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发展研究论文

2022-04-19

【摘要】从宗教与园林的关系、我国寺观园林的发展简史及传统文化哲思等方面进行简要概述,并立足于我国目前寺观园林的景观现状,以极简主义表現方式初探当代寺观园林景观对传统文化、宗教哲思意境表现的设计思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典园林发展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典园林发展研究论文 篇1:

践行《世界遗产公约》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这些年

自1985年中国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以来,公约对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中国各级政府及各遗产地为践行公约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制定专项法律法规或保护管理规劃,劃定保护区和缓冲区,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遵守承诺,承担起保护遗产地突出普遍价值及其真实性、完整性不受破坏的责任和义务。

中国现有43处世界遗产,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0处,稳居世界前列。从1987年中国第一次有了世界遗产到今天,20余年过去了,社会对世界遗产的认知在不断的深化,世界遗产地的保护和管理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北京明清故宫 持续扩大开放区域

2012年,《故宫保护总体规劃》编制工作正式启动。规劃以2004年《故宫保护总体规劃大纲(2002~2020)》为基础,将解决故宫112公顷土地上每一平方米用地的性质和每一平方米建筑的合理利用问题。目前,故宫博物院正努力呼吁国家相关部门抓紧制定《故宫保护条例》,以实现对故宫文物本体及周边环境的有效控制。

近些年来故宫博物院通过有序开展古建筑全面修缮工程,持续扩大开放区域,使开放参观面积由目前的45%扩大到76%。经过精心整修的皇极殿已向观众开放。未来,还将开放慈宁宫、寿康宫、慈宁花园等组成的西部区域;端门城楼、大高玄殿将作为数字博物馆对外开放;南部将形成以午门城楼及东西雁翅楼、武英殿和文华殿为主体的大型博物馆展览设施群。为解决院内一些部门占用古建筑办公而对古建筑造成损害、古建筑亟需腾退整修的问题,故宫博物院正在建设西河沿文物保护综合业务用房,力争在2016年实现红墙内无办公科研场所。

故宫博物院为期7年的藏品清理工作已经顺利完成,确定馆藏文物总量为180万7558件。为解决古建保护与展厅现代化要求的矛盾,故宫博物院建设了完全达到博物馆温度、湿度、安全控制标准的现代化展厅一午门展厅。

目前,故宫博物院正着手对所有展厅中的展柜、台座等进行全面排查,逐步更新,以实现对展厅内文物的全面抗震防护。对地下文物库房进行升级改造,争取根据不同质地文物藏品的保藏条件要求,实现温度、湿度的调控功能分区。同时,建设第三期地下文物库房,配套复建内务府建筑,增加文物储藏保管功能,逐步减少并最终弃用地面文物库房,整体提升文物藏品保存条件。针对大量院藏文物濒临腐蚀、锈蚀等严重自然损坏状况,将建立大型综合文物修复中心,根据文物藏品性质设置各类保护修复室。

2011年12月,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建立“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信息化平台”,对文物建筑、室外陈设、植物动物、环境质量、游客动态、安全防范、基础设施、馆藏文物、非古建筑、监测保障等进行监测。针对游客动态,故宫博物院提前制定节假日观众接待预案,以加强值守力量、设置缓冲区域、畅通出入口和通道、调整开放通道作为应对措施,未来将根据监控,对超大客流进行分解疏导和科学控制。

故宫博物院正在规劃包括地库风冷系统改造、报警联动处置系统建设、消防设施改造、高压管网建设、午门安检前移、建立故宫应急指挥中心、采用物联网技术加强安全防范、彩钢房拆除、灭火救援能力建设等内容的安全防范新系统。通过技防、人防、物防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安全防范工作水平。

莫高窟 在保护的前提下开放,在开放中加强保护

2003年甘肃省政府颁布实施《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这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个专项文物保护法规之一。2011年出台了《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劃(2006~2025)》。敦煌研究院据此制订了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劃定了2万余公顷的遗产区,10万余公顷的缓冲区。

为保护莫高窟的突出普遍价值及其真实性、完整性不受破坏,敦煌研究院配备了先进的实验设施条件,通过承担国家重要科研课题,系统分析威胁莫高窟文物保存的各种风险因素和产生机理,解决保护中的关键问题;与多家国内外保护科研机构合作,积极引进、吸收先进的保护技术和理念。采取科学的工艺对本体的壁画和崖体等实施保护,并形成了保护技术规范。共修复壁画约3100平方米,加固崖体长1700米。对影响环境保护的风沙危害,采取固沙、阻沙综合治理措施使得窟区积沙量减少70%以上。敦煌研究院还在壁画和塑像、洞窟内环境、窟区气象和地质环境、风沙、游客、安全防范等方面利用先进技术开展实时监测工作,对有可能造成破坏的潜在因素进行预控并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敦煌研究院始终坚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放,在开放中加强保护。开展莫高窟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进行游客承载量研究,召开“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总结研究成果,根据洞窟壁画的内容和年代、保存现状、洞窟容积、位置,以及游客量变化等,制定游客预约制并及时调整洞窟开放策略,确保石窟处于科学、有效的保护和开放管理状态。近年来,敦煌研究院在面对游客逐年增加的挑战时,为有效减缓洞窟开放压力,保护洞窟,充分展示遗产价值,尝试采用数字化虚拟洞窟的展陈方式。

长城:21196.18千米总长度的调查与认定

长期以来,长城保护是中国文物保护的一项重点工作。国务院先后将山海关、嘉峪关、八达岭等多处长城重点段落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地人民政府也将长城相关遗迹分别公布为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2003年,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九个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长城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长城保护条例》,为加强长城保护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法规保障。

为应对长城保护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消除自然和人为因素对长城的威胁,国家文物局制定《“长城保护工程(2005—2014年)”总体工作方案》,开展资源调查和建立记录档案、编制保护规劃、建立法规制度、理顺管理体系、开展宣传教育、加强科学研究、实施抢救维修、依法加强监管、加大经费投入等九项工作。“十一五”期间在大遗址保护专项经费中安排5亿多元用于长城保护工程,确保了长城资源调查、重要段落保护维修等工作的顺利完成。国家文物局支持和指导各地实施了山海关等一批长城重点段落的抢救性保护维修工程,消除了一批重大文物安全隐患,为长城等大型文化遗址的抢救维修创造了新鲜经验。

2007年至2010年,国家文物局联合国家测绘局组织开展全国性的长城资源调查工作。长城资源调查分为明长城资源调查和秦汉及其他时代长城资源调查两个阶段开展。长城资源调查由文物部门通过田野调查确定并记录长城本体、附属设施、相关遗存等的保存状况、保存环境及保护管理状况;在此基础上由测绘部门测定长城资源的长度、位置等测量数据,并建立长城信息系统。通过长城资源调查,全面、准确地掌握了长城的规模、分布、构成、走向、自然与人文环境、保护与管理现状等基础资料,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新发现。

在长城资源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国家文物局于2011年6月份启动长城认定工作。通过长城认定,将进一步明确各类长城相关遗迹作为长城遗产的重要属性,解决“什么是长城”这一关键问题,并将各类长城遗产纳入《长城保护条例》的保护范围。同时,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国家文物局的认定意见,将能够准确掌握辖区内的长城资源情况,依法落实《文物保护法》和《长城保护条例》确定的长城“属地管理”原则,进一步明确每一处长城遗产的保护管理责任,解决“谁来管理”的问题。

2012年5月,国家文物局完成长城认定的批复工作,共认定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3个县域内分布的春秋战国、秦汉、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辽、金、明等历代长城墙体10053段,壕堑1762段,单体建筑29507座,关堡2210座,相关设施189处,共计43721处长城遗产。调查认定的长城总长度21196.18千米。

苏州古典园林: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试点

在中国现有的30处世界文化遗产中,苏州古典园林的监测工作一直走在前列。经过多年探索和努力,建立起了一个体系较完善、功能科学的监测体系。建立了一套三级管理的分级管理体系。从苏州市世界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到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再到园林局下属古典园林保护监管中心、各古典园林管理处,形成了苏州市域范围内上下联动及时、协作处置有效管理体系。

为保障监测工作的有效实施,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于2008年出台了《苏州古典园林监测管理工作则(试行)》,并于2011年修订成为苏州市规范性文件,明确了各级各部门在遗产监测管理工作中的信息报送、预警处理等相应职责,确保监测工作有章可循。同时,通过数年的摸索,研究制定了《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物、植物、陈设、游客量监测工作规程》和《预警指标值与预警(草案)》,以及相应的考核办法、监测工作例会制度、培训制度等切合实际需要的配套内容。制定了苏州古典园林监测工作总体方案,确定了监测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三个全方位”,即:全方位数据采集、全方位实时记录、全方位监测预警,围绕这个目标,制定了遗产监测远中期规劃和近期分步实施计劃。

在对苏州古典园林进行监测的过程中,注重科技提升。一是与有关大专院校合作,研究多种手段对遗产实施监测的方法,研究三维扫描仪在古典园林保护中的运用。二是与信息科技公司紧密合作,利用现代技术和先进的设计理念,自主开发世界遗产监测预警系统软件,研究出一套符合苏州古典园林特点的监测软件和监测指标、监测预警标准,力求监测手段科技化,监测数据科学化,监测结果时效化,为逐步实现从传统到数字化和现代化的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从确保世界遗产原真性的目的出发,以“原法式、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为标准,结合遗产维修工程的实践,摸索苏州古典园林维修工程的监测方法,2007年编制《世界遗产维修课题大纲》,2008年实施耦园案例的“维修工程监测研究”;2010年完成以留园曲溪楼维修工程监测工作。四是加强对国际文件和动态的研究,2009年完成了国家文物局下达《世界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定期报告(2003~2008)》试点研究课题的任务,得到国家文物局充分肯定,认为具有在全国遗产地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2011年被确定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试点单位。

遗产监测工作的核心内容是监测信息,苏州古典园林保护监管中心承担着信息维护及发布的信息中枢职能,一方面通过网络平台实时采集与发布信息,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的人工监测巡视、发布巡视报告、编辑监测预警信息专刊等工作弥补网络平台信息的不足;除此之外,还结合信息科技的发展,积极研究平台功能的提升,架构科学高效的信息化网络,并对采集的信息数据进行科学分类研究,走出一条从全方位信息采集到以遗产价值影响因素重点梳理、从摸家底到抓关键,从图文并茂到三维测量的信息化建设之路,在实现遗产价值的全方位监测的同时也为各级各部门的管理评估工作提供了详实的信息;还为传统技艺流失、保护修复专业人才流失的可预见影响因素做好了必要的信息储备。

大足石刻:石质文物保护的示范工程

大足石刻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典范。长期以来,大足石刻研究院先后完成各类文物保护项目20余项,在一定程度上使石刻病害得到有效遏制。在保护修复中,坚持技术创新、工艺创新、材质创新。如在大足宝顶山石刻观经变龛危岩抢险加固、地狱变相龛及合利塔防风化保护、九龙浴太子龛渗水治理等多项保护工程中所采用的一些技术措施均处于国内石质文物保护的领先水平。尤其是正在开展的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更是提高了大足石刻乃至全国石质文物保护的科研水平。

千手观音造像开凿于南宋淳熙至淳祐(1174~1252年)年间,造像集雕刻、贴金、彩绘等多种工艺手段于一身,病害极其复杂,多达34种,是一项集保护修复与研究于一体的大型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国内外文物保护工程中罕见。

2008年7月~2011年1月,针对千手观音保护修复复杂问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敦煌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等多家科研院所共同完成千手观音保存现状调查,岩石、彩绘和金箔的病害机理研究,雕刻岩体稳定性测试与评估研究,工艺调查研究,三维信息留取与虚拟修复效果研究,微环境监测,岩土体工程地质详细勘察,凝结水监测分析研究,修复材料研究,贴金层保护修复试验研究,修复试验,修复试验效果跟踪监测等12个子项的前期研究工作。

该工程涉及千手观音造像占崖面积88m2(展开面积约220m2)的830只手、272件法器、5尊雕像的石质、彩绘、金箔的34种复合病害,包括除尘、加固、补形、彩绘修复、贴金层修复等多项内容。2011年4月18日修复工程正式启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敦煌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等业内技术人员组建20余人的主体修复团队,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准的《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总体修复方案》,科学、审慎、系统地推动修复工作。按“自上而下”的修复思路,将本体修复分“上、中、下”3层进行,2011年7月至今已完成上层约20m2(242只手、9只手臂及66件法器)单只手和法器修复方案编制、表层不稳定金箔层揭取及处理、揭金后现状评估、裸露基岩脱盐、彩绘加固回贴、风化石质加固和残缺石质补形,以及修复档案资料留存等工作,并及时对修复效果进行全面总结评估,为下层修复提供技术支撑。现已全面展开本体中层的修复工作。

古典园林发展研究论文 篇2:

极简主义下当代寺观园林的景观设计初探

【摘要】从宗教与园林的关系、我国寺观园林的发展简史及传统文化哲思等方面进行简要概述,并立足于我国目前寺观园林的景观现状,以极简主义表現方式初探当代寺观园林景观对传统文化、宗教哲思意境表现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宗教文化;寺观园林;当代景观;极简主义

我国两大传统宗教,佛教和道教,当今的发展更多偏于玄学、商业、旅游经济方面,而较少纯粹宗教信仰和文化哲理思想方面的发展。而作为宗教文化载体的寺观园林,作为人们内心世界净化和伦理道德价值观宣传教育的场所,一方面现状景观形式粗糙没有宗教文化哲学意境的体现;另一方面还面临着将古典园林接壤于当代景观的难题。

一、寺观园林概述

(一)宗教与园林的起源

纵观人类进化的文明史,从远古人类诞生意识伊始对大自然的畏惧、超自然能力及鬼神的崇拜信仰,到宗教及其信仰的建立、延续、发展至今,宗教涉及政治、思想、文化、艺术、教育、民俗等社会各个领域,形成和发展了独特的宗教文化和哲学思想,而宗教的园林正是这一文化和哲学思想的最全面、最具有表现力的载体。

宗教与园林关系密切,宗教神话说更是园林的起源说之一。世界三大宗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与之相对应的伊斯兰园林、基督教园林和寺观园林皆对应的神话起源。伊斯兰园林便以伊斯兰教《古兰经》为依托创造了“十字形”模式的天堂园;基督教则以《圣经》创造伊甸园;而在东方的中国,是以昆仑模式、蓬莱模式、壶天模式三大模式为基础[1]。

(二)寺观园林涵义及其发展

中国的宗教园林主要为寺观园林,主要包括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可泛指那些属于为宗教信仰和意识崇拜服务的建筑群所附设的园林[2]。从东汉道教的兴建和佛教白马寺的建立,寺观园林的造园艺术也随同这两大宗教的兴衰发展,经历了汉朝的萌芽、魏晋南北朝的兴盛、隋唐时期的鼎盛、宋朝的成熟再到元明清时期的逐渐衰退,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兴衰发展史一脉相承。

寺观园林与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都曾为中国古典园林历史的主流,体现了古典园林艺术的精髓。然而时过境迁,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已成为历史文化遗存,而寺观园林由于宗教文化的延续及公共园林的特性发展至今,被赋予了旅游、宗教文化艺术、道德教育传播的新功能。

(三)影响寺观园林的哲学思想

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载体,寺观园林有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形成发展与我国传统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深受儒、道、释三家学说的影响[3],并相互吸收融合共同影响寺观园林在选址、建筑空间布局、意境、植园林植物配置等方面的发展。

儒家哲学思想以“仁”为根本,以“礼”为核心,宣扬尊卑有序的纲常伦理制度,影响寺观园林建筑空间的布局和寺观丛林制度的建立。儒家的“君子比德”,道家的“清净无为”“神仙思想”“飘逸空灵”“道法自然”,佛教的“性空”“无常”“体悟”“无我”等唯心主义人生宇宙哲学观[4],以及禅宗的“明心见性”“心性本觉”“顿悟”的哲理思想[5],又对寺观园林产生了文人的匠意及意境的升华。

二、寺观园林现状

(一)寺观园林的主要类型及景观现状

按寺观园林的选址和构景特征,寺观园林的类型归为城市型、山林型和综合型三种类型[6]。

城市型寺观园林,主要位于城市和近郊,无条件优厚的外部园林环境可借景利用[7]。规模较大且闻名的寺观往往有自己独立的景园,如成都市内闻名的文殊院、大慈恩寺、青羊宫等。此类园林以人工造园为主,建筑外观、装饰、雕刻、壁画等均为仿造传统建筑的模式,仿其形而不得其意。庭院式的寺观内多为空旷的硬质铺地广场,无与之结合的景观。其中的景园,也多为粗糙地仿造传统古典园林的形式,繁复堆砌的假山,绿植茂密而杂乱无序,无精心的空间布局及宗教思想哲理意境的表现。

山林型,位于郊野山林,多占据名山大川,植被丰富,自然风景秀丽,环境清幽、奇峰异石,寺观内人工造园较少[7]。这类园林往往为著名的风景区,如青城的道观、峨眉的佛寺、五台山的寺庙等,大部分为名寺古刹。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借景条件,园林景观主要以外部自然风景园林为主,人造景观为辅。其本身清幽秀丽的自然环境提供了塑造含有宗教典故、哲理意境的条件。

综合型,此类地处优越的环境位置,既有以优越的自然景观,也有以人工造园。部分也能成为风景名胜区[7]。如新都的宝光寺等。此类型的园林虽无特别引人入胜的自然环境,但也胜在环境优越。其寺内的景观状况与城市型寺观园林大体一致。

综上,目前寺观园林的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景观形式没有与空间意境结合,没有融入宗教哲学思想,停留在对古典园林表象形式上的模仿,不能通过景观境象对心里起到净化、引领,产生对人生宇宙的思考。

三、当代寺观园林景观的极简主义设计初探

(一)极简主义

极简主义产生于20世纪五六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恢复时期的美国,生活节奏的加快及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各种城市、社会病的矛盾冲突,加剧了人们思想上的焦虑和对传统的现代主义的抵触、厌恶,一种迫切反传统反抽象表现主义的新的艺术思想——极简主义,应时而生[8]。它是一种反对抽象表现主义丰富情绪化、情感化的表现艺术,以一种简洁、冷漠、非情绪化的表现形式来反抗传统,宣泄人们内心世界的焦虑、烦躁,渴望找到一种内心的纯净与平和,是一种“治愈性”的艺术。

极简主义设计,是通过把造型艺术剥离到只剩下最基本元素而达到“纯粹抽象”,其形式是简约、明晰,多用几何形体,强调物体的整体、重复、系列化,体现其秩序感与理性;颜色干净纯净,多用黑、白、灰,色彩匀称。追求抽象、简化和几何秩序正是极简主义设计形式构图上遵循的主要特征[9]。

(二)极简主义与当代寺观园林

当今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已不再崇尚传统繁复华丽的表达方式,更趋向于一种化繁为简的极简主义的方式。极简主义艺术家认为形式的简单纯净和简单重复,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内在韵律[9]。极简主义简洁、秩序、几何的特征,正是当代人们生活的哲学模式,这似乎与寺观园林的传统古典园林性质的设计哲学背道而驰。然而深入剖析,在与我国寺观园林同宗同源一脉相承的日本禅宗园林、枯山水中,我们能从其枯寂、空灵、娴雅的意境背后窥得“极简主义艺术”的表现手法。因此所要关注的不是极简主义表面上的简单、几何、秩序,而是其背后蕴涵的极致、简约、纯粹的哲学内涵,能给人们的内心带来纯净、宁静和秩序感。简洁不等同于简单,齐白石曾说,“艺术应该创建简单而不是复杂,深藏而不宜透露”用简约的设计语言来表达深切的设计才是好的设计。

(三)寺观园林当代景观的极简主义设計初探

宗教在伦理道德上扬“善”除“恶”,在心性上提倡“清心寡欲”“明心净性”“断除妄念”,以净化人们的心灵祛除内心的烦躁。寺观园林的当代景观可通过极简主义艺术的表现形式,借鉴日本禅宗园林枯山水意境的表现手法[10],设计具有意境表达的景观场所来传达其宗教哲理思想,以对人们的心灵进行无形的引导、净化。

寺观园林当代景观意境应先立意,所谓“意”先立,而“行”随后。即先要对景点确立一个主题,其可来自于宗教流派文化中的某个典故、公案或某种哲学思想学说。如佛教的人生宇宙哲学观“芥子纳须弥”“一花一世界”;表达万物皆“空”的“镜花水月”;表达世事“无常”的“一念三千”“刹那弹指间”;道家的“见素抱朴”“虚实相生”;禅宗的“空寂”“顿悟”等。立意后即选择用于表现该意境的造景元素以极致、简约的构图形式来表现空灵的意境。如表现佛教“性空”思想的景观,便以“镜花水月”为意境设置静池,月夜水中空月,正是世间万物皆是假象的体证,也体现了万物皆“空”的佛教思想。若该景观位于规整的院落中,可将水景设计为镜面水池,池中点缀三五几丛睡莲或设置铜雕荷花,配景植物不宜多杂,一两株点缀配合点名主题意境即可。若山林寺庙中本有一处山泉水池,莲花满池,月映水中,在具有“境花”“水月”的池边再设栈桥、渡船,在“空”的意境中又引入大乘佛教“渡”的意念,所谓“无常苦海渡众生于彼岸”[11]。因此,寺观园林的意境应是“境”由心生,触“景”生情的情景交融的境界,“物境”融于“意境”。

极简主义运用寺观园林当代景观的形式构图,提炼精确极致的传统元素符号及形状,切忌繁锁复杂。在材料使用上,一是用简洁的现代构图方式组合排列青石、瓦片、卵石、砂等传统材料,以现代的表现形式传承古典传统;另是将金属、玻璃等现代材料用古典传统的表现手法加以组合表达。在植物配置上避免品质繁多杂乱,在背景植物中突出主景植物,以乎应景硬质景观的主题意境。

四、结语

寺观园林是我国现阶段传承古典文化艺术的场所,是人们心灵的净化所,并推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寺观园林当代景观的创新设计应符合现代审美观、极简主义的哲学观,从立意出发,以意境为灵魂,以简洁的布局构图形式表现其内在的宗教哲学涵义。

参考文献:

[1]田朝阳,孙文静,杨秋生.基于神话传说的中西方古典园林结构“法式”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1):51-57.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0-22.

[3]赵鸣,张洁.论传统思想对我国寺庙园林布局的影响[J].中国园林,2004(9):63-65.

[4]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13-119.

[5]南怀瑾.禅宗与道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26-45.

[6]赵光辉.中国寺庙的园林环境[M].北京:北京旅游出版社,1987.

[7]王珂歆.四寺庙园林景观结构及其发展研究[D].四川:四川农业大学,2013:10-11.

[8]冯丹.解析极简主义的设计风格[D].辽宁:沈阳师范大学, 2013:4-5.

[9]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242.

[10]任震,周觅,王莉曼.从极简主义到日本现代景观[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会议论文集,2015-10-3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46-47.

[11]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20.

作者简介:陈小娅,女,四川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18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乡环境与视觉设计。

作者:陈小娅

古典园林发展研究论文 篇3:

“精美城市”视角下常州城乡园林的创新发展研究

摘要:基于常州建设精美城市的新时代背景,对常州城乡园林的历史发展与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有必要通过“保护名人故居宅园、建设国家湿地公园以及营造城市主题乐园”来全面推动常州城乡园林的创新发展,将有利于实现精美城市的建设初衷。

关键词:精美城市;常州;城乡园林;创新发展

1 精美城市的时代背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目前,江苏省常州市、湖南省湘潭市、安徽省宁国市等都明确提出创建精美城市,落实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园林是人造空间与自然空间的融合。园林不仅有利于实现大更蓝、水更绿,而且会使得城乡环境更加精致,人居生活更加美好。

2 常州城乡园林历史发展与思考

2.1 常州城乡园林的历史发展

江南园林是中国园林之中的“南方明珠”。苏州以园林名闻天下,但常州也是一座江南园林的“百园之城”。根据学者调研统计,典型的常州古典园林有近园、未园、意园、约园这四大名园,已经被列人《常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之中。

2.2 常州城乡园林的思考

常州古典园林的历史由来已久,而常州现代园林则突破了古典园林这一范畴,它伴随着新时代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与生态文明建设,展开了新的城市风貌画卷。常州传统园林中常以漏窗、门洞、长廊、山水相组合,扩展了园林空间,达到了以小取大的效果。而现代园林,多引入西方园林风格,形成宜居宜游的各类乐园。有关现状总结如下:

2.1.1 常州古典园林急需保护,但是更需要适度开发与利用

古典园林绝不是孤芳自赏,而是提供居游一体化空间。当下,古典园林修缮保护非常重要,但是适度开发,面向公众,发挥其当代文化教育功能,更能体现其当代价值。目前近园、未园等都是分散地处于一些单位之内,既没有统一的管理部门,更没有专门进行旅游开发。因此,对古典园林进行深层次的保护与适度开发,将是后期的重要任务。

2.1.2 常州现代园林蓬勃兴起,充分显示了常州作为新兴创新型城市的活力

现代园林,是基于“大园林”理论。传统园林、城市绿地系统理论和Landscape Architecture理论是大园林理论的三大支柱。大园林理论的实质是园林内涵的扩大,是园林与城市的融合。常州市是江苏省内第一个实现市政公园全部免费开放的城市,作为“江苏省生态园林城市”“推窗见绿”的常州,其100多个公园绿地10分钟服务圈覆盖率不低于90%。常州的城乡园林给人民群众极大的自豪感、获得感与幸福感。例如,占地面积110亩的常州飞龙体育公园,是全国首家城市健康运动公园,它将现代城市公园开发与城乡居民的体育休闲运动巧妙结合起来,成为颇受欢迎的群众乐园,发挥了现代城乡园林的重要价值!

3 常州城乡园林的创新发展

城乡园林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常州市创建精美城市的大手笔中,应学习借鉴通过国内外相关城市建设,同时因地制宜,考虑自身需求,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创新发展:

3.1 保护名人故居以及传统宅园,讲述精美城市的古往今来精彩故事

应充分融合常州地域的历史文化特点与人文风俗,对传统宅园、文物式园林以及可以适度开发的古建园林,进行专门管理,统一协调,促进其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创新开发的模式,为精美城市建设增加历史文化精彩之笔

3.2 建设国家湿地公园,展现精美城市城乡巨变的新风貌

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2018年通报结果显示:金坛长荡湖国家湿地公园、溧阳天目湖湿地公园成为常州城乡园林中仅有的两个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湿地公园是精美城市的靓朋风景线,对改善区域生态状况,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 营造城市主题乐园,提升精美城市的幸福感

常州已经拥有较多的丰富多彩的城乡主题乐园,例如“中华恐龙园”“嬉戏谷”“春秋淹城”等。一方面作为现代园林,它们在整个城市发展中扮演着大园林的角色;另一方面,它们有效地促进了当地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让本地居民以及游客都有较强的城市文化互动体验,提升了精美城市建设中的获得感,有利于实现“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生活。

4 结语

精美城市建设,是加快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最终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美好。常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传统园林与现代园林的辉映下,在不断创新的城乡一体化建设過程中,必将更加精致、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参考文献

[1]王新军,王燕.常州传统园林在城市建设中的价值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1(08):4867-4870.

[2]王浩,解薇,汤涩珺.常州市古典园林遗产保护与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乡村科技,2018(26):76-77.

[3]任国亮,邱泉等.常州科教城园林景观质量评价[J].福建林业科技,2014(04):104-109.

作者简介

任国亮(1979.10-),汉,男,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建筑与园林文化。

2018江苏省建设系统科技项目(指导类)’‘精美城市建设背景下江南园林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2018ZD240);2018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立项通识课程《中外园林赏析》阶段性成果(主持人:任国亮)。

作者:任国亮

上一篇:结算审核工程造价论文下一篇:高等学校科研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