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解释大众化职业化论文

2022-04-25

【摘要】法官培训可以说是法官正式入职之前必须经历的程序,制定法官培养制度的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合格的、高素质法官。现阶段,虽然法官培养制度已经形成,但是,还是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相关部门必须不断完善和改进法官培养制度,有效提升培训效果,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法官。论文主要分析了法官培养制度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法律解释大众化职业化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法律解释大众化职业化论文 篇1:

检察官起诉自由裁量权行使中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检察官起诉自由裁量权行使是刑事诉讼发展的基本趋势,在对当前起诉自由裁量权行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从加大法律解释的力度、提高检察官队伍的素质、程序规范制约权力、保障检察权的独立行使四个维度入手提出当前起诉自由裁量权行使中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起诉自由裁量权;行使;问题与对策

我国坚持起诉法定原则,起诉便宜原则限于《刑事诉讼法》第173条第2款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以及《刑事诉讼法》第271条第1款关于检察机关办理未成年案件可以做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的规定。所谓检察官起诉自由裁量权,是指检察官在审查起诉案件过程中,在正确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的基础上,基于案件的基本情况,根据公平正义的法律精神和法律原则,对案件事实或者法律适用问题酌情做出裁判,或者是在多种合法的法律解决方案之间进行合理选择。赋予检察官对其审查起诉的案件以起诉与否的自由裁量权。

一、当前起诉自由裁量权行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法律的模糊性

一是法律条文是抽象性、一般性的用语,既然是用语言来表述法律条文,由于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性,法律语言必然不能穷尽一切表达的现象,法律语言的模糊性同时也是一种立法技巧,免得立法时挂一漏万。法律的模糊性并不必然是法律的缺陷。二是当时“宜粗不宜细”立法指导思想要求下,有些法律规范的弹性较大,当司法工作人员在适用刑事法典时由于法律法规过于原则或是法律法规的条文过于宽泛时,容易产生歧义,在没有现成的司法解释指引下,具体办案的检察官就有些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如何把纸面上的法律与现实生活对接起来,把纸面上的法律变成活的法律。

2.检察官素质参差不齐

对正义的实现而言,操作法律的人的质量比其操作的法律的内容更为重要。我国检察官的整体素质正在逐步提高,但是与规范、娴熟地行使自由裁量权的要求仍有一定的距离。一是由于检察机关招收检察官历史造成的原因,造成在一个具体的单位,法律知识高低不均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是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又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审查起诉岗位,有的是先进入检察机关然后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进入审查起诉岗位,有的是靠走关系或者是其他途径进入审查起诉岗位。二是在审查起诉岗位上工作的检察官,由于经历不同、社会关系不同导致他们对司法的认识不尽相同。上述情况均影响起诉自由裁量权的规范行使。

3.程序正义观念不强

程序决定了法治与恣意的人治之间的基本区别。正当的程序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检察官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的恣意、专断,从而达到结果的正当化。一是在我国的法律传统中,存在着“重实体、轻程序”的司法观念,现在这些传统的司法观念对正在审查起诉岗位上工作检察官还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二是谁来监督监督者?也就是谁来监督检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呢?在中国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者与刑事追诉者角色实质是上相互冲突的。目前还没有专门法律规定及专门机关对检察机关不按照程序行使权力的制约及惩戒措施。

4.检察官的独立性没有得到切实保障

检察权有独立性、中立性的属性,起诉自由裁量权属于检察权的一部分,自然也具有独立性、中立性的属性。在当前,影响检察官独立行使起诉自由裁量权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一是人情因素,检察官自由裁量权仍然受到亲属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特别是领导关系的影响,在现在的职位晋升中,领导干部对一个在审查起诉岗位上工作的检察官的影响是很大,很少有人冒着职业前途晋升的危险去得罪打招呼的领导干部。二是其他因素如地方保护主义、其他机关的干涉等影响检察官起诉自由裁量权的独立行使。

二、当前起诉自由裁量权行使中的思路和对策

任何权力都必须在阳光下运行,任何权力都必须接受制约,在现代司法中,绝对的自由裁量权往往会带来绝对的司法腐败与不公,因此一直不被各国所认可。检察官起诉自由裁量权并不是一种漫无边际的权力,也并非在任何情形下均无条件的发生,而只是一种相对自由权。这种相对的起诉自由裁量权更多地表现为在对严格的规则进行漏洞补救以及含义明确的补充性规定。如果对检察官的起诉自由裁量权不加限制可能使其随意扩张,导致权力的滥用,必然会产生司法专横,损害司法公正。针对当前起诉自由裁量权行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加大法律解释的力度

当立法者使用模糊语言的时候,从法律的各种解释性资源中可能会产生出精确的法律要求。提高立法质量,改进立法技术,克服立法易粗不易细的陋习。立法机关要加快法律编撰和及时废止过时法律法规的工作进度,尽量避免各种预想外的法律漏洞和冲突性法律漏洞的出现。还应大力推广法律公布附带立法理由的做法,使司法人员能充分了解立法者的立法意图,降低承办案件检察官起诉裁量权行使中自由心证的使用频率。

司法解释工作有待继续加强。两高根据司法工作的具体需要,制定了大量司法解释的文件,弥补了现行法律规定的漏洞与不足,对统一司法、保证利于法律并使用的衔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各地的检察机关趁机也出台了一些土政策,并在本单位的范围内适用,这无疑为滥用起诉自由裁量权打开了一个口子,应该取缔各地的检察机关制定的“司法解释”,根据现行的法律规定,司法解释权在两高手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法律适用的统一性、权威性、有效性。

2.提高检察官队伍的素质

作为行使起诉自由裁量权的主体,检察官队伍的素质对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起着绝对性的作用。反过来,检察官队伍的素质,也会影响立法者在立法时决定赋予检察官自由裁量权的幅度和范围。从世界范围来讲,职业检察官队伍的素质越来越高,法律赋予检察官的自由裁量权的范围也就越大。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大力提高检察官队伍整体素质。

首先提高职业进入门槛,实现检察官队伍的精英化。检察官不是一种大众化的职业,需要具备很高的职业道德水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技能。对现在工作在各地检察机关审查起诉岗位上的没有通过司法考试的人员,调离现在的工作岗位,转入综合工作岗位或者转为检察官助理使用,同时加大面向社会招收优秀法律人才的力度解决人员短缺问题。其次让检察官建立终身学习理念。一方面提高在职检察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改善在职检察官的知识结构,提高检察官正确行使起诉自由裁量权的能力。另一方面坚持不懈地开展宗旨教育、警示教育和廉政教育,培育检察官全面的现代职业理念。

3.程序规范制约权力

程序性规范是实体性规范正确行使的保障,起诉自由裁量权的正确行使不仅依靠提高检察官素质、改进立法工作,更要依靠完备的程序规范,制度是检察官自由裁量权纯净运行有效保障。

检务公开。目前检务公开工作正在各地检察机关逐步推行,包括检察机关通过行使起诉自由裁量权制作的不起诉决定书、说理理由等应当公开。不仅要对当事人公开,而且要对社会进行公开。在法律文书公开的方式上,要逐步建立检察机关的法律文书库,把检察机关制作的法律文书上传到互联网上,让社会公众能够便捷的查阅检察机关制作的法律文书,同时监督起诉自由裁量权的行使。

扩大司法审查范围。将起诉自由裁量行为纳入司法审查范围之内。在授予司法人员自由裁量权的同时,应建立相应的司法审查机构抑制自由裁量权的滥用。通过专业独立的司法审查,避免因目的不当、司法专横、超越事实根据、司法不作为造成自由裁量权的滥用,以保障人权,维护法律的尊严。

4.保障检察权的独立行使

法律职业化的重要标准在于司法的中立性和独立性。在西方,被推崇为法治社会赖以存在的根基的是司法独立原则,正如埃尔曼所说:“如果司法过程不能以某种方式避开社会中行政机构或者其他当权者的摆布,一切现代法律制度都不能实现它的法定职能,也就无法促成所期望的必要的安全与稳定,这种要求通常被概括为司法原则。”我国《检察官法》第9条规定,“检察官享有下列权利:履行检察官职责应当具有的职权和工作条件;依法履行职责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针对在实践中干涉检察官独立行使自由裁量权的行为,一是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法治意识,让公民学会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无疑是监督、抑制自由裁量权滥用的有效途径。二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检察官法》在实践中得到落实,对干涉检察权独立行使的行为,加大查处及惩罚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三、结语

检察官自由裁量权作为弥补法律漏洞与不足而存在的权力,不能随便取消,良好的检察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才能有利于实现法律的价值,维护社会的公平。

参考文献:

[1]林钰熊.检察官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2]彭东.公诉理论与实践[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3]沈志先.法官自由裁量精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4]张明楷.罪刑法定与刑法解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陈瑞华.看得见的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6][英]蒂莫西.恩迪科特.法律中的模糊性[M].程朝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7]季卫东.法治秩序的构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

[8][美]埃尔曼.比较法律文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134.

作者:曹良德

法律解释大众化职业化论文 篇2:

浅析法官培养制度

【摘 要】法官培训可以说是法官正式入职之前必须经历的程序,制定法官培养制度的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合格的、高素质法官。现阶段,虽然法官培养制度已经形成,但是,还是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相关部门必须不断完善和改进法官培养制度,有效提升培训效果,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法官。论文主要分析了法官培养制度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法官;培养制度;问题;建议

1 引言

自21世纪以来,我国法院在法官制度改革方面取得的很大成效。不管是培训制度方面,还是法官综合素质提升方面,都可以看到较明显的进步。近些年,各级法院的相关部门都对法官队伍进行了整改,付出了较多的人力、物力,也投入了不少资金在法官教育培训方面,但是法官队伍的综合素质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法治国家的严格要求。因此,法官培养制度的完善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2 法官培养相关概述

2.1 法官培养的目的

我国对于法官的定义就是具有熟练的法律技能和丰富的法律知识,在国家司法机构从事审判工作的工作人员,也可以说是司法权力的执行人员[1]。但是,根据社会实际情况来看,法官不仅要有非常丰富的法律知识,熟练掌握法律专业技能,更需要有高尚的品质,如较强的正义感以及使命感。因此,我国对于法官培养的目的可以说是使司法权的执行人员必须具有的高尚的品质、丰富的法律专业知识以及司法经验,可以正确地履行其职能。总而言之,就是要使法官向着职业化、精英化的方向发展。

2.2 法官培养的意义

法治国家的建设需要综合素质较强的法官,而完善的法官培养制度是法官综合素质的重要保障。在我国社会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及政治体制改革也更加深入,所以对社会的法治化要求也越来越高。怎样进一步促进司法队伍的精英化与专业化的共同发展,已经成为目前各级法院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并且也得到了社会的重点关注。法官对法律的适用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其不仅是一个探索事实和法律关系的法律解释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验证法律结论合理性的法律证明的过程。另外,法官在法庭上认证事实的过程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认证事实其实就是通过证据对事实是否存在进行证明的一个过程。所以,法官在开展工作时,必定会经历认定事实以及法律适用两个复杂的过程,如果法官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有任何一項不能达到标准要求,那么就无法确保法院判决的公正性。要想更好地实现法治社会的目标,首先就需要公众信任法律,而公众的信任是建立在法院判决公正的基础上的,因此要实现法治首先就需要同时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与职业素养的法官。

3 法官培养制度存在的问题

3.1 法官培训的价值定位不准确

法官培训制度的实施是为了培养优秀、合格的法官。但是,现阶段法院对法官的遴选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争议。还没有特别明确地说明法官的遴选到底是要精英化还是大众化,选任法官到底是从律师还是从下级法院当中选择,法官晋升的依据也不是很明确。由于各种问题的存在,使得法官培训制度的价值定位不明确,这也就无法明确定位法官培训工作的价值,从而就造成了法官培训工作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提升的情况。

3.2 法官培训师资队伍不完善

现阶段,法官培训师资队伍主要以兼职教师为主,但是大多数兼职教师又不能满足法官培训讲师的要求。目前,在各级法院法官培训单位的培训中,师资队伍主要是来自于高等学府的法学教授或高级法院的学者型法官,而基层法院的法官相对比较少。虽然这些培训老师理论知识比较丰富,对司法哲学的理解也比较深。但是,他们在法官需要的社会经验、地方民俗、司法心理以及说服、调解技巧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这也是导致法官培训太过看重专业化而忽略了使用价值的重要原因。

3.3 培训课程无法与培训目的相适应

作为一名法官,其需要具有的最基本的能力就是审判技能。虽然各级法院法官培训中心在进行培训时都将审判技能的培训当作重要课程,但是,经过相关调查可知,许多参加培训的法官认为实际工作中,充分了解当事人的心理、通过乡规民俗等法律以外的条件解决问题等技能才是法官更加需要具备的[2]。而目前各级的法官培训中心对于审判技能的培训还主要在法律的使用、证据的判断、应用技巧等层面,远远脱离了实践,致使无法实现培训的目的。

4 法官培训制度的改善建议

4.1 准确定位法官培训的价值

我国法院有較严格的等级之分,包括4个等级,培训中心应该针对每一级法官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内容[3]。比如,培训基层法院的法官时,首先应该注重的是树立正确的司法理念。基层法院所处的社会不再是“陌生人社会”,而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乡土社会,在基层社会生活中的传统理念和“人情正义”,已经成为人们最为常用且更容易接受的法律样式。若传统的思想、理念还深深烙印在人们心中时,单纯依靠现代的司法理念解决社会纠纷就会面临较大的困难,甚至可能会导致打破群众和谐生活、无法彻底解决纠纷等问题。因此,各级法院法官培训中心应该从社会实际出发,准确定位法官培训的价值,以培训出适合各级法院的高素质、强实力的法官。

4.2 调整课程设置和师资结构

现如今,社会对法官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的法律知识上,其还需要了解社会学、人文科学、民风民俗等内容,这就需要培训机构将司法杂学都加入到培训项目中。在进行集中培训时,培训人员应该实行区分教学模式。例如,对于来自基层法院的学员,与将来要从事于高级法院、中级法院的学员所制定的教学内容就应该有所不同。对于基层法院的学员应配备来自基层法院的优秀的师资力量,进而使学员能够在培训过程中学到更广泛、更接地气、更合理的相关知识,为其以后的实际工作提供重要的经验和知识。除此之外,在课程教学结束之后,还应该进行测评,对学员学习到的知识和教员的课程教学方案进行评估,并及时根据学员的实际学习情况,调整、改进课程。

4.3 完善培训考核机制

通常法官培训过程主要可以划分为2个阶段,集中培训和实习,所以,培训考核机制也应该针对这两个阶段分别进行。对于集中培训阶段的考核,应该由平时成绩及笔试考试两部分组成,考核内容主要应该针对三大实体法(刑法、民法和行政法)和程序法以及法院判决文书的写作等方面进行,并对学员的法律思维方式、庭审驾驭能力、诉讼调解能力进行考核。而对于实习阶段,相关的培训指导老师应该经常对学员在实习期的业务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考核、评分;培训中心依据老师的评定、学员的实习报告等情况,对学员进行全面的评估。最终,对于能够通过两个阶段考核的学员,培训中心进行最终考核,并集合学员平时成绩和日常表现,对其进行最终的答辩和评估。最终通过考核合格的学员,由相关机构颁发预备法官培训合格证,获得正式入职资格;考核不合格的学员,安排其重新参加培训,如果重新培训仍达不到标准,则不能任命法官,可以安排到法院综合部门工作。

5 结语

总而言之,法官培养制度对于法官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要想培养出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较高的道德品质的合格的法官,就需要各级法院法官培训机构不断完善培训制度,准确定位法官培训的价值,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并提升教学水平,完善考核机制,培养出具有较高司法能力的优秀法官,通过科学的法官培养制度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楠.法官培养制度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4.

【2】林华香.基层法官培养机制的调查与思考[J].法制博览,2015(34):163-164.

【3】陈琼珂.加快建立高素质法官培养机制[N].解放日报,2016-03-16(003).

作者:朱刚

法律解释大众化职业化论文 篇3: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的基本问题探讨

摘 要:卓越法律人才是高层次法律人才,是“法律家”而非一般意义上的“法律人”。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的目标定位,应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职业教育为重点;卓越法律人才的教育培养,应以“复合型、国际化、能力强、技能优、情怀深”为基本标准,改革和完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建设卓越的“双师型”法学师资队伍,不断深化法学教学改革,强化法律实践环节,实现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的制度和机制创新。

关键词: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培养体系;制度创新

随着《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卓越计划》)的正式颁布实施,培养卓越法律人才已成为法律界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努力探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深入考察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的目标定位、基本标准和培养体系等问题,对于全面提高大学法科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法律人才,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的目标定位

关于法学教育的目标属性问题,法学界有四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认为法学教育是素质教育,二是认为法学教育是法律职业教育,三是认为法学教育是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的教育,四是认为法学教育是精英教育[1]。而《卓越计划》明确指出,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要“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为重点”[2],这实际上是着重强调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要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功能。

卓越法律人才的教育培养,应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目前我国的法科学生是从高中阶段直接招生,这种招生制度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这样就需要通过本科阶段的素质教育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而且法学本科毕业后,有较大比例的学生并不进入法律职业领域工作,而是从事其他行业,这样也需要学生对不同学科的知识都有所了解和掌握。当然,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过程中,各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传统和学科特色,在通识教育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之间确定合理的比例,办出特色,避免千校一面。

更为重要的是,法律关系的多样化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对卓越法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法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理论与具体操作能力的法律专门人才,而且要培养大量的社会不同领域的治国之才和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必须对人类和社会生活拥有广泛而成熟的知识和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具有多样化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创造性的法律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具有彻底的服务精神和民主责任意识。这些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只能通过素质教育过程才能实现。

卓越法律人才的教育培养,应以职业教育为重点。当前,我国法学教育饱受诟病的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培养不足”[3],不能较好地适应法律职业的需要。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社会对法律职业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化训练,让学生掌握法律职业所需的特定知识技能和执业经验,形成法律职业共同体同质的思维方式和推理方式,秉承独立的法律职业传统与原则。如果法律职业者缺乏这种职业训练,就如同缺乏临床实践经验的外科医生不可能高明一样,不会了解其所服务的社会,不懂得社会是如何运转、法律是如何被操作和起作用的,这样,他就不会胜任未来的司法工作[4]。

其实,处于基础地位的素质教育和重点要加强的职业教育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不可偏废,互相协调、共生一体,共同构成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的目标模式体系。实际上,在现代法学教育理念上,并不存在纯粹的素质教育,也不存在纯粹的职业教育,以职业教育为传统的国家吸收了素质教育的合理因素,以素质教育为传统的国家也吸收了职业教育的合理因素,因而呈现出混合发展的一体化模式。[5]“精英教育说”也是在强调“理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完美结合”,要求“法学精英人才既要系统掌握法学理论,具有较强的法学专业理论素养,又要精通法律职业技能,具有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公正、廉洁的职业道德伦理和服务社会的精神”[6]。

二、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的基本标准

在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混合发展目标模式下的法学教育并不意味这就是一般性的大众化的法学教育。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法学教育必须有内涵、高质量。卓越法律人才是高层次法律人才,是“法律家”而非一般意义上的“法律人”。卓越法律人才是复合型、国际化的高层次法律人才,是能力强、技能优、情怀深的高素质法律人才。

卓越法律人才必须是复合型人才。复合型是区分卓越法律人才与一般法律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复合型既包括专业的复合,比如法律与金融、证券、房地产、医学等其他专业的交叉与渗透;也包括语言的复合,比如法律与经济等其他专业和英语或其他语种的复合;还包括课程的复合、方法的复合。多专业、多语种的复合,使学生既精通法律,又懂经济、科技和外语等,以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结构,适应社会对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强烈需求。正如有位著名的教授对一个用人单位的老板讲,假如您要的是今天到大学报到明天就能帮您打官司的人,这肯定是一个十年后您不要的人。

卓越法律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掌握法律和其他专业的广博知识外,卓越法律人才还应当能够“像法律家那样思维”,他们在面对法律事务时必须能够运用不同于大众生活规则的另一套规范体系即法律原则、规则,从专业的角度认识、思考和判断[7]。另外,在短短几年的大学期间,学生不可能学习完所有的法律,如果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法律思维能力,熟悉法律术语和基本理论,掌握法律方法论,能够综合分析法律和事实,那么在职业生涯中碰到新的或不熟悉的法律、在面对各种复杂和新的问题时,他们也能依靠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发现、分析、推理能力,迅速地理解法律的内涵,认清事物的本质,正确、及时地依法处理问题。

卓越法律人才必须具有优秀的职业技能。能力与获取技能不是一回事;能力是能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应用技能……它是在现实境况中操作的能力[8]。法律职业技能包括法律解释技术、法律推理技术、法律程序技术、证据运用技术、法庭辩论技术等。如前所述,法科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亟待解决,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应为司法领域提供大批具备高超、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的法律人才,使他们能够迅速地满足法律职业的要求。

卓越法律人才必须是国际化人才。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国家对外开放的需要,国际化法律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除了必须加强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之外,要切实加强西方法律制度、WTO国际规则、国际贸易、商法、国际条约、比较法等课程的教学,强化学生国外学习的经历,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涉外法律人才。

卓越法律人才必须具有深厚的法治情怀。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既要“迷恋形下”,重视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应用性;又要防止“迷失形上”,忽视对学生进行法律信仰和法律职业道德的培养。卓越法律人才,必须具有公平公正的信念,坚持法律至上、权利本位、正当程序等法治理念。如果学生仅仅把法律职业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缺乏内心深处对法律的信仰,那么很难保证他们会公正地适用法律。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高尚法律职业道德的培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是适用法律、维护正义的使者,并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保证司法公正和法律职业行为的规范化。面临涉及各种利益的纠纷,如果丧失了追求正义的勇气或者将个人利益掺杂其中,法律和正义就会遭到践踏,长此以往法治就会缺失。

三、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体系

卓越法律人才的教育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

卓越的师资队伍是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的先决条件。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水平决定着卓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目前在我国,法学院(系)普遍缺乏理论功底深厚且法律实务经验又很丰富的“双师型”教师,这种状况显然无法完全满足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师资要求。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实施高校与实务部门人员互聘计划。对现有的师资要进行法律实务的锻炼,选派法学骨干教师到实务部门挂职,增强法律实务工作能力和经验。同时聘请法律实务部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到学校任教,承担部分法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二是鼓励法学骨干教师到海外学习、研究,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三是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教学团队,聘请世界一流法学专家学者到国内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另外,对现有的师资力量进行整合,构建起理论教学和法律实务相对独立的教学队伍,也是一种可以考虑的方案。

不断深化法学教学改革是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的必由之路。根据卓越法律人才“复合型、国际化、能力强、技能优、情怀深”的基本标准,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压缩理论课学时,增加选修课的数量、质量和学分比例,鼓励学生学习跨学科知识,尤其重视经济学和社会学等知识的拓展,充分反映素质教育的要求。增加实践性课程比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解决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不强的问题。大力开展双语专业教学,努力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在教学方法上,应当不断强化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教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改变单纯由教师灌输式讲授的局面。实行“小班化教学”,将“单向传导”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积极的课外阅读、研究与充分的课堂讨论、发言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同时,广泛采取模拟法庭、案例教学、诊所式法律教育等具体方法,进一步增进学生对法律的感性认识,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操作技能等等。

创新制度机制是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的根本保证。《卓越计划》重点提出要探索“高校—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机制。高校要加强与实务部门的合作,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开发优质教材,共同组织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践基地,探索形成常态化、规范化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出能够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熟练掌握法律工作的知识与技巧,在法律实践中充分领悟和体现国家基本战略、贯彻执行国家政策方针的卓越法律人才。探索“国内—海外合作培养”机制,高校要加强与海外高水平法学院校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双方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积极利用海外优质法学教育资源,探索形成灵活多样、优势互补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 霍宪丹. 法律职业与法律人才培养[J]. 法学研究,2003(4);曾宪义,张文显. 法学本科教育属于素质教育——关于我国现阶段法学本科教育之属性和功能的认识[J]. 法学家,2003(6);韩大元.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法学教育面临的挑战[J]. 法学杂志,2011(3);孟祥秀. 我国法学教育的目标定位[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 2) .

[2][3] 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 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EB/OL]. http: / /news.xinhua-net.com / edu /2012-04 /25 / c_ 123029528.htm. 2011-12-23.

[4] 刘作翔. 中国法学教育模式探索//载山东法学会编. 法学教育:比较与反思 [M]. 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144.

[5] 夏锦文. 司法现代化进程中的法学教育[J]. 法学家,2005(6) .

[6] 孟祥秀. 我国法学教育的目标定位[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 2) .

[7] 翁开心等. 论作为“制度”的法学院[J]. 法律科学,2012(5).

[8] 凯文·罗宾斯,弗兰克,韦伯斯特. 技术文化的时代——从信息社会到虚拟生活[M].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24-225.

[责任编辑:周 杨]

作者:夏锦文

上一篇:高职选修课汉语言文学论文下一篇:政治经济学教育的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