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情感幼芽管理论文

2022-04-17

情感是人脑对事物与人的需要、观点之间的反映。人的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育者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针对语文教材实际,凭借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社会情感。为什么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呢?首先,人是认知与感情合一的高级动物,一刻也不能没有感情。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语文情感幼芽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情感幼芽管理论文 篇1:

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摘要】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创设情境,借助朗读来激发学生情感。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创设情境;课堂气氛

 

教学不仅是一种传授知识的认知活动,还是一种情感交流的情感活动。情感是教学教程中头等重要的心理因素,作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来说,应抓住情感,寓情于教,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怎样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吃透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语文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因素。“诗言志”,志者,感情也,诗来自感情。“五情发而为辞章”“文质附乎性情”“情者文之经”等等,这些无不说明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文章是一个承载多种情感信息的载体。由各类文章构成的语文教材是一个储满情感的仓库。语文课必须进行情感教育,依据文章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展现多层次、多形态的情感场,以“文章情”为基调,用“教师情”来诱发、唤起“学生情”。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具备一桶水。要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使“文章情”表露出来感染学生,教师就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细心地体味感情,必须吃透教材。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要把知识和感情传授给学生,必须在备课时首先增强自身对课文的真切感受,应拥有丰富的知识和饱满的思想感情,应运用已有的语言文字知识,去熟悉、研究课文,对文学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并通过作品语言领会作品内容,通过自己的感情来领悟作家情感的脉搏,引起感情的共鸣,并把这种感情保留下来,作为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文章不是无情物”,每篇文章都有它自身的情感因素。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情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进入预定的角色,产生情感体验,教学时可用挂图、录音、录像、投影等泻染情境,还可以用讲故事、表演、实物演示等再现文章设定的情景,在情景交融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如我在讲《变色龙》时,首先说:“今天我们来学习《变色龙》,变色龙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接着又问:“这篇课文就是写这种动物吧?”学生回答:“不是,是写人的。”老师又说:“既然是写人的,为什么要用‘虫’来命名呢?这个名字真令人费解!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课文吧!”教师这样明知故问,就极大限度地刺激了学生大脑的兴奋点,让学生以饱满的情绪进入课文的学习。教师创设的这种情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借助朗读,激发学生情感

文学是借助语言来描写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蕴含着美的情感,给读者赏心悦目的美感。作为语文教师应具备饱含感情色彩的语言,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语文教师的朗读,成功的表情朗读,可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输入。它会将无声的语句变为有声的语言,通过对文字信息的再创造,把课文中最美、最富情感的地方凸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到活生生的形象,对作品内容心领神会,从而收到“其义自见”的效果。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手段,以情发声,以情带语,根据不同作品的不同内容,用不同的语音、语调来进行朗读,该昂扬时昂扬,当低沉时低沉,让浓郁饱满的情感进入学生的心田。如朗读《春》中的“春风图”一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一句中引用的诗句要读得一字一顿,“母亲的手”和“抚摸”两处用重音连读,读得语重而情深,让人感觉到春风的和煦、舒坦和柔情。“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句要读得气徐声柔。“泥土的气息”和“青草味儿”读重音,给读者以嗅觉上的美感。“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这句用亲切的态度、欣喜的感情、气满声高的色彩,将“清脆”“宛转”“应和”还有“短笛”“嘹亮”等词语重读,使人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迎春交响曲。学生在教师的朗读中进入角色,不仅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妍的春天之中,而且将从这篇散文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中受到强烈的感染熏陶。

课堂上,除了教师成功的表情朗读外,还要重视指导学生的朗读。因为朗读能调动眼、耳、口、脑的共同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词句篇章,领会其语言的感情色彩,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把学生吸引到作品意境之中,使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唤起感情的共鸣。

正确、动情的朗读是连接教师、教材、学生三者感情的桥梁。它会让语文课变得朗朗有声,情趣盎然。在这样的情感氛围中,何愁学生不能得到美的享受、爱的熏陶呢?

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地位和极大认识潜能的实践者,因而要把教学过程组织成学生动脑学习、积极获取知识、增长智慧和才干、陶冶情操的过程。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火花。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学生能作自主的选择,平等地和他人共同活动。也能更多地意识到人的力量,他或她会因为能作为自己生活的设计师而变得日益自主和有创造性。我自己在教学中比较注重这种氛围的营造。上课时,我会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但决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教师中心”式的管理。我的组织管理是为学生乐于学习语文、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和环境服务的,是为学生自我驾驭、开发潜能服务的。当面对一个问题,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不同的观点时,我会鼓励他们敞开思想、畅所欲言,发表不同的见解,冲破知识“禁区”。一旦发现学生思维中萌发出新知的幼芽,则给予更大的鼓励,激发他们向更广泛、更深层次的知识领域探求的热情。同时,还要对学生实行“泛爱”,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感受到教师给予他或她的温暖,并随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不偏爱、不苛求。实践证明,民主、平等、融洽、和谐是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的润滑剂。师生关系融洽,教师热爱学生,学生也热爱老师,就会爱乌及乌,爱你所教的学科。语文教师要使自己输出的各种信息学生乐于接受,就要克服自己的“领导中心”、“自我中心”、“教师本位”的权威心理,防止我令你行的命令主义或强迫教育。那种基于强迫性,要求学生绝对服从自己的课堂气氛必然会死气沉沉,消极冷漠。作为教师来说,不能心存偏见,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商量的语气,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肯定的手势,营造这样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无不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自豪感。

语文教学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必须激励学生情感,增加感情投入,使课堂弥漫着一种和谐、融洽、振奋、饱满的情感氛围。理解、尊重、亲近和关心学生;以热烈的情绪、真挚的感情、和蔼的态度、生动的语言来吸引学生,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的感染、美的陶冶、理的启迪。这样,语文教学才会取得理想中的效果,语文课才会获得学生的青睐。

作者:张香菊

语文情感幼芽管理论文 篇2: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脑对事物与人的需要、观点之间的反映。人的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育者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针对语文教材实际,凭借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社会情感。

为什么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呢?

首先,人是认知与感情合一的高级动物,一刻也不能没有感情。离开了感情需要,人就不能生存。人是多种感情的融合体,缺少感情营养的滋养,人就不能健康地成长。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感情或者求知欲望不强烈,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是很难实现的。知识的传递不应该是冷冰冰的。冷冰冰的知识,冷冰冰的思想,学生是不会接受的,即使强制接受,也是暂时的。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撒在这土壤上。知识传递伴随着浓烈的情感,才能达于学生的心胸,也只有饱含“感情的知识”,学生才乐于接受、理解、记忆和运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教育,归还人类最美好的东西——感情,让教学充满爱,让教育对象在爱中学习,在爱中茁壮成长。在语文教学中,就要用情感来激发人,引发学生在强烈的感情氛围中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陶冶情操,使他们的心灵达到高尚的境界。

情感是教学教程中头等重要的心理因素,作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来说,应抓住情感,寓情于教,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那么,在教学中应怎样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吃透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语文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因素。“诗言志”,志者,感情也,诗来自感情。由各类文章构成的语文教材是一个储满情感的仓库。语文课必须进行情感教育,依据文章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展现多层次、多形态的情感场,以“文章情”为基调,用“教师情”来诱发、唤起“学生情”。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具备一桶水。要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使“文章情”表露出来感染学生,教师就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细心地体味感情,必须吃透教材。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要把知识和感情传授给学生,必须在备课时首先增强自身对课文的真切感受,应拥有丰富的知识和饱满的思想感情,应运用已有的语言文字知识,去熟悉、研究课文,对文学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并通过作品语言领会作品内容,通过自己的感情来领悟作家情感的脉搏,引起感情的共鸣,并把这种感情保留下来,作为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果能以灵活多变、新颖独特的导入语,或是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精神活跃的问题,把学生带入新鲜的情境中,就很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在上课时提出问题就极大限度地刺激了学生大脑的兴奋点,让学生以饱满的情绪进入课文的学习。教师创设的这种情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借助朗读,激发学生情感。

文学是借助语言来描写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蕴含着美的情感,给读者赏心悦目的美感。作为语文教师应具备饱含感情色彩的语言,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语文教师的朗读,成功的表情朗读,可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输入。它会将无声的语句变为有声的语言,通过对文字信息的再创造,把课文中最美、最富情感的地方凸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到活生生的形象,对作品内容心领神会,从而收到“其义自见”的效果。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手段,以情发声,以情带语,根据不同作品的不同内容,用不同的语音、语调来进行朗读,该昂扬时昂扬,当低沉时低沉,让浓郁饱满的情感进入学生的心田。如朗读《春》中的“春风图”一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一句中引用的诗句要读得一字一顿,“母亲的手”和“抚摸”两处用重音连读,读得语重而情深,让人感觉到春风的和煦、舒坦和柔情。学生在教师的朗读中进入角色,不仅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妍的春天之中,而且将从这篇散文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中受到强烈的感染熏陶。

课堂上,除了教师成功的表情朗读外,还要重视指导学生的朗读。因为朗读能调动眼、耳、口、脑的共同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課文词句篇章,领会其语言的感情色彩,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把学生吸引到作品意境之中,使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唤起感情的共鸣。

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地位和极大认识潜能的实践者,因而要把教学过程组织成学生动脑学习、积极获取知识、增长智慧和才干、陶冶情操的过程。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火花。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学生能作自主的选择,平等地和他人共同活动,也能更多地意识到人的力量,他或她会因为能作为自己生活的设计师而变得日益自主和有创造性。我自己在教学中比较注重这种氛围的营造。上课时,我会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但决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教师中心”式的管理。我的组织管理是为学生乐于学习语文、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和环境服务的,是为学生自我驾驭、开发潜能服务的。当面对一个问题,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不同的观点时,我会鼓励他们敞开思想、畅所欲言,发表不同的见解,冲破知识“禁区”。一旦发现学生思维中萌发出新知的幼芽,则给予更大的鼓励,激发他们向更广泛、更深层次的知识领域探求的热。同时,还要对学生实行“泛爱”,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感受到教师给予他或她的温暖,并随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难,不偏爱、不苛求。实践证明,民主、平等、融洽、和谐是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的润滑剂。师生关系融洽,教师热爱学生,学生也热爱老师,就会爱乌及乌,爱你所教的学科。作为教师来说,不能心存偏见,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商量的语气,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肯定的手势,营造这样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无不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自豪感。语文教学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必须激励学生情感,增加感情投入,使课堂弥漫着一种和谐、融洽、振奋、饱满的情感氛围。

作者:夏元林

语文情感幼芽管理论文 篇3: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渗透

摘 要:情感教育是一种以态度为中心的教育,它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能帮助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激发情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从而实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就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针对语文教材实际,凭借有效的教学手段,把自己和作品的情感传达给学生,让他们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完成作品、教师、学生三者的感情交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实现品德、智力、美育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是一门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基础课程,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和学生的感情投入,较之其他学科更为重要。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这些颇具美感的文章,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感的结晶。因此,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在情感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从而激发学生创造真善美的激情。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果能以灵活多变、新颖独特的导入语,或是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精神活跃的问题,把学生带入新鲜的情境中,就很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春》一课时,可以用导语:“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一幅阳光明媚,春风浩荡,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一提到春,我们就感到有无限生机,有无穷力量,内心洋溢着无比的喜悦。古往今来,多少是人曾用彩笔描绘出春天迷人的景色。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大家熟悉的。”像这样的导语,既能描绘出文章的内容,又把学生诱导到作者对春赞美之情中去的作用。在教《智取生辰纲》一文中,我先用录音机播放电视剧《水浒》主题曲《好汉歌》,学生立刻被激昂动听的歌声所吸引,眼前仿佛出现无数个梁山好汉形象,加上再辅于简短导入语,有效地唤起学生学习这篇小说积极性,情绪激昂地进入语文学习。

二、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具备一桶水。要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使“文章情”表露出来感染学生,教师就要熟练掌握教材,细心地体味感情,必须吃透教材。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要把知识和感情传授给学生,必须在备课时首先增强自身对课文的真切感受,应运用已有的语言文字知识,去熟悉、研究课文,对文学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并通过作品语言领会作品内容,通过自己的感情来领悟作家情感的脉搏,引起感情的共鸣,并把这种感情保留下来,作为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语文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因素。由各类文章构成的语文教材是一个储满情感的仓库。老师必须把握教材中的这些情感因素,依据文章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展现多层次、多形态的情感场。如教学《背影》一课时,从课文的写作背景及对父亲的情感“ 熔 ”于一体,产生共鸣,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以背影开篇,一下子就点明全文的感情基调。车站相别的场景两次写到背影,淋漓尽致地抒写了父子间的深情、 催人泪下的离愁别绪。文章结尾处,作者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袄黑马褂的背影,思念之情洋溢其间,并与开头相呼应,真正做到以情开篇,以情收束。学生的情感也自然而然进入课文情境之中,心灵受到震动,理解了“天下父母心”的深刻含义,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三、借助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感

文学是借助语言来描写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蕴含着美的情感,给读者赏心悦目的美感,而这必须通过语言表述出来。作为语文教师应具备饱含感情色彩的语言,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语文教师的朗读,成功的表情朗读,可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输入。它会将无声的语句变为有声的语言,通过对文字信息的再创造,把课文中最美、最富情感的地方凸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到活生生的形象,对作品内容心领神会,从而收到“其义自见”的效果。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手段,以情发声,以情带语,根据不同作品的不同内容,用不同的语音、语调来进行朗读,该昂扬时昂扬,当低沉时低沉,让浓郁饱满的情感进入学生的心田。如教学《乡愁》,借助朗读,体会诗中作者借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感情层层深入,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陆的思念之情及作者期盼祖国早日统一。

四、营造和谐气氛,促进情感升华

课堂气氛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也就直接影响到情感教育的实施。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地位和极大认识潜能的实践者,因而要把教学过程组织成学生动脑学习、积极获取知识、增长智慧和才干、陶冶情操的过程。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火花。上课时,我们对学生进行的组织管理,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教师中心”式的管理。我们的组织管理是为学生乐于学习语文、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和环境服务的,是为学生自我驾驭、开发潜能服务的。当面对一个问题,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不同的观点时,要鼓励他们敞开思想、畅所欲言,发表不同的见解,冲破知识“禁区”。一旦发现学生思维中萌发出新知的幼芽,则给予更大的鼓励,激发他们向更广泛、更深层次的知识领域探求的热情。同时,还要对学生实行“泛爱”,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感受到教师给予他或她的温暖,并随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不偏爱、不苛求。语文教学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必须使课堂弥漫着一种和谐、融洽、情感氛围。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在教学中,用渊博的知识、用博爱之心,仁爱之情去陶冶学生,理解、尊重、亲近和关心学生;以热烈的情绪、真挚的感情、和蔼的态度、生动的语言来吸引学生,使其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情的感染、美的陶冶、理的启迪。这样,在新教育形势下,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也才能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李昂.初中语文教学要运用“情感教育”[J].青年文学家.2010年02期

[2]李凤珍.初中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浅谈[J].现代语文.2010年02期

作者:易忠利

上一篇:道德建设社会管理论文下一篇:历史城市规划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