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政教育的感恩教育论文

2022-04-22

摘要:一直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思政教育并没有得到高度重视。思政教育对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思政教育应该落实到小学教学活动中,通过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思政教育来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基于此,本文针对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思政教育进行分析,旨在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参考。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基于思政教育的感恩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基于思政教育的感恩教育论文 篇1: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

[摘           要]  思政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宿舍管理作为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将思政教育与宿舍管理充分结合,可以提升思政教育的效率和质量,进而更好地发挥其育人价值和作用。主要针对高校宿舍管理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进行分析和探究,希望给予我国相关高校以些许参考和借鉴。

[关    键   词]  高校;宿舍管理;思政教育;融合途径;分析

当前,在“立德树人”理念的倡导下,思政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各大高校都在积极探索渗透和融合思政教育的新途径与新方式。宿舍作为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是除了餐厅、图书馆和教室之外,学生活动时间最长、最活跃、最频繁以及最密集的场所,因此,为了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高校需要将思政教育与宿舍管理充分融合,不断扩展思政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将宿舍作为素质培育和素质发展的新领域。

一、大学生宿舍的特点

(一)渗透性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在创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在创造人。宿舍作为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学生大学生活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宿舍中渗透和融入思政教育,可以在校园中创设文明、高雅以及优质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熏陶和教育。

(二)日常性

大学生学业较为繁重,但是课堂学习时间有限,学生更多的是在图书馆和宿舍中完成自主学习,宿舍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的关键场所。在宿舍管理中融入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灵活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促使思政教育更加富有意义。

(三)广泛性

餐厅、图书馆、教室和宿舍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校园生活的关键组成部分,宿舍占据了学生日常交际、生活和学习的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聚集的主要场所,将思政教育渗透和融入其中,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生活规律,具有较强的广泛性和针对性。

二、思政教育与宿舍管理的关系

(一)宿舍管理是落实思政教育的基本陣地

宿舍作为当代大学生平时学习和生活的基本阵地,是学生出现各种思想和行为问题的集中地,通常情况下,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宿舍度过,其日常行为、情操修养和思想品德在宿舍中具有最直接最全面的体现,在宿舍中学生间的讨论、沟通和交流对其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观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将宿舍管理作为落实思政教育的基本阵地可以对学生的价值理念和思想观念进行正确引导,营造良好而和谐的宿舍氛围,对学生思维观念和行为意识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发挥思政教育的育人价值。

(二)思政教育是规范宿舍管理的重要措施

宿舍管理作为高校日常管理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学生管理的重要以及核心内容,融入思政教育可以规范宿舍管理工作。首先,宿舍管理是保证大学生有条不紊地开展集体生活的基础和前提,所有学生都需要遵循高校的规章制度,包括奖罚、网管、访客、安全、熄灯、卫生以及住宿等制度,通过思政教育可以促使学生形成制度意识和责任意识,提升对宿舍管理的重视程度,并且自觉遵守各项制度,养成正确的行为模式、学习习惯以及生活习惯;其次,宿舍管理不仅涵盖床铺管理、安全管理以及卫生管理等内容,同时还包含学生管理,但是当前大学生群体思维更加活跃,加之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袭,很多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存在一定的偏差,通过渗透和融入思政教育可以对学生思维意识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宿舍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载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

三、实现思政教育与宿舍管理有效融合的相关途径分析

(一)创新宿舍管理理念

在“立德树人”理念的倡导下,高校在开展宿舍管理中需要秉承“服务至上、以生为本”的理念,通过融合和渗透思政教育,发挥宿舍管理的育人价值,为学生发展提供优质服务,营造优越而和谐的宿舍环境。首先,高校需要提升宿舍管理的预见性和服务性,结合学生的要事、急事和实事做好服务工作,具备超前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其次,高校要转变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将以往的强制性管理转变为服务性管理,促使宿舍管理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切实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见的各种问题和困难;最后,深入学生群体中,倾听其对宿舍管理的需求,并且集中整理学生的反馈,对宿舍管理进行优化和改进,进而为思政教育和宿舍管理的融合奠定基础。

(二)重视宿管队伍建设

宿舍管理主要由高校后勤部门负责,管理人员基本是从社会中招聘的,其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难以满足管理需求,因此,高校需要重视宿管队伍建设。首先,宿管人员要具备一定的责任感与爱心,认真对待宿舍管理工作,结合学生需求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其次,做好反馈、汇总以及登记等工作,并且可以配合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最后,高校要尽量从社会中吸纳具有一定学历背景的宿管人员,将其作为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队伍。

(三)制定宿舍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保证思政教育与宿舍管理有效融合的基础和前提,因此,高校需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迫切需求,科学制定宿舍管理制度,以制度为标准,落实和渗透思政教育。首先,高校需要给予宿舍管理以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开展思政教育的前沿阵地,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并且将其落实到具体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制度意识;其次,将学生宿舍表现作为入党、评优、评奖的重要指标,激发学生对宿舍建设的高度重视,发挥其育人价值和功能;最后,高校要制定宿舍检查制度,将定期检查和临时抽查充分结合,推行考勤突击和宿舍安全等检查制度,如果发现学生无故旷课或者违章用电等行为,要给予严肃处理,通过宿舍文化教育和引导学生。

(四)引导学生自主管理

大学生作为高校育人主体,将思政教育与宿舍管理充分融合,高校需要积极探索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以及自我发展的空间与途径,给予学生更为丰富、更为自主、更为宽广的表演舞台,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宿舍管理中,进而对学生的责任意识进行培养。首先,高校要积极构建学生宿舍管理平台,结合宿舍管理的特点和要求建立朋辈管理、公寓委员会等平台,发挥学生的主人翁作用,积极参与到各项管理工作中;其次,高校要以党团组织为管理载体,将党团工作融入宿舍管理中,将宿舍管理与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发展挂钩,搭建学生公寓党支部,将宿舍工作作为发展党员的重要指标,提升宿舍管理的时效性和功能性;最后,建立舍长负责制度,负责处理宿舍突发情况、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如在放假和开学阶段提醒学生预防传销诈骗和网络诈骗,监督学生夜不归宿、违章用电等行为,并做好宿舍监督工作和思政宣传工作。

(五)创新宿舍文化活动

宿舍文化活动是融合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渠道,高校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创新宿舍文化活动,将其作为落实和贯彻思政教育的关键载体。首先,高校要定期组织开展形式各样、内容丰富的宿舍文化活动,满足和释放当代大学生的爱好与个性,并且将素质教育和道德教育融入文化活动中,促使学生在活动中诚信友善、修身自律;其次,要高度认同和鼓励“科研宿舍”“学霸宿舍”,诠释和重视宿舍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在校园中扩大宿舍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面,调动学生参与宿舍文化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提升宿舍文化的持久性和渗透性;最后,辅导员要定期组织班级学生,以宿舍为单位开展以思政教育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将文化活动与思政教育充分结合,进而促使思政教育在宿舍落地生根。

(六)加强思政宿舍辅导

高校要充分发挥宿舍的育人作用,加强思政宿舍辅导,首先,要针对思政教育和宿舍管理融合的薄弱环节开展队伍建设,配置相关辅导教师,关注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和思想动态,促使学生以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待网络中、生活中存在的問题,全方位、多角度落实思政教育;其次,宿舍管理人员需要积极与思政教师进行密切配合,摆脱以往单一而枯燥的说教式教育模式,定期组织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思政教育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安全教育讲座以及生活常识活动等,突出思政教育的生活性和实用性;最后,将宿舍作为落实思政教育的“第二课堂”,教师定期深入宿舍开展课程辅导,在宿舍中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并鼓励学生自主构建思政学习小组,切实发挥宿舍的育人功能。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政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功能性日益凸显,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因此,高校需要将思政教育与宿舍管理有效融合,实现二者的相互补充、相互辅助以及相互促进,通过思政教育促使宿舍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以及科学化,通过宿舍管理丰富思政教育的形式与内容,通过二者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为学生未来健康成长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侯春宏.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5):7-8.

[2]孔飞,李萍,刘东.高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研究与路径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9(2):87-89.

[3]柯鸿芳.浅议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作用的发挥[J].新西部,2018(30):124,119.

[4]刘强.宿舍管理和感恩教育双重视阈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8(29):65-66.

[5]潘金秋,冯振敏.试析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将思政教育有效融入学生日常管理[J].教育现代化,2017,4(38):253-254.

[6]陈晓红.新形势下大学生生活社区思政教育创新路径研究:以福建江夏学院实行“五进一联一中心”为例[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7,7(2):104-110.

[7]李文剑.信息化模式下高校公寓管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7(1):64-67.

[8]归李千慧.高校学生宿舍管理中思政教育和行为规范引导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36(1):151-153.

[9]柳丰林,刘玉玮,陈吴晓,等.基于兼职辅导员视角的大学生宿舍思政教育功能构建[J].高教学刊,2015(20):241-242.

[10]程静,吴科,王艳,等.以学生宿舍文化为载体的新型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J].科技展望,2015,25(6):288.

作者:徐丽珍

基于思政教育的感恩教育论文 篇2: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思政教育渗透

摘   要:一直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思政教育并没有得到高度重视。思政教育对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思政教育应该落实到小学教学活动中,通过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思政教育来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基于此,本文针对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思政教育进行分析,旨在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小学   思政教育   语文课堂   教学策略

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措施。随着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成了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思政教育是素质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的重要体现,就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很多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都存在脱离思政教育的问题。对此,语文教师应形成正确的思政教育意识和理念,提高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和方法,将思政教育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相结合。

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意义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还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天真烂漫、稚气未脱,对世界充满好奇和幻想,正因如此,他们可塑性极强。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政教育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在小学阶段对他们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可以更好地使思政教育深入学生内心,转化成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另外,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心智还不成熟,所以往往难以分辨是非,其思想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该阶段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确保学生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由此可见,对小学生开展思政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小学语文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在思政教育渗透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以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写作教学为例,其中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这些对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强化思政教育,有利于学生在提升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实现素质、道德、观念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思政教育现状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思政教育是尤为重要的,然而就实际情况来看,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思政教育现状并不是十分理想,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首先,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思政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并没有得到重视。虽然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思政教育的渗透逐渐受到关注,但是很多语文教师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教学中仍然以知识、技能教学为主,并没有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引导。还有一些教师认为,思政教育应该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其次,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思政教育还存在教学方法单一、落后的问题,以至于教学效果不理想。例如,很多教师在开展思政教育时,一般都是通过说教的方法,课堂主要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氛围过于僵硬、沉闷。这种被动、机械的教学方法必然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最后,小学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还存在脱节的问题。要取得理想的思政教育效果,就必须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内容,进行有效的渗透、融合,然而很多教师往往把思政教育和语文教学视作两个独立的部分,因此教学内容显得分散,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思政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挖掘语文教材,渗透思政教育

如果把语文课上成了简单枯燥的“知识课”“背诵课”,就无法有效实现思政教育,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不会提高。因此,教师首先需要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加强教学创新的意识,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同时在教学中有效渗透思政教育。教师应将语文与思想政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认识做人的基本道理,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实现思政教育的渗透。而要实现语文教学与思政教学的相互渗透和深度融合,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钻研。教师应积极、深入挖掘语文教材内容中的思想政治内涵,实现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一篇课文都表达了作者浓浓的情感,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内涵,若教师能够用心感知,将课文中的情感因素、思想元素挖掘出来,就可以为思政教育提供宝贵的素材,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例如,在《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基于课文内容展开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引导。《吃水不忘挖井人》为我们讲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为了让当地的村民吃上甘甜的井水,亲自带领战士和乡亲挖了一口井,解决了乡亲“吃水难”的问题。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爱国教育的有效素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理解毛主席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好品质,对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报以感恩之心,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政教育。

(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思政教育与通识教育不同,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仅仅通过说教是不能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从“理性学习”转化为“感性学习”,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率。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就需要加强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进行思政教育。

例如,在《端午粽》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讲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结合端午节的特点和意义,展开对学生的思政教育。端午节是每个学生都亲身经历过的中国传统节日,学生都吃过家人包的粽子,甚至自己也参与过包粽子。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回忆端午节”的话题讨论活动,要求学生说一说对端午节的回忆,以及喜欢吃什么口味的粽子等。学生在回忆、讨论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端午节的美好氛围和浓浓亲情,学生的情感也会得到激发,这对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对亲人的感恩之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丰富教学活动,落实思政教育

为了落实思政教育,将思政教学内容根植于学生的心中,内化为学生的行为,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展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相较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例如,教师可以基于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以除夕节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我和年画合个影”活动,让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体会除夕的热闹氛围和文化内涵。在早读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集体背诵、角色扮演、情境对话等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汲取营养。课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劳动志愿者”“敬老院一日”等活动,让学生在劳动、奉献中提升道德品质,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素质、有内涵的学生。

总之,语文属于人文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应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还应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必须渗透思政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促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这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可以充分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高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学理和实践探索[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7):90-92.

[2]王迎春,王瑜.革命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程的实践问题与优化路径[J].平顶山學院学报,2021,36(3):23-27.

[3]刘林林.基于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分析与研究[J].国际公关,2020(12):98-99.

[4]郑丽芬.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究[J].教育观察,2020,9(23):54-55.

[5]韦芳,韦晓燕.“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专业课程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路径——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为例[J].教育观察,2020,9(17):106-107,128.◆(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共青城市东湖小学)

作者:刘颖

基于思政教育的感恩教育论文 篇3:

“互联网+”背景下思政教育助力精准扶贫路径研究

[提 要]消除贫困不仅是人类的理想,也是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梦想,中国将消除贫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有效地解决了“扶贫对象、扶贫主体、扶贫措施”等问题,贫困地区与贫困人口在不断的减少。但是,国家的扶贫工作也面临着诸多难题,如脱贫返贫的现象较为突出,贫困主体“等、靠、要”的思想依然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先扶智”,在当前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发挥其塑人品格、启人心智的积极作用,创新“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文化扶贫的新模式与新内容,对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精准扶贫

[作者简介]余志涛(1979—),男,武汉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和教学。  (湖北武汉 430056)

贫困问题是阻碍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拦路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扶贫工作的开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在于农村经济的振兴,农民收入的增加,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彻底摆脱贫困。2018年末贫困发生率为1.7%,说明国家的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脱贫返贫的现象依然存在,如何有效地推进扶贫工作开展,切实减少贫困人口,成为当前扶贫工作的重点内容。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经过近几年的工作,国家的“精准扶贫”工作取得较大的成绩。在精准扶贫的政策中,各个地方在不断地进行创新,如联合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助力精准扶贫的方式,积极运用互联网+资源实现移动思政教育扶贫,为贫困地区输送知识,转变贫困群体的思想观念,激发贫困群体主动脱贫、积极摘帽的意识。

一、精准扶贫与思政教育关系辨析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内容,是经济工作的基石与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具有文化凝聚力的影响作用。毛泽东曾指出,“工作任务好比过河,而工作方法是过河的桥与船”。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精准扶贫工作而言,就是过河的方法。2020年要实现贫困县摘帽的扶贫任务,就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动力。

(一)精准扶贫的内涵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要求在扶贫工作中要转变观念,精准识别贫困群体,因地制宜实施扶贫策略,提高扶贫的效果。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精准扶贫既能提升扶贫的工作效率,又能采用对象特定化的扶贫方式,从而实现扶贫一人,脱贫一家的目的。

(二)思政教育扶贫的内涵

思政教育又称为理想信念教育,是社会群体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关于社会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广义界定上看,主要是指采用一定的手段、方式对社会群体进行思想政治类教育的统称。狭义意义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即高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社会群体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途径,通过有组织、有目的采用课程教育或者知识宣传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向社会群体传授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论知识,从而有助于社会群体形成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观念。

综上所述,思政教育扶贫是指以解放贫困地区贫困群体的思想作为主要的工作方法,以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培育贫困主体独立思考的意识,以此激发贫困群体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精神,从而引导贫困群体摆脱贫困的文化思想扶贫模式。

(三)思政教育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推动作用

目前,精准扶贫的工作进入攻坚阶段,虽然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依然存在部分的贫困群体出现消极脱贫的现象,如等、靠、要的思想依然比较普遍,导致脱贫工作陷入反复与困境。思政教育扶贫关注思想扶贫,通过培育贫困群体的脱贫意识,祛除“贫困文化”对贫困群体的消极影响与束缚,改变贫困群体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从而有助于建立以贫困群体为主导的精准扶贫模式。

1.思政教育深入扶贫实践,为精准扶贫工作培养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的思政教育通过将课堂内容搬到精准扶贫的项目中,让大学生深刻了解精准扶贫政策内容,精准扶贫的实践情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大学生深刻了解中国的贫困问题,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通过思政教育,让大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自身肩负的社会发展使命,提高大学生对国家社会建设事业的认同感、增强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战略的归属感,推进大学生积极投身于精准扶贫工作中,从而为精准扶贫工作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以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发展。

2.扶贫先扶智,思政教育可有效地帮助贫困人口转变思想

思政教育助力精准扶贫的核心是解放贫困群体的思想,本质上属于对贫困群体的意识启蒙。在传统的扶贫模式中,单纯的物质输出容易造成贫困人口出现“等、靠、要”的懒惰思维,长期的输血式的扶贫方式容易让被帮扶人员产生懒惰的心态,也容易滋生攀比的心理,即谁接受的捐赠物品多、谁的对口帮扶人员的“面子就大”等,从而不愿意摘掉贫困帽子,也不利于扶贫工作的开展。思政教育深入贫困地区,通过“高校+大学生+贫困地区+贫困群体”的思政教育精准扶贫模式,将大学生的思政课堂搬到贫困地区,不仅能够为大学生进行生动的思政教育,而且能够通过大学生对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内容的释义,让贫困地区的贫困群体全面了解精准扶贫政策内容。通过大学生的一对一思想帮扶,让贫困地区的贫困群体能够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摆脱贫困的积极心态,从而完成精准扶贫工作任務,早日摘掉贫困帽子。

3.祛除“贫困文化”对贫困群体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美国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斯提出“贫困文化”的理论,他认为贫困文化是根植于贫困群体中,相对稳定且世代传承的一种亚文化。在贫困文化的影响下,贫困群体适应现有的贫困状态,而且形成一种习惯于贫困、丧失摆脱贫困的斗志与欲望的心理现象。“贫困文化”对贫困群体的意识形态的消极影响在于容易让贫困群体产生惰性、宿命感以及自卑感,在思想观念上容易形成甘愿接受贫困的现实、不愿努力奋斗、依赖政府救济福利的心态。“贫困文化”对于精准扶贫工作产生极大的阻碍作用,当前的精准扶贫工作中出现的“相互比穷”“依赖政府救济”“争领救济物”的现象,体现出“贫困文化”的消极影响作用。思政教育助力精准扶贫首先是一场思想意识的解放,是对贫困群体的意识启蒙,其任务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祛除“贫困文化”对贫困群体价值观念的消极影响,培育贫困群体摆脱贫困现状的思想意识,激发贫困群体的美好生活向往。

二、思政教育助力精准扶贫的创新路径思考

(一)加强思想教育,激发贫困户脱贫的内在主动性

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是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与教育,让受教育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性,感受到国家政策的推动力量。思政教育助力精准扶贫的实践,是通过高校与结对精准扶贫点的联动,大学生深入精准扶贫工作点,让其收获实践知识。通过大学生群体对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宣传,既可充分地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点的贫困群众摆脱“等、靠、要”的思想,也可为贫困群体带来最新的时政信息,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积极性。

思政教育助力于精准扶贫的工作,必须要有先进的理念武装贫困群体的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贫困群体为核心,提高贫困群体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关注度、认同度、参与度。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思政教育助力于精准扶贫是立足于内因要素,相比精准扶贫的政策与措施,思政教育扶贫是调动贫困群体摆脱贫困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在河北阜平县考察时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要靠内动力”。强调要激发贫困群体的内在脱贫的积极主动性,处理好国家、政府与社会力量帮扶与自身奋斗的关系,处理好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主客观因素的关系,重视思政教育扶贫,激发贫困群体的内生动力,让贫困群体思想活起来,身体动起来,依靠贫困群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摆脱贫困现状。

(二)思想文化下乡扶智,增强贫困群体脱贫致富的实践能力

“扶贫先扶智”,在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推进中需要加强贫困地区的文化阵地建设,思政教育在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时,通过各种文化活动的形式,如开展“送图书”、“送电影”等活动,传递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在思政教育推动精准扶贫活动中,大学生在精准扶贫结对点开展娱乐互动活动,宣传精准扶贫的政策,并且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鼓励贫困群众树立积极的心态摆脱贫困,并且鼓励贫困群众积极参与精准扶贫教育项目,如举办“扶贫创业培训”“种植技术培训”等,通过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在精准扶贫项目中的运用,大学生培训的主动参与,促使贫困群众更新思想观念,增强脱贫致富的能力。

贫困地区的思政教育工作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思想保障。思政教育助力于精准扶贫工作,需要创新贫困地区思想教育内容,从现有的思政教育扶贫工作看,要注重的是党与国家政策的宣传。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背景下,需要思想文化下乡扶智,创新精准扶贫的方式。在精准扶贫的实践中运用高校+结对扶贫点的方式,如职业技术学院派出专家、学生队伍深入到贫困地区的田间地头,帮助贫困群体解决种植、养殖的技术难题,传播实用性的技术,帮助贫困群体脱贫致富。将思想文化与实用型知识送到贫困地区,不仅可以实现贫困地区的感恩教育,引导贫困群体正确认识党与国家的扶贫政策,也可以让贫困群体端正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借助知识扶贫的良好环境,掌握脱贫致富的能力。

(三)建立“智慧思政”平台,推动精准扶贫思想宣传的持续性

高校通过搭建“智慧思政”平台的方式,推动互联网思政教育的发展。同时,通过互联网思政智慧平台APP或者微信公众号的搭建,在智慧思政平台上展示精准扶贫的最新动态,帮助大学生及时了解精準扶贫的最新政策及项目的推进情况。通过智慧思政平台的方式拓展大学生的视野,增强大学生与贫困地区群众的互动性,在精准扶贫政策宣传、精准扶贫思政教育活动开展等工作中积极利用互联网的方式推进、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质量。

思政教育精准扶贫还需要以党建工作助力精准扶贫,还需要强化贫困地区思政教育队伍建设。在互联网技术运用的基础上,整合现有的资源要素,如利用微信、QQ、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让贫困群体主动参与到村级事务管理中,了解国家扶贫的政策动态,并通过实时的网上沟通交流方式,让精准扶贫工作小组及时了解贫困群体的需求,了解贫困群体的真实情况,了解贫困群体的思想动态等。

思政教育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是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的创新举措,精准扶贫工作需要精准识别,制定精准的策略以推动贫困群体摆脱贫困。思政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让贫困群体解放思想,将先进的思想意识融入到精准扶贫的工作中去,改变“贫困文化”的消极影响,从而在思想上让贫困群体形成改变现状、奋发向上、摆脱贫困的意识。

[参考文献]

[1]钟丽.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治理路径[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0).

[2]李柳红,李有权,刘丽君,等.精准扶贫背景下重视贫困村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于广西兴业县大平山镇江下村的调查研究[J].农家参谋,2018,(19).

[3]蒋方美.文化资本视角下成人教育精准扶贫研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8,(3).

[4]张家军,唐敏.教育精准扶贫运行机制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25).

[5]冯方.教育“精准扶贫”与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的协同思考[J].新西部,2018(24).

[6]吕昀祥,汪凤娟.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对策——以苍梧县石桥镇帘溪村为例[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4).

[7]王东维,李秀秀.精准扶贫视阈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临沂大学学报,2018,(4).

[8]李海朋,田凌溪.高等教育精准扶贫的责任维度及实施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8,(11).

[9]黄琴,赵罡.基于教育扶贫的扶贫教育:非遗传承研创雷山模式实践探索[J].艺术科技,2017,(5).

[责任编辑:朱晨光]

作者:余志涛

上一篇:资产减值会计与公允价值论文下一篇:教学资源包建设公路运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