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管理论文

2022-04-23

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管理论文 篇1:

新时代高职大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探析

摘要:爱国主义是我们每一个人在社会和生活中最深厚、最坚固的情感,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立德之源和立功之本。是我们与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根植在自己内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和核心,也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和根本推动。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民族文化、价值观的继承者和弘扬者,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立100周年,一场场讴歌时代、献礼国家的活动,既展现出当代中国青年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真挚的爱国情感,也在全社会汇聚起一股强大的爱国主义力量。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际,我们从自身的国情、区情出发,针对我们党和高职院校大学生实际,坚持和弘扬以社会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进一步促使爱国主义的精神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目中的滋育和发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的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院校;爱国主义

爱国情感是指一个人在其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并理解到自己和祖国之间的生死与共、血脉紧密相連的一种依存性关系,是对于祖国特殊的情感,包括归属感、安全感、认同感,以及作为国家成员的尊严感和荣誉感。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是属于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思想素质教育重点对象,培养出一批富有爱国意识和情怀的优秀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后继有人,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才有永不停滞的动力。当代青年处于成长“拔节孕穗期”的关键时期,需要全力精心地引导。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在广大学生中进行深入持久、活泼生动、富有成效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让这种爱国主义的精神能够牢牢地扎根于青年学生的心中,成为他们今后在工作岗位中奋斗的不竭动力。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在广大师生中开展了长期的可持续、严谨、内容丰富、形式丰富多样化的“四史教育”,主要包括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这进一步加强了高职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笔者针对爱国主义教育成效进行了调研,反映出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新时代高职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认识不够清晰

在对开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表现出较强烈的民族爱国情怀,为自己身处的国家、社会而感到自豪,对自己的人民和生活而感到幸福,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和领导也给予高度的支持和拥护。但对于学生个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具体如何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表达,就出现想法不明确或者没有具体想法的结果。有些大学生认为爱国主义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时期的一次抛头颅、洒热血的伟大壮举,现在国富民安,没有需要自己表达的机会;有些学生认为爱国主义属于情感上的内容,没办法考量,更多的是情感。在情感上高度爱国但由于思想政治认识偏差,这就导致不少中国大学生在思想政治行为上并没有相应的爱国主义表现,呈现出一个人在情感上的爱国与实际行动上的爱国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的问题。对于新时代大学生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与运用所学专业技能践行报国行动没有很好地统一起来。

(二)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方式方法陈旧

在调查过程中,相当多的学生反馈高职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方法比较陈旧,以老师讲述为主,学生积极参与的实践活动不够多。导致许多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很好引导学生理性科学爱国。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

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主体属于“00后”,在高职学习阶段,对“00后”的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既要持之以恒,使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体系中,使高职学生在接受教育时有“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理性分析,高职院校要在“传承好方法、改变老方法、找寻新方法”上下功夫,引导高职学生把爱国主义情怀自觉融入到个人学习中,融入到个人报国之志中,融入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中。

第一,坚守课堂主阵地,持续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

课堂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路线方针,坚持以中国共产党管理意识形态工作为根本原则,必须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贯穿到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和工作生活的全过程,坚持推进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课堂、走教材、走头脑。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可以利用每周固定的“团课”、德育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第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通过活动使爱国主义精神根植于学生心中。

实践活动是根植观念的平台之一,高职学生在开展专业学习,在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可将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与爱国主义情怀紧密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例如数字媒体专业在进行摄影课程、图形图形处理课程学习过程中,就可以开展举办爱国主义摄影展、爱国主义平面作品设计展等;对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就可以开设红色网页设计比赛活动;对全体学生可以开展红色诗歌朗诵、演讲比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在完成个人作品时,梳理个人情感,找寻爱国主义情感的输出方式,用有个性、有特点的方式来体现学生的爱国主义。例如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使学生关注基本学习内容,自觉、主动地将建国建党、国家发展的大事件、历史进程牢记心中。

第三,通过重大纪念活动来凸显爱国主义。

对于中国大学生来讲,重大的历史纪念性思想教育宣传活动一直以来是其不断凸显自身爱国主义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中国共产党建立百年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纪念日庆典、抗日战争胜利周年纪念日、南京大屠杀周年纪念日、一二九纪念等活动的开展,都是强化学生家国情怀、担当民族责任、激发为国奉献的时机。同时还要充分与学生以往各个学段的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相关联,例如每周固定的时间举办升国旗的仪式、集体齐唱国歌、在国旗下讲话、入党入团的专项活动仪式上都可以充分发挥教育的时机,用仪式感、教育过程引导学生领悟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报效之志。需要注意的是,在组织学生开展此类活动时,班主任、辅导员及任课老师尽量与学生同时参加,在活动中无论是时间的遵守、行为的规范等方面都要起模范带头作用,用师德师风来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用活动的主题内容来教育学生,使学生接受教育时的爱国主义情感与知识获得双收。

第四,多角度来解读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一个博大、丰富的内涵,所以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可以多角度、多方位解读爱国情怀,从红色诗歌、历史人物、信仰信念、精神角度、伟人语录的温读、画作的解读、重大事件、文献角度等多方面来引导学生认识爱国主义的内涵,从而引导学生可以立足个人实际来展现爱国之心。例如在学生社团活动组织开展中,就可以推荐红色歌曲练唱,在练唱过程中讲解曲目包含的爱国情怀,词曲作者个人经历中体现的爱国主义,在这个基础之上,每一个曲目练唱者都会对歌曲的内容产生同理心,同时产生歌曲所赋予的爱国情怀。

第五,充分利用“网络+”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从学生的教育学习时段考虑,每年都有三个月左右的寒暑假休息时间,在这些时段里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是相对松散的,这也是其他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乘虚而入的重要时段。因而,学校及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这些时段,要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与学生保持爱国主义教育同步,接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给其他错误思潮以可趁之机。例如开展青大团课、假期实践活动网络秀一秀、社会实践等活动,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弘扬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六,挖掘学生及其家庭所蕴含承载的爱国主义精神元素。

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过程中,想要起到最好的效果,必然要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可以开展专题活动,让每个学生挖掘自己家庭的爱国主义故事及社会贡献成就,开展分享、讲述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激发学生个人对家庭爱国主义事迹的自豪感和珍惜感,当这些感受被学生认可并升华,就会使爱国主义变成学生个人的珍贵精神财产并终生坚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梳理家长的贡献与付出,分析付出背后的信念及成就,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党对中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视、家长对社会的贡献、家长对个人成长的榜样作用。在学生认识到家庭成员看似平常但却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的基础上,会自觉自愿用行动来体现个人的爱国主义。

新时代高职学生继承和发扬好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让爱国主义的精神深深扎根于青年同学心中,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的思想行动自觉,是维护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一个必然要求,是把培育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有机融入到社会主义复兴大业中去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王胜男,浅谈提升高职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方法路径[J].科技风,2020 (3):254.

[2]漆昌彬,劉志清.新时代高校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研究[J].现代交际,2019(13).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新疆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FIB180526)阶段成果。

作者:沙红梅 许文艳

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管理论文 篇2:

爱国主义教育视阈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策略探究

【摘 要】本文论述爱国主义教育视阈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策略,从爱国主义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出发,分析高职院校的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部分学生爱国意识日渐淡薄、爱国意识走向极端等挑战,针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实施缺乏系统规划、师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有待提高、缺乏相应科学合理的制度和机制等问题,从加强整体规划、提高认识和健全机制三个方面提出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策略。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  高职院校  课程思政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及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价值观就是爱国主义,因此在高职院校推进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高职学生成才的基本品质和必备素质之一就是爱国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是教育领域里面常写常新的主题,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爱国主义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

爱国主义是一种高尚的、淳朴的、深入内心的情感,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的来源,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它都是鼓舞人们认识祖国、保卫祖国、为祖国奉献的精神力量。作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五个维度,即知国的认识、爱国的情感、望国的意志、信国的信念和报国的行为。知国指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能够正确认知个人与祖国之间的关系,它是爱国主义的认知前提。爱国即爱国主义的情感联结。望国指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对祖国的生存、发展和兴旺的期望,它是爱国主义的精神动力。信国是爱国主义的信念支撑,是对国家命运发展的信任。报国即把爱国主义精神落实到具体的爱国行动中,是爱国主义的落实。

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培养个人对自己的祖国、历史、文化科学等的热爱情感,并最终让个人树立起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信念的一种教育。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要通过教育在学子们心中播下爱国的种子,以收获对国家和民族的浓浓之情、拳拳之心,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是永恒的主题,更是事关“培养什么人”的深刻命题和教育的最终目标的关键。在“立德树人”总原则的指导下,高职院校现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引导高职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和国家观,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二、高职院校的爱国主义教育面临挑战

作为网络环境下成长的高职学生,对我国科技的进步和制度的优越有着深切的体会,对国家发展有着强烈的认同。但与此同时,国际敌对势力利用各种新方法和新途径加快了对我国青年的意识形态渗透,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高职生的爱国主义意识不够理性。

一是爱国意识日渐淡薄。经调查,在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中间,虚无历史的态度、诋毁英雄的谣言、矮化精神的观点仍然存在一定的影响力。某些崇洋媚外的思想观念和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高职学生造成一定影响,网络上的一些极端和不良思想等也对高职学生固有的爱国主义思想造成一定的冲击。

二是爱国意识走向极端。爱国主义者提倡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优先消费本国产品,不买“洋品牌”。但类似个别地方发生的“砸某国汽车”“砸某国品牌餐饮店”等所谓“爱国行为”,我们是绝不赞同的。因为这无疑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扭曲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目的。处在这样的氛围和环境中,高职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绪难免不受影响,从而出现一些不够理性的,充满了形式化、表面化的错误的爱国观念。爱国主义教育是永恒的主题。在高职院校传统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通常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以社会实践为途径,比如走进博物馆、展览馆,讲革命历史故事、唱红色歌曲、收看爱国主义影片,阅读爱国主义书籍等方式。除此以外,在高职院校推行课程思政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应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虽然各级机构要求所有院校都要在专业课中落实课程思政的实施,但在部分高职院校贯彻得还不够彻底。特别是随着高职学生年级的升高,在课业逐渐繁重的因素影响下,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对课程思政的热情都逐渐减弱,真正落实到位的课程思政实施行动逐渐减少。经调查,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实施缺乏系统规划。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充分考虑本校实际情况,没有从专业课程特点、思政资源挖掘、教学资源建设、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能力情况、学生自身基础和学习习惯的转变、教学管理改革及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建设等实际情况出发,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急于求成,盲目快速地推进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的实施。这样,由于相关要素没有激活,相关条件尚不具备或者尚未完善,最终往往使“課程思政”的实施流于形式,失去应有的效果。

二是师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有待提高。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中施行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还是显得僵化且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千篇一律、泛泛而谈的问题,也出现填鸭式满堂灌、师生互动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原因是师生对课程思政的含义、目的及实施途径等认识还有偏差。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的任务,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是思政课和专业课公共课之间难以形成协同育人合力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是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的拦路虎。另一方面原因是师生没有充分认识到采用课程思政的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没有这方面的正确认识很难胜任教学工作和完成学习任务。

三是缺乏相应科学合理的制度和机制。部分高职院校虽然要求广大一线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但因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涉及全校各类各门课程数个部门,因此,在上下贯通、多元参与的保障和运行机制上,在具体考核和激励办法上,缺乏相应科学合理的制度和机制,最终使得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四、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加强整体规划、系统推进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常常涉及全校各类各门课程和数个部门,并且既要求实施者转变教育观念,又要求其更新迭代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因此,对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布局、具体教学活动的组织都带来了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建立起上下贯通、多元参与的运行机制。高职院校要真正有效地推行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必须真正将此项改革作为学校的意志,并上升到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来认识与把握,从学校层面进行顶层设计,系统推进,这样才能确保将各门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理念和举措真正落到实处。一是加强对课程思政改革的组织领导,成立学校推进“课程思政”领导小组。学校党委应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真正成为高职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责任主体,明确各自工作职责,组织制定相关课程思政改革的相关制度文件,不断构建和完善推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运行机制,高屋建瓴的组织开展具体培训和指导等工作。二是高职院校要从学院层面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纳入学校发展规划的重点任务之中,以课程建设规律为前提,以课程资源整合基础,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思政功能挖掘为重点,以教学改革组织制度创新为保障,将爱国主义教育以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方式真正融入专业课中,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从“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从而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二)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战场主渠道始终是课堂教学。课程思政要求无论是公共课还是专业课都必须融入“价值引领”内容,这就意味着所有任课教师都有推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职责,所有课程都有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是一场突破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教育教学改革,它要求教师不仅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更要不断挖掘思政内涵,重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优化课堂管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对课程思政的正确认知,对课程教学方式和内容进行重新思考,深度挖掘内涵,优化组织设计。而高职学生也只有在正确认识了课程思政内涵的前提下,才会主动积极地关注学习爱国主义教育,才有利于建立对自己的祖国、历史、文化科学等的正确认识,梳理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国家观,从而让爱国主义精神深入内化于心。为此,高职院校可采取以下几个措施来加强宣传,强化师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一是在学校网站和公众号等媒介开设“课程思政”专栏,介绍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内涵、内容、意义和有关案例及成效,通过这些专栏介绍,让师生进一步认识到实施课程思政达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会贯通的目的。二是邀请相关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和报告。针对课程思政的背景、对高职教育育人模式的影响和推动,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与创新的引领等方面,可以面向广大师生开展专题讲座或者报告,提高师生对课程思政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基本功能的进一步理解和认识。三是通过教学团队的研讨会或者学生的主题班会等形式,展开对课程思政共同问题的研讨,让广大师生都有参与感,吸引师生主动参加和支持学校课程思政改革,共同挖掘课程思政资源并深入体会其价值引领功能。

(三)建立制度、健全机制

无论是在公共课还是专业课中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都涉及思政课程和其他门类课程,必然涉及跨专业跨部门的合作,这与之前单纯教授一门课程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为扎实有效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建立以下三个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教师培训指导需求机制。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战场和主渠道,而教师是在这个主战场教书育人实施的主体和责任人,无论课程思政的资源建设还是课堂教学实施都需要教师去具体执行,因此,建设一支具备主动“价值引领意识”和较强“价值引领能力”的教师队伍,是确保思政课程和其他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人力资源保障。学校可通过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利用新教师的上岗培训、科研导师帮助青年教师一对一指导培训、“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专题培训等多种途径和举措,切实增强教师的“价值引领意识”,提升教师的“价值引领能力”,甚至可以进一步推动教师从实践中总结归纳形成理论科研成果的行动,使其养成在课程教学中主动研究、主动挖掘、主动归纳经验并上升到理论水平的自觉意识。学校还可以搭建“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等平台,聘请符合条件的专家学者、社会各界的先进人物担任高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名师,通过借助其他力量,整合学校自身资源,组建跨学科跨部门互相协助、互相支撑的课程教学团队,通过在不同部门不同课程的任课教师之间形成“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合力,来保障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达到“同向同行、协同效应”的效果。

二是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质量评价机制。一方面,课程思政改革的效果如何,必须将育人价值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体系和课程教学标准时,引入“基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教育”理念,明确“价值引领”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标准出发来制订并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等,这样可做到从改革的源头、目標和过程上强化,最终使课程思政的实施达到良好效果。另一方面,课堂教学的最终成效如何,必须以学生的获得感为评价标准。要加强对学生的研究,现在的高职学生成长在一个思想舆论相对多元化的时代,网络和社交媒体伴随着他们的成长过程,因此与以往的在校大学生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来自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农村的学生在思想观念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为此,高职院校在制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等制度时,必须立足学校办学定位、针对本校高职学生的成长特点和思想观念特征,有的放矢地进行规划设计和制定。将学生的获得感作为评价标准原则是保证“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的一个重要举措。

三是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激励机制。具体措施有:第一,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情况纳入系部教学工作绩效考评和教师教学能力考核范围,从而大幅度的调动系部层面和教师层面主动参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第二,相应提高教师的课酬标准。对于达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要求的实施标准的任课教师,实行适当提高课酬的原则。第三,对立项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给予经费支持。第四,设立优先扶持机制。在年度评优、学历提升、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晋升等方面,给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优秀的老师一定的优先扶持特权。

当然,对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除了考虑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如何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会贯通,还必须注重“身教”。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也要严格要求自己,用自身的行动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爱国主义情怀厚植于学生心灵。

【参考文献】

[1]肖群忠,李营营.“爱国主义”意蕴论析[J].教学与研究,2019(1)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7(1)

[4]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2017(7)

【作者简介】贾红杰(1979— ),女,河南许昌人,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生,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课程论。

作者:贾红杰 张况 韦柳丝

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管理论文 篇3: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摘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我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成长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作为校园活动的主体,他们是否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关系到未来中国的发展,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新时期高校教育管理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校园文化 爱国主义教育 大学生

目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是个别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单一,还停留在如下发学习资料、展示宣传展板等较为简单和零散的宣传模式上;爱国主义教育虽属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但爱国主义教育与课堂学习相分离,缺乏说服力,多数爱国主义活动往往由学生自行组织开展,缺乏学校强有力的指导,因而收效甚微,影响力有限;缺乏统一组织和有效交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爱国主义教育时代性和开放性不强,未能将爱国主义教育放到整个社会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思考。针对以上情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刻不容缓。

1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大学生爱国主义氛围

首先高校应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设计校园人文景观,使教室、图书馆、学生公寓等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通过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媒体,开辟爱国主义教育专栏,宣传爱国英雄人物及其先进事迹,宣传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奋斗历史和社会主义祖国建设成就。用新的教育目标和思路将新时代下爱国主义教育理念融入到学校的优良传统、办学思想、校训和校风中,有意识营造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意识,爱国主义的价值取向和舆论风气以及审美观念,使大学生时时处处都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熏陶。

其次要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用科学的爱国主义思想信息占领网络阵地,为爱国主义教育创设全方位的校园环境。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以互联网、通讯技术等为支撑的网络化社会已逐步形成,随着网络在社会生活中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网络技术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领域,它的出现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和工作手段、政治态度和管理观念等。网络的开放性对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它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它又为各种敌对势力在思想渗透提供了便利。对此,高校应利用网络的优势加强对互联网上的舆论引导,让大学生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气氛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收到理想的效果。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信息技术特別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2 开展形式多样课堂文化建设和课外文化活动,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信念

课堂文化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可以通过有计划、多角度、多方面的课堂文化对学生进行党史、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历史、人文科学等课程进行国情教育和民族忧患意识的教育。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悠久的历史处处蕴涵着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将历史内容系统化,结合当代社会发展现状,在教育中层层渗透,不断强化,逐步在学生脑海里树立牢固的爱国思想,达到爱国主义的目的。充实目前开设的其他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选修课也要加强和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使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了解相关的国情,熟悉和了解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杰出历史人物和爱国英雄,在学习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不能留于形式,浮于表面,应该广泛开展积极健康、丰富生动的课外文化活动,如举办师生座谈会、报告会、研讨会,举办文艺晚会、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歌咏比赛、朗诵比赛,举办主题班会、党团日活动、游园趣味活动以及红色经典著作阅读、红色电影展播、书画、摄影、图片展等,同时注重发挥校园网络平台作用,组织网上知识竞赛、网上征文及摄影比赛等活动,充分展现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福建、热爱家乡,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引导广大师生员工共抒爱国情怀、共话祖国新貌、共享国庆喜悦,增强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重视和加强班委会、团支部和学生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它们在课外活动中的主导作用。通过主题班会、民主生活和组织发展等形式,对大学生开展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群体形成热爱班集体和学校,团结互助、奋发向上的良好班风和校风。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在组织和发动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社团组织的管理和引导,支持他们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体和科技活动,特别是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思想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健康成材、报效祖国的目标统一起来,在活动中升华思想,涤荡灵魂。

爱国不仅表现在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的深厚感情上,更表现在为祖国的繁荣、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富裕而不懈奋斗的实际行动中。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联系实际、接触社会,增进对祖国和人民感情的有效途径,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直观的方式。改变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将爱国主义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相联系转变,鼓励大学生积极开展勤工助学、志愿者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号召学生主动从爱国主义教育客体变为主体,将对感性的认识转化为自觉的爱国行动,并在践行这些爱国行动中锻炼和成长。

3 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拓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途径

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和知识宝库。它有利于引导大学生从中接受教育,汲取精神营养,陶冶情操,激发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坚定信念,激励斗志,凝聚力量,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积极投身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高校应积极拓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途径,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一种长久和谐的德育合作关系,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参观学习,帮助他们进一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爱国情感,并结合结合一定的教育主题,组织社会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征文、主题演讲会、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教育活动,深入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所蕴涵的精神内涵,进一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成果。

4 紧跟时政大事,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热情

时政就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国家大事和社会热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紧跟时事,高校要抓住各种契机,组织大学生参与各种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的重大活动。通过活动,有针对性进行教育和引导,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通过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中营造一种浓郁的爱国主义环境氛围,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随处可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情感,升华爱国主义精神,才能真正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使爱国主义成为校园舆论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陈梅.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5.

[2]郭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实施途径,文学教育,2008,10.

[3]周靓.浅谈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中国校外教育,2010,11.

作者:王永利

上一篇:大学生心理学教育教学论文下一篇: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