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道德建设论文

2022-04-16

〔摘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目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公民道德建设需要社会众多元素群策群力共同参与。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公民道德建设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公民道德建设论文 篇1: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守正创新中推进道德建设

2001年,党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了适应新时代、新要求,2019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新文件既坚守了道德建设规律,又进行了创新创造。

首先,从理论研究的视角看,新文件遵循了道德建设的一般规律,体现出对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工作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

第一,新文件体现了道德建设中知与情的统一。

道德认知是道德情感的基础和起点,道德情感对道德认知具有一定的指向、强化、激励作用。道德建设,不能将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分离开来。新文件强调必须遵循不同年龄阶段的道德认知规律,强化道德认同。同时,新文件强调要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情感,并提出路径:制定国家礼仪规程,完善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规范开展升国旗、奏唱国歌、入党入团入队等仪式,强化仪式感、参与感、现代感,增强人们对党和国家、对组织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充分利用重要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纪念日,组织开展群众性主题实践活动,丰富道德体验,增进道德情感;自觉传承中华孝道,感念父母养育之恩、感念长辈关爱之情,养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良好品质;等等。

第二,新文件体现了道德建设中知与意的统一。

道德意志是个人在道德情境中,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内外困难,实现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的形成以一定的道德认知为前提。新文件在关注道德认知的同时,强调筑牢理想信念之基,提出“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引导人们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把实现个人理想融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之中”。

第三,新文件体现了道德建设中知与行的统一。

道德认知是道德实践的先导。新文件坚持将提升道德认知与推动道德实践相结合,引导人们去过一种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新文件特别突出了公民道德的践行,倡导道德实践主体要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有所行动,不光是心中有道德尺度,更重要的是将之付诸行动。公民进入社会,就做一个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进入职场,就做一个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好建设者;进入家庭,就做一个夫妻和睦、邻里互助的家庭好成员。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在理论层面上,新文件在知情意行四方面互相呼应,体现了个体道德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其次,从实践操作的层面看,新文件所提出的各项要求更加具有针对性,便于落地。

第一,在道德建设任务上,新文件要求更为明晰。

新文件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作为道德建设着力点,提出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四大任务。新文件除了规定了面上工作,还要求聚焦重点,以点带面:提出道德建设的关键点是黨员干部的道德建设,要求党员干部在道德建设中为全社会作出表率;重视青少年道德建设工作,要坚持从娃娃抓起;等等。

第二,在道德建设路径上,新文件更加强调全社会各方面要协调一致。

新文件强调不同主体都应自觉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线,推进道德建设。如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上,强调全社会都要关心帮助支持青少年成长发展,完善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相结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引导青少年树立远大志向,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形成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也就是说,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面向所有公民,是一项共享的事业。不论处于什么领域、哪个岗位,每个公民都应是行动者。

第三,在道德培养方式上,新文件所列出的各项措施更加具体可操作。

对于如何推动道德实践养成,新文件引导人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情做起。比如,开展文明出行、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扶贫救灾、敬老救孤、恤病助残等。又如,在推进诚信建设中,深入开展“诚信建设万里行”“诚信兴商宣传月”等活动,评选发布“诚信之星”,宣传推介诚信先进集体,激励人们更好地讲诚实、守信用。

第四,在道德建设着眼点上,新文件更加强调问题意识。

新文件围绕“新时代”这一关键词,重点强化了法治保障、网络空间、生态文明、对外交往等富有新时代气息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网络空间道德建设,新文件专辟一章予以明确,提出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深入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新文件也不回避当前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网上热点话题和突发事件的正确引导,开展网络治理专项行动,清理网络欺诈、造谣、诽谤、谩骂、歧视、色情、低俗等内容,反对网络暴力,惩治网络违法犯罪,促进网络空间日益清朗。

【王芳,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高级经济师】

责任编辑︱刘 烨

作者:王芳

公民道德建设论文 篇2: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摘 要〕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目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公民道德建设需要社会众多元素群策群力共同参与。

〔关键词〕 公民道德;  社会治理创新;共同参与

[作者简介] 陈 乾(1969- ),男,江苏如皋人,中共如皋市委党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提出新的要求,而公民道德建设既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又反作用于社会治理创新。

一、公民道德建设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作用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报告要求“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1]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目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公民道德建设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公民道德建设能发挥良好的导向作用。公民道德依靠公民个人素质和社会舆论发挥作用。通过积极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的公民道德建设,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努力把党的思想方针政策、纪律教育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结合起来,能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

2.公民道德建设具有良好的规范功能。公民道德建设渗透于公民的社会生活中,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传播,用一系列为人们所接受的道德价值观念来陶冶人们的精神和灵魂,能规范和约束公民的言行,引导正确的社会风尚,并进而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3.公民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的社会疏导功能。公民道德建设通过各种方式传播社会正能量,通过社会舆论的压力筑起公民道德防线,疏导社会矛盾和纠分。公民道德建设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能够遏制不良道德行为产生的主观动机,另一方面也能避免一些道德卫士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以道德的名义,举着道德的大棒,行违法之事等不文明行为的发生,有序的维护社会秩序。

二、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当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公民道德失范、价值观念相对混乱,物质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失衡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而公民道德水平的下滑又反过来制约经济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

1.从社会层面看,一方面公民道德缺失较大,公民道德标准整体下降,将一些本应是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却作为优秀道德的标杆,从而导致公民整体的耻辱感下降,对一些不文明的现象熟视无睹,听之任之,任其生根发芽,而不去制约、制止,使社会正能量失语。另一方面过分追求物欲,认为市场经济时代,人的主要追求就是物欲。对物欲的追求本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但过分追求物欲,忽视精神层面的追求,它必然会以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下滑为代价。公民为了追求物欲,甚至可以不择手段,如在食品安全、卫生方面、甚至高考方面的违法犯罪行为,已达到令人发指的程度,从而戗害了整个社会体系的健康。

2.从公民个人层面看,公民的社会道德要求务虚与务实并存。所谓务虚就是指公民个人对于一些事不关己的社会道德失范现象和行为,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在行动上不闻不问,在言论上或发表一些冠冕堂之高论或说些风凉话,不久前中国戏曲学院原副院长、教授马名群在街头指认小偷被打后,痛心地感慨“路人太冷漠”。所谓务实就是指公民个人在涉及自身利益时表现出强烈的功利性,事事以己度人,事事锱铢必争,很少能为他人着想,不达个人目的很难罢手,甚至和公众、政府、社會公然对抗。

三、公民道德建设的思路

公共治理理论强调社会的治理需要社会共同参与,从而谋求社会利益的最大化。社会治理创新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属于意识方面的公民道德建设则更需要社会众多元素群策群力共同参与。

1.充分发挥公民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道德是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础,公民道德建设是以培养健全的公民人格为旨归,以丰润良好的公民社会公德为目标,以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为根本。公民道德建设归根到底是公民的道德建设,是以公民个人的道德修养作为基础的,它是公民个体道德的交汇、融合后形成的一种社会共识,是一种获得公民普遍认同的社会活动准则,它是公民在社会活动中处理相互关系的润滑剂。离开了公民全体,公民道德建设就是无的放矢,就是无源之水。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利用群众,是群众路线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因而要积极引导公民认清自己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公民个体的主体作用,使公民个体充分认识到自己绝不仅仅是公民道德建设中的旁观者、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对知识的获得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能动的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是人对原有经验、知识进行能动的积极的探究。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公民通过对自身内在良好品德的激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学习掌握,在社会活动中摒弃事不关己做冷漠看客的不良心态,摒弃做有悖社会公德之事时的侥幸心态,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会公德水准。公民要提高自身的公民意识和公德意识,通过公民的公民意识和公德意识的复苏及公民自身的修养和社会的激励,形成公民道德规范的内化,以自觉的内在意识去辨别善恶,自觉地遣责不良社会行为,自觉应用手中的摇控器去否定荧屏上的低俗化的节目,用心中的遥控器净化自己的心灵。公民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心灵的舒展和良好品德的生成,逐渐实现心灵的高雅、和谐,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公德的要求,增强对家庭、集体、社会的道德责任感。才能不断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才能有效地促进社会治理的创新。

2.积极发挥公职人员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国家公职人员的社会公德对公民道德建设起着极大的影响作用。政府公职人员要在社会公德建设中作表率、起垂范作用。公职人员是治国理政的主体,他们作为当今社会中较为引人注目的一个群体,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一言一行都引起社会民众的极大关注。事实上正面公职人员的社会影响力要远远低于破坏公民道德规范的负面公职人员的社会影响力,社会更多的是关注负面公职人员,同样是乘飞机偷救生衣,同样是闯红灯,普通民众所受的关注,肯定没有公务员的大。官风正则民风正则国家兴,官德丧则腐败生则国家衰。所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进社会治理创新,首先要发挥国家公职人员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国家公职人员要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职业道德是一个国家道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着力点之一。国家公职人员应以职业道德建设为契机,不断提升自身的公民道德水准。如果公职人员言行不一致,台上一套,台下一套,一方面要求普通民众遵守公民道德,另一方面自己不能以身作则,带头做好道德表率作用,必然会影响公民道德建设的开展。

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知道道德才是道德”。国家公职人员要加强学习,在加强学习中提升自身人文素质、道德修养。国家公职人员要时刻不忘“八荣八耻”,时刻牢记自己的社会身份,以高于普通民众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做到慎微、慎独、慎始、慎终、慎言、慎行,要以良好的道德情操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君子不食奸,不受乱,不为利疚于回,不以回待人,不盖不义,不犯非礼。”[2]国家公职人员只有时刻不忘“洗洗澡、照镜子、正衣冠、治治病”的要求,不断加强学习,才能明是非,辨善恶,才能确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是非观、善恶观。此外国家公职人员在日常生活中还要不断反省,将自律和他律做到有机结合,在反省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和公民道德水准,在日常社会活动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要求,才能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发挥好引领作用。

3.有效发挥政府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主导地位。政府是社会活动中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和裁判员,政府对公民道德建设具有方向、目标的价值引导作用。政府在公民道德建设中要有所为,绝对不能错位,甚至失位,要强化而不是弱化自身的作用,从而有效地发挥政府自身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不断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工作的开展。

政府在公民道德建设中要有效地发挥教化功能。首先,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牢牢地掌控公民道德教育的话语权。在全日制学校教育课程设置中要加大中华民族传统优秀道德、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教育的比重,因为教育不仅仅是技能的教育,还包含人文素养的教育,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丧失青少年教育的阵地就意味着丧失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学校教育在公民道德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儒家思想之所以长期在中国封建社会处于正统地位,就是因为自汉代起将儒家经典作为学校教育的内容,从中央到地方学校都传授教育儒家伦理纲常的结果。在学校公民道德教育中切忌簡单说教和灌输,而应通过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强化青少年的公民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教育主管部门在公民道德教育中不能采取历史虚无主义,不能简单追风,要有自己的正确的价值判断。前段时间,不少学校将少年英雄赖宁的画像从墙上取下,引起社会热议,就是相关部门、相关学校没能正确认识赖宁所处时代所弘气魄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什么,简单地从保护青少年生命的角度而否定赖宁的高贵品质,将赖宁不当的救火行为和它的保护国家财产的赤子之心混为一谈,可说冷了、伤害了一个时代人的心。

其次,政府相关部门要把好社会舆论宣传关。建构主义理论同样认为人对知识的获得还取决于社会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公民良好的品德养成除了自身的因素外,还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马克思说“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3]所以社会要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大张旗鼓、理直气壮地弘扬正气,鞭挞丑恶。政府相关部门要把好社会舆论关, 严控娱乐审批,让低俗的靠出卖色相搞出镜的干露露们从荧屏消失,大力进行网络扫黄,净化网络环境。政府宣传部门通过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等新闻媒介和道德讲堂等,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营造和谐的社会舆论,强化公民的公民意识和公民道德意识,让媒体负起社会教化的功能。此外在涉及社会道德事件时,政府要正确掌控舆论的导向,不能为舆论所绑架,因为民意、舆论不见得都是正确的,要用科学的手段、充分的证据还原相关事件的真相。2014年3月26日,泸州老人唐安云突然倒地死亡,而小伙石茂兵的“停车一扶”,撞人还是扶人,争议纷纷,一时成了一切的发端。在此案件中,其实在舆论上一直对“扶人小伙”比较有利。但经过公安部门的努力取证,最后证明是小伙子负事故的主要责任,且石茂兵第5次最终口供也承认了撞人。

政府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的发挥还表现在政府可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强制公民遵守社会公德,通过制度权威来促进社会公德良性发展。西方有一句法律格言说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西汉中期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春秋决狱”的概念和方法,将伦理道德的考量融入法律之中,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培养社会诚信机制和信任机制,走出信任、诚信匮乏的恶性循环。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褒扬道德模范,惩罚社会公德沦丧者,使做好事者无后故之忧,使讹诈者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样就不会出现青年扶老人因被诬而自杀的悲剧,就不会出现不少老人摔倒被扶而讹诈扶人者之事,公民就不会纠结于要不要扶的道德焦虑之中。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

[2]  (晋)杜须注.春秋左传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7.

责任编辑:徐 芳

作者:陈乾

公民道德建设论文 篇3:

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民对于精神文明的建设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群众文化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出来,人们通过不断地追求群众文化,来实現个人综合素养的整体提升。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总和就是群众文化,符合社会需要的健康群众文化对公民道德建设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通过群众文化所具备的突出宣传能力、调节能力及教化能力,可以帮助公民道德水平获得不断的提升。本文从群众文化的含义及特点入手,分析我国群众文化的发展现状,并以此为依据讨论群众文化在我国公民道德建设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希望能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群众文化;公民道德建设;作用

简单来说,群众文化就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一种文化,人民群众可以通过群众文化实现自身道德文明得到不断提升的目标,最终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为中国培养优质人才[1]。随着网络科技的告诉发展,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接收优秀的群众文化,帮助优秀的群众文化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地进行传播,为我国群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优秀的群众文化符合中华儿女的实际诉求,可以通过自身的魅力引导公民加强自身素养培养,最终深刻地影响公民进行道德建设,对公民道德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群众文化的内涵

群众文化可以说是被最广大劳动人民认可的一种文化,符合我国公民的核心价值观,公民可以参与其中,通过公民的自我参与及自我娱乐,影响我国群众文化的整体走向。群众文化所面向的主体就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在历史的进行中从事丰富自身精神世界的活动其实就是群众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群众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文化娱乐活动[2]。群众文化的发展对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同时,人民群众的所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形成了当今的群众文化。群众文化在人民群众的不断活动中形成,并对人民群众进行指导,促进人民群众整体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群众文化对我国公民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当前群众文化和公民道德建设的发展现状

我国群众文化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中来,并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健康发展。在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推动下,人们对群众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尤其是网络的便捷性,更是让群众文化的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3]。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群众文化的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人们对群众文化的重视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人们对于群众文化的宣传途径还需要进一步升级,这些问题都影响着群众文化在我国的发展,也影响着群众文化对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因此需要继续进行研究。

(一)我国群众文化的发展较为滞后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近几年一跃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们的生活也得到了普遍的改善,但人们的群众文化建设却没有与经济建设达到同等水平,有限发展经济的执行策略,导致我国群众文化的发展较为滞后。尤其是近几年,人们对于自身综合能力提升的渴求愈发强烈,更加凸显出我国群众文化已经无法完全适应当前的时代需要,甚至我国当前群众文化中的部分内容已经落后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随着我国公民文化形式的不断丰富,我国群众文化也有了一定程度的革新,但目前主要缺少对新时代的美进行更深刻的认知以及对创新意识进行鼓励等多方面内容,在这种群众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对于发现美、创造美及树立创新意识等方面都将有一定的欠缺,公民的道德建设也无法通过群众文化进行更好的提升,这将不利于我国公民综合素养的提升[4]。

(二)我国公民道德建设还没有形成成型的理论体系

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国家提升公民素质最基本的途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一个国家想要得到长久的发展,公民的道德素养必须适合时代发展潮流,并对人类发展进行一定的指导。但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目前还处于探索之中,公民道德素养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虽然我国经济水平在世界上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绩,但公民道德素养的缺失,还使我国的整体国际形象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社会急需对公民进行道德建设培养,但由于我国的道德观念实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其中有优秀的、符合当今时代发展需求的道德观念,也有迂腐的、阻碍社会发展的不合宜的道德观念存在,如何消除这些消极的传统道德观念,加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目前还没有一个成型的理论体系,人们还在对有效建设方法进行不断探究。另外,我国有些公民的受教育程度较低,本身对道德素养也没有进行有效的培养,有时会产生类似于老年人讹钱的现象发生,这些不符合道德准则的事件,都对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有着非常大的负面影响,人们对社会更加冷漠,没有人愿意付出代价去帮助他人,公民道德建设受到极大的阻碍。

三、群众文化对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我国的群众文化以及公民道德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后,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现阶段我国群众文化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与发展,让群众文化可以真实地反映出人民群众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智慧结晶。另外,公民道德建设因为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要对公民道德素养进行有效提升,就必须有相关理论作为推力,让公民在自觉进行道德建设的过程中,有理可依。通过对二者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群众文化对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群众文化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

群众文化从群众中来,自然也会到群众中去,群众文化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活动创造,是人们自娱自乐的一种活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对教育的不断重视,人们的思想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社会活动也更加丰富多彩,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群众文化。其中人们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就会对人的发展提供更高的要求及理论基础,群众文化通过对公民行为规范进行引导来提升公民的道德修养,因此,群众文化是公民道德建设一项重要的基础条件[5]。

简单来说,公民的道德建设有一定的时代性和阶级性,在不同的发展水平下, 受社会环境及人口素养等多重条件的共同影响下,公民道德建设有着不同的内容。公民道德建设需要通过公民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活动中得到提升,它来源于我国各阶层的群众文化,没有群众文化也就不存在公民道德建设,因此,群众文化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内容。

(二)群众文化对公民道德建设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中国人民的物质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对精神文明的建设需求就显得尤为迫切。在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產生了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群众文化,这些群众文化带动着人民进一步追求自身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人民自发地进行科学文化学习,并将已经不适合时代发展的传统风俗习惯进行有效的革新,从而使整个社会环境都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人们在这种群众文化的影响下,自觉追求自身更大的提升,也对公民道德建设有着更加强烈的追求,这一切都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促进作用[6]。

(三)群众文化对公民道德建设起到了载体的作用

公民道德建设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想要被更多的中国人民所接受并自动自觉地进行公民道德建设,就需要有一定有效的传播手段,让人们了解到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并自发地加入进来。而群众文化因其良好的宣传功能成为了公民道德建设重要的载体。它承载着对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的宣传使命,让人们以提升群众文化为目标来不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群众文化对公民道德建设的作用。可以说,群众文化起源于人民群众,发展于人民群众,也对人民群众起着极为重要的反作用。群众文化对公民道德建设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其内涵丰富的哲学内涵,是“真”“善”“美”的载体,我国公民进行道德建设就需要将世间一切的美好、真实、善良进行提炼并内化于心,使自身的道德修养获得不断的提升。群众文化利用其较强的宣传能力,让公民更加可以更容易也更清晰地了解自身道德建设过程中需要着重提升的内容,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公民道德建设,为公民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优质人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黄爱娟.探究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7(5):248.

[2]罗滢.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J].青年时代,2017(7):54.

[3]高雅.我国公民守法道德意识培养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7.

[4]田训龙.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7.

[5]刘祥东.原子化社会中的人际信任与制度信任——基于CGSS2012的实证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8.

[6]何娟.失地农民文明素质评价及提升研究——以镇江市为例[D].镇江:江苏大学,2017.

作者简介:唐鹏(1976-),女,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大学,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作者:唐鹏

上一篇:标准化中医药论文下一篇:社区居民体育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