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策划》课程设计论文

2022-04-16

摘要:文章在分析“互联网+”时代高职会展专业职业能力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真实项目+课程群+导师制”的协同教学体系,以会展实体项目为核心,以职业能力课程群为依托,施行导师制辅助教学模式,循序渐进提升学生会展专业职业能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广告策划》课程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广告策划》课程设计论文 篇1:

高职《网络广告》课程改革初探①

[摘 要] 如今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社交方式和消费行为。很多高職都以就业为导向开设了《网络广告》这门课程,但由于学生基础较差,课程成长的历时较短,可用可查的资料较少,在课程的教学等环节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课程改革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以《网络广告》课程为例,对该课程进行一些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关 键 词] 高职;网络广告;课程改革

一、《网络广告》课程的现状及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广告》是近年来各高职院校新开的热门课程,它以掌握网络媒体与互动广告的基本理论,掌握网络广告的策划与创意、设计与制作、发布与推广等知识和技能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1]然而,多数高职院校的《网络广告》课程都缺乏相关师资或是相关的培训。因此,在《网络广告》的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都只能照搬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对各网站的广告如何推广、怎么收费、如何轮播、借助何种媒体形式等都较少涉及。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对网络广告的学习兴趣、提升《网络广告》课程的教学效果,《网络广告》课程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二、《网络广告》课程改革初探

(一)《网络广告》课程教学的主要问题

1.学生基础较弱

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其中大部分来自农村,少部分来自城市。这样来自农村的学生由于对电脑不熟悉,所以,对软件的学习和接受就相对较慢,动手能力较差,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2.教学方法单一

在《网络广告》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采用与其他课程相同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将各部分分解讲解,软件是软件、理论是理论,虽然各部分都细致讲解了,但是当将各知识结合在一起进行设计制作时却创意平平。同时,也容易使学生有无从下手的感觉,久而久之产生厌烦心理。

3.考核方式单一

《网络广告》的考核一般采用机试,即在规定的时间内要求学生完成给定主题的网络广告设计与制作,老师根据作品效果和完成步骤评分。由于时间有限、命题素材有限会制约学生的创作思维和制作成品效果,因此,这种考核形式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

(二)《网络廣告》课程在不同专业中的状况

在许多高职院校的不同专业中,我们会发现它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有《网络广告》《网络广告设计》《网络广告实务》等类似名称的课程。例如,电子商务专业、广告学专业、网页设计专业、广告设计专业等,都不约而同地开设了有关网络广告类的课程,归根到底其实课程主要教授的都是《网络广告》。然而,分属于不同的专业,即使完全相同的一门课程,教授的内容也有各自专业的侧重点。因而,笔者认为在艺术类专业中的《网络广告》则应侧重于“设计”,以专业为课程的承载,为学生日后就业及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三)《网络广告》课程改革的途径

1.改善教学内容

《网络广告》课程其实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尤其是软件的操作应用。因此,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不应只让学生制作静态网络广告,还要让学生设计制作动态网络广告。动态网络广告已经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它能给消费者以强烈的视觉感官刺激,因此,在《网络广告》的课程教学内容方面应该更为全面。

2.丰富教学方法

为了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可以将《网络广告》进行项目化教学设计,由于《网络广告》是一门操作类的实训课,所以,我们可以按照“循环式”加“分段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项目化教学设计。[1]在课程设计中既要根据网络广告的典型工作任务来设计项目,又要兼顾行业规律和课程知识点。将各类型的网络广告分解为一个个的项目,指导学生进行设计制作。最后,将学生的作品收集在一起进行师生联评。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网络广告的核心技能,比较适合《网络广告》这类综合型的课程。

3.改进考核方式

打破以前期末机考一卷定分数的考核方式。将学生的成绩分解为课堂完成每个项目成绩的总和,而每个项目的成绩又由学习态度、知识运用、动画技巧、创新创意等部分组成。同时,平时成绩一项中要包括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等方面。内容可以是教师指定题目,也可以源于网络的真实项目制作,要求设计、创意、制作技巧充分应用,并运用2~3分钟的动画效果以增强动态效果。

4.搭建网络平台

《网络广告》一定离不开网络,因此,对于这门课程非常有必要搭建一个网络平台。建QQ群、微信群,将最新的消息及时转发,对课上没听懂的问题及时回答,针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等。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增进了师生的互信程度,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结语

网络时代发展日新月异,《网络广告》课程的发展也较其他课程迅速得多。因此,通过《网络广告》的课程改革来合理地组织教学、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对《网络广告》进行课程改革,不断地优化教学方法,才能形成该课程良好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2]符合网络广告技术岗位的需求,最终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冯明兵,吴杰.高职项目化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以网络广告设计课程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1(11):70-73.

[2]龚祯.《网络广告策划》课程改革途径初探[J].电子商务,2015(2):84-85.

作者:张晗

《广告策划》课程设计论文 篇2:

基于项目的会展实训课程协同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文章在分析“互联网+”时代高职会展专业职业能力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真实项目+课程群+导师制”的协同教学体系,以会展实体项目为核心,以职业能力课程群为依托,施行导师制辅助教学模式,循序渐进提升学生会展专业职业能力。

关键词:项目导向;协同教学;导师制

近几年,随着2016中国杭州G20峰会、2017厦门金砖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展活动在中国陆续举办,会展行业发展势头强劲,会展企业对会展人才的需求由简单的数量需求升级到质量需求,急需经验型、技术性、复合型会展人才。面对机遇与挑战,高职会展专业加强实体项目引入,构建基于项目的实训课程协同教学体系尤为重要。

1 高职会展专业职业能力特点

现代会展行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会展企业理想的人才需求是复合型人才。从会展项目运营过程来看,现代会展行业人才由三个层次构成:

1.1 核心人才——会展策展人

“策展人”一词源于英文“curator”,全称“展览策划人”,是指在艺术展览活动中担任构思、组织、管理的专业人员。[1]根据策展人与展馆的关系,策展人一般有常设策展人和独立策展人两种。在“大会展”发展背景下,会展策展人的含义更加丰富,可以指代负责会展活动策划、组织、管理的人员。

在会展实践中,会展策展人的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会展活动举行之前的项目信息调研、市场调查工作;二是在前期调查基础上进行创意策划,形成会展活动的策划方案,并完成方案的汇报工作;三是在会展活动开展期间的会展项目管理工作。

会展策展人是整个会展项目的核心人才,对高职院校提出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的独特的策划创新能力。

1.2 支持人才——会展设计、营销人员

将会展项目的创意策划变成会展活动实践,需要设计、营销人员的大力支持。

1.2.1 会展设计师

根据设计工作内容的不同,会展设计师又可以划分为平面设计和空间设计两种类型。

(1)会展平面设计师。

会展平面设计师主要负责平面设计与排版工作,工作范围包括会展项目VI形象设计、宣传品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导览系统设计等。会展平面设计师的培养要求学生具备平面设计、广告策划理论知识以及软件操作能力和广告创新创意能力。

(2)会展空间设计师。

会展空间设计师通常指展览设计师,主要负责会展项目的空间设计建模,工作范围主要包括展览、活动、展厅项目创意、设计方案的制作。会展空间设计师的培养要求学生具备展览工程、展览展示设计理论知识以及软件操作能力和空间思维创新能力。

会展设计师和营销人员是整个会展项目的设计支持人才,对高职院校提出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的设计软件操作能力、广告创新创意能力、营销创意策划与执行能力。

1.2.2 会展营销人员

传统的会展营销人员主要负责展位推广、展商客户关系维护等工作,在会展项目尤其是展览项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营销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互联网+”背景下的会展营销人员分为两个工作范畴,一是传统的展位销售、推广工作,一是会展项目新媒体运营工作。

“互联网+”背景下的会展营销人员是会展项目的营销支持人才,对高职院校提出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的销售推广能力、新媒体创意策划与运营能力。

1.3 会展辅助人才——会展信息技术人才、会展工程人才和会展服务人才

会展辅助人才是辅助核心人才、支持人才完成会展项目的人才。在整个会展项目运营过程中所涉及的会展辅助人才非常复杂,按照工作内容和类型可以分为会展信息技术人才、会展工程人才和会展服务人才。

会展信息技术人才和会展工程人才多为其他专业转型发展人才,因此高职院校会展专业培养的大多是会展服务型的辅助人才。

会展服务型辅助人才主要从事会展活动现场礼仪接待、会务服务等工作,对高职院校提出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

2 高职会展实训课程协同教学体系

2.1 构建基于校内真实项目的实践教学体系

调查发现,会展企业在招聘过程中较为重视学生是否有相关的会展活动经验,急需经验型会展人才。为提高会展实训课程的效果,让学生真实体验会展项目从策划、设计到运营、服务的各项工作流程,引入会展真实项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按照项目主体来源看,引入到会展实训中的真实项目主要有两种。

(1)会展企业真实项目,是指校外会展企业委托给学校的真实项目,这类项目往往通过校企合作、教师人际关系、校友、往届毕业生等途径进入到实训课程中。会展企业真实项目的优点是,项目来源于会展企业的业务范围,要求市场化操作、市场化运营与市场化验收,学生能够大大提升会展职业能力。同时,受学校教学制度、实训环境等各项条件的制约,在校内开展企业真实项目存在很大的困难,可能由于受到制约而达不到企业的要求,会展企业面临很大的风险,参与的教师与学生需要承担很大的压力。

(2)校内真实项目,校内真实项目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依托校内各部门、团体举办的各项会议、赛事、庆典等活动,分为常规性会展项目和临时性会展项目,这类项目具有一定的经费支持,但往往也具有较多的条件限制,会制约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一种是课程实训过程中自行选题策划、执行的赛事、展覽项目,这类项目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创意策划能力,但存在主题确定困难、经费不足等问题。

综上考虑,校内真实项目往往是在考虑学校现有环境、背景、设施设备情况下开展的,因此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与可控制性。本研究体系提到的校内真实项目主要是指校内各部门、团体举办的各类会展活动。

2.2 构建以项目为核心的课程群

高职会展专业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根据会展职业能力将课程分为策划类、设计类、营销类、服务类和项目管理类五大课程体系。构建以项目为核心的课程群是指,根据校内真实项目开展时间的周期性,将同期开展的会展实训课程打包构建基于项目的课程群,为共同推进会展项目的而开展实训教学。

以学校秋期双选会项目为例,该期会展专业主要开设《会展实务》、《会展服务》、《会展项目管理》、《会展项目综合实训》、《会展设计》、《会展广告策划》、《会展多媒体技术》、《商务礼仪实训》等课程。根据双选会项目需求,可构建“双选会项目课程群”,涵盖《会展服务》、《会展设计》、《会展多媒体技术》、《会展项目综合实训》、《商务礼仪实训》课程。本课程群内的课程除了完成常规教学外,结合项目进度开展相应的“双选会专题实训”,共同推进项目的完成。其中,《会展设计》实训任务是完成双选会项目的平面设计,《会展项目综合实训》实训任务是完成双选会现场招聘展区搭建与场布工作,《会展服务》实训任务是负责双选会现场物料准备与接待中心搭建布置,《会展多媒体技术》实训任务是双选会邀请函制作、公众号推广,《商务礼仪实训》实训任务是双选会现场礼仪接待。

2.3 构建依托项目的导师制教学模式

以项目为核心建立的课程群,在项目开展过程中会出现多个老师共同指导的情况。为防止出现多头领导,影响项目进度与项目质量,构建依托项目的导师制教学模式。是指将围绕项目开展的课程教学实训划分为不同的板块,参与教师根据自身职业能力及参与课程选择作为某一方面的项目导师,项目导师具有所负责子项目的最终决策权。

以上述双选会项目为例,项目在开展过程中可以划分为设计子项目、营销子项目、服务子项目和搭建子项目。设计子项目有《会展设计》课程教师担任,具有双选会设计定稿权限;营销子项目由《会展多媒體技术》课程教师担任,具有双选会营销策略定稿权限;服务子项目由《会展服务》和《商务礼仪实训》两门课程教师推选一人担任,具有双选会服务项目策略定稿权限;搭建子项目由《会展项目综合实训》课程教师担任,具有双选会搭建方案定稿权限。各子项目导师各司其职,共同推进项目开展。

3 总结

会展行业是一个综合性较高的行业,需要具有创新创意能力的复合型会展人才。高职会展专业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构建“真实项目+课程群+导师制”的协同教学体系,依托校内真实项目,以项目为主线将专业技能培养与课程教学相结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策划、设计、营销、服务、项目管理五项职业能力,后续需要开展相应的实践研究对本体系进行优化,推动高职会展人才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杨应时.西方语境中的“独立策展人”及其在中国的兴起[J].艺术·生活,2007(01):21-24.

(编辑:杨梅)

作者:黄宗林

《广告策划》课程设计论文 篇3:

高校广告策划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项目式教学探索

【摘 要】本文以“讲好中国故事”教学为例,阐述高校广告策划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项目式教学的思路,提出高校广告策划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项目式教学的措施:将“讲好中国故事”融入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的中华文化自信;加强广告策划类课程“互联网+”建设,改进教学方式;“以赛促学”开展实践教学,重构多元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校 广告策划类课程 课程思政 项目式教学  以赛促学 讲好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我国高校广告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建立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广告教育教学体系,以广告文化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发展需求,是坚定文化自信、完善话语体系建构、有效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和整体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要求。高校广告学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还有待加强,在广告策划系列课程中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理念和要求尚未得到充分而有效的落实。在广告策划类课程的“课程思政”中运用项目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等。本文探索在高校广告策划类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项目式教学的实践,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一、高校广告策划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项目式教学的思路

(一)广告策划教学项目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做好中国广告

以往的广告策划类课程教学,往往以企业品牌的商业化经济利益需求为导向,企业需要什么就做什么主题的策划。在市场瞬息万变的时代,教师需要综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市场商业化需求+课程思政”的精华,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本元素“讲好中国故事”,基于“课程思政”导向,深入挖掘企业品牌的商业需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广告策划类课程教学融合的过程,积极引导学生不仅要看到广告的商业需求,更要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广告文化及传播中的发展和延伸。因此,应把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内容的讲解中,在广告策划类课程教学中引用企业的真实广告策划项目,将企业的商业化需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播相结合,把企业的品牌宣传亮点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元素相结合,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结合品牌宣传推广,在教学内容中“讲好中国故事”。

(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横班纵组”方案的项目式教学

传统广告学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较为分散,教师在教学中各为主场,学生在学习中缺乏整合性和统一性,团队协作能力也较弱。为此,自2015年开始,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通过不断完善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横班纵组”的教学方案,将广告学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全方位融合。

在教师团队组织协调下,将市场调查与预测、广告策划、广告文案、平面廣告、影视广告等核心课程,按照“横班纵组”的原则,通过学科竞赛的不同广告项目,把不同班级、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项目团队”来组织教学。教师对学生的广告策划项目的要求更为具体,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更主动贴近中国传统元素和中国文化,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大大增强,这使“讲好中国故事”的“课程思政”内容也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达成,既起到了“传、帮、带”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团队协作和互动学习中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也保证了整个广告学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得以顺利实施。

(三)通过模拟组建广告公司,实施项目式教学

广告学专业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变化的学科,在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中,“处处是商机,处处有广告宣传”,传统教学模式“课本+解释”“理论+例子”的方法早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广告行业发展的需要。广告策划类课程在以往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先将学生分组完成广告策划报告。为了完成任务,学生往往会找各种网上资料进行复制、粘贴和修改,造成教学成果作业千篇一律。传统的分小组完成策划方案的方法,还会发生某些学生不作为的情况,工作任务只是由个别小组里比较主动认真的学生来完成,造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为更贴合现今社会对广告行业的迫切需求,应转换现有的教学模式,强化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项目式教学中模拟设置广告公司的岗位架构,学生按照不同的广告品牌和策划项目自由组成不同的“策划小组”,自由模拟选择广告公司的工作职位,如扮演平面设计师、广告文案、广告客服AE等不同的岗位角色,探讨各种问题,完成各项任务,从而体验到虚拟表演和真实挑战的双重乐趣。将广告策划工作中抽象的工作内容用多角度、全方位的“项目模拟”形式进行真实再现,大大提高了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的认知活力,提升了学习的效果。

二、高校广告策划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项目式教学的措施

在高校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新形势下,“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中国舆论追求的方向,还是对高校广告学专业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下面以“讲好中国故事”项目式教学为例,探索广告策划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实施。

(一)将“讲好中国故事”融入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的中华文化自信

将广告策划系列课程内容划分为广告营销策划、广告文案创作、广告设计三部分内容,再以“课程思政”为导向,讲好中国故事。例如,将广告策划主题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渗透传统文化元素;围绕广告文案创作教学,引入中国古诗词元素和修辞手法运用;用丰富多彩的中国风设计元素,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教师将这一步骤分为三个阶段,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基础,有计划地在广告策划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实践教学。

第一,在市场营销策划等课程内容中,选取内含“中国故事”的广告营销主题进行教学。指导学生在进行现代企业品牌广告的主题活动策划时,围绕中华文化主题开展教学:中国传统节日主题如二十四节气、壮族三月三等,传统庆典主题如汉服展示、纪念孔子等,传统文化保护主题如“非遗”文化的保护、瑶绣工艺等,传统比赛主题如划龙舟、抢花炮等,人物主题如新型“三农”典型人物塑造的李子柒等。教师潜移默化地用广告策划主题普及和夯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好广告策划主题的“中国故事”。

第二,确定广告营销主题后,在广告文案创作等课程的内容中,用唐诗、宋词、元曲等中国传统诗词元素进行广告文案的创作教学;让学生以中国传统古诗词的元素进行广告文案创作练习;引导学生用中国传统文学的修辞手法,如比拟、仿词、回环、叠音叠字、谐音、对偶、顶真等,进行广告文案的写作练习。这样,教师引导学生用中国古诗词元素“讲好中国故事”。

第三,确定广告营销主题和广告文案后,在广告平面设计、影视广告制作等课程中,充分利用中国传统图形丰富多彩的符号进行广告平面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古代人物图形如布洛陀等,古代动物图形如龙、饕餮等,传统植物图形如缠枝纹、牡丹纹等,传统图腾图形如龙舟纹等,传统民俗图形如如意纹等。这样,教师引导学生用绚丽多姿的充满中国风的广告画面“讲好中国故事”。

(二)加强广告策划类课程“互联网+”建设,改进教学方式

“课程思政”是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融会贯通于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有益尝试,若要提升其实践效度,离不开新媒体与信息技术的融入。广告策划系列课程要积极探索基于网络平台的“互联网+课程”建设,在规划“中国故事”教材元素的基础上,制作出一批优秀的网络课程,并利用慕课平台等实现混合式教学,实践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

第一,利用“互联网+课程”的新媒体播放优势,在广告策划类课程中规划和融入“讲好中国故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案例。不仅要利用好课程课件的文字表达型案例,更要把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国声音作为基础,将宣传中国正能量的视频进行流媒体案例数据库建设。在广告策划类课程中不能只是以商业经济利益为主题,还要为宣传和传播“中国故事”做铺垫,让广告策划类课程教学有“中国故事”可看,有“中国声音”可听。

第二,将“讲好中国故事”中的文字元素、图形元素、作业单元融入广告策划类课程的网络课程设计和规划中。例如,将中国传统古诗词的文字元素、中国传统的图形元素归类整理为网络课程作业单元库,设计融入SPOC课程的作业单元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互联网课程作业时,可让学生从中选取相关主题和内容进行广告创作。这样,既能保证“互联网+”课程建设内容的丰富,引导学生主动进行“中国故事”类型的广告创作,还可以兼顾“课程思政”教学。

第三,在广告策划系列课程的互联网教学方式中,要注意广告专业课程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要尊重互联网知识传授的新特点,注重对广告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引领,打破严肃、抽象的教化式言说方式,紧扣互联网时代发展特性,借助慕课、QQ、贴吧、微信等网络平台实现网络课程教学,借助短视频、弹幕、讨论等板块升华互动,并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话语及柔性方法,促进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在潜移默化之中完成“讲好中国故事”的目标。

(三)“以赛促学”开展实践教学,重构多元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实现的关键在于证实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教师采用“以赛促学”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重构评价体系,以提升“课程思政”效果。

第一,“以赛促学”开展实践教学。在“课程思政”实践中,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时报金犊奖等国家级大学生专业广告比赛,选取比赛命题进行“真题真做”的实践教学,并在广告学专业比赛中融入“中国故事”。例如,在某感冒药广告中,运用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指导学生进行书签文字型的广告文案创作;用中国传统红色灯笼、如意纹等,指导学生进行品牌的平面广告设计;用古筝、二胡、唢呐等演奏的乐曲,指导学生进行视频广告的背景音乐创作;等等。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中国故事”元素自由选择擅长的广告策划、广告文案、广告设计、影视广告等项目,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运用中国传统风格元素进行广告操作的实践能力,又展现了学生在中国风格广告的学习成效。用实在的中国传统元素,融入现代的广告策划课程实践教学中,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

第二,重构多元评价体系。长期以来,广告学专业的学生培养一般以数量化的评价为导向,对课程的评价主要侧重于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等方法,评价标准单一。因此,教师在项目式教学评价体系中,要把比赛中全国知名高校的专业评审成绩作为课程评价的一部分,促使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参赛的评价结果主要运用于改进教师的教学和引导学生的发展。这些评价方式的多元化重构,充分及时反映了学生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故事”元素进行广告创作的实践教学成果,反映了广告策划系列课程中“中国故事”元素的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程度,提升了课程教学效果,从而在实践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

总之,在高校广告策划类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项目式教学,应有针对性地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进行“课程思政”的内容建构,用中国优秀傳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培养新一代的广告人,用广告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学方法应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虞丽娟.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N].中国教育报,2017-07-06(6).

注:2020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广告策划类‘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与实践”(2020JGB475);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2019年度校级一流课程建设项目“基于项目式教学法的《广告策划》课程建设”(JG201908)

【作者简介】莫莉芬芳(1980— ),女,汉族,广西桂林人,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广告学专业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广告与传播、影视艺术传播。

(责编 黎 原)

作者:莫莉芬芳

上一篇:电力自动化计算机技术论文下一篇:高中物理心理健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