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组织绩效管理论文

2022-04-19

摘要:文章从分析公共组织及其财务特征出发,探讨了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内涵、特征,提出了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目标及其内容。关键词: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理论一、引言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弱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公共组织绩效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共组织绩效管理论文 篇1:

研究性教学模式在“公共组织绩效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在本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必要性;以研究者所承担的“公共组织绩效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为依据,分析了章节教学中的具体改革措施;最后结合教学改革效果对未来的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设想。

关键词 课堂教学 研究性教学 公共组织绩效管理

1 研究性教學改革的实施背景

研究者于2018-2019学年第1学期在所在院系开展了研究性教学模式改革。本次教学改革是基于对以下现实问题的考虑。

第一,高校教师往往对“教学”和“科研”的关系认知存在误区。表现为将二者对立,认为其间是一种零和博弈的二元结构。在以科研成果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中,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认为教学活动和科研工作相互挤压排斥。第二,高校学生往往对“课程”和“学术”的关系认知存在不足。表现为将二者完全割裂,无法领会“习得-思考-发展”之间的链式关系。结业考试成为课程学习的终点,学生普遍地对每一门课程的认知停留在碎片化,不能领会本专业系列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更不能将专业课程的学习同专业实践和学术探索相结合。第三,研究性教学模式打破了“教学-科研”的传统二元结构,坚持“在教学中开展研究、将研究扎根于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载体,围绕研究主题,以自由民主的态度,通过理解、质疑、反思和批判,在反复认知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自己的学术观点。这种“共建共享”格局使教学科研互驱互利;学生也增加了学习活动的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

综上,本次教学改革拟探索如何在公共管理本科教学中构建研究性教学模式,其意义在于:对于老师而言,它能提高教师教学活动的科研价值,帮助其科研活动回归课堂;对于学生而言,它更能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培育其创造性的个性、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和具有公共精神的社会责任感。

2 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实施内容

2.1 实施原则和步骤

本次教学改革坚持了一个重要原则,即注重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研究意识。为此,学期初教学改革实施伊始,教师就向学生宣布本次教学改革的基本想法和主要内容,以正确学生的认可和配合。具体实施步骤有以下几个。

第一,确定研究课题,帮助学生做好研究规划。在学习新章节之前,老师会根据章节具体内容,向学生提供几个相关的研究课题。第二,追踪研究进展,帮助学生通过钻研回答关键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意向在课下进行准备,期间教师随时通过网络对其研究进展进行追踪辅导。第三,做好研究汇报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研究发现。再次返回课堂后,学生将以分组地形式进行研究项目的汇报。学生和老师还可以就课题展示内容展开提问及讨论,并借此与书本上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汇报形式很多,幻灯片演示,视频播放,演讲等等方式。汇报中,课堂开展积极互动,由此做到内容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和方式多样化。第四,实施研究拓展,帮助学生强化研究兴趣。在学生的课题展示结束后,老师会提出相应的总结和点评,或是与之相关的一些拓展知识。

2.2 实施主题和范围

本次教学改革以“公共组织绩效管理”为课程平台,其实施主题遍及各个章节。以下做简单梳理。

第一章,本章是全书的内容鸟瞰,教学中突出了以下教学内容:新公共管理的特点是“师法企业”,在公共组织绩效管理中,即把企业绩效管理的做法用于公共组织。本章的研究主题确定为:新公共管理的内涵和本质是什么?如何理解公共组织绩效管理是新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体现等。为此,学生课后进行了大量阅读,包括“罗斯福新政 ”、“撒切尔运动”、“戈尔报告” 等文献内容和公共管理历史事件。

第二章,政府绩效目标。本部分是为了阐述公共组织绩效目标的特征和实施步骤。为此,本章的研究主题为:我国历次“五年计划(规划)的回顾与反思”,以此分析公共组织绩效目标的层次性、系统性和时代特征。

第三章,政府绩效预算。本部分是为了阐述现代工作组织绩效预算与传统预算法,如零基预算的区别。本章的研究主题是:基于面板数据分析的地方政府绩效预算研究——以XX为例。学生根据网络文献,查阅某级政府或某公共部门近年来的年度预算表,或连续追踪多年,形成面板数据,并进行量化分析。

第四章,政府绩效合同。本部分是为了阐述绩效管理中合同型政府的运行特征。为此,本章的研究主题为:PPP模式的运用和反思——以XX地方政府为例。学生通过典型案例,结合交易成本理论、政府职能理論等,理解各类公私合营或政府采购合同产生的背景。

第五章,政府绩效程序。本部分是为了阐述当前绩效程序中的两个问题,即程序缺失和程序不规范。为此,确定的研究主题为:公共服务标准化的理论逻辑与实践反思。为此,学生查阅了大量关于公共服务中贯彻ISO9000等标准族的实际情况,从典型案例分析中认识到绩效程序的严肃性。

第六章,政府绩效规制。本部分为了阐述当前绩效规制中的两个问题,即规制不足和规制有余。为此,确定的研究主题是:网红的社会治理问题初探,要求学生通过文献阅读和案例查找,逐渐形成自己的学术性观点和主要结论。

第七章,政府绩效审计。本部分为了阐述当前绩效审计的必要性和要点。本部分采取经典文献分享的方式,要求学生阅读《腐败经济学》,并在课堂上分享读书心得。

第八章,政府绩效评估。本部分为了阐述当前绩效评估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为此,研究主题为:城市竞争力评估的指标体系设置研究。

第九章,政府绩效申述。本部分为了阐述绩效申诉的缘起和表现形式。为此,对学生提出的研究主题为:我国信访制度的变迁与反思研究。

3 本次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收获

在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下,学生一方面缺乏自主学习,会形成依赖教师的习惯;另一方面,教师包办式的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发展。“公共组织绩效管理”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目的就在于让学生能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发挥其主体作用。

3.1 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课本知识,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内容,也为学生增强其它学习能力提供保障。在老师提供一些技巧过后,学生在自己查资料的基础上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把抽象内容加以形象化的记忆与理解,此外,每个学生对于知识都有自己的理解体会,针对不同知识内容可以总结形成自己的记忆方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鼓励采用启发讨论、问题探究、案例分析、科研训练、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线上线下、反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还课堂于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切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素质。最后大家思想的相互碰撞,交流促进更好的把握。

3.2 有利于理清思路,构建更加系统的知识框架

课本里的每一部分内容都是彼此联系形成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不可孤立对待,闭门造车。教学改革强调要把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整合,注重零散知识对知识体系的补充与融合,达到统筹兼顾的效果,一是以目标、程序等专题为线索引导,使各大专题按线索依次展开,拓展出若干小专题,如目标内涵,分类,管理;合同专题下合同运行的条件,结构,角色等;规制专题下的理论、分析、改革等;程序专题下的优化个规范等各方面。在老师概括的知识体系框架下,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特点进一步理解内化,确定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层次及隶属关系,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

3.3 深化对学科知识的挖掘和联系

挖掘学科知识体系,包括学科重点内容、内部联系以及跨学科学习等等,有利于把握学科内部的知识主干及支流,理解学科知识间的综合联系,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材知识基础上的深入挖掘,有助于学生更全面了解学科知识。教学改革更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对比与综合关系,理清学科知识内部横向与纵向联系,提高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控能力,使学生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以此提高综合归纳概括能力。教学改革同样注重以学习中的学科知识为基础,与其它有关联的学科知识对比分析,以跨学科的方式拓宽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角度,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如,在讲到政府绩效规制的同时,提到之前所学到管理学中的知识点,二者相互联系。

3.4 考核标准多元化,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课程改革后,教师根据专业特点、课程性质以及教学目标,采取多种形式考核,注重实效性。加大日常教学考核成绩所占比重,强化对学生平时学习状况和阶段性学习效果的考核与评价。具体成效即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充分发挥了一批创造能力强的优秀学生的积极性,一些低年级学生还被推荐进入项目课题组,其科研创新潜能得到进一步锻炼与成长。

教学改革实践得到学生的支持与肯定,同学们纷纷反馈:“切身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快乐,也让我更加理解教师授课的真正意义在于点拨引导而不是强加灌输,学习需要自己主动”;“老师启发式教学方法使我非常受益,我们的思维不再受到禁锢,知识是自己和老师一起探索的,而不是从课本上背下来的”;“课后留问题,自己提前查资料是一种温故知新的好方法,可以理解掌握一些原本很模糊的理论概念”;“写作过程中,我们学到的不仅是如何去写,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归纳总结,我在老师身上学习了很多思维方法,收获很大。”

参考文献

[1] 方振邦.政府绩效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2] 韦冬余.研究性教学的基本模式[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6.10.

[3]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性教学网 http://rucres.ruc.edu.cn/

作者:李红玲

公共组织绩效管理论文 篇2: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初探

摘 要:文章从分析公共组织及其财务特征出发,探讨了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内涵、特征,提出了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目标及其内容。

关键词:公共组织 财务管理 理论

一、引言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弱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1989年美国审计总署和总统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对联邦政府的“高风险”项目进行研究,识别出多达78个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題的存在使得潜在的联邦政府债务达到数千亿美元。为解决上述问题,19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首席财务官法案》,目的在于提高联邦政府的财务管理水平。我国近些年来审计署披露的中央、地方政府部门及某些高校、基金会的违规违纪案件更是令人触目惊心。人们不禁要问这些过去的“清水衙门”为何成了事故频发区,它们到底是怎么管理的,违规违纪案件为何屡禁不止?

在这一背景下,理论界对公共组织财务管理问题展开了研究。英国学者John.J.Green出版的《公共部门财务管理》一书中,以英国为例对公共部门的财政控制、预算等问题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我国学者李建发对公共组织财务与会计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在其发表的论文“市场经济环境下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规范”,“公共财务管理与政府报告改革”等研究成果中对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性质、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加强公共组织财务管理若干建议。姜宏青在“公共部门理财学科的兴起与建设”一文中从学科建设角度分析了建立公共部门理财学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公共部门理财学科的构建设想。这些研究无疑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但总体来说,我国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刚刚起步,现有研究成果中就公共组织财务管理某一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的比较多,探讨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理论问题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基于此,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着对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内涵、特征、目标及内容进行探讨。

二、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含义和特点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也称为公共部门财务管理或公共财务管理,是指公共组织(或部门)组织本单位的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

(一)公共组织

社会组织按组织目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为组织成员及利益相关者谋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营利性组织,一般称为私人组织,包括私人、家庭、企业及其它经营机构等;另一类是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的非营利组织,一般称为公共组织,包括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

在我国公共组织主要指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从理论上讲,国有企业也属于公共组织,但由于其运行和管理方式比较特殊,一般不把其包括在公共组织中进行研究。

公共组织具有组织目标的非营利性和多样性,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非竞争性,行为活动的规则导向性以及通过行使公共权力来管理公共事务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公共组织的财务活动明显区别于私人组织。

(二)公共组织财务的特点

公共组织财务包括财务活动的组织及其所形成的财务关系的处理,其中财务活动主要指围绕组织资金的流入、流出所进行的组织、计划、控制、协调等活动。公共组织财务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财政性。公共组织的资金运营与财政资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大部分公共组织(主要是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于财政资金。(2)由于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是公共财政的具体实施者,因此公共组织财务活动就是财政政策的具体执行和体现。(3)公共组织财务活动的结果和效率直接影响到财政目标的实现。

2.限制性。公共组织是用别人的钱给别人办事,缺乏责任约束和激励机制,为防止公共组织滥用公共资源,各国政府对公共组织的资金管理一般较为严格。与私人组织相比,公共组织在资金的筹集和使用上受到较多的限制。(1)公共组织资金的筹集、使用方向和金额应严格以部门预算为基础,并非组织自主决定。(2)公共组织(主要是政府部门)在资金管理权限上受到限制,如我国政府采购制度规定,政府部门采购大宗商品和劳务的活动要由财政部门代为进行,政府部门在资金管理权限上受到相当大的限制。

3.财务监督弱化。私人组织的财务活动一般会受到来自产品市场、资本市场、投资者、债权人、社会中介等多方面的约束和监督,与私人组织相比,公共组织由于来自所有者和市场的监督弱化,导致其财务监督弱化。(1)资金提供者监督弱化。公共组织的非营利性决定了公共组织资金的提供者不能从组织的运营中获得经济上的收益,他们既不享有经营管理权,也不享有收益分配权,这样公共组织就缺乏最终委托人的代理人,不存在“剩余索取权”的激励机制。因此,与企业投资者相比,公共组织资金提供者对组织的经营和财务活动情况关注度较低,对组织运营的监督相对弱化。(2)市场监督弱化。公共组织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如公共安全、社会秩序等往往具有垄断性,一般不需要由具有竞争性的市场来评价其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公共产品市场的这种非竞争性,使得公共组织缺乏来自市场的竞争和监督,这也是造成公共组织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

4.财务关系复杂。公共组织财务活动涉及面广,影响大,所体现的财务关系也比私人组织复杂。(1)利益相关者众多。公共组织在组织资金运动,提供公共产品的过程中既涉及到与财政部门及其它职能部门的关系也涉及到与供应商、金融机构及社会公众等关系,利益相关者众多。(2)既存在经济关系又存在政治关系。私人组织财务活动体现的是市场规则下的经济关系,而公共组织财务活动所体现的既是经济关系又是政治关系。公共组织的资金从根本上是来源于纳税人等社会公众,其产品也是服务于社会大众,其财务活动的背后反映的是政府的政策选择,体现着政府的意图。因此公共组织资金的流动和分配就不仅仅体现着经济关系还体现着一种政治关系。

(三)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特点

1.以预算管理为中心。在本质上,公共组织是受公众的委托利用公共资源来提供公共服务,但它缺乏利润等明确的指标来反映公共组织委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通过预算模拟市场机制来组织、指挥公共事务活动,通过预算将公共组织所承担的受托责任具体化、数量化、货币化,使之成为代理人的具体目标和委托人控制的具体标准。预算管理是公共组织管理的核心和基础,必然也是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中心。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就是围绕着预算的编制、执行、检查、考核进行的,公共组织的资产管理、收入支出管理、绩效考核等都是以预算为基础展开的。

2.兼顾效率和公平。财务管理的本质是提高资金效率,实现价值增值。虽然公共组织开展业务活动的目的是执行或提供社会管理或公益职能,没有直接经济目的,但公共组织同样需要讲求效率,追求费用最低化、回报最高化以及正的净现值等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公共资源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当然,公共组织的效率目标可能会与公共组织的其他目标产生矛盾。因此,公共组织在确定财务管理目标,进行财务决策时要兼顾效率和公平。

3.微观性。由于公共组织资金具有一定的财政性,因此人们常常将公共财政与公共财务混为一谈,用公共财政代替公共财务。虽然公共财政与财务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两者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公共组织财务管理是为本单位开展各项业务活动服务的,侧重于公共组织单位微观的财务活动。而公共财政是为保证公共财政职能的全面履行服务的,侧重于政府的宏观财政收支等活动。

4.手段的多样性。企业财务管理主要通过经济手段实现管理目标,而公共组织实现目标的手段更加多样化,既可借助其公共权力通过法律或行政手段实施管理如预算管理、目标管理等手段,又可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借助经济手段如政府采购过程中的招标,公共投资项目决策中成本效益分析等手段。

三、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目标

公共组织是以实现社会公益而不是追逐利润最大化为宗旨的非营利组织,其财务管理目标应服从于组织宗旨。财务管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价值管理保障组织资源的安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物质保障,实现组织宗旨。因此,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目标是在保障社会公益目标的基础上,科学合理有效地筹集、运用和分配组织的公共资源,实现公共组织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层次:

(一)保障公共资源的安全完整

这是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初级目标。与企业相比,公共组织缺乏责任约束和激励机制,财务监督弱化,容易造成公共资源的流失和浪费。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初级目标就是保障公共资源的安全完整即通过科学编制政府公共部门的预算,统筹安排、节约使用各项资金,建立、健全政府公共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资产管理,保障预算的严格执行,防止资产流失和无效投资。只有保障公共资源的安全完整才能为公共组织实现社会公益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

(二)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这是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中级目标。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就是要通过绩效管理、成本控制、资产管理等手段,帮助公共组织科学决策,合理配置使用资源,注重资源的投入产出分析,提高公共组织资源的使用效率。

(三)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这是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高级目标。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财务管理活动帮助公共组织科学有效地组织分配财务资源,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四、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内容

企业财务管理围绕着资金运动而展开,主要内容包括筹集、投资、运营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由于公共组织财务活动的特殊性,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具有更为广泛的内容,不仅包括对公共资金的管理还包括对各种公共资源的管理以及公共组织绩效管理。主要内容如下:

(一)预算管理

预算是公共组织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集中反映了公共组织资金的收支规模、业务活动范围和方向,是其财务工作的综合反映。预算管理是对公共组织进行财务监管所使用的主要手段,通过预算编制可以提高公共组织对未来事务的预见性、计划性,规范公共组织财务收支活动。预算审批特别是政府部门的公共预算审批实质是民主参与公共资源分配决策,提高公共财务透明度的一种形式,是对公共组织财务活动的一种事前控制。

1.公共组织预算与公共预算的关系。公共预算(也称政府预算)是综合反映一级政府年度收支的计划,是政策性的,反映的是政府的意图,体现的是公平。公共预算主要用于配置资源,分配收益和成本。公共组织预算是执行性的,是具体部门的年度收支计划,反映的是公共资源使用的效率。

公共组织(主要是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预算是政府预算的基础,公共预算由各具体的政府部门预算和事业单位预算构成。公共组织预算是在公共预算的框架下编制和实施的。

2.公共组织预算管理的内容。从预算管理的流程看,公共组织预算管理主要包括:(1)预算基础信息管理。公共组织预算是在充分分析组织相关信息如人员数量、各级别人员工资福利标准、工作职能、业务量、业务物耗标准等基础上编制的,基础信息的全面、准确是预算编制科学性的重要保障。在相关信息中定员定额信息是最重要的基础信息,定员定额是确定公共部门人员编制额度和计算经费预算中有关费用额度标准的合称,是公共部门预算编制的依据和财务管理的基础,也是最主要的单位管理规范。受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影响,近年来政府机构撤销、增设、合并频繁,政府部门原有的定员定额标准已不符合实际情况,迫切需要重新制定科学合理的定员定额标准。另外,还应建立相关的统计分析和预测模型,对部门收支进行科学的预测,提高预算与实际的符合度,便于预算的执行和考核。(2)预算编制。预算编制管理的核心是预算编制、审批程序的设计和预算编制方法的选择。(3)预算执行。预算执行环节的管理主要是加强预算执行的严肃性,规范预算调整行为,加强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控制。(4)预算绩效考核。将预算执行结果与业绩评价结合起来。

(二)收入与支出管理

公共组织收入一般是指公共组织为开展业务活动和完成公共任务依法获取的非偿还性资金。公共组织支出一般是指公共组织为开展业务活动和完成公共任务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与设施。

企业的收支活动都是通过市场竞争实现的,所以,只要符合国家法律和企业战略要求其收入越多越好,并且收入与支出之間存在着明显的配比关系。公共组织的收入大多是靠公共权力强制获得,支出与收益也不存在明显的配比关系。这样,作为公共组织的管理者有可能存在道德风险,为了部门或个人利益滥用公共权力“自立规章,自收自支”各种收费、罚款、集资、摊派,损害公共利益。因此,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应更加关注组织收入与支出活动,其目的是合理确定收入规模,规范收入来源,优化收入结构,正确界定公共支出范围,规范支出活动,建立合理的理财制度。

公共组织收支财务管理制度一般有:

1.内部控制制度。在公共组织内部科学设置职务和岗位,使得不相容的职务和岗位分离,形成部门和人员间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的机制,防范公共组织在资金收支活动中的资金流失、被侵占、挪用、转移和贪污等问题的发生。

2.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建立健全公共组织财务审批制度是部门财务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只有这样才可能保证公共组织收支规范化。

3.内部稽核制度。公共组织要建立内部监督审查制度,定期对组织资金的收支情况进行监督审查,及时发现问题,防止资金管理方面的漏洞。

(三)成本管理

由于公共组织的公共特性,长期以来我国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部门只问产出,不问投入;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以致行政成本总量偏高、投入与产出明显不对等,这种情况在事业单位和一些民间非营利组织中同样存在。

虽然公共组织主要目的是为公众利益服务的,但并不是不讲成本与效益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摆脱财政困境与新公共管理思潮的驱动,西方各国政府已把注意力从资源分配转移到成本核算和控制。

公共组织成本管理应包括以下内容:

1.综合成本计算。寻找成本驱动因素,按驱动率分配管理费,并归集到相应的职能、规划、项目和任务中,以便在资源成本率分配管理费用,和资源用途之间、以及成本和业绩之间构建联系,从而明确各自责任。

2.活动分析和成本趋势分析。对政府项目和流程进行分析,寻找较低成本的项目和能减少执行特定任务的成本途径。

3.目标成本管理,即恰当的制定和公正地实施支出上限,合理控制业务成本。

4.将成本同绩效管理目标联系起来,实施绩效预算和业绩计量。

(四)投资管理

公共组织投资主要指由政府或其它公共组织投资形成资本的活动。公共组织投资包括政府组织投资和非营利组织投资。其中政府的投资项目往往集中在为社会公众服务,非营利的公益性项目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具有投资金额高,风险大,影响广等特点。非营利组织投资主要指非营利组织的对外投资。

公共组织投资活动的财务管理主要侧重于:

1.对投资项目进行的成本—效益分析和风险分析,为公共组织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政府投资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要综合考虑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健全相关制度提高投资金使用效率。如采用招投标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建立科学的核算制度,提供清晰完整的投资项目及其收益的财务信息。

(五)债务管理

公共组织债务是指以公共组织为主体所承担的需要以公共资源偿还的债务。目前,在我国比较突出的公共组织债务是高校在扩建中大量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债务。

有些学者将政府债务管理纳入到公共组织财务管理中,本文认为是不妥的。因为大部分的政府债务如债券、借款等是由政府承担的并未具体到某个行政单位,行政单位的债务主要是一些往来业务形成的且一般数量并不大。政府债务应属于财政管理的范畴,行政单位的债务管理属于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范畴。

从财务管理角度实施公共组织债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有:

1.建立财务风险评估体系,合理控制负债规模,降低债务风险。公共组织为解决资金短缺或扩大业务规模,可以适度举债。但由于公共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偿债能力有限。因此,建立财务风险评估体系,根据组织的偿债能力,合理控制负债规模,降低债务风险。

2.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避免债务危机。

3.建立科学的核算制度,全面系统地反映公共组织债务状况。

(六)资产管理

公共组织资产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基本物质保障,然而由于公共组织资产的取得和使用主要靠行政手段,随意性较大。目前我国公共组织间资产配置不合理,资产使用效率低,资产处置不规范等现象较多。

从财务管理角度实施公共组织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有:

1.编制资产预算表。公共组织在编制预算的同时应编制资产预算表,说明组织资产存量及其使用状况,新增资产的用途、预期效果等,便于预算审核部门全面了解公共组织资产状况,对资产配置做出科学决策。

2.建立健全资产登记、验收、保管、领用、维护、处置等规章制度,防止资产流失。

3.建立公共资产共享制度,提高公共资产利用效果。

4.完善资产核算和信息披露,全面反映公共组织资产信息。

(七)绩效管理

建立高效政府、强化公共组织绩效管理是各国公共管理的目标。绩效管理重视公共资金效率,将公共资金投入与办事效果的比较,促进公共组织讲究效率,是实现公共组织社会目标,建设廉洁高效公共组织的必要条件。

从公共组织财务管理角度看,主要是把绩效管理同预算管理、公共支出管理等内容结合起来。

1.建立以绩效为基础的预算制度,将绩效与预算拨款挂钩。

2.建立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制度。

3.在会计报告中增加年度绩效报告。

4.开展绩效审计,进行有效监督。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厅立项的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基本理论研究”(项目编号:J10WG15)的阶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美】阿曼.卡恩等编.孙开等译.公共部门财政管理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英】John.J.Green.公共部门财务管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3.李建发.市场经济环境下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规范—兼论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改革.事业财会,2004(1)(2)

4.李建发,肖华.公共财务管理与政府财务报告改革.会计研究,2004(9)

5.姜宏青.公共部門理财学科的兴起与建设.会计研究,2008(8)

6.荣莉.公共财政框架下政府公共部门的财务管理.企业经济,2005(10)

7.侯江红.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张国生.改革预算会计与构建政府会计体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6)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国际商学院 山东青岛 266071)

(责编:贾伟)

作者:周咏梅 王孟龙

公共组织绩效管理论文 篇3:

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绩效管理刍议

[摘要]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绩效管理的复杂多样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和指引。本文试图梳理公共支出绩效管理的基础理论和价值功能,揭示其对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绩效管理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

[关键词]地方政府支出;绩效管理;基本理论;价值功能

公共支出绩效管理正在成为世界范围内各国政府实施公共财政改革的代名词,并对政府的公共组织行为、财政管理制度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着深远意义。无论对于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绩效化管理及其制度改革都是为了“创造一个少花钱多办事的公共服务性政府”。公共支出绩效管理本身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一、公共选择理论与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绩效管理

作为公共财政两大基础理论之一,公共选择理论最早始于“公共选择理论之父”邓肯·布莱克于1948年提出的中位选民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以经济人假定作为分析的逻辑前提,认为绩效管理表面上是政府的选择,但本质上是公共或者公众选择在公共支出领域的必然结果。以下通过几种典型的公共选择模型来说明公共选择理论对公共支出绩效管理的影响。

(一) 官僚预算最大化模型

官僚预算最大化模型是1971年尼斯坎南提出的。尼斯坎南模型假设官僚及官僚机构是追求预算规模最大化的。相关研究认为,政府官僚的效用函数包含了诸如权力、声誉、薪金、津贴、产出等诸多变量,其中大部分都是预算的正的单调函数,预算规模越大,官僚或者官僚机构的效用也越大,因此,官僚机构会追求部门预算规模的最大化。尼斯坎南模型的成立表明了公共支出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揭示了公共支出绩效管理的困难和阻力。

(二) 罗森豪和罗默的提议者模型

1980年,罗森豪和罗默建立提议者模型,模型假设:地方公共产品的支出数量由公民投票机制来决定;供给主体是地方政府;提议公共支出数量的代理者是法定的、能够代表选民的、并且知晓选民的偏好;如果法定代理者提出的公共支出数量在公民投票中被否决,公共支出数量将依据最大预算限额来确定;最初法定代理者的提议和基准数量的提议者都是预算效用最大化者。如果这些假设成立,那么,公共选择的提议者模型将会导致支出规模的绩效水平很低。

(三) 贪婪政治家模型

贪婪政治家模型是由麦戈瑞建立的。1975年,麦戈瑞在研究中指出,自利的政治家们在并不完全会按照他们竞选时承诺的公民利益最大化来行动。为了最大化自身福利,政治家们可能会将大量的公共性资金用于没有实际绩效的政绩工程,并通过大量的不完全的甚至是错误的信息来误导选民或者纳税人,从而产生公共支出“绩效幻觉”。显然,贪婪政治家模型在本质上类似于尼斯坎南模型。

二、 公共产品理论与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绩效管理

最早的公共产品定义出现于1954年萨缪尔森的《公共支出纯理论》。萨缪尔森认为公共产品受益上的非排他性,会导致公共产品提供方面的“搭便车难题”。同时,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最大的区别特征是它消费上的非竞争性。1956年,蒂鲍特发表了著名的《一个地方支出的纯理论》。随即地方公共产品的文献大量涌现,丰富的公共产品理论对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绩效管理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

首先,公共产品理论认为只有当公共产品活动处于合理的领域时,对其展开绩效管理才可能是积极、有效的。在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提供领域,存在着严重的市场缺陷和市场失灵,因此,运用公共资金提供一定数量的公共产品成为政府的重要职责。从实践层面看,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目标和内容是政府公共职能的明确化和具体化,绩效目标与公共支出的供给范围和规模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会对强化公共资金的公共性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

其次,公共产品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为公共支出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设置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公共产品根据受益范围的不同可划分为全国性和地方性公共产品。按照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全国性公共产品应由中央政府来供给,地方性公共产品则由地方政府来供给。相应地,公共支出绩效管理工作也划分为中央政府公共支出绩效管理工作和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绩效管理工作。

最后,从国内外实践来看,公共产品和公共支出绩效管理之间客观上存在良性互动关系。提供公共产品是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与全体社会成员的自身利益紧密关联。明确了公共支出的使用范围,社会公众的关注焦点就会集中在公共支出的使用效率、效果和效益上。所以公共支出绩效管理的根本出发点不在于节约了多少了财政资金,而在于资金使用的效率、效果,在于促使政府各部门提供更为有效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三、3E理论与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绩效管理

3E理论是著名学者芬维克1955年提出的。3E是指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目前,3E理念已经成为西方国家公共支出绩效管理制度的基本理论平台。国内学者也将3E理论确立为公共支出绩效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原则。根据3E理论,理想的、完美的公共支出应该是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的高度和谐统一。对于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绩效管理而言,3E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

首先,3E理论较好地兼容了理念的先进性和操作的可行性。理论上,对公共支出实施绩效管理无疑是绝对正确和十分必要的,但如何科学、全面地对支出项目、单位或者部门实施绩效管理却是一道难题。3E理论要求对任何一项公共支出,既要关注财政资源投入的多少,又要关注产出的效率高低,还要关注其影响结果的好坏和程度。这三个关注构成了评价任何一项公共支出对象的三个重要维度。

其次,3E本身的理念内涵是选择绩效管理评估指标的重要指南。3E体系的具体内容包括:经济性评价指标、效率性评价指标和效果性评价指标。芬维克的3E绩效管理指标模式要求我们在经济类指标内考虑“成本”与“资源”,在效率类指标内考虑“投入”与“产出”,在效果类指标内考虑“产出”与“结果”,最终通过所有指标的综合来考量评价对象的绩效水平。

最后,3E对于我国公共支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很好的导向和监督功能。目前,我国公共支出管理中存在着诸如政府公共服务的缺失、专项支出“只见投入难见产出”、公共投资领域的“胡子工程”等问题。3E要求政府部门用最低的成本、最少的资源的投入、最高的效率提供服务,并取得最好的效果,这对于我国公共支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很好的导向和监督功能。

四、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绩效管理的价值功能分析

公共支出绩效管理的价值功能分析对于我们充分认识公共支出绩效管理的重要性以及挖掘公共支出绩效管理的效能至关重要。地方政府实施公共支出绩效管理是一个动态的渐进过程,公共支出绩效管理价值功能的体现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笔者认为,公共支出绩效管理的价值功能主要表现为理念价值功能、财政价值功能和制度价值功能三大方面。公共支出绩效管理在初始阶段首先表现为一种理念价值。理念价值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灌输和普及绩效管理的基本概念、存在意义以及公共价值观、公共责任和公共职业道德观念。公共支出绩效价值认同阶段的主要作用在于强化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绩效观念、强化政府部门的服务观念、强化政府部门和全体公众的社会公共责任,弱化官僚化、自我主义和本位主义观念。这种理念价值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持续的,这个价值阶段或短或长,但都不可或缺。

与理念价值功能相比,公共支出绩效管理的财政价值功能是实在的、有形的。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公共支出绩效管理能够有效的节约财政资金,降低公共支出中的浪费和低效率问题;其次,公共支出绩效评估与管理要求按照绩效高低安排预算资金,这使得优化公共支出结构变得可行;最后,公共支出绩效管理作为一种制度化工具,从根本上能够改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品质,强化公共支出效果和效率。

从长期发展来看,公共支出绩效管理的财政功能价值必然要求公共治理制度层面的改革,即公共支出绩效管理的制度价值功能变得重要。公共支出绩效管理的制度价值功能主要是指公共支出绩效评价与管理本身有利于政府支出管理以及公共行政和公共服务的变革。事实上,公共支出绩效管理对于政府职能优化、政府机构改革及其业务流程的再造以及公务人员官僚化形象的改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间接作用。基于公共支出绩效管理本身的复杂性、困难性,公共支出绩效管理的三种价值功能往

往是融合的、交叉式共同发展的。

[参考文献]

[1]詹姆斯·M·布坎南.公共财政[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

[2]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美国政府绩效评价体系[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4]王磊. 试探公共产品最优供给规模及效率的模型与方法[J].经济与管理,2007,(7).

作者:王丹宇

上一篇:证券投资长期预期论文下一篇:学校流行音乐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