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与法律分层教学论文

2022-04-27

摘要: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不断推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混合式教学模式也因此成为高职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研究主题。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职业道德与法律分层教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职业道德与法律分层教学论文 篇1: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探析

[摘 要] 随着我国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深入落实,各项建设事业被日益纳入法治化轨道,亟须一大批兼具扎实法学知识、精湛法务能力与良好法治素养的应用型人才,这对新时期法学教育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对此,法学教育者应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教育发展新理念为指导,努力推动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施,积极开展“专业知识模块”“实务能力模块”与“法治素养模块”的实践性互动教学,通过多元化的教学与考核方法,将“知、能、德”三方面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内容有机统一,以此克服法学传统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能力与素养方面的不足,为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法律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离不开法律应用型人才的支持,这需要当代法学教育者担负起培养这类法治人才的教育使命,对教学模式进行科学的选择与实施。从法学教育模式的实施情况来看,以专业知识为主线、知识传授为重点、教师讲授为主要方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强于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弱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能力培养与素养提升。与之相比,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以“专业知识”“实务能力”与“法治素养”三大模块为主线,以实践性互动教学为主要方式,对学生的“知、能、德”进行全方位培养,更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法律应用型人才。为此,本文在梳理我国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发展历程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该模式的重要理论问题进行初步探索,力求能对相关教学实践起到科学的指引作用,并对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有所裨益。

一、我国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实施与研究概况

“模块(Module)”原指计算机软件中具有独立执行功能的程序单元。“模块化教学模式(Modular Teaching Model)”基于“模块”概念发展而来,由国际劳工组织于20世纪70年代首创,因其注重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培养人的知识应用能力与职业素养,故而被国外教育界广泛运用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1]。我国教育界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该模式,最初应用于计算机、机电工程等理工类教育领域,2005年后逐步扩展至法学教育领域,形成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该模式已在全国20多个省区与直辖市的高校法学课程中得到应用,其教育价值日益彰显。与此同时,知网可查的相关教学研究论文已近50篇,对该模式教学实践的学术影响力与日俱增。

二、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内涵解析

研究始于概念,终于践履。科学厘清“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概念内涵,有助于引导解决相关的理论争议与实践困惑。目前,我国法学教育研究者对于“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内涵的研究不多,并且尚未形成共识。例如,有教育研究者认为,该模式是将具有同类功能的知识点或能力项组合成知识模块,并在实践教学中实施的教学方式[2]。另有教育研究者认为,该模式是教师将教学活动按照特定主题归纳成为独立的模块,学生经过该模块的学习获取技能的教学方式[3]。

笔者认为,上述观点都一定程度地揭示了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内在属性与基本特征,各有合理之处,但是不够全面,忽视了素质培养的目标与内容,而且对于教学模块与教学方式的表述不够准确和清晰。对此,笔者在总结该模式的教学实践经验后认为:“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是以培养法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知识、能力与素养为教学模块内容,以实践性互动教学为主要方式,对学生进行法学知识、法务能力与法治素养综合性培养的法学教学模式。”这种表述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块内容、主要教学方式与根本任务等方面,系统性地阐释了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内涵,有利于全面、清晰地揭示出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内在属性与基本特征,从而为相关研究与实践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指导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发展的新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围绕推动教育发展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指导理念,这为法学教育界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提供了科学的指引。

第一,在教育发展的长远目标方面,中共中央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4]在此目标指引下,要以推动中国法学教育走向现代化为己任,将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建设教育强国目标相统一,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人才需求相契合,制定更具有全面性与前瞻性的教学目标。

第二,在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5]这要求我们要将培养社会主义法治人才作为法律模块化教学的根本任务加以落实,紧紧围绕这一根本任务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首位。

第三,在教育发展的工作要求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6]为此,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积极探索法学教学模式改革,不断优化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教学与考核方法,努力提高法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第四,在教育发展的师资保障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7] (P46)。这要求我们必须注重法律模块化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实施科学、全面的考核与激励机制,推动教师不断提升师德师风与业务水平,从而为充分实现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优质的师资保障。

四、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与目标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法律应用型人才的支持。为此,我们要根据党中央提出的教育发展目标与根本任务,从法治建设的人才需求出发,对学生进行“知、德、能”的全方位培养。具体的培养要求包括:一是要引导学生掌握扎实的法律专业知识。唯有引导学生夯实专业知识基础,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和精通法律实务技能,胜任将来的法治工作职责;二是要引导学生掌握精湛的法务能力。唯有引导学生掌握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才能使学生真正懂得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来正确处理法律实务,切实服务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三是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法治素养。唯有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法治信仰与高尚的法律职业道德,才能让学生自觉利用所学的法律知识与技能服务人民,积极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任。根据上述培养要求,可将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如下: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設事业培养拥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法治信仰、高尚的法律职业道德、扎实的法学专业知识、精湛的法律实务能力的法律应用型人才。

五、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模块设计与运用

(一)教学模块的设计

为实现法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中可设定三个基本教学模块:专业知识模块、实务能力模块与法治素养模块,对学生进行法学知识、法务能力与法治素养的全面培养(详见表1)。这三个基本教学模块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关系:专业知识模块为其他两个模块奠定不可或缺的认知基础;实务能力模块为其他两个模块奠定不可或缺的思维基础;法治素养模块则为其他两个模块奠定不可或缺的情商基础。

(二)教学模块的运用

在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如何通过上述三个基本教学模块,对学生的法学知识、法务能力与法治素养进行全方位培养?从有关教学实践效果来看,实践性互动教学方式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有效手段。所谓实践性互动教学,是指教师从理论联系实践的角度出发,开展师生共同参与的案例分析、问题探讨等教学活动。实践表明:学生参与实践性互动教学,有利于学生主动接受和配合教师输出的教学指令和信息,并与教师实现良好的信息与情感沟通,形成知识传授、能力训练与素养培养的正效应,进而达到对学生“知、能、德”综合培养的目标。在实践性互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探究与实训活动,在互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智慧、灵感与热忱,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养。教师还要注意将三个教学模块进行合理转换、有效衔接与融会贯通,以此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教学目标。以广东某高校的一次“国际法”模块化教学课(《领土的取得与变更》)为例。

第一环节:教师开启“专业知识模块”教学,通过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掌握关于国家领土取得与变更方式的基础知识——“先占、时效、添附、割让、征服、民族自决、全民公决”的概念、构成要件与法律效果。

第二环节:教师转化到“实务能力模块”教学,通过任务型教学法为学生布置研究任务,以此训练学生的思考力与判断力。教师提出问题:在上述领土取得与变更方式中,哪些方式是符合现代国际法原则的?学生经过思考与讨论后形成共识:先占、添附、民族自决与全民公决方式符合现代国际法原则。

第三环节:教师转换回“专业知识模块”教学,引导学生掌握二战后关于中国领土问题的国际法文件知识:《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及其他国际法文件正式要求日本归还其侵占的一切中国领土。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同步隐性开展“法治素养模块”教学。一方面,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国家领土取得与变更方式知识时,启发学生对这些方式进行国际合法性判断,从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国际法价值观;另一方面,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开罗宣言》等国际法文件知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铸牢他们依据国际法捍卫祖国领土的法治信念。

六、模式的教学质量考核方法与提升策略

教学考核是促进提升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教学是由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共同构成的统一活动,因而对于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的考核,需要从教师的授课质量与学生的学习质量两方面进行全面考核。

(一)教师授课质量的考核方法

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实践性互动教学方式,因而可将该方式作为考核教师授课质量的主要对象。对此可借助美国教育学家弗兰德斯提出的互动教学分析系统(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简称FIAS系统)[8]予以考核。该系统设计了一套描述师生互动言行的编码系统。测试者每3秒选取一组师生互动言行作为样本并标注一个编码,然后将其与相邻编码两两结成“序对”,连接成一个时间序列,其后将相同“序对”出现频次填写在FIAS统计表中,以此记录互动教学活动实况。以广西某高校一次经济法模块化教学课“产品质量法”的授课质量考核为例:测试者从该课教学录像中选取40分钟样本,编辑成一系列编码序对后填入FIAS统计表中,继而择取关键性数据进行考核(详见表二)。数据显示:“积极整合格”中的序列次数达到了136次,反映出师生互动教学的总体授课质量较好,学生参与度较高。但“消极缺陷格”中的序列次数也出现了12次,这反映出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着互动障碍,没有融入实践性互动教学之中,需要教师采取措施对该问题予以解决。

(二)学生学习质量的考核方法

在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是考查该模式教学质量的重要维度,也最能直观反映出该模式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在法学的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考核往往只注重知识测试,采用的方法常常是单一的试卷测试。在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下,由于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知、能、德”全面发展的法律应用型人才,因而教师要从知识、能力与素养方面对学生展开全面考核。以上海某高校的法学模块化教学考核标准为例,其考核项目包括三项:法学专业知识考核、法务能力考核与法治素养考核,每个考核项目又各包含若干考核内容,并将考核方法确定为:学生考核成绩=法学专业知识考核(30%)+法务能力考核(40%)+法治素养考核(30%),由此涵盖了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全部培养内容,有助于对其学习质量作出全面、客观和公正的评价。

(三)提升模式教学质量的措施建议

为了有效提升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教学质量,推动实现法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笔者建议针对教学质量考核反映出来的问题,采取下述有针对性的措施提升教师授课质量与学生学习质量。

第一,优质的师资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保障,提升法律模块化教学质量的首要举措是提升教师的能力与素养。首先,教师要注意提升自我修养,尤其注意要在实践性互动教学中保持耐心与亲和力,多鼓励和认可学生,尽力摒除阻碍教学互动的不良情绪与言行,努力营造宽松、融洽的授课氛围;其次,教师要积极参加进修、培训与法律社会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与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最后,学校要为教师设置全面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对教师的政治觉悟、师德师风、法学知识水平、法律实践能力与模块化教學组织能力进行全面考核,对考核优秀人员及时进行奖励,以此激励教师积极进取,全面提升自己的师德师风与业务水平。

第二,教师要积极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性互动教学,以此进一步提升法律模块化教学的授课质量。为此建议教师借助韦纳归因理论(Bernard Weiner)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该理论认为,学生如果将失败原因归于可控因素(努力程度),则会保持学习动力,努力学习以争取成功;如果学生将失败原因归于不可控因素(“能力高低”“任务难易”与“运气好坏”),则容易失去学习动力,自暴自弃[9]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归因的习惯,指导其端正学习态度,合理调整学习计划,优化学习方法,保持乐观的学习预期,积极融入实践性互动教学之中。

第三,教师可根据学生在知识与能力上的差异,在实践性互动教学中探索“分层互动”的教学策略,以此全面、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具体实施方法是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考核,掌握每个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然后将水平相近、性格互补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根据每组的不同情况,分配与之水平相适应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力所能及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为每个学生创造提升自身知识、能力与素养的机会,引导他们在互帮互学中全面发展自己,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为服务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法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Riasat Ali.Modular Teaching[M].Germany:LAP 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2011:2.

[2]缪文升.模块化教学法在警察法学中的语义及其运用[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5(4):98-101.

[3]吴晓红,袁宏稳.基于SPOC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税法”课程教学模块优化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20(3):125-129.

[4]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19-02-23)[2021-05-12].http://www.govcn/xinwen/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5]人民日報评论员.全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8-09-15(4).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11.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OL].(2017-10-18)[2021-05-12].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17-10/28/nw.D110000gmrb_20171028_3-01.htm.

[8]宁虹,武金红.建立数量结构与意义理解的联系——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技术的改进运用[J].教育研究,2003(5):23-27.

[9]伯纳德·韦纳.归因动机论[M].周玉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8-14.

作者:杨海涛 李远龙

职业道德与法律分层教学论文 篇2:

高职工科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内涵意蕴及实践探索

摘要: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不断推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混合式教学模式也因此成为高职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研究主题。结合某高职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在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方面的有益探索,得出以下经验:在工科类专业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务必深刻理解该模式的内涵意蕴,强化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开发与建设,并分“线上课前自学与互动+线下课堂面对面教学+线上线下课后拓展学习”三个阶段进行具体的教学实施,最后验证其真正的改革成效。

关键词: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汽修专业

当前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仅仅依靠课堂面对面教学,已经无法满足高职生对知识与技能的需求。此外,信息技术更新速度极快,传统教学模式的授课效果很不理想,出现了“教学目标达成度低,以‘学生为中心’的地位不凸显,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堂学习时间不足”等问题。而如今,随着“互联网+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云课堂、超星学习通、智慧树、雨课堂、云班课等教学App层出不穷,混合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能解决授课时间不足、授课目标达成度低等问题,并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转变学生学习态度,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深度学习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提升。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内涵意蕴

混合式教学是将传统教学模式与在线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本质是“线上+线下”教学[1],至于线上教学时长与线下教学时长的比例没有严格要求,根据授课对象特点和授课资源、条件、环境等因素决定,其本质是对课堂面对面教学的一种延伸。需要注意的是,混合式教学的开展本意不是为了使用在线平台,也不是为了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更不是为了玩出教学活动的新花样,而是为了提高授课对象的学习兴趣,调动授课对象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增加绝大部分授课对象学习的深度。

混合式教学中的“教”与“学”不一定要在同一时间或同一地点发生,需要深刻理解其中的“线上”部分与“线下”部分。其一,“线上”部分是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借助线上教学平台,可以是电脑客户端也可以是移动客户端,教与学的时间和空间得到了最大化的拓展;其二,“线下”部分绝不是传统面对面课堂模式的重复,而是基于授课对象前期线上的学习成果,进一步开展深层次的学习。“线下”教学环节中学生需要内化知识和应用技能,还要进一步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技能的创新。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过程

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汽车制动系统诊断与维修”课程为例,详细讲述该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过程。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1.教学对象、内容、目标、环境的分析。对教学对象(授课对象)进行分析,即学情分析,主要是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技能水平、性格特点、优势与劣势。学情分析是混合式教学设计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学情分析的准确性直接影响了教学设计方案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完成学情分析之后,就要对教学内容和目标进行分析。教学内容要分层次,教学目标要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养目标,其中素养目标尤为重要。立德树人作为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高校人才培养中必须注重育人与育才相统一,在素养目标中还应体现出思政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让学生遵守工程伦理和法律法规。

再之后,就是对教学环境的分析。教学环境主要包含教学基础设施条件、设备条件、信息化条件等。混合式教学包含线上部分,对教学设备条件和信息化教学条件都有比较高的要求。教学环境的好坏关系教学设计方案能否落地。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因为设施条件不足,设备缺乏,信息化条件不到位,导致教学难以很好地开展,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2.教学重难点、策略、手段、环节、资源的设计。混合式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主要是确定教学重难点、所使用的教学策略与手段、教学各个环节的主要任务和时长、各环节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和设计意图。

在混合式教学中的线上部分(有时也称为课前环节),教师可通过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前测验情况确定教学难点。混合式教学中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与传统面对面课堂有所不同,前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到教学软件,可进行教学全过程的数据采集,同时会采用多种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与团队合作的教学手段,如活动计时、任务驱动、组间竞赛、头脑风暴等。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學环节更加丰富,一般可按照“线上课前自学与互动+线下课堂面对面教学+线上线下课后拓展学习”这一模式有序进行,当然,没有固定的范式。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学资源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实时更新、动态变化的,这也是该教学模式最大的亮点和优势,借助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利于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混合式教学中的教学资源不是毫无章法的胡乱堆砌,而是要根据设计意图有序排列,在适当的教学环节中,借助适当的教学手段、呈现适当的教学资源,最终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3.教学评价的设计。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线上考核占到了一定的权重,原有的以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为主的考核评价体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该种模式的考核需求,必须建立一个多元化、信息化、过程化、动态化的考核体系,主要评价授课对象的学习态度、探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操能力、综合素养。具体评价内容、权重、标准如表1所示。

(二)混合式教学的资源开发与建设

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是混合式教学模式得以开展的根本保障。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微视频、微课、课件、图片、音频、文档、学习手册、测试题、互动话题等。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是随时进行的,教师备课过程中、授课完成后、每学期课程结束之后都会修改课程资源,删减或增加部分资源。删减的多是重复内容,或者是老旧的、超纲的内容,增加的多是含有新技术、新工艺的内容,或是教学重难点的补充内容。

这里需要强调一下课前学习手册,它不同于引导文或者导学教案,课前学习手册的核心开发与设计思想是要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转化为启发式的问题,以培养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让学生明确课堂授课内容的重难点。通过课前学习手册与课前小测验相结合,在学生学完学习手册和完成课前小测验之后,反馈的信息也能让授课教师进一步把握授课的重难点并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方案。

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汽车制动系统诊断与维修”课程为例,表2是该课程教学资源开发与建设的总体情况。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实施

同样以“汽车制动系统诊断与维修”课程的项目一“汽车制动系统基本认知及制动器检修”为例,详细叙述该项目混合式教学实施的过程。

1.线上课前自学与互动。教师将课前学习手册(项目一:汽车制动系统基本认知及制动器检修学习手册),微课(制动系统基本认知),微视频,学习课件等资源放到职教云平台上。课前学习手册和微课是课前学习的核心内容,微视频与阅读材料是补充与拓展的内容。学习手册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学习指南,可以为学生提供该项目的主要内容、技能点、素养要求等;第二部分是任务要求,让学生明确本次课的重点内容和课堂实操任务的要求;第三部分是课前小测验(该项目有三道测试题),学生课前需要在平台上完成课前测试,教师根据测试结果可以进一步明确本项目课堂授课环节的难点所在。此外,学生在课前也可以将自己的困惑和需求发布到平台上,教师看到后可以及时与学生沟通解决,或者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当然,课前学生们在平台上也可以交流沟通,互相帮忙,解决部分疑问。

2.线下课堂面对面教学。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项目一的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行动导向教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汽车盘式制动器构造与拆装,汽车鼓式制动器构造与拆装,汽车制动器常见故障检修。课堂教学总计五个环节,即“课堂导入—辨析原理—教师示范拆装与检测—小组合作探究—评价与总结”。

第一是课堂导入环节。通过播放视频《汽车制动系统失灵造成交通事故》,启发学生认识汽车制动系统的重要性,再结合学生课前测试的结果反馈,创设教学情境,引入项目一的教学内容。课堂内容引入之后,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如将班级分为7个小组,每组5位同学。

第二是辨析原理环节。通过播放微课,演示盘式制动器模型、鼓式制动器模型,结合教材上两种制动器的工作原理示意图,辨析两种制动器的工作原理与工作过程。期间,利用职教云平台的随机抽答、抢答、讨论、头脑风暴等功能,与学生实时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知识内容的学习效果。

第三是教师示范拆装与检测环节。该环节需要教师示范盘式制动器与鼓式制动器的拆装与检修。为提高教学效果,可以采用直播投屏、组员协作等教学手段。为了提高该环节学生的参与度,可以通过线上投票、问卷调查、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观看教师实操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解决。此外,教师示范过程中一定要强调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第四是小组合作探究环节。該环节各小组明确各成员的角色及任务安排(一位组长、一位安全员、一位质检员、两位操作员),发挥团队协作功能,展开合作探究,完成盘式制动器拆装与检修任务、鼓式制动器拆装与检修任务。需要注意的是,该环节中学生主体地位必须突出,但是教师不能空闲下来,需要组间巡回指导,在尊重学生个体独立性的前提下,帮助其解决实操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协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具体来说,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在方法上给予指引,并提供决策支持,提醒学生注意操作规范性,保障学生实操时的安全。此外,利用课程平台进行头脑风暴、组间PK、投票等活动,完成全过程的教学数据采集。

第五是评价与总结环节。学生完成实操任务后,便进入评价环节,分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三个步骤进行。学生自评主要是对小组合作环节时的表现,技能掌握情况和素养提升情况进行自我评价。互评又分为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组内互评是学生对小组其他成员实操环节的总体表现进行评价,组间互评是各组对其他组实操环节的表现进行评价[2]。自评与互评阶段,教师须引导学生注重公平公正,诚实守信。当然,学生也可以通过限时演讲、展示实操成果,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来为自己或所在组争分。教师评价环节,教师要结合整个课堂环节每位学生的总体表现做出评价。最后是课堂总结部分,除了总结课堂知识内容和技能点要求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反思和总结,引导学生提高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3.线上线下课后拓展学习。课堂授课结束后,课后的线下活动与线上活动可以同步进行,也可以异步进行。学生分组前往校企合作的汽车4S店进行拓展训练,该项目安排的课后训练任务为“2019款15T双离合进取型英朗轿车的盘式制动器故障检修”。学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检修任务,并将检修过程拍照上传至课程平台,校内教师可在线上批阅学生上传的照片。此外,课后拓展环节中,学生有任何问题都可以与企业导师沟通,或者线上咨询校内教师。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成效

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汽修专业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下面将从“学生学习动力、知识目标达成度、技能目标达成度、素养目标达成度”四个方面加以验证。

(一)学生学习动力

如图1所示,左侧的图展示了实施第一轮混合式教学时学生的学习情况(含课件学习、学习手册学习、问答、笔记等),右侧的图展示了实施第二轮混合式教学时的情况,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学生们的学习动力明显增强。

(二)知识目标达成度

以汽修专业“汽车传统系统诊断与维修”“汽车制动系统诊断与维修”“汽车车身电器检修”“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四门已经实施混合式教学的课程为例。在混合式教学刚开始实施时,四门课程期中的理论知识测试成绩分别为78.5分、80.8分、72.5分、81.3分,在期末测试时,混合式教学已经实施了一轮,此时四门课程期末的理论知识测试成绩为82.5分、87.2分、80.3分、89.8分,由此可见,知识目标达成度明显提高了。

(三)技能目标达成度

如图2所示,在满足实操规范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以“(技术能手所用时长/该实操任务学生所用时长)×100%”这一比例值为参考依据,在混合式教学实施过程中,“汽车行驶与转向系统诊断与维修”课程从项目一的实操任务到项目八的实操任务,这一比例值不断增大,说明学生的实操能力逐步地接近技术能手的实操能力。

(四)素养目标达成度

如图3所示,在混合式教学实施过程中,企业导师和用户认为汽修专业的学生职业素养不断提高,职业道德修养不断提高,以2019级汽修631班学生为例,图中依次是9月、10月、11月、12月反馈的数据。

参考文献:

[1]高地.MOOC热的冷思考——国际上对MOOCs课程教学六大问题的审思[J].远程教育杂志,2014(2).

[2]范凤萍.项目化课程模式下合作学习的教学反思与优化策略——以《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课程为例[J].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

责任编辑:陈向阳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020年度课题“基于深度学习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证研究——以汽修专业课程为例”(项目编号:2020SJA1300),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新时代高职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C-c/2020/03/14),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2019年度课题“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CDGZ2019028)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21-06-10

作者简介:陈雷,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汽车制造和高职教育教学。

作者:陈雷

职业道德与法律分层教学论文 篇3:

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多元评价模式的构建

摘 要: 专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是高等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建立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实现专业教学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提高专业教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文章在分析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的内涵和政策理论的基础上,论述了构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多元评价模式的必要性与基本原则,提出了构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的基本架构。

关键词: 专业教育质量 保障体系 多元评价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步伐的加快,高职教育的规模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的多元化,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了一大批面向现代化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高职院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人们对其教学质量的担忧,教学质量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引起政府部门及各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如何有效保障与合理评价专业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已成为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的内涵

教育的本体是人,教育质量的本质是人的成长。这是教育的根,是教育的本性。教学质量不仅体现在学生获得知识多少、成绩提高上,更应该体现在学生的后续发展上,也应体现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语言能力、合作能力等诸多方面。因此,教学质量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学生的发展变化达到某一标准的程度以及不同的公众对这种发展变化的满意度。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则是指学校根据一定的人才质量要求,为教学提供必要的教学要素,并对这些要素进行有效整合、配置和利用的有机整体。高职教育的办学类型和性质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院校内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外部质量监督评价体系。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指院校通过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标准、质量管理程序、规章制度,运用测量和评价等手段,整合内部各种教学资源,从而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能符合社会、学生个体、学校的需要,同时形成一个在质量上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改进、自我发展的有效运行机制。外部质量监督评价体系主要指政府、社会(包括企业、媒体、学生家长等)通过对高职院校认证、评价等措施而建立的全方位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监控机制。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最终评价是来自毕业生、用人单位的评价。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则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专业中的具体体现。

二、构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的政策理论基础

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命线,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教育部早在2006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简称“16号文”)中指出:要“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16号文是引导我国高职教育跨入以内涵建设和质量提高为工作重点的新的历史阶段的纲领性文件(1)。2010年,国务院审议并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2)。”2014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3)再次强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从“数量时代”迈向“质量时代”,建立科学完备的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与评价模式是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构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多元评价模式的必要性

1.建立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多元评价模式是构建全面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

在现行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有社会质量保障体系、学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而缺乏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4)。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必须要构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保证专业的教学质量,才能保证人才培养水平,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2.建立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多元评价模式是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

专业是高职院校与社会的接口,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具体实施的载体,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构建是通过专业的学习来完成的。因此,涉及专业建设的课程标准、师资队伍、教学模式等主要内容的质量,势必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质量决定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体现了办学特色,建立科学规范的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多元评价模式是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

3.建立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多元评价模式有利于形成长效的质量保障机制。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强化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控制,及时收集政府、社会评估机构和用人单位对学校的评价信息,建立开放式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现动态的、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和管理,探索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质量监控模式,对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有利于形成长效的质量保障机制。(5)

四、构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多元评价模式的基本原则

建立科学完善的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是确保专业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环节,是教学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该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以激励导向为主替代强化监控的趋向,构筑高职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应遵守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效能的保证。从教育管理学的角度分析,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人——人——人的系统,它的管理主体、客体和目的都是人,它通过管理主体的人,对作为既是管理客体、也是管理主体的人的管理,最后达到培养人、发展人的目的。

2.目标性原则。

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建立和运行,要紧紧围绕教学质量控制进程,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实施管理,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合理选择在教学活动中需要监控、考查和评价的关键要素,科学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3.特色性原则。

明确的办学定位、鲜明的办学特色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高职院校必须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注重突出实践教学特色、强化社会参与办学,构建以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为主、内外部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才能保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6)

4.多元化原则。

“多元化”指的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包含多元的评价目标、多元的评价主体、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以及评价结果的多渠道反馈。

5.反馈性原则。

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必须注意对存在问题的跟踪验证,特别是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意见的跟踪验证,并通过有效渠道进行沟通反馈,及时反映情况和交换意见,对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要提出改进和加强的建议和意见,实现教学质量保障的良性循环。

五、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的基本架构

1.质量标准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是构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评价模式的基点。高职院校应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形成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新标准,把成人与成才作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把社会和就业市场的认可度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教育质量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质量观。一种是以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深度、广度及学科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来衡量教育质量的“知识质量观”;一种是在职业教育实践中形成的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质量观”;还有一种就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全面素质质量观”。显然,正确的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质量观是包括才智、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在内的、对接行业企业标准的全面素质质量观。要保证专业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应构建符合时代特征、具有高职特色、适应地方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加强专业质量标准体系建设,首先,要完成以专业为主线的教学基本质量标准的建设。要基于行业市场调研与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完成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工作,具体规范专业的职业领域、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职业能力要求、课程结构、教学安排、教学条件等内容,为学生选择专业、学校组织专业教学与专业评估提供依据。要建立工学结合课程及相应教材、课件的质量标准,“双师型”教学团队质量标准以及实验实训基地的质量标准。其次,要完成教学主要环节质量标准的建设。要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出发,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专业设置、教材选用、课程教学(包括授课教师资格、备课、课堂讲授、辅导答疑、课程考核等环节)、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训、课程设计、校内外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毕业答辩等环节)等的质量标准,为监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依据。

2.法规制度体系

高职教育对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法律法规与教学质量保障制度上,法规制度建设是质量保障体系的根本,科学合理的法规制度与激励机制能为教学保障提供有力支撑。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有关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的法律法规,明确质量保障的组织、程序、保障对象及结果等的规定,使教育质量保障活动规范化、制度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监控应将教育投入与教学质量挂钩、招生规模与办学效益挂钩等,促使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地方政府要重视高职院校的建设与发展,统筹协调区域内的高职院校与专业布局;行业协会应建立审核评估制度,开展行业评估,形成专业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促进专业教学质量提高。(7)高职院校应重视教学质量保障制度的建设,根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特点,在学院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委员会中应邀请企业、行业和社会人员共同参加教学质量的过程管理,共同起草和审定校内外特别是校外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建立一套涵盖教、学、管等方面比较全面、系统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及各教学过程与环节的要求与规范,具有较强的约束性,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正常运行提供有力的保障。逐步形成“计划—运行—控制—反馈—改进”在内的、具有高职特色的质量管理闭环制度体系。

3.管理组织体系

教学质量保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质量标准体系与法规制度体系确定以后,必须建立健全管理组织体系,管理组织体系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高职院校应培育一支既有一定专业知识又懂高职教育理论的高素质管理队伍,由学校内部各部门单位,以及企业行业的专家参与,共同履行保障教学质量的职责,建立起“三级四方”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保障体系,以保证各项法律法规与教学质量保障制度的实施。形成由专业教研室、教学系部与学校三级教学管理组织机构,分工协作,不同的管理层次有不同的工作内容和教学质量保障监控重点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强化教学活动的规范化管理和过程监控;构建由学生、督导、教研室、系部四方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系统性的评估。这种由学校专职督导部门或教务部门统一管理的全面立体交叉督导评估组织体系,能够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进行规范化管理,对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质量进行全程监控,开展重点预防和控制,尽可能地把影响专业教学质量的各种不利因素降低到最低限度,并把构成优质教学的各种有利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使教学活动在可控状态下进行,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8)

4.教学资源体系

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包括一切可以利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是教学材料与信息的来源。教师、学生、教材是基本的教学资源,还有一些教学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等,这些属环境资源,还有教学设备、设施资源、媒体资源等。

(1)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关键。

教师是校内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首要资源,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与提高的重要因素,教师的职业素养是影响教学质量保障与提高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人才培养质量的稳定与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2)生源素质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

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来源更加复杂,导致生源之间素质存在较大差异,高职院校应针对这些差异,必须正视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现状,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求素质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对不同类型的生源分别培养、分班教学,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对部分课程实行分层教学,并实行多途径出口,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3)教学设备是质量保障体系的前提。

教学设备是职业学校实训教学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没有足够质和量的教学设备,学生的技能训练、教学质量、专业建设等便无从谈起。所以,职业学校的教学设备在数量上必须满足本专业教学的需要,购置的教学设备要考虑先进性和实用性,学校有最先进的设备,学生才能学到先进的技能,毕业生到企业后才能收到欢迎。如果没有设备保障再好的老师也是纸上谈兵,无济于事。因此,教学设备是职业学校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

5.多元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评价是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定期地开展教学质量评估是高等学校进行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通过评估可以起到鉴定、导向与激励作用。高职院校要根据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建立包括政府、学校、学生、企业在内的多元化的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价体系,多渠道科学的收集大量信息,形成对高职高专教学质量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检查与评价。

(1)打破学校与社会壁垒,关注社会评价,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高职院校不是“孤岛”,是社会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一定要放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来进行。一般来说,教育质量评价包括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缺一不可(9)。社会评价是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一个显著特点。人才质量如何,最具有发言权的是用人单位而不是学校。由于强调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都渗透着行业、企业的元素。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打破学校围墙界限,让学生、教师、企业、家长等人员共同参加到评价过程中来,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积极引进行业、企业、社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通过广泛收集来自社会及企业对人才职业能力的评价信息,力求调动行业、企业共建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的积极性,适时调整教学方案,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其培养的毕业生具有职业生涯所需的综合能力。

(2)运用多元智能理论,重视综合评价,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

多元智能理论(即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认为每个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并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组合。”(10)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要系统全面地评价学生就应该从过去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业水平逐步转向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从考查学生学到了什么逐步过渡到考查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等方面的综合考量。我们应通过多指标评价,充分发挥素质教育的育人功能,指导高职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加强自我教育,促进自身综合能力与素质的逐步提高。

(3)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强调质性评价,实现评价方法多元化。

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即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我们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应坚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这个方向,体现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创新精神的思想。对教学质量评价不能固守一种成果性的终结评价,而应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灵活设计多种考核评价方式,将各种评价指标分解“嵌入”到职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并举,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多元化。(11)

6.信息反馈体系

正确的决策依赖于可靠的信息,而可靠的信息必须经过畅通的信息网络才能获取,主要包括教师的信息反馈、学生的信息反馈和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的信息反馈。准确及时的信息反馈是质量管理的前提,通过这些信息来及时修正我们人才培养工作的偏差,促进质量的不断提高。其中,应特别关注服务对象——学生的体会和评价,他们的评教评学能及时迅速反映出教学质量中存在的问题。信息反馈是教学质量监控形成闭环的重要保证,信息的采集注重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信息反馈系统同样应该保障校内、校外两个系统。信息反馈必须沿着质量监控体系的环节、程序反向传递质量信息,形成闭环,建立起运作有效的信息处理和反馈系统。

7.质量文化体系

质量文化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灵魂,文化建设是质量保障体系的动力,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培育和发展学校的质量文化,是建立和完善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树立正确的专业教学质量保障理念。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强调实践性教学、开放式、多主体的教育,这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应建立起与之相应的开放式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树立以学校、企业和社会为教学管理主体的教学质量保障理念。另一方面,要经常开展质量意识教育,引导全体职工树立“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的思想,使全体师生员工清楚,新时期教育质量的内涵不仅仅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更要看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程度,看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等各方面的提高。只有加强对全员的质量教育,强化质量意识,建立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机制,才能最终实现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六、结语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高职院校要用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内涵和质量标准、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观构建内外结合型适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实现专业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文,2006-11-16.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7-29.

[3]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9号文,2014-5-2.

[4]杨光明.建立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思考[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5]高天虹,赵丹.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高校教学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J].高等建筑教育,2004(2).

[6]邱川弘.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原则[J].中国高教研究,2002(11).

[7]尚慧文,郭少英,王志勇.建立与完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思考[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8]徐新玉.论高职特色教育质量保障与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J].文教资料,2012(15).

[9]梁国胜.高职教育质量切忌自说自话[N].中国青年报,2013-07-22(11).

[10]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内容[E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

[11]徐新玉,王树立.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模式研究[J].中国职工教育,2014(09B).

作者:徐新玉

上一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论文下一篇:我国经济问题下公路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