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组织绩效的压力管理

2024-04-22

影响组织绩效的压力管理(精选6篇)

篇1:影响组织绩效的压力管理

影响组织绩效的压力管理

摘要:压力对于组织绩效的影响巨大。环境、组织、组织成员自身三者都能对个人产生压力,现代社会人的心理越来越得到重视,压力是社会组织、组织成员面临的主要问题。压力的处理不仅关系到个人的长远发展,对于组织的未来经营具有重大的影响,尤其是组织绩效的发挥。因此,组织不能忽视对于成员的压力管理,把情绪的力量转化为组织的绩效是建立压力管理的有效模式。每个成员的的全面发展,都是发展压力的管理模式的重要因素。组织和个人所面临的压力是一把双刃剑,为了实现双方的得利益,组织关心员工的工作状态,致力于把组织的绩效与个人压力联系在一起,创造两种不同的压力管理模式,实现绩效目标。关键词:绩效;压力;组织;创造

一 压力和绩效的比较

组织中压力是绩效的巨大影响因素。两者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两者都是组织发展的关键。比较这二者的差异,可以发现压力与绩效的曲线关系。绩效包含成绩和效益两方面内容,组织绩效指组织在管理本身任务的完成、目标的实现以及效率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效益。它建立在个人绩效的基础上,但个人绩效并不能保证组织是有效率的。其次,从经济学层面来说,绩效可表示从过程、产品和服务中得到的输出结果,是效率和效能的总和。组织绩效涉及组织内外部信息沟通、组织结构调整、人员配备、行为约束、情绪控制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也包括了压力在内。

压力,在物理学上定义为两个物体相接触表面的作用力。这里,压力管理中的压力则表示一种人的状态,受到环境刺激而本身对这种刺激所产生的一系列反应,通常个体在实现预定的目标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而产生的这种状态。压力是个体对社会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仅发生在组织之中,家庭和个人心理都会产生由“S—R模式”所带来的刺激反应效果。个人压力主要分为工作压力、家庭压力、心理压力。工作压力是由个体参与社会组织工作面对任务、人际关系、自我角色定位等环境所产生的压力。家庭压力包括工作与家庭的冲突,以及离婚、分居、关系不协调等家庭问题造成的压力。心理压力主要由个人对于周围的认知结果而强加于自身的一种紧张状态。不同来源的压力分担不同的后果,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社会压力。

从上面两者简单的阐述我们可以把压力与绩效之间的关系用倒U型曲线来表示。首先,压力与绩效变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压力与工作绩效成正比,当压力越大,任务难度越高,员工激发的潜力越大,发挥的工作绩效越高。工作中不会感到厌倦、无聊,并提高了员工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保持了对工作的热

情,调动起积极性,充分参与到组织活动中,显示一定程度的压力对于员工的工作绩效具有积极作用。第二阶段,从压力顶点过后,组织中的部门或单一的成员已经难以承受如此之高的压力水平,达到了极限。巨大的压力严重影响了组织部门或成员能力的发挥。用个体成员做例,焦躁的情绪是成员超压的一个重要表现,任务难度过高,情绪得不到及时的调节,工作中常常心不在焉,该成员已经难以发挥正常的业绩水平。企业中这些现象屡见不鲜,用销售业绩来解释,销售公司的经理执行销售任务,面临两种状况:其一,需要完成的目标难度小,受到的压力小或几乎没有;其二,任务难度过高,销售经理难以承受该种情况下的巨大压力。上述两种情形,销售经理都有两种选择,一是接受任务的难易要求,努力完成预期的目标,二是努力保持原有的绩效水平,即完不成该项任务。第一种选择,销售经理面临的压力大或者小,他依然会完成组织的原有的任务要求,保持原有的绩效水平,甚至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出突破。第二种选择,销售经理认为该任务要求已经超出了本身的能力,若他继续执行任务,面临各种各样的烦恼、忧虑,不仅会改变他本身的正常行为,还会影响到工作能力的正常发挥。这就是压力造成的后果在组织中影响绩效的行为,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压力所造成的影响不同,但压力对于组织绩效都能起到一定影响作用,尤其在组织成员的个人压力表现上。因此,我们需要探究引起这些压力的来源。

二 影响组织绩效的三种压力来源

(一)不同的环境,效率差异

个体在不同的环境中,所承受到的压力是不同的。用两类人来说,处于决策层的领导,每条都需面对海量的信息文件,无时无刻都需要思考每一条意见,而他周围的人员通常都是在等待着他的决策。有时候,他还必须面对各种各样的刁难,如何处理这些问题都压在他的肩膀上。第二类人,处于执行层面的工作人员,即等待第一类人决策的人,该工作人员只需负责贯彻、执行具体的方针、政策,不需像决策的领导一样,每天都面临决策的环境。工作人员只需考虑的是如何更好地执行上层的决策,减少成本的损失,提高决策所能获取的最大效益。与第一类人所处的环境相比,他们具有更大的自由性,没有专门的人来等候结果,执行结束后,报告也是自身提交给上层领导机构,有时会有上层领导的督促,但依然构不成威胁性的压力。上述探讨了两类人的不同情景,个体成员处于轻松愉快的环境比处于严肃、紧张的环境的所形成的压力更小。轻松愉悦的周边环境一般能让个体感到工作的协调和轻松,进入良好的工作状态,而在严肃、繁杂的环境下工作,会增添工作人的厌烦情绪,影响本身的工作能力。假设一间办公室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文字材料,并且摆放的到处都是,从视觉上就让工作人员感到不协调,在这种环境下工作更难以专心,加重由不协调的办公室而引发的各种不良情绪,像焦虑、紧张。心不在焉等。总体来看,环境是引发人们压力的一种因素。

(二)组织任务、目标的引发

组织是引发个体压力的又一因素。组织中成员众多,无法兼顾到每一位个体成员。营利性企业为了完成预定的目标,给企业中的每一部门分配了不同的任务,部门又会给成员下达任务要求。假定该公司设定了盈利一千万的目标,分配到你身上的任务目标是十万元,但是一般情形下,你只能完成五六万的盈利额,及时超常发挥也只能增加一至两万元的盈利,若完不成任务要求不仅拿不到奖金,连基本的工资也无法保证,时间又很少。该种情形下,任务要求的升高,需求组织成员更多的能力去完成任务,但无法保证能够定期完成,自然而发的紧迫感,使该营利性企业成员感到比以前更多的承担力,即更多的压力。组织中任务的难易程度只是造成组织成员压力的一个方面,职位升降、奖金多寡、部门关系、人际关系等因素不再详细介绍,这些因素每一个组织都无法根除。

(三)个人的压力变化转变为不同的绩效结果

个人的心理变化、社会关系、家庭状况等都会造成潜在的压力来源。家庭是引发个人压力的首要考虑因素。家庭矛盾、冲突、关系不协调等状况都会影响到个体成员在工作中执行任务的效率。通常成员有烦闷、苦恼的表现,自身的负面

情绪得不到有效缓解,都会限制他正常水平的发挥。正常的工作能力发挥不出来,心理产生担心、害怕、紧张、焦虑的情绪,甚至愤怒。比如,闹离婚的夫妇,在工作中难以表现突出,因为来自离婚的家庭冲突使双方的精神都备受折磨,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到成员的工作表现,我们不能希望一个精神错乱的人来制造大炮。心理上的折磨,精神上的疲惫,有可能让双方一天的工作都不能专心,承受彼此带来的压力,难以走出自我的阴影。

心理压力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包括每一个年龄段,儿童有成长的压力,青少年有升学的压力,中年人有工作的压力,老年人有家庭的压力。一方面外部环境强加到自我身上,另一方面自身给自身强加压力。心理咨询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这种强加性。首先,解决每一个人的心理困惑,走出自我的牢笼,然而大部分的人认为给予牢笼的是外界因素,不是自我上的一把锁。实际中,清晰的认识到在根本上是由于自身的误解再强加于自身。心理压力和家庭压力都是来源于个人压力的一种表现,在社会生活中,个人也能成为压力的来源。

上述三种压力来源揭示了组织绩效的有效实现与压力的来源脱离不开关系,环境、组织、个人都是造成压力的源头,想要更好地实现组织的经营目标,必然要解决成员的切身问题,而压力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同时,我们看到在组织中这三种源头是无法避免的,各种要素息息相关,压力通过这三种来源与组织的经营目标相关联,组织需有效的解决运营的目标实现问题,那么,就需要把压力的各个产生因素搬上办公桌。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又可以转化为组织绩效提升,所以压力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组织的绩效。

三 改变组织绩效的压力管理模式

(一)创造压力管理模式

压力管理是一个抽象概念,字面上的意思是利用压力进行组织有效管理。实际中可以分为两种截然相反的模式,一种是创造模式,另一种是减缓模式。创造压力模式即为组织内部部门、成员制造一定的压力,形成一定程度的压力环境。比如设置较高的组织目标,提高任务的难度,让部门、成员感受到紧迫的氛围,促使其奋发努力完成工作目标,提高组织的绩效水平。著名的海尔公司,在初期阶段,做出了砸毁不合格冰箱、坚决保证质量的行为,海尔公司就是要保证它自身的质量水平,按逻辑推断来说,事无完美,海尔公司的质量要求可以说是对该公司本身巨大的挑战,也是对员工生产的高度要求。这种情形下,要生产出质量过硬的产品需要承受来自自身承诺以及各界观察的巨大压力,当然,海尔公司承受住了由自身创造来的各界压力,成功的迈进了国际市场,成为知名品牌。

第二种方式是组织对于职位的安排,包括职位高低、职位薪酬、职位晋升三方面。这里把职位高低与职位薪酬放在一起,二者更容易联系在一起。企业中一般遵循高职位对应高薪酬,低职位对应低薪酬的管理方式。由于职位的高低不

一、权限大小、薪酬差距的原因,职位竞争变得异常激烈。低职位的成员希望能有机会晋升高职位,高职位的成员不会满足于现状而放弃继续晋升的机会。这些条件下,让每一位竞争者都感到无比的压力,尤其是面对许多比自身优秀的竞争者。譬如,我国每年的公务员选拔,一个岗位能达到几千人争抢的程度,这不仅带来了参选者的压力,也给考官以及社会就业带来了庞大的压力。参选者需要面对竞争的压力,考官需要面对考核的压力,社会就业需要面对严峻的形势。

(二)减缓压力管理模式

组织的另一项压力管理模式是在创造的基础上减缓压力。长久的压力会使组织成员崩溃,身心疲惫,丧失对工作的热情,无法有效的完成组织的任务。由于这些弊端,不得不重视组织中的压力舒缓。这也是一种开创有效管理的重要形式。组织需要缩减的是成员之间或部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带来的压力。部门和成员之间都存在一种隐性或者明示的竞争关系,获得竞争的胜利必然造成组织内部的压力,这种压力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其一,依靠正当竞争手段获胜,保持良好的竞争关系,形成友好竞争,发挥组织效益;其二,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竞争胜利,利用整体的利益链搭便车,损耗除自身以外获取的不合法资源,达到预期的目标,超出的利益与部门正常获取的利益完全不成比例。挪用公款是这一类型的典型,明显的拆东墙补西墙,漏洞依然存在,损失的不仅是该部门的利益,而且整个组织也会被拖下水。个体之间的竞争尤其明显,他们活动性大,无法进行强有力的控制,自由度高,也无法时刻探知成员的具体心理,各种不确定性加大

了完成绩效目标的难度。

为规避不正当手段与不确定性带来的不良效应,有效的形式为缓解组织内的压力。上述已经说明,压力来源主要是环境、组织、个人,部门和成员的压力也是由这三方面所引起。从个人来说,表现最突出的是心理压力,缓解成员的心理压力,让每一个体保持积极的态度,充分融入工作的热情中,调动其积极性,愿意去工作,想去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这样的结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必然会给他自身及他所在的部门和组织带来效益。由这些人组成的部门充满热情,保持部门工作的持续性,提升该部门工作绩效。根据逻辑推断来看,由前面所提起的整体即组织在一般意义上必然是收益的。因此,组织中的压力管理对于组织绩效具有极大的作用。

我们看到创造压力管理模式和减缓压力管理模式对于组织的绩效都能起到重要的影响,并且能够为组织带来巨大的效益。从上述探讨的压力来源到组织建立压力管理模式,把两者的差异性放到实际的运作中,用压力的方式改变组织的原有绩效水平,影响组织最终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孙健敏,李原,组织行为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2]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3]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4] 马斯洛.马斯洛的人本哲学[M]: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8.[5] 彼得·德鲁克.非营利组织的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篇2:影响组织绩效的压力管理

(一)企业文化是绩效管理的前提

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将企业目标明确化,量化地反映在员工或部门的绩效表现上,以实现目标达成过程中的随时监管与控制。因此,企业文化实际上就是影响企业绩效管理的第一步——组织目标的制定。另外,绩效管理的有效性与否是直接通过员工的绩效体现出来,而企业文化对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企业文化的建立需要绩效管理进行辅助

绩效管理在企业中得到成功的实施,将使无形的企业文化形式化、具体化,通过优良的业绩反映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从而大大提升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使企业文化深深地扎根到员工的意识中去,激发员工的潜能,为企业更好地创造价值财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文化对绩效管理影响的特点

隐蔽性。企业文化对绩效管理的隐蔽性是由企业文化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隐性资产

指导性。企业文化对绩效管理的指导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即对企业目标制定的指导性;对员工行为的指导性。不同类型的企业文化应该具有与之相匹配的绩效管理体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绩效管理的作用。同时,企业文化同样指导着员工的行为。员工的价值观或多或少地差异都会体现在个人的行为上,员工只有在平时的工作中努力地使自己的行为能够适应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才能完成工作业绩而获得嘉奖、晋升等机会。

篇3:影响组织绩效的压力管理

一、建立高校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建立高校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 突出重点。评价一个高校的组织绩效需要对多个指标做出分析, 而要把每项指标都罗列出来也是不现实的, 因此建立高校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要突出重点, 而且尽管一些指标比较重要, 但力不能及, 也要舍去。第二, 相对独立性。即各项指标是互相渗透、互相联系的关系, 但是各项指标间不得存在包含关系、重叠关系。第三, 指标体系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因为建立评价体系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用它来进行绩效工作的评价, 所以指标体系要便于操作, 不可过于复杂。第四, 综合全面性。即所建立的指标体系要能全面地反映出高校组织的实际绩效水平, 否则得出的评估结果难免存在偏差, 偏离预期效果。第五, 要具备动态性。因为高校的组织不是一成不变的, 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也要具备可更新性, 要能够随着系统的变化而做出调整。我国高校组织的表现形式相对比较复杂, 绩效评价体系具备动态调整性, 可以提高指标体系的针对性, 得出可信度更高的评价结果。

二、建立高校组织绩效指标评价体系

1. 财务绩效指标。

财务绩效指标包括: (1) 本年度实际总支出与实际总收入的比值。该指标的主要作用是对高校的年度收支比进行评价衡量, 其结果反映出学校的年度经费节余情况或者赤字情况等。 (2) 财政拨款收入增长率。即学校当年财政拨款收入与上年度该项收入差值, 及与上年度学校财政拨款收入的比值。该指标反映的是政府对学校支持的程度, 其比值越大, 代表政府对其的支持力度就越大, 其财务状况也更稳定。 (3) 自筹经费年增长率。即学校当年的自筹经费收入与上年度的差值和上年度学校自筹经费收入的比值。该指标反映的是学校组织自身的收入能力以及对经常性支出的满足程度, 是基于动态的角度对学校自筹资金的程度与状况做出评价, 相应地, 该指标比率越大, 则证明学校的自我发展能力越强。

2. 社会满意度。

我们可以从下面三个指标对学校组织的社会满意度进行衡量, 即毕业生的就业变化率、新生的录取分数变化率以及在校生的满意度。之所以选择这三项指标, 是因为如果一所高校教学质量高,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学生的潜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被发掘出来, 能够最大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对于学校的整体满意度就会提高, 从而学习更加努力, 相应地学校所培养出来的也必然是高质量的人才, 最终带来较高的就业率, 学校的声誉也越来越好。高校组织由此进入一系列的良性循环中:声誉提高, 报考的人数必然会越来越多, 而高校的招生人数是受到一定客观条件限制的, 因此必然要提高报考分数, 则越来越多的高素质的生源就会聚集到学校中来, 这样高校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也会水涨船高, 如此往复循环, 高校的社会满意度也会越来越高。因此, 评价一所高校组织的社会满意度, 可以采用在校生满意度、录取最低分数变化率以及就业变化率等三项指标来衡量。

3. 教学与科研绩效。

高校组织内部最主要的业务流程不外乎几个重要环节, 即教学活动、科研活动以及相关的社会服务等。在高校组织管理过程中, 其管理效率的高低会对教学科研绩效产生直接的影响, 而教学科研绩效又会对人才培养的质量、社会服务质量以及科研水平质量等起到直接的影响, 所以设计该维度的主要指标包括:师生比、精品课程的数量、科研经费增长率以及管理效率。

4. 教职员工的满意度。

与其他的组织形式相比, 高校组织有两大特殊性:其一是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最终的产品, 都是有思想、有血肉的人, 因此无法制定出一个统一的、立即可测量的评价产品质量的标准或者工具;其二则是在产品被生产出来的过程中, 无法对生产者的工作状态做出明确的衡量, 即无法评价一个老师是不是百分之百努力工作。因此高校从基于以人为本的角度, 尽量营造一种有利于教、学的环境氛围, 一旦教职工满意工作环境, 就会自觉自愿地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所以, 教职员工满意度的主要指标包括教职员工的整体满意度, 还可以增设若干个辅助指标, 如教职员工的流失率、人均教师培训率等。

三、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性质的高校进行抽样调查, 并将上述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量表中的项目, 从管理的角度, 来讨论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组织绩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1.在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体系中, 组织绩效受其中某些因素的影响并不明显, 但不恰当的激励机制则会对社会满意度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比如, 如果学校对科研重视过度, 则教学活动就会被忽略;如果教学与科研的激励机制没有达到一定的平衡, 则老师们就可能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方面, 从而造成教学质量下降, 相应地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提高甚至可能有所下降, 最终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此外, 激励机制对于教学科研、财务都会产生很明显的正向作用, 采取了相应的激励机制, 提高了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则教学科研以及财务绩效均会有所提高。不过教职工满意度受其影响则不大。

2.员工的选拔、配置对教学科研绩效、财务绩效产生的影响并不大, 但是对社会满意度、员工满意度却会产生明显的正向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人的发展方向是由组织所创造的环境来决定的, 如果高校所营造的是一个“做多做少一样拿工资”的环境, 缺乏配套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 即使人才很优秀, 其工作热情也会受到工作环境的影响而逐渐消退。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激励机制可能是教学科研绩效与财务绩效的中间变量, 即人才选拔出来后要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将其最大潜能发挥出来, 才能进一步提高个人绩效与组织绩效。

3.提高参与度对员工满意度、财务绩效以及教学科研绩效的影响不大, 但是对社会满意度有着明显的正向影响作用。因此, 高校在学校工作中, 应尽可能地扩大参与机制的对象, 提高普通教职员工的参与度。只有提高教职员工的参与度, 增强其主人翁意识, 关心学校的未来发展, 增强工作责任心, 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从而不断提高社会满意度。

篇4:影响组织绩效的压力管理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绩效;人力资本

就目前而言,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应用的时间还比较短,这种管理体制在我国还属于处在起步阶段。虽然,今年来,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研究在我国已经得到重视,且应用也比较广泛,但是,人力资源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至关重要,所以,对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要更进一步。而且,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于组织绩效的影响也比较深远,更需要相关人士进行研究和探索。

1.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绩效的相关理论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指的是企业为了能够切实有效地达到组织的战略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有战略意义的人力资源活动及政策。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最主要的特点是强调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配合,围绕企业战略目标来制定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和部署,为企业战略的实施提供服务和支持。

组织绩效是指组织在一定经营期间的组织经营效益。组织经营效益水平主要表现在赢利能力、资产运营水平、偿债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国内学者彭剑锋等根据其对国内数十家企业提供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的经验,提出了提升企业战略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该理论核心在于形成“战略-组织-人力资源”的传导机制,并通过企业的任职资格提升、组织变革来有效支撑企业的战略转型,使企业增强竞争力,实现高绩效。

2.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虽然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在我国各大企业的应用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的研究还处在一个迷茫阶段。然而事实上,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于组织绩效的影响,对于企业效益的影响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要加大对这片接近空白区域的研究。本文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于组织绩效的影响进行了一点点研究,以期为相关人士进行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2.1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影响投资收益

近年来,各大小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越来越大。因为,各个企业正是看到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于一个企业的效益。然而,在众多的好处当中,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投资收益的增加是每个企业都比较关注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提升对于企业投资收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提升员工的工作技能。那么是如何提升的那?答案就是通过培训。培训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同时还可以提升员工的素质,只有员工的工作技能和素质水平提升了,员工在工作时才会努力、认真,工作才会有效率、出效益。而且,通过人力资源的管理,使得员工领会到培训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次提升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改善员工的工作态度,要达到这一目标,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要做的就是采用激励员工的措施。员工通过努力工作,为企业赢得客观的利润,企业拿出一部分作为进步员工以及工作努力员工的奖励,受到奖励的员工会继续再接再厉继续努力工作,而没有得到奖励的员工自然也会想法设法的努力,如此一来,对于企业的效益是十分有利的。

2.2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影响选人政策

首先,合理的选人政策即人力资源规划、有序的招聘程序和严格的筛选是保持组织获得高水平人力资本的关键。人力资本是组织正常运作的前提条件,因为组织中的工作最终要靠人力资本来开展。因此,只有将人力资本转化为实际工作成果和绩效,才能实现组织目标。获取人力资本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从组织外部招募一些具有豐富知识与经验的员工;二是直接从组织内部寻找合适的员工。其次,选人政策与员工流动有直接联系。有效的选人政策能够确保组织录用到认同组织文化和价值观的员工,招聘到最适合组织工作的员工,使其性格、心理素质等符合工作岗位要求,从而使得每一位员工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充分发挥其才能,并且对组织产生较强的忠诚度及归属感,有效的避免因选人不当而导致员工士气低下,高缺勤率、高离职率的现象。最后,选人政策与雇员投入有间接的关系。通过完善的选人政策,企业能够聘用到一些真正想到企业中工作的员工,从而充分发挥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3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影响人力资本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影响人力资本。其一,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与人力成本直接相关。企业要想获取高素质的员工,就必须扩大招聘的范围,采取各种测评工具对应聘者进行筛选, 以确保获得的员工是组织真正需要的高水平的人才。这一切都需要企业支付较高的成本。组织要想使这些高水平的员工释放其所有能量,必须在物质和精神需求上满足他们, 向其支付高的薪酬和优厚的福利以及各种培训。其二,高的员工满意度将降低人力成本。组织中员工满意度高必然会在工作中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处处为组织的利益着想,工作效率也会大幅度的提高,从而相应的减少组织的员工配备。其三,较低的员工流动率保证了员工队伍的稳定性,使组织不会出现大量的资深员工流失、人力资源投资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和人力成本支出增加的情况。最后,员工对工作的投入程度越高,表明其对组织认同感也就越高,在工作中就会充分施展自身的才华,为组织发展尽心尽力。为了能够为组织做出更大的贡献,员工会主动地学习相关的知识、技能,接受各种培训,提高自身素质,把自己塑造为复合型人才,继而带动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使得组织的整体素质跃上新的台阶,提高组织的人力资本存量,建立人才竞争优势。

2.4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影响流程优化

首先,人力资本与流程优化有必然的联系。流程优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其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精简不必要的活动,把工作整合到一起,从而达到节约大量成本的目的,流程优化的关键在于向客户提供其所期望的服务。流程优化的核心是创造性和创新性在流程中的应用,而创造力和创新力主要来源于员工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同时,管理者绘制、分析和改进或再造流程的能力直接关系到流程优化工作的成功与否。上述这一切均被证明与员工的综合素质(即人力资本)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即员工的人力资本存量越高,组织的流程优化工作就越有效。其次,员工较高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度表明员工愿意为组织贡献自己的力量,积极参与经营管理,主动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分析流程中工作是如何开展,并自发的以团队的形式对组织现有流程进行讨论分析,集思广益,完善或再造现有流程,使得流程能满足内部客户的需要,提高流程的效率和缩短流程周期。

3.结论

就目前的经济形势而言,企业之间的竞争越发的猛烈。企业如果想要在艰难的竞争条件下生存下来,并成为佼佼者,那么就必须要注重人力资源管理。因为,员工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而员工队伍的建设有赖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管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绩效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为了企业的发展进步,认清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于组织绩效的深层影响,对人力资源管理加以重视是十分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谢延浩,孙剑平,申瑜.薪酬特征的个人—组织匹配与薪酬满意关系实证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篇5:影响组织绩效的压力管理

摘要:在借鉴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用182家企业层面的数据来对企业文化、组织学习和创新绩效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支持型企业文化不但对企业创新绩效有直接的显著影响,而且还通过利用式学习和探索式学习分别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创新型企业文化对企业创新绩效有直接的显著影响,同时还通过探索式学习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间接影响。

关键词:企业文化;利用式学习;探索式学习;创新绩效

一、引言

文化作为维持竞争优势的一个源泉,对企业创新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众多学者对影响企业创新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者们研究较多的是R&D投入[1]、企业家精神[2]、创新作用的认同、文化[3]、企业的创新基础、企业学习行为[4]、企业内部交流等。

在组织学习与创新绩效研究方面,已经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表明组织学习和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5]。在企业文化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方面,也表明学习型组织文化对组织学习有显著的正向影响[6,7]。

但是很少有文献将组织学习当作企业文化对创新绩效的中介变量,来考察变量之间关系的综合性实证研究。有的文献[5]只是考虑企业文化和组织学习对创新的共同作用,并没有对文化进行深入的剖析,没有反映出不同文化对创新的作用;有的文献[8]把企业文化当作调节变量对创新进行研究。基于此,本文选择了组织学习作为中介变量,用企业层面的数据来对企业文化、组织学习和创新绩效进行实证研究。按照Wal-lach[9]的研究,将文化分为官僚型文化、支持型文化、创新型文化,根据March(1991)[10]的研究把组织学习划分为探索式学习、利用式学习。考察不同文化是否对创新有直接影响,以及企业文化是否通过不同过程的组织学习对创新产生间接影响。为企业有效地进行创新提供一个新的方向,并弥补相关研究的不足。

二、理论与研究假设

1.组织学习基于组织学习的研究,组织的持续创新和发展依赖于利用式学习和探索式学习之间的平衡[11],本文选取了与本研究有关的维度对组织学习方式进行划分,即从组织学习的知识存量变化的角度,将组织学习方式划分为利用式学习和探索式学习。

探索式学习是指那些可以用“探索、变化、承担风险、试验、尝试、应变、发现、创新”等术语来描写的学习行为;而利用式学习是指那些可以用“提炼、筛选、生产、效率、选择、实施、执行”等术语来描写的学习行为。

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是两类具有不同目的的学习。利用式学习的目的是提炼和深化现有的技术、能力和范式;探索式学习是对新技术和创业机会的搜索和试验[12]。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如果只有利用式学习,往往会导致技术的惰性;如果只有探索式学习,需要较高的试验成本,可能会导致过多没有深入开发的创意和能力。

探索式学习可以促进创新。首先,探索式学习就是“追求新的知识”[13]。而新知识是企业进行创新的基础[14]。这些新的知识可以帮助组织用新的方法或者新旧结合的方法来处理现有的问题;支持、互补或者增加他们内部的研发能力,促使组织进入新的市场或者比那些缺少新知识的竞争者更早地向市场引入新产品,以及通过增加新的特征或者功能来改善现有的产品。其次,接近新的知识还可以改善吸收能力,为以后对外部知识的吸收提供基础。探索式学习通过对新的技术和市场空间的探索,获得可能的新技术和创业机会,并由此可能改变组织能力的特征,增加其长期创新的绩效,获得更多可能的长期收益。

创新也需要利用式学习。利用式学习是对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精炼和挖掘,涉及对现有的技术组件的改进[15],对新的方法在具体情景下的复制,以及将新方法吸收到现有的流程中以实施具体的任务[16],而带来的渐进式的增量创新。利用式学习通过对现有技术更好的深化和提炼,增强了组织的市场机会;并且由于组织已经拥有相关技术领域的丰富经验和知识,所以往往更具有明确的回报,直接改善即时的绩效。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有如下假设:H1:探索式学习对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

H2:利用式学习对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

2.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植根于组织之内的特定的价值观和基本信念,这种价值观和信念为组织提供行为准则,并指导组织的活动和行为[17]。

企业文化对企业影响深远,许多学者进行了相当广泛的研究。从企业文化的类型来看,Wallach根据企业的氛围和工作环境,把企业文化分为三种类型:官僚型文化、创新型文化、支持型文化。Cameron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效率型文化(effi-cient culture)。Bass和Avolio(1993)提出的变革型领导文化与交易型领导文化,并认为两种文化不排斥,纯粹的一种文化类型都不可能获得成功。Parry和Proc-tor(2001)甚至发现,最好的组织文化形式可能表现为高度的变革型特质和中度的交易型特质。Mannlx(1995)以企业在分配过程中的行为特征为标准,将企业文化分为经济导向、关系导向和发展导向的企业文化。并通过实证方法,找出文化与利益分配的相关关系。Quinn等人在竞争价值模型(CVF)的基础上进行分类,用两个维度划分出四类组织文化:团队文化(clan),强调灵活,关注内部;灵活文化(adhocracy),强调灵活,关注外部;市场文化(market),强调控制,关注外部;层级文化(hierarchy),强调控制,关注内部[18]。组织文化会影响员工对知识及学习的价值和态度,因此是促进组织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企业常常会面临一个重要的挑战:组织文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企业进行高度协调的创新和有效的技术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又可能成为创新和学习的阻力。

所以本文借鉴Wallach的研究,将企业文化分为官僚型、支持型、创新型文化,来进行企业文化、组织学习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这三种文化是独立的、可以测量的组织文化,随后的经验主义研究证明了这种分类方法的效能。

官僚型企业文化有利于利用式学习,促进企业创新。在这种文化中由于组织之间层级性以及组织之间的沟通较少,组织内部主要依赖命令或指令来进行信息的传递和沟通。因此,这种组织方式在信息的沟通和传递方面将有助于降低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高层管理者做出决策之后,通过严格的上下级关系,可以迅速将决策传递到组织的各个层级,所以在决策信息传递的速度上,官僚型组织有着很大的优势[19]。官僚型企业文化这种特征有利于利用式学习,促进企业创新。

因为利用式学习的目的就是提炼和深化现有的技术、能力和范式,提高企业的效率。因此,本研究有如下假设:H3:官僚型企业文化对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4:官僚型企业文化对利用式学习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支持型的组织文化是建立在频繁的正面交流、相互支持、以及工作者之间、工作者和其上级之间的基本信任的基础上的。Kivmi aki[20]认为组织内部交流情况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创新绩效。而支持型的组织文化主要特征正是组织学习和内部交流,这对组织的创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支持型组织文化特征有利于企业进行探索式学习。支持型的组织文化强调学习和交流,这种学习和交流特征有利于企业与外部进行知识交流,及时了解用户的需求与其他外界信息。此外,每个员工都有权参与决策和管理,有利于员工自我实现的需要,激发员工个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与探索式学习获取知识有紧密的关系,有助于企业设计新产品、开辟新的细分市场、发展新的分销渠道、为新的消费者群体提供服务。

此外,支持型组织文化的特征为利用式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环境。支持型组织文化特征促

进组织内部的知识交流,提升了组织个体与整体的学习能力,增加了组织整体知识的存量和价值。组织内部人员对于原有资源的认识逐渐加深,原来已经掌握的功能可以随着组织学习和交流的进行而提高效率,原来没有掌握的功能也有可能成为现实,从而更好的综合配置组织拥有的各类资源以更好地进行组织创新。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有如下假设:H5:支持型企业文化对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6:支持型企业文化对利用式学习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7:支持型企业文化对探索式学习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创新型企业文化是营造一种以挑战、冒险和创造性为价值观的、以结果为导向勇于承担风险的环境。

Dass等人认为所谓创新是指企业具有这样一种意识,总是倾向于支持能产生新产品、新服务和新技术工艺的想法、实验和行为。在风险倾向的创新型文化环境中,在决策之前即使没有足够多的确保创新成功的事例,也能较为容易地说服相关人员做出这些创新决策;此外,创新工作也不依赖于比如计划等较为正规的决策机制,即使在成功不能确保的情况下也会力求创新。

因此创新型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创新绩效的提高。

在创新型文化的企业中,员工认为勇于挑战、承担风险、有创造力才是有价值的。创新型文化氛围激励组织成员持续不断地创新和变革。与组织内部因素对创新有着重要影响一样,外部环境也极大地影响着组织的创新。创新型组织文化中的员工通常热衷于不断挑战,所以企业员工会对变化的外部环境不断去尝试学习新知识

本论文转载于易起论文网:。这些特点与探索式学习获取知识紧密联系:开发新产品会促使企业去探索各种有关技术和市场的新信息和知识;开拓全新市场促使企业探索学习全新市场上的顾客需求和竞争对手的种种情况,因为这些信息和知识是企业所缺乏的,必须进行探索式学习。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有如下假设:H8:创新型企业文化对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9:创新型企业文化对探索式学习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三、研究设计

1.研究框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研究样本本研究以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的高科技企业作为研究母体,采用随机抽样并辅助判断抽样的方法。邮寄问卷调查来进行数据收集,共发出600份问卷,共回收221份,其中完整填答者182份,有效回收率为30%。样本企业来自多种行业,大多数为制造业、计算机软件与网络、金融服务,少数为建筑业和采掘业及其他服务等行业。

3.变量的测量本研究为确保测量工具的效度及信度,在企业文化、组织学习和创新绩效等概念的操作以及衡量方法上,主要采用现有文献已经使用过的量表,再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加以适当修改作为搜集实证资料的工具。

衡量企业文化的量表主要参考了Wallach的研究来设计问卷,包含“具有清楚的责任线和权力线;工作被高度地组织、划分和系统化;信息流和权力流是层级的;有创新性的工作环境;员工具有冒险的精神”等9个问题。

探索式/利用式学习的量表主要参考了Atuahene-Gmi和蒋春燕(2006)[21]设计的量表,它包含“不断寻求新的产品/市场信息;寻求使企业脱离当前产品/市场信息;强调积累学习当前有效解决产品/市场问题的方法;重视搜寻企业现有产品/当前市场的信息”等6个指标。衡量企业创新绩效的量表主要参考了H Yli-Renko等(2001)[22]、谢洪明等(2007)[23]关于知识利用和技术创新的量表。主要包括“企业的新产品和服务得到客户认可;企业的竞争优势建立在技术之上;与竞争对手相比,企业盈利水平很好”3个指标。

所有题项以Likert七级量表来衡量,要求答题者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回答, 1代表完全不同意,而7代表完全同意。

四、研究结果1.信度与效度首先,用SPSS软件对表1中的18个题项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EFA),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方差最大法旋转,抽取出6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解释总变异的70·2%。各题项都清晰地负载在所预期的因子上,且载荷都超过0·6。各变量的Cronbach’sα系数都大于有关研究建议的可接受水平0·7,显示了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通过AMOS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将表1中的18个题项按6个因子拟合模型,拟合结果可以接受,标准化因子载荷在0·63~0·85之间,都达到较高的显著性水平(P<0·01),显示了较好的内敛效度。

2·总体拟合情况验证结果表明修正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模型拟合的卡方和自由度为χ2=193·

3、df=125,模型中GF I=0·82,AGFI=0·75,RFI=0·91,NF I=0·97,CF I=0·96,RF I及CF I均大于0·90, RMR小于0·05,RMSEA=0·075小于0·08。标准卡方值χ2/df=1·54,位于1·0到2·0之间,由此可见各个指标均达到可接受的范围,理论模型具有良好的整体模型适配度。

3·路径系数和假设检验通过SEM结构模型分析方法,对结构模型进行路径分析。由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结果,结合路径系数与显著性(P值),假设验证的结果可归纳为表2所示。由理论模型的路径系数及显著性可以看到,本文的假设H1、H2、H5、H6、H7、H8、H9都获得了支持,而假设H3、H4则没有获得支持。即:探索式学习对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P < 0·001);利用式学习对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P < 0·001);官僚型企业文化对创新绩效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P >0·05);官僚型企业文化对利用式学习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P > 0·05);支持型企业文化对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P < 0·05);支持型企业文化对利用式学习有显著的正向影响(P < 0·01);支持型企业文化对探索式学习有显著的正向影响(P < 0·05);创新型文化对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P < 0·01);创新型文化对探索式学习有显著的正向影响(P < 0·05)。

本文通过文献探讨构建理论模型,选择江苏、安徽、浙江三省182家高新科技企业作为实证研究对象研究企业文化、组织学习与创新绩效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

(1)官僚型企业文化对企业创新绩效没有直接的显著影响,也不通过利用式学习间接对创新绩效产生显著影响。

(2)支持型企业文化不但对企业创新绩效有直接的显著影响,而且还通过利用式学习和探索式学习分别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3)创新型企业文化对企业创新绩效有直接的显著影响,同时还通过探索式学习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间接影响;

(4)组织学习包含的利用式学习和探索式学习均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直接影响。

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企业文化、组织学习以及企业创新绩效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都有重要的意义。从研究结果可以发现:

(1)组织学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性。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两者对创新绩效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依赖性和互补性。持续的创新需要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的协同。我国目前许多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和创新目标偏低,普遍存在忽视探索式学习的现象[24],需要加强旨在提升企业未来竞争潜力的探索式学习。

(2)支持型企业文化、创新型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创新的重要性。这两种组织文化对组织学习导向与创新起着推动作用,鼓励组织以及成员积极学习,进行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体现出其价值性。

因此,高新科技企业要想获得理想的创新绩效,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起相应的企业文化和相应的考核保障措施,激励员工勇于创新和勇于试验。同时建立良好的交流沟通途径和保障措施,使员工在企业内部以及与知识提供企业人员团队形成良好互动交流。

最后,本研究的样本主要取自苏、浙、皖,因而获得的调研数据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今后应尝试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调研以对本模型进行进一步的检验。未来的研究可以基于不同的产业特征加以考虑,同时也可以考虑将其他外部因素如环境变动等纳入模型中以进一步对本模型进行扩展和深化。

篇6:高校教师心理压力及组织管理研究

作者:陈定湾

时间:2007-11-23 17:43:0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http:// 24.赵延东,《再就业中的社会资本:效用与局限》,《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4期。

25.赵延东,王奋宇,《城乡流动人口的经济地位获得及决定因素》,《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4期。

26.卜长莉著.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02 27.白玥,卢祖洵.社会资本与社会医学新发展观.中华预防医学会第八次社会医学学术年会

论文汇编:276-279

28.蔡海荣,杨廷忠.技术专家治国论话语和学术失范.自然辨证法通讯,2003.2

29.孙立平著.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05:261-262 30.[美]林南著/ 俞弘强译 社会网络与地位获得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2期

31.Rose,J;Jones,F;Fletche,B.C.The impact of a stress management program on stuff well-being and performance at work.Work and Stress,1998, 12(12):112-124.32.Siegler,IC.Promoting health and minimizing stress in mid

life.In: Lachman,M.E;James J.B(Ed).Multiple paths of midlife development.Chicago, IL, USA: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7,243-255

33.郝振君.试析当前教师的生存状态及其调适.美中教育评论 2005,2(4):16-20 34.刘志成.论高校教师心理压力及其化解.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69-71 35.Smith TW, Limon JP, Gallo LC, Ngu LQ.Interpersonal control and cardiovascular reactivity: goals, behavioral expression, and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sex.J Pers Soc Psychol.1996,70(5):1012-24.36.Lepore SJ.Cynicism, social support, and cardiovascular reactivity.Health Psychology.1995, 14:210–216.37.The ABCs of Managing Teacher Stress http://educating-nm.coe.unm.edu/2003Fall/teacher-stress/ABCs%20of%20Teacher%20Stress.pdf 38.Austin V, Shah S, Muncer S.Teacher stress and coping strategies used to reduce stress.Occup Ther Int.2005;12(2):63-80.39.候玉华.某中专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中国校医,2004,18(6):335-336 40.王金道,SCL-90和SRHMS对教师心理健康评定结果的比较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3):304-306 41.Cohen S,Kamarck T,Mermelstein R.A global measure of perceived stress.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 1983,24:385-396

42.杨廷忠.社会转型中城市人群心理压力研究.中华流行病学,2003,23(6):473-475 43.Jarvis, M.Teacher Stress: A critical review of recent finding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tress News.Retrieved March 10, 2003

上一篇:2018年中国近现代史自考重点复习下一篇:党员发展政审证明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