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栏目策划课程改革论文

2022-04-25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传媒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传媒策划必须树立全新的理念。《传媒策划》的课程教学中在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评价标准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问题,必须改革,改革的方向可从改革人才培养标准、加强实践性教学效果、灵活采用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评价机制等方面去努力,从而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电视栏目策划课程改革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视栏目策划课程改革论文 篇1:

电视新闻编辑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摘 要:《电视新闻编辑》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随着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要求学校课堂的教学方式必须进行改革创新。本文结合课程的特点,针对人才需求,以编写实用教材入手,探究了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主要采取项目案例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同时考核方式也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关键词:电视新闻编辑;课堂教学;改革;创新

在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媒体行业需要既具备新闻专业能力又具备新媒体技术传播能力的复合型新闻人才,更加注重对于复杂问题的求解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与他人之间的配合能力。因此对于《电视新闻编辑》这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意义重大。

一、针对人才需求,编写实用教材

《电视新闻编辑》课程要求学生同时掌握剪辑理念和剪辑技术,目前现有的教材知识结构安排较为分散,不够系统全面,案例较为陈旧,因此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为学生编写自用教材,我们学院编写的教材,理论上的教学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版块:第一版块是剪辑工作的基本认识,重点掌握电视编辑的工作流程以及电视编辑的基础知识;第二版块是剪辑思维的培养,重点掌握蒙太奇的技巧和语法规则、长镜头的构成方式和艺术功能、影视的时空艺术;第三版块为剪辑技巧的综合提高,主要掌握连贯性剪辑和非连贯性剪辑的方法;第四版块为各种类型电视节目的剪辑原则和特点,主要包括电视消息、电视专题、电视纪录片的剪辑。在实践上教学环节,为学生编写了《新闻编辑实验指导用书》,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非线性剪辑软件的操作技巧训练、视听元素的剪辑训练(镜头的裁剪、景别的剪辑、运动镜头的剪辑、对话的剪辑、音乐和音响的剪辑)、综合剪辑训练、各种常见类型电视节目的剪辑训练、电视栏目的策划与创办。真正培养具备剪辑理念和剪辑技术的专业人才,按照信息时代媒体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具备新闻专业素养和技能的应用型传媒人才。

二、改革课堂教学,倡导自主学习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材为中心,教师讲授为主,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要求大学生最应该具备沟通能力、专业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以及抗压能力。根据俄亥俄州立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著名教育家、视听教学理论的集大成者埃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规律,《电视新闻编辑》课程的课堂的教学主要采取项目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创新能力,并能进一步加深记忆,从而透彻理解掌握理论知识,更好地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项目案例教学法

项目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有两个方面,包括案例的分析和项目的引导创作,是通过师生共同实施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这样的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和任务的项目。实施项目教学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应用结合在一起,提高学习兴趣,还能让他们对自己所学专业有更明确的方向,培养实践创新能力[1]。具体实施的步骤,首先,是对相关理论知识有自主的学习,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总结概括理论知识;其次,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师指定的项目任务团队合作共同完成项目;最后,教师综合评价项目。在运用项目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电视新闻编辑》课程中蒙太奇技巧部分为例,首先,学生自由组合分组,有固定的团队名称、固定的团队口号,明确的人员分工,课下查找蒙太奇相关知识,并且每组查找一种类型蒙太奇案例,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合小组作中也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社会适应能力;其次,在课堂上,各小组依次上讲台讲解各类型蒙太奇,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做出综合评价;最后,教师总结蒙太奇的概念、蒙太奇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蒙太奇各种类型的艺术功能,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学生演示蒙太奇综合应用的影视段落,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蒙太奇的综合应用。

结合教师的总结,给学生布置项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运用任意两种以上蒙太奇策划、拍摄、制作5分钟短片,以小组为单位设置故事情节,自拟片名,并写出分镜头脚本,根据分镜头脚本拍摄,最终将拍摄素材剪辑合成,完成项目短片的制作,通过学生自己策划、拍摄、表演、剪辑,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并运用蒙太奇理论知识。最终在班级集体观摩各小组的蒙太奇作品,集体讨论,学生先做自我评价,教师给以综合评价,找出差异与不足,通常采取横评和纵评的方式,但是要以纵评为主,也就是各个小组前后两次作业评比是否会有很大的进步,采取这样的评比方式,才能激发大多数同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在评价时不仅仅要看最终的结果,还要看整个项目的制作过程,包括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学习者的协作能力等。项目案例教学法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习者,教师的身份是一个辅导者、帮助者、引导者,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于项目案例教学法,中国人民大学蔡雯教授提倡在新闻学院建立案例库,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成功的项目作为典型案例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央视或本土的典型的电视新闻节目作为案例,首先寻找典型案例的原素材,让学生先策划并动手编辑,当编辑完成后与案例做对比,找到差异与不足,剖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学习镜头之间剪接的方法与技巧,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作为教师要注重案例的研究,将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要不断地调整和更新案例,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是学术界最前沿的知识,为了获取最新的案例,教师应该争取机会参与到社会媒体中,担任一定的工作,或者是挂职、或者是顾问,这样能为教学工作提供一线的资源,让学生掌握前沿的知识和技能。

(二)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主要用于编辑技能的训练,模拟电视台工作程序进行,设计各个环节的模拟练习,主要用于《电视新闻编辑》课程的综合训练部分,情境教学法的关键是为给学生创设一个接近于真实的职业体验情境,但是一般的情景教学主要针对几个典型环节的情境模拟,因此,系统化的新闻实务情境教学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新闻是电视节目的重要类型,各个电视台都会进行电视新闻节目制作[2]。因此选取典型的新闻栏目作为模拟对象,各小组分别完成该栏目下的一期节目,明确分工担任不同的职务,按照电视台的工作程序,在规定时间内选题、报题,并讨论选题的新闻价值和可行性,选题通过后每组摄像和记者采集素材,完成采访工作,记者撰写新闻稿件,小组讨论修改,通过教师审批修改之后,按照稿件内容编辑新闻节目,集体观摩,并邀请该栏目负责人走进课堂,点评学生作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主动参与学习情境,主动探究,获取知识,全面掌握电视台工作流程和要求,这种情境式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体验式学习,因为亲历亲为,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能够最直接、最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能力[3],从而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用人单位对人才快速变化的需求。

以往的《电视新闻编辑》课程主要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观摩案例、上课小组讨论等方法,并没有使学生真正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而以上项目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能力,不仅掌握了剪辑的理论与操作技能,而且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有一个全面的提高。

三、改变考核方式,采取过程考核

考核方式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随着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考核方式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采取什么样的考核方式,才能达到既能督促学生学习,又能客观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考试并不是学习的目的,只是衡量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掌握的手段,以往传统的课程考试方式重在期末考试,通常安排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20%,期中成绩10%,这样的考核方式不适用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对于《电视新闻编辑》课程的考核方式,应该针对课程特点和要求,以过程考核取代期末考试,根据课堂讨论和分组项目等方法进行知识和能力考核,完全取消期末考核,采取平时得分加起来就是期末总成绩的考核方式,也就是过程考核,学生通过一个学期平时的项目练习来得分,这样的考核方式客观公平,能综合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又能调动学生平时参与每个项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充分发挥考核的督导、检测、鉴定与评价等功能,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4]。

综上所述,《电视新闻编辑》课程的教学改革,要以全媒体时代下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切入点,结合学术前沿动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学情,不断地修订完善教材,创新教学模式,运用案例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团队协作能力,调整考核方式,以过程考核取代期末考核,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更新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向娟,蔡照鹏.论项目教学法在《影视画面编辑技巧》课程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11).

[2] 李琳.影视剪辑师训实训教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3] 蔡雯.继承、拓展与创新——对新闻编辑课程的教学改革及思考[J].新闻战线,2008(3).

[4] 王水勤.高职新闻专业职业基础课的考核体系研究[J].现代阅读,2013(5).

[责任编辑:东方绪]

作者:王小芬

电视栏目策划课程改革论文 篇2:

《传媒策划》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研究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传媒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传媒策划必须树立全新的理念。《传媒策划》的课程教学中在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评价标准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问题,必须改革,改革的方向可从改革人才培养标准、加强实践性教学效果、灵活采用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评价机制等方面去努力,从而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传媒策划课程改革实践性教学

一、《传媒策划》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在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当前的传媒业从介质形态到生产机制,从传播内容到传播形态,从审美风格到互动方式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媒介融合的趋势从变革理念逐步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层面。传媒企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竞争压力的空前增大,使得居于传媒竞争核心作用的策划因素越来越重要。传媒企业最终还是要以传媒产品论成败,只有策划出好的传媒产品,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高職传媒策划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较高的传媒策划素养和较强的传媒策划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这个专业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策划技能有着较高的专业要求,因此,就必须加大对学生的创意能力和创意变现能力的培养,作为承载主要教学任务的专业课程,也要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和创新。《传媒策划》是高职传媒策划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对《传媒策划》的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就是把课程教学与传媒策划工作实践相结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从项目创意到制作产品,从项目执行到传播推广的实际策划能力。①

二、《传媒策划》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滞后

在“互联网+”时代,传媒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竞争中共融共生,传统媒体有着良好的受众基础和强大的制作实力,而新媒体在生产机制和传播机制上无疑有后发制人的优势,媒介融合已成为大势所趋,对传媒产品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传媒策划从业人员的眼界、视角、手段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奔跑吧,兄弟》为例,仅仅摄像人员就达到40多名,机位达到120个,后期的制作人员更是达到1000人之多,剪辑、特效、字幕、调色都是专业团队操作。传媒产品的日益精品化,势必需要专业化程度更高的制作团队。

2、教学方法单一,缺乏行业特色

教学方法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已。策划能力首先属于一种创意能力,这是较为明显的行业特征,处于能力结构的高端水平,智力因素较强,并非简单的重复操作和反复模拟可以获得,所以,传统教学中采用的讲授法、演示法并不常常管用。《传媒策划》课程的教学方法既要尊重创意能力形成的基本规律,同时也要体现显著的行业特色,如以工作室形式完成工作项目,群策群力,学生分别承担工作任务,既亲力亲为,又互为配合,最终形成策划能力。

3、实践性教学效果不好,流于形式

传媒策划专业虽然开设了较多的实践性课程,也配备了专门的策划实训室,但实践性教学效果并不好。主要原因是人才培养目标中偏重对学生的策划思维、策划创意的培养,对创意转化成传媒作品的能力即创意变现能力强调不够,因此,在从教学方法的选取到教学硬件的配备方面就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创意思维很多仅仅停留在思维意识形态上,没有成果转化,久而久之,学生解决传媒策划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没有得到真正的培养。

4、教学评价标准不能量化,主体单一

课程教学的成效与否需要科学、系统的评价标准。建立了合适的评价标准,就能及时发现课程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并及时调整,会大大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但目前《传媒策划》课程教学中主要参考其他課程的教学评价标准,评价的主体还是比较单一,基本上以专业教师为主,行业、企业的专家、一线工作人员并没有真正介入到评价过程,所以,专业教师的单方面评价很难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另外就是制定的评价标准不能量化和过程化,往往以一次性考核评价为主,缺乏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动态性考核,所以,直接导致学生在平常的课程学习中学习态度出现问题,比如认为平常学习不重要,只要期末好好复习,考个好成绩就够了。

三、《传媒策划》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1、改革人才培养标准

传媒业本就是站在时代发展最前沿的行业,对社会发展的反应最为敏感,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到技术,都是日新月异,比如,这两年出现的二次元技术、全息影像技术、VR技术,都给传媒业的视听效果带来革命性的影响,所以,传媒人才的培养标准也要立足时代最前沿、技术最先进、观念最超前。要深入传媒行业尤其是优秀的传媒企业进行深度调研,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趋势,分析传媒人才工作内容及岗位职责,确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建立明确指向未来就业工作岗位特征的人才培养标准。

2、多管齐下,确保实践性教学效果

首先,从课程体系上要确保实践性课程适当的占有比例,作为传媒策划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传媒策划》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应不低于总课时的一半,这也符合国家有关部门对高职教育的相关规定;其次,专业教师必须制定专门的实践性教学计划,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课时、教学组织、教学考核等。实践性教学计划是课程授课计划的细化和补充,直接指向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第三,要给实践性教学提供必要的实验实训条件。实验实训条件既包括软件方面如最新的工艺、模式、方法、手段,也包括仿真的工作环境如摄影棚、制作间、演播间等。

3、灵活采用不同教学方法

《传媒策划》当然具有与其他专业课程所相同的共性,不过,作为创意性较强的专业课,其个性显然更突出,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取上,应该深入剖析课程内容的逻辑结构,按照不同课程内容的特点选择最适合接受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一切以教学效果为标准。

(1)项目驱动教学。按照能力培养目标,把教学内容设置成多个教学项目,如热播广告重新创意、校园微电影制作、传媒策划书设计制作、电视栏目策划创意等等,再把项目下发给已经模拟组建的各个传媒策划工作室。工作室制定有具体时间、人员、进程安排的工作计划,专业教师对工作室完成项目的过程进行全程指导,并进行考核。这种教学方法能较好地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知识,主动培养能力,并最终得到解决工作实际中具体问题的能力。

(2)头脑风暴教学。现代的传媒策划要充分调动各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单打独斗或闭门造车的策划方法都已经不再适应,在策划创意或是制作执行的过程中,都要充分调动团队的创作积极性,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头脑风暴法既是一种创意方法,也是一种适合《传媒策划》课程的教学方法,无论是在相关的专业知识讲授时,还是在典型案例讨论时,抑或是策划实训时,都可采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能把单纯的一对多的讲授式课堂变成思维碰撞的风暴场,在活跃的交流中,不仅能碰撞出各种思想的火花,产生各种奇思妙想的创意,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默契程度和配合程度。

(3)企業现场教学。建立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把教学现场放在传媒企业,让学生熟悉传媒企业如电视台、视频网站、传媒公司的真实工作环境,现场感受传媒企业的运作规律,部分参与或全程参与传媒产品的策划、制作和营销过程,增加職业认同感。聘请传媒企业一线的工作人员、管理人员担任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具体的真实企业项目,给学生讲授最新的策划理念,传播最新的策划手段和方法,让学生真切地体验策划过程,这样能更好地消化课堂知识。而且,这种教学方法能对实践性教学效果起到促进作用,不仅能把企业一线的诸多教学资源直接拿到课堂,开阔学生的眼界和视野,更重要的是,学生能通过企业现场教学,较为准确地洞悉真实的岗位职责和要求,明确自己的定位和努力的方向,为今后更快适应职场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4)翻转课堂教学。翻转教学是近年来在高等院校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特点是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地位,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先教后学,教与学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教学环节,以教师为主导。而翻转教学则不然,学生先学,教师再教,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和答疑解惑的作用。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有明确的要求,必须在课前充分自学,主动去查找资料,开展调查,主动消化知识,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知识量大为增加,也能自己发现知识背后蕴含的规律,不仅如此,还能大为改善课堂的氛围,学生不再被动的听课和完成作业,而是主动去质疑、争鸣、讨论,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提升。

(5)案例分析教学。当今的传媒业无疑是最具活力的一个行业,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迅速涌现出内容、形态都各不一样的传媒新产品,每个不同的传媒产品,都是策划人员心血和才智的体现,仔细观摩、讨论、分析、解读这些典型案例,能较深层次的理解传媒产品,准确把握策划动机,探寻策划规律。因为传媒产品大都是观赏性较强的视频产品,相比理论知识更为感性更容易接受,学生的兴趣自然也比较大,课堂上的投入感更强。不过,必须注意的是,案例分析并不仅仅是案例欣赏,因此,要严格把握案例展现的时间和节奏,案例展示只是提供可供分析、讨论的素材,但绝不是重点。

4、改革课程评价机制

《传媒策划》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其一,评价主体要多元化。既要有专业教师,也要包括传媒企业一线策划人员、传媒企业管理人员和一定比例的学生。考虑到传媒策划实训的特点,专业教师对学生校外实训的评价并不能及时到位,所以,必须把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的评价作为整体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二,评价方式要过程化、动态化。要改变传统教学评价中的一次性评价,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全程性评价,包括每次教学项目的完成情况,教学实训的开展情况,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评价结果。其三,评价标准要量化可操作化。评价标准要客观公正公平,就必须做到量化,可以百分制或等级制的形式量化。评价内容全面,涉及专业素养、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拓展能力、协作能力等内容。评价参数设置合理,运用现场观察、实践操作、作品展示、小组答辩等方式来进行评价。②

参考文献

[1]肖俊.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传媒策划》课程改革研究[J].中外交流,2016,(14).

[2]肖俊.基于职业过程的高职实验实训项目的实施及考评实践[J].卷宗,2016,(2).

作者:肖俊

电视栏目策划课程改革论文 篇3:

以项目式学习突破“活动·探究”单元实施困境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自2017年秋季在全国投入使用以来,因其超前的编写理念、课程思想和选文思路给广大一线教师带来耳目一新的惊喜。同时,统编教材崭新的编排体例和单元整体教学思想,特别是“活动·探究”单元的首次出现,让习惯于照本宣科的教师一时无所适从,变得束手无策。如何正确理解统编教材编者意图,突破“活动·探究”单元实施困境,已经成为制约广大一线教师教学观念更新中亟待破解的问题。笔者以项目式学习理念,对“活动·探究”单元进行了创新实践。

一、“活动·探究”单元的编排意图及施教困境

1.“活动·探究”单元的编排意图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首次呈现“活动·探究”单元。其编排意图有三:

与原教材的静态、平面阅读不同,“活动·探究”单元通过学习任务单的引领,将课文阅读、实践活动、写作训练以动态、立体的方式整合在一起,呈现出一个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相融合的单元载体,成为推进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理念的具体方式。

教材明确了学习任务单的主体是学生,迫使教师必须接受学生由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转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的事实,倒逼一线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学生在完成单元学习任务过程中,要搜集资料,筛选有用信息为己所用;要鼓足勇气在公众或者同学面前讲话,表达自己的想法;要想办法登台演出,传达诗歌、戏剧之美……可見,“活动·探究”单元旨在实现教师“教”向学生“学”的转变,以此强化并推动“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课程理念在课堂上的具体落实。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了语文核心素养,其中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要素。“活动·探究”单元因其活动任务的特殊性,成为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每个“活动·探究”单元均由三个活动任务组成。任务一侧重文本阅读和探究,任务二侧重实践活动,任务三侧重写作表达和创作。三个任务层层递进,由文本到实践,由输入到输出,由课内到课外。特别是任务二,学生或实地访谈,或模拟演讲,或策划活动,或组织演出,将静态的文本学习转化为动态的探究实践,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一次次的实践中得以提升。

显然,“活动·探究”单元成为统编教材落实课程标准、改变教学方式、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其意义非同凡响。

2.“活动·探究”单元的施教困境

从当前的教学实践来看,教师在探索“活动·探究”单元教学策略的过程中,尚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瓶颈问题。

表现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正确把握编者的编写意图,将三个任务孤立对待,未能实现“活动·探究”单元三个任务的有效整合。以相互割裂的方式处理教材,同样不能建立起课文学习、实践活动和写作表达的内在联系,更不能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表现二,未能实现单元课文与扩展资源的有效整合与提升。教师仅以教材提供的课文为资源,指导学生进行单篇阅读,未搭建起单元整体阅读框架,也不能为学生提供广泛、深入的阅读资源。表现三,“活动·探究”单元试图在课内课外找到整合点,建立起语文学习与生活情境的联系,但是,“一些教师语文课程意识淡薄,单元整体教学观念不足,忽视单元内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有效整合,缺乏单元视野下旨在‘育人’的课程设计实践经验,重知识轻育人现象普遍存在”。这使得“活动·探究”这个承载统编教材课程改革任务的单元,失去了它特有的意义。

二、项目式学习:开辟“活动·探究”单元教学新路径

1.项目式学习的特征

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项目学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PBL”。“百年前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Project methods)整合了杜威和桑代克的理论,通过以问题为中心,关联教材与生活等教学方式和课程结构的变革,成为民国时期实践影响最大的一种教学法。”今天的项目式学习,延续了杜威“从做中学”的理念,通过设置学生感兴趣、有挑战性的驱动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项目式学习与传统教学法的不同点在于它更关注人的发展,强调通过“知行合一”的实践活动,实现由“知识本位”向“核心素养”转变。项目式学习的优点在于:以驱动任务为主导,促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获得相关研究成果;强调学生为主,有持续的探究与实践;创设真实情境,运用课本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指向核心素养,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

2.由项目式学习引发的关于“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思考

项目式学习与“活动·探究”单元承载的意义有诸多吻合点。第一,项目式学习可以通过高阶驱动任务涵盖单元中的三个甚至更多学习任务,实现教材学习任务的整合。第二,项目式学习实现了由封闭课堂向广阔生活世界的延伸,有利于实现课内外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第三,项目式学习“以项目为载体,重构教学单元,落实统编教材‘双线组元’的课程设计,将立德树人的课程目标贯穿始终,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到实处,可以实现向高中语文学习的自然过渡与有效对接”。第四,项目式学习重视实践活动,学生为完成高阶学习任务,必然经历持续探究与实践,教师为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就要为他们搭建学习支架、设置奖评方案。通过上述活动,必然利于激活学生的实践思维,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拾级而上,取得高阶学习成果,提升核心素养。

基于上述共性特征,以项目式学习方式重构单元教学,将单元整合为一个大项目,设置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课文学习、实践活动、写作表达等阶段不断进阶,可以有效突破“活动·探究”单元的实施困境。

三、以项目式学习突破“活动·探究”单元施教困境的实践探索

1.依托活动单元,开发学习项目

八年级上册新闻单元有三个学习任务:新闻学习、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学习部分共选人五篇作品,分别是《消息二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飞天”凌空》《一着惊海天》。这些选文都秉持“用事实说话”的原则,不仅体现了消息、新闻特写和通讯在结构、写法、语言等方面的不同特点,而且具有较高的写作水平和鲜明的风格特征。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部分由任务说明、技巧点拨组成,点明清晰的采访路径和写作方法。综合三个学习任务,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看,本单元主要是掌握新闻文体的结构、特点,准确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能够区分消息、通讯、新闻特写的异同;了解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学会进行新闻采访和写作;养成关注身边现实、关心国内外大事的习惯,主动贴近时代发展,自主思考现实问题。鉴于上述分析,将单元项目主题整合为“亮相新闻视窗”,意在“以新闻的方式学习新闻”,通过新闻视窗展示交流,关注这个“变化着的社会”。

2.设置以终为始的驱动任务,建构进阶思维模式

在“亮相新闻视窗”主题引领下,从单元目标人手,设置“新闻播报”“创编报纸”两大驱动任务。把单元内容整合为新闻阅读、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播报、创编报纸五个进阶任务。学生首先自主阅读单元课文、报刊和教师推荐篇目,学习常见新闻体裁的相关知识;然后在新闻采访、新闻写作等实践活动中,实现由读到写、由输入到输出的过渡;最后通过新闻播报、创编报纸等活动将新闻写作引向“新闻产品”的发布,将作品推向公众平台亮相展示。

3.分阶晋级完成任务,取得项目学习成果

(1)项目启动阶段

教师介绍单元项目背景、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及项目任务,组织学生成立6~9个小“报社”,开展“新闻播报与创编新闻”竞赛活动。学生明确项目任务,快速浏览单元目录、单元导语、单元篇目、写作训练、口语交际,整体把握单元内容,以小“报社”为单位设计活动方案,确定实施流程,初步拟出完成项目需要的一系列阶段任务。

(2)项目实践阶段

第一,新闻阅读。学生先依托活动任务单和任务说明,包括注释、旁批、补白、技巧点拨等,浏览本单元所选的新闻作品,梳理各新闻的要素,把握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自主构建新闻知识体系;再通过精读部分片段,圈点勾画精彩语句,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了解作者的立场和观点;最后,运用上述方法阅读新闻类报刊、网站和教师推荐篇目,获得捕捉新闻线索的方法和技巧,体悟新闻工作者关心人民、关心国家、关心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实事求是的新闻精神。

第二,新闻采访与写作。各“报社”分别召开新闻采访选题会,制订采访方案,设计采访话题,实施访谈计划;采访完毕,各“报社”遴选体现采访对象精神风貌的事例、影音及图片资料,汇集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在新闻写作环节,每名“小记者”根据采访中搜集的素材写一则消息,展现采访对象的生活、品质与精神境界。写完后,组内同学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支架和评价量表反复评改,不断完善。

第三,新闻播报与创编报纸。每日说新闻:学生每日观看《新闻联播》,养成关注时事的习惯;开展“我为大家说新闻”课前两分钟展示活动,学生复述收看的新闻内容。模拟新闻播报:一是利用新媒体,将居家录制的播报视频发布于虚拟微信群;二是以组为单位模拟现场播报,组内成员互为听众。开展新闻发布会:各组推选优秀播音员、记者和评论员参加。创编报纸:各“報社”做好板块策划,将修订的稿件审校、润色、编辑,合理排版,配上相关图片,做成版面美观的新闻报纸,亦可做成电子报刊。

(3)项目展示阶段

各“报社”将过程性材料和学习成果制成PPT,在班级进行展示交流,评选出优秀创意、最佳版面、最佳“报社”等奖项。

以上三个阶段,将五个进阶任务细化分解,层层推进。在具体实践中,学生由清晰路径和科学合理的评价量表指引,拾级而上,取得终端项目成果——新闻播报、新闻报纸。

4.提供可供阅读的扩展资源,实现全面课程整合

为了保证学习任务顺利完成,教师要持续为学生提供资源动力。可以提供《中原我军占领南阳》(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中国运动员吕伟亚运会夺冠》(新华社新德里1982年11月24日电)、《屠呦呦抵达瑞典将出席诺贝尔奖颁奖典礼》(新华网斯德哥尔摩2015年12月4日电)等消息,提供《2019,天安门城楼前的中国》《诺奖得主屠呦呦称“工作尚未完成”》《沈汝波——他把爱的种子播向远方》《高铁“守栏人”》等新闻特写,提供《秦皇岛沈汝波:一个人照亮一座城》《赵艳文——不忘初心育桃李 牢记使命铸师魂》等身边的人物通讯,提供国内或省、市近几年十大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相关链接,推荐《新闻联播》《东方时空》等电视栏目,还可以让同学互荐《秦皇岛日报》《燕赵都市报》上的优秀新闻作品,此外也可以提供诸如“新闻采访与写作”小支架等方法指导资源。

以上资源,有与单元主题相关的阅读资料,有联系生活实际的阅读资料,有影视阅读资料,达到了“1+X”的整体阅读效果,建立了与生活情境的整合,实现了与影视等传媒的跨学科整合。特别是学生互荐新闻作品,将项目学习推向生活实践,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观看《新闻联播》《东方时空》,让新闻以视觉形式出现,更是直观学习新闻的重要方式。大量阅读使学生构建起新闻知识体系,内化为完成进阶任务的能力素养。在进阶实践中,学生更是被新闻中的典型事件所感动,被新闻中的人物精神所感染,被新闻人求实的作风所震撼,逐渐养成了关注社会、关注时政的习惯,树立了实事求是、明辨是非的世界观。基于上述活动的项目式学习,既落实了学科立德树人任务,又有效实现了单元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全面整合。

5.精心设计评价量表,全程指导学生活动

项目活动中的学生实践不是放羊式的自主,而是有行动指南和细则的指引,这就是通常情况下所说的项目评价。在新闻单元学习过程中,从项目开始到项目终结,教师全程跟踪指导,提前设计阶段性评价量表,在活动前做到学生人手一张,学生拿到量表,参照执行,反复修正,确保高质量完成任务。评价量表的设计突出以下特征:一要围绕单元目标要求的学习内容设计,保证项目式学习与学科教学吻合,促进学生掌握核心知识。比如在消息写作环节,从消息结构的几个部分选择评价内容,学生看到评价量表,就知道如何去写作。二要针对活动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密切关注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完成采访、写作、播报、编报等实践活动;对项目相关成果进行展评,比如设置“新闻播报评价量表”“新闻报纸评价量表”,对学生播报和编报质量进行把关;体现表现性评价,关注学生的行动、表演、展示、操作、写作等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三要关注项目式学习的多元评价理念。在量表的引领推动下,学生逐渐提升项目实践活动的有序性与自觉性,探究活动自然会朝向高标准发展。

总之,通过项目式学习整合单元教学,可以有效突破“活动·探究”单元的实施困境,是达到统编教材课程改革目标的一种全新探索与成功实践。以项目式学习重构“活动·探究”单元的方式还有很多,仍然需要我们持续地深入研究与思考;能否将项目式学习理念应用到其他教学单元,去尝试解决课程改革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同样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提练,不断创新,不断总结规律与经验。

作者:杨葛莉 陈艳华

上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求论文下一篇:语境文化购物网站设计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