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影响管理论文

2022-04-19

摘要:中國古典园林理水不仅理法巧夺天工,而且内涵非常深邃。本文分析古典园林的理水手法和艺术特征,阐述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继承。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艺术柔性中国古典园林优美的意境及特别的理念一直堪称山水园林的典范。中国古典园林非常重视理水,水作为组织园林的核心。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古典园林影响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古典园林影响管理论文 篇1:

当代居住区绿地理水艺术的风格渊源

摘 要:本文通过研究中国古典园林造景中理水艺术的手法,总结出水在古典园林造景中既具有美学价值又具有文化意义;同时,以南京地区新建居住区绿地的水体处理为分析对象,横向对比古典园林的理水手法,指出当代居住区绿地理水艺术需顺应时代潮流发展,借鉴成熟的古典园林体系的同时应注重推陈出新,创造出新时代的园林理水体系。

关键词:理水艺术;中国古典园林;居住区绿地

0 引言

水是园林艺术中最重要的生态因子,是园林中必不可少的动态因素。孔子云“智者乐水”,智者因水之灵动而乐,而园林也因水的存在变得活泼生动。中国古典园林中水是园景的重点,是江湖河海的艺术形象的升华。从西周周文王“灵沼”开始,到汉代上林苑“一池三山”对理水艺术进一步发展,再到宋朝艮岳水体包罗万象的艺术升华,再至明末计成《园冶》对理水原理系统性的总结……历经几千年的园林理水艺术发展,中国古典园林对水的艺术处理已经成熟且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1 水在古典园林造景中的功能价值

1.1 文化意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被看作是高尚品格的象征,是文人雅士的向往与追求。文人亲近于水,常借水来抒发心中的情感,如:曹操在海边吟唱“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借海之壮阔抒写内心壮志;兰亭清溪旁王羲之一众流觞曲水,畅叙幽情;苏轼在江中慨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引发对万物永恒的思考。凡此种种,水的形象被文人雅士赋予了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在古典园林的营造中,造园人也习惯性利用人造的水体来再现自然山水,其中同样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在“山水比德”语境下,园林理水还有了更高层次的体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以人之美德比兴于水。对水的独特审美是中国特有的审美趣味,其源头可从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中窥见一二:一勺则江湖万顷,水有源有尾,有收有放。从仿照自然到缩移模拟到一勺代水到意境的蕴含,表面上是淡化水之形的历程,本质上却是意境蕴含在水之形上的深化。可见,中国古典园林中水之形的演变历程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成熟历程的缩影。

魏晋南北朝以后,筑山理水已经较多地运用一些写意的手法,把秦汉的注重写实创作转变为写实与写意相结合,摆脱了儒家“君子比德”在功利追求和伦理附会上的弊端,进而纯粹地寄情山水,自然审美观进入高级阶段。在宋代,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密不可分,园林理水也兼具诗情与画意。园林的水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如吟咏诗赋一般,抑扬顿挫。因此,理水注重空间划分和组合,像诗一样严谨和精练,以便游园时可以像朗读诗赋一般畅快淋漓,此谓之“诗情”。“画意”则表现在中国古典园林不同于西方风景园林,注重写意,“一勺则江湖万顷”,能够以简约的笔墨获得广博的艺术效果,这个层面上,古典园林可以说是“可观,可游,可居”的立体山水画。

1.2 空间作用

在古典园林的视线组织上,常常以较为平静而相对集中的水面来营造较广的空间,借此与园中其他较为狭窄的小景形成对比,给游人以宽广的视觉享受。[1]在古典园林的景物布置上,园林以水景为中心,在其周边布置建筑,围以置石并栽植花木,以此使整体形成向心的空间状态。这种以水面为中心的布局形式使整个空间更加集中与紧凑,同时,在古典园林的理景手法上,利用水面在园中营造的留白效果與建筑、山石、花木等其他造园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实体空间构成了鲜明的虚实对比,实现了古典园林的“小中见大”或者“大中见小”的效果。这也是中国古典园林作为第二自然,不同于天然山水环境,而是“人化的、典型化的自然”的体现之一。

1.3 映射作用

水面形成的倒影也是园林理水常常利用的一点,古典园林造景可以借周围景观的倒影为整体增色。造园师利用倒影,将天空中的云霞与庭园中的山石树木融为一体,构成“群木悬植,丛山倒峙。崖底天回,浪中霞起”的美丽画卷。水面平静时,水天共色,倒影也显得格外真实,几簇云霞染上了池中的一抹绿,又增几分神秘;而或微风乍起,湖面波光粼粼,原本平静的水面荡漾开来,倒影也由原来的清晰转为虚幻,一虚一实,园景的竖向层次变得更为丰富,水体也显得更为深邃。

综上,理水艺术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人与自然的理性适应,与自然环境始终保持着亲和关系。同样,在园林造景中,水不仅仅是美学价值的体现,还有着情感和文化的寄托以及空间营造的作用。在历史的积淀下,古典园林的理水艺术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之处,其对园林文化发展的奠基作用也值得我们思考。

2 当代居住区绿地的理水手法

产业革命以来,人类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物质文明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园林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随着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柯布西耶的城市构想等理论的相继提出,城市居住区绿地规划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居住区绿地从原本无意识的照搬发展至逐渐成熟,公共绿地的造景效果也日渐完备。其中,当代居住区绿地设计中对水的处理也相对重视。本文以南京地区新建居住区为例,分析其园林造景中的理水手法与作用。

2.1 项目背景

2018年,历经多轮房价政策严格调控后,南京楼市迎来了寒冬,新房成交量与2016年相比下降了47%,原本较为成熟的中小型房地产企业面临着被重新洗牌的风险。当前环境下,唯有品质较高的居住区才能直面这一改变。因此,对居住区景观设计的重视被提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景观逐渐向精致化、人性化转变,其设计中的元素也更为丰富,呈现的景观层次也有较大的提升。笔者探访了位于江北新区和南部新城的几处楼盘,从这几处居住区绿地的水体营造来看,其主要处理手法在于展现水在不同状态下的特质,并为不同的景观效果服务。基于此,本文将探访的居住区绿地的水体营造大致分为对于动水和静水的处理,其中动水又可以划分为造势、造声和造型3种表现手法。

2.2 水之势

巨幅的跌水景观常常被用来营造出磅礴的气势,水体利用高差产生的势能变化足以让人叹为观止。在大名城居住绿地中,基于其宽广的楼间距,整个居住区给人的直观感受是广阔和大气。沿着居住区内宽阔的道路向中部行走,视线在不远处变得更为通达,隐约的水声也随之而来。循声走近跟前,才发现在树木掩盖之下有一巨大的下沉式广场。广场上下落差约5米,是居住区绿地中较大的规模。墙体两面以大理石为壁,一面为黑色花岗岩,水流则在花岗岩一侧倾泻下来。瀑布从高处落下,跌入坑底的蓄水池中,磅礴的水声在广场内回环,给人们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受。同时,又因下沉广场独特的空间布置,奔腾的水声仅在广场周围汇集,不会惊扰到周边的居民区。该居住区在空旷的场地中突然布置一个大型的下沉广场,既不会影响到居民日常生活的视线通达,又展示了宏伟落差下水体的磅礴气势,是一个设计良好的水势营造案例。

2.3 水之声

与上文所述跌水带来的听觉震撼不同,居住区绿地理水对于声的营造更偏向于潺潺流水带来的听觉效果。以银城铂悦府居住区绿地为例,该居住绿地位于南部新城规划范围内,因此,秉承南部新城精致细巧的规划风格,铂悦府的景观造景更偏向细腻化,园内道路错落有致且各具特色,中心广场也依植物划分成各个相对独立的空间。沿着四时花镜向广场的一角走去,人群的喧闹渐渐散去,不远的幽静处有一块被日本珊瑚树环绕的墙体组成的围合空间。在这幽静的围合空间中心,是一组大理石桌椅,其四周的墙壁攀满爬山虎。墙面上布置了几组流水喷泉,潺潺的水声从四周缓缓流淌至耳畔,将居民与外围的喧闹完全隔离开来,感受到的是如夏夜梦境般的静谧。隐约中又有几丝花香从远处飘来,使人如痴如醉,忘却了生活中的忙碌与疲惫。铂悦府利用潺潺水声,将围合的空间与外界隔离开来,利用水声反衬出场地的静谧,展现了水声之美。

2.4 水之形

水的形状由其容器决定,水形之美离不开其岸畔或池壁的造型;同时,水流自高处向低处流又能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对空间的营造有着绝佳的作用。园林之水,贵在曲折,形曲则意深。曲水流觞是中国风景园林理水的一种别具风格的形式和文人高雅的文化活动。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记录晋代公共园林兰亭的曲水流觞之风情:“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古代文人暮春时节于曲折蜿蜒的溪水边,饮酒流觞,吟诗抒情,行上巳节祓禊之习俗。在笔者探访的几处居住区绿地中,银城悦见山对流水的造型有着独到的设计。悦见山整体的规划恰如其名,是因山而建的一块居住区绿地,场地内地形起伏较大。设计师对原有地形进行保留,在居住区内部道路旁设立连绵的水流,徐徐从中心广场处汇入居住区出入口的小型汇水池。“延而为溪,聚而为池”,设计师利用水面的开合变化,形成居住区内不同水体形态的对比与交融。[2]

2.5 水之静

静水是理水艺术的另一表现形式,由于其平静的水面,该类水体有绝佳的倒影效果。在新城悦城府居住绿地的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在一低层建筑庭院中采用了大面积的静水。水体的中央是一株孤植的罗汉松,矗立于矩形水面的中心处,也是水体四周视线的汇集处。平静的水面给人以安静的氛围,让人沉心于水体,沉心于如镜面般的倒影之中。水中倒影将向心布置的建筑物与罗汉松形成了框景,拉近了建筑边际线与植物的距离,再次强调了以罗汉松为中心的构图布局。此外,水中的倒影与实体相映成趣,在纵向上拉开了整体景观的层次,丰富了园林造景构图的纵深感。

3 横向对比下理水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基于上文分析,从水自身特性、空间营造、文化内涵出发,横向对比当代居住区对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在水的自身特性方面,古代园林重视水的自然属性,在造园设计中对其声音、流动性、映射性等加以利用。楚灵王修建的章华台是见于史书记载在园林里开凿大型水体工程之首例,自此水在中国古典园林向自然式风景园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自然界中水体的气势不能很好地加以展现,难以复制自然中跌宕的水体,因此古典园林中的造水普遍存在一个缺“势”的问题。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当代居住区绿地设计中,设计师对水之势的设计不再受到限制,理水艺术也逐渐发展成巨型跌水等磅礴的形式,进一步完善了自然界水体的形式。

中国古典园林中,在水体的空间营造方面,水绝不是可以割裂开来的单一要素。无论是天然山水园将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还是人工山水园改造加工山水整体或者局部,都注重“山镶水抱”格局的营造,即山水关系的空间营造。中国古典园林讲究水体与园林其他要素的配合,形成空间上的对比关系或者以水来对园林进行平面空间的划分。同样,当代居住区绿地景观也常用水体与其他要素对比,但在水面的分割作用方面不似古典园林那般考究,仅仅表现为在水系较为复杂的地区以水作为区域之间分割的界限。

在文化内涵方面,古典园林是感性的,是主观的写意,看重寄情山水,山水作为园林的骨架,以水作为情感的一个抒发点,具有中国古典园林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诗画的情趣,意境的含蕴四大特点,进而体现了自然美、建筑美、诗画美、意境美四大审美内容。[3]而当代居住区绿地设计有所欠缺,与中国古典园林水的形式服务于意境不同,当代居住区绿地的设计普遍把水的形式上升为主体地位,过多重视理水的美观和功能价值,而忽视了水的文化内涵以及审美趣味,丢失了景观中水体的韵味。

4 当代居住区绿地水体营造的策略

当代居住区绿地在水体营造方面应结合现阶段的审美特点,借鉴成熟的古典园林理水艺术体系。同时应注重发展与创新。具体来说,一方面,在居住区水体设计中可以参考古典园林中水的文化内涵,结合当今时代发展潮流,以水的某一特质为出发点深挖其文化和审美内涵进行设计,力求与中国人文化心理产生共鸣,避免设计的表面化与形式化弊端;另一方面,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设计师应注重结合科技,进一步发掘出水体的生态价值,积极探索现代园林水景发展新模式,塑造一个具备科学管理、系统化的现代化水景,使人与自然环境关系回归亲和。

参考文献:

[1]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21.

[2] 李早.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现代启思[J].建筑學报,2004(9):62-63.

[3]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0-26.

作者简介:陈扬(2000—),男,江苏南京人,本科,研究方向:风景园林。

王崇骁(1999—),男,江苏徐州人,本科,研究方向:风景园林。

指导老师:钱可敦

作者:陈扬 王崇骁

古典园林影响管理论文 篇2: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艺术

摘 要: 中國古典园林理水不仅理法巧夺天工,而且内涵非常深邃。本文分析古典园林的理水手法和艺术特征,阐述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继承。

关键词: 中国古典园林 理水艺术 柔性

中国古典园林优美的意境及特别的理念一直堪称山水园林的典范。中国古典园林非常重视理水,水作为组织园林的核心。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理水在园林中被誉为“眼睛”。理水造景首先要揣度水性,还要掌握因水成景的规律,结合园林地貌进行造景,这样才能造出既有意趣又有内涵的水景。中国古典园林理水,多数为湖、池、泉、溪、潭的静态水景,可以做到静中有动。园林理水是对自然山水特征的概括、提炼和再现。水体的动静和水面的聚合都符合自然规律,创造出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水景。

一、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现代意义

对古典园林理水艺术的探究,不是为了凭吊古迹,而是为了认识其历史性和局限性,从而实现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吸收外来文化,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理水艺术。

现代理水理念存在两种现状:一是盲目照搬西方的水景园林设计模式。追求大型对称式喷泉水景,使用过程中由于管理费用过高,最后只能弃用闲置;二是简单复制中国传统理水方式,忽视其历史积淀与文化内涵,滥用现代技术。现代社会中,理性使用各种新材料、新技术对于驳岸的处理、游乐项目的开发、恒水位的保持等。这些新技术不仅增加了园林的经济效益,而且使得水体景观更丰富、更符合现代人的需求。

二、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艺术特点

园林既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建筑样式,又是文化修养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形成的一种再现自然的途径。从中日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来看,两者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中国和日本有着类似的文化根基,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哲学思想成为日本发展本国哲学思想的借鉴。中国的宗教、哲学、艺术等传入日本后,得到了适应性移植,并融化在其独特、执著的精神铸模中,使日本文化并没有与中国传统文化同化,而是在千姿百态的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中国古典园林属于山水型园林,但由于历史阶段的不同表现出来的理水风格也不同。日本古典园林属于山水园,在飞鸟时代和奈良时代有直接从中国流传过去的以“一池三山”为主的池泉式园林,由于日本国的地形特色更符合“仙岛”这种审美意境,所以“一池三岛”的园林布局渐渐流行于日本,成为日本庭院特别是池泉庭院中最常见的形式。“中和”与“空无”是中日古典园林在审美观念上的差异。园林追求“中和之美”,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使然。孔子讲“过犹不及”,即不偏不离、恰到好处。中和之美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有充分体现。日本古典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中和之美不同。他的审美观念追求的是一种禅味极浓的、幽深的“空无之美”。

水是流动的,但它可以依靠堤岸促成水性。我们可以通过处理堤岸创造出风格迥异的园林景观。然而处理水形的典范却是苏州的拙政园,它的水形姿态十分鲜明与清晰。能让人们欣赏的景观堪比大自然,高度诠释了河道、溪流与碧潭的恬静。水声用它特有的音律丰富了园林的意境,山石的突兀有序,水的不断流动与撞击而产生的声音犹如各种乐器相互交错奏出的音乐,让我不禁想到《小石潭记》中描绘的“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水的色彩对水景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水本身是没有任何颜色的,但是通过光照、倒影却会把它映衬出美丽的景象,一切美好的景色会一一呈现在水面上,所以光影使水有了丰富的颜色。理水的手法中有“掩、隔、破”三种,“掩”就是利用岩石与植物交错起来把堤岸掩藏。大部分建筑清一色架高于水面之上,让水看起来从上而下流动,使建筑更清晰。所谓的“隔”就是园林建造时把建筑架于水面之上,达到分割水面的效果,让人有看不到尽头的错觉,营造出一种曲径通幽的意境。“破”,水面有大有小,对于小面积而言理水手法通常会采用堆积山石形成堤岸,用绿色水生植物点缀,从而创造出意境。这些传统理水手法很明晰,能够创造出水石合一的艺术效果。

中国园林理水艺术是伴随园林的产生而出现的,水在园林艺术中不断被赋予文化性造型,使水的形象性、观赏性和哲理性不断加强。中国古典园林理水注重静态美,即使体现动态性,也是强调静中之动势。这体现了道家的“虚静为本”和以静制动的辩证哲学观点。园林中水景的布局不是孤立的,既需要考虑水景与其他景观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使水景与园林相融合,让每一处水景都独自成为一幅美妙画卷,所以设计园林水景布局时。必须处理好水景与周围建筑、水景与周围环境地形的关系。如我国南方许多园林在布局设计上往往根据水的寓意将水景园分为两种格局:依水园和贴水园。这两种格局既满足了园林整体构图的需要又满足了建筑与水的依存关系。

三、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继承

对于我国古典园林的理水艺术仅停留在观赏与保护的层面上,或者采用现代技术一味复制,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瑰宝的浪费。我们应该在学习和继承理水艺术的基础上,借鉴世界园林理水的技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塑造出充满诗意和时代感的理水艺术。在继承以外,现代水景更注重以人为本,尽量营造开放、活泼的生活氛围。在吸收国外先进理水经验方面,我们应做到理性对待,兼收并蓄,洋为中用。

古典园林理水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现代意义,它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至今仍深深地感染着我们,它的设计理念为现代水景设计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创作灵感。在现代园林设计中,我们应该破解古典园林的历史局限性,古今结合,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

我国古典园林在理水艺术上已经具备生态意识。如在园内增设水景,尽可能地扩大水景面积,不仅可以调节气候、净化空气。还可以借助水的自净能力实现生态平衡。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已渗透到人们的观念中。因此,设计者更应该注重可持续生态观,寻求水环境的适宜设计,强化水体的自净,为城市建设做出有益的生态补偿。

四、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园林理水艺术的发展既是对古典园林理水艺术的传承和借鉴,又是融汇中外现代艺术特质和科技手段的成果。现代社会应继承并发扬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让世界观赏到中国古典园林之美。

参考文献:

[1]李早.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现代启示[J].建筑学报,2004(9).

[2]章采列.论中国园林的理水艺术[J].上海大学学报,1991(4).

[3]朱钧珍.园林水景设计的传承理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78.

[4]赵四东,杨永春,齐君,等.慢城发展模式与规划布局——以晋北中部城镇群为例[J].规划师,2012,28(4):30-35.

[5]中日古典园林理水艺术的特色及其比较—研究报告-道客巴巴.—互联网数据—2014-05-24.

[6]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0,20(2):119-124.

[7]章采列.论中国园林的理水艺术[J].上海大学学报,1991(4).

[8]阙蔚.寄畅园的理水艺术[J].现代园林,2008(3).

[9]雍正华.苏州园林的理水艺术[J].南方建筑,2000(1).

[10]刘庭风.中日古典园林比较.河北: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张慧子

古典园林影响管理论文 篇3:

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苏州古典园林的保护工作,一直是建国以来受到高度重视的文化工作,并且在整体保护和修复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再加上苏州古典园林成功被纳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目录,古典园林的保护要求日益提高。因此,当前园林的保护体系依然无法满足园林保护的发展需求了,必须要加以改进,要在分析当前园林保护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进一步完善苏州古典园林的保护工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苏州古典园林 保护工作 问题 对策

一、苏州古典园林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园林保护规划不够完善科学

自从苏州古典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国家与地方政府对苏州园林的保护便加强了重视,并制定了相关的保护规划以指导苏州园林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管理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所制定的《规划》有一定的局限性,对苏州园林古城区尚未纳入规划之中,规划缺乏整体性。即便将园林本体与缓冲区作为规划保护的重点内容,但是对于缓冲区的设置并未建立在对实际情况足够充分的调研基础之上,规划也缺乏一定的科学性。而且尽管政府所给出的《规划》中提出了具体保护措施,但是在实际施行中却存在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如缓冲区保护范围中有许多违规搭建的建筑尚未进行清场、园林保护修复中所使用的材料与工艺与园林传统文化相冲突等,这些问题都对原来的保护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缺乏完善的园林保护法律法规

虽然国家与社会对苏州园林的保护关注度在逐渐提高,但是真正从政策上能够对园林保护起到法律保护效用的相关立法还是比较欠缺的。现行的关于苏州园林保护的法规存在不少盲点,如法律保障体系难以平衡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旅游开发和城市建设环节缺乏对苏州园林的保护的明确法规,只是笼统的规定一些原则性的内容,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使得保护成为一纸空谈。再如,我们现在主要依靠《苏州园林保护管理条例》来实施对苏州园林的日常保护,但是这其中所提及的苏州园林只是苏州地区的古典园林,并未与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完全挂钩,理应结合《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公约》来执行古典园林的日常保护,可是现实并非如此。

(三)缺乏专业的园林保护人才

苏州古典园林处处体现着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与传统技艺,对于苏州古典园林的日常保护与修复,离不开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与精湛的工艺技艺的专业人才。但是,如今传统工艺面临着失传的风险,老一辈的传统技艺人员逐渐退休,新一辈的技艺人员又未能及时填补,现在从事苏州古典园林传统技艺工作的人员有许多都是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对传统文化和园林工艺不甚了解,势必会对园林保护造成一定影响。除了传统技艺人才外,也十分稀缺科研人才,对于古典园林的预防性保护需要大量的掌握监测、环境、植物、建筑等多学科的专业科研人才,但是现在每个遗产园林都尚未配足所需的专业人员,甚至有些园林只能在需要的时候招聘一些兼职人员。

二、加强苏州古典园林保护的对策

(一)加强相关法律体系的建设

完善对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的立法,为园林保护提供最强有力的保障,日本、意大利、英国都在其国家大法中专门开辟了对历史园林保护的规定。我们国家要汲取他国先进经验,制定国家层面的古典园林保护法规,明确执法主体,给予园林保护完善的法律保障。地方政府也要结合《世界遗产保护公约》以及园林的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法规,并具体给出相应的操作实施细则,并加强园林保护法规与旅游开发、工程建设、旧城改造、城市规划等环节的良好衔接,明确利益各方的职责与相互关系,树立建设为保护服务的理念,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构建园林保护完善的法律配套体系。

(二)科学制定苏州古典园林保护规划

对于苏州古典园林的保护规划要特别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加强保护规划的多学科认证,对于古典园林的保护规划要立足于充分了解古典园林所涉及的专业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规划方案,要邀请国内外的环境、植物、艺术、历史、技艺、建筑等多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到保护规划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来,增强规划的科学性与专业性。二是要重视对遗产本体与周边环境的前期调研,对周边的商业网点、道路河网、街坊等都要做好前期调研,结合史料尽可能的挖掘历史景观,凸显地域特色,为更好地恢复当地历史环境与整体风貌打好基础。三是要做好对古城区的保护规划,让古城保护与苏州古典园林的保护规划相衔接,更加充分的发挥古城的历史价值,使其重现历史光彩。

(三)培养园林保护专业人才

人才是任何行业任何领域都不可或缺的发展力量,对于园林保护亦是如此,要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保护与继承提供人才保障。园林保护可以和高等教育结合,加强政府与高校之间的科研合作,发挥高校的人才教育功能,南京工学院的刘敦桢教授就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教育能力培养了一批拥有扎实的园林保护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专家,他们成为建国后投身苏州园林保护的主要力量。今后也要加大对遗产教育的投入,开设文化遗产保护的高等教育,开展苏州古典园林应用型研究课题,大力培育本地区的科班人才。另外,还要重视对传统技艺人才的培养,国家、地方政府要积极落实人才激励政策,从政策角度激励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传统技艺行业。还可建立传统技艺职业培训机构,为更多喜欢传统技艺的人提供学习与实践的机会,同时强化对现有园林保护从业人员的技艺培训,可邀请非遗传人来园讲学授课,通过提高人员技艺水平,扩充专业人才队伍,为园林保护奠定扎实的人才基础。

(四)提升社会公众的参与程度

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宝贵的社会公共文化资源,对其进行保护不仅只是需要政府的法律保障和规划修缮,更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参与和努力。因此,要进一步促进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文化园林的保护与发展,就要充分结合政府与公众的力量,共建合作共享的保护体系。首先,就需要扩大宣传力度,提升公众的保护与参与意识,这种宣传不能是短暂的,要力争实现保护工作宣传的常态化和系统化。除了在自然和文化遗产日,以及周年等特殊的纪念活动中进行宣传之外,还可以利用新媒体时代的便捷性和广泛性,加強在微博或微信公众号上的宣传力度,帮助更多的民众获得关注和参与的渠道。其次,还可以借助民间组织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力量,在国外的很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民间组织在其中发挥作用和力量都至关重要,由于民间组织有着广泛和坚定的群众基础,并且是由那些饱含保护意识和专业学术背景的人组成的,在他们的牵头带动下,民众可以实现有序合法的参与,并且还能发挥监督作用,也可以在资金和技术等方面弥补政府保护工作的不足之处。因此,在苏州古典园林的保护工作中,政府必须要加强对民间保护力量的重视,降低准入门槛,并在运营等方面给与一定的扶持,才能更加完善园林的保护工作。最后,是要强化信息的公开,深化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意义的了解,这既可以拉近民众与文化保护工作之间的距离,又能在提升公众参与度的基础上,满足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他们参与保护工作的热情。

三、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的保护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国家、地方政府与社会公众形成合力,提高园林保护意识,完善园林保护规划,实现苏州古典园林的良好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刘彦伶.以苏州古典园林植物为例谈“世界文化遗产”保护[J].文艺生活,2010,(7) :27.

[2]李艳.苏州古典园林保护和利用的思考[D].苏州大学,2009.

[3]韩立波.苏州古典园林保护及发展对策研究[J].山西建筑,2007,(23) :347.

作者:关雪

上一篇:困境儿童法律援助论文下一篇:基层网点电子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