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情感主义管理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延安清凉山:空间媒介及其意义

摘要:伴随着“空间转向”理论思潮的浸润,传播学界也开始关注传播与空间的关系,原先那种将空间视为信息传递的工具或看作空洞、静止的容器的观念,受到愈来愈多研究者的反思与质疑,尤其是长久以来,被主流传播学排除在媒介之外的“实体空间”,重新被召回到研究者的视域之中。人们生活中的空间场景所形成的交流关系及其意义,逐渐受到传播学研究的关注与重视,大到纪念馆、博物馆、广场,小到书店、雕像、报刊栏等,均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意义,它可能成为一个地方的象征,也可能成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时代的象征。正是在这样一种宏大而又有益的理论背景下,对延安清凉山进行空间及其空间生产的识读,辨识其为不断生产着的媒介空间,是一种具有探索性的研究尝试。千百年来,清凉山挺拔耸立于延河岸边,和周边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承载着千百年来陕北自然风貌的生态变化,保留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这里一直是陕北地区重要的佛教、道教文化圣地,人们因宗教崇拜与自然崇拜而聚集于此,使清凉山成为一个特殊的地方。进入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建立了抗日革命根据地,全国各地的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奔赴延安,来自于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革命新闻工作者来到延安清凉山,使这个“地点”成为一个新的纽带,它因其凝结价值共识的能力而整合了个体的和流动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山”,并使之成为包含着深刻的文化进步性和革命意义的“地点”。作为空间媒介的延安清凉山以及延安新闻纪念馆,它的一处处旧址、一孔孔石窑、一件件文物,不仅搭建起了革命传统教育的平台,也保存了延安时期最鲜活、最生动的历史记忆,它吸引着人们来到这里回顾革命历史,感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特殊的战争环境中开展民族救亡、革命启蒙的伟大意义,充分发挥了传播延安精神和红色文化的功能与作用,参与建构与塑造了当代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任何一个空间都不是单纯、静止、空洞的所在,而是一个更为复杂、本身承载了众多意义的地方。作为空间媒介的清凉山,其置身的绝对空间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的中国延安。解读当时延安的气象、延安的氛围、延安的精气神对身处其间的人们的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影响,既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延安新闻奇迹何以产生,又能理解延安成为一个“地方”与当时的延安人以及现今感念延安的人的情感联系。本文正是将这个实体空间理解为空间媒介,检视其在不断地空间生产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空间特征、符号表征及其文化内涵,挖掘其作为新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祥地的文化实践及其对后继者的精神引领作用。需要强调的是本文的研究并非从文化遗产属性的角度出发,来考察新闻机构旧址和展览物的文物意义和历史价值,也不单单将纪念馆视为参观活动发生的场所,来研究展览馆的风格设计和布展特点,而是在空间媒介理论的视域中,从空间生产的角度探讨延安时期新闻传播事业的生成、发展与特点,以及作为空间媒介的清凉山其自身存在的传播功能和价值。也就是说,本文既将延安新闻纪念馆作为一个媒介机构或一个媒介平台,去研究它的信息传递功能;又考察其如何通过传递、转换和整合,进一步推进清凉山空间媒介功能的持续发展,从而实现清凉山空间媒介的再生产。论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在“绪论”中,辨析了问题的缘起与选题意义,对本文的研究对象、理论依据以及核心概念加以简要说明;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做了评述和文献综述;陈述了本文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阐明了本文的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延安清凉山空间媒介释义”。论文从大众传播学媒介观的“空间转向”、延安与清凉山的空间意义、延安清凉山的媒介意涵等方面展开论述,目的是对本文所采用的理论方法和研究视点做进一步阐释,对研究对象的空间构成和媒介特征展开具体的分析,从而界定与概括延安清凉山的空间媒介属性及其意义。第二章围绕“延安清凉山‘地点’赋义”这一主题展开论述,阐述了作为空间媒介的清凉山,并不是一座单纯的地理学意义上的山,而是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社会历史意涵。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清凉山的空间体现了三个层次的传播内容:一、它是人与人进行日常交往的一个实体空间;二、它是进行各种信息交流的公共空间;三、它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抗日根据地人民斗争与生活的传播空间。延安时期,清凉山的这三个层面的传播内容紧密交织在一起,它们相互影响和转化,互为表里,由此建构出一种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培养了新闻工作者的共产主义信仰和无产阶级价值观,从而使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得以产生与发展。第三章从延安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知识分子政策、自由和谐的氛围等三个方面,具体论述了中国共产党“走群众路线”的新闻生产机制产生的环境、前提与保障;从延安时期的学校培训、学习制度与军事化空间管理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延安清凉山文化共同体形成的过程。此章通过对以上两个层面问题的探讨,展开了对延安清凉山空间生产与空间特征的全面分析,从而进一步概括了延安时期共产党新闻传播事业的突出成就及其特点。第四章选取了最能体现空间媒介特点的“影像生产”,来具体论述它与延安空间意义建构之间的关系。延安新闻纪念馆展出的最重要的史料是摄影图片,论文专门为此设立一个章节加以论述,本章从延安电影纪录片的生产机制和现代性特征、延安时期的摄影文化建设与实践意义、延安时期摄影图片的价值及其传播效果等三个方面,来阐释延安时期摄影活动所创建的空间氛围及其对延安形象的塑造,注重从“地点制造”的角度,论述延安电影团以摄影活动作为平台,构筑起了不同于其他区域的地方空间,并赋予此空间以意义的成就。第五章从空间媒介的再生产的角度,对延安清凉山空间生产的历史传承与空间生产的创新等问题加以论述,进一步阐明延安新闻纪念馆的媒介功能和价值,对如何打造红色文化中心、如何发挥互联网时代的博物馆资源的利用、清凉山空间生产的不断赋义等问题展开具体的探讨。第三部分:结语。结语对全文做了总结,明确了空间媒介理论所提供的新的思路与方法,期盼这一批评方法的运用,能将延安清凉山空间文化内涵的研究推向新的阶段,并在推进延安清凉山空间构成和布局的不断多元与丰富的实践活动中有所贡献。

关键词:延安时期;延安清凉山;新闻纪念馆;空间媒介

学科专业:媒介与社会变迁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与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第—章 延安清凉山——空间媒介释义

第一节 空间问题的多学科探讨

一、空间问题的哲学思考

二、传播学研究范式的转移

三、大众传播学媒介观的“空间转向”

第二节 延安及其清凉山的空间构成和媒介意涵

一、延安的地理位置与文化历史

二、清凉山的自然风貌和文化遗存

三、作为空间媒介的延安清凉山

第二章 延安清凉山——为“地点”赋义

第一节 清凉山: 环境极为艰苦的“地方”

一、生活工作环境艰苦的清凉山

二、工作任务艰巨的清凉山

第二节 清凉山: 创造新闻奇迹的“地方”

一、以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为中心的党报系统的创建

二、《解放日报》的创刊与改版

第三节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源头的“地方”

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

二、出版发行毛泽东著作和其他著作

第三章 延安时期清凉山的空间生产与特征

第一节 延安时期清凉山的空间生产

一、民主政治建设: 延安时期新闻生产的前提与保证

二、延安时期的空间氛围与知识分子政策

三、走“群众路线”的新闻生产机制的形成

第二节 清凉山文化共同体的形成

一、延安时期的教育与培训

二、延安时期的学习制度

三、延安时期的军事化空间管理

第四章 影像生产与延安空间意义的建构

第一节 延安时期的影像生产

一、影像作为传播媒介的重要性

二、延安电影纪录片的生产机制及其现代性特征

第二节 延安时期摄影图片的空间文化表征

一、摄影活动所创建的空间氛围

二、摄影图片对“延安岁月”的视觉化呈现

第三节 延安时期摄影图片的传播效果

一、战争题材摄影图片与新话语建构

二、延安时期摄影图片对延安形象的塑造

第五章 延安清凉山——空间媒介的再生产

第一节 延安新闻纪念馆的落成

一、纪念馆的设计风格

二、延安新闻纪念馆的格局和布展特色

第二节 延安清凉山空间生产的不断赋义

一、延安新闻纪念馆的媒介意义和价值

二、延安清凉山空间生产的历史传承

第三节 延安清凉山空间生产的创新

一、打造红色文化中心

二、互联网时代的博物馆资源利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企业投资设施农业论文提纲下一篇:品牌传播消费者管理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