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创新应用

2024-04-23

文学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创新应用(共6篇)

篇1:文学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创新应用

文学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创新应用

摘 要 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困境主要有: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反感理论说教教学方式,多渠道的信息获得方式使得学生对思政教育不屑一顾,复杂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对思政教育不予重视。本文认为思政教育既不能纯粹理论说教,更不能一味地以新鲜耀眼的形式取媚学生,可以将文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来,文学即“人学”,文学与思政教育的目标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文学的特点可以为高校思政教育服务,文学可以使学生受到审美情感熏陶、道德教化,也可以增进学生认知。将文学运用于思政教育中的方式有:在思政课堂教学中插入文学故事,在思政实践教学中贯穿文学元素,以文学活动丰富学生日常生活。

?P键词 文学 高校 思政教育 创新运用

基金项目:本文为课题(17YG08S)“论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徐涓,三明学院,副教授,厦门大学博士,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研究方向: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6.313

高校思政教育面临两难抉择,一是授课形式、内容的守旧会招致学生对干巴理论的反感,二是现代化教学形式的多姿多彩会削弱思政教育的理论性,使得思政教育变成一瞬间的视听觉狂欢,风云过后,学生一问三不知。故而,思政教育既不能一位地死讲干枯理论,更不能变成形式化地展览,这就要选择一个折中方式,那就是将文学运用于高校思政教育中,既可以逃离纯粹理论的枯燥,也可以避免花花形式的迷惑本心。

一、高校思政教育面临困境与危机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面临许多困境,既有思政教育内容的老化,更有思政教育方式的守旧,基于大学生身心特点以及各种外部环境干扰影响,高校思政教育面临困境与危机。具体表现有:

(一)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极其反感本本说教的思政教育方式

大学本科生多处于17至23岁年龄段中,他们容易激动、情绪强烈,情感内容日趋多样与丰富,这时候他们不仅注重个性独立,更交错自尊与自卑,大多嫉恶如仇,血气方刚,“由于大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性上的不平衡,使得他们的情绪和情感不稳定,突出表现在情绪和情感的波动性,即时常在两极之间动荡、起伏。” 若是此时思政教育还是以一种枯燥的说教方式,极容易引起学生反感,导致抵触情绪。

(二)海量的信息获得渠道使得学生对教师讲授的老化知识嗤之以鼻

在样一个大数据时代,不仅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会,也带来困难,学生获得信息渠道的多样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再也不能照本宣科,如果教师固步自封,以一种枯燥说教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这样会招致学生极度反感。当前互联网已经影响到高校学生各个方面的学习与生活,可见,只有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与内容,才能牢牢抓住学生学习兴趣点,才能更好地使用大数据,为思政教育服务。

(三)复杂的校园环境使得学生对思政教育不予重视

当下高校校园环境较为忽视思政教育,这种氛围自然助长了学生思政课逃课去学车、去处理个人私事的风气,如果思政教育再枯燥乏味的话,完全靠加强课堂纪律管理都不足以将学生拉回课堂,只有创设一种情境化、趣味化、哲理化的教育教学内容与方式,才能扭转这一局面。

二、文学的特点可以为高校思政工作服务

马克思认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文学是人的一种活动,文学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感性显现,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文学活动离不开人,文学即“人学”,“文学的出发点、联结点和归宿点是人,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文学是塑造‘丰富的人’、‘完整的人’的重要途径,文学的确是一种‘人学’”。这样看来,文学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归宿点一致,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文学具有形象性、潜在性、非功利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可以为高校思政教育服务。

三、文学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功能表现

(一)审美情感疏导

以优美诗歌散文、优秀戏剧小说作品融入思政教育课堂,让学生感到美的熏陶,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学习思想政治内容,又可以缓解学生紧张学习生活压力,塑造学生良好性格。

举例: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主讲《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中,单独将毛泽东诗词鉴赏作为一个专题加以教学,利用一节课时间,引导学生对毛泽东同志的代表诗词作品加以品读、赏析,从中可以窥察出毛泽东同志的革命历程,也是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一个缩影。

(二)政治思想教化

古今中外有很多的文学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比如屈原的不忍离弃楚国的爱国情怀,文天祥《正气歌》中的浩然正气,都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举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第二章内容为“弘扬中国精神 共筑精神家园”,其中第二节的内容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历史表明,爱国主义是贯穿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最核心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儿女最深厚的精神传统。课题教学中,将屈原辞赋作为材料,引导学生学习中,可以深刻体悟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内涵与实质。这样一种“九死未悔”勇于进取的自强不息精神,使得中华民族在数千年中屡次经历挫折而不屈,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这种精神,反复积淀并被一代代弘扬,激励后人不懈奋斗、不息进取。

(三)认知能力增进

例如: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时候,第四章内容为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其中第一节为“资本主义的形成及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资本原始积累通过两种途径,其中之一就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讨论资本主义货币崇拜时,就引用歌德《浮士德》以及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门》中的诗句,形象生动地揭示出资本家对货币的追逐与贪婪!

莎士比亚在《雅典的泰门》中说:

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

……

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

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

马克思引用这些诗句,将货币的本质分析得非常透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都是以追逐金钱为中心,追逐利润是资本最本质的属性,金钱可以使人忘乎所以,让黑白颠倒、美丑不分、善恶不辨,谁拥有了金钱,谁就拥有了无穷的力量,课堂教学中,可以将这些诗句作为材料,以利于加深学生对资本主义货币崇拜的认识。

四、文学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实现途径

(一)在思政课堂教学中融入文学故事

文学故事可以融入高校思政课堂中,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讲授《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讲到改革开放这一章,其中第一节就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从国际国内的环境来看,改革开放势在必行,从国内来看,“文化大革命”给国家经济社会生活带来巨大伤害,这里讲授改革开放的必要性时,可以将路遥《平凡的世界》中1975年的孙少平一家人的故事以及生活状况与1985年时生活加以对比为例加以展示,譬如小说描写1975年孙少平刚上高中那时候的贫穷与饥饿,“孙少平上这学实在是太艰难了。像他这样十七八岁的后生,正是能吃能喝的年龄。可是他每顿饭只能啃两个高粱面馍。……按他的饭量,他一顿至少需要四五个这样的黑家伙。现在这一点吃食只是不至于把人饿死罢了。” 主人公孙少平在上学中经常饿的眼冒金花、四肢乏力、天昏地转,由此可以看出此时的农村普通农民生活是多么困苦不堪。十年后,孙少平一家人生活境遇起码已经解决温饱问题,再也不像曾经那样每天都忍饥挨饿了。由前后变化可以看出改革开放推进中取得的成就以及老百姓对改革开放政策的拥护。以文学故事丰富授课内容,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认同。

(二)将文学元素贯穿于思政实践教学

本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有:第一,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社会调查前的学习、动员教育。第二,在社会调查过程中要记好调查日记。把社会调查的内容、搜集的资料,学习的内容如实地记录下来。使日记成为学生写社会调研?蟾婊蜃ㄌ夥治龅闹饕?资料依据。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结束后,要写出社会调研报告。按实践教学指导书,全面系统地总结社会调研收获与心得体会,也可以对社会实践中的某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这其中无论是实践前地动员、还是考察中文化访谈、日记体会,考察后的报告撰写,都可以将文学元素融入其中,这样便可以使得实践活动精彩有趣,而不是干巴枯涩、猝不忍读。

(三)以文学活动丰富学生日常生活

学生是丰富而又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大学生活压力有大,社会上的负面影响也多,这时候就要以将一些深刻的思想理论以文学故事的方式占领学生的日常生活空间,对学生加以思想教育。比如有些本科生学生,与同班学生一起合作创办了文学微信公众号,用于交流自己以及同学们的一些学习心得,生活感受。对于学生这些做法,教师应该鼓励引导,让学生以文学活动丰富日常生活,涵养道德情操。当然,思政教师也可运用多媒体手段,转发一些文笔优美的有意义的故事,让学生在闲暇阅读中受到教育。

总之,当下高校思政教学面临严峻挑战,面对这种现状,思政教育要创新教学内容与形式,然而,思政教育形式的异彩纷呈会削弱学生对理论问题的思考,比如图片太多、声情并茂等现代化手段也会使得思政教育失去主旨与中心,引进文学方式就可以较好避免这一尴尬,将文学元素创新运用于思政教育中,既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也不会削弱思政教育的理论深度,因为文学与思政教育的归宿一致,都属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工作,文学具有审美性、潜在性以及非功利性的特点,合理运用可以对学生加以情感熏陶、道德教化,并且增进学生知识,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可以将文学故事融入思政课堂,也可以把文学元素贯穿于实践教学,也可以以文学活动丰富学生日常生活。

注释:

耿步健主编.大学生心理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9.梁剑宏.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新论.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260.[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4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5.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42,167.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8.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网-人民日报.2016-12-09.[2]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毛泽东诗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篇2:文学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创新应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是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展开和完善,可以有效的建设我国国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积极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其中包含了很多哲学思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最为宝贵的重要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几千年文化发展史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势、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它既以有关的物化的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客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又广泛的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知识结构、行为规范、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3]

当前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导致道德领域的问题日益加深。在近几年的报道中一直出现一些官员贪污腐败现象,以及市民因考虑自身利益问题而见死不救的事情。党和国家也已经强烈的认识到了中国道德问题的缺失,考虑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教育问题即为道德教育,因此明确指出,为了建设一个更大的精神支柱,必须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2009年年初,国家将除夕、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民族节日作为在中国的法定节假日;百家讲坛的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讲解《论语心得》;“开心学国学”等电视节目的展开等社会现象给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引导作用。

目前,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可以说是轰轰烈烈、声势浩大,并且推出了一大批专门针对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首先,对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程度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其次,结合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指出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提出传统文化中存在的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及当今时代将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所带来的巨大的价值和意义。最后,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主观的解决方案,比如,寓道德教育与知识传授为一体,重视外在教育与自我教

育相结合,强调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相结合等。以下提取几点传统文化中可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的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了丰富的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道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有着一个共同的交界处。传统文化本身有着丰富的内容,其中关于道德修养方面的理论更是不计数。其中,《大学》开宗明义提出后人所谓的“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由明确体悟高明的道德到亲民治国,最后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这就是道德修养的方向、目标和整个过程,亦即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随后,《大学》具体地阐述了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简单来说即为“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可以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主要措施。

在“八条目”中,“修身、治国、平天下”是最为人们所熟知并且追求的,那么,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一)“厚德载物,仁者爱人”的宽厚之道

《大学》认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措施,又是过程,是修身的前提,是从外到内的修养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措施、目的,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修

[7]身的应用,是从内到外的修养,这两条射线都是以修身为中心为基础的。因此,我们说,修身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任务。在个人修养方面,主张宽厚,推崇仁爱,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

《周易》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子讲“以德报怨”、“心底无私天地宽”,都包含了宽厚、宽容的精神。孔子提倡“仁”,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在《论语·雍也》中又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简言之,便是成己成人。从另一个角度看,仁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并指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观点。墨家提倡“兼爱”、“天下之人皆相爱”等等,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推崇的最高的道德原则,这其中儒家的“仁爱”思想更是处于传统思想观念中的核心地位。挖掘这一资源,对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其修身养性,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贵和持中,和谐大同”的处世原则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及显著特征,它的基本含义是和谐,和谐理念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庸》里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与“中”是相辅相成,相互包含的。我们做到“中”与“和”,就能达到一种最佳结合的理想状态,实现社会的和谐,人际之间的和谐。

古代的和谐思想可概括为三方面:“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首先,“天人”和谐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天地感而万物化生”,“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8]。这些表达了人源于自然,世界的万物都始于自然,所以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其次,人际和谐就是说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孔子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表达了他心中的理想人格是极具独立性,又具有协和他人和自我能力,善于与其他人和谐相处的人。孟子也曾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表示了人际和谐的重要性。老子则为人们描绘出了一幅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和谐理想社会的美好画面。最后,身心和谐是主张人的身心和谐,维持和平、宁静的心灵状态。“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已衰,戒之在得”[9],强调人们在感情与利益面前,要保持平衡和谦虚的心态。不能贪得无厌,不能把物质利益当做人生的全部追求,更不能见利忘义。人要“一日三省吾身”,以自我修养的方法,进行和谐的内在超越,最终达到生命中的崇高境界。

“中和”的观念被历代思想家反复强调,已经累计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和独特的性格,并造就了中国人处世性格“中庸”的这一鲜明特点。这些文化资源,既可以帮助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感到平衡,又可以帮助学生在这个多元化世界中学会宽容和理解。

(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是指人们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10]中华民族历经艰险和磨难,饱经沧桑,仍能屹立于民族世界之林,就是爱国主义这种情怀和信念的支持。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中的这一句话就充分强调了人们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西汉初年的贾谊也曾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爱国主义思想。而历史上一些家喻户晓的人物也用诗句表达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等等,这些都可以促使学生以前人为榜样,知道如何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并懂得这些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从而自觉地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篇3:文学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创新应用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学,AIDMA法则

针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要求, 各高校对思想政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总体来看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学如何能做到与时俱进、以人为本, 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学习与参与积极性, 从而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是当前须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笔者在探索如何使高校思政教学更生动、学生学习兴趣更浓厚、教学效果更显著的过程中, 创造性地将市场营销学中的“AIDMA”法则运用至思政教育实践,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AIDMA”法则是市场营销术语, 由美国广告学家E. S. 刘易斯最先提出。它是指在消费者从看到商品广告, 到购买行为发生, 引导其心理活动的过程, 并将其顺序模式化的一种法则。“AIDMA”法则的含义是: A ( Attention) 首先利用商品广告引起消费者的注意; I ( Interest) 继而使消费者对该商品产生兴趣; D ( Desire) 利用有效手段培养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M ( Memory) 强化消费者对商品的记忆; A ( Action) 在一定时机促成消费行为的产生, 实现销售目标。其英文简称为“AIDMA”。

将“AIDMA”法则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就是将大学生假设为“消费者”, 通过构建类似的程序来实现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并举的目的。即首先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A ( Attention) ; 进而激发学生对该内容产生兴趣I ( Interest) ; 接下来培养并调动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的欲望D ( Desire) ; 继续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M ( Memory) ; 最后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统一”, 将认知外化为具体的行动A ( Action) 。

一、“AIDMA”法则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

1. 恰当的切入点, 引发学生的关注A ( Attention)

想要使一堂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需要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在日常的教学中, 虽然思想政治课到课率不低, 但不少学生是抱着老师讲的有意思就听、没意思就做自己事情的想法上课的, 所以课堂上学生看课外书、做作业、甚至用手机上网的情况时有发生。学生来到了课堂, 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 第一步是“Attention”, 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

首先要“以人为本”, 根据教育客体的特质来进行设置。当前在校大学生大都是“90 后”, 他们思想开放独立, 知识面广泛, 对新事物充满着好奇与探索的热情。面对这样一群朝气蓬勃的教育客体, 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将青年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例如在讲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于友爱诚信的相关内容时, 笔者就选取了在得知自己罹患癌症晚期的病情后, 在住院治疗前先给消费者退还卡费的故事。当关于他的图片在幻灯上一打出, 学生们的目光马上就被吸引, 曾留意过该事件的同学更是明显露出强烈关注的神情, 吸引学生关注 ( Attention) 的目的成功实现。

2.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I ( Interest)

爱因斯坦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永远超过责任感。”就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不佳的现状来看, 学生对课程缺乏浓厚的兴趣是导致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 可以说, 在教学过程中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能够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师。思政课教师如果不注意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 依然是板起面孔, 照本宣科, 长此以往大部分学生都会对课堂感到厌烦, 对思政课学习的兴趣就会尽失。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Interest) 。例如可以通过巧妙的设疑环节, 打破平铺直叙一讲到底的讲课方式, 将问题交给学生, 引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笔者在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问题时就向学生提出: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虽然“初级阶段”是学生已经比较熟悉的概念, 但大多数学生对其“长期性”却并不了解, 因此问题一提出, 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分析兴趣 ( Interest) ,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结合问题并联系我国的国情展开具体分析, 授课效果明显提升。

学生更容易对与自身密切相关的话题产生兴趣, 因此, 教师应该注意多选取一些和学生自身实际密切关联的问题来讲。比如教师在讲关于就业问题时就可以联系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 因为这些话题与大学生自身密切相关, 是他们迟早要面对的问题, 因此提及这方面的话题自然而然引起了学生参与分析、参与讨论的兴趣, 激发学生兴趣 ( Interest) 的目的成功达到。

3. 设计“互动”环节激发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欲望D ( Desire)

“90 后”大学生个性鲜明, 自我意识强, 表现欲望强, 容易接受新生事物, 更乐于接受参与性强、互动性强的课堂。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 思政课教师可以因势利导, 采用更加灵活、操作性更强的“互动”式实践教学模式, 例如开展课堂讨论, 学生演讲、辩论等活动, 尽量给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 积极培养其参与教学过程的欲望 ( Desire) , 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自身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喜悦, 又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可谓事半而功倍。

笔者曾就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如高校毕业生择业、就业形势, 社会贫富差距等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辨析; 选择与大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密切相联系的内容, 开展课内演讲或辩论比赛等; 针对如“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一类题目, 指导一些能力较强的大学生进行课前准备, 在课堂上发言, 老师就坐在学生中间倾向听, 听完后再对学生发言加以评价和指导。通过这些课堂实践教学活动, 既能引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又能吸引学生进行思考、探讨, 使大学生的思维和思辨能力得到培养和活跃, 同时也能有效地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 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尤其可贵的是由于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有了可以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 有了能够展示自我的平台, 其参与课堂的欲望 ( Desire) 明显高涨, 教学效果良好就理所当然了。学生在网上评教时普遍反映: 思政课教师安排的这些“互动”式授课环节, 是他们最喜欢也是最受益的环节。这说明学生并不是不喜欢上思政课, 而是不愿意去上那些照本宣科、毫无新意的思政课, 如果教师能够多创造这些学生可以积极参与教学的机会, 充分引导其参与教学活动, 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良好效果。

4. 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M ( Memory)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会发现这样的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卖力地讲, 课后学生却很快就把老师讲过的知识点遗忘。这种现象显然会直接影响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因此, 教师应该注重钻研教学方法与技巧, 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 ( Memory) , 以使学生对课程知识点完全掌握。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 人们从视觉获取的知识能记忆25% , 从听觉获取的知识能记忆15% , 如果能够把视、听有效结合起来, 记忆的内容就能够高达65% 。思政理论一般比较抽象、枯燥, 如果教师只是平铺直叙地单调讲解, 学生的思维无法得到充分激活, 课堂上就容易分散注意力, 对教师所讲内容的记忆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 教师除了在授课过程中注意重点、难点问题突出以外, 还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技术与设备, 将图、文、声、像并茂的电子课件与教师的课堂讲解充分结合起来, 以更为直观、形象、灵活的手段将原本枯燥、单调的理论传输给学生, 这样, 既可以有效增加思政课的趣味性, 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又便于加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 Memory) 。

5. 使学生将认知外化为具体的行动A ( Action)

“知行统一”, 是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会议上的讲话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的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并将其付诸实践,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 也是落脚点,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知行统一”就是要求学生能够从自身做起, 学会理论联系实践, 学会用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实践, 做到行为和实践同所学理论知识相一致。这是将“AIDMA”法则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的最关键环节。要想真正实现“知行统一”的目的, 需要在两方面加强努力: 第一, 在“知”上将主流意识转化成学生主体的认知体系, 真正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 教师必须讲清楚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 而且要使学生明白“为什么”; 第二, 在“行” ( Action) 上, 使学生进一步把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 并付诸自己的具体行动中, 让学生懂得“做什么”“怎么做”, 这才真正达到了思政课教学的终极目标。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从“知”到“行” ( Action) 转变的过程中, 加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以指导大学生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 尤其是走出校园的社会实践活动, 例如参加小学支教、社会公益活动、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等,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大学生真正参与社会的“互动”, 可以帮助他们更进一步了解国情、民情, 从理性认识到指导实践行动, 真正实现“知行统一”。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应用“AIDMA”法则的反思

1.“互动”式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使应用效果更显著

在引发学生关注A ( Attention) 、提高学习兴趣I ( Interest) 、激发思考探索欲望D ( Desire) 、加深理论印象M ( Memory) 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实际行动A ( Action) 方面, “互动”式实践教学模式比传统的思政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笔者在将“AIDMA”法则应用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 分别尝试了不同的“互动”式实践教学模式, 有课堂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教学和校外社会实践教学等方式。课堂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开展诸如课堂讨论、学生辩论或演讲、名师讲座、专题报告等活动, 一方面能有效引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 Interest) , 又可以激发起学生思索、探讨问题的欲望 ( Desire) , 使学生的思维和思辨能力都得到活跃和培养, 可以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内实践教学的延伸, 是协助学生参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促使大学生行动 ( Action) 起来的好方式。可以尝试组织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校园文化建设、文艺节目演出、校区志愿者服务等活动, 促使大学生“动”起来。既可以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又可以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和健康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校外社会实践教学则是鼓励大学生走入社会, 使其深入了解我国的国情、社情、民情, 并将认知内化为具体的行动, 达到思政课“知行统一”的终极目标, 是“AIDMA”法则应用中最关键环节, 即“认知”向“行动”转化过程中的有力催化。可以利用双休日或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例如考察新农村建设成就、组织爱国主义主题参观、参与社区文化建设调研、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等。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得大学生能深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在主动观察、思考、行动的过程中, 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 还可以充分锻炼大学生的协调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开拓创新的能力。

2. 思政课教师加强自身修养的必要性

邓小平同志讲过: “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关键在教师。”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就是把自己的自我人格、知识文化、教学理念外化的过程, 也是一个教师本身自我完善、不断进步的过程。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 除了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知识之外, 还必须具备灵活的授课技巧、开阔的思路和眼界以及良好的个人修养, 这不仅是高校思政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更是当代大学课堂的需要决定的。

因此, 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注重提升自身的修养, 在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与深入浅出阐明问题的能力方面下大功夫, 同时, 还必须掌握各种灵活有效的教学手段, 这样才能做到结合教学内容选用恰当的教学技能手段来达到课堂气氛活跃、引发教育受体关注A ( Attention) 、调动被教育者参与互动的兴趣I ( Interest) , 从而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并正确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行动A ( Action) 。这些都是“AIDMA”法则运用于思政课教学中是否能收到良好效果的关键因素。

在“AIDMA”法则的运用中, 教师的个人修养水平也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乌申斯基说过, 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教育力量。比较于一般的学科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目的来讲, 高校思政课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 只有具备优良品德和奉献精神的教师才能真正地言传身教, 为人师表。具有高尚道德人格魅力的思政课教师对学生所产生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是非常强烈的, 学生更愿意听这样的教师讲课, 愿意信服其进行的教育, 在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情绪也因此而更加高涨, 教学效果也因此而得到保障。这些都说明, 教师的个人修养和人格魅力与“AIDMA”法则运用效果的高低具有极其重要的联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R].2005-02.

[2]邓小平文选 (第2卷)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3]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 (第1卷) [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9.

[4]教育部人事司.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5]张涵.高校思政课“互动”式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6) :192-194.

[6]鲁志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 2010, (6) :123-124.

篇4:文学在医学院思政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文学 人文学 政治教育

文学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不应该被否认的。作为“人学”的文学有助于医学对人的研究,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观点看,医学必须将人的社会属性和生物属性相结合来研究。无疑,文学是医学研究中的亲密伴侣和良好助手。《家》、《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些小说,曾影响了无数青年的价值观念与人生选择。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实践中,利用文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获得了许多成功经验。在新的历史时期,文学对人们思想政治品德的影响出现了新的特点。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视阈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目前笔者查询到的相关资料来看,对文学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大都见于文学理论、文学评论和文学史中,也就是在文学学科视阈下进行的。笔者试图通过在文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两种学科视阈下对两者的研究文学功能进行比较,从而论证思想政治教育学借鉴文学的既有成果,研究文学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首先,在人文学视阈中研究文学的社会功能,一般认为它包括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等。文学能够完善医学生和医学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提高素养,优化气质,从而有利于立体型、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视阈来看,某种客体是否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看其是否有助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否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视阈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一定社会阶级对人们的思想品德的要求与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的矛盾”,由此一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几个方面。那么,文学的社会功能中凡是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助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能够包括在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领域范围内的,就可以被认为是文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其次,从文学的教育功能来考察,文学长于陶冶情感,开阔胸襟,潜移默化,提高境界。可促进医学生和医学工作者医德水平的提高,它与医学伦理学异曲同工,相得益彰。关于文学的教育作用,事实上没有哪个阶级不懂得利用文学作为自己政治观教育和道德教化的工具。中国自古以来就意识到了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孔子论诗,有“兴、观、群、怨”之说,所谓“群”,指的就是文学对影响群众、统一社会心理的教育力量。《毛诗序》论文学的作用“先土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其后则更有“文以明道”、“文以载道”之说。梁启超把文学的政治鼓舞作用提到了很高的程度:“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列宁认为革命的文学能“教导人、引导人、鼓舞人”。毛泽东则号召革命的文学应当“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文学还是政治家进行政治宣传和鼓动的重要武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常常援引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作为自己论述的例证;毛泽东经常引用文学名著中的故事和语言,并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以增强讲话和政治论文的生动性。这些都是典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体现。

但与文学的认识功能相同,并不是所有的教育功能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比如一部文学作品也可起到知识教育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文学作品教授学生修辞学知识,原版外文小说可以用来学外语。再如文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及文化教育功能等。尽管这些功能对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是很有裨益的,但与提高人的政治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等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并不完全一致。

再次,从文学的娱乐功能来看。文学的娱乐功能,有两种情况可以产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一种是通过娱乐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说周恩来倡导的“寓教于乐”,江泽民提倡的“寓意于情”,指的就是在娱乐、轻松的同时获得思想教益。还有一种情况是文学具有一种心理宣泄和补偿作用,这与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是吻合的。文学可激起人们的幽默感、愉悦感,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和进取精神,有助于医患双方对疾病的斗争。王蒙有一段话讲得很好:“文学由于它的虚拟性而有一种特殊的心理补偿作用。爱情生活的不尽如人意使得人们更愿意一遍又一遍地去体验罗密欧与朱丽叶、贾宝玉与林黛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极地探险、绝处逢生、艳福天降、豪门秘事、帝王生涯、剑侠悍匪……许多一般人难以经历或根本不可能一睹而又对其向往而不可得,或恐惧而又好奇的领域氛围,人们靠文学的体验而得了心理补偿,这多半是有益身心也有益社会和谐稳定的。”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文学人类学领域开始研究文学的治疗作用,有学者指出:“近20年来艺术治疗在东西方各国迅猛发展……作家、艺术家、文学批评家等与精神医生之间的传统职业分工正在逐渐淡化,文学与医学保健之间富有成效的对话和互动正在方兴未艾地展开,身兼诗歌神和医药神的阿波罗神话重新闪现出生命的活力。”作为人文学理论基础的文学与医学科学和医学方法论联系密切,医学应当把对美的追求作为自己发展的动力。诚如是,则将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领域。但是,一些宣传迷信宿命的观点,渲染色情凶杀的文学作品,虽然能够给人以感官刺激,使人得到一定的快感,但并不能从中得到教益或心理愉悦,这些功能显然也不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综上所述,为了从宏观战略上推动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我们必须从医学工作者的“素养”、“立意”、“胸襟”、“气度”这样的角度和高度着眼考虑问题,而语文作为一门学科乃至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在这样的重要方面和高度上发挥着自己陶冶、升华的功能,让我们充分重视文学的这种独特功能吧,它将有助于我们国家、民族、科学以至个人在整个现代科学技术的版图上找到各自的坐标,在医学科学的原野上找到各自的道路,在具体学科的殿堂里找到各自藉以为人类作出贡献的位置。此外,由于文学和政治在最终研究目标及根本指导理论上具有一致性,在研究对象上具有交叉和包容关系,又使这种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成为可能。思想政治教育学完全可以借鉴文学既有的研究成果,在自身学科视阈内进一步系统深入地研究文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叶舒宪. 文学与治疗[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2]董庸昌,古典文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J].语文建设.2013(01).

[3]李春青.文学价值学引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篇5:文学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创新应用

[摘要]当前社会给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具有高人一等的知识和能力,还应该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在高职生知识水平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高职院校更要注重学生的政治素养的培养。新时期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将其与思政教育相结合,通过创新思政教育新模式、努力构建思政教育平台和利用网络建设谈心教育平台的方式,让原本枯燥无味的教学课堂更加有趣,把关注学生情感教育和发展作为教学基础,从而激发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兴趣,全面提升高职生的综合能力和政治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14-0083-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14.031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当前社会在关注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更加关注人才的综合素质,因此在高职学生知识水平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加强他们的思政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当前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要求。新时期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促使高职教育发生着改变,今天信息技术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将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学习方法登上社会大舞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使教学管理更加多元化和智能化,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大力开展思政教育。

所谓的信息技术则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媒介将信息进行处理的技术,它是对信息系统和软件的利用及开发,不仅包含信心的修改或者获得,还包含信息的管理等,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则是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去改变教学形式,丰富教学过程以提高教学质量的新型教学理念,对提升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较好的作用。

一、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思政教育被很多高职学生所厌倦,他们认为这项工作既枯燥又乏味,毫无兴趣可言,古有谈虎色变,今有谈思政色变的说法,因此高职院校在重视思政教育的同时,也应该从自身寻找原因,寻找思政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教育效果。

(一)思政教育理念相对落后

新时期很多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观念相对落后,面对个性鲜明的90后学生,高职院校的教师仍然不改原有的教育方式,上课来下课走,课上对着课本念成为思政教育的主旋律,教师只顾完成学时,对学生是否来上课或者上课过程中的态度不管不顾,在上课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认知能力,同时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往往觉得高学生一等,把课堂和思政教育工作当做自己展示才华和树立威信的机会,不能设身处地地想学生之所想,教育观念落后毫无创新可言,在注重思政教育教学效果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今天,很多学生并不喜欢从事进行思政教育工作的老师,更不喜欢思政教育工作本身,他们认为内容枯燥,常常是以上思政课就想睡觉,这不利于思政教育的效果,从长远来看更不利于高职学生未来的发展。

(二)思政教育工作中忽视学生情感的发展

当前“90后”学生已经替代“80后”学生成为高职院校学生中的主要群体,他们与“80后”学生相比更加喜欢新鲜和新颖的事物,再加上知识经济的冲击,几乎每一名高职学生都有自己的QQ号、微信账号和微博账号,几乎每人一部智能手机,他们更喜欢在闲暇之余浏览网页和空间、朋友圈等,但是教师在进行思政教育工作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理论知识作为思政教育的基础的同时,忽视了当前学生真正的思想动向、思政教育的实际意义和真实需求,忽视了思政教育对学生的实际生活的影响和情感发展方向,思政教育工作只是浮于表面,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果,没有将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

二、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对学生思想的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且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一个人不管技术和能力有多强,只要政治素养不坚定就有可能成为新时代的蛀虫,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新时期更应该注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但是网络、多媒体等新信息技术形式的兴起,给这一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问题和挑战。

(一)高?院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今天的高职院校学生的接触面大大增加,信息量大量增加,思维方式更加活跃,他们往往对同一件事情看法不一,同时社会和世界各界的不良事件和负能量影响和腐蚀着他们的大脑,使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较大的改变,再加上世界竞争越发激烈,父母对他们的期望越来越高,盼望他们成龙成风,导致今天的高职生的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越来越强,个性越来越张扬。

(二)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政教育工作重视程度降低

信息技术尤其是现如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往往沉迷于网络和游戏中不能自拔,上课之余就一头钻进宿舍上网聊天和游戏,再加上他们一般都为独生子女,从小家长娇惯、生活富裕,养成了他们只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对不感兴趣的事情置之不理的习惯,对于高职院校中开设的理论性很强的思政教育工作他们并没有多大兴趣,因此他们不愿意参与到传统的思想教育活动中,即使他们参与思想教育活动,也是敷衍应付,导致了高职院校虽然都有开设思政教育,但是对他们的政治意识并没有多大影响,教学效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与教师的谆谆教导相比他们更愿意相信网络,这便给学院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发生了改变

培养目标像旗帜一样指引着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现如今,随着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对高职院校也有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从高职院校中走出去的学生具有专业的技能,还应该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政治意识,在复杂多样的社会形势下,拥有区分美恶善丑的能力,能够在网络信息铺天盖地的今天,拥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智慧与能力并存的对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三、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思政教育工作关系着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信息技术发展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对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良好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它可以将思政教育的内容以声形并茂的形式展现给大家,使思政教育摒弃了原有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使教育过程更加多样化,将理论化很强的政治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直观和生动;同时教师可以借助常用软件,能够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思维,有利于学生和老师间良好朋友关系的确立,有利于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养成,帮助学生和老师间的情感交流,帮助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的建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造良好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在深入了解思政教育的内容的基础上,更加明确思政教育工作的实质和价值所在。通过聊天工具等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知道学生的所思所想,更好理论联系实际,将实践活动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帮助教师检验学生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同时以达对学生思政教育的目的。同时,高职院校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学生良好的学习思想政治内容的平台,通过丰富有趣的画面或者视频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发展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构建互动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情感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思政教学工作不再拘泥于照本宣科,它可以实现有声教学,通过播放某一时期比较有正能量的视频,让学生知道这一世界还是好人多,让他们有帮助别人的欲望,相反教师可以通过负能量视频的点评,让学生真正了解这一时间的错误之处,有利于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从而帮助学生主观主动性的建立,通过观点、想法、意的交流和互动让教师更加清楚学生的情感发展,为今后的思政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不再是笼中之鸟,帮助他们树立关心外在世界的欲望,有助于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养成。

四、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要将信息技术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创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新模式

传统的思政教育过程学生往往感觉枯燥无味,毫无兴趣可言,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结合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结合信息技术实施创新式思政教育。仔细研究传统的思政教育过程,重点在思政教育理论的传输上,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心理发展,因此创新式思政教育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和心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一味的宣读课本上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可以穿插多媒体教学和情景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教学多媒体,将课本的知识和重点做成PPT,课上通过多媒体技术生动的展示,使学生通过直观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将社会发展的敏感事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将学生身边发生的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事件以视频的方式展现给大家,并借助小组讨论的形式,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教师通过和学生的交流对他们实施及时的引导,同时教师可以将身边发生的事情融人教学活动中,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消防队员救火的场景,让学生们看见救火队员工作的艰辛与努力,在给同学们讲解处理突发问题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珍惜生命和热爱祖国的热情,让学生通过身临情境,通过培养学生理智面对各类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及安全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

(二)努力构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平台

现如今,几乎每个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校园网,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构建思政教育平台,方便本院的学生进行时时教育。

思政教育平台可以设置时政要闻和思政论坛两个部分。时政要闻专栏内容要有针对性,要新颖和丰富多彩,内容要积极、要健康向上,要将习总书记的讲话,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作为内容主线,将高职院校组织开展的党员教育影响作为副线,让学生了解现在的时事政治,还可以上传社会上涌现的积极向上的影像视频,将社会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思政论坛是在同学了解国内的形式和时政要闻的基础上供他们交流和交谈用,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多关注思政论坛,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引导学生思想行为的同时利于学生的思政教育的实践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理论与学生思想行为的结合,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发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同时,院校还可以借助LED大屏幕宣传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得以熏陶与感染,以达思政教育的目的。

(三)利用网络建设谈心教育平台

现阶段,科技发达、信息开放,互联网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职院校的“90后”时代的大学生们,他们的学生和生活更是离不开互联网,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的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看到互联网在带给学生不良影响的同时,也要看到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开放的平台,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和网络谈心,让网络发挥其应用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搞清楚??代学生喜欢用的网络工具,并充分利用这一工具对学生展开适当的思政教育。例如通过调查研究知道微信是他们喜欢用的网络工具后,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联手,创建属于自己院校的公众账号,并利用这一公众账号推送时事要闻,让学生了解身边发生的大事件和大要闻。同时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还应利用网络这一平台改变学生对教师的原有看法和严肃形象,努力树立良师益友的良好形象,做好学生的导师和朋友,可以通过公布自己微信账号的方式,让学生加自己为好友,通过与学生的聊天和交流,及时的知晓学生的思想动态,随时随地给学生加以思想引导,保证思想教育的时效性,教师和同学成为微信好友后,还可以在学生生日和节假日时候,给学生送上祝福和问候,拉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这样更利于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提高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在良好的思政教育学习氛围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五、结束语

现代信息技术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将其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在关注学生情感教育和发展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政治素养。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工作者可以以课程的创新为基础,在保留原有的教学方法的优点上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培养其主动学习政治理论的能力,在积极的学习态度中真正达到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有所感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让政治学习伴随学生终生,从而为提升全面的政治素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木水.论信息技术在高职教育教学的作用[J].现代商贸工业,2017(1):140-141.[2]郑玉鹏.试析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J].中国市场,2015(4):70-71.[3]雍磊.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教育中应用的价值与方式探索[J].亚太教育,2016(1):172-173.[4]李青.浅谈微时代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的挑战与对策[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161

篇6:文学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创新应用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信息技术被引入到了教学领域。在新的教学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其成为不可或缺的教育教学工具,就成为我们必须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灵活地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更好地进行教学情景设置,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更好地融入各种教学信息、加大教学容量、拓展教学空间,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有限的问题,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精神和探索潜能。

[论文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

前言

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有利于创设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氛围,拓展教学空间,延长教学时限,加大教学信息容量;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一般功效

(一)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在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教学具有现代化、立体化、信息化的特点,使学生的心理体验更为强烈,思维能力更大的提高,给予了学生更多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使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改变以往的被动学习模式。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性教学模式,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刺激了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集图片、文字、声音、动画为一体,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将一些枯燥乏味的理论课题以清晰动感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层次分明的解说等形式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有效地解决了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用文字和语言难以表达的问题。达到了多种感觉器官同时刺激神经源的效果,把抽象、乏味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动态、贴合实际,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使其产生兴趣,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更为现代化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兴趣,减少其厌学情绪,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三)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文化水平,熟悉和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完善自己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不断提高实际操作水平,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发展需要,从而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人格魅力。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和创新

(一)合理地利用教学资源创设情景,加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教育技术是指人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采用的一切手段和方法。而现代教育技术,具体是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理论,通过对教学资源的开发、研究、设计、利用和整合,对教与学的过程的分析、评价及管理,以达到优化教学环节的目的。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也被引入到了教学环节,成为了当代社会教育教学中不可多得的有用工具。它可以把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相结合,研究和探讨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来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在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第二章第一节部分,关于《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部分进行讲解时。首先可以进行情景设计:插入两首歌:《国家》、《我和我的祖国》,以此来烘托课堂的爱国主义气氛,渲染学生的爱国情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顺利地进入授课环节。当讲到“爱祖国的大好山河”的内容时,考虑到学生不可能都亲临其境,走遍山河。可以利用多媒体放映一些祖国河山的图片,让学生从图片中感受到祖国河山的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当讲到“爱人民”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从可歌可泣的人物形象、历史事件中感知“爱人民”的深刻意义,可以选择播放《感动中国人物》和《情满中国》中的一些感人至深的片段来提升教学内容的感染力,帮助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消化。

通过多媒体来创设情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辅助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有效地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乏味的问题。

(二)制作学习动漫题,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可以采用Captivate、flash等设计软件,自主地去开发一些切合实际的多媒体漫画式的课堂互动题。这种现代的人机交互功能,可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地沟通交流,活跃课堂氛围。例如:当讲述到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这一知识点时,可以选取“马加爵杀人案”这个动漫互动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分析一些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启发学生去寻找解决这些心理问题应该采取的正确方法和合理途径,这样就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且,这些生动活泼的多媒体动漫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促使学生去理解教学的中心内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认识水平、丰富思想内容,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不失为是一项创造性的思维性拓展,很好地把教师单方面的“教”同学生单方面的“知”与“行”的问题解决了。

(三)设计网上考评方式及自测网络体系,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要求,可以在网上设计考评方法及自测的网络体系,编录搜集了许多类似“单元自测”、“课堂训练”的题目,以便学生课后自学。学生在线进行提交作业,系统对学生的作业提交情况立即予以考评,自动显示参考答案,让学生自主地加以对照,明确自己的知识掌握详情。也可以得到有关老师的及时指导。由于系统的设置出题,每一学习段的目标内容,学生都可以进行多次的重复性选择,而且面对的都是知识难度类似的不同题目类型,这样可以有

效地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厌倦心理,又可以使学生对某些已经得到的内部经验性内容进行有效的复习,从而促使他们将知识内容转化为学习技巧。通过这些自我评价环节,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激发自主地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四)精心设计导航栏目录,让其清晰、简便、操作灵活、链接流畅

在制作网络课程及课件时可以对导航栏进行设置,导航栏的目录明了清晰,功能完整强大,可方便快捷地链接到课件的任意章节或某一内容,可随意调出课件里的全部案例、补充内容、课堂练习及课后习题等。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任意调出所要的教学资源,可以任意地进行教学情景转换,还可以轻松快捷地再回到首页面,立即回顾以前所讲过的教学内容,链接还可以导出丰富的网络资源,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真正实现了无缝链接。而且导航栏还具有操作方便、灵活,链接流畅的优点。

三、总结

综上所述,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向学生传达极为丰厚的教学内容和信息资讯,并且还利用多种刺激手法如:声音、画面、图形、文字等,使教学环境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教学磁场魔方,从而克服了教学的枯燥性和乏味性,增加了教学的新颖性和有趣性,也提高了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全面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积极性,打破了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束缚,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使得学生能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上一篇:感恩母亲节国旗下讲话稿下一篇:小学语文每月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