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建设学生管理论文

2022-04-26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我国法治化建设的迅速推进,法治理念和权利意识正逐步深入高校各个领域。与此同时,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了管理秩序失范、价值定位偏移、规章制度适用性不强这几大问题。因此,要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法治化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积极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并切实保障学生的权益。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思想道德建设学生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想道德建设学生管理论文 篇1:

中美高校学生工作之比较

[摘 要]中美两国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在指导思想、管理理念、工作机制、工作内容、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和分析,可以参考美国学生工作方面的经验,对于我国学生工作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美国 学生工作 学生事务

学生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其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也保持了良好的同步发展态势。中国高校的学生工作经过长期的积累也有许多自身的特点。通过中美两国学生工作指导思想、管理理念、组织机构、工作队伍等方面的比较,可以参考美国学生工作的经验,对于我国学生工作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中美两国学生工作指导思想的比较

(一)美国高校事务哲学指导思想浅析

影响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的哲学思想,主要是理性主义、新人道主义、实用主义和存在主义,另外,宗教思想对美国高校教育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1. 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者高度推崇人类的理性思维。在高等教育方面,理性主义者认为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应当为学生的智力发展、思维成熟服务。其对于高等学校学生事务的影响在于它确定了学生事务工作的重要目的为“提高学生的学习,为学生的学业服务,保证学生智力的发展”。这种哲学思想强调学校定的教学科研工作在高等教育中的绝对主导作用,忽视课堂以外的问题。

2. 新人道主义

新人道主义强调意志自律、人格平等,认为人最高层次的存在境界和最高价值实现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新人道主义哲学指导思想认为,高等教育不仅应对学生的智力进行开发和提高,同时还应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关注课外活动对学生智力开发、提升学术的支持作用。它直接促成了美国学生事务管理“学生服务”模式的形成。

3. 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强调实际经验是最重要的,暗含平等和民主思想。实用主义者确立了工作经验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为高等教育民主化和大众化奠定了观念基础,大大促进了美国学生工作由“学生服务”模式向“学生发展”模式的转变。实用主义思想强调学校专业设置应考虑社会发展现状和实际需要,注重实践的效果,高度重视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并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和锻炼,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强调学生工作应当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等多需要。但实用主义过于注重结果,缺乏崇高的理想信念教育。

4.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重视人的现实存在,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人的精神和灵魂,呼吁“学术自由”,强调学生对于自身学习和发展的责任。存在主义哲学指导思想直接促成“学生发展”的学生工作模式。这种模式使得控制学生行为的管理模式最终由帮助学生成长和发展所取代。

(二)中国高校学生工作哲学指导思想

1. 传统哲学思想

(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居于主体地位,对于中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深远。主要影响表现为:高度凸显“德”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人才培养必须“德才兼备”,养成学生的理想人格,达到全面发展。同时,崇尚集体主义,要求个人精神服从群体意志,倡导以“社会本位”为价值取向。

(2)法治主义思想。法治主义思想注重依靠法令对国家和社会进行统治和管理。该理论辐射至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主张对学生实施严格的纪律约束和监督管理,维持学校良好的秩序,形成优良的校风学风。但其本质是“人治”,和现代“法治”精神有本质区别。这种做法漠视了学生的个人权利,容易导致学校行政权力的强势对学生合法利益的侵害,不利于现代大学民主、平等氛围的形成,也不利于学生现代公民素质的养成,难以培养出具有独立人格、符合时代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2. 现代学生管理思想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高校要求设置专门负责学生工作的机构,其中学生教育工作主要负责“端正学生的政治立场,坚定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学生管理工作则围绕“以建设良好校风和学风等基础建设”展开。学生教育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目的是要求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学生管理则要保证学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各高校对片面强调“政治挂帅”进行反思, 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变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始强调“德育”的重要性。

二、中美两国学生工作管理理念比较

1937年,美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题为《对学生特征的看法》的报告,指出:“教育机构的指导思想或驾驭机构有责任考虑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他的智力能力和成就,他的感情组成,他的身体状况,他的社会关系,他的职业态度和技能,他的道德和宗教价值观念,他的经济能力,他的美学欣赏。简而言之,应当强调学生作为一个人去发展而不仅仅是对他进行智力训练。”1987年,全美学生管理协会在纪念《对学生特征看法》时指出:美国高等学校的学生工作,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必须既满足学生的要求,又符合学校的办学目的,使学校和学生成功地适应和迎接各种各样的挑战,为社会培养和造就人才作出自己的贡献。与此同时,还重申了学生事务的宗旨,即:提高和支持院校的教学使命,通过鼓励创新精神并确定行为界线,促进共同理想,维护个人权利,鼓励独立思考和学生的联合行动。由此可以看出,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以学生发展理论为指导,以“个人本位”为价值取向,要求为具有不同天赋、不同需要、不同目的、不同个性的全体学生服务,注重学生个体的引导与发展。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大学生思想状况发生了极大改变,对高校学生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我国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要求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主要以“社会本位”为价值取向,强调“德育首位”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随着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化,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范围不断拓展,在继续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控制和规范以外,还开始关注心理、职业规划、创业等多方面指导,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三、中美学生工作机制和工作内容比较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覆盖到学生活动、教学辅助、生活辅助和学生事务工作等方面,内容广泛。学生事务管理部门相应分为招生、注册、就业、住宿、体育运动、咨询和健康服务等机构,都在学生事务副校长的统一领导下,与学校的其他职能部门既相互独立,又相互配合。美国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结构趋于扁平化,体现出如下特点:管理层次少,管理幅度较宽,管理活动的分权化程度较高;服务功能强,专业化突出;机构独立设置,功能高度分化;垂直化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灵活;组织机构根据职能设置,分工细致;学生团队自主管理。其缺点在于,由于管理很大程度上依靠学生自身,相对比较松散,对于不住在学校宿舍内的学生缺乏有效管理。

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党政共管体制,采取校、系、年级(班级)逐级管理、条块结合的运作方式。在校一级一般由一位党委副书记或副校长分管全校学生工作。学生工作处(部)、校团委是学校层面学生工作管理的主体。一般学生工作处(部)负责奖、助、贷学金、勤工助学、就业等,校团委负责学生课外活动的组织、协调、管理,教务处负责教学和学籍管理,后勤处或后勤公司负责食宿等生活管理,招生办公室负责招生工作。院系一级的学生工作,由院系党委副书记、团委书记、政治辅导员具体负责,院系学生工作队伍接受学生工作处(部)、校团委等校级职能部门和院系党(委)总支、行政的双重领导,工作内容涵盖学生学习、生活和学校学生管理等各方面。

四、中美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比较

在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是很受认可的职业方向和职业选择。管理人员的聘任要求明确、程序公开。岗位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初级岗位的管理人员一般为心理咨询、职业指导、学生事务实践、学生发展等方面的硕士;初级岗位管理人员积累一段时间的工作经验后,若取得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可申请中级岗位;高级管理人员除拥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学术功底外,还必须具备丰富的学生事务管理经历和实践经验。其中,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如学生职业规划、心理咨询等,其管理人员须有由持有职业规划师资格证书或行医执照的心理学专家或精神病学专家来担任。另外,美国不少高校设有高等教育学生行政专业,并招收研究生,直接培养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专门人才。在全美范围内成立有学生事务人员协会和职业组织,推行职业标准和职业规范,注重工作人员的岗位培训,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我国教育部规定,学生工作人员与学生的比例应该为 1:150~200。目前,从人员配备的数量上看,几乎所有高校自称基本达到标准。但也普遍存在数量不足,质量还要提高的情况。比如,辅导员队伍人员构成比较复杂,素质参差不齐。从专业方面而言,我国高校目前尚未开设学生工作方面的专业,没有直接培养专业的高校学生工作方面的人才,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毕业生参与学生工作的也比较少,大部分辅导员毕业于思想政治专业或毕业后直接留校负责学院学生工作;从学历层次而言,大部分一线辅导员为本科生直接留校,硕士研究生较少从事这一工作,博士研究生从事这一工作的更是凤毛麟角。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人员偏向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太多关注大学生思想观念、道德品格、政治立场,但在具体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上则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相应的心理咨询、就业指导、职业发展等培训也要加强,学生管理队伍难以实现专业化。

五、启示及借鉴

中美两国学生工作各有优势。例如,我国高校强调管理育人和教书育人,在规章制度、管理条例上体现了较强的教育性和严格的约束性,组织结构上校、院(系)两级职责分明,条块结合的学生工作网络和运行机制使得高校对学生工作的领导、协调能力强,尤其是学校举办大型活动或需要全员参加的工作效率高。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高校过于强调共性,实行“千校一面”,对学生个性发展重视不够。这使学生习惯于被管理和被引导,而在这方面美国高校的做法有较突出的优势,值得我国借鉴。

(一)确立以学生为本和服务学生的管理理念,以服务促使学生成长成才

学生工作的重点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切实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在学生宿舍区,美国学校把最好的地方作为学生工作场地,加强窗口服务建设,提供好的环境。应从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注重开展各项相关活动,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心理健康、素质养成等教育。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应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关怀学生,满足其正当需求;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判断能力和独立决策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为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培养提供机会,进一步教育和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二)加大依法治校力度,建立规范、高效的学生事务管理制度

过去十多年来,我国高校在校生规模急剧扩大,高校学生管理出现很多需要完善的问题。各高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更加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让学生工作队伍和学生有章可循,以确保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高校管理者应该认识到,学生具有独立人格,是具有完全责任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必须转变学生是被严格管理者的观念。针对学生的任何决定一定要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分,保障学生享有申诉的权利。对于重大事件要制定预案,对突发事件要有完善的应急机制。另外,还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队伍的作用,学生干部队伍是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

(三)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加快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作为学生工作的一线工作人员,辅导员的素质直接决定着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的好坏。加快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刻不容缓。第一,应从根本上认识到学生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积极引进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背景的专业人员。高校应设置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在本科、硕士、博士层次上全面培养和输送高校学生工作的专门人才,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工作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问题。第二,切实提高辅导员队伍在学校中的政治地位和相应的生活待遇,增加辅导员这个职业的社会认可度。比如,可对高校辅导员进行单独的职称评定,解决辅导员发展的后顾之忧,提高辅导员工作的动力和信心,稳定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第三,应对在职辅导员进行系统、持续的专业培训,尤其是心理辅导、应急处理、职业规划、军训工作、创业引导等方面的内容,提升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形成高素质、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

[ 参 考 文 献 ]

[1] 赵平.美国高校学生工作[M].北京航天大学出版社,1996.5.

[2] 李江,牛光辉.中美高校学生工作哲学指导思想之比较与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25.

[3] 张帆.中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比较与借鉴[J].教书育人,2009,(12):21.

[4] 李江.中美高校学生工作指导思想比较[J].思想理论教育,2009,(3):1.

[5] 周倩.中美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比较[J].教育与现代化,2005,(12):28.

[6] 李江,牛光辉.中美高校学生工作组织结构比较分析[J]. 思想理论教育,2007,(10):8.

[7] 张国良.中美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之比较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8.

[责任编辑:刘凤华]

作者:李永华

思想道德建设学生管理论文 篇2:

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路径探究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我国法治化建设的迅速推进,法治理念和权利意识正逐步深入高校各个领域。与此同时,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了管理秩序失范、价值定位偏移、规章制度适用性不强这几大问题。因此,要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法治化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积极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并切实保障学生的权益。逐渐推进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 法治化 和谐校园

[作者简介]李强天(1973- ),男,湖南宁乡人,江苏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吴伟(1976- ),男,湖北通山人,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法学、高等教育学。(江苏 镇江 212003)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部青年课题“法制理念下的高校学生管理研究”(课题编号:EFA100420)和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路径选择”(课题编号:C-b/2009/01/0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高校法治化管理的内涵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涉及面甚广,既有学生工作管理者与学生的关系,也关系到学校的管理者、教师、服务人员;既涉及高校内部的各种关系,也包含学生的家庭、社会等各种外部关系。而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是在遵循法治化原则的基础上,努力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理念从义务向权利转变。学生管理职能由管理监督向服务协助转变的过程,是理论和实际结合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实行民主科学管理,有效地保护学生合法权益,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高校通过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增强法治观念,强化监督意识,逐渐推进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建设。

二、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现状

随着依法治国的实施和法制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我国先后制定了《高等教育法》等一系列教育法律以及教育行政法规、修订了《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法体系轮廓基本显现,有力支撑了“依法治校”政策,为高等教育管理规范化、法治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条件和法律基础。与此同时,在高等教育领域提出了加快教育管理体制创新,推进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的决定,渐渐将依法治校、“以学生为本”和依法行政的教育理念运用到实际的学生管理工作中。

但是,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某些法规均属于原则性立法,条文原则性过强,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并且保留了较多的“人治”色彩。学生、学校、老师三者之间的法律关系欠明确,这样就会出现高校无法将这些法规运用于高校管理中或在执行过程中产生疑义,如学生作为国家公民理应享有知情权和隐私权,但在《高等教育法》和《教育法》中的学生权利部分却没有出现有关的内容,同时这样也容易造成高校权力的滥用。

三、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问题的成因

1.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规则的价值定位偏离问题。很多高校出于便于管理学生的初衷,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但却只是一味地强调学生的义务,很少提及与义务相联系的权利,这与法治建设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并且这样还会造成管理者法治观念淡薄。多数高校学生准则都要求学生应该怎么做,并没有规定学生有权力干什么。如此“义务第一”的规范,极大影响学校规则的约束力与执行力。虽然近年来很多高校为适应新情况、新变化,对学生管理相关规定进行全面有效地修订和完善。但整体而言,与校园法治化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在高校学生管理关系中,学生既要履行一定的义务,也能享受相应的权利,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规则的价值取向应定位在服务学生上。

2.高校学生管理的主体和权限存在适用问题。学生管理内容涉及学籍管理、教学管理、生活管理、社团管理等诸多方面。学校管理必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授权,在内部管理体制和内设机构部分明确规定什么人负有职权,具体有哪些职责,在多大程度上代表学校的意愿,这样有利于合法实施学生管理行为,否则可能造成管理部门滥用权力或者越权的情况。在校规层面上,高校在行使管理职权时,有时会侵犯到学生的法定权利,这与法治化建设大环境下的校园管理建设要求是不相符合的。

3.高校学生管理秩序存在失范问题。主要体现在教育法律法规在执行上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或者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人为干扰。学生管理秩序失范有多方面原因,其中,一方面是学校有些规章制度陈旧,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有些学校的内部规章制度与国家法律法规产生冲突,这极不利于校园法律秩序的形成;另一方面是学生管理没有做到严格执行统一规范。法治法律应该得到普遍平等适用,必须要求“人人平等,一视同仁”。

四、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路径

1.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高校要实现学生管理法治化,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学生权利应是高校教育管理的核心和重点。以前的学生管理侧重于利用道德和政策管理,而现在应把思路转向依法管理和与德管理紧密结合,做到人文与法治的有机结合,逐渐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系统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从实际上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因此,首先,必须严格按照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体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进一步强化高校育人功能,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行为规范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作用。在学生管理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建立新的教育管理制度、形成新的教育管理秩序,是深化学生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学生教育管理的必然过程。其次,必须转变学生管理的思维,高校在管理制度制定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合理诉求,做到合理合法。提倡和突出服务本职、树立强化权利平等。再次,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模式,促成学生主动参与校园民主管理建设,调动他们参与学校建设,关心学校发展的积极性和热情。高校教育管理强调学生权利的同时,还应该辅以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努力做到法德相济,共建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

2.确保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合理合法性。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遵循法律原则,严格依据法律的授权,遵照法定的程序,这是实现法治化管理的基本保障。一方面,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立法的合理合法,更重要的是高校在实际学生管理工作制度上的合理合法性。另一方面,高等学校被赋予一定的办学自主权,为维护学校秩序,落实对学生的监督管理,高校可以依法制定学生管理的内部规章制度,这些规章也是高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但高校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应当遵循行政权的一般原则,学校制定内部规章制度不能与法律法规相冲突。首先,保证学校涉及学生权益的相关制度产生过程的民主化。要充分吸收学生参与,广泛听取学生意见,使制定的制度更能贴切学生的实际,易于被学生接受,便于制度在学生中实施。其次,保证制度体系的完备性,各项规章制度应该尽量系统,依照宪法、法律法规来制定学校的各项制度,使各项制度具有实际效力。特别在涉及学生基本权利和义务等方面,要严格依照法律来规定,不得代为规定。再次,相关制度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使相关人员在实施过程中便于理解和实施,学生能自觉自愿接受制度的约束和管理。最后,考虑制度的特殊性和灵活性。在遵循法律优先原则下,成立相应的监督、制度审查机构,保证内容和程序在制度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合法,方法合理。充分尊重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创新性,注重管理制度和自由裁量权运用的合理性。如果不遵循合理性原则,学生的合法利益会被学校的自由裁量权所侵犯。但是在特别权力关系中学校内部管理规章未涉及学生基本权利的事项可能不具有可诉性,这样这种自由裁量权就会肆无忌惮,学生的合理性权益可能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应该确认合理性原则,提供一个参考意见,并在校规校纪的制定中得以体现。

3.切实完善学生权利保障制度。第一,应当尊重受教育者的权利,真正把学生看做一个平等的法律主体来对待,不能过分强调教育管理者的权利,而应充分考虑学校与学生之间相互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第二,明确学生权利与义务。在相关管理规定中增加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专章,进一步明确学生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应当履行的义务,为学校和学生增强法律意识,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提供依据。第三,细化对学生违纪处理和处分的标准。学校相关规定要依据法律规定,制定比较明确的操作标准,减少学校处分行为的随意性、不确定性。第四,更加规范学生违纪处理程序。学校行使涉及学生权益的管理行为时,必须遵守权限、条件、时限以及告知、送达等程序。第五,建立和健全校内行政申诉制度。新《规定》第六十五条规定:“学校处理结论要同本人见面,运行本人申辩、申诉和保留不同意见。”《教育法》第四十二条第四项规定:“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依据法律和规定学生虽然可以得到依法申诉的权利,但却没有规定行使权利的具体程序。因此,应建立校内申诉制度,健全行政申诉制度,并把这些制度在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中加以明确规定。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义务和权利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整体,无论是什么法律关系,都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都要遵循“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这一法律准则。义务的基础是权利,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首先,权利的实现,有赖于义务的履行,学生只有履行好自己应当承担的义务,如遵守校纪校规等,才有资格要求享有自身的权利。其次,权利的实现还必须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如国家、集体的利益、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及高校目前整体的办学水平等。所以,学生在维护自身权利的时候要尊重国家、集体、社会及他人的权利,不能超越权利界限。最后,要防止学生动辄行使诉讼权,由“厌诉”到“滥诉”,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学生在维护自身权利的时候,要立足于高校目前的发展现状,不能有过高或不切实际的要求,不能期望学校能够马上完成管理思想的转变和教育手段的更新,一夜进入“理想境界”。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看待我们的权利和义务。正确处理好教育与管理的关系,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作用,让大学生深刻理解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熟悉法律所规定的权利与义务的基础、宗旨和内容,在不断强化其权利义务观的基础上,顺利实施各种法律规定。

加强管理法治化建设,构建和谐安全校园,我们必须充分发扬道德建设的优势与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积淀。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权利,切实保护好学生的权益,德治与法治必须并重,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氛围,继续将法治化寓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运用规范、科学的法治规范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走上正常轨道,从而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刘越.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与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7).

[2]张静.学生权利及其司法保护[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

[3](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4]高宁,崔琴.论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J].大学教育科学,2008(1).

[5]张德智.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现状考察及对策思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2).

[6]毛伟.论高校法治化管理下学生权利的保护——基于构建和谐校园的视角[DB/OL].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248-2010206955.htm,

2009-12-08.

作者:李强天 吴伟

思想道德建设学生管理论文 篇3: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管理

摘 要: 在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我国推行“3+2”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优化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管理方法,成为摆在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在简单分析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探究学生管理方法的创新策略,希望对相关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高职衔接 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管理方法 创新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根据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要求,我国开始推行“3+2”的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以期推动中等职业院校与高职教育协调发展,从而系统地培养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在实际教学中,实施这一教育模式能有效强化学生的素质培养,优化高职教育教学。但这一模式的推行对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优化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管理方法,成为摆在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现状

(一)学生的文化素质下降

当前,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下,一些中职学生直接升入高职,导致高职学校学生在文化素質方面不高,学校对学生进行教学管理的难度逐渐增大。

(二)一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高

当前,一些由中职升到高职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个性化较强,存在功利性思想,对自己的思想道德要求不严,增加学校教学管理难度。

(三)一些学生的思想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90后”和“00后”受网络的熏陶,接受知识的渠道较多,加之家庭背景各不相同,使得一些学生的思想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不利于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

(四)一些管理人员管理理念滞后

当前,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一些管理人员对管理工作的认识仍停留在过去,没有注意到学生情况的变化,也没有注意到学生思想方面发生的改变,仍然按照以往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手段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也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五)一些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当前,我国一些高职院校的专职辅导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加之学生管理工作者在职称评定、培训机会及职务晋升等方面与专职教师存在差异,而学生管理工作繁杂,专职辅导员难以像专职教师一样创新研究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只能采用以往的方法,容易造成师生间的对立。

二、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管理方法创新策略

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下,我们应根据当前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不断优化改进管理理念和模式,使其更适应当前高职学生的特点,从而更好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对此,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更新学生管理理念

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转变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把管理工作变为引导工作,变管理学生为服务学生。在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应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明确广大学生是管理工作的主体,管理人员必须从根本上充分考虑广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更好地为他们服务,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人员必须及时更新管理理念,不断学习先进的学生管理经验和管理思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结合教学工作教育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做事。

(二)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

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应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使学生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要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高职院校必须充分考虑当前学生的独特个性,以培养他们全面成长为目的,使他们严格按照制定的规章制度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帮助辅导员或专门学生管理工作者更好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三)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而且他们在职称评定、培训机会及职务晋升等方面与专职的教师存在差异,学生管理工作繁杂,专职辅导员难以像专职教师一样创新研究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只能采用以往的方法,很容易造成师生间的对立,影响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学校必须重视学生管理者队伍建设,在管理工作者的职称评定、岗位培训及职务晋升等方面与其他专职教师持平,并定期开展学生管理技能培训工作,同时聘请具有大量经验的合格学生管理工作者,逐步加强本校学生管理者队伍建设。

(四)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针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普遍不高的问题,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当前,在课程改革背景下,随着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理念的实施,“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成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原则。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必须遵循这一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高质量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不断提升广大高职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帮助这群“90后”和“00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使他们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并且正确地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高职院校应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的讲话精神,借助传统文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社会主义教育,向学生普及“中国梦”宣传教育,从而使学校形成浓郁的思想道德教育氛围,不断提升广大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五)在管理工作中引入心理辅导

针对前文提到的学生思想多元化问题,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还应针对不同学生出现的不同思想问题,及时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引入心理辅导。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情绪变化,及时进行心理干预,通过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心理问题,从而更好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六)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新课标指出学生管理工作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自我管理。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要达到这一教育效果,必须从两方面着手:第一,逐步引导学生自我约束。这一点需要让学生认真学习效率法国和校规校纪,并在教学中逐步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教育,使他们明白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并为自己的言行负责,明白自己行为的后果,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约束。第二,学校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在实际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或专门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引导学生逐步参与实际管理工作,在管理中逐步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七)多开展各种校园活动

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要加强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多开展各种校园活动,使学生通过校园活动学到平时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从而逐步提升他们的个人综合素质与能力,并学会正确地面对人生,达到“教书”和“育人”的目的。

三、结语

本文首先分析了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出现的问题,然后从更新学生管理理念,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管理工作中引入心理辅导,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多开展各种校园活动七个方面阐述了学生管理方法创新策略,希望为相关管理工作者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程院莲,詹锦锋.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38):310-312.

[2]邹小梅.基于中高职衔接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物流科技,2018,41(08):137-138.

[3]郭琳,钟名春.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J].教育评论,2018(03):136-139.

[4]郭辉,刘红兵.现代学徒制视角下“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8(02):34.

作者:赵锐

上一篇:师生冲突提升班级德育论文下一篇:弱智儿童少年品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