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教学心理学论文

2022-04-17

摘要:问题解决一直是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从教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来解释问题解决的模式及其各个阶段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同时为数学教学提供一些启示。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技能教学心理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技能教学心理学论文 篇1:

美术教育教学心理学的现实概况及发展前景

摘 要:兴趣是美术学习的关键。从兴趣的概念出发,研究兴趣与学生美术学习之间的关系,并介绍国内外一些代表性的有关美术兴趣的理论研究,并对兴趣的概念给予界定,提出培养美术学习兴趣的策略,即爱、知、美、趣、用、创造与成功、表扬等策略,并结合具体课例,由策略到方法,提出许多提高美术学习效率的方法,并由激发兴趣到引起兴趣,即兴趣的保持。通过问卷法进行描述性统计研究,从总体平均数和百分比分析目前学生对于美术学习兴趣状况的研究,最终得出结论,兴趣应作为美术教学的原则,最后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美术教学;研究对象;研究任务

一、研究对象

美术教育教学心理学,是以普通学校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行为为对象,研究教学情境中的各种心理表象及其发展规律。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包括学生在美术欣赏过程和美术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以及在学习技能和理论过程中的心理特点等,从而找出教育者在美术教育影响下形成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质、个性、智力发展等方面的心理规律,用以指导教学活动,以促进美术教育教学理论的科学化变化。

美术教育教学心理学既是教育心理科学的一门独立分支,也是美术心理科学的独立分支。因此,对于美术教育心理的研究,有人认为它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对象更加具体化。

我们认为,美术教育教学心理学,既不是简单地应用心理科学理论知识来解释说明美术教育教学现象,也并非把美术教育教学过程当作心理活动的一般过程,而是要揭示在美术教育教学情境中,美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美术教育教学影响下,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规律。

美术教育教学心理学,一方面与儿童教育心理学、发展教育心理学、生理教育心理学、社会教育心理学等心理学的分支有着密切的联系与交叉,另一方面也与美术教育心理学、美学、教学论、美术教材教法等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主要是在美术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密切结合美术教育教学实践,综合这些学科的有关知识进行高度的概括,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美术教育教学心理学体现了美术教育科目与心理学科目的交叉,体现了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结合。

二、研究任务

研究特别对学生美学创作和鉴赏中感知力和观察力的培养作了探讨。简要介绍了有关感知与观察的定义及其与思维的关系,并提出了对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感知与观察进行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在分析一般美术活动中的感知与观察的心理过程及美术活动过程中感知与观察特点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分析了学生美术学习中的感知与观察的过程及特点,提出了在美术学习中,学生感知与判断力的发展所遇到的困难,从学生美术创作活动探讨中学生感知力与观察力的培养,从学生美术欣赏方面探讨中学生审美感知力与观察能力的培养。

首先,探索创建本学科的知识体系理论概念,促进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全面发展。美术教育教学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在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统一的科学体系。譬如从时间链上看有幼儿美术心理、小学生美术心理、中学生美术心理的研究等,从空间链上看有美术教育教学目标论、美术教育教学模式论、美术欣赏教育教学心理、美术创作教育教学心理、美术表现教育教学心理等。这些方面研究的成果,势必为构建我国美术教育教学心理学奠定了基础。

其次,指导美术教学的过程实践,为美术教学的过程实践提供科学观点、知识结构及方法、技术,为美术教师科学地、有效地解决美术教学过程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依据和参照。

三、研究方法

1.方法论原则

(1)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在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必然存在某些规律性的东西,这些规律性的东西是可以认识、可以预测、可以控制的。而认识必然以实践为基础,在历史地展开实践活动中认识、预测、控制对象。

(2)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逻辑可以避免概念的杂乱堆砌,它要求有序地揭示概念、范畴的内在必然联系,历史的东西是在已往时期发生的发展历程。时间是有先后顺序的、不可逆的,所以具备历时性发展过程的对象都有它的历史。历史不仅是指已经发生了的事实,还包括活动着的正在展开的过程以及未来进行的可能性事实。

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不是历史自然过程具体事实的描述,而是从宏观的历史结果上判断事物的发展规律,消除了偶然因素及人为因素对客观历史发展的影响,抛开了历史的具体细节描述,摆脱了偶然性和历史的外在形式。正因为如此,才可以对美术教育教学心理学有完整的认识,使对它的预测、控制成为可能。

美术教育教学心理学的宏观研究是在方法论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它的具体研究方法则是多层面、多视角的,既包括学科的方法,又包括经验的描述和理性的概括。

2.学科的研究方法

(1)心理学方法

心理学其实与科学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在美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主要是测定美术教育的效果,总结美术教育的经验教训,寻找达到美术教育目的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实验方法较侧重生理的层次,不能说明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对于这种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前人曾经说过,任何人都无法从光波和声波的物理测量中准确地推断出它们可能产生的和谐的或冲突的效果。实际情况是相当复杂的,它所涉及的心理因素实在太多了,所有这些都构成了以物理学为基础判断颜色或音调的和谐效果的严重障碍。因此,实验心理学的方法不是唯一的,要把它和其他的方法对比结合使用。

(2)社会学方法

社会的文明状况决定着美术教育教学心理学的规模、水平,精神文明建设对美术教育心理提出目的、任务和方向性的要求,美术教育教学心理学要致力于这些任务和要求,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时,美术教育教学心理促进个体审美能力和知识经验的培养,使人建立理想的、科学的、自我实现的人生,这有助于个体融入群体,使人际关系走向和谐,最终促进社会的有序发展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3)美术学方法

美术作品是以意象形式存在的,它通过感染接受者而不是理性地说教来发挥作用,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必须以自己的情感经验模式去解释、体验、玩味,不能有标准化的答案。因而,美术教育教学心理学在重视教育的形式、方法的同时,还必须通过交流、平等和富有感情,从而使广大的学生不仅可以在技能水平上得到提高,还可以在思想水平和心理素质方面得到发展。

(4)教育学方法

美术教育教学的发展形势还会受到当时的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影响,尤其是对教育思想的改变。在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下,念圣贤之书、培养符合封建伦理的顺民,是国家的教育导向,因而,美术教育是封建正统教育的附庸和点缀。在当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下,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对人们的认知要求已经成为时代的重大课题,这就为美术教学教学心理学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证。

所以,研究施教者所应具备的能力要求,受教者所应具备的素质,教育媒介所应具备的特殊形式,其运作的过程、推动、调控等,都是教育学方法要探讨研究的。

参考文献:

金惠敏.意志与超越[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编辑 李建军

作者:郑璐

技能教学心理学论文 篇2:

数学教学心理学中的问题解决

摘 要:问题解决一直是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从教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来解释问题解决的模式及其各个阶段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同时为数学教学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数学 教学心理学 问题解决

数学学科是基础教育最重要的学科之一,本文从学习理论和数学教学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在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及其对数学教学的一些启示等问题。

一、数学学习与数学教学心理学

1.数学学习及其主要内容

数学学习是指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在数学教师指导下获取数学知识、数学技能和能力,发展个性品质的过程。更具体地说,数学学习是学生在教育情境中,以数学语言、符号为中介,掌握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应用到具体数学问题中,发展数学技能与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

心理学中对学习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例如,奥苏泊尔从认识过程出发,把学习分为三类: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加涅则根据学习水平的高低以及学习内容的复杂程度将学习分为八类:信号学习、刺激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合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李镜流从学生的不同的智力特点出发,将学习分为三类: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

曹才翰先生曾把数学学习分为三类,在此,参照李先生和曹先生的分类方法将数学学习分为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技能的学习。数学知识的学习即包括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定理、法则等)和数学术语的学习,以及自下而上形成的数学知识体系的学习。数学技能就是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它除了对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过程中的数学活动经验,还有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能力。这里的技能包括了操作技能和思维技能,操作技能有如解七巧板、玩魔方等,思維技能即是对具体数学问题所能形成的问题解决能力。

2. 数学教学心理学

数学教学心理学是指在教学心理学的规律指导下,结合数学学习的内容和特点发展起来的针对数学教学的心理学规律研究。其主要关注点为学校数学教学、数学学习以及围绕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教育环境和教师、学生心理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二、 数学问题解决的心理学解释

1.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一般是指针对具体问题产生一个解决方案,实行方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的过程。心理学中关于问题解决的理论模式有很多,不同流派及个人均有自己的见解。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把问题解决看做是刺激和反应的连接,即是要通过反应的选择来接近目标。皮亚杰还强调了两者之间的双向联系,认为对刺激的反应反过来可形成对特定反应的刺激选择。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建立者桑代克提出试误说,这一学说认为问题解决是由刺激情境与适当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构成的,并且这种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逐渐形成的,故从本质上讲它也是一种刺激反应的连接。

之后的心理学家倾向于根据问题解决的时间序列把问题解决分成不同的阶段,最经典的阶段论是杜威提出的把问题解决分为五个步骤:①感觉到问题的存在;②确定问题的性质并加以界定;③提出各种解决方案;④考虑解决方案的可行性;⑤选择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同样提出问题解决五步骤的还有布兰斯福特(Bransfore)和斯腾(Stein)的问题解决模式(IDEAL模式),和斯里夫(Silife)和库克(Cook)根据差生对问题解决的困难研究所提出的五阶段论。除此之外,基克(Gick)和吉尔福特(Guilford)还将问题解决的模式用图表示出来,图1为基克提出的问题解决模式。

这是一个四阶段的问题解决模式,下面的数学问题解决的阶段便是基于此模式,这也是众多心理学家如沃拉斯(Wallas)、格拉斯(Glass)等所提出的问题解决的阶段数。

2.数学问题解决的阶段

在数学学习中,数学问题解决是核心,它既包括传统的数学计算和解应用题或几何题,也包括更为复杂的数学建模或解决实际数学应用问题。提倡教学心理学在数学教学中的重塑,也是要求把心理学中的有关理论规律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去,而问题解决则是一个概念模式等各个方面都发展较为完备的系统领域。

根据各个心理学家提出的问题解决的模式和阶段论,以基克的四阶段论为基础,联系数学问题解决的实际,一般把数学问题解决分为四个阶段:

(1)分析问题阶段,即对问题的理解和表征,在这一阶段对解决问题做好心理准备,认识到问题的存在以及确定问题的性质。问题的表征通常是通过图式来表征,识别完一个问题后在头脑里搜索存储的图式,如有相同的图式便激活它并迅速搜索其解决方法;若没有现成的图式,则需要重新来表征问题并形成新的图式。

(2)寻求解答阶段。在这一阶段常用的策略有算法式策略和启发式策略。算法式就是要逐一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直到问题解决,这一方法可以确保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比较费时,对解决复杂的问题不适用。启发式策略是根据已有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目的的一种方法。启发式包括手段目的分析、逆向反推发、爬山法和类比思维,是一种效率较高的方法。

(3)执行解决方案。在确定问题解决方案后就要执行计划,尝试解答。在这一过程中,要避免一些运算上的错误,而导致不能解决问题。

(4)评估阶段。在此阶段要评估问题解决的方案,考虑是否有更优的解决方法,寻找能够证实或证伪这种解答的证据,对解答进行核查。若问题解决失败则需重复(1)(2)(3)阶段,直至问题解决。

3.影响数学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有很多,包括认知策略和非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一般界定为学习者用来控制和调节他自己的注意、记忆、思维与问题解决等的内部组织起来的技能。按照学习的信息加工论观点,学习过程是受某些内部执行控制过程所修改和调节的,这些内部定向过程就是认知策略。这些策略包括对数学问题的表征能力、对数学知识和应用的迁移能力、还有对新旧知识的建构能力。而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来看,知识的学习就是一个建构的过程,问题解决学习本质则是一种社会建构。

数学问题解决中的非认知因素,也就是数学学习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有利于人们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认知因素以外的全部心理因素的总称,主要有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

三、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启示

基于数学教与学的特点和问题解决的心理学规律,提出以下几点针对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启示。

(1)帮助学生正确表征问题,问题的表征要多样化,如除了图形图像和声音表征外,还可利用操作图式来加深表征。对数学中的命题表述要准确,并加强对命题的理解,包括具体定义和关系。

(2)重视迁移。创设相同情境将知识迁移,运用变式,如同一解题技巧可运用在不同类型的题目中,使知识和技能得到很好的迁移,帮助学生运用发展迁移的思维方式,即要做到“融会贯通”。

(3)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的习惯。训练学生陈述自己的解题思路及步骤,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达到自动化快速找到解题方案的目的,即要建构性地学习问题解决。

(4)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学生学习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学习创造性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创新意识的过程。

(5)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形成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的动机也是提高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可成立数学学习兴趣小组或开展一些有吸引力的数学活动来拉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兴趣。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根据数学教学与学习的特点和问题解决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搞好数学教学,并且帮助学生形成更有效的数学问题解决的方法,使得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同时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等.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周春荔、张景斌.数学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皮连生.教学设计 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章建跃、朱文芳.中学数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5]莫雷、张卫等.学习心理研究[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6]窦平.数学教学心理学的重塑[J], 江 苏教育, 2011(07).

[7]喻平. 数学教学心理学[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文跃兰

技能教学心理学论文 篇3:

教育心理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初步尝试

1.课程与教材的问题。我国教育心理学教材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强调服务实际,一种偏重研究基础。过去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教材,绝大部分强调以面向教育实际为出发点,强调“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与规律”,认为教育心理学应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提供心理学依据,因此教育心理学教材往往从知识学习、技能培养、品德教育、审美教育、体能教育、学科教学、个别差异等角度进行组织。这样,教育心理学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了注解教育实际的附属品,失去了其本身的学术价值和独立的学科价值。而随着西方心理学的发展,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的引入,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家为了突出本学科的科学特性,强调自身的心理学特性,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重视实验室研究的基础,重视学理的价值,但又相对忽视了教学实际的需要。这样,使得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完全转向了西方的“教学心理学”。此时,教育心理学教材往往以陈述性知识的表征与获得、程序性知识的表征与获得等为核心内容,使得教育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有过多的重复和交叉,并且不能有效地解决教育实际的问题。这种两头摇摆的现象,极大地阻碍了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健康发展,也不符合教育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特性。

作者:伍新春 姚梅林 刘儒德

上一篇:国际化语境管理论文下一篇:心理学当代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