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赏识教育感想

2024-04-26

读赏识教育感想(通用11篇)

篇1:读赏识教育感想

读《赏识教育》有感

读周弘老师的《赏识教育》一文后,感受颇深。

赏识教育就是要发掘孩子的天赋,关注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充分肯定,不断强化。把小的优点逐步放大加强,逐渐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赏识教育其实就是一种唤醒的教育,赏识教育是一种让孩子热爱生命,热爱时代,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作为我们家长,在这个方面说说容易,但是要真正做到的确很难,我们在面对孩子的错误,屡教不改的缺点时,是不是应该先冷静下来,把它们看作是未来优点和希望的起始点,相信他们,期待他们,你种下的希望会是满山最绚丽的那一朵。让我们学会赏识,学会赞美成为孩子走向成功的呐喊助威者,希望所有的孩子在赏识中快乐成长,希望所有的孩子在赏识的过程中走向成功!

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而抱怨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作、无限夸张,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沉沦。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坏孩子越来越坏。

所以,请大家时刻牢记“赏识”二字吧!让孩子的生命状态得以舒展吧,因为每一位孩子的潜力都是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家长成为教育家、使孩子舒展心灵、发展潜能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家长、孩子生命和谐、成为朋友、共同成长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孩子天天快乐、家长日日赞叹的教育!

牢牢记住赏识教育的原则吧!信任孩子——学会崇拜,学会自豪 尊重孩子——学会倾听,学会请教 理解孩子——学会感激,学会陪伴 激励孩子——学会发掘,学会分享 宽容孩子——学会反思,学会等待 提醒孩子——学会批评,学会分担

2012-6-27

钟玉帛的家长:钟永贵

联系方式:***

读《赏识教育》有感

2012年6月27日

钟玉帛的家长:钟永贵 联系方式:***

篇2:读赏识教育感想

欣赏者,教师的重要角色

多宝山学校丛志刚

趁着暑假里时间比较充裕,认真拜读了周泓的《赏识教育》,对周涨老师培养了教育界的奇迹——留美博士生周婷婷,一个从小双耳失聪的女儿,颇感敬佩。

再想想自己,作为一个老师,教育的是个个聪明可爱的健康儿童。为什么还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有时觉得力不从心,也有时觉得自己已经那么尽力去做了,却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开始,我往往把问题归咎于班额太大、学生素质太低,可是想到周泓老师的困难,我的又算什么呢?于是我开始思考,是不是我的教育方法出了什么问题,周宏老师可以那么成功,至少说明他的教育肯定有过人之处,当我静下来读这本书时,发现很难释手,他的教育让我拍案叫绝。

读此书,最先让我明白的一点是,周泓老师认为,方法不是最主要的,而态度决定一切,如果永远对孩子保有希望,那么他一定会成为一个好孩子。家长教育孩子,也应该努力找他们的闪光点,“忽视”缺点。而这里的忽视,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忽视,而是希望家长夸大赞赏优点和长处,让孩子自己觉得自己是个好孩子,再用他内在的“好孩子”的驱动力来改掉缺点,其实,忽视恰恰是在重视。

有时,一个孩子真的很差劲,甚至真地找不到闪光点,就像周泓老师的女儿周婷婷,三岁了还不会说一句话。试想,如果周泓老师当时一味的打骂,指责,嘲笑,从此不再教她说话,那么还会有今天的留美博士生吗?同样,虽然这个孩子优点很少,如果你真地放弃去寻找,只是一味地去批评他的缺点,指责他的错误,总有一天,他仅有的优点也会慢慢变成缺点,最终变成一个真正的坏孩子。

周老师的这种教育思路哪里来呢?其实是从最简单地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开始的。他认为每一个人对他的方言都说的那么好,肯定是有原因的。其实,奥妙就在父母在教孩子说第一句话时,从来不会因为孩子久久不开口,而打骂,指责,而是耐心地,一遍一遍的重复教,等到孩子开口说第一句话时,父母又会毫不吝啬地翘起他的大拇指,即使孩子说的很不好,父母还是会又亲又抱。这样的赞赏,这样的爱的教育方式,力量是无穷无尽的,这就是每个孩子说方言十分溜的原因。

是啊,扪心自问,如果今天领导夸我一句工作认真负责,我今天一定劲头十足,到晚上也不会累,我们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孩子呢。所以让我们为每个孩子翘起大拇指,而少用食指去指责他们。对每个孩子都努力去找他们的闪光点,把他们所犯的错误都当作教育的最佳契机,而且要把它看作是未来成功的花苞,用这种“花苞心态”去对待孩子的每一次错误。

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农民希望庄快快成长的心情和父母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是一样的,可做法往往不同。农民日夜思考的是孩子需要什么?怎样满足庄稼的需要?而大多数父母和老师却只会一味的指责,很少想过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因为这样,多少孩子的心灵饱受创伤,只能在分数线上苦苦挣扎。

而赏识教育就是要发掘孩子的天赋,关注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充分肯定,不断强化。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赏识教育是一种让孩子热爱生命,热爱时代,热爱大自然的教育。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多注意欣赏青少年的情商,把发现他们情感活动与区分其发展情况,作为一项观察内容和教育的依据。还要注意欣赏学生性格中积极优良的一面,对学生的缺点和不如意的表现,不应该表现出失望和愤怒。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学生不可能样样表现出色,也不可能样样都差。辩证地观察每个学生的行为及其反应,我们

总会发现他们的优点。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希望每一位老师,父母,在面对孩子的错误,屡教不改的缺点时,都先冷静下来,把它们看作是未来优点和希望的“花苞”,相信他们,总有一天,你种下的“花苞”会是满山最绚丽的那一朵。

篇3:读赏识教育感想

关键词:赏识,成功,秘诀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 我读了一篇《欣赏, 打开学困生心门的金钥匙》的文章, 感触很深, 也颇受启发, 真正领悟到了:赏识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作者在文章中列举何正状这个顽皮、做事拖沓、课堂纪律差等有很多坏毛病的典型例子。作者经过细心观察发现他有不少优点:课外知识丰富、对班级的事热心、喜欢看航空航天的图片和连环画。于是作者经常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喜欢读书, 说老师欣赏他的知识储备, 并叫他小宇航员, 给他封了个头衔———班级公物委员, 负责关窗锁门。细致的教育和鼓励、不断地去发现他的优点和长处并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赞赏, 最后使何正状慢慢地改了自己坏毛病, 学习劲头也越来越足。正是赏识教育使何正状从一个学困生变成一个好学生, 作者就是以欣赏作为打开学困生心灵大门的金钥匙。

我们从这个事例中可以看到欣赏的力量是何等神奇, 有时它可以改变人的一生。一个赏识的微笑, 就像阳光照耀在含苞待放和花束上。对一个渴望赏识的孩子而言, 这很可能是孩子一生的转折点。老师的一句肯定的话语、欣赏的语言对学生是多么的重要, 可以使教育走出困境, 峰回路转, 这就是赏识教育的作用。著名教育家林肯说:“人生最美好的东西, 就是别人给予你的赏识。”

教育活动中, 充分发掘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长处, 不断地加以赏识、激励、引导, 使学生经常保持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 激发学生内在的强烈追求知识的欲望, 产生学习的需要和动机, 使学生的内在潜能迸发出来, 从而极大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 使学生的学习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要求, 变成一种内在的需要, 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将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当学生出现错误时, 要从关心、爱护、挽救、帮助学生的角度出发, 通过赏识学生的优点、长处、激励学生不断发扬优点长处, 学会赏识自己, 使学生不断奋发向上。这样既能使学生容易改正错误, 接受老师的教育, 搞好师生关系, 又能促进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赏识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潜能。这就是赏识教育给我带来的收获, 正是赏识使我的教育教学获得成功, 赏识是教育成功的秘诀。我尝到了赏识教育的甜头, 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我更坚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把赏识教育进行到底!

我们作为中职的老师面对的都是一些素质不是很高的学生:纪律性、行为习惯等较差, 像何正状这样的学生普遍存在。如何把这些学生改造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确实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话题。赏识教育给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多鼓励赏识、少批评讽刺, 要用放大镜、显微镜从他们身上找优点和长处, 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如特长、兴趣爱好、与人合作精神等, 并找机会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可是有的老师面对学困生总是抱怨、批评, 有的甚至讽刺挖苦, 粗暴对待。其实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我看过周弘所著的《赏识你的孩子》一书, 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没有种不好的庄稼, 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庄稼种不好, 我们未看到哪位农民双手叉腰, 怒不可遏地在田边抱怨:‘我起早贪黑, 吃了多少苦, 流了多少汗, 仁至义尽了吧!你们为什么长不高?’”老师就像农民, 学生就像庄稼, 学生出问题, 我们不应一味地去责怪学生。我奉劝这些同行们: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 尝试赏识教育吧。

一句鼓励的话塑造一个成功的人生, 一句贬责的话则可能毁掉一个天才。一句理解鼓励的话, 能改变孩子的一生, 这不是神话也不是童话, 适时地关怀, 呵护和鼓励, 就宛如给他一团火焰, 温暖地感染他, 让他产生努力奋进、积极向上的力量, 请给他一句发自内心的关怀鼓励的话语吧, 照亮他的内心, 也照耀他的前程。

篇4:教育需要赏识

因为学生毕竟是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无论其做错什么事,总会有一个理由,不应当拿成人的标标准来衡量。应设身处地为学生想想,真心地与学生交流,相信结果会令你兴奋不己。

我的班级里有个出名的淘气小子,上课不认真听讲,回家不按时完成作业,总是找出一大堆“理由”来搪塞你。平时在校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搞出许多“恶作剧”,弄得同学们都不喜欢他。为此,我总是十分恼怒,经常批评他,责罚他。气愤之余,想起自己當初上学时不愿学习的心理,从而变成事业无成的遗憾。又想到放弃一名学生就称不上好老师,挽救一名学生,就是拯救一颗灵魂,这是多么伟大的事业。

我开始改变对他的看法,从另一个角度观察他。发现他有许多优点是其他同学无法比的:他头脑灵活,遇事动脑筋、想办法;对感兴趣的东西充满好奇,总是钻研,直到弄清为止;体育素养极高,尤其是踢球,四年级的他球技不亚于校足球队的成员,而且肯吃苦,练个没完没了。我十分欣赏他的长处,越发觉得他还是蛮可爱的。

我渐渐地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劝导的口气也变得语重心长了。列举前人好学成才、遵守公德的故事,使他在感激老师的宽容之余,能够在对比中,接受教育,自觉遵守纪律,好好学习,立志上进。我在课下时间同他一起玩球,并把我的一些足球技巧传授给他,并推荐他到校足球队试训,赢得了他的心,师生间建立起了信任与好感,并产生了强大的磁场。他完全信任我,甚至是崇拜我。我则经常对他的良好表现给予激励和肯定,时常在学生面前表扬他。他完全变了,变得充满自信,乐于学习,关心同学,“坏孩子”变成“好孩子”,这是多么大的飞跃。

篇5:读赏识教育感想

清水九年制学校 付强

《赏识你的学生》由孟繁华主编,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新课程教师培训的教材。全书共七章,第一章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第二章老师,您听我说,第三章每个人都是天才,第四章一生的感谢,第五章就这样被你感动,第六章师心深处,第七章恨,铁就能成钢吗?全书共有七十多篇文章,每篇文章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或经典案例,并附有家长留言、专家评析和思考与探索。附录中则收入了最具杀伤力和最具激励作用的评价性语句,以及建议阅读的书刊和网站目录。该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趣味性,同时又针对教师群体,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的秘诀是真爱,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赏识学生并且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前景考虑,为他们提供最适当的教育方式,这才是真正关爱学生的最佳体现。本书所展示的,或是学生的心灵独白,或是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或是精选的专家评析,然而,它为我们开启的,却是教育的全部奥秘,那就是在对学生的心灵进行了真正的解读后,爱的付出。本书给每一位老师带来了启示,原来“惩罚”也可以让学生们如沐春风,在学生心底留下最深的感动。并为教师们提供了与学生最直接、最深切、平等的心灵关照的机会。让每一位“诲人不倦者”都不得不反省、深思和探索,因为,这些都是来自真实心灵的呼声。

从《赏识你的学生》中,我我深刻的体会到了尊重和爱这两个词语的含义。

摘录:

“爱学生”和“尊重学生”的含义是不同的。“爱学生”意味着喜欢、欣赏学生,保护学生的成长,给他们以帮助,促进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则意味着要把学生看成和我们自己一样的人,看成是一个自由、独立、完整,有其独特天性、人格特征和尊严的人,“尊重”更注重接纳、平视、理解和宽容地看待学生的一切所作所为。

感悟:

“尊重学生就是尊重自己”可以把它看成是我们教师的座右铭。赏识资优生是锦上添花,赏识弱势群体才是雪中送炭。只有更加关爱弱势群体,才能使处于失衡状态的天平重归平衡。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可能有瓦特,你的冷眼里可能有牛顿,你的讥笑中可能有爱迪生,你的骂声中可能有爱因斯坦……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尊重孩子就是必须考虑他们个性的独特性、差异性,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想,我们培养的人应该是这样的:当他离开学校的时候,对老师存有一份感激之心,对学校充满一种怀念之感,对学习保持一份自信之心,对生活更带一种热爱之情,对人生拥有一张理想之帆,赏识教育不是营造温室,让学生习惯被赏识,而是培育学生的自信,教学生学会赏识自我、赏识他人,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向上、永续发展

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责备,多一些欣赏;少一些冷嘲热讽,多一些赞许鼓励;少一些不闻不问,多一些体贴爱护,我们都会为人父母。

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往往批评多于鼓励,甚至经常用一些刺激性的语言,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例:“这么简单的题目都要做错,怎么能考第一。”“讲了几遍的题还不会,真是对牛弹琴。”“看人家学生怎么怎么好,你们以后怎么办?”本来是想通过揭学生的痛处,来唤醒学生,这种心情可以理解,殊不知这样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效果恰恰适得其反。因而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引进新的观念,新的方法来教育学生,以适应当代教育的需要。因而,我们教育工作者理应宽容的对待每一位学生。

篇6: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感想

这本著作是冯恩洪教授结合自己的教育工作实践,对中国教育的理性思考与展望。他在书中指出: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而由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一场革命,是一场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革命,是一场教育的深刻变革。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关键的关键是要研究学生,使教师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变革新时代。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人将真正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有个性有特长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读着这本著作,结合自身的教育生活,我有了许多的思考与感悟。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我的理解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知识,让学生拥有学习能力和工作技能等;而学生是否享受学习似乎不是我们所要思考的,因为读书就是枯燥的,需要每个人勤奋的。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文中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仅要创造适合教育的学生,教育更有责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教育者对学生的差异不应该埋怨,而是研究差异,关注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你真了不得,你离成功就差一步了”,创建和谐的师生情感,让教育的感觉不是难受,教育的感受是走进享受。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让学生快乐成长。所以教育要让学生彻底释放自己潜能,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我们现在有的教育方式,一个教案,统一练习,完全没有注意到受教育者的差异;对于学生的评价只有理性的对错,没有感性的激励,特别对于学生的 “错误”回答,缺少引导,缺少尊重,致使学生在忍受教育,在挫败中痛苦学习;我们每天为了学生考高分,在想方设法为学生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让学生在作业堆里拼命,经常性地忘却学生潜能的发展,只是固执地让学生在教师设定的学习网内挣扎,这样的教育能实现教育的目的吗?这样的教育能让学生感动吗,能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吗?

回顾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也在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但每个班级学生确定,教材单一,课时紧,教师每天都在赶进度,在练习,有时完全忘却了学生的需求,只是想着让学生将课程内容学完就好,于是,讲授知识就占去大量的课堂时间,学生听了课,做了练习,但就是课堂知识巩固率极低。而那些为了展现合作教法而合作的课堂,让后进生举手发言的所谓关注差异的课堂,都不是高效的课堂。当前,由于课堂变革没有适应时代,课程建设较滞后,导致我们的课堂大多在约束学生的潜能,萎缩学生的潜能,而非释放学生的潜能,因此,学习的不快乐成了不少学生的痛苦感受。所以,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已经成为我们当下及将来亟需完成的任务。我们要建立符合学生个性、适应学生发展的动态、综合的课程体系;我们要让合作课堂,让差异发展成就学生的美丽人生。

“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是一种温暖,是一种关怀。“适合教育”就是强调以学生为本,追求人文关怀,引导学生的心灵走向真、善、美;强调教育要适合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适合每一名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民主、科学的教育教学服务;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要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发展。强调教育要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强调教育必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把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自主性、选择性、倾向性还给学生。总之,适合教育就是要吸纳古今中外一切科学合理的教育思想精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并在此基础上赋予时代的特征,继续发扬创新,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篇7:读朱永新的诗教育感想

新教育来了,犹如晴空的响雷挟万钧之势来到了舞钢,也来到了我们的学校,听报告、读书、写感想成了新教育老师的一种标志,我们学校的老师每人发一本朱永新的新教育,闲暇之余捧起了心中的梦想细细入味。

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其崇高建立于对每一颗稚嫩生命的呵护和关爱,对每一份生命尊严和质量的扶植,对每一颗纯洁心灵的理解和尊重。当教育被世俗的功利污染时,许多学校的课桌有了,精神没了,楼房高了思想矮了,纯粹、人文、博爱、----这些教育的本真被滚滚红尘淹没了,新教育就是教育的本质,是应该被还原的教育梦想。

曾几何时,年少的我怀揣着激-情和梦想,从学生跳上讲台去追寻自己的梦,也是从那一刻起,心中的教育梦想就像是被针轻轻的次过的气球,再也无力膨胀,剩下的只是日益被磨灭的激-情还有就是谋生的本能,对教育的人士也停留下来,失去了那股钻研到底的劲头,原来教育就是日复一日的重复抄写与练习,原来心中的神圣地位也被考试蒙上了灰色,也曾深深的发问是什么改变了教育?还是教育改变了什么? 所幸的是在内心的希望并未完全破灭的时候新教育来了,感谢朱永新的新,感谢新教育的新,正是一个新字带来了希望,带来了曙光,是我自己找到了方向,正如新教育人所说的那样,坚持上路,就会收获奇迹,就会遇到庆典。为了心中的梦想,只要学生得到的更多一些,更全一些,更高一些,更美一些,我们不是也会笑得更灿烂一些吗?又有谁会在意那庆典是否隆重呢? 走自己的教育之路,圆自己的教育之梦。

在局长和校长带领下,我们去石家庄市新教育实验学校去学习,听了晨诵课、绘本课、还观看了新教育成果展示,很受启发。之后校长又给我们买了朱永新的《新教育》一书,细读了以后对新教育实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事业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其基本思想是:

一、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二、新教育的价值取向:“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三、四种精神:

1、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

2、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

3、共同前行的合作精神。

4、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四、五大理念:

1、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

2、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3、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

4、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

5、让师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五、四大改变:

1、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

2、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

3、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

4、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六、六大行动:

1、营造书香校园。

2、师生共写随笔。

3、聆听窗外声音。

4、培养卓越口才。

5、构筑理想课堂。

6、建设数码社区。

通过阅读和学校的实验有以下-体会:

朱永新教授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他说,在学校就要读书,读书就意味着教育,学校就是一个师生共同读书的乐园。而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又直接受教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教师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晨诵—午读”(包括晨诵、读写绘、整本书阅读)这一儿童生活方式课程是新教育实验在我校开发较早也是迄今为止最为成熟的一个项目,无论是那些开启黎明的美丽诗歌,还是那一本本被反复甄选出来的经典著作,都被孩子们、甚至我们老师深深的喜爱、着迷。让孩子们能在他们的童年和这些美好而永恒的经典相遇,让这些经典为孩子们铺展一个丰厚广阔的智力背景,这正是儿童课程的真正价值所在,也是我学习感受最深的一点。另外,朱永新教授认为,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人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点是人的精神性。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舞台,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成为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反战的理想空间。人的理想层次越高,成就也就越大。我认为,我们每位老师都应该为自己设置一个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才能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才能不断进行自我挑战,与理想坚守,以智慧的行动、坚韧的行动,追求教育理想。就像新教育说的那样,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篇8:读赏识教育感想

一、赏识孩子, 要坚信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

赏识是孩子走向成功的最根本的途径, 是培养、诱导一个孩子走向理想之路的金钥匙。因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 赏识它给人带来好的感觉, 使孩子心灵得到舒展, 赏识从本质说就是只看其优点、进步。所以, 在教学活动中, 我把赏识作为引导孩子的座右铭。

我班上有个孩子叫张琪。他脑瓜好用, 但上课不是搞小动作扰乱纪律, 就是看漫画取笑。课后作业很少完成, 即使做了也是寥寥草草, 不尽如人意。于是, 我找他个别谈话, 我先肯定他身上的优点——聪明伶俐, 接受能力强。然后指出他成绩低是因为最近他没有用心听讲。如果稍加用心就能赶上班上的第一名。希望他能遵守纪律, 把学习放在首位, 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后来, 他在纪律上、学习上, 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当他有一点进步时, 我就及时给予肯定鼓励。那一学期测验时他成绩提高了许多。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不失时机地表扬他, 他也感到教师在关心他, 学习信心越来越足, 他成了课堂上最表现积极的学生, 课外还主动帮助值日生做卫生, 后来, 他被评为班上的“五好小公民”, 受到了学校的表彰。

二、赏识孩子, 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

作为教师和家长, 我们应相信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无法预测的潜能,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宇宙的潜能就隐藏在这些孩子身上。周婷婷这样双耳失聪的残疾儿童都能惊人地变为神童, 这说明什么?说明赏识是成功的教育模式, 也说明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 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所以, 教师应将爱撒向每个孩子, 不吝啬对孩子的赞许。

曾有一位心理学家做过实验:他从一个教学班里随意挑选一些学生, 并对这个班的学生和教师说, 他发现这些孩子特别聪明。很快一学期过去了, 这位心理学家又来到这个班, 问那些孩子的情况。教师说:“好极了。你看得真准。这些孩子确实非常优秀。”心理学家说:“其实, 我对他们的情况并不熟悉, 只是我是随便点名的。”教师很惊讶。心理学家说:“如果一个人有自信对自己怀有期望, 他就会朝着期望的方面发展。但你认定你的孩子优秀时, 你也会对他产生期望并暗示给他。孩子因为自信而更加用功。”

这就是说, 信任、期望的力量是巨大的, 当人们坚信一个人“行”的时候, 他就真的“行”了。其实, 不管孩子表面上是多么坚强, 内心还是脆弱的, 弱小的生命常常担心自己不如别人, 落在后面。所以, 我们应多给孩子以“太好了, 你真棒, 真能干”的赞扬, 让孩子吃个定心丸, 从而打开情感的闸门, 让孩子在甜蜜中接受并改正不对的地方, 让他们在欣赏的爱的滋润下在美丽人生世界翩翩起舞、自由翱翔。

三、赏识孩子要专找学生的优点、进行耐心的鼓励赞扬

每个孩子都有优点, “东方不亮西方亮”。即使缺点再多, 学习再差的学生, 也有其闪光点。因此, 作为教师不应该用“有色眼镜”去看他们, 应从为人处事、学习生活等方面发现其细微优点和进步, 及时肯定表扬。从而使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 找到自信。

让星星之火慢慢燎原成熊熊大火。周弘的女儿十道题里只做对了一道时, 受到的是他爸爸这样的肯定:“简直不可思议, 这么小的年龄做这么难的题, 你居然就能做对一道。”而我们身边的有位家长面对着孩子笑眯眯地举着的一百分的试卷却这样打击说:“隔壁的明明得了双百呢, 你才一门一百就骄傲成这样。”两种观念两种方法当然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前者在三年里就完成了小学六年的数学课程, 后者从此不再努力上进。这就是赏识的力量。赏识引向成功, 抱怨导致失败

四、赏识孩子要承认差异、允许失败

同一只手上五个指头伸出来都不一样, 三长两短, 有粗有细, 况且在一个班级里五六十个学生来自不同家庭, 怎么能不存在差异呢?赏识教育就是一种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如同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一样, 有的孩子不到一岁就能独立行走, 而有的孩子两岁三岁还走不稳。孩子学走路, 一次次摔跤, 父母一次次扶起, 从不责怪孩子, 而是用最欣赏最得意的目光耐心地关注着、等待着孩子细微进步, 看到孩子摔跤了只是把他扶起来。即使孩子学说话, 说得再差, 再迟, 大人们都很宽容。结果, 每一个正常的孩子都学会了说话学会了走路。然而随着孩子的成长, 随着竞争的激烈, 宽容渐渐成了一种奢侈, 父母们越来越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孩子之间的差异, 孩子一有落后或错误, 就会经受父母的抱怨、贬低, 甚至是训斥和打骂。父母们当年教自己孩子说话和走路时的精神都到哪里去了?所以, 如何教好孩子这样一个看似无比复杂的问题, 答案竟然是出乎意料的简单:就在家长和教师自己身上。我们要重拾“承认差异和允许失败”的优良传统, 要遵循“尊重、信任、理解、激励、提醒、宽容”的操作原则, 用足够的爱心、信心和耐心点燃孩子自信的火花, 我坚信只要功夫深, 铁杵磨成针。

五、赏识孩子不是光表扬、鼓励, 不批评

有一位学生的妈妈说, 她经常表扬她的孩子。孩子主动洗脸、洗脚, 她会夸孩子“真棒”;字写得好, 他会夸孩子“真认真”。只要是能表扬的他都表扬了, 所以, 经常可以看到女儿得意的表情。可是她渐渐发现孩子接受不了批评。只要说孩子的不足, 孩子就不高兴了, 就马上发脾气。

这就是说, 赏识要注意方法, “赏识”只是教育的一种方法, 而不是教育方法的全部。一味地表扬, 放纵不管, 长此下去, 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就会下降……

所以, 不论是赏识还是批评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要因人而异, 要对症下药。批评要注意场合和语言的艺术性。既要给足孩子面子, 不当众批评大声呵斥而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又要帮助孩子分析造成错误的原因, 从而纠正错误。赏识要实事求是, 不过分夸大, 既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 以激发孩子的成长潜能, 也要诚恳地指出和纠正孩子的不足, 让孩子的成长有一个正确的目标。这样, 孩子才会有真正健康的心理。

篇9:浅议赏识教育

【关键词】 赏识 自信 激励 尊重

新课程倡导赏识教育,成功教育。赏识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让学生热爱学习,重新建立新型融洽和谐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自信的基础。如果教师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喜欢学习,体验成功,获得自信,那么学习就只会变成一种负担,教师任何努力都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

有人说:“教育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句话使我们更加明白自己的责任,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教育最大的技巧在于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天赋和才干,帮助学生取得成功,获得自信。自信心是战胜困难与挫折,激励人不断前进的动力之源。赏识就在于培养孩子的自信,给孩子以永恒的期待。因此赏识在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赏识从尊重学生的差异开始,赏识是为了使孩子获得自信

教师面对孩子的天赋差异和课堂上的种种表现,应多一份理解与尊重,多一份赏识和微笑。最优秀的老师能从最困难的学生身上发现最美好的东西。由此,想到于永正老师让学生第八次读课文的事情:有一次他到外地给老师们上观摩课。在点读课文时他叫了一名欲举手而不敢举的小女孩。没想到的是:这个小女孩读的一小段,读了四五次竟然没有读好。听课的老师着急了,听课的学生也纷纷举手要求读,但于老师并没有“换人”。而是走到小女孩的身边,轻轻地抚摸着她的头说:“孩子别怕,与爷爷一起读,爷爷等你读到第八次。”于老师就这样一个词、一句话的给这个小女孩指导,读到第七遍的时候,这个胆怯不爱发言的小女孩把这一小段读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叫人陶醉。课堂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给小女孩的,也是给于老师的。下课后这个小女孩拉着于老师的手说:“于爷爷,我希望你永远教我!”这节课令所有在场的学生和老师们很感动。因为于老师没有采取老师们惯用的方法“换人”,而是在对这个小女孩的指导中让全体同学都在体会和感悟,更重要的是于老师给了这个胆怯的小女孩以勇气和自信。

(二)赏识是一种期待,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师爱

教师对学生的爱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亲近感。“亲其师,信其道。”第二层次是理解与尊重感。没有对学生深入理解和人格尊重就没有教育。第三层次是期待感。教师最大的成功就是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教师的期待往往会在学生身上得以实现,给学生以永恒的期待是教育的真谛。期待让成长中的孩子对未来充满梦想与欢笑,对自己充满勇气和力量。“教育的秘诀是真爱”。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罗森塔尔先生曾做过一个实验:在从一个小学的18个班级里进行学生发展潜能测验。测验后他提出20%学生的名单,然后告诉校长老师:“经过我们测验,这些学生是最优秀的。”老师和校长研究名单后发现:这些名单有一些学生各发面确实很优秀,有些学生则不然,他们怀疑这个测量的准确性。罗森塔尔先生告诉他们:“我说的是潜能而不是现在。”老师们将信将疑,经过3年的追踪调查,这20%的学生大多各方面进步很大,很优秀。这个时候罗森塔尔先生拿出3年前测试完毕后,由学校装订、加封盖章未启封的材料,仍然完好无损。老师们惊奇了,这是怎么回事?罗森塔尔先生说:“这就是期待的力量。”教学只有充满真诚才能给人以温暖,才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最成功的教育是培养人的兴趣,激活人的潜能,激励人的意志的教育。

(三)赏识是具体、真诚的,而不是言过其实、不讲原则的,新课程也不是不要批评

一说赏识教育,老师似乎就不能再批评学生,这是不对的。作为一个幼年的孩子,各方面尚不成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都是正常的。关键是出现了问题和错误,老师以什么样的态度去解决是至关重要的。老师要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学生的过失,以对事不对人的、善意的、谈心式的、期望学生改进的心态,对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同样是一种激励。爱让赏识超越惩罚。

赏识的本质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引发学生向更深的层次思考,发生认识上的飞跃和人格气质的提升。赏识不仅仅是让学生得到一种精神的安慰,而是以赏识促进学生发展。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慧眼。

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本质的需求就有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发现并表扬,逐步形成燎原之势。学生没有优差,只要在对他们教育的过程中施以科学合理的方法—赏识,这包括了尊重,信任,提醒和等待,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从中获取到学习和进步的动力,并学会拼搏进取从而达到成功。赏识的力量不仅使学生获得成功,同时也让教师学会了宽容和理解,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篇10:读《周国平论教育》的一点感想

在惠山区“四个一工程”的契机下,我们教师抓住机会,大量阅读了一些教育类书籍,在阅读过程中,我了解到了一些我不曾了解的观点,并引发了我的一点思考。

前段时间,我偶然得到一本《周国平论教育》。细细读来,感触颇多。“教育即生长”,这个由卢梭提出,杜威作进一步阐发的概念,激起了周国平的共鸣。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情。比如说,教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养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现今的教育的灵魂是人文精神。什么是人文精神?应该就是人们现在所说的“以人为本”。具体到教育上,就是把人身上的哪些最宝贵的价值通过教育实现出来,一种合格的教育就应该把学生身上那些人之为人的价值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应该是能够让学生把这些价值实现出来。简单地说,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尊重人之为人的价值。

周国平认为人身上有三样东西最宝贵,第一个是生命,第二个是头脑,第三个是灵魂。现在与生命相应的教育是体育,针对头脑的教育是智育,针对灵魂的教育是德育,再加上一个审美教育。他认为学校里就应该有这样的四种教育。

我们现在的教育和课堂,过分地将注意力集中到了智育上面,而轻了其他三个方面。这样的人文精神教育是有缺陷的,不完整的。这样也是没有充分尊重学生人之为人的价值。我们只注重智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是不是不能成为一个饱满的,有血有肉,有精神追求的社会人?还是只能成为一个仅存生存技能,苍白地活着的人?

周国平主张把体育扩展为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目标时培养对生命的尊重。一个人只有热爱生命,对生活充满兴趣,才有可能感到幸福。那种生命力乏弱的人,心如死灰的人,是不会有什么事情能让他开心的。尊重自己的生命,最重要的是要对自己的生命的责任心,有意义地度过一生。在尊重自己生命的同时,当然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

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要知识性的目标,还应要渗透入这种生命教育,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引导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敬畏。只有善待自己的生命,由此及人,善待一切生命。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将来可持续发展的支柱。

智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在接受知识方面的教育。智育的目标是实现头脑的价值。现在智育流行一种狭隘的理解,就是把它仅仅理解为知识的灌输,甚至归结为考试的分数、职业的技能。头脑的真正价值不在这里,这样做只能把宝贵的头脑当成一个容器、一个工具。智育的真正目标应该是让学生的智力得到健康生长,鼓励和培养他们对智力生活的爱好,使他们懂得享受智力生活的快乐。在学生的智力品质中,第一是好奇心。杜威曾说过,兴趣是一个人能力的可靠征兆。我们在课堂中,往往是通过一些建议图片,视频,或是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殊不知,兴趣和好奇心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兴趣只是学生对这个内容感兴趣,愿意继续深入了解下去,对新授知识接受程度的前提。而好奇心则是不一样的,好奇心的中心点是学生对于所呈现的内容和主体有自己的求知欲,他们会提出自己的问题,自己想了解的内容,这里面有动机的不同,而这动机的不同直接导致了结果的不同。我们在任务型课堂的实践中,应该注意到这个问题,不仅仅是简单地呈现,形式上激发兴趣,而是要去真正从学生的视角,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争取能够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而非仅仅是兴趣。这样以后,学生的探索性更强,参与性更强,效果必然更好。我们在进行有些任务的同时,学生可能会发散思维,出于好奇心,提出其他的观点,我们不能为了教学的进度而简单扼杀,可以在课后做进一步的延伸。这是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智力品质的另一个要素是独立思考的能力。爱因斯坦把独立思考能力称作人的内在自由,并且认为教育的目标就在于培养这种内在的自由,而不在于灌输特定的知识。这独立思考的能力,具体到我们课堂上,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一点与我们的任务型课堂是十分契合的。我有这个设想,或者我们可以事先让学生进行预习,对新授课的主题进行揣测和延伸,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研究,等到新授课时,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个别任务,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和自学能 2

力,同时很好地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教师在出示学习任务时只是引导学生往哪个方向钻研,接下来的具体过程,应该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完成,退一步来讲,也应该让他们多参与,多投入。在一个接着一个的任务中,达到教学的目标,或者说是完成学习的目标。我们教给学生的是学会学习。学生学会了学习,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一笔终身财富,一辈子受用不尽。记得英国哲学家怀特说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把你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全部忘记了,那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我想这句话很好的阐述了教育的本质,也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我们交给学生的知识只是暂时的,在他们以后的人生路上,或许会淡忘这些知识,但是他们有了学习的能力,不管遇到什么新鲜事物,都能够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那就是能够存在于社会的能力。

我们在任务型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是德育,德育应该是贯穿任何有机会的课堂任务的。周国平认为,德育不仅仅看成一些规范的灌输,比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诚实、守纪之类,德育应该是对灵魂的教育,目标时实现灵魂的价值。人的灵魂应该是丰富的,也应该是高贵的。教师进行道德教育,应该从根本入手,使人们意识到人的灵魂的高贵。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泼、智慧的头脑,丰富高贵的灵魂,如果这样,我们的教育就真正成功了。

德育应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给孩子们一种正面的,积极的,向上的灵魂的领导,不仅是教师的灌输,更应该是让孩子们在特定的任务中,自己感悟,自己深化,净化自己的灵魂。不能仅仅关注智育,而应关注作为一个人最根本的品质。

篇11:读赏识教育感想

雷夫《第56号教室的故事》给了我许多教学和方法的指导,我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去实践这些可贵的方法。真的很感谢,这样一位时代的教育者给老师们带来如此多的帮助和思考。方法有太多,而态度却只有一个,我最为敬佩的是雷夫老师工作的态度,他说:“我最艰难的时候是在1992年刚被评为迪士尼全美教师的时候。人们把我描写成救世主,但我不是。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名誉让我非常不自在,直到现在我仍然如此。”我看到了他是一个实实在在做教育的人,没有功利心。这在浮躁的,不善良的社会里显得那么难能可贵。好莱坞想要斥巨资找他拍一部反映教育生活的电影,他不假思索地就拒接了,这在旁人眼中是那么的诱人,而他却说:“拍电影对我的教育没有任何用。”这不禁让我想到他的成功就是源于脚踏实地。曾经读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日本有一位剑术高手叫宫本武藏,有个叫柳生又寿郎的人想跟他学习剑术,柳生问:“我想成为一流的剑手,我每天都会刻苦练习,用多长时间可以成为剑术高手?”宫本答:“一生的时间!”柳生表示无法等那么久的时间:“假如我愿意用尽一切努力,甚至当你的仆人跟随伺候你,需要用多长的时间?”师傅答道:“10年的时间。”柳生说:“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可以蹉跎,我必须在父亲的有生之年成为剑术高手,我会不惜任何代价,夜以继日地练剑,多长时间可以成为剑术高手?”“可能需要七十年,或者你一生也不可能成为剑术高手!”柳生不解:“为什么我越努力,需要的时间却越长呢?”师傅说:“因为你的两只眼睛都盯在第一流的剑手上了,没有留一只眼睛看你自己!”这个小故事给我的印象极其深刻,如同雷夫这个人,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摒除功利心,没有空大的虚妄,脚踏实地才会有所得。

络上提问,问了一个许多中国人都非常关注的问题:中国少有获得诺贝尔奖的人,细究起原因,在怀疑中国的教育是不是出了问题,培养不出获得诺奖的人?雷夫的回答出乎意料,他说:诺贝尔奖和艺术无法比较,二者有天壤之别。看似答非所问,细想立刻心照不宣,这不跟柳生盯在一流的剑术高手上是一样的吗?没有用心去关注和经营自己,只把眼光放在荣誉上。说起诺奖,不能不提今年中国挺热闹的一件事,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奖金也很诱人,750万人民币呢!中国追逐诺奖一路来很是辛苦,但跟诺贝尔文学奖关联的有些有趣的故事:早在鲁迅那个时代,瑞典文学院的一位行探学家联系刘半农想征求鲁迅的同意,推荐他入围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可是鲁迅却说:“梁启超不能,我也不能。”他认为自己不配,就婉言谢绝了。鲁迅在中国文学界够大师了吧,但是不在乎荣誉,他在乎的是民生。不少人说曾经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中国作家是沈从文,一位充满湘西风情的文学巨匠,只可惜,在1988年10月揭晓的时刻,沈从文不幸在当年5月去世,沈从文是瑞典文学院士马悦然极其推崇的一位东方作家,据他透露,他和当是大多数的院士都极力推选沈为当年的诺奖文学的获得者,但是很不幸诺奖不能颁发给已故世的作家,不禁感慨沈从文再多活5个月该多好哇。(演讲稿)然而,当马悦然致电中国驻斯德哥尔摩大使馆询问沈从文是否在世的消息时,中国的文化参赞却不知道中国有沈从文这个人!更加有趣的是被许多中国人喜欢赞赏的学者兼作家钱钟书直接就说,对诺贝尔奖不屑一顾。法国的哲学家萨特直接拒接接受诺贝尔文学奖和那一笔高额的奖金,他同样认为荣誉不代表艺术,诺贝尔文学奖没什么意思。这一个个诺奖的小故事无疑也是在说,我们应追求的是艺术本身,而不是对某个奖项趋之若鹜。选择不切实际的,最终会失望而无所得。在影视圈,似乎人人都疯狂地追捧“奥斯卡”,似乎这就是影视一个最高级,很多人都抨击处于风口浪尖上的张艺谋,把他与奥斯卡失之交臂的种种作为谈资,其实不然哪!张导何等的脚踏实地呢!我们都知道,剧本对一个导演来说何其重要,张导为了选择一个好的文学剧本,订阅了当年在邮局里能订到的所有的文学杂志,成夜成夜地不睡觉认真地读浩如烟海的作品,从中选取最好的作品改编拍摄,所以他才会拍出像《红高粱》《活着》等这样的好作品。对艺术的执着源自脚踏实地,雷夫也好,张导也好,都是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态度诠释他们对职业的热爱,而并非一颗功利心。

上一篇:讨好客户的销售技巧和话术下一篇:女神范的微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