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管理理论研究论文

2022-04-17

摘要:本文根据预算管理实践与理论发展历程,分析了预算管理与权变因素的相互关系,评价了我国预算管理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中外预算管理理论研究的特点,提出了基于权变理论的预算管理理论研究改进的建议。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古典管理理论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典管理理论研究论文 篇1:

管理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摘 要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美国著名行为科学家乔治·埃尔顿·梅奥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他认为工人的工作效率与其工作态度、周围人际关系环境、心理满足感等社会、心理方面的因素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在现代管理工作中,人际关系理论仍然意义重大。但由于过分强调“人的因素”,其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也影响其理论优势的发挥。因此,合理地批判继承人际关系理论成为现代新型管理者的新任务。

关键词 霍桑试验 梅奥 人际关系理论 批判

一、霍桑试验

霍桑试验是西方的管理学者们在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的历史背景下探索出路的结果,是对古典管理理论研究的大胆突破,它推翻了泰勒以来人们把人看成“经济人”的理论假设,对古典管理理论进行了补充和修正,开辟了管理理论研究的新领域,为现代行为科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霍桑试验的开展是为了证明在外部环境条件与工人的工作效率之间存在着一种正相关关系,在1924—1932年间,先后共进行了4个阶段:照明实验、福利实验、大规模的访谈实验、群体实验。霍桑试验的实验结果打破了以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为代表的传统管理理论的“经济人”理论假设,推翻了长久以来认为对金钱等物质方面的追求是工人提高工作积极性的唯一动力的说法,把工人对社会交往、得到他人尊重、对社会群体的归属感这些社会因素的追求当成是工人提高积极性的主要动机,为“社会人”这一新的管理理论研究的假设提出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梅奥及人际关系理论

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乔治·埃尔顿·梅奥提出了著名的人际关系理论,将管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人的因素上来,重视对人性的挖掘,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要求管理者运用“社会人”思维进行管理,并加强对“社会人”思维的理解与认识。

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一)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

决定人们行为的并不是对金钱与物质方面的追求,更重要的是社会方面的、心理方面的需要,即对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与受人尊敬等方面的追求。

(二)提升工人的士气即工作态度以及改善他与周围人的关系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

通过霍桑试验可以推出,在决定劳动生产率的诸多因素中,生产条件、作业方法、工资待遇并不是首要因素,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工人的士气,也就是说,士气越高,工作效率就越高。同时,工人周围的人际关系越融洽,他的工作积极性也越高。梅奥认为,影响工人工作效率的主要是“社会因素”、人际关系方面的满足感。

(三)除正式组织以外,企业中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产生于正式组织,是员工们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由于社会地位相当、性格志趣相投或在某些具体问题上意见一致等而自然、随机形成的组织,并且组织中往往有一个大家共同接受的核心领导人物。与正式组织不同的是,正式组织是效率逻辑为主要目标,其运行机制往往是刚性的,有着明确的组织目标、组织结构、组织纪律;而在非正式组织中存在着的非正式组织则是以感情逻辑为主要标准,他有着自己自成一套的特殊的行为规则和行为标准,同样能起到调节、影响、规范着人们的行为的作用。因此,现代的管理者必须充分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三、人际关系理论在现代管理中的启示与应用

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在现代的组织管理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原则是任何一个组织进行科学管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人是企业创造效率的动力之源,在现今科技高速发展、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人才日渐成为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的最重要资源。因此,如何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以及提高人的自我满足感成为了现代新型管理人员新的工作重点与挑战。人际关系理论强调对人性的挖掘,注重了解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工作中人际关系沟通的积极作用,积极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培养员工与集体共同发展的理念,增强员工的参与感和主人翁意识以及企业归属感。这些对于企业进行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二)在对霍桑试验的总结中,梅奥特别提出访谈在人际关系管理中的作用,霍桑试验中的大规模访谈实验证明了工人通过发泄对管理制度和方法等方面的不满情绪,内心情绪舒畅,从而士气得到提升,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通过访谈,不仅有助于工人解除不必要的心理负担,调整自己对个人问题的态度和不良情绪,而且有助于促进工人与工人之间、工人与监督者之间、工人与管理者之间的了解,为工作集体创造和维持一个合作、协调的工作氛围,进而提高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使工人在长期工作中保持积极的状态,保持长期的高效工作。通过与工人的访谈过程,管理层可以更直接、更真切、更深入的了解工人各方面的需求,包括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更好的倾听工人们的意愿,从而更好地满足工人们的要求,形成并增强工人对集体和组织的双重归属感。无论对于工人还是管理者,访谈制度都是一条更直接、更高效的沟通途径。

四、对人际关系理论的批判继承与发展

当然,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也存在着一些与现实情况不相适应的地方。

(一)竞争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发展的力量源泉,是推动经济乃至整个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梅奥认为:对于“社会人”,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比互相竞争更重要,而竞争往往代表着活力与动力,竞争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忽视竞争的作用只会使整个组织缺乏活力,影响整体工作效率的提高。因此,必须在合作的前提下,积极的促进竞争,是合作与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样才能保持整个组织在和谐的环境中有活力的发展。

(二)从霍桑试验的结果中可以看出,梅奥过分强调感情的作用,认为人的思想、行动更多是受感情支配而不是靠逻辑来引导。

他过分否定理性的“经济人”假定,过分否定经济报酬、工作条件、外部监督、作业标准等方面的影响,忽视人的思维中的理性因素与逻辑思维。人是社会中的人,更是经济社会中的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理性的思考,以实现个人利益为最基本的目标。外在的刚性标准不仅能对人的行为起到约束、督促作用,更大的作用表现在他对人的思想、行为提供一系列外在标准、一种外部压力,这利于人们更加高效的利用有限的时间、物质等资源在拥有外在刚性标准的前提下实现各项资源的效用最大化,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讲,这对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也具有很大作用。作为管理者,应当充分考虑到工人的感性需求与理性需求,在兼顾二者的基础上寻找二者的平衡,更好地引导和调动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更有效的为提高工作效率服务。

(三)梅奥还在人际关系理论中过分强调了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而忽略了可能存在的消极作用。

梅奥认为在官方规定的正式组织中还存在着自发产生的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有着自己的规范和维持规范的方法,且对成员的行为的影响较正式组织更大。

而事实上,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企业的正常运行离不开正式组织作为其强大的依托和保障。如果正式组织不能正常运转,那么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势必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

同时,由于非正式组织是建立在员工共同的志趣、爱好、性格等“一致性”基础上,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小团体”利益的潜在弊端,尤其是当非正式组织目标偏离正式组织目标,或与正式组织目标发生冲突时,这一弊端就会表现得更加明显,就会阻碍正式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

再者,我们也必须注意到,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与发展也会滋生一些组织内部的矛盾。虽然非正式组织建立在成员很多的“一致性”基础上,但由于组织成员在自我利益上或多或少也会存在一些差别,为了维护自身利益,非正式成员之间也会出现利益矛盾,甚至冲突。此时就会造成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下降、工作满意度降低,影响整体工作效率的提高。另外,非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由于组织目标、组织利益的不同也会产生矛盾冲突。这不仅会影响到工人的工作效率,如果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还会影响到整个组织的有序运行。

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管理者既要积极地鼓励与帮助非正式组织的发展,又必须做好对非正式组织的引导工作,在整体组织目标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协调好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之间的各方利益关系,使其能够与正式组织在一个良好、和谐的环境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为整体组织目标的实现服务。

(四)对于“社会人”,梅奥还提出:所有的个人主要是为保护自己在集团中的地位而不是自我的利益而行动。

把所有人的行动动机归结到对自身在组织内部地位的保护,而否定对自我利益的追求,不免过于绝对化、片面化。这不仅是对“经济人”假定的过分否定,而且悖于人的行为规律以及理性思考。通过梅奥对个人为追求自我利益而行动的否定,我们也不难看出他忽略了一点:个人在积极追求自我利益的同时,往往也会带动整体利益的实现。也就是说,鼓励组织成员积极追求自我价值和自我利益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促进企业整体组织目标的完成。

五、人际关系理论的意义

霍桑试验以及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在管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开辟了重视人、研究人的行为这一新的管理研究领域,自此,管理理论研究进入了行为科学的新篇章。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现实的企业组织管理发展向管理者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如何合理地运用人际关系管理理论使其为组织管理发展更好地服务成为现代管理工作者的重要工作课题,这也是现代管理者提升领导能力的关键方面。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人际关系理论也在得到一步步的补充、修正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徐为列.对霍桑试验的思考[J].企业经济,2003(2).

[2]侯玉莲.行为科学的奠基人[M].河北:石家庄出版社,2005.

[3]郭咸刚.西方管理思想史[J].北京:管理经济出版社,2002.

[4]李昌南.管理思想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9).

[5]王力,赵渤.管理学流派思想评注图鉴:历史、方法、趋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杨明全,韩井位.行为科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金迪

古典管理理论研究论文 篇2:

预算管理研究:基于权变理论的改进

摘要:本文根据预算管理实践与理论发展历程,分析了预算管理与权变因素的相互关系,评价了我国预算管理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中外预算管理理论研究的特点,提出了基于权变理论的预算管理理论研究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权变理论 预算管理 研究 改进

一、引言

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预算管理在我国的实践已历经近30年。随着国家对企业预算管理规范的加强,绝大多数企业的预算管理实践正在广泛开展。与此相适应,预算管理理论研究也伴随着预算实践的发展而出现日益繁荣的局面。据笔者对会计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2-2006年5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进行统计,以预算管理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篇数近300篇,而且随着时间推移,每年论文数量增加幅度较大(2002年至2006年占比分别为6.45%、8.47%、22.18%、27.02%、35.88%)。这表明,预算管理理论研究已经成为了我国管理及会计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与西方国家预算管理研究相比较,我国预算管理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从目前情况看,主要呈现出与预算管理实践相脱节、研究范式严重落后、缺乏理论基础等特点(郑石桥,马新智,2006)。如何改变目前国内预算管理研究现状,有效提高预算管理理论研究水平,是理论研究工作者必须解决的课题。

二、权变理论及其启示

(一)权变关系的涵义权变理论的代表性人物弗雷德·卢桑斯(Fred Luthans)认为,权变关系是一种在两个或更多的变量之间的功能性关系,这种关系可以被简单化地表述为一种“if—then”的关系。其中,“if”是自变量,而“then”是因变量。具体在Contingencymanagement中,“如果”(if)表示的是组织的内外环境因素,“那么”(then)表示的是管理思想和方法。所谓Contingency relationship就是组织的环境自变量与管理因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FredLuthans,1976)。

(二)权变管理理论涵义所谓权变管理理论,是指以组织的系统观为基础,以组织的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所存在着的权变关系为研究对象,强调管理活动应与组织所处的具体环境相适应,旨在提出一定环境条件下,可采取的最适宜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方式的一种管理理论。其基本观点包括:一是系统观。权变理论将组织视为一个与其环境不断相互作用而获得发展的开放系统。所以组织管理活动所构成的管理系统,必须置于整个开放系统中来认识。二是随帆直变原则。不可能存在某种适用于一切情况和一切组织的普遍管理原则和方法,只能依据各种具体条件选择适宜的管理方式,做到随机应变。这是权变方法的基本原则。三是环境因素与管理方式存在着的权变关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的根本前提下,存在着最适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方式这一核心观点。并不存在着适用于任何条件下的“普遍性原则”。

(三)权变理论的启示作为管理理论研究方法论,权变理论的启示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一是系统性。权变理论与系统理论和系统管理理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系统的观点是权变理论最基本的观点,认为管理的各种因素是共存于一个统一和联系的整体的,在选择管理的方式时,必须加以通盘的考虑。权变理论并不满足于只对组织内部机制或者其中某一具体范畴的了解,而且要分析组织系统与外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二是实证性。企业的管理实践是检验一切理论的最终标准,实践研究能够导致更为有效的现实管理活动。而权变理论正是努力将实践研究的结果变成方法和特定情境下的精神,促进更有效的管理,以达到管理的目标。三是多维性。权变理论认为管理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必须采用多维分析技术以确定不同变量的组合所产生的特定结果。在实践中,完备的多维分析是很难实现的,作为管理研究者,要从现实众多的变量中进行提炼和分析,找出那些最为重要的因素,从而实现有限的多维分析。

三、预算管理的产生和发展与权变理论

(一)起源阶段预算(budget)最初是在英国的财政管理中使用的一项管理工具,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财政的收支平衡(苏寿堂,2001)。20世纪19世纪末,为了限制广告费用的支出,美国企业首先将预算引入企业内部费用控制之中(迈克尔·查特费尔德,1989)。这是基于当时管理手段匮乏、没有更好方式进行成本控制的内在要求所致,也是现代企业预算管理的正式发端。随着一战后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在企业内部就产生了分层管理。而随着分层管理带来的层级之间利益如何协调,在当时就凸显成为一项重要课题。与此同时,企业生产规模的盲目扩大也导致了一些企业出现了生产过剩、产品销路不畅等问题。所有这些因素,迫使企业寻求对市场进行预测、计划内部生产能力与外部市场需求相协调的方法。于是,杜邦(DuPont)化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Motors)就率先将预算引人企业管理,以此来计划、协调、控制企业的管理行为。与此同时,管理学理论的发展也对预算管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20世纪初的前30年里,古典管理理论中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及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深刻影响着预算体系的构建、资源配置和行动协凋等职能的发挥,而建立在“科学管理理论”基础上的标准成本制度、差异分析等方法后来则直接成为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1922年,麦金西(Mekinsey)出版了《预算控制》(Budgetarycontr01)一书,从控制角度详细介绍了预算管理理论与方法,标志着企业预算管理理论正式形成。所有这些,都进一步促使“预算制度在企业得到了急速的普及”(小林龉,1998)。其他国家如英国、日本、德国一些企业开始仿效,也采用预算制度。

(二)发展延伸阶段自20世纪20年代预算方法在美国杜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产生之后,很快就被大型现代工商企业普遍使用。随后的几十年中,企业预算管理先后受到会计理论及其他管理思想发展的影响,在管理方法、管理理论上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二次大战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社会生产力快速提高,也导致了生产的日益社会化程度提高。从内部来看,由于资本的进一步集中,跨国公司的大量涌现。企业规模也日益庞大,生产和经营就日趋复杂,对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从外部来看,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瞬息万变,竞争更加剧烈。这些新的环境和条件,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要求企业将正确地进行经营决策置于首位。为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西方会计学吸收了自20世纪2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些专门用于提高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方法,以帮助管理当局进行预测、决策、组织和控制生产经营活动,提高企业竞争能力,这些方法的产生也促进预算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20世纪40年代末期,西方各种新的管理思想应运而生,各种新的管理学派及新的学科不断出现。这些新的管理思想和学科也对预算管理理论产生了积极影响。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行为科学,在行为科学管理思想的影响下,企业预算管理增加了行为管理的内涵。一些实行预算管理

的企业开始提倡和实行分权式的民主参与管理,使预算的编制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反复循环,形成了参与性的预算管理。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由于预算执行者直接参与了编制,使编制的预算更加贴近实际,同时还提高了预算执行者对预算的认识,使其努力与组织的预算目标相一致,从而促使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余绪缨,1990)。在此期间,预算参与这一重要范畴应运而生。与此同时,预算执行结果与实际经营和管理目标之间的差异,也被认为并使用作为各下层企业和部门业绩评价最常用的依据,并且评价与结果还会与奖惩制度相联系。评价方法和奖惩机制也进一步影响了管理者和雇员以后的行为取向。这样,基于预算目标完成结果评价经营和管理业绩的预算强调范畴,也在这时产生了。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这一时期受企业组织内外部环境因素和管理理论发展最新成果的影响,企业预算管理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扩展和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在行为科学理论的影响下,人们认识到预算管理系统本身也可以影响组织绩效。如确定更具激励性的预算目标、更具参与性的预算编制程序,以及预算与薪酬的更直接的关系可以更好的激励员工,提高组织绩效。二是预算管理奠定了其在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位置。David Ofley教授认为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能将组织的所有关键问题融合于一个体系之中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DavidOthy,1999)。三是越来越多的人充分认识到,预算管理的精髓在于“权责分散基础上的集中控制”(centralizedcontrolwithdecentralized responsibility)。预算管理在这一时期得到完善和扩展之后已趋于成熟,形成了如今被称为“传统预算管理”的标准模式。另外,在这一阶段,人们发现了预算松弛(Budgetaryslack)现象。Low&Shaw(1968)发现,销售部门的经理在“以预算的实现程度决定报酬多寡”的报酬系统下,会产生预算松弛行为;Schiff&Lewin(1968)发现,“预算松弛是一种普遍现象”。而且松弛程度(以经营费用预算为例)可能达到20%~25%。这些发现是预算倡导者Argyris(1952)和Hotede(1967)以及很多研究者始料未及的。此后预算松弛始终是困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一大难题,从20世纪60g代开始40多年来,对预算松弛的问题研究,一直受到西方研究者的高度关注。

(三)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企业预算管理趋于成熟。通讯的发达,以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信息的获得、传递和分析处理更加准确可靠,从而为预算管理的发展提供了速度更快、质量更高的预测决策信息资料,大为增强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预见性和应变能力。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将企业细化为许多互相协作、互相支持的子系统,形成了面向供应链的预算管理体系。但在这一阶段,随着社会经济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变,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竞争性大为增强,特别是九十年代中期内部组织结构呈现出模块化组织(ModularOrganmafion)和模块化簇群(ModularCluster)的特征。这种变化动摇了传统预算管理得以运行的基础和前提,预算管理难以适时适地做出与环境变化相对应的调整、预算管理过程产生的较高管理成本,以及预算主体之间的利益不能很好地协调等诸多缺陷越发凸显,传统预算管理就进入了与组织外部环境及内部环境相冲突的阶段。基于这种情况,预算管理理论形成为对立的两种态度,也据此划分为两大阵营。一个阵营持预算改进态度,另一个阵营持超越预算态度(冯巧根,2005)。预算改进态度,认为应该继续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针对预算管理本身存在的缺陷,有目的地加以改进,使预算能够适应内外部环境条件,焕发新的生命力;而超越预算态度(beyondbudgetery)则认为,预算管理的种种缺陷表明,其无法和现实情况相调和,应当摒弃预算管理手段,以其他预算以外的管理手段取而代之(林峰国,2005)。

四、中预算管理研究与权变理论的中外比较

(一)西方预算管理研究的特点严格来讲,自预算管理实践产生,国外的预算管理理论研究就已经开始,但研究规模、研究水平和研究成果数量步入较高层次,则是20世纪60-70年代开始的(张朝宓、卓毅、胡春香,2003)。笔者认为,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的较高层次预算管理的研究,具有以下基本特点:一是从研究主题来讲,来源于实践,并富有深度,而非学者凭空想象出的问题。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预算功能、预算目标紧度、预算松驰、预算参与、预算强调、预算整合和资本预算等。二是从研究方法来讲,以实证研究方法为主流方法,这里又可以划分为三种情况:绝大部分研究采用多级量度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多元统计分析;部分研究采用现场访问的方式收集数据,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有为数不少的案例研究(郑石桥、马新智,2006)。三是针对预算管理的研究大多数以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为基础,从一定的理论出发来研究预算问题,而不是就预算论预算(郑石桥,马新智,2006)。主要的理论基础包括:权变理论、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控制理论、博弈理论、行为理论和心理学理论等。正是由于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来研究预算管理,所以这种研究具有系统性,并且能够站在较高层次,将预算管理置于更大的系统中来分析和考察,避免了就预算论预算的窘境。

(二)我国预算管理研究特点与西方国家的研究相比较,我国的预算管理研究起步较晚,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研究主题理论色彩浓厚,许多主题来源于学者的主观想像,而不是来源于实践(李志斌,2006)。国内预算管理的研究主题主要包括:预算管理现状判断,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预算管理的基本状况;预算起点,研究预算的编制从什么指标开始;预算目标,研究预算指标体系的构成;预算编制,大多数是就预算编制的滚动预算、弹性预算、零基预算、作业基础预算、战略导向预算等先进的预算编制方法,或者预算编制程序等方面为讨论对象;预算控制,研究预算管理与内部管理控制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集团预算管理,研究企业集团预算管理模式等。二是从研究方法来讲,规范研究是主流方法,有少数的案例介绍,但不是以案例为基础的研究(李志斌,2006)。也有少数问卷调查,但这种调查不是为多元统计分析收集数据的调查,而是为了解现状的描述性统计进行的调查,所以不能作为真正的实证研究方法。三是缺少理论基础,就预算管理问题本身论预算管理。笔者查阅了国内有关预算管理理论研究的文献,很少有涉及到以现代管理学理论中的企业组织理论、社会行为理论和管理者心理理论等为基础的分析,绝大多数文献都是就预算论预算。

五、结论殛建议

(一)研究结论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预算管理是企业内部经营和管理的重要手段,预算管理系统也是企业管理控制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如何选择合理科学的预算模式,看待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都应当首先根据环境条件,即对这些问题的客观影响因素一来确定,然后在此基础上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找到这些客观因素的影响方向、影响程度。并继续在此基础上寻求对

策,以控制和解决这些问题。因此,以权变观视角来研究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其次,预算管理客观存在于企业内部经营和管理系统之中,而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系统又依存于企业战略管理,企业战略又是在对客观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市场等环境因素)的充分分析基础上制定的。所有这些就形成了由一系列的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不依个人主观意愿而转移的、客观存在而组成的大小系统。因此,作为预算管理问题的研究,以及作为预算管理研究中最重要的预算松弛问题研究,就必须将研究对象置于这些系统之中来考察。即要在所处的客观环境中,系统认识和发现问题,充分考虑到系统之中的相关影响因素,针对这些问题系统进行研究和探索,提出解决措施后根据系统特点落实。绝对不能孤立地、片面地、静止地就预算松弛论预算松弛,那样只能陷入形而上学的困境。最后,理论研究的起因是来自于实践的,只有选取来自于管理实践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才是管理学研究符合权变理论的起码前提。而且,这些问题必须是具象的、可操作的、有针对性的,越是满足这种要求的问题,其研究结果的适用性越强,提出的控制及解决措施越具有实际意义。而且在研究范式的选择上,大量的研究实践也证明,实证研究是研究管理学问题最为有效的研究范式,也是目前国外管理学理论研究的主流范式。所以在进行预算管理理论研究,特别是对预算松弛这一重要理论范畴的理论研究中,强调其实证性尤为具有现实意义。

(二)改进建议对于预算管理理论问题的研究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对于以往的预算管理研究成果,应当进行充分学习和再研究,尤其是国外大量的预算管理实证研究文献的学习和再研究,应作为新的预算管理问题研究的起点。第二,对于预算管理主体的具体特征,以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的相关理论进行解释,是明确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的基本出发点。缺乏理论基础的研究是没有深度的。第三,实证研究已经被证明是预算管理研究中最为科学、最行之有效的,也是国外主流研究范式。按照研究数据来源又可以划分为公开数据法、实验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三种。公开数据法的特点是收集数据容易,但目前国内公开数据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且基本上均为财务指标。而预算管理问题涉及企业内部管理,属于非公开信息。实验法以某些特定人群为调查对象,目前多见以大学生和在职培训的企业管理人员为主,能够部分地从中获取有价值信息,但与具体实践操作还有一定距离。研究预算管理问题最为适用的,也是国外最多见的实证研究方法,当首推问卷调查法。但就目前而言,这种方法在操作上具有很高难度。首要问题是问卷回收率非常低级,其次是由于预算管理中间涉及预算参与者许多管理行为的敏感性,这就会导致被调查单位与研究者的配合的问题。就实证研究方法本身来讲,由于我国存在特殊的制度背景,直接照搬并不可行。第四,对于发现问题的改进,提出相应对策的前提,一定要基于客观存在的权变因素与客观存在的预算管理现象本身内在的相关性,否则很难顾及研究结论的科学性。

编辑 刘姗

作者:高 严

古典管理理论研究论文 篇3:

企业理论研究应该回归科斯的研究方法

摘要:科斯企业理论的发展得益于其经验式的研究方法。但是新古典经济学接受了科斯的理论思想,却用其数理模型等抽象研究方法进行发展,放弃了科斯的研究方法。这种把科斯思想与研究方法割裂的思维习惯,造成了现代主流企业理论研究的困境。而遵循科斯研究方法的非主流企业理论却得到了繁荣发展。因此,企业理论的发展,尤其是我国企业理论的研究,不能单纯注重数学表达的技巧,而应当在合理使用数学工具的同时,回归科斯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企业理论;科斯;研究方法;新古典经济学

文献标识码:A

1937年,科斯的《企业的性质》开创了现代主流企业理论。但自此以后,现代主流企业理论发展逐渐陷入了困境。耶格尔在《制度、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序言中指出:“曾立志于走出新古典经济学‘黑板模式’的这场新制度经济学革命,在若干年之后,也不可避免地再次走向当初新古典经济学的那个古老的‘魔咒’之中。”耶格尔所说的“魔咒”就是指新古典经济学抽象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主流企业理论文献的研读发现,继承科斯思想的新古典经济学家在逐渐抛弃科斯的研究方法。也就是说,科斯的思想作为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企业理论,或称主流企业理论而被继承,但是科斯的研究方法却被抛弃。因此,科斯被认为是新古典经济学一个特殊的开创者,即,他是一个对新古典经济学有重大贡献但不懂得新古典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经济学家。然而,随着抛弃了科斯研究方法的主流企业理论的发展,其研究困境也逐渐显现,结果导致一些非主流的企业理论流派,由于在方法论上继承了科斯的研究方法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只有回归科斯的研究方法,主流企业理论才能摆脱困境;只有深刻理解科斯的研究方法,突破主流企业理论的局限性,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国的企业理论。

一、企業理论研究方法的转变

尽管科斯的企业理论思想主要体现在《企业的性质》这篇文章之中,但文章发表后,并没有立刻得到西方理论界的普遍关注。周其仁总结科斯这篇文章的命运,到20世纪50年代,“论文被选入美国一本重要的文选;60年代,有人在脚注里加以引证;70年代,开始有人讨论;直到80年代,引证和讨论才突然与日俱增。”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之所以在30多年后才引起西方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科斯在文章中并没有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即没有用数理模型的方式研究企业理论。由于科斯是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提出了他的企业理论,而这种研究方法与新古典经济学抽象的研究方法明显不同,所以在理论提出早期,新古典经济学对该理论并不认同。而科斯的理论最终被西方学术界所认同,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漫长的时间证明了科斯的研究方法及其理论比新古典经济学更好地解释了企业的本质。因此,深刻理解科斯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重新回到正确的企业理论研究轨道之上。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钱颖一认为,“现代经济学代表了一种研究经济行为和现象的分析方法或框架。作为理论分析框架,它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视角、参照系或基准点和分析工具。接受现代经济学理论的训练,是从这三方面人手的。理解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也需要懂得这三个部分。”在这三个部分中,最能体现新古典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是参照系或者基准点的独特性。参照系或者基准点是指经济学家经过多年研究,针对某一问题,运用抽象思维方式想象的某一问题的理想状态。它的目的是给研究现实问题提供研究的标准,即凡是远离这一理想状态的现实都被认为是效率比较低的一种表现。并且这一理想状态是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标准,若想提高效率,必须改进自己的条件向标准趋近。在这种抽象的理想状态的构建中,新古典经济学提出用各种图像模型和数学模型作为分析工具。钱颖一认为,这种工具的力量在于,能够利用较为简明的图像和数学结构帮助我们深入分析纷繁错综的经济行为和现象,因此,数学逐渐成为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语言。综观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框架,其研究方法主要是用演绎的方式来研究经济学的诸多问题。新古典经济学家先是共同遵守一些假设前提,然后通过逻辑的想象与推理(数学工具)构建某个经济问题的理想状态(参照系);在与现实的对比中,推测现实世界的具体情况的效率高低,最后据此提出自己的政策主张。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就是在这种研究方法下形成的。新古典经济学家先是假设企业家是经济人、企业的生产技术不变、企业所处的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等前提,然后假设企业的目标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被简化为一个生产函数,表示方式是F(Q)=F(L,K),即企业表现为一方面生产要素从企业进入,另一方面产品从企业产生,这种有利于应用数学工具的表达方式。至于企业内部是怎样运行和管理的生产结构如何,由于不利于数学表达而变得并不重要。所以新古典经济学世界中的企业经常被戏称为“企业的黑箱”。新古典经济学基本上没有对企业做深入地分析,企业只不过是新古典经济学研究市场功能的一个单位而已,并且在完全竞争市场中连定价的权力都没有。新古典经济学中与现实世界复杂的企业状况相比过于简单的企业模型,引起了科斯对新古典经济学企业理论研究方法的不满和质疑。

(二)科斯对新古典经济学企业理论研究方法的批判

科斯在《企业的性质》开篇就质疑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抽象性,他说:“经济理论一直饱受争议不能清晰阐明其假设之苦。”科斯对新古典经济学企业理论研究方法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对经济学分析越来越抽象化的批判。科斯认为,“由于现代经济学的另一个特征—分析越来越抽象化,从而使经济分析能轻易忽略经济系统的其他方面。因为对于抽象分析来说,似乎不需要对现实经济系统详尽了解也能进行。”这种研究方法导致新古典经济学实际研究的只是一个在经济学家头脑中想象而成的理论,而非现实中的经济系统。科斯戏称之为“黑板经济学”。科斯认为,“经济学家曾经陶醉在‘黑板经济学’——在这儿,一个接一个的等式被列出,但黑板经济学的基础是这样的不完全,以至最后的结果和实际的经济系统很少相关。这个假想世界是仅仅存在于黑板上,分析进行得很精巧,但不过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第二,对抽象分析过于依赖数学工具的批判。科斯认为,新古典经济学过分依赖于数学,导致经济学家忽视了模型赖以建立的真实世界;更重要的是,假设会为了使它们适合数学而被加以裁减,那些不易于被发展成数学形式的变量会倾向于被忽略。在科斯看来,正是这些问题阻止了新古典经济学分析的发展。总之,科斯批判新古典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关键问题是其研究方法忽略了现实世界的许多经济学常识。

(三)科斯的企业理论研究方法

在企业理论研究中,科斯并不是全盘否定用

抽象的方法进行研究,他反对的只是不假思索地抽象或是不能帮助我们理解经济系统运行的那种抽象。对科斯来说,各式各样的分析方法,如商业记录、法律案例和政府文件的分析、归纳、演绎以及数学和数量工具,这些都有存在的余地,并给经济分析带来有力的洞见。在新古典经济学企业理论研究方法之外,科斯坚信,有用的经济理论和对经济生活问题的解决方法的发展需要通过更多的经验研究。科斯所谓的经验研究并不是或者并不仅仅是应用现代计量方法进行的数据分析,而是范围更广泛的包括案例研究、历史记录和商业记录的分析、合同实践的分析、真实市场以及企业、产业和政府代理的分析等诸多内容。科斯创作《企业的性质》的原因就在于,当他遇到“企业的边界到底有多大”的问题之后,为了探知决定纵向和横向兼并范围的因素,在美国花费了大量时间,通过参观各种工业企业等经验研究来寻求答案。正如科斯所说:“正常情况下,我们关注的是社会安排,与经济相关的问题是生产要素安排的配置和使用是如何随着社会安排的变化而变化的。但是,最优制度的理论性研究中,我们学不到这一点。”因此,科斯企业理论研究方法的实质就是,在对真实世界考察的基础上,总结出一般的企业思想;在总结的基础上,思考建立研究模型,而模型的关键是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不是唯一的表现形式。在科斯其他几篇文章中,如《经济学中的灯塔》、《联邦通讯委员会》和《社会成本问题》等,也都能体会到科斯的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可以说,没有科斯经验的研究方法,就不会有科斯企业理论的出现。

二、对科斯研究方法的抛弃导致主流企业理论遭遇困境

(一)早期主流企业理论对科斯研究方法的继承

提出追随科斯思想的研究群体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新制度经济学派。在新制度经济学派的早期,新古典经济学家同样利用科斯的研究方法进行理论研究。如,在研究企业理论的前提即私有产权的起源时,德姆赛茨通过案例分析进行了说明。在研究交易费用对产权维护成本的影响时,德姆赛茨以国防为例说明,高额的维权费用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国防经费人均摊派而不是最需要保护的人多付税收;而以公路桥梁为例说明,如果公共桥梁增加了维权费用,那么桥梁可以为私人所建。克莱因、阿尔钦和克劳福德也是用同样的研究方法论述了交易费用和资产专用性对企业理论的影响,提出了著名的费雪——通用汽车案例,引起了经济学界的持久争论。威廉姆森在克莱因研究的基础上,具体研究了资产专用性、契约的形式和交易频率之间不同组合下交易费用的不同,为其最终研究企业纵向一体化创造条件。然而,这种坚持并没有得到贯彻,主流企业理论研究最终还是回到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二)主流企业理论对新古典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回归

随着企业理论研究的深入,许多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开始逐渐增加典型的新古典经济学研究方法,即运用抽象的数理模型来说明和发展主流企业理论。由于大部分经济学家都在减少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以至于最后主流经济学彻底放弃了科斯的研究方法。阿尔钦和德姆赛茨属于比较早的运用新古典数理方法研究企业理论的经济学家。在研究古典企业起源的理论中,阿尔钦和德姆赛茨提出了团队生产的问题。并对团队生产这一概念进行语言描述之前首先通过简单的数学模型来描述团队生产。法玛在描述人力资本的市场价值时引用了马斯的随机变动模型。之后,法玛扩大了这一模型,并就人力资本的市场价值与过去表现的关系展开了讨论。完全运用新古典经济学数理模型分析企业理论的是詹森和梅克林。在他们的经典文献《企业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与所有权结构》中,詹森和梅克林针對科斯等经济学家的对企业理论的质疑,提出了企业代理成本的思想,并采用了典型的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在詹森和梅克林之后,越来越多的原本追寻科斯企业理论思想的经济学家开始使用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格罗斯曼和哈特等关于新产权理论的所有权——控制权(GHM)模型研究。在最前沿的合约理论研究中,科斯的研究方法已经基本上被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所取代了。主流的企业理论已经完全进入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轨道:有思想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能把思想做成数理模型,甚至把理论研究看成了技术的舞台。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已经完全渗入企业研究之中,这使主流企业理论遭遇了发展的困境:一方面,企业理论的模型越做越漂亮,而另一方面,模型的内涵离现实愈来愈远。科斯曾经对新古典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批判终于变成了新古典经济学对科斯研究方法的批判。

(三)非主流企业理论的发展

与主流企业理论逐渐采用新古典经济学研究方法、抛弃科斯的研究方法不同,非主流企业理论继续遵循着科斯的研究方法,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新古典经济学家痴迷于用数理模型构建企业理论的同时,一些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开始深入到现实企业中,提炼企业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与教训。同时,他们注重研究企业成长的诸多案例,试图从企业的实际活动中提炼出一般的企业理论。遵循着科斯的研究方法,企业内部活动不同方面的规律被挖掘出来,并形成了诸多的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如,彭罗斯率先开始研究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问题,开创了基于资源的企业理论。理查德森在交易费用理论的基础上,发现了企业之间的互补关系,提出了企业能力的思想,开创了基于能力的企业理论。安著斯分析了企业的战略行为,波特提出了企业战略竞争理论,他们开创了基于战略的企业理论。纳尔逊和温特从企业内部的合作开始分析,从研究企业的个人技巧到研究企业员工的合作惯例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开创了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随着这些企业理论研究的深入,在战略理论的框架下,对知识、资源和能力等方面的研究有着日渐融合的趋势,未来可能形成更加成熟的有实践意义的企业理论。尽管这些研究没有采用新古典经济学的数学模型分析方法,但是由于他们的研究都是基于现实世界,其研究成果对现实中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总之,这些非主流企业理论得益于科斯的研究方法,通过重点研究企业内部的经营行为,从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三、结论

在企业理论研究中,科斯并不是否定用数理模型进行研究,而是认为经验研究应当是研究企业理论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因此,当新古典经济学打着科学主义旗号发展主流企业理论时,他们必然轻视那些不能做成数理模型的有关企业的经验和案例的研究,从而导致主流企业理论的发展遭遇困境。与非主流企业理论的蓬勃发展相比,主流企业理论的这种思维习惯给自己的研究套上了枷锁,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可能的结果是,在未来的企业理论研究中,昔日的主流企业理论变成了非主流,而继续遵循科斯研究方法的非主流企业理论反而变成主流。对科斯研究方法的抛弃问题值得研究者深思。企业理论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不能因为某一学派用到了某一方法,便轻视其他学派的研究方法。当自己的研究方法阻碍了新思想的出现时,单纯借鉴其他研究方法得出的新思想,最后却抛弃和轻视得出了新思想的研究方法,这种做法更不可取。因此,企业理论的发展,尤其是我国企业理论的研究,不能陷入新古典经济学的误区,单纯注重数学表达的技巧,而应当在合理使用数学工具的同时,更加注重科斯的研究方法,重视新思想的产生。

参考文献:

[1]耶格尔.制度、转型和经济发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1.

[2]周其仁.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科斯研究经济学的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实践[EB/OL].2003—11—11,http://www.cenet.org.cn/artiele.asp?articleid=12117

[3][4]钱颖一.理解现代经济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2).

[5][6][7]米得玛.科斯经济学——法与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245,221,212.

[8][9]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0,198.

作者:高兴野 王洋

上一篇:植物检疫工作管理论文下一篇:生物景观规划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