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道德建设论文

2022-04-16

摘要当前,应将将诚信教育作为大学德育工作的中心,本文以所在高校为例,针对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分析根源,探讨新时期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中,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的思考与对策。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诚信道德建设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诚信道德建设论文 篇1:

依法治国背景下诚信道德建设刍议

摘要:诚信作为道德规范,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社会实践。它是人类社会古老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是党和政府一直传承和弘扬的道德要求。然而,诚信缺失事件的不断出现引发了人们对诚信道德问题的广泛关注。不少人存在着对传统诚信道德文化认识上的偏颇,对党和政府重视诚信道德建设及取得成绩的漠视,对现实诚信道德整体现状判断悲观的现象。文章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性分析和正确认识诚信道德问题,并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人们正确认识诚信道德现状。

关键词:依法治国;诚信道德建设;刍议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1]。道德与法律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共同服务于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诚实守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又是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实践的正确反映。然而,在我国现实社会转型期,随着近年来一些领域、一些人群中失信事件的频发及公众对社会诚信度评价的走低,由诚信缺失引发的诚信道德问题成为人们持续关注和热议的话题。在看到多数人能够理性分析和判断的同时,也存在着部分人对传统诚信道德文化认识上的偏颇,对党和政府重视道德建设及取得成绩的漠视,对现实诚信道德整体现状判断的悲观。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正确分析诚信道德问题并积极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人们正确认识诚信道德现状,对加强诚信道德和法治建设有所启示。

一、“诚信”这一中华传统美德不能丢

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加强诚信道德建设的基础。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对于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主要地不是要引导他们向后看,而是要引导他们向前看。”[2]。著名伦理学家罗国杰教授认为,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化,“总的来说,‘仁、义、礼、智、信’中提倡的‘五常’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值得我们大力弘扬。”“在‘五常’中,只有‘信’是真正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它强调每一个人的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是平等的,是相互之间都应当遵守的。”[3] 为我们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传统诚信道德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学说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虽然儒道墨法多家并存,且理念常常相左,但都将诚信作为共举的道德标准。“信”作为“五常”中的道德范畴之一,一直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探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以“诚”为真实无妄的本然之道,追求天人一致。《礼记·中庸》有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意在要求人们遵循客观的天道,按照人的本质去生活、行动,时刻以诚信为念,思行天道之诚,使天然的德性转化为自然的行为。(二)以“诚信”为道德之本,行为之源,追求内在诚实与外在守信的统一。许慎在《说文·言部》中说:“诚,信也;信,诚也。”。“诚”是人的内心真实,“信”是“外信于人”的行为。“诚”是“信”的根基,“信”是“诚”的外在体现,即要以“诚”为本,取“信”于人,二者互为贯通,互为表里。(三)“诚信”乃立身、立国、立商之本。《论语·为政》中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学而》倡导:“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诚信做人、诚信相交是人生存于世的根本道德准则。为政者,取信于民,才能无所而不为,“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攘己也。”“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只有为政者讲诚信,法律制度才可能全面贯彻执行。经商奉行诚信,则可赢得官府百姓的信任。“贾民禁伪而除诈”、“古者通商物不豫”、“以礼则工商不豫”,表明信用无欺经商之道不仅是必须遵守的商业伦理,而且能够给经商者带来好处,实现促进流通,利贾利民。《吕氏春秋·贵信》篇总结道:“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会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事,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幽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不贞。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可与尊通,可与卑穷者,其为信乎!”。可见,诚信之德在于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讲究信用,遵守诺言,是立身、立商、立国之根本。中国古代为我们留下宝贵的诚信道德文化资源,应该倍加珍惜而积极学习借鉴。

二、党对诚信道德建设的重视及取得的成果不能忘

我党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并把诚实守信作为重点内容。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始终都能“结合时代条件、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提出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坚持不懈推进文化建设,有力推动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4]毛泽东要求党员和领导干部讲诚信、守信用,起表率作用,他指出“对同志、对战士、对人民,要讲老实话,是则是,非则非。”[5] “讲真话,每个普通的人都应该如此,每个共产党人更应该如此。”[6] “老实人,敢讲真话的人,归根到底,于人民事业有利,于自己也不吃亏。爱讲假话的人,一害人民,二害自己,总是吃亏。”[7]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十四届六中全会分别通过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两个决议,都强调了“诚实守信”的道德建设规范。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把“明礼诚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提出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把“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作为“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切实“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党的十八大强调,“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党对诚信道德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考察道德现象,可以得出这样的基本结论:由于我们党历来重视诚信道德建设,所以,当前我国包括诚信在内的道德状况的主流是发展进步的[8]。这样的判断和分析符合我国当前社会实际状况,社会主流道德舆论和主流道德观念积极、进步、向善,社会道德建设领域大大拓展,社会道德榜样的层次愈加丰富多样,道德理论发展进步,在总体上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同向的。[9]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用先进的道德思想武装人,以高尚的道德精神激励人,以优秀的道德榜样引导人,取得了诚信道德建设的积极成果。各个地区、各行各业、各类人群都涌现出一大批具有时代特征的诚信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从“当代雷锋”郭明义、庄仕华,到“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从 “诚信致富”的王乐义、“诚信经商”的尚金锁,到 “诚信建房”的范玉恕、“诚信报国”的王一硕;从“廉洁履职”的杨善洲、“两袖清风”的刘金国,到“践行信念”的沈浩、“人民的贴心人”牛玉儒,从冰雪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雅安地震,到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南京青奥会的志愿者和英模群体等,都“以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诠释了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以对亲人的爱、对国家的忠、对事业的诚来践行和见证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伟大中华文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传统,印证社会主义道德的丰富内涵,体现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范,”[10]为引领社会诚信道德风尚、弘扬社会正气起到了示范和表率作用,奠定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和伟大复兴的基石。

三、诚信道德缺失存在的突出问题不容回避

看不到30多年中国社会道德建设的成绩和主流,就会丧失信心,是错误的;看不到当前存在的一些道德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就会丧失警惕,同样是危险的。[11]由于道德发展的滞后性、体制机制不完善、法治和德治不完全相适应及社会舆论放大效应等原因的影响,[12]现实社会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的现象。在政务领域,表现为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的政策多变、有法不依、不守承诺、暗箱操作等,一些干部,特别是部分领导干部的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贪污腐败、权钱交易等。在商务领域,表现为部分企业及商家的不守信用、不讲信誉、违约欺诈、制假售假、坑蒙拐骗、虚假宣传、财务信息严重失真等。在司法领域,表现为个别司法人员的刑讯逼供、司法不公等。在社会生活领域,个体方面表现为假学历、假履历、考试作弊、欠贷不还、偷税漏税、假医假药等,公共生活方面表现为少数人的见危不救、见恶不忿、见弱不帮、见苦不悯等,公共服务方面表现为食品行业的“瘦肉精”、“毒奶粉”、“地沟油”等,建筑行业中的“桥垮垮”、“楼脆脆”等,教育领域个别人的论文抄袭、成果剽窃、买卖文凭、沽名钓誉等,医疗卫生领域个别医生小病大看、小病大药方、“红包”盛行等。各类诚信道德缺失案例频发多发,不断冲击着人们的道德底线,拷问着人们的道德良知,给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了严重危害。

针对食品安全领域出现的一系列恶性事件,温家宝曾严厉指出:“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 [13]由诚信缺失导致的道德失范,侵蚀着个人、国家和社会的健康发展的肌体。其后果非常严重。

(一)严重影响着公民对社会诚信度的评价。2011年7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开展的“2011中国人信用大调查”显示:公众对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状况不乐观,超六成(65.7%)受访者认为,近十年来中国社会诚信度整体下滑。[14]2011年2月,《瞭望》周刊联合国内专业调查研究机构对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五个城市进行的社会诚信状况调查数据显示:被访者对当前我国社会诚信状况总体评价较低,仅有4.8%的被访者评价“好”,47.8%评价“一般”,而认为“差”和“很差”的占46.6%。2009年,《小康》杂志联合新浪网对我国“诚信小康”状况进行的抽样调查、《人民论坛》所作的“千人问卷”调查、2010年社会心态蓝皮书课题组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的社会信任调查,都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结论。[15]虽然这些数据属于样本调查,不能全面准确反映社会诚信的总体状况,但诚信缺失问题日益凸显却是不争的事实。假话不信,真话受质疑,成为一种不良的社会心态,严重影响着国家发展的良好社会基础。

(二)政务失信严重影响政府的公信力。据新华网诚信调查显示,公众认为“目前最需要提高哪方面的诚信”中,“政务诚信”占到59.9%,加上“司法公信”21.3%的比例,对提高整个政府诚信的比例超过八成。政府既是社会信用的制定者、执行者、维护者,又是公共信用的引导者、监督者、践行者,政务诚信在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处于关键与核心地位,直接影响着商务诚信、社会诚信,政府诚信水平的高低关系到社会诚信道德的整体运行过程。然而,从“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到“7·20”、“7·25”恩施州建始县不作为、乱作为事件;从铁道部新闻发言人“反正我信了”,到建始县经信局副局长“砍村民药材树谁说赔钱”;从郭美美微博炫富将中国红十字会推上舆论漩涡中心,到会理官员“悬浮”事件等的出现,一次次将政务诚信推上社会舆论和公众关注的风口浪尖,直接拷问着政府行为的公信力。各种不信任情绪的累积,最后都可能会引向对政府的怀疑。因此,政务失信不仅给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带来负面影响,更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严重影响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

(三)商务失信严重影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其中因产品质量低劣、制假售假、合同欺诈造成的各种损失达2000亿元。市场经济本质上是诚信经济、信用经济。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石,“诚信是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16]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随着生产规模、市场范围、交往层次和交换频率的迅速扩大,信用作为一切交易活动的基础,必然要求被人们认同和遵守。只有交易双方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承诺和践诺,才能使双方无须付现即可获得商品、服务和货币,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而诚信的缺失,一方面造成交易主体不被对方信任,限制交易主体自身发展,另一方面为防范交易风险被迫增加交易成本,使得经济活动萎缩,经营效率低下,甚至企业破产。最重要的是造成了社会信用链条的中断和损害,破坏了市场机制和市场经济规则。

(四)社会失信严重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社会诚信缺失造成人们之间互不信任相互提防,使得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变得更加困难,对他人的同情、关心和帮助也变得更加不易。更为严重的是,失信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使得许多诚实守信的人利益受到损害,认为“老实人吃亏”的思想占了主导,整个社会的道德风险加大,道德水平下降。同时,诚信作为社会有序发展和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必然要求被人们遵守和认同,一旦诚信不彰,社会上便会坑蒙拐骗盛行,欺诈造假成风,最终必然使民众对社会和政府失去基本的信心和信任,导致社会的和谐稳定运行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一些法律工作者不无忧虑的指出:“在一个不讲诚信的社会,守信者遭受损失,劣币驱逐良币,驱使很多讲诚信的‘好人’变成了‘坏人’,人们从不敢诚信、不能诚信发展到最后不愿诚信,很可能引发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 [17]

(五)诚信缺失严重影响文化的发展和繁荣。道德是文化的灵魂,诚信是社会的良心。诚信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和根本。只有人人讲诚信、社会重诚信,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才不致成为空中楼阁。良好的社会信用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是每个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成员立足于社会的必要条件。反之,如果诚信缺失、不讲信用,不仅危害经济社会发展,破坏市场和社会秩序,而且损害社会公正,损害群众利益,妨碍民族和社会文明进步,更谈不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了。尤其是在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全球一体化逐渐加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的特殊背景下,切实加强诚信建设,以先进文化引领经济政治建设,有利于公平正义的回归和社会的和谐。

四、加强诚信道德和法治建设刻不容缓

顺应国人之期盼,关注民生之需要,实现文化强国和依法治国之目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切实“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18]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19]正视诚信道德问题,推进诚信道德建设,构筑社会诚信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加强诚信道德的宣传教育

教育升华思想,思想引导行为。要通过思想教育,引导人们把诚信道德转化为内心信念、信仰。要充分认识诚信缺失、道德滑坡所带来的严重危害,把诚信道德教育作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要像重视经济建设、法制建设一样高度重视诚信道德教育。要加强中华优秀道德文化传统和党的革命道德传统的教育,加强新时期诚信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的宣传教育,普及诚信文化和诚信知识,培育道德主体的诚信意识和诚信素养,增强诚信道德自觉和自信;加强对社会精英重点人群的诚信道德教育,把党员干部、公务员队伍、富裕阶层和文化科技精英等作为诚信道德教育的重点,发挥他们的标杆和示范作用。通过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诚信教育,在全社会努力形成“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人人行诚信”的良好道德环境。

(二)加强法治建设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要以社会成员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和应用为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建立各类企业、组织、个人的诚信信息的征集和公开机制,建立统一集中或政府、行业、信用中介机构三个层次的资信数据库,及时有效地向全社会提供和发布信用信息。建立从业人员的信用档案,形成一个动态评估体系,向媒体公布个人的诚信情况,个人信用档案与银行、信贷、工商、税务等单位进行“资源共享”,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建设社会信用中介组织,支持科学治理、依法经营、有市场公信力的持牌信用服务机构开发信用产品,发挥专业优势,细分信用市场,强化营销服务,满足多层次、多样化、专业化的信用服务需求。鼓励社会各界使用、引导信用服务需求,共建社会信用环境,培育和发展信用服务市场,通过整合工商、质监、财政、税务、审计、司法和银行等系统的各类信息,建立以互联互通的信用资料数据库为基础的公共信息平台。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通过对诚信者的社会褒扬和对失信者的舆论谴责,促进社会形成良好的诚信氛围。

(三)发挥政务诚信建设的关键作用

政务诚信对其他社会主体诚信发挥着重要的表率和导向作用。政府守信践诺,企业才会履行契约,民众才会“不令而行”;政务缺乏公信力,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便举步维艰,民众、法人也难免“虽令不从”。 [20]打造诚信政府,提升政府公信力,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课题。政府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秩序的关键行为主体,一要坚持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当老实人;二要恪尽职守,用心谋事,用情做事,用力成事,不回避矛盾,不推过揽功;三要清正廉洁,珍惜名誉,靠诚信赢得民心;四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做诚实守信的表率,为群众树立榜样;五要政务公开,依法行政,增加透明度,避免行政垄断和暗箱操作。政府部门及公务人员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努力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带动和推进其它领域的诚信建设。

(四)发挥商务诚信建设的主体作用

商务诚信是社会诚信的晴雨表,随时反映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商务诚信问题更易于为社会大众和新闻媒体所关注,也成为人们评价整个社会诚信水平的重要依据。因此,加强商务诚信建设,要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评价制度。一是要引导行业协会组建行业信用平台。政府应充分响应企业或行业协会的要求,制定各种奖优罚劣的政策,引导行业协会按照政府的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搭建有效率的行业信用平台。二是要建立企业信用评价制度和惩戒制度。建立健全对企业、担保机构、金融市场产品的信用评级制度,对信用等级优良的企业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银行贷款、出口退税、政府采购、项目核准、工程招投标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业,不享受在财政贴息、担保和政府扶持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以及各项优惠政策。针对恶意拖欠和逃废金融债务、逃税骗税、骗保、商业欺诈、制假售假、拖欠职工工资等行为,选择重点开展年度企业失信专项治理行动,努力形成“守信经营光荣、失信害民可耻“的市场经济环境。

参考文献:

[1][19]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7、27.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708.

[3]罗国杰.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华”与“糟粕”[J].道德与文明,2012(1):7、8.

[4] 胡锦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求是杂志,2012(1):3.

[5][6]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59-260、349.

[7]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0.

[8][9][12]秋石.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J].求是杂志,2012(1):19、20.

[10]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8.

[11]秋石.认清道德主流 坚定道德信心[J].求是杂志,2012(4):11.

[13]温总理谈食品安全[N].羊城晚报,2011-4-29:B05.

[14]王跃春,李纯.脱缰的诚信[J].中国青年,2011(19):7.

[15][20]全林远,赵周贤.论当代中国的诚信建设[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6):25、24-25.

[16]王小锡.诚信是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N].光明日报,2011-11-22.

[17]江金权.“诚信建设”刻不容缓[J].瞭望新闻周刊,2011:(11):7.

[18]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6.

责任编辑:韩颍

作者:张道远

诚信道德建设论文 篇2:

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构建新时期高校和谐校园

摘要 当前,应将将诚信教育作为大学德育工作的中心,本文以所在高校为例,针对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分析根源,探讨新时期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中,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 诚信教育 现状 原因 思考与对策

大学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这个群体的诚信状况将是衡量一个民族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礼义仁智信是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内容,然而随着改革开放浪潮的席卷,中国民众尤其是大学生出现诚信危机的现象呈不断滋生蔓延之势,尽管各大高校始终将诚信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中心,近年来也针对大学生诚信危机问题推出了以素质教育为主体的各类举措,如:诚信档案、诚信教育等,但接受先进文化教育最充分的大学生的失信行为仍屡见不鲜,这不得不引起我们高教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深思。

1 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大学生的诚信现状调查及成因分析

笔者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从我校随机选取了300名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开展了诚信及思想道德状况调查研究,并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整理。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半结构式访谈结合的方法。调查内容涉及与大学生诚信密切相关的系列问题,如诚信概念、考试作弊、求职简历和对个人诚信行为影响因素等,结果如下:

1.1关于本次调研的可信度分析

在问卷调查中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8份,有效问卷292份;半结构式访谈50人,其中学生35名,教师15名。问卷调查对象覆盖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护理学、管理学五个专业方向2008级、2009级的15个班级,随机抽取学号十位数为2的学生,共300人。分布在大专、本科(含七年制)两个学历层次。在问卷第13题“你确保自己的答题完全反应的是自己真实的想法吗?”278人(95.21%)选择“是”,14人(4.79%)选择“随意做”。可以看出,参加本次调查的学生符合随机抽样的原则,同时95%以上学生确认自己是诚信答题,对问卷的态度总体上是认真且诚实的,问卷答案的可信度较高。在访谈中,50名来自不同专业年级的师生均表示愿意配合本次访谈,同时认为诚信在高校教育中应当有一席之地。

1.2诚信概念、认知和影响诚信因素调查结果及成因分析

在这次被调查的300名学生中,大多数认为自己是“诚信学生”,仅有11人(3.8%)承认自己“不诚实守信”;但却有283人(96.9%)在成长的过程有过失信的行为,100%的人都接触过他人或自身的失信行为,没有一个人承认自己从未说过谎。认为当代大学生诚信情况很好35人(11.9%),认为一般的112人(38.4%),较差的占大约122人(41.8%),很差的23人(7.9%)。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可以做到诚信的问题中,完全可以的19人(6.5%),视具体情况而定的194人(66.4%),没有注意的占79人(27.1%)。在影响本人诚信的因素问题中,选择社会大环境中不诚信的影响占163人(55.8%),因家长老师朋友的影响占40人(13.7%),认为自身发展的需要必须这样的占89人(30.5%)。在如何看待自身失信行为的问题中,觉得应当避免内心存在内疚感的63人(21.6%),普遍现象无太多感觉77(26.4%),他人都这样自己不这樣吃亏152人(52%)。从这几项较有代表性的凋查项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们对于自身这个群体的诚信度并不乐观,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诚信”的概念认识不清,对于较多学生来讲,诚信不是作为一以贯之的品质修养,而是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和主观性,同时学生认为环境和他人是自己是否选择诚信的重要因素。学生们在选择是否诚信时更多地是出于对自身现实利益的考虑,在满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他们往往选择做一个诚信的人,但利益受到损害或出现新的利益诱惑时,他们可能会放弃自己的道德准则。可见,多数学生的“诚信”视自身的利益而定,带有强烈的功利倾向。

在访谈中,大部分师生认为,现实生活中当诚信作为一种理想道德操守时被学生认为是重要的,但诚信作为一种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实践时并没有充分被体现,这体现出学生们在思想道德上的知行不一。同时,许多学生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因诚信吃亏,而通过弄虚作假获得利益的现象对自身的影响很大;甚至有学生认为说实话就意味着即将承担失败的结果,他们认为与其吃亏守信,不如采用“权宜之计”,加上一些自身失信的行为,使得他们不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是实现了愿望,这对他们在“以身试法”后尝到了变通的好处。还有学生表示刚开始他们还存在一定的内心冲突,多次相似经历后,学生们发现大家都因失信实现愿望已经蔚然成风,习以为常,便也不觉得与道德相关,尤其是社会、媒体甚至是师长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失信现象,使他们更觉得自己失信无伤大雅。

1.3关于诚信行为的调查结果及成因分析

1.3.1考试作弊行为及成因

本次调查显示,大学生作弊行为还是较普遍的,本次292份有效问卷中,从小到大在考试中从未作弊的学生仅13人(4.5%),承认在大学期间有过作弊行为的学生有213人(72.9%),有46人(15.8%)表示在大学之前曾经有过作弊行为:有276人(94.5%)见过别人在考试中作弊。在“什么情况下会选择作弊”问题上,127人(43.5%)选择确定自己无法通过考试的情况下,59人(20.2%)选择根据监考严格程度酌情考虑,31人(10.6%)选择看考场其他同学是否作弊,61人(20.9%)选择根据考试的性质和规模考虑,14人(4.8%)选择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作弊。在“如何看待考试作弊行为”的问题上,74人(25-3%)认为是不诚信不道德的行为,应当避免,82人(28.I%)认为应急行为,可以理解,66人(22.6%)认为与道德无关,与他人无关,70人(24%)认为与考试形式有关,应加强改善防止作弊的措施。

从访谈结果看,考试作弊的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被理解和接受度的程度较高,并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作弊持宽容态度。许多学生认为在高校中仍沿用应试教育的考试模式和形式是学生作弊的主要原因,高校的教育目的和形式已不再是选拔人才,他们表示在高校中大部分学生选择作弊的科目通常是公认为非专业课程,学生判断选择考试作弊行为,会将考试科目、考试性质综合考虑。他们认为考试可分为可作弊和不可作弊两种情况,例如英语四六级考试、医师资格考试等大型考试,有效力和权威性的考试不可作弊,但有些小型考试的作弊行为却是可以理解的,如校内期末考试可以作弊。学生们将考试作弊与否很少与自身主观意识联系在一起,重点强调他人的行为、考试的形式、性质。在问到在作弊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时,学生们表示,大家都在作弊的时候自己也没有什么感觉,如果仅是少数人作弊,则会有内疚感。

1.3.2对于简历失真、学术造假和贷款拖欠等行为的调查和成因分析

对于考试作弊以外的其他作弊行为,由于其尚未纳入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学生对其重视程度不一。调查中,高达16人(56.2%)的学生认为求职过程中简历的适当修饰是可以理解的;而更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认为就业签约后再找到自己更满意的单位然后违约是可以理解的。对于学术造假,从网上下载论文、做实验把实际数据“调整和优化”等学术诚信的问题上,学生往往对于教师和他人的要求高,对自己的要求差。187人(64%)认为学术诚信危机是社会问题,不能单纯要求大学生,96人(32.9%)认为学术诚信要管好高校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导师,与学生关系不大。在拖欠贷款行为上,193人(66.1%)认为拖欠贷款是不诚信不道德的行为,应当避免,47人(16.1%)的学生认为应当视当事人是否有能力偿还等具体情况而定,社会应当针对未就业大学生无能力还款给予一定的保障机制。在访谈中,“优化”简历、“剪刀加浆糊撰写论文”被相当一部分学生认同。学生们认为学校的校规校纪中对于简历失真、学术造假等问题没有明令禁止,这些行为本身也不好界定,他们认为借鉴和引用他人的成果很难区分,加上学术造假等不像考试作弊处罚那样严厉,因此容易被广泛接受,也已经成为了“大众规则”。

无论是问卷还是访谈结果,我们都不难看出,尽管学生总体认为诚信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认为诚信为人处事中非常重要,是自己的原则,但大多数学生认为讲诚信需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同的人、事有不同的判断。学生们将各种失信行为划分为不同类别,并视情况决定是否保持诚信,不少学生认为失信行为与道德无关,且不同失信行为的发生主要原因是社会、考试制度不完善等造成的,他们并不认为主观意识是保持诚信的关键,而且在实际学习生活中,真正能够坚持诚信行为的学生并不占多数。这些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2 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的对策

(1)在高校建设和谐校园和育人工程中,以德育教育为先导,创建以“诚信为荣,失信可耻”的优良校风、学风。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时时事事讲诚信,给学生作诚实守信的榜样,再好的约束替代不了广大教师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因为身教重于言教。其次,教师的课堂教学要随时注重诚信教育。课堂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一定要充分发挥其育人的强大功能,把诚信教育落到实处。至于在高校建立诚信档案等辅助手段,仅是作为创建诚信氛围的手段,切不可以之为本,反而易将学生引入歧途。

(2)培育符合高校特色的诚信道德文化,构建诚信文化体系,在高校环境建设中要体现诚信道德建设,引导学生共建和谐校园。“育人环境”是一个广泛的、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包括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方方面面。而榜樣的力量往往是无穷的,以专业学科为背景,培育符合本高校特色的诚信道德文化体系,将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引导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同时,校园环境建设要体现出诚信教育。三是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舆论环境,并引导学生用诚实守信的言行共建和谐校园。

(3)从培养健康人格的角度,帮助大学生澄清和纠正关于诚信的“错知”和“错行”。从上述调研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对于诚信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错知”和“错行”,因此应当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大学生阐明“真知”及“真行”,使大学生思想意识深处真正意识到诚信作为为人内在品质的重要性。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可以借鉴西方的“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来开展诚信教育和认知教育。即通过团体辅导等形式让学生接触和思考高于他们现有水平的道德标准和道德推理模式,引导学生在寻求新的认知平衡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

(4)教育学生将诚信和规则意识结合起来,探求大学生诚信素养形成的规律,坚持诚信教育的科学性。当前社会上的失信行为给大学生带来了强烈的负面影响,我国整体民众规则意识的淡薄,必然会导致全社会诚信意识的下降,然而截至到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尚无完善的诚信规范教育,特别是关于制度方面和信用方面的教育资源。鉴于此,我们应该积极研究和探索面向学生的诚信教育方式、方法,要采取多种形式,长期持久地对学生进行诚信道德教育;应该把诚信道德教育和规则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懂得规则一经制定就必须遵守,不能轻易违反,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5)以生活文化为载体,将诚信道德教育与学生生活紧急结合,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创建良好生活德育环境和氛围。当前国内部分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也己涉及到生活文化的层面,许多同仁也已将德育教育的目光从传统的课堂和党团学活动,逐步深入到了宿舍中,不少高校还开展了辅导员定期入宿舍等相关活动。借鉴国内一些高校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笔者提出了以生活文化建设开辟生活德育教育的新模式克服了忽视学生现实生活的滞后型、低效型、封闭型的局限性,强调将大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参与性,同时也使服务者和大学生之间无论在自身成长还是校园建设上都构成双向激励作用。同时其还拓展了服务育人的内涵,强调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必须体现在实际工作中,突出后勤服务对育人的潜移默化功能,并坚持以文明的言行影响人,以文明的服务塑造人,以先进的文化理念感染人。

总之,高校的诚信教育的效果是事关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兴旺发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的大事,是事关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学生的前途与命运的根本任务。我们全体高校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重视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并积极探索诚信教育的新方法、新举措,真正培养出新一代诚实守信、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共创新时期健康文明的和谐校园。

作者:孙传新

诚信道德建设论文 篇3:

论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建设

摘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大学生身上也出现了诚信缺失的现象;这些现象既有社会的、学校的和家庭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营造诚信氛围、创新诚信模式、完善诚信机制和强化诚信践履是对大学生进行诚信道德建设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诚信意识;诚信制度;诚信践履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看作是“立身之本”、“举政之举”、“进德修业之本”,孔子甚至认为可以“去兵”、“去食”,而不可无信。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如何把诚实守信作为大学生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基本理念与准则,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索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但纵观现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种种不如人意的表现着实令人担忧。

1 作业抄袭、考试舞弊现象严重

学生独立做作业、做实验、写报告的人越来越少。笔者就此在学生中调查,结果发现,70%的学生作业或实验报告是采用抄袭方式。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成绩差的为了六十分而作弊,成绩好的则为了评奖学金、评优等而铤而走险,且作弊手段、方法层出不穷,花样不断翻新。更有一些人胆大妄为,不惜重金雇用“枪手”替考英语四、六级等重要的国家考试,在补考中请人代考。这些都严重的破坏了考试的公正性。

2 弄虛作假蔚然成风

在学习期间,有的学生为了逃课或躲避集体活动,编出生病、家中有急事等理由,甚至找人冒充家长通过电话请假;有的借东西不还、损坏东西不赔;有的用种种不正当的手段换来各种荣誉和入党、评优、评先的机会,在就业期间,有的学生以欺骗的手段制作虚假就业自荐书等等以致大量的假学历、假档案、假证书、假履历充斥着大学生的求职市场,诚信求职面临严峻的考验。另外,毕业生毁约的现象也十分严重,毁约不仅使用人单位承担着重新选人用人而增加的工作成本,而且也损害所在高校的社会声誉及社会形象,并严重波及其他学生的就业。这些丑恶现象居然被部分学生奉为圣明,认为必须练就这样的“本事”才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成为未来的成功人士。

3 助学贷款的欺骗和违约行为

助学贷款是国家对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帮扶举措,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贫困学生的殷切关怀。一些学生却把这一政策理解为“福利待遇”,将学费用于挥霍而编造虚假情况称家庭条件困难获取助学贷款;严重的是有些在毕业离校后,即黄鹤一去不复返,杳无音信,更有甚者不择手段采取改名换姓的方式逃避还贷,从而使助学贷款遭遇诚信危机。还有个别学生毕业实习期间借实习单位的钱,承诺工作后在其工资中扣还,但毕业后在该单位服务不久就不辞而别另谋高就,跳槽到其他单位,逃避还钱。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1 家庭教育的失误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只重视子女学习成绩的好坏,忽略了思想品德尤其是诚信教育的培养,对他们的一些不诚实行为不进行及时纠正;有些家长缺乏自身的模范行为对于女的引领作用,反而在他们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注入许多消极因素。中学教育受高考制度的制约,更多地重视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和应试能力的培养,诚信教育无形中受到冷落。

2 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

高校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办学层次增加、办学水平竞争的加剧,常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学生的专业教育上,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没有把诚信教育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同时,因为高校扩招,生源素质有所下降,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为了能考试及格,不免有人试图通过作弊蒙骗过关。一些教师诚信素养、职业道德、教育方式和方法存在问题,德育教育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高校诚信机制不健全、内部管理不严也给大学生不守诚信提供了可乘之机。

3 社会环境中不良风气的影响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仍严重存在着拜金主义、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社会思潮,也充斥着贪污、腐败、虚伪、欺诈的不良风气。如今的大学生们不少人受社会中不守诚信行为的影响,认为做老实人“吃亏”,尤其是吃眼前亏,老实是“无能”的表现。“利字摆中间,诚信撇两边”成了他们的人生哲学。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对道德问题搞“双重标准”:一方面,他们对各种不守诚信的行为深恶痛绝,口诛笔伐;而与此同时,他们自己却在考试作弊、抄袭作业、撒谎骗人。他们的这些失信行为不但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反而经常获益,久而久之,大学生对于传统的诚信道德教育丧失了信心,不守诚信,对一些大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4 学生自身的诚信意识淡薄

一是学生的责任意识淡薄,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自私心态,追求个人名利而极少考虑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二是道德判断能力不强,缺乏理性思辨和分析选择能力、反思能力,容易将看到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本质,从而放弃诚信信仰,产生失信心理和行为;三是从众心理和虚荣心使然,从众心理比较严重,看到别人弄虚作假讨便宜,自己也心动,跟着别人学,认为自己讲诚信会吃亏。

三、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建设途径

高校是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的主渠道,以盲人为本,培育诚实守信的大学生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体现。

1 营造诚信氛围

诚信品德是一种习惯,而习惯的养成往往离不开环境的熏陶。要充分认识环境育人的重要性,采取措施、创造条件使全体学生置身于健康向上、积极进取、求真至善的校园环境中。如尝试“无人监考”等方法,激发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如辩论赛、演讲赛等,使大学生在相互辩论、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和相互促进提高;构建和拓展教育载体,利用校内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宣传工具,建立诚信网站和诚信论坛;在公共场所开设诚信教育专栏,通过这些举措让学生在诚实守信的氛围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提高诚信认知,养成良好的诚信品德。

2 创新诚信模式

传统的德育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需要,为了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必须创新诚信教育模式。一是更新诚信育人内容,重新审视诚信教育的内容,摒弃那些空洞和过时的内容,增加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的教育资源,构建具有民族特色、富有时代特征和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诚信教育内容体系。二是改进育人方法,为了提高诚信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诚信教育的时代感,教育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或者是理论讲述,或者是案例分析,或者是研讨辩论,或者是开展活动,不拘一格。三是构建全程全员诚信育人体系。要彻底改变目前一些高校对于诚信教育采取形式主义的态度,无论是在一般的思想道德教育中,还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都要强调诚信教育,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以诚信来规范日常行为。

3 完善诚信机制

大学生诚信素质的培养仅依靠教育是不够的,必须借助于体制、机制等硬性手段,通过外在制度约束,才能强化内心认同。一是健全诚信育人制度,使学生有章可循,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用制度规范、引导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二是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对其诚信品性做出定量记载和定性评价,记载的内容既有诚信的优秀表现,也有诚信的缺失记录,并将诚信情况与学生评优、奖贷学金、综合测评、就业推荐相结合,有助于他们自觉地确立诚信目标、体验自尊、增强诚信意识。三是完善监督机制,真正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一方面纪检部门要负责定期检查、核实相关职能部门对学生的诚信品德的评价情况;另一方面,严格执行校规校纪,严肃治理论文抄袭、考试作弊、贷款不还、网上传播虚假信息等不守诚信的行为,让失信者受罚,使接踵者敛迹;同时,还应建立诚信奖惩制度,对诚实守信者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不诚实守信者给予必要的惩戒。

4 强化诚信践履

诚实守信,重在实践,贵在养成。只有在具体的诚信实践中,大学生才能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诚信品质要求。因此,要以实践性体验为诚信教育的载体,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诚信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典型事例、典型人物和社会实践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感召力和渗透力,创造条件使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拓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空间和领域,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在实践中陶冶道德情操、提升思想境界、培育健康人格、完善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实现诚信品德的知行统一,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诚信修养。

责任编辑 李继锋

作者:范 婵

上一篇:中原体育文化论文下一篇:外资并购立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