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2022-04-21

摘要: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加深,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外语专业人才的需要。本文从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时代内涵和特征出发,以外语人才需求的趋势和外语人才培养的自身规律为基础对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致力于构建以适应经济发展为培养目标的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篇1: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 要:“双一流”建设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支撑。“双一流”建设对外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应着眼世界、立足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北京外国语大学着眼“双一流”建设,积极探索复合型、复语型、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包括改革人才选拔机制,培养国家战略急需的非通用语种人才,搭建多语种、跨学科、跨文化人才培养平台,搭建面向国内外一流大学、学科、导师的联合培养体系,探索国家急需的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關键词:双一流;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双一流”建设的背景意义和深刻内涵

1.背景和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日趋加快,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世界多极化和文化多样化更趋明显,东西方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世界各国的国际分工和合作越来越密切,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15年,在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5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由国务院印发的总体方案中提出,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21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支撑。现代高等教育与国运兴衰、民族振兴越来越紧密相连,凡是世界上国力强盛的国家,都有若干一流大学和学科作为重要支撑。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对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还有待提高,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高校在综合实力、学科水平、国际影响力、办学体制机制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加快建设若干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国家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强烈需求,也是中国在全球范围内提升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主动战略选择。

2.深刻内涵

“双一流”建设需要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强调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这要求高等教育加强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外语人才的培养也应扎根中国大地,夯实中国文化的深厚根基,奠定中国情怀的长远基础。

“双一流”建设注重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一些世界一流大学一直维持较小规模,但却以鲜明的特色办出一流水平的教育,如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以外语人才培养为主的高校,在学校规模和学科综合实力上都无法与综合性大学相比,但可以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以其鲜明的特色、小而精的高质量在某些学科领域争创世界一流。

“双一流”建设应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同时,“双一流”建设还注重扶持特殊需求,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具备鲜明特色且无可替代的学科或领域予以扶持。外语人才培养也应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特别是在培养国家战略急需的紧缺人才方面发挥独特作用,如培养“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急需的非通用语种人才,打造特色鲜明且无可替代的特色一流学科或领域。

“双一流”建设对外语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人才培养是“双一流”建设的关键。一流大学建设、一流学科建设的根本要落实到人才培养上,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对外语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应着眼世界、立足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

1.为维护世界语言和文化多样性培养跨文化沟通的使者

全球化背景下,一些弱势或濒危语言面临消亡,而一种语言的消失使其所承载的丰富民族文化也随之消亡,尊重和维护世界不同国家、地区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并在此基础上加强跨文化沟通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应对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和环境的全球性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发现,在全世界现存的六千多种语言中,大约两千五百种语言濒临灭绝[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台的文件《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指出,“语言多样性是人类最重要的遗产。每一种语言都蕴涵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智慧,任何一种语言的消亡都将是整个人类的损失。”[2]因此,为维护世界语言和文化多样性培养跨文化沟通的使者,应当成为“双一流”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这意味着不仅需要培养英语等通用语种人才,而且也需要培养紧缺的非通用语种人才。

2.为中国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输送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

当前,随着综合国力稳步提升,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需要更多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对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作为世界上迅速崛起的大国,我国在国际事务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尽管我国参与了许多国际组织,目前我国在重要国际组织中的职员数量,尤其是高级别职员的数量,还远未达到理想的比例,这与我们的大国地位和综合国力很不相称,需要培养更多国际组织需要的人才。中国“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更多精通外语、了解对象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体制,通晓国际规则、能够传播中国声音的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

3.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急需的高端复合型外语人才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经济和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创新水平和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数量,缺乏相应专业知识背景的外语人才难以胜任工作。因此,只有既具有外语知识又拥有相当宽广的知识面、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才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一带一路”的深度融合与合作,政府间的人文交流和项目决策与谈判,我国与被投资国都需要高端复合型外语人才,我国由于缺少懂外语的法律人才、金融人才和区域研究人才,在海外并购中失败的例子并不少见。[3]目前,我国的高端复合型外语人才还十分缺乏,亟须加强培养。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外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

为满足“双一流”建设对外语人才的新要求,亟须探索外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北京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学校)作为国内历史悠久、教授语种最多、办学层次齐全的外国语大学,2017年9月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学校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为办学目标,主动服务中国“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建设、中外人文交流机制构建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建设“外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带动学校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积极探索复合型、复语型、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致力于培養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精通外语、通晓国际规则、能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的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

1.改革人才选拔机制

人才选拔机制作为人才培养的入口,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外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改革人才选拔机制,选拔出具有外语特长、创新潜质和良好综合素质的人才。经教育部批准,2016年3月,学校在本科招生环节启动了综合评价录取招生。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采取综合评价招生录取方式。录取原则为依据学生的统一高考成绩、能力测试成绩,以当地高考满分值按7∶3的比例加总后形成综合评价成绩,从高到低录取考生。综合评价录取旨在招收一批具有坚定爱国主义信念,外语学习能力强、中文功底好、对外语学习有浓厚兴趣,对区域国别和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趋势持续关注的学生。学校希望通过对这一招生模式的实践和探索,为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培养和储备一批外语拔尖创新人才。

2.培养国家战略急需的非通用语种人才

随着我国国家利益的拓展和延伸,对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非通用语高端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一方面,新型的外语人才必须是适应国家利益深化需要的与一定专业相结合的复合型高端人才;另一方面,外语人才的语种覆盖面需要与国家利益在地理空间上的扩展相适应,特别是要覆盖到那些新的重大利益区。学校积极响应中国“走出去”“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需求,大力推动非通用语种建设,培养国家战略急需的复合型、复语型非通用语种人才,为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贡献力量。截至2017年,学校共开设83个外语本科专业,涉及84个语种,是国内开设外语语种最多的高校,包括76个非通用语专业(含77种外语非通用语),其中33个为全国唯一专业点。学校的语种布局及开设数量已跻身世界同类高校前列,部分语种群建设居世界领先水平。到2020年,学校将基本开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使用的官方语言,语种数量将超过一百种,实现与中国建交国家官方语言教学和区域研究的全覆盖。从国家战略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角度出发,学校创建了“非通用语+通用语+专业方向”和“非通用语(小)+非通用语(中)+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复语型、复合型、高层次非通用语种人才。学校实施亚非地区研究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开设欧洲非通用语师资储备班,选送优秀学生前往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等名校进行深造,为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储备师资。

3.搭建多语种、跨学科、跨文化人才培养平台

由于外语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具备多种外语能力,并在学习外语的同时掌握专业知识,因而亟须打破院系、专业壁垒,搭建跨语种、跨学科、跨文化人才培养平台。北京外国语大学立足于“拓宽基础、多元培养、打破壁垒、促进融合”的基本原则,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多语种、跨学科、跨文化人才培养平台,建立跨院系选课机制,改进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在最新修订的“2016年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首次在专业课程中设置了12学分的学科方向课程,提供了10个学科方向模块课程供学生选修,并开设四十余门第三外语平台课程。同时,学校大力建设新生研讨课,聘请各学科领域知名教授、学者为大一新生开课。启动“北外特色经典阅读计划”,从2017-2018学年开始面向全校本科生推出《北外读本》,作为礼物赠送给全体2017级学生。从2016年春季学期起,学校整合了全校语言学、翻译学学科的师资力量和优质学术资源,重点建设了一批语言学、翻译学专业研究生全校通开必修课,课程通过模块化设计,以“课堂教学+集中讲座”的形式,创新了教学内容和方式,打破了院系壁垒,盘活了校内资源,对拓展研究生知识体系,带动全校研究生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4.搭建面向国内外一流大学、学科、导师的联合培养体系

搭建国内外联合培养平台,可以为学校培养外语拔尖创新人才营造更广阔的空间,对于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国际交流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始终肩负着把中国介绍给世界,把世界介绍给中国的光荣使命,与世界上87个国家的四百多所高校签署了校际交流协议,与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俄罗斯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等国外著名院校建立了实质性的合作关系,联合开展人才培养。2017年4月,学校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合作建立国际研究生院,合作开展双硕士、双博士学位项目,实现研究生联合培养,共享师资及学术、教学资源。学校鼓励研究生积极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出国留学项目,遴选优秀硕士、博士研究生赴国外一流大学深造并开展课题研究。学校联合全球16个国家的30所高校成立全球外国语大学联盟,成员高校覆盖了“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和地区,通过合作办学、专业共建、联合培养等方式,加强跨学科、复语型、复合型人才培养。

5.探索国家急需的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如国际组织人才、高级翻译人才等,要求人才具备多种语言能力和多种专业知识,无法在传统的培养模式中完成,需要对原有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自2010年起,学校实施了“国际化战略人才培养计划”,力求通过实施“精品战略”,构筑“高原山峰”人才培养模式。截止到2016年,该计划共遴选了364名学生,拓展到学校全部9个外语院系,涵括所有本科招生的外语专业。在“国际化战略人才培养计划”的基础上,2017年学校试点建立了北外学院,希望真正打通院系、专业壁垒,变革本科教育组织模式,强化通识教育、外语和专业教育,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术能力,为学生成长提供多元发展的通道,培养融通中外文明的引领者。在2011年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探索国际组织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2017年学校成立了国际组织学院,打破传统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界限,创建“英法双语+专业方向”“英语+其他联合国工作语言+专业方向”“英语+非通用语+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和储备一批服务国家战略、国际组织急需,掌握并擅于运用国际规则,具有多语种语言技能、突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跨学科知识的高端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宝印.科学谋划 创新推进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J].中国高等教育,2017(19):30-36.

[2]文秋芳.“一带一路”语言人才的培养[J].语言战略研究,2016(2):26-32.

[3]金林.濒危语言的现状与抢救[N].南方周末,2011-05-27(26).

[4]孙宏开.拯救濒危语言 保护语言多样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5-07(4).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责任编辑:翟 迪]

作者:杨建国 崔玉晶

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篇2:

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要: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加深,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外语专业人才的需要。本文从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时代内涵和特征出发,以外语人才需求的趋势和外语人才培养的自身规律为基础对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致力于构建以适应经济发展为培养目标的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18.093

国际间的交流和交往日趋紧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对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仅具有单一的外语技能的人才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时代需要复合应用型的外语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在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进一步的探索。本文从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时代内涵和特征出发,以外语人才需求的趋势和外语人才培养的自身规律为基础对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致力于构建以适应经济发展为培养目标的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1.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时代内涵和特征

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指“具有复合型和综合性的技术(包括理论和技术。有技术或操作技术方面的经验,等),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专业的社会实践,结合生产和社会实践,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是一个精通外语和外语等专业或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人。

在专业知识方面,复合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应该具有扎实的英语专业的基础知识,还要求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高等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深厚的文化知识,在熟练掌握英语的基础上做到英语的合理运用,主要包括在翻译、教学和管理研究方面工作的学科知识,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

2.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对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教育主要是应试教育,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差。在这样的背景下,外语专业的毕业生也不例外,外语专业的毕业生在工作实践中,口语表达不流利,外语综合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外语专业毕业生的表现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外语教育到底存在哪些问题。

我国实行的是应试教育体制,高等院校外语教师一般只注重完成人才培养计划中的课程,不太注重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外語专业学生一般只完成外语专业课程,很少学习其他学科,外语水平也只是停留在进行普通日常交流的水平,很难将外语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工作实践中。传统外语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背诵和记忆,教学手段和方法陈旧,没有与时俱进。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背诵英语单词和语法,进行大量的英语阅读,外语考试层层过关,但是收效却甚微。大多数外语专业学生不能流利地用外语进行交流,外语成了“哑巴外语”,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

我国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待重新定位,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育都把外语当作一门学科来对待,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不高。外语教育应该把外语当作一门工具去对待,应该加强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让学生把学到的外语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工作中,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水平。

3.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课程的学习,英语专业的学生知识面狭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较弱,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有待提高。为适应社会对外语专业人才的需要,高等院校应改变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多元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3.1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培养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根本途径。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首先对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学科方向明确、体系合理、结构优化的课程体系模块。要培养复合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就要改革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使学生不仅具备过硬的外语专业基本功,还能将外语专业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掌握外语这样一门工具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外语专业的基础和应用课程、理论和实践课程、选修和必修课程进行优化组合。外语专业学生除了学习好外语专业的基础课和理论课,还要辅修一些选修课,例如旅游英语和商务英语等课程,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外语专业的学生在高年级时,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外语专业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提高外语应用能力。

3.2创新教学方法

学生是外语教学活动的主体,以往的外语教学往往是教师占主导地位,教师在外语课堂教学中满堂灌,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今后的外语教学中,应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由过去的注重教师教学转向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身需求。鼓励学生在外语课堂中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反思性学习,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其次,在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在一、二年级强化基本功,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译基本语言技能和语音、语法、词汇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高年级阶段突出专业方向和技能,开设翻译、商务等专业方向的课程除了加强课程建设,高等院校还应积极改善外语专业学生的外语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

外语专业的教学应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主动探索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外语教学环境,探索外语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

3.3加强教师双师型队伍建设

要培养应用型的外语专业人才离不开教师的培养,教师自身应该加强实践锻炼,增强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适应社会的需求,实现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强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外语专业教师教学水平的根本。我们不仅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还要注重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只有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提高了,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质量教学效果的保证。一方面,高等院校应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定期到基层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熟悉企事业单位的运作环节,加强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高等院校还应鼓励外语教师从事与外语相关的导游和翻译等工作,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在职称评定方面,给予双师型教师适当的奖励。

3.4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要培养复合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是重要的途径。高等院校应积极与各企事业单位合作,为学生开辟实训基地,学生通过在实训基地的锻炼,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理论知识需要从实践中回归实践,社会实践是外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的实践可以检验知识,发现自己的缺点,成为理论研究的动力。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讲,可以及时发现理论在实践中是否脱节,是否需要制定课程设置和及时修改人才培养计划,切实开展教学改革。社会实践是外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4.结语

培养复合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不仅要掌握全面扎实的外语基本知识,还要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把英语专业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复合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是我国本科院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高等院校外语专业教师在了解社会对外语专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改进课程建设,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既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又受社会欢迎和认可,基础扎实,综合能力高,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

作者:周伟

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篇3:

东盟—中国合作下广西财经类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 要:本文在对部分原广西商专英语专业毕业生的从业情况调研报告的基础上,了解毕业生们实际工作中英语的应用情况和社会的需求,提出广西财经类复合应用型本科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及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东盟—中国合作;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文献标识码]A

Key words: ASEAN-China cooperation, foreign language personnel, education model

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到来,中国加入WTO,英语已经成为国际经济与文化交流的世界语言。对外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必然需要大量能熟练掌握外语语言能力的从事国际经贸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广西南宁的决定,以及自治区党委、政府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和广西与东盟构建“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对外语人才,尤其是广西财经类英语高级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地方高校,我们之前培养的外语类人才就业状况和他们外语运用的情况如何?社会相关行业对外语人才有什么样的需求?我们又该如何应市场的需求培养和储备财经类外语人才?这些都是广西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头等大事。

2. 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定义

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是在2000年4月由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首次提出,该大纲确定了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大纲》颁布后,很多学者专家对如何搞好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不管专家们的看法如何不同,但大家都一致同意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应该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1) 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即语音、语调正确;词法、句法、章法规范,词汇表达得体,听、说、写、译等实际运用能力熟练。这是本专业的本质所在;

(2) 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本专业的语言知识,如语言国家的概况、语言的实质、语言的文体等;

(3) 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指除外语专业知识以外的某一专业知识,如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这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方面;

(4) 较强的创新能力:指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外语专业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5) 一定的适用能力:指能够从事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交际能力、协作能力、适应工作的能力、组织能力等。

西安外国语学院的杜瑞清(1997:33-36)在界定复合型外语人才时说:“复合型外语人才指既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的各种技能,懂得该门外国语基本知识,也具有其它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专多能的人才。对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解释大致有两种:(1) 复合是学科间的复合、交融和渗透,复合的模式有:“英语+专业知识”、“英语+专业方向”、“英语+专业”等;(2) 复合是指各种素质的融合,其中包括思想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文秋芳,2002:12-17)

3. 我校英语专业毕业生英语的应用情况

我校自1994年开设商务英语专业(专科)以来,十多年间培养了八百多名毕业生。为了了解这些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在工作中对外语的运用情况,我们对历届毕业生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尤其是针对那些占统计人数74%的毕业后从事与外语相关工作的学生。从他们反馈的信息来看,大部分(67%)认为自己的英语水平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原因是听、说、读、写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23%-44%);同时,他们也对大学教学的收获与不足作了总结。

大部分(60%)学生承认提高了自我学习的能力,也有26%-38%的学生认为各方面的训练如听力、翻译、交际能力等不足;最后,大部分(64%)认为英语教学应该加强基础技能(听、说、读、写、译等)的培养,51%学生认为应加强相关专业知识(如国际贸易、涉外旅游等)的学习;44%学生则认为应加强跨文化交际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李劼全、陈玉莲,2006:102-104)为此,李劼全和陈玉莲提出了改革课程设置、加强相关专业知识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和改进教学手段等建议。

以上调查说明随着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不再是单纯掌握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而且还要掌握并运用相关专业知识。这些都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财经类院校,如何利用好财经类专业的优势资源搞好“语言+专业”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问题。

4. 广西财经类复合应用型本科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4.1 人才培养模式

复合应用型本科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是本世纪众多高等院校努力探讨的一个课题,我国理工院校探讨过五种办学模式,即:(1)开设辅修或选修课程;(2)实行“主辅修制”;(3)开办“作为第二专业的英语专业”的办学模式;(4)“3+2”或“2+2”办学模式;(5)面向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作为辅修课程的英语专业课。(秦秀白、吴古华,1999:10-14)

南佐民(2005:42-45)两度探讨了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学科研究问题。他先提出英语专业现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主要来自社会需求和市场的拉动,而缺乏学科发展的促动力。他然后指出外语学科的研究范式是一种开放性的学科体系,它以传统的语言文学研究为内涵,以交叉学科研究为外延,以国际化、国别化,以及涉及经济文化交流及商务操作问题研究为特色。(南佐民、范谊,2007:2-8)这些看法,都大大肯定了外语类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社会必要性和学科必要性。

“英语+专业”方向课程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在一些高校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英语学院于1989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实施英语+商务倾向的办学方案,十多年来,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功底扎实的英语,又掌握了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与技能,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郭桂杭,2004:88-90)2007年教育部批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成立了第一个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同时也出台了相应专业建设规划、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为复合型外语人才指明了方向。

根据各兄弟院校的理论和实践,并结合广西地理、人文、经济发展等特点,我们提出以下三种广西财经类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4.1.1 商务英语专业

商务英语是“商务+英语”的复合,商务指围绕贸易、投资开展的各类经济、公务和社会活动,具体包括贸易、金融、营销、法律、新闻、海事、外事等。因此,本专业应定位在培养立足于英语专业学科基础、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和服务于大商务的应用型高级外语专门人才。

根据财经类专业优势及师资情况,我们可以先把商务定位于某一种比较成熟而有优势的专业,如在广西财经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就先把商务的范围定在国际贸易,今后再把商务的范畴扩大到营销、会计、金融等财经类专业。但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开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两个专业的简单复合。根据交叉复合型专业的学科特征,该专业虽然为“商务+英语”专业,但却不是两专业1:1的复合,而是英语专业课程占60-70%,商务专业课程占30-40%。而目前这样的复合专业在全国只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获得批准开设,而其它很多院校还处在英语专业(商务方向)阶段,要想开设商务英语专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该专业的开设为复合型外语专业开辟了一条新的路线,为财经类外语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4.1.2 专业主修+英语辅修

复合型人才强调的复合并不是两种专业课程上的简单拼凑,而是要求达到两种专业要求的能力。首先,“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对语言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随着英语教育的提前普及化,很多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已经拥有相当高的英语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在各专业二年级下学期,在学生自愿申请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的语言测试选拔出英语能力较强的学生选择英语作为辅修专业学习,辅修专业主要增加英语文化知识课以及跨文化交际知识;另外,三四年级的部分专业课程采用双语教学进行授课,双语教授专业课程的比例逐年提高。这类办学在全国很多高校中已经得到较好的发展。

4.1.3 国外合作办学模式

国外合作办学根据专业和层次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模式,但目标基本是一致的。可以先通过中方师资加强学生的语言基础训练,其次是中外方教师联合进行语言及专业基础的培养,使学生在国内语言和专业都达到一定的基础,然后再出国进行专业深造。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在语言和专业方面真正做到很好的复合。广西财经学院目前已经在专科和本科层次上分别成功地开办了中法、中英合作项目。该模式办学两年来,已经获得初步的成效。

国外合作办学模式的开展,需要学校极大地调动各部门,如教务处、国际教育中心、外语系以及各相关专业系部的密切合作,共同商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各外语及专业的培养要求等。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开办出更多的财经类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模式,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总之,无论是哪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掌握国际经济贸易和法律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善于跨文化交流与沟通,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具备国际竞争力,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涉外经济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国际商务、国际市场开发、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4.2 培养财经类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建议

为了搞好广西财经类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工作,我们除了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进行改革外,还必须在以下方面做好基础性工作:

4.2.1 师资培养,资源共享

要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首先师资队伍应该是复合型的。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搞好学科专业建设最先决的条件。培养复合型的师资队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鼓励一些外语教师通过进一步学习,获取经济学或管理学学历、学位和职称;另一种是请相关系部有一定英语基础的经济学、管理学专业教师加强英语口语培训和进修,最终达到能用英语教授相关专业课程。不管采用哪一种方式培养师资,首先需要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其次需要外语系与相关系部紧密配合,这种复合师资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4.2.2 重视校内校外实践教学

Swain(1985: 235-253)的输出理论认为,产出性活动是语言习得的重要一环。复合应用型人才重点在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坚持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课堂教育自然是主要的,但学生适当、适时地开展一些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人才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实践教学分成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个部分。语言本身就是一门实践课程,如何在课堂内外搞好学生语言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实践是教学中的重点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建设方面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改革,通过加大自主学习的资源、途径和加强过程管理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语言输入与输出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此外,挖掘各种资源,加强校企联合,积极创建更多的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的专业和语言能力能够有个实践的场所,尽量缩短学生学习与就业的距离,这对于实践性强的复合应用型专业来说尤其重要。

4.2.3 大胆进行教材、教法改革

课程改革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教材的改革,教材的改革除了制定合理的教材选用制度,大胆引进合适的原版教材,自行改、编写教材外,还有如何对现有的教材合理利用的问题。夏纪梅和卢莉(2002:22-25)在该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好的建议。

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教材,教学方法的更新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我们要提倡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英语课程增加讨论和专题发言的活动的比例,创造应用环境,强调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将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运用浸泡式教学的原理,在全英或双语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生综合素质均很高,学生们积极组织和参与学术活动、英语技能竞赛、社会调研/实习、文体活动等多项第二课堂活动(郭桂杭,2004:88-90)。另外,教学改革也可以通过加强团队教学来实现,即一门课程由几个老师来教,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老师中学到不同的东西(文秋芳,2002:12-17)。

5. 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的历史形势下,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我们的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等院校,我们要在搞好社会需求调查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通过积极的改革和创新,我们能培养出拥有教育部提出的“四种能力”的大学生,即交流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Swain, 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A]. In Gass and Madden(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 Rowley: Newbury House, 1985: 235-253.

杜瑞清. 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及实践[J]. 外语教学, 1997(2):33-36.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大纲.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郭桂杭. 商务管理全英教学模式的探索[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10):88-90.

教育部高教司. 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办见.

李劼全、陈玉莲. 英语教育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增刊):102-104.

南佐民. 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与对策—从专门用途英语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谈起[J]. 外语界,2005(5):42-45.

南佐民、范谊. 论外语学科的研究范式创新[J]. 外语界,2007(1):2-8.

秦秀白、吴古华. 发挥理工院校的办学优势,努力培养复合型的英语专业人才——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办学模式综述[J]. 外语界,1999(4):10-14.

文秋芳. 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 国外外语教学,2002(4):12-17.

夏纪梅、卢莉. 教案设计:外语教师创新能力的表现[J]. 外语界,2002(1):22-25.

作者:刘艳萍 陈玉莲

上一篇:改革逻辑特殊教育论文下一篇:工程项目合同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