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城建档案论文

2022-04-18

城建档案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的文件材料。城市建设档案是城市建设的技术成果和历史依据。随着各级政府对城建工作,尤其是对城建档案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加大了资金投入,使得城建档案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字化城建档案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数字化城建档案论文 篇1:

数字化城建档案管理平台建设方案研究

一、引言

城市建设档案,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及其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的文件材料,是城市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囊括了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房屋建筑、道路桥梁、地下管线等各类重要工程档案。然而鉴于城建档案的特殊凭证性,目前国内各城建档案馆(室)接收入馆的档案大多为纸质档案,这就为档案的查阅利用带来了一定困难,同时也带来了一定隐患。根据《关于积极防御地震等自然灾害充分发挥城建档案作用的通知》记载,四川汶川地震对当地城建档案工作造成很大损失,汶川、北川、平武县城建档案室库房倒塌,导致其所存档案均被掩埋;广元、绵阳、江油、都江堰、崇州、绵竹、什邡等市城建档案馆,以及青川、安县、三台等县城建档案室馆房受损严重,为当地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增加了难度。因此,建设数字化城建档案管理平台刻不容缓,该平台无论是对提高馆藏档案的利用效率,还是对提高城建档案的容灾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数字化城建档案管理平台的建设目标

数字化城建档案管理平台是采用信息化手段,将各种纸质、照片、录像等传统介质的城建档案信息转换为数字化档案信息,通过专门的软硬件设备搭建集快速检索、浏览、打印、统计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城建档案管理平台。该平台利用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OCR技术、录音录像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等现代化技术,采用扫描仪、数码相机、模拟信号转换设备等对各种载体的城建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将其转换为存储在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上,能被计算机识别的数字图像或数字文本,形成数字化档案信息库,并对数字化后的电子档案进行管理并提供查阅利用,同时通过双机热备技术、定期硬盘备份,结合同城备份、异地备份等备份模式,确保数字化档案的存储安全,提高馆藏档案的容灾能力。

三、构建数字化城建档案管理平台的网络拓扑结构

为确保数字化城建档案管理平台的正常运行,除服务器、工作站外,必要的输入设备,如文档扫描仪、图纸扫描仪;输出设备,如高速文档打印机、绘图仪、卷盒打印机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具体的网络拓补结构设计如图1所示:

四、数字化城建档案管理平台的项目实施流程

为确保数字化后的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完全一致,笔者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卷内目录、文字材料、图样材料等的录入、校验、审核流程,如图2所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若经校验或审核,发现数字化后电子的档案与原始纸质档案不符,则该平台将执行操作回滚。

五、数字化城建档案管理平台的应用前景分析

数字化城建档案管理平台是现代化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扫描技术等在城建档案管理领域的一个应用尝试,该平台利用计算机的程序语言和迅速便捷的网络传输技术,将数字化后的海量电子档案、程式化的数字化流程进行统一的规范化管理,相对于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而言,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有利于提升查阅利用工作效率。该平台将数字化后形成的卷内目录和各种档案信息存储在功能强大、可随数据量增大而自动扩容的SQL数据库中,进行规范化、高效率的仓储式管理,使数字化后的档案存储在一个“电子库房”中,可以方便地查询和利用,大大提高了馆藏档案从数字化到查询利用的工作效率。

二是有利于提升馆藏档案容灾能力。该平台采取双机热备、多介质多份备份等方式,防止因磁盘损坏导致的数据丢失,为电子档案提供了基础保障。同时,该平台及其电子档案构成数字化城建档案馆还可以通过同城备份,将电子档案备份于同一个城市的不同区域,用以应对电路故障、系统故障、网络故障、火灾、馆房倒塌等影响范围较小的突发事件;通过远程备份,将电子档案备份于处于不同气候带、地震带等灾情带,且相隔距离较远,不会同时受到同一突发性公共事件影响的城市,用以应对地震等大型灾害事件,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馆藏档案的容灾能力。

六、数字化城建档案管理平台运行效果

该平台已在绍兴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建成并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城建档案查阅利用的工作效率。目前,共数字化工程档案25万余卷,仅2015年即数字化档案10.8万余卷,共计文字1178万余张,图纸39万余张。以大量电子档案为基础形成的电子档案数据库为该平台的运行提供了坚实的数据保障。如今,该平台已经可以满足大多数市民的查档、调档需求,其查阅利用的效率优势在相对复杂的查档案例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例如,对于有的市民由于房屋建造年代久远,标识信息不清等原因,需要从多卷档案中查阅判断的情况,如果采用原始的纸质查档方式,则查档—调档—阅档—确认的过程,往往需要耗费半天,甚至一天的时间完成,而通过该平台,则可将查阅利用的时间缩短至几个小时,获得了查档者的一致好评。

七、结语

目前,该平台的运行已趋于稳定,拟将逐步推广到全市各区、县(市)城建档案馆(室),通过电信专网,实现全市城建档案的信息共享,为市民跨区域查档提供便利。

作者:詹艳艳

数字化城建档案论文 篇2:

以数字化建设促城建档案工作

城建档案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的文件材料。城市建设档案是城市建设的技术成果和历史依据。随着各级政府对城建工作,尤其是对城建档案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加大了资金投入,使得城建档案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城建档案管理工作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在看到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城建档案工作还面临着一些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

(一)基层对城建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相继颁布了《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档案法》、《城市规划法》及《建筑法》,使城建档案事业的发展有了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近几年,建设部先后颁布了《城市建设分类大纲》、《城建档案主题词表》、《城市建设档案案卷质量规定》、《城市建设档案馆目标管理考评办法》、《城市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城市建设档案著录规范》、《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等。这些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出台对推进城建档案工作规范化、科学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提出,要积极组织开展城建档案异地备份、应急预案等工作。提高应对、处置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确保城建档案的安全和应急利用。这些都体现了中央对强化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决心。但社会对城建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有的基层部门对城建档案工作不理解,不支持。部分建设单位从事基建工作管理、技术的人员,甚至包括一些领导,重建设、轻档案的思想比较严重,只注重工程的投资、工艺、质量等方面的问题,对建设工程档案在收集过程中是否齐全、完整、真实等重视不够,有的甚至没有把档案管理提到正常的工作范围,更没有建立一套规范的管理机制,来保障建设档案管理的完整和齐全,导致移交城建档案不配套,不完整,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城建档案工作的开展。

(二)社会档案法律意识淡薄。由于城建档案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兑现时间比较长,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因此,人们对城建档案的地位、作用了解甚少,城建档案法律意识还比较薄弱,认为城建档案没有什么大的作用,可有可无,以致违法行为频繁发生。不建档的违法行为十分普遍。许多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既没有专门的资料员,也没有开展工程档案的编制工作,工程竣工后也没有进行档案预验收和档案竣工验收。不建档违法行为一般出在那些严重缺乏档案意识、片面追求工程效益的单位。这一行为恰好发生在档案工作的源头。对档案工作的危害是全局性的,影响是长期深远的。城建档案是城市历史的真实记录,是城市发展的轨迹,一旦留下空白,就难以弥补。应付建档现象比较突出。有的单位在工程档案资料编制过程中。不按规定加盖竣工图章,不按规定标注各种数据和设计变更。以复印件代替原件:有的甚至突击编写“档案”:有的为了节省费用,不按规定作各种器材试验。不报、虚报试验资料。导致工程档案中有效的少。无效的多,残缺不全,严重地破坏了工程档案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三)城建档案工作者的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城建档案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近年来,虽然已经基本形成以城建档案馆为主体,以城建档案室、建设系统基层档案室和建设单位基建部门为基础的城建档案工作网络,但是,城建档案学科理论和我国城市科学以及档案学理论发展的整体水平相比,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其中一个重要薄弱环节,一些从事城建档案工作的人员,或者因为没有系统学习过城建档案管理知识,或者半路出家,对城建档案工作不熟悉,或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管理设备进入了城建档案管理的领域,原来从事档案工作多年的专业人才已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和要求了,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城建档案事业的发展。

二、以数字化工作促城建档案上水平

目前,计算机技术正广泛应用于社会各领域,这给城建档案工作上水平、上层次提供了契机。

以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为导向,以利用为目的。充分利用计算机软硬件功能,最大限度发挥人力资源和数字化加工设备能力。以便于更好地发挥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

(一)搞好城建档案的接收归档工作。大力开展城建档案的接收、收集和征集工作,进一步丰富和优化馆藏,拓展馆藏门类,改善馆藏结构。加大重点工程档案、城市基础设施档案、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建设系统各专业管理部门业务管理和业务技术档案的收集力度,提高数字(电子)档案、声像档案等的比重。加强馆库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争取扩大馆库面积。加大硬件投入,增添与城建档案事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电子计算机、光盘刻录机、空调、去湿机、防火、防盗报警等现代化设备。

(二)大力推进数字城建档案馆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档案馆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普遍应用基础上,利用数字化手段,以综合档案信息资源为处理核心,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收集、管理。通过高速宽带通信网络设施相连接和提供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超大规模、分布式数字信息系统。以“有序的信息空间和开放的信息环境”为特征的完整意义上的数字档案馆,包含在办公自动化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管理系统、公共信息数据管理系统等更为广阔的大系统之中,由分布式档案信息资源构成的具有强大服务功能的跨机构、跨地区的信息系统。因此,数字档案馆的构建,应该纳入当地政府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要以面向馆外的“统一门户”和面向馆内的“管理统一平台”为核心。加快数字城建档案馆建设。“管理统一平台”方面完成数字化生产系统、档案利用子系统的开发,优化了声像档案系统,并试验GIS模式下各类档案叠加串联方式:“统一门户”方面,档案统计子系统及档案利用、报送、验收、培训、征集“一站式服务”各功能模块,要强化档案信息对外服务上的功能,实施档案信息服务分权阅览方案,

(三)进一步提升各级城建档案管理人员信息化档案管理水平。城建档案内容的多样性要求城建档案工作者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知识,既要有城市建设方面的知识,又要有档案管理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档案工作人员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各种知识,加强全面学习。要加大以提升信息化素质为主要内容的城建档案管理人员教育培训工作力度。开展多层次、多门类的档案教育培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建设一支开拓进取、知识和专业结构合理,既懂业务又熟练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城建档案干部队伍。组织业务交流。专题学术研讨。举办多种形式的专业网络业务观摩等活动,介绍相关科技动态和应用情况,介绍先进管理方法和手段,提高领导和业务人员的管理水平。同时,要创新服务方式。积极做好相关服务工作,扩大查档等各种途径,更好地服务科学发展。

作者:江伟琴

数字化城建档案论文 篇3:

城建档案数字化风险及应对之策探析

城建档案数字化作为档案信息化工作中的关键一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现今,城建档案数字化过程中存在着几类风险因子,对数字化加工进度及成果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笔者以本人从事的档案数字化工作实践中总结的几项城建档案数字化加工风险因素为切入点,阐述其产生原因,进而提出相应风险点应对策略,以达到提升城建档案管理部门从事档案数字化工作的风险防范意识、夯实城建档案数字化风险防范能力以及保障顺利、高效、高质开展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的目的。

一、开展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的意义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文件指出,“十四五”时期的重要发展目标之一为档案信息化建设再上新台阶,提升档案管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作为档案信息化的关键组成,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开展显得尤为重要。城建档案,指的是在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其专业性强,利用价值较高。对城建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后,会形成对应的数字化信息和档案影像,可在有效提升城建档案利用率的同时减少调卷次数,实现人力、物力等诸多资源的节约。由此可知,此项工作的开展,对实现城建档案实体安全保管、满足档案利用者对城建档案资源的迫切利用需求、助力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城建档案数字资源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现状及风险因子探析

(一)制度建设、宣贯、执行亟需完善

为保障城建档案数字化成果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使其作用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制定、宣贯、执行城建档案数字化加工相应管理制度、标准规范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笔者发现,一些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在开展数字化加工工作过程中,“重视业务而轻视管理”的现象屡见不鲜,即将主要的精力用来抓业务、对城建档案数字化加工工作相关管理制度、标准规范的制定及宣贯工作重视程度不高、执行力度也不甚到位。例如,没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台数字化场所管理、安全管理及加工设备管理和岗位职责说明等制度;工作场所未张贴城建档案数字化加工相关规章制度;未对加工人员定期举办相关制度培训等。一方面,诸如此类的状况致使加工人员不甚了解各项管理制度、标准规范,另一方面也导致加工人员对所在崗位需贯彻执行的相关制度、标准规范内容以及职责的明晰度存在较大差距。制度建设的不完备,会给加工工作带来较多隐患,不利于对城建档案数字化加工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二)加工流程中存在的典型风险点梳理

1.实体档案缺乏原始状态记录

一些城建档案管理部门未对档案原始实体状态的记录工作予以重视,这导致一些仍处于破损状态或档案信息残缺不全等存疑的问题档案直接进入数字化加工环节。这些档案中不乏包含对城建业务工作的开展有重大参考价值的信息,例如建筑、结构、电气专业施工图设计图纸以及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项目规划许可及其他事项申报表等。可以想见,缺乏必要的档案原始状态记录,数字化加工工作人员就无法知悉在加工操作以前的档案实体有无损坏、信息是否缺失……更无从考证档案缺损的具体缘由:档案形成不规范、接收工作不严谨,还是数字化加工方式不当致使的档案折损?缺乏原始状态记录的城建档案,一旦出现图纸信息残损(如图纸比例尺缺失等)、涉及关键信息的原档案清晰度较差等问题,会使城建档案丧失部分或全部利用价值,制约日常城建业务工作的高效开展。

2.档案预处理欠规范

城建档案数字化加工前期,一方面,需完成城建档案实体内容信息的梳理核实、整理规范工作[1],包括拆除装订物、文件排列、编制页码或重编页码,目录及备考表的更换等多项工作;另一方面,也需在档案管理系统完成档案机读目录数据库的构建,即项目级、案卷级、文件级三级著录及修改等工作[2]。作为数字化加工工作的“打头阵”环节,预处理工作不到位,会使返工率陡增,阻碍后序加工工作的推进。目前,城建档案预处理欠规范的现象较为常见。例如,笔者发现,一些建设单位移交工程档案时,编制页码质量不一,页码漏编、错编、多编、随意编、编写不规范等现象较为突出。又如,由于卷内文件核对条目多、信息较为细碎,且加工人员工作标准不一,通常会引发城建档案的案卷内文件与著录目录信息不相匹配的谬误和著录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再如,加工工作人员在核查著录信息时,存在抽检的情况[3]。这种做法虽然降低了人力、时间成本,但极易使错误著录信息蒙混过关,完整性、规范性及准确性得不到保障。

3.加工方式的择选失当

城建档案数量繁多、种类庞杂,且形成年份不一。因此,城建档案的制成材料、色彩、幅面、质量各不相同,继而不同类别的城建档案,对扫描模式、分辨率、存储格式等方面有不同的要求。在此情况下,倘若选择非适宜的加工方式完成数字化的加工工作,会令城建档案数字化成果大打折扣[4]。例如,笔者在工作中发现,在对城建档案进行扫描时易出现扫描仪参数设置、调整不当的问题:在对实体字体偏小、图纸内容较为密集、清晰度低的这类城建档案进行加工时,仅采用200dpi的分辨率对其进行扫描,会使影像还原度、清晰度、细节表现力差,与档案原貌差异明显,质量大打折扣。再如,对含有红头文件、照片、彩色插图的城建档案用灰度模式进行扫描,会使档案丧失原真性。

4.档案图像处理加工质量欠佳

档案图像处理工序完成的质量高低对城建档案数字化加工成果的好坏有直接的影响。笔者发现,图像处理的工作一般由几个加工人员共同完成,但是完成效果却良莠不齐;此外,在这个加工环节,操作不规范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是,经过分幅扫描形成的多幅城建档案数字图像,需完成图像拼接处理。而在对其影像进行拼接操作的过程中,极易出现操作失误,使影像有较为明显的拼接痕迹、且丢失拼接处关键性的档案信息。

(三)系统设计、操作和运维不当

一些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在进行数字化加工时,多使用的是采购而来的数字化加工系统,系统的开发设计并无统一的标准规范,包含的加工功能并不完备,不能满足城建档案部门日常全部的工作需要,致使“重复加工”“无效加工”“低效加工”现象频发。例如,有的城建档案数字化加工系统任务选择、接收方式单一,造成任务数据抓取不便或出现多人重复接收任务的情况,工作效率继而受到不良影响,滞后工作进度。此外,参与数字化加工人员若无法充分了解加工系统的操作方式,亦或加工系统更新换代不及时,都会导致系统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对城建档案数字化成果带来质量风险。

(四)外包风险因素

将人力资本的投入、工作效率的高低、利用需求的攀升等因素纳入综合考虑,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多采用外包的形式,将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交付档案社会服务机构完成。选取这种方式开展工作,在降低成本、增加效率的同时,也附带着项目承包方所派加工人员对城建档案数字化加工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不一等弊端。承包数字化加工项目的团队不组织员工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会导致准入门槛过低。员工通常在对城建档案数字化加工应遵照的各级标准规范了解甚少、未充分熟悉本岗位操作流程的状况下开展工作,导致高返工率、项目进展缓慢、加工成果质量堪忧。

三、城建档案数字化风险应对策略

(一)制定、完善并落实城建档案数字化制度规范

工作制度规范的建立,能使日常工作有章法可循的同时,提升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目前,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主要依照国际标准《信息与文献——档案数字化实施指南》、国家标准《文献档案资料数字化工作导则》、行业标准《档案著录规则》《纸质档案数字化规范》《档案服务外包工作规范》《城建档案业务管理规范》等各级标准规范来开展加工工作。这些标准规范的实施,为档案数字化成果的真实可靠性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而城建档案内容富有专业性,相较于文书档案,城建档案包含大量工程图纸,对加工模式的选取、加工设备的选定也不尽相同。笔者认为,承担城建档案数字化项目任务的各单位,应充分结合城建档案特点及自身实际工作情况,在充分领会以上各级发布的标准基础上,加强对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标准规范制定工作的重视程度,着力制定更为详实且针对性、适用性更强的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规范及工作细则[5],内容涵盖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岗位职责、加工标准规范、城建档案安全管理制度、城建档案数字化加工设备的管理制度等。并为更好适应城建档案工作的新要求新形势的基础上,及时对标准规范进行完善,强化工作制度规范的落实,提升制度的执行力。最后,面向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外聘单位人员,定期举办相关制度及标准规范宣讲会,加大对标准规范的宣贯力度。

(二)形成详实的城建档案数字化加工流程记录

数字化加工环节环环相扣,对每个具体操作环节的加工人员予以明确、对每一项环节的工作要求加以明晰至关重要。只有将加工任务分解细化,责任落实到人,才能抓住成果质量的“牛鼻子”。开始进行城建档案交接时,就应做好纸质城建档案实体原始状态记录,注明档案实体及信息的保存状况、完整度等;档案预处理工作乃至后序每一项加工任务完成的同时,应及时在城建档案管理系统或数字化加工系统中形成详实的加工记录,注明工序名称、加工人员、加工时间、加工问题、备注等信息,既实现个人主体责任的落实,又为问题的可追溯提供坚实保障,形成“明责、履责、问责”的良好态势。譬如,在对档案扫描处理时,若发现影像信息内容模糊、识图困难、且无原始档案受损标识,通过核查加工信息,可明确上一环节具体加工人员加工责任,实现问题溯源高效化。

(三)强化城建档案数字化加工人员的“三个意识”

问题意识,即经常发现并提出档案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预先对其进行梳理,进而探求、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城建档案数字化加工流程涉及多个业务操作环节,每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工作的效率和进度,这就要求城建档案数字化加工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問题意识,提升档案整理、扫描、图像处理等各项环节步骤的问题预判能力,达到高效推进工作开展的目的。

责任意识,城建档案数字化加工人员应秉持责任担当,认真履职尽责,以提供高质量的档案管理服务为己任。城建档案的内容极富专业性,而对其进行数字化处理的档案工作人员,如果对城建档案内容所涉及的业务领域缺乏深入了解,可能会出现将数字化加工对象加以“区别对待”的现象:即严格管控图纸和重要文件的质量,对其它档案文件影像完成度加以忽视。所以,进行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时,应摒弃主观随意性以及个人认识的局限性、片面性,以反映档案的真实历史面貌为工作的根本归宿。

学习意识,伴随城建档案利用率的提升及档案资源开发的更深层次需要,“被动式”的学习状态、“机械式”的工作方式早已无法满足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的高质量需求。城建档案数字化加工工作人员应该增强主动学习业务知识的意识,以自学、集中培训、职工传帮带等方式,提升岗位履职能力。

(四)及时优化加工操作系统功能

伴随着加工工作的开展,可能会致使加工系统功能无法完全满足加工人员工作需要,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应及时与软件设计方进行讨论沟通,共同商定软件的阶段性修改需求,完成城建档案数字化加工系统的优化工作。

(五)加强对外包公司人员的培训和沟通

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经常面对海量的待加工任务,是一项消耗量较大的工作。因此,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多采用外包的方式完成数字化加工工作。从事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外包公司员工,一般并不具备城建档案专业知识,外包公司通常只进行简要的流程操作步骤培训后,便安排员工上岗实际操作,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出现大批量返工的状况。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将业务培训“常态化”[6],及时开展城建档案数字化相关国家、行业标准的学习,并针对加工工作中易出现的各类问题加以整合总结并研讨解决办法,以保障城建档案数字化的成果质量。

作者:孟淙

上一篇:儿童音乐心理学论文下一篇:人民币升值见解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