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脱媒经营管理论文

2022-07-03

【摘要】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环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变,传统意义上的银行媒介作用被弱化,金融脱媒态势日益显现。在这种环境下,如何加快改革创新步伐,重塑经营管理体系,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高度关注和认真解决的问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金融脱媒经营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金融脱媒经营管理论文 篇1: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分析

收稿日期:2008-04-06

作者简介:陆岷峰,男,高级会计师,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

任亚军,男,高级经济师,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淮安市中心支行

施勇,男,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淮安市中心支行。

摘 要: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环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变,金融脱媒态势日益显现。在这种环境下,如何加快改革创新步伐,重塑经营管理体系,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高度关注和认真解决的问题。本文对以上现实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金融脱媒;商业银行;对策

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环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变,金融脱媒态势日益显现。在这种环境下,中国商业银行如何加快改革创新步伐,重塑经营管理体系,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高度关注和认真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金融脱媒的现状及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

随着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化,我国股票和债券市场的制度性变革方向已趋完成,制度性问题基本得以解决,资金的结构发生变化,直接融资逐渐上升,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比重下降,银行的媒介作用趋于萎缩。

1、银行利差收入仍占主要地位,但比重逐年下降。

截至2007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0.11万亿元,比2006年底增加5.31万亿元,受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交易旺盛的影响,增长速度比上年降低0.72个百分点。贷款余额27.77万亿元,比2006年底增加3.94万亿元,同比增长16.56%,增幅比上年提高1.36个百分点。除2007年受宏观经济偏热的影响,贷存比有所上升外,其余各年整体呈不断下降的趋势,2003年-2007年分别为77%、74%、69%、68%和69%(见图1)。

从图中可以看出,尽管近年来,各行的存贷款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占比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下降趋势,但其绝对值却仍然巨大。

2006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前利润3379亿元。其中,主要商业银行税前利润2409亿元,比2005年增加559亿元,增长30.2%,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净回报率和股本净回报率平均达到O.9%和14.9%。主要商业银行收入结构进一步发生积极变化,中间业务收入不断提高,2003-2006年占比分别为14.7%、14.9%、17.2%和17.5%。

2007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4467亿元;资本利润率167%,资产利润率0.9%。从结构来看,净利息收入、投资收益和手续费收入是收入构成的三个主要部分。

2、商业银行存贷款资产在全部资产的比例中呈下降趋势。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及多样化投资工具的日益普遍,储蓄分流不断加快,在社会信用中居于垄断地位的中国商业银行正面临着“金融脱媒”的严峻挑战。

2005年四大国有银行债券资产从2004年的27704.16亿元上涨到38176.19亿元,净增10472.03亿元。金融机构信贷资产占比下降了8.85%,外汇占款上升了8.1%,有价证券投资上升了1.70%;仅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新增存款少增4668.7亿元,新增贷款少增9335亿元。

根据2005年《中国金融年鉴》的统计,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中国内地基金业共有216只基金披露净值,其合计保有4652.83亿份基金单位,资产净值总和为4628.82亿元。与2004年相比总规模同比增长43.85%。

到2005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差与贷款余额之比已经攀升到47.28%,而这个数据在1997年的时候只有9%左右。商业银行持有的证券中,央行票据占了大部分。截至2005年12月末,我国的债券发行量为41791亿元,其中央行票据为27462亿元,占比接近60%。这些都是“金融脱媒”在中国银行业的具体表现。

3、股票债券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股市的融资功能在不断强化,进而对银行间接融资构成巨大压力。股票市场的活跃分流了国内储蓄存款余额,银行存款增速快速下滑。股票市场给企业提供的直接融资便利,部分取代了银行贷款。企业债的发行对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也造成了影响。截至2007年6月末,共有127家企业短期融资券成功发行,合计发行面额为1534.8亿元,同比增长6.06%。可见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发展对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4、影响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总量和结构。

随着多层次金融市场的建立,金融的不断脱媒,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尤其是公司业务的发展造成重大影响,降低了以商业银行为主的传统中介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程度,直接影响到我国商业银行的生存空间。近年来,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形成强烈冲击。融资券的发行实施备案制,其准入和发行比银行贷款快,融资成本低,对大中型企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通过资本市场和直接的实业投资更受企业欢迎,这种方式也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5、分流了商业银行的优质客户。

由于证券市场的发展,一些业绩优良的大公司通过股票或债券市场融资,对银行的依赖性逐步降低,银行公司客户群体的质量趋于下降,对银行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资产业务的总量看,金融脱媒将导致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速度降低,银行贷款占非金融部门融资总量的比重下降;从资产业务的结构看,更多的大型优质企业倾向于通过股权、债券、资产证券化等低成本的直接融资方式来募集资金,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使有潜力的小企业可以通过创业板获得资金支持,从而对商业银行的优质客户造成显著的双重冲击。随着大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迅速崛起,企业资金调配能力加强,不仅分流了公司客户在银行的存、贷款量,而且开始替代银行提供财务顾问、融资安排等服务,对银行业务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

二、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1、转变经营理念。

针对金融脱媒的新变化,商业银行应进行经营理念的创新,从重点关注信贷市场向信贷市场和证券市场并重转型,从以资金融通为主向资金融通、财富管理和风险管理并重转型,同时由融资功能为主转变为服务功能为主。一是调整业务营销策略,改变传统的经营观念,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解决客户的现实需要,核心是为特定的客户群体量身定做金融产品。二是加快产品、服务和技术的创新,大力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投资和中间业务,增强综合服务能力。三是压缩信贷资产的占比,提高国债等资产的占比。四是要争取更多的金融市场经营许可权,加快发展非商业银行业务,抢占市场先机。通过资产结构和收入结构的调整,把债券投资作为优

化资产配置、进行流动性管理、拓展业务收入来源的重要手段,开辟新的业务空间和盈利增长点。

2、提高风险管理和产品创新能力。

传统的商业银行产品仅仅注重收益,而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客户需要高效性、多元化、交叉性、深层次的金融产品。商业银行应该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直接融资市场的投资,发展与直接融资相关的业务,进行金融产品的研发与创新。为客户提供跨市场、跨行业的个性化、功能化、高附加值化、自动化一揽子新型金融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要,强化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作用。要实现从浅层创新、孤立创新向依托证券市场开展组合创新、交叉创新、合作创新和深度创新转型。

3、转变业务重心。

第一要发展同业存款、企业机构大额存款业务。商业银行应该利用自己的客户资源优势与规模优势,实现平台移植与功能转型,培养核心竞争力,在证券市场的发展中分一杯羹。第二要积极发展支付结算业务。以证券市场的清算服务为例,商业银行可大力发展的领域包括:一级清算服务——即法人证券公司与沪深证券交易所中央登记公司之间的证券资金汇划;二级清算业务——即法人证券公司与下属证券营业部之间的证券资金汇划;三级清算业务——即个人投资者在证券营业部资金账户与商业银行存款账户之间的证券资金汇划。第三要发展融资融券、证券质押贷款等业务。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以及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券商将可以以证券质押的形式为客户提供资金,银行可以借此开展针对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新型资产业务。同时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证券品种的日益增加以及证券市值的不断扩大,银行的证券抵押贷款业务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4、转变业务结构。

(1)全面开展理财业务。必须利用银行和企业、个人等客户的密切联系,积极开展评估业务、商情调查、资信评估、代理会计、财务分析、业务中介、国际咨询等业务。一是把办理房地产评估业务与房地产信贷业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企业办理企业资产评估业务,使咨询评估业务成为新的效益增长点。二是开展理财市场的深入研究,将存贷款、代理、结算和信息咨询等业务品种进行组合,并根据客户的理财需求定做综合性、高效性的业务品种。三是开展企业财务顾问业务。通过为企业提供经济、金融情报,为企业筹资活动提供咨询,帮助企业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帮助企业建立和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并培训财务管理人员。(2)大力拓展结算类业务。大力发展汇兑、支票、托收承付、委托收款等传统业务,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积极稳妥地改善和创新结算业务种类。(3)全面推进代理业务。主要是在发展代收、代付、代保管等传统业务的同时,在非银行融资的领域寻求新的代理业务来源,拓宽代理范围。(4)稳健地发展担保业务。积极发展投标担保、质量担保和预付款担保,慎重开办监督付款、保证付款等担保业务,同时发展信用证担保业务。

5、转变负债方式和资产形式。

随着一些大型企业融资渠道的进一步拓宽和融资成本的逐步降低,直接融资成本相对较高的中小型企业将成为各家商业银行业务拓展的重点。这种由金融脱媒而引起的商业银行客户结构的转变将使商业银行贷款向风险相对较高的行业集中,而资产证券化则为这种风险的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通过资产证券化出售贷款组合中占比相对较高的行业贷款和风险相对较高的中小企业贷款,同时在资本市场上购入同业竞争激烈、进入难度较大的低风险行业资产,可以用较低的投入完成信贷资产在特定行业的布局调整,优化行业投入结构和客户结构。金融脱媒会扩大银行资产与负债期限错配的风险,而资产证券化可以较好地化解这一矛盾,成为商业银行控制流动性风险的有效工具。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手段出售一部分期限较长的资产,换取较为稳定的长期资金来源,可以改善商业银行运用短期资金支持长期业务发展的状况,快速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降低期限错配的风险。

参考文献:

[1]“金融脱媒”对金融业的影响分析 当代经济2006/04

[2]金融脱媒趋势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中国金融2006/14

[3]体制转轨期的金融脱媒与商业银行变革中国金融2006/14

[4]金融脱媒背景下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策略中国金融2006/14

[5]2007年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6]2006、2007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年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责任编辑:周智立)

作者:陆岷峰 任亚军 施 勇

金融脱媒经营管理论文 篇2:

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摘 要】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环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变,传统意义上的银行媒介作用被弱化,金融脱媒态势日益显现。在这种环境下,如何加快改革创新步伐,重塑经营管理体系,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高度关注和认真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金融脱媒;业务转变

一、我国金融脱媒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形式

金融脱媒是市场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近年来,我国政府监管部门所推出的一系列举措,其最终目标是推动金融脱媒和金融非中介化,以分散目前大大集中于银行的金融风险。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推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金融脱媒的深化。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银行现有的以批发性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将发生重大变化,零售业务收入与非利差收入的比重将逐步提升;另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商业银行现有的存款定体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存款成本意识和存款效益观念的显著增强,有效约束了银行存款的增长幅度。我国金融脱媒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由于证券市场的发展,一些业绩优良的大公司通过股票或债券市场融资,对银行的依赖性逐步降低;二是随着大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迅速崛起,企业资金调配能力加强,且开始替代银行提供財务顾问、融资安排等服务;三是短期融资券的发行造成了大企业客户的流失和优质贷款被替换,直接导致了贷款利息收入的下降;四是信托融资的迅猛增长。

二、金融脱媒的现状及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

(1)居民储蓄存款份额下降,商业银行传统业务面临挑战。近年来,随着多样化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居民可供选择的理财产品和渠道增多,储蓄存款出现大量分流。居民储蓄存款增速放缓导致经营成本增加、盈利水平降低,使得商业银行减少了传统、稳定、安全、低成本的资金来源,这是对商业银行以存贷款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传统经营模式最直接的挑战。虽然目前存款仍是我国居民主要的金融资产形式,但是储蓄比重的降低将导致商业银行在资金来源方面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必然对其资产配置产生影响。(2)借款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对商业银行信贷依赖性降低。目前我国企业的融资结构中,作为间接融资的银行贷款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而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的比重明显上升。2001年我国企业依靠直接融资的总额仅为398亿元,到2010年,总额已增至27564亿元,依靠直接融资的比重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而间接融资却呈缓慢下降的态势。由此可见,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崛起,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的规模与比重不断上升,这将挑战商业银行间接融资的地位。(3)商业银行贷款结构失衡压力突出。我国的金融脱媒呈现期限失衡的特点。我国金融机构的短期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占比从2000年的66.16%下降为2010年的34.69%,中长期贷款则从2000年的28.11%上升到2010年的60.29%,无论从增幅还是增速来看,中长期贷款都远远高于短期贷款,说明了当前商业银行长期贷款资金脱媒程度要远低于短期资金。这表明我国尚未建立起银行体系以外的长期资金筹集渠道,短期资金更多通过非银行渠道交易,这样,脱媒风险和期限错配风险融合在一起,使商业银行贷款结构失衡的压力更为突出。

三、我国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现实选择

(1)转变经营理念。一是调整业务营销策略,改变传统的经营观念,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核心是为特定的客户群体量身定做金融产品。二是加快产品、服务和技术的创新,大力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投资和中间业务,增强综合服务能力。三是压缩信贷资产的占比,提高国债等资产的占比。四是要争取更多的金融市场经营许可权,加快发展非商业银行业务,抢占市场先机。(2)进行金融产品创新,更新负债业务模式。在金融脱媒趋势下,储蓄存款的分流使得商业银行部分资金流失。因此,商业银行必须进行金融创新,以客户为导向,把握客户需求变化的趋势,以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为核心,不断创造出符合客户需要的高质量、高效率的理财新产品,主动吸引顾客的资金。同时,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与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联系,将传统的吸收存款为主的业务模式转变为既吸收存款也通过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吸收资金的模式。(3)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一是要积极参与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金融脱媒会扩大银行资产与负债期限错配的风险,而资产证券化可以较好地化解这一矛盾。二是要积极拓展新的业务增长点。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要大力开展中小企业贷款,实现利息收益最大化;另外,要提高对企业信用风险的识别能力,有选择地投资短期融资券,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参 考 文 献

[1]杨雪.金融脱媒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变[J].经济研究.2008(5)

[2]朗同华.金融脱媒条件下商业银行的经营思路[J].北方经贸.2009(3)

[3]胡红业我国金融脱媒现状与动因分析[J].西南金融.2010(3)

作者:肖珂

金融脱媒经营管理论文 篇3:

金融脱媒下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自由化、金融创新及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资金需求者绕过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通过直接融资方式筹集资金。金融脱媒已然是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文章通过对金融脱媒现状的介绍,分析脱媒原因和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并与美国进行比对,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 商业银行;金融脱媒;金融市场

[DOI]10.13939/j.cnki.zgsc.2019.34.054

1 引言

当代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平台以及新型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势不可当,在此种经济形势下,大量资金绕过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直接进行借贷交易,我国商业银行受到巨大的冲击,与此同时也迎来了机遇。因此,深入分析脱媒的现状、成因及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合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的可行性建议具有积极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Mishkin(2001)[1]认为,金融脱媒是在银行传统存款利率受限,且资本市场利率较存款利率高的情况下,金融机构会将资金投入证券以获取更高的收益,从而限制了可贷资金规模,抑制了银行间接融资业务的发展。Theodore(2000)[2]认为银行存贷款业务受到储蓄机构、保险业务以及基金等新兴业务的影响,此外,技术进步使得操作方便快捷,ATMS、手机银行、互联网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银行产品分销的脱媒。

宋旺、钟正生(2010)[3]将金融脱媒看作是绕过媒介,资金直接在资金供求双方融通的现象。而唐黎军(2012)[4]却提出金融脱媒不是金融市场化的结果,其主要推动力量是我国金融中介体系结构不健全。陈曦(2008)[5]将金融脱媒作为银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挑战,这会促使银行改善经营管理、提升经营效益。奚宾(2010)[6]从改善内部结构,创新金融产品,加强同业合作经营及发展中间业务等方面对金融脱媒现象提出了宝贵意见。

总体而言,关于金融脱媒的理论研究数不胜数,囊括了其概念、成因、度量、影响以及对策等方面。但是关于金融脱媒的成因、影响等研究较为琐碎,本文较为系统地进行分析总结。

3 发展现状

3.1 从资金供求角度

3.1.1 对于资金来源

商业银行所吸收的存款总量逐年下降,更多的资金流向资本市场以寻求更高的回报。随着各类理财产品的产生以及股市、债市的繁荣,资金更多地以直接融资形式参与到金融体系中。

3.1.2 對于资金运用

各国商业银行贷款占银行总资产的比重自2001年以来就一直在下降。据Wind资讯数据显示,中国自2006年金融脱媒现象开始出现以来,非金融机构对银行资产的中介化比率从70%下降到50%,且有不断下降的趋势。

我国五大行贷款项目增速从2010年的平均18.48%降到2015年的9.01%。但是由于五大行是我国国有金融系统的基石,在配置资产方面比较稳妥保守,虽然贷款项目的增速下降,但是贷款项目占总资产的比重没有发生较大变化。

公司类贷款作为传统银行贷款业务的主要项目,在银行的资产结构中占相当大的比重。但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金融脱媒所带来的直接融资模式的兴起,公司类贷款业务受到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五大行公司类贷款平均增速由2010年的18.07%下降到2015年的3.99%,建设银行在2015年已经接近零增长。不仅如此,五大行公司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从2009年的平均74.62%下降到2015年的64.88%,七年平均下降10个百分点。其中,建设银行下降幅度最大,从2009年的69.53%下降到2015年的55.11%,比重已接近贷款总额的一半。(数据来源:根据五大行各年年报整理)

3.2 从资金结构角度

随着金融市场门槛降低以及互联网的普及,社会公众开始通过更加多样化且合理的方式理财,其中包括股票、债券、基金、保险等一系列金融及金融衍生产品。绕过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的直接融资比重不断上升,短期国债由2008年的1.71%上升到2016年的44.07%,股票融资比重也呈上升态势。相比之下,贷款融资规模缩减,比重明显下降,从2002年的90%以上下降至2016年的69.81%(数据来源:中国证监会和中国国家统计局)。

3.3 中美对比

3.3.1 中美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差异

美国的商业银行较好地适应了金融脱媒所带来的一系列背景,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提高了服务水平和质量,突破了传统利润增长的模式。其业务范围甚至延伸到资本市场领域。

而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努力实现转型升级,但是依然以存贷款等信用业务为赚取利润的重要来源。随着金融脱媒的逐步深入,显示出一定的滞后性。

3.3.2 中美中小银行发展差异

美国的社区银行是中小银行的主要形式,其针对中小企业和住户的小额信贷为主要市场定位,注重向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将部分业务外包,有效利用资源。

中国的五大商业银行具有竞争优势,一定程度上处于垄断地位,吸纳了大部分信用业务。相比之下,中国的城市银行发展受限,极大依赖于当地的经济、金融发展水平。

4 金融脱媒的主要原因

4.1 宏观经济角度

4.1.1 金融市场体系建立与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注重对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进行体系化的管理,形成了多层次的金融体系,一方面减弱了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主导地位,促进更加公正合理地竞争发展;另一方面,多样化的市场和衍生金融产品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更丰富的投融资渠道,使得市场供求者可以有效规避风险,合理配置资源。

4.1.2 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手段支持

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平台等方便快捷的手段为便利快捷地交易操作提供了支持,有效地改善了信息不对称的阻碍因素,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者交易成本,促进证券投资业务的顺利进行。

4.2 中观经济角度

我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也获得了市场参与者的信任与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与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产生竞争,从而对商业银行的存贷款等间接融资产生不良影响。

例如,一些规模较大、实力雄厚的企業集团纷纷建立自己的财务公司,由于财务公司能更好地处理企业所需的服务以及提供更适合的咨询等信息服务业务,这导致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分流,给其造成了冲击。

4.3 微观经济角度

4.3.1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传统的商业银行相对于资本市场来说,其存款利率较低,而贷款利率较高。此外,银行贷款需要有良好的资信评估作依据。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其受限于企业发展规模等原因,资信难以达到要求。资信受限且贷款利率较高都限制了中小企业融资。

4.3.2 商业银行自身原因

在通货膨胀时期,传统银行存款利率不能满足居民的储蓄意愿,银行吸收存款越发困难,以及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有限,市场需求还催生了“影子银行”和“地下金融”,造成了金融脱媒的极端化现象。

5 主要影响

5.1 正面影响

5.1.1 提高资源运用效率

金融脱媒将资金供需双方直接联系起来,降低交易成本,为投资者规避投融资风险创造了基础条件,改善信息不对称,促进社会资源尤其是社会资金资源的合理运用和有效配置。

5.1.2 给商业银行发展带来机遇

通过互换、远期合约等金融衍生工具发展,商业银行可以有效规避风险。同业存款业务同比增长,还可以针对证券市场发展提出新型资产业务。同时,灵活的金融衍生工具等的兴起也对商业银行改善经营管理提出了要求,是商业银行提高服务水平的契机。

5.2 负面影响

5.2.1 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冲击

金融脱媒使得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紧缩,社会投融资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使得银行净利差呈下降趋势。投资者寻求利率更高的投资方式,融资者寻求利率成本更低的筹资方式,这两方面共同作用使得大量客户从商业银行体系中抽离,使得银行利润来源收窄。

5.2.2 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金融脱媒使商业银行短期贷款比重下降,中长期贷款比重上升,加大了期限错配的可能性,导致银行的违约风险和信用风险增加。由于金融体系的关联性较高,从而加大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6 应对建议

6.1 顺应趋势、转型升级

正确认识产业格局的改变,对现今直接融资大力倡行的背景下,找准自己的定位。突破依靠存贷利差获取利润的经营模式,充分发挥信息优势,变被动为主动,迎合顾客需求,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客户。

6.2 加快金融深化的进程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较发达国家滞后,萌芽较晚。要想解决金融脱媒的不良影响,应该稳步推进金融深化,促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市场成本反映信用风险,放松银行存款利率上限,防止银行存款大量流失。[7]

6.3 完善治理、防控风险

首先,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结构。其次,进行必要的客户结构调整,完善客户资信系统。最后,加强定价精算管理,在对风险识别、监控、有效规避方面不断深入。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各类可能存在的风险,提高银行经营管理的整体水平。

6.4 创新金融产品

为应对互联网金融、P2P等的发展,商业银行在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不断创新发展金融衍生产品,提高服务质量,使客户满意度提升,进而为商业银行留住客户资源。

7 结论

金融脱媒是一把双刃剑,其本身没有利弊之分。关键是看金融市场中的各类金融中介采取何种应对措施。金融脱媒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冲击极大,在对商业银行带来巨大震荡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金融脱媒势不可当,面对金融脱媒的强力冲击,商业银行不应采取回避措施,甚至导致恶性竞争,而应该当痛定思痛,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找准定位,摒弃滞后的金融服务和工具,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服务水平,推进银行业转型升级,也由此促进整个金融市场的上扬发展。

参考文献:

[1]MISHKIN F S. The economics of money,banking,and financial markets[J].Addison-Wesley,2001.

[2]THEODORE S. The net spreads wider[J].The Banker,2000,150(889):9-12.

[3]宋旺,钟正生.基于MS-AR模型的中国金融脱媒趋势分析[J].财经研究,2010,26(11).

[4]唐黎军.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的金融脱媒与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J].特区经济,2012(4).

[5]陈曦.金融脱媒下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选择[J].福建金融,2008(9):34-36.

[6]奚宾.金融脱媒与商业银行应对措施[J].浙江金融,2010(5).

[7]宋丽.金融脱媒现象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影响及对策[J].河北金融,2013(7):10-11,22.

[8]张若为.我国与美国金融脱媒比较分析及启示[J].时代金融,2016(36):210,212.

作者:朱恩加

上一篇:政府审计管理体系论文下一篇:国有林场会计监督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