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培养模式下酒店管理论文

2022-04-22

【摘要】文章提出了“应用技术型类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并以“西京学院-蓝桥学院软件订单班”教育教学实践为基础,创新性地构建了校企“双维度”合作模型。该模型核心思想为: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联合育人为途径,以专业共建为抓手,以课程联合改革为着力点。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本科培养模式下酒店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本科培养模式下酒店管理论文 篇1: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困境及冲突研究*

摘要: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中国职业院校乃至应用型本科学校引进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理念或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创新的一种体现,但是“订单式”人才培养在职业教育领域进行全面的开展或者不加研究基础上开展,他是否适合中国职业教育现状,是否能与中国的职业教育精神相匹配。这种模式倒底是一种机制的创新还是一种责任规避却没有进行深入地研究,这目前也是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实践困境及冲突所在。针对上述问题,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机制创新逻辑与职业教育精神冲突及责任规避方面进行全面剖析。

关键词:订单式;职业教育;机制创新;责任规避

文献标志码:A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指人才培养单位与相匹配的企业所进行的,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结构签订人才培养合同或协议,协议中明确规定双方利用自己所持有的资源,通过相互合作对人才实施培养,经过双方培养的人才最后到参与培养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直至就业。在国外并没有这样的直接说法,但该模式却被认为是德国“双元制”、美国“校企合作”等职业教育模式在中国的一种创新型应用。现今“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国各大职业院校乃至各应用型本科学院的普及与应用已经风生水起,俨然已经是教育创新及改革的一种新动向;被冠以校企进入了实质合作阶段,甚至已经上升到教育部的职业教育及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纲要层面;被誉为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市场化方向的重要指向及方针。但与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的广泛应用相匹较,该模式是否适应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与之想匹配的运行机制及条件是否成熟这方面的研究并没有人进行深入,简而言之,即“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否真的是一种机制创新,是否与中国的教育制度、职业教育精神相匹配并没有或者很少有相关研究,相反更多的是关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本文将从“订单式”人才培养到底是教育的机制创新还是办学机构及教育部门培养人才的责任的一种规避实质进行深入的研究及讨论。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逻辑

“订单式”人才培养在中国是一种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办学进行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而最早实行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学校是美国的辛辛那提大学;[1]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形成的校企合作的形式已日趋多元化,以日本的“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美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及英国“三明治工读”人才培养模式为代表的多元办学主体、多种合作类型的办学模式在国际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已经非常成熟及普及。[2]55-60基于此,我国各地高校也纷纷效仿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实施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尤以“订单式”合作为主要模式在我国各职业院校乃至应用型本科学院开展。

在我国关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这个词条在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进行检索,发现关于该词条多达5000多条,但经过研究分析发现大多数都是实证分析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或者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而在国外更多的研究是办学模式中运行的政府机制、职业教育中的立法体系建设及培养中各办学主体中的地位关系的研究。相对来说关于“订单班”人才培养倒底是否与中国的职业教育相匹配,倒底是人才培养机制的革新还是人才培养的一种责任归避或者“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否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传统模式的一种优化等方面的研究却寥若晨星。

(一)國内关于“订单式”人才培养现状研究

目前在我国关于订单教育的研究有两种,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关于“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及介绍,另一类是关于“订单式“人才教育的理论依索。

1 关于“订单式”人才培养实践经验的总结

目前国内明确提出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并取得一定成效的职业院校主要有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商学院、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等学职业技术院校,这一类研究主要是从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及做法进行经验推广,即围绕订单式教育的现状,如何有效实施订单式教育,实施订单式教育的效果以及实施订单式教育的校企双方教育主体的关系方面等进行研究。[3]目前通过对国内职业教育教育的订单式人才教育及校企合作班的研究发现,我国大多数职业技术教育,实行缩短在校期间的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通过填充式加入企业顶岗实习进行的人才培养方式。还有部分院校以安徽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代表的,采取校企从订单班确立后校企共同培养,即企业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在理论教学阶段企业也参与人才的培养,凸现人才培养的特色。

2 有关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理论探索

关于“订单式”教育的内涵、特征及建构的研究,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张健提出“订单教育”动作的机制和操作要领,他认为政府是促成订单教育的重要因素,认为“订单式”人才培养,是一种整合机制,通过校企共同制定“订单式”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形成校企合作的规范机制、双赢机制、互动机制、诚信机制及相应的政策法规保障机制等。[4]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刘晓欢等提出“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特征及其构建模式,认为“订单式”人才的培养的基本特征是:双方培养协议、制定双方培养计划及整合双方资源、企业参与人才质量评估及企业安排就业等。[4]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张祎等从订单班人才与普通班人才的差异进行分析认为,普通班与订单班在人才的培养方面、职业生涯目标、职业发展空间等方面存在差异。[5]还有部分学者从订单式教育的受益主体即学校、企业及学生进行需求分析,认为“订单式”人才培养是订就业、订市场需求、订质量、订个性需求。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王连英从“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性态分析,认为其由有形与无形两种方式构成,即有形的是指校企签订书面协议,明确人才的培养目标,规定学校的责任、企业投入;无形是指学校与企业针对某一专业,根据企业需求来制定计划、培养目标及用人单位与参与订单培养的学生关系。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刘小芹从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实现条件分析认为“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开展应该创造8种基本条件即企业的人才需求与支撑、学校的专业优势、信息网络及咨询机构、校内外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师队伍、课程及教材、“一教双证”教学体系和政府支持与认可。[6]

通过对我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研究文献进行研究,高职院校通过实现订单教育在我国大多数高校得到广泛认可并且已经深入开展,甚至有些院校的研究者认为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二)国内有关“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创新逻辑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机制创新在于引进了德国“双元制”、美国及日本的“校企合作”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一种先进教育理念及模式,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引进企业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设定及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采用“订单式”即经过这种培训的学员在校期间的顶岗实习及毕业实习需要到合作企业完成,甚至毕业后需要和参与培养的企业签订一至两年的就业合同的模式,这种模式通常被理解为有以下几种创新:

人才的需求市场化。学校的人才培养是基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采用定制化,学生的职业导入更科学,学生在校期间就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更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

人才职业技术能力培养定制化。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课程体系,甚至参与学院人才的培养过程。职业院校甚至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压缩学生的理论课程内容,学生参与企业的顶岗实习,通过实习迅速掌握生产技术流水线上岗位所需要的工作能力或具备服务类型企业的一线服务经历,经过“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学员能够迅速适应相应企业的岗位要求。

人才的忠诚度高。由于企业参与学校的课程内容教学,企业将企业文化从校企合作初期就植入到所授课程中,使得学员入职后对企业的忠诚度极高。

学校、企业、学员的“三赢”局面。由于企业资金投入,学院有了充裕的资金来源,学生在校期间以“奖学金”、“助学金”、顶岗期间的工资等形式获得收入;企业减少了社会上招聘人才的成本,并且获得了与企业岗位绝对匹配的人才,学员也能迅速适应企业,对企业也更具忠诚度、人才流失率大大降低等,从而形成了学校、企业、学员的“三赢”局面。

“订单式”人才模式还有一个方面的创新,就是解决了学院缺少具有企业实践能力的师资,通过“订单式”校企合作解决了学院师资紧缺,同时企业又可以为学院的老师提供实战平台;相对应的是学院也可以承担企业管理咨询及员工培训相应的工作,帮助企业解决经营管理以及生产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搭建了企业与学校的资源整合的平台。

纵观上述一系列创新,看起来的确是“订单式”人才培养开展的理由,这些也构成了众多学院在不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与企业开展“订单式”深度合作的重要原因,但是这些创新的机制的前提是这种教育模式是已经经过论证的,是建立在符合教育规律基础上的。但实际上这种模式是否合理、是否科学以及有没有违背职业教育的精神,并没有因为全国的各类职业教育的本专科学校的开展而变得理所当然。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职业教育精神冲突及责任规避辨析

订单式教育中政府、学校、企业及学生的关系等方面很少有研究者,大多数研究都是关于订单班开展的必要性或以德国的双元制、美国、日本的校企合作来分析订单班的必要性及合理性。但是对美国、德国、日本的职业教育发展的体系及与我国职业教育现状都没有清晰的情况下,盲目模仿可能会让职业教育走进“创新”的误区。本文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辨析,厘清“订单式”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的逻辑关系。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实施的前提条件辨析

本文为了论证“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国应用是否合理,对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研究分析,发现前文所述的具有国际代表性的校企合作的成功模式基于以下条件:

第一,美国、日本、德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校企深度合作是基于国家职业教育法律法规非常健全的基础上,有关于校企合作资质确定的严格规定与标准。校企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职能及所承担的任务非常清晰,在校企合作方面出现问题时有相应的法律及法规进行调整。美国职业教育的立法体系非常完善,《莫雷尔法案》、《史密斯—休士法》、《乔治-里德法》、《国防教育法》、《地区再发展法》、《人力开发培训法》、《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修订案》、《卡尔·波金斯职业教育法案》等一系列法案的颁布反应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明确了职业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各办学主体在在人才培养中相应的义务及责任等,[7]35-85,[8]而日本颁布的《产业教育振兴法》[9]、德国等各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法律体系非常完善,正是这些立体的、完善的法律构建有效地保证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相对来说,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体系还基本处于空白。

第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经费主要是由政府及民间资本构成,在职业素质人才培养方面,不是短期培训,而是注重的是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关注人才的个性,以人才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以终身培训为手段,为人才的职业岗位适应性为目标的人才培养体系。

第三,职业素质人才的培养,有着由教育部门、产业委员会等部门进行制定与审核的严格培养标准,并且由教育部门、培训主管部门、产业委员会或州议会共同制定的行业人才培养规格,校企需要根据其人才培养规格体系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而我国目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标准是由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体系及培养目标制定随意性比较大,并且双方并没有在其是否科学性进行严格的认证,而且在实施过程中并不能保证其有效性及体系完整性。

第四,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目的是以提高培养学员的职业能力为根本目标,即以社会岗位现实需求及受训者的持续能力为培养目标而不是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及岗位需求情况,学校与企业均严格按照人才的培养规格来进行培养,而不是以企业的用人标准进行培养。例如美国职业教育经历了STW(即school to work)教育运动,因其功利性,后又在基础上发展诞生了STC(School to career)教育体系。[10]STC职业教育体系强调校企合作的战略关系,更强调学员的继续教育能力的培养及后就业时代能力的发展及培育。

第五,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企业的确定及选择方面,是由教育部门、产业委员会及政府有关部门进行筛选及确定。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过程考核及监督、学员的培训学业水平评测等均是由教育部门、产业委员会等组织联合构成的第三方组织进行评价。而在国内职业院校没有建立对培养人才过程的监控、考核体系或者体系不完善,或者不是由第三方来建立,这样人才培养的质量及合格率就很难有效保证及监控。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职业教育精神冲突逻辑辨析

对照世界上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开展职业教育的前提条件,我国职业教育进行订单式教育目前条件还不成熟、目前我们国家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健全的调整职业教育中学校、企业、学员三者之间利益关系的法律体系及教育管理制度,学校、企业之间在该人才培养模式中更多的是即得利益者,而学员的利益就会受到忽视;当学校、企业、学员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问题、纠纷时,调整的法律主要还是中国的高等教育方面的法律及经济法方面的普通法律,没有形成一套与职业教育相匹配的教育管理制度及法律法规。政府及行业有关部门在职业教育的缺位,这个问题目前是中国职业教育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最需解决并导致这种模式难以成熟或者难以形成企业、学校及培训学员“三赢”的局面的关键。人才发展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不相匹配,社会发展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受到人才的发展潜能限制而难以有效地塑造,人才自身因为职业教育的功利性而难以在职业生涯发展上有效持续。

相对于国外的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职业技术教育应该与行业的发展相匹配,国外的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规模及模式有着严格的标准,而这些标准制定非常严谨,是基于工作过程分析的行业人才标准,每一种职业教育模式更关注学生的“终身教育”、“职业生涯教育”。纵观中国的“订单式”教育,基本上是类同于美国的STW(school to work)模式,而这种模式已经被认为是美国非常功利的一种教育模式而废弃,替代的是职业生源教育、技术教育及创造性教育相结合的STC(school to career)模式。[10]同时,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均是由教育主管部门、产业委员会、工会等企业组织专家来制定,而对比我国的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及方案、课程体系的制定钧是由校企合作中的学校部分老师与企业共同制定,有的甚至制定得更随意,这些课程体系的所谓特色仅是加入了企业授课或者企业实践,经调查发现90%学校的企业授课内容均以加入企业文化课程导入及顶岗实践为创新。

国外职业教育之所以这么发达,除了上述原因还有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拥有充足的经费,而这些经费均来源于政府财政、行业协会或者企业的捐赠,学员的素质考评机制是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制定,学校、企业对学员的教学水平考核也是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进行权威测定。而对于中国目前的职业教育发展,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的投入及学生缴纳的学费,对于“订单班”更是企业的直接投入,企业对于任何的投入基本是以追求回报或利润率为目的,而对于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更显得功利性,企业之所以参与学院的人才培养,首先参与“订单式”培养的学员毕业后需要与企业签订一定期限的工作合同;第二,参与“订单”的企业更关注学员是否胜任该企业的生产运营所需要的技术能力培养及学员忠诚度的培养,而忽视学员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职业生涯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后学生通过培训是否达到了行业所属素质能力测评没有统一的、科学的、可操作的标准,测评者也是由学校及企业来进行,而测评结果仅是该企业需要的人才标准,并没达到行业要求的人才标准。对于师资来说,国外发达国家的职业院校的师资必须在企业有从事多年的实践工作,而参与合作企业的培训老师更需要参加师资培训及考核,考核合格才能胜任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培训师岗位。

(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更是一种责任规避

纵观中国职业教育院校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对于企业来说,企业更愿意去完成这个使命,而这种模式也被冠上了创新之符号,使之变得合理化。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学校规避责任的一种自然显现。

职业人才培养是职业院校的核心任务,订单式人才培养是高等职业院校将人才培养任务转移由企业完成或者参与完成。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得到了华丽的转移,而企业对于人才培养任务本身能否胜任,是否有人才培养的能力都没有经过任何认证。职业院校为了增加学校学生的就业率,采取2+1制的合作办学,2年在校期间进行理论教学,1年企业顶岗实习(有部分学校是6个月),其中理论教学期间,企业会大量增加企业文化等课程教学,有效减少学校对职业人才的培养成本。这种模式表面是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实际以减少学校集中学习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程,从而达到增加订单单位的企业文化课及岗位技能课的目的,学生在校期间职业与专业素养并没有得到系统培养。正是这种实用主义的办学理念,对学生的长期职业生涯规划是极度不负责任与不利的;因此这种机制创新更多地表现出学校将人才培养任务转嫁给没有培养资质的订单合作企业来完成,而职业教育实际是一种具有社会福利功能性质的事业,而改由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来完成,这样的性质得到了彻底的改变。这本身就使“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责任变成了职业教育的混沌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仅是企业基层空缺岗位需求的补充,而非企业人才的真实储备。

“订单式”人才培养,目前主要是学院根据企业所空缺岗位数量规模、以三方主体签订订单协议,实现对参与订单的学生达到培养的目的。“订单式”教育模式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但是在这些问题并没有在该教育下得到明确,目前在中国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主要解决的是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难的问题及企业用工难的问题,而对学生具有重要的职业生涯规划导向系统没有引入,即学生就业岗位低,发展潜力不足。本文通过对目前国内大多数院校开展的“订单式”职业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研究,发现这种校企合作主要解决的是工业企业流水线的技术工人及服务产业中的一线基层服务员。企业通过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将订单人才培养过程变成赤裸裸的企业文化宣传大讲堂。学生、企业、学校三方自从签订订单后,企业参与教学过程中,人才培养由企业所授课程主要是由企業文化、岗位技能等培训构成,企业关注的是学生是否认可企业,认可企业的文化,在培养学生企业忠诚度上占了大量的课程比例,花了极大气力;这些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脱节,这种合作是不能达到的职业教育的要求即培养“厚基础、宽能力、高技能”的职业技术人才,但实际上这些岗位只需要高中生、技校生就完成可以与该岗位相匹配。

另一方面,企业关心的是学生在将来就业过程中是否能适应自己企业的能力,与其企业所提供岗位的匹配性,而不是关心学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人文素养、职业素质及社会岗位适应能力等。因而该订单式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岗位的需求,不能满足社会其他类型企业的多元人才需求。最重要的是企业更关心的是其空缺岗位的补充,而不是关心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学生的成长平台,企业关注只是学生在订单期间不违约,企业的人才培养成本相对于社会上人才的招聘成本、培训成本,订单式人才培养成本显得更有竞争力。因此,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仅是物美价廉的人才补充方式,而非真实的职业人才储备。

订单式人才培养参与企业的参差不齐,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难以得到掌控。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企业高度参与的过程,而企业参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才的补充。而目前市场上部分专业职业技术人才供不应求,尤其是不能给职业技能人才提供合适岗位或合适薪金的企业。与之相对应的就业是高校的永恒主题,更重要的是给缺少创新的高等职业教育注入一针强心剂,因而全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纷纷加入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阵列。这就实现了所谓的“三赢”局面,解决了职业院校的创新问题、企业的人才招聘问题及学生就业问题。而实际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互动企业参差不齐,学生的就业质量不高、发展平台受限。

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参与三方一旦确立合作,由于参与订单班式人才培养的企业兼职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缺少教师岗位需要的基本素质,在授课技巧及理论水平等方面很难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培养效果更是难以掌控,与此同时,学校对企业兼职培训师的考核更难以进行。

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得到高速发展,各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模式方面不断创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被作为一种创新的模式在各高校得到了迅速推广及应用,其实是学校在规避或者转移其对学员教育和培训的责任改由企业进行承担,而这种转移却没有充分考虑影响到学生职业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及学员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杜利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理论及实证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2007.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世界职业技术教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3]孟缊华高职“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2006.

[4]张健订单教育运作的内在机制与操作要领[J].职业技术教育,2004(25):17-18.

[5]张祎 “订单班”式酒店管理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华东经济管理,2012(02):126-129.

[6]刘小芹 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和实施效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33)181-182.

[7]袁衍喜,张维平当代美国教育改革与教育立法[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8]张建党美国职业教育的立法与职业教育[D].保定:河北大学教育学院,2004.

[9]王君丽日本现代职业教育立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07.

[10]付雪凌STC:21世纪美国职业技术教育走向[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5.

A Study on the Practical Difficulty and Conflict of “Ordertyp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TongDengfeng

(Anhu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efei 230011, Anhui, China)

(责任编辑:邓泽辉)

作者:童登峰

本科培养模式下酒店管理论文 篇2:

“双维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摘要】文章提出了“应用技术型类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并以“西京学院-蓝桥学院软件订单班”教育教学实践为基础,创新性地构建了校企“双维度”合作模型。该模型核心思想为: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联合育人为途径,以专业共建为抓手,以课程联合改革为着力点。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 ;类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基金项目】校级教改课题创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多维度”校企合作模式,项目编号:JGGH1602;校级教改课题“《信息系统与网络安全》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课程建设”,项目编号:XJYJ1619;校级精品课程《信息系统与网络安全》,项目编号:2017-YJPK-1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等教育提出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学科结构,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模,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从而办出特色。” “订单式”人才培养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模式,在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促进学生就业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现状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用人单位对人才提出具体的目标和要求,校企双方通过合作方式把学生培养成企业需要的“定制式”人才[1]。该模式已被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实践证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提高办学效益的好模式。在我国,“订单式”培养模式被高职院校证明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好经验,但在本科院校中实践订单式教学模式的较少[2]。

部分本科院校尝试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石海信等在《地方本科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证研究》中研究“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构建”时指出:地方本科院校必须探索一条集传统本科教育和高职订单式教育二者优势、摒弃二者劣势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并以钦州学院“嘉华班”为例,作如下有益尝试:①变企业订单培养为行业订单培养;②变封闭式人才培养方案为开放式人才培养方案;变单一专业教师为“双师型”教师[3]。怀化学院提出了构建“基础+模块+实践”分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在研究“地方本科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策略”时,从构建合适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双师型教学队伍和加强订单班学生管理与教育等三个方面展开阐述[4]。武汉大学近年来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长江电力集团合作,在核工程与核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與自动化专业开展了“订单式”人才培养[5]。湖南文理学院与深圳五洲宾馆共同组建“深圳五洲班”,对酒店管理专业部分学生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6]。

二、传统“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一)人才培养技能化

传统“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其特点是针对性过强,以就业为导向,专注于单一岗位的技能培养,淡化原理讲授,适合于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因此该模式可以称之为“技能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新建本科高校要着力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即能够适应多个相关岗位之间的迁移,具备职业发展的基础和后劲。因此,新建本科院校需要探索新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二)人才培养短视化

传统“订单式”人才培养,要求高等院校与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协议,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这种模式往往缺乏前瞻性,特别在经济社会快速转型的今天,企业人才需求不断发生变化,过早确定就业方向和岗位往往不能很好地适应人才市场的变化,一旦遇到企业毁约,则对学生就业造成严重影响。

(三)校企合作模式单一化

传统“订单式”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以联合培养为途径,校企合作模式单一,忽略了对合作企业资源的深度挖掘,忽视了校企多元化合作。高校专业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因此专业建设一定是教育教学的落脚点。专业建设不但要紧密围绕并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还要彰显时代发展新特征。近几年,教育技术快速发展,微课、慕课等线上教育如火如荼,教学模式发展多元化;高校竞赛育人、创业育人等助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助推我国由人力大国向智力大国转型。因此,校企多元化合作模式值得探索。

三、创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立足于西京学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定位,结合学院“一体多翼”人才培养模式[7],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应用技术型类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定义如下:由高校和具有招聘意向的企业合作,不签订就业协议,校企双方共同遴选一批学生,利用高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由校企双方根据行业人才需求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强化培训,达到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充分体现行业人才需求,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目的。

以“西京学院-蓝桥学院软件订单班”教学实践为例,校企联合制定了“大数据与云计算”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校内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协同实施教学计划,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进阶式培养,保证能力提升不断线。针对专业教育,高校与合作企业的分工如表1所示。

四、探索“双维度”校企合作模式

本文探索“双维度”校企合作模式,从校企深度合作、联合育人,以及校企资源整合、合作多元化两个维度构建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一)纵向维度:校企深度合作,联合育人

建立校企合作、联合育人机构。从人才培养规格确定、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改革三个层面,逐层深入,联合育人。在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前提下,联合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制定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和专业教育实践体系,改革专业课程,并协同教育教学。

實践案例:“西京学院-蓝桥学院软件订单班”。目前本次订单班26名学生已经全部就业,其中大部分学生成功入职上市公司、国有企业等软件百强企业。

(二)横向维度:校企资源整合,合作方式多元化

以专业课程改革为核心,从“制定课程标准”→“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三个阶段,与订单班企业进行多元化合作。具体包括:围绕课程目标,制定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知识点和技能要求;围绕课程内容,校企联合制作多媒体课件、编写讲义、出版教材等,共建线上教学资源,如精品资源共享课、微课等;围绕教育模式,合作竞赛育人、创业育人等。

本文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联合育人为途径,以专业共建为抓手,以课程联合改革为着力点,创新性地构建了校企合作二维模型,并指导“西京学院-蓝桥学院软件订单班”教育教学实践。该订单班是广义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充分调动各方社会力量,特别是行业专家和企事业单位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使人才培养的质量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冯俊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难点与对策[J].品牌 (下半月) ,2015 (06) :166-167.

[2]蔡志奇.应用型本科教育“类订单式”培养模式探析[J].实践技术与管理,2014,31(05):191-194.

[3]石海信,李尚平,陆安山.地方本科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证研究[J].高教论坛,2012(10):39-43.

[4]刘海力,谢常青.地方本科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2015,34(09):113-115.

[5]李汉宁,王微,陈定.本科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9(23):48-49.

[6]周兴,黄佳.地方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方向“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湖南农机,2012,39(07):210-212.

[7]Haisheng Deng,Hui Zhang.Research and Reform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the Technology Oriented Talents[A].ERMI 2015,Thailand[C].2015(09):5-6.

作者:邓海生

本科培养模式下酒店管理论文 篇3:

商科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摘 要]“ 十二五”期间,自治区重点推进现代物流业、商贸业等十大大服务业发展。但是,自治区现代服务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却严重短缺。为此,立足现代服务业,构建体现专业特色的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内涵建设,必然是服务自治区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商科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自治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高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商贸服务业、旅游业、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因此,立足现代服务业,构建体现专业特色的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内涵建设,是服务自治区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

1 商科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与目标定位

商科作为专门研究营利性活动及其管理的学科,是适应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国际经济一体化需要的重要学科,也是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之一。商科类高职包括会计、市场营销、酒店管理、连锁经营、金融与证券、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等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要求和规律,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等方面应具有鲜明的商科类专业特色。

1.1 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与其他类别专业相比,商科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除具备“教、学、做一体”的基本要求外,还具有以下明显特点:

(1)学生以现代服务业为就业面向。商科类高职人才培养主要面向现代服务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学生通过专业服务与各种类型的消费者打交道,会涉及各类人群,除了具备日常业务处理和管理能力外,还应具有服务行业所必需的良好职业素养、沟通与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应变能力。

(2)学生以管理和专业服务为工作内容。管理和专业服务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工作,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工作行为的能动性更强。

(3)学生以社会群体为工作对象。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多依赖人际关系而建立,必须深入社会、企业进行实践教学,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

(4)学生以经济核算、物品流转为工作形式。学生要有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

(5)人才培养以服务自治区经济为出发点。学生要立足自治区现代服务业,重点服务现代商贸业、物流业、旅游业、信息服务业等。

1.2 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定位

鉴于以上特点,商科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目标定位是培养具有现代商人头脑和文化素养,能操作、会经营、懂管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并体现以下目标要求:

(1)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自治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需要。把握相应技术领域的变化状况和发展趋势,选择专业服务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按照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确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2)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带动专业建设。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为开展产学结合提供基础。积极创造条件,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订单培养”等形式,探索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强化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3)体现专业特色,实现应用性和针对性的有机结合。各专业对理论、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体系、结构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专业设置的应用性和针对性。

(4)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实现“岗课证赛”融通。课程设置将工作岗位、职业资格证书、技能比赛有机结合起来,教学内容要与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资格制度相适应,把“双证书”制度纳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2 商科类高职人才培养典型模式

2013年,在自治区34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中,设置商科类专业的院校有33所,占2013年自治区招生计划总人数的26.89%,在自治区高职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我院已成为自治区开设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最多(占专业总数的76%)、在校生规模最大、专业与产业对接优势明显、办学历史悠久的自治区商科类高职院校。

我院商科类专业在本团队的引领下,以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人才的需求为依据,借鉴推行国内外多样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从学院层面确立“多方位、全过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以行业确定专业、以职业指导课业、以学业促进就业,实现“全过程”的工学结合,从学生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实现“多方位”的人才培养。通过“全过程”与“多方位”的紧密结合,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入,鼓励各教学单位根据各自专业的特色探索多样化的工学结合形式,创立了许多具有商科特色的典型模式,包括订单培养(如会计专业“用友冠名班”)、顶岗实习(如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工学交替(如酒店管理专业)、项目导向(如室内设计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岗课证赛”融通(学院所有专业)、集团化(学院所有专业)、中外合作(如国际教育学院各专业)等。

3 商科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成效

3.1 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成果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既是高职教育基本问题,也是高职教育基本改革的关键问题。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只有定位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类型上,才能有正确的逻辑起点。2008年以来,本团队成员先后申报完成各级各类相关研究课7项,对近年来商科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分析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探讨它的内涵、外延、构成要素及其特点,为学院逐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奠定了良好基础。

3.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成效

3.2.1 “岗课证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岗课证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岗”即工作岗位,体现企业对人才需求的针对性;“课”是即课程体系,依据工作岗位设置核心课程;“证”即证书,包括了学历证书、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等,体现学生知识与技能水平;“赛”即技能比赛,它是衡量专业技能、检验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构建“岗课证赛”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社会对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为导向,以相关职业证书所对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为标准,以各级各类技能比赛为平台,以全方位递进式的课程教学为重点。2012年各专业将职业素质证书(普通话二乙、英语B级、计算机应用能力)、职业资格证书(每个专业设一个必持专业资格证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2013年将“岗课证赛”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列为示范校建设项目。2014年该项目获自治区高校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3.2.2 “集团化”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进一步深化学院办学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于2010年10月牵头组建了自治区首家职教集团——内蒙古商贸职业教育集团。集团现有理事单位122家,其中:行业协会12家,企事业单位100家,中高职院校10家。集团成立三年多来,先后召开了集团理事大会和常务理事会议,内部治理结构逐步完善。制订实施了集团内部运行管理方案和八项工作计划,集团运行稳步推进,集团化办学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做大做强商贸职业教育集团,加强校政、校企、校校合作,产学合作作用明显。

3.2.3 “企业冠名”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通过多种培养方式进一步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实现“学生毕业有工作、企业发展有人才、学院办学有生源”的多赢目标。2011年,学院会计专业在进行认真调研、充分协商与沟通的基础上,与用友新道科技有限公司开始合作共建校企合作“冠名班”。学院会计专业是自治区品牌专业,是“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项目,专业积淀较为深厚,是学院设置最早、师资力量最强、投入最大,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重点建设专业之一。用友软件股份是中国最大的ERP软件提供商,是中国最大的院校实训教育解决方案与服务供应商。在校企合作、专业建设上发挥在内蒙古地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为满足国家经济战略、地区发展规划、信息化企业人才培养以及学校专业建设、学生就业提升等多个层面的需求,充分利用商贸职业学院和用友公司双方的资源优势,以校企联合招收会计电算化专业用有冠名班的形式,开展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办学项目,实现共赢。主要成效有:①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纳入《阳光心态》《时间管理》《有效沟通和人力关系拓展》《捍卫尊严》《高EQ与职业发展》《ERP沙盘实训》等企业课程。③教学特色。冠名班学生在校期间既要学习专业课程又要学习企业课程。企业课程则由用友公司聘请的有关专家与专业讲师采用公开课、观摩课和体验课的形式完成。④实习与就业。冠名班采用“2+1”模式。冠名班学生毕业时,经考核合格,由用友公司负责安排到用友及用友服务的相关客户企业就业。这使得学生的实习与就业得到了保障,同时也大大提升了专业对口率。

3.2.4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主要在物流管理、连锁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技术等12个专业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人才培养标准与岗位能力标准相结合、师资专职队伍与企业员工兼职队伍相结合、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相结合。在实践教学管理方面要重视实践性教学过程的控制和管理,制定实践教学的评价标准和管理办法,加强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制度建设,鼓励教师勇于实践,开拓创新。在教学质量管理方面要完善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改革考核和评价方法,努力实现评价成绩过程化、评价方式多样化和评价主体多元化,以期达到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目的。学院制订实施了一系列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均配有专职实训指导教师、专职辅导员参与学生实训实习管理;校外实训除配备校内专任教师外,还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指导教师,共同承担学生实训实习指导工作。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教育教学育人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3.2.5 “中外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与国外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与管理模式。2007年学院与英国桑德兰城市学院联合开展高职教育项目;开设国际会计、国际酒店等5个专业。该项目专业课程引进英国高职教育模式,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学习评定标准,双语授课,并由英方桑德兰城市学院委派教师来华执教;顺利完成所开课程学习及通过考试的学生,将会获取英国桑德兰城市学院颁发的与英国本土学历一致的专科文凭,该文凭被英联邦国家所认可。

中英合作专科项目严格教学质量管理,所有课程均按照英国职业教育标准进行:《Managing Financial Resources and Decisions(财务资源管理与决策)》、《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Business Law(组织行为学/商法)》、《Business Strategy(商务战略)》、《Business DecisionMaking Study Skills(商务决策)》、《Management Accounting(财务管理)》等课程。目前,该项目在校生635人,累计有508名毕业生获得了中英双方颁发的毕业证书,其中5人出国留学深造。几年来,学院借鉴了桑德兰城市学院严谨的教学监审、外审制度,在中国国际教育年会上,做了题为《职业教育的国际化特色与启示》的经验交流。

五年来,项目团队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全面贯彻落实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与2008年相比,学院在办学规模、实验实训条件、师资队伍、课程建设、科研工作等方面变化显著。

参考文献:

[1]张福堂.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刍议[J].商场现代化,2011,1(1).

[2]朱盛萍.基于“岗课证赛”四融通的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3,2(25).

[3]曾令奇,张希胜.我国高等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2006,5(10).

[4]百度文库.泉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E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MebI_Ut69cOD5azk64je8Gu9XTei8R-hplFQ2Ly-y5MjaONlOFRQdx9Vy-pI-UPDwsiD9yboQKNI-FsHmIigQq4qCrNQuFfIffM7kNQpmt3.

[5]翁代云,彭勇,蒋丽华,等.微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J].机械职业教育,2008,8(15).

[6]薛彩龙.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教育模式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8,5(1).

作者:徐恒山 丁明利 李占平

上一篇:关于质量问题的会计信息论文下一篇:观察类社会舆论语言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