中国家倾倒lO万吨有毒、有害的工业废料和生活垃圾我们对次必须高度警惕,一方面通过提高环境标准、加强环保立法,有效控制污染企业进入;同时加强对进口商品的管理、审查和检验,杜绝危险、有害的废旧物品进口,以降低污染,提高我国的环保水平,尽快适应国际市场。

3.4 立环保产业发展战略,促进绿色增长方式的实现

环保产业在我国只有20几年的发展历史,尚属新兴产业,但已经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并将随着环保时代的发展而大有可为。确立环保产业发展战略。对加快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提高我国环保技术水平。促进绿色增长方式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环保产业是指以防治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所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经营销售等行业的总称。随着国际贸易中的绿色浪潮及伴随而来的绿色贸易壁垒的兴起,加之不断提高的环保标准,及日益增强的公众环保意识,企业为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树立绿色形象,社会对环保技术和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长。确立环保产业发展战略,优先发展环保产业,不但可以为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设施保障,促进绿色增长方式的实现,而且环保产业本身也将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我国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3.5 实施ISO14000,推动国内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提供了从原料开发生产到产品制造、使用及报废处理全过程的环境质量保证模式,通过ISO14000认证的企业,就意味着取得了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有助于突破绿色壁垒,更顺畅的进入国际市场。实施ISO14000过程本身就是对企业环境管理水平的一次全面检测,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按照ISO14000标准对本国企业及其产品开展认证工作,同时也对进口产品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我国也应采取积极措施,鼓励企业按照IS$014000的要求建立环境保护体系。取得ISO14000认证,不仅可以顺利进入国际市场,而且可以降低进入国际市场的各种环保费用,提高企业的信誉和知名度,增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抵消认证成本并得到更大的回报。开展ISO14000认证,有利于提高我国环境管理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尽快与世界接轨,在国际自由贸易大市场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3.6 充分发挥政府机构的维权和调节作用

面对越来越多的国外绿色壁垒,政府要设立专门机构,建立贸易壁垒预警系统,及时的通报国外贸易壁垒的信息。对此引起的经济纠纷,要认真处理,妥善处理。如确属我方责任,应积极帮助有关企业认真改动,力求尽快达到有关规定或标准;如确属外方有意刁难、过分挑副,造成我方不应有的损失时,也不能示弱,要据理力争,必要时也可动用其他贸易壁垒措施来实施回敬。维护我方的合法权益。

国际贸易中的环保标准与技术规定对于我国的出口前景至关重要。我国应在完善自我与加强贸易防范的同时及早做好关于贸易与环境问题谈判的准备,在对外贸易领域中创造积极的外部环境,早日实现贸易与国家经济地位的升级。

作者:尹庆伟 苏跃辉 韩春丽

上一篇: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论文下一篇:信用社企业经济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