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一贯制德育环境教育论文

2022-04-22

【摘要】在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中,农村九年一贯制工作模式的确立,初步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学校、教师、学生形成了德育教育的全面推进。在农村教育环境中,九年一贯制德育工作的落实需要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本文针对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现状、突出问题及强化措施进行探究,供同行业工作者借鉴参考。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九年一贯制德育环境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九年一贯制德育环境教育论文 篇1:

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一体化活动的内涵及建构

摘   要

九年一贯制德育一体化活动围绕“培育新时代合格公民”的主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通过整体分层推进的方式推动德育主题活动的一体化。具体包括如下内容:围绕成为一个合格公民所需要的知识,如礼仪、文明、公德、规范等,培养公民意识;通过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学生公民认同;通过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的活动来获得公民体验,培养学生公民素养。

关键词

新时代  公民教育  九年一贯制  德育主题  一体化活动

一、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一体化活动的内涵

1.德育学段一体化

德育一体化活动以义务教育阶段的九年为范围,对小学和初中的德育学段进行一体化设计,把九个年级设置为低年级(1~3)、中年级(4~6)和高年级(7~9)三个学段,并对三个学段进行宏观规划,设计好每一个学段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和德育评价方式,构建不同学段的德育一体化体系,做到依次递进、衔接有序,在整体上实施分层推进,构建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贯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相互贯通、互相支撑的一体化德育体系,避免传统德育出现断层、重复和冲突等各种乱象问题,从而构建中小学德育学段衔接的一体化[1]。

2.德育内容一体化

德育内容的一体化主要指德育内容的连续性、系统性和承接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例。在低年级主要围绕个人行为规范,宣传文明、平等等基本价值观;在中年级则帮助学生建构良好的社会公德,重在培养学生的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并逐渐转向高年级的注重社会生活并建立法制观念,强化政治认同与国家观念,熟悉政府及国家的运作机制,深刻体会民主与法制的原则与程序,培养高年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度和向心力,做到理性爱国,培养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

3.德育目标一体化

德育目标的一体化主要包括育人目标的一体化、课程目标的一体化、活动目标的一体化和实践目标的一体化,旨在把中小学生习得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实现德育目标的知行合一。德育目标的制定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来确立各个学段的德育目标。以九年一贯制“习惯培养”为例,低年级学段的学生注重具体学习习惯的培养、中年级学段的学生注重学习礼仪习惯、高年级学段的学生注重学习社会交往习惯,从而构建一体化和系统化的德育培养目标,真正营造“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学校德育氛围[3]。

二、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一体化活动的意义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一体化活动是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新时代九年一贯制学校始终要把“德育先行,育人为本”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始终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立足点和着力点,这是新时代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通过九年一贯制德育课程化、德育活动化和德育系统化等一体化设计,将“立德树人”融入中小学的“一体化德育活动设计”建设中,通过构建全域育人、全员育人、全课育人、全程育人“四位一体”的一体化德育活动,从而全方位、立体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根本上促进“立德树人”在中小学落地生根,破解“立德树人”落地难的问题[4]。

2.促进区域德育“优质均衡”的现实需求

九年一贯制德育一体化活动是构建新时代德育体系的区域实践,这种实践逐渐打破传统德育封闭狭隘的局限,强化区域德育顶层设计和统筹推动,突破了传统德育缺乏系统性、连贯性、优质均衡性的现实瓶颈,“德育一体化”建设的新理念是区域德育新理念、新模式的集中体现,一体化德育活动设计以“优质均衡”为标准,依托“校本化、课程化、活动化”等德育实践,整合学校区域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德育的常态化运作,增强区域德育的系统化、特色化和精准化,构建区域德育的“品牌化”和“特色化”,从而促进传统区域德育的升级改造,提高区域德育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改善区域德育“整体育人”的成效,形成区域德育多元化、高品质的新格局[5]。

3.培育新时代“合格公民”的迫切需要

九年一贯制德育一体化活动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紧密结合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形成按九年一贯制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为梯次的德育一体化活动设计,突出了德育的“生活化、系统化、精准化”的要求,使得活动设计的德育内容更加贴近中小学生的生活世界,德育过程更加有序渐进,德育目标更加明确具体。“一体化德育活动设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围绕立德树人的时代任务,突出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培养中小学生公民知识与理解、公民技能与参与、公民道德与态度,倡导爱国主义与公益精神,崇尚公共利益优先,强调公民美德在社会整合中的价值,提倡积极的公民参与,重视公民社会公德意识与爱国热情的培养,不断完善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以培养新时代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一体化活动的建构

1.传授公民知识,培养公民意识

(1)低年级传播“礼仪培养与自我保护意识”

一是要培养良好的个体礼仪。学生的行为规范与遵纪守法是为日后成为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义务教育的第一个阶段从养成良好礼仪开始,重点在日常举止(坐姿站姿、不拉扯打闹、文明用语等)和个人卫生上。在此基础上养成一些公共礼仪,譬如不能在公共场合追逐喧闹等。学校在这一阶段应该开展相关的公民教育活动,如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组织,每月播放一部《青少年文明礼仪影视教材》等教育片,每周开设一节日常礼仪课程。让学生掌握站、坐、行等基本形体姿态和常用礼貌用语及简单的问候语、答谢语、道歉语,主动参与集体生活,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维护社会公德,保护环境,学校通过专题会议、升旗仪式讲话、主题队日活动等形式,以“文明在我身边,礼仪伴我言行”为主题,在全校学生中做好宣传与动员。二是要学会自我保护。青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为防止和杜绝侵害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发生,应该让儿童了解自己的身体,懂得分辨一般行为和侵害行为,学会拒绝骚扰,遇事勇于及时向老师与家长报告。可通过自我保护專题讲座、每个学期末放假前进行安全教育讲座、请专业人士针对常见的安全问题作报告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2)中年级突出“社会公德与家庭伦理道德”

一是要突出社会公德。强化低年级学生个人礼仪的同时,此阶段的学生应该将重点转移到公共场合的社会公德上。社会公德应该从我做起,让学生分成小组,选取一个特定公共场合,如地铁、公交车站、剧院、商场等,通过实地观察拍照等方式把常见的违反社会公德的现象、场景、行为记录下来,归纳总结并分析其中原因,在此基础上拟定一份详细的公共场合规范。二是关注家庭的伦理道德。根据自己家庭的状况尝试编写一套小族谱,标注成员之间相互的称谓与职业等,尝试发掘家庭的变迁历史或者有趣小故事。通过总结分享会的形式了解多种家庭形态(三世同堂、核心家庭、单亲家庭等),分享属于各自家庭的历史传承和家庭趣事,从中形成家庭的伦理道德。

(3)高年级强化“法治观念与国家观念”

一是要强调法治观念。让学生明白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合法会得到保障,违法就要受到惩罚的法律观。学校可以通过参观、宣讲、图片展示会以及公安警察宣讲会等方式让学生辨别法律的界限,知道什么是受法律保护的、什么是受法律制裁的。还可以通过少年法庭的运作解说典型案例,要求学生组成小组,分工查找相关法律文献、资料。在充分了解法庭程序、判决标准情况下,拟定草案,编写剧本,进行法庭模拟展示,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对判决原因进行解释,其他学生、教师提问和点评,最后进行总结。二是要培养国家观念。要了解政府部门的运作,让学生组成小组选择一个政府部门进行详细的调查,从查资料、案例描述、访谈等多角度整合内容,以PPT、画报等丰富多彩的方式展现成果。三是要深入理解我国政治的民主机制。详细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职能,调查其运作机制,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人大与政协的关系,本地的人大代表选举与运作情况等,可以小组为单位,选取其中一个点进行深入了解,尝试带着社会问题,对本地区人大代表进行访谈,寻求解决方案,表达自己意见,撰写报告并分享,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2.进行价值观引导,培养公民认同

(1)低年级学会沟通,文明待人,培养平等观念

一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沟通的艺术,学会倾听。低年级学生由于认识和思维限制,遇事往往从自身出发去思考问题,自说自话,本质上是想要被人听见,渴望受到关注。为此,需要让学生领会到只有对他人全心全意,学会倾听,才能够获得他人认可,更好地沟通。二是要学会文明待人。将礼貌用语作为日常习惯,“文明十字用语”日日讲。倡导学生每天都使用“请、你好、谢谢、对不起、再见”,养成一种文明待人的基本习惯,通过开展“文明在我心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学会文明。三是要培养“平等观念”。儿童首先通过自己的观察将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信息联系起来,建立了最初级的性别刻板印象——“性别标签化”,通过开展主题活动“男女生角色互换”,破除刻板的性别印象。通过举例,男性也可以从事护士职业,女性亦可以驾驶重型机械,让学生理解两性平等的观念。进行一日角色互换,男生承担女生的工作,女生承担男生的工作,让学生充分体会对方的生活体验后总结升华,培养男女平等的角色意识[6]。

(2)中年级学会友善,关爱弱势群体

一是要学会“友善”。在学校生活中,师生交往、学生交往、家校沟通是“学会友善”的三个重要方面。学生间的交往应该可以预防校园霸凌,特别是孤立个别学生等形式的隐性霸凌,建立同理心。通过“友善校园我出一份力”等交流学习会,学生自行搜集准备材料,尝试总结校园霸凌的形式以及相关对策,形成书面的结果。还可以通过编写小剧本进行表演的方式,从中可使用角色互换的手段让学生体会到加害者也可能变成受害者,懂得换位思考。二是要关爱弱势群体。探讨弱势群体的问题,体会到他们的艰辛。通过积极开展“志愿扶轮”活动,利用周末到敬老院、老年活动中心等福利机构进行志愿服务,一周一次,持续一个月,深入感受弱势群体的生活不便与困难。要求學生每次服务后作书面的情况记录,完成后对该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举办报告会分享感受,以此来感受和承担起公民的职责。

(3)高年级学会理性爱国,培养公共协商能力

一是要学会理性爱国。爱国首先要遵守规则,应做成熟的世界公民,新世界的打造与维持,依赖于国家之间的立约、协商、调适,而不是国家之间的感情、对立与决裂。为此,可以通过开展读书会,思考爱国的准则是什么?革命时期的爱国与和平时期的爱国有什么区别?如何理性爱国?此外,还可以建议学生阅读国内书籍,如《说和做》《红岩》《丑陋的中国人》《中国可以说不》《长征》等;国外书籍如《战争与和平》《十月革命》等。还可以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寻访爱国历史等[7]。二是要培养公共协商能力。“事不关己”是社会最大的危害,这种思维下即便有完善的公民参与制度,制度也难以发挥其作用,为此,须培养高年级学生的公共协商能力,公共协商的原则是平等的主体自由、公开、平等地参与对话、沟通和协商或倾听各种不同的意见,通过理性、负责的思考,审议各种理由的合理性,或者改变自身的观点,或者说服别人改变自身的立场,积极参与国家大事或公共事务的决策,通过自由平等对话来取得共识,保证公共和普遍利益的实现,使决策合法化、科学化[8]。

3.强化公民体验,培养公民素养

(1)低年级养成独立自主的能力与诚实守信的品质

一是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隔代教养是现今常见的家庭状况,容易出现家长包办一切,把孩子养成“巨婴”的现象。为此,应该鼓励学生做自己的主人,完成力所能及的事,以个人(穿衣穿鞋)、家庭(简单家务)、学校(适当劳动)三个维度罗列任务,激励学生选择自己能完成的事情去完成。此外,独立能力还应提升学生的自我安全意识。将保护自己放在第一位,着重于起居日常,如在家在校不攀爬门窗,发生紧急情况的应对措施等;通勤出行掌握简单的交通规则,注意马路安全、陌生人搭讪等。通过居家出行安全讲座、请交警进行交通安全宣讲讲座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居家安全、出门注意事项,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二是要养成“诚实守信”的品质。诚信是人必备的优良品格,诚信是为人之道,是立身处事之本。通过开展“日积一善”活动,一周做几件文明事,学生建立“善行簿”做好记录,教师、家长、学生自己定期对善行进行点评并作出调整建议,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2)中年级培养应急自救能力与公平公正精神

一是要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培养学生自救应急的能力。通过对应对突发事件的学习和演练,如紧急疏散演习,每个学期组织数次不定期的紧急疏散演练,请专业人士宣教紧急情况下的自救手段,培养学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特别是自然灾害中的避难方式。此外,还应该了解社会不法分子对青少年的引诱、拉拢、教唆手段,通过学校图片展示会、邀请公安警察开宣讲会等形式,让学生学会如何辨认非法教唆,知道如何处理相关事宜。二是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精神。班级管理由教师指派的班干部委托管理逐渐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班级自治,成立班会-确立自治规范-开展各项活动。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学会选举班干部的程序、班会的组织流程、尊重公平公正的原则等。还可以通过读书会,从阅读中思考公正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在历史和故事中寻找其中的教训,按照规定时间完成阅读后组织分享会,主要以书面或PPT演讲形式展示感想体会,在学校生活和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精神。

(3)高年级关注社区、社会并了解政府职能

一是要积极关注社区,提高学生的公民参与意识。高年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社区实践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社会文化活动、列席旁听小区业主委员会会议等形式了解社区事务,通过撰写听证记录、小组讨论、思想总结等方式加深对社区的了解[9],提高公民参与意识。二是要积极关注社会,培养学生公民参与的习惯。约翰·穆勒说过:“一个绝对不能参与政治事务的人,不能称为公民。”一个合格的公民不仅要在公共领域内遵守公德,关爱他者,更重要的是他们习惯于关注社会和投身公共事务,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高年级学生公民素养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家事,更要养成关注国事和天下事的自觉习惯。三是要关注政府职能,提高学生公民参与的能力。公民参与是公民素养的重要内涵,学校可以为高年级学生拓展参与公共事务的广阔空间,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责任和能力。如学校可以组织高年级学生了解政府部门的机构设置及运作机制,以及公民参与选举的程序等。学校可以通过班干部和学生会干部竞选的形式模拟选举,锻炼学生公开演讲与公平竞争的意识与能力,通过竞选活动吸引更多的高年级学生参与到学校公共事务的管理中来,从而培养学生的民主参与能力,为日后更好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黎强,孙长军,秦岩.课程引领全面育人——山东省博兴县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综述[J].中国德育,2018(07):28-30.

[2] 占忠建.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J].湖南教育,2006(12):22.

[3]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编辑部课题组.小学德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旬,2006(01):4-43.

[4] 王清粼.强化思想政治课的育德功能,提高德育实效[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14(03):22.

[5] 樊璐,趙广忠.十项工程: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的新探索——访山东省莱州市教育体育局局长尹文涛[J].中国德育,2018(11):34-36.

[6] 黄崴,黄晓婷,.近十年公民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01):110-118.

[7] 谢剑雄.论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一体化课程的构建与创新[J].职业(17):8-9.

[8] 陈少艺,杜艳华.从民主协商到协商民主——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观的新拓展[J].上海党史与党建,(04):14-17.

[9] 蓝志勇,李东泉.社区发展是社会管理创新与和谐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J].中国行政管理,2011(10):71-74.

【责任编辑  郑雪凌】

作者:廖国峰

九年一贯制德育环境教育论文 篇2:

试论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策略

【摘 要】在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中,农村九年一贯制工作模式的确立,初步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学校、教师、学生形成了德育教育的全面推进。在农村教育环境中,九年一贯制德育工作的落实需要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本文针对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现状、突出问题及强化措施进行探究,供同行业工作者借鉴参考。

【关键词】农村学校;九年一贯制;德育工作;教学环境;创新

在相关教育部门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针对德育教育明确指出,在“十五规划”的推进过程中,国家相关部门将整体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在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中,农村九年一贯制工作模式的确立,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这种系统化、全面化的德育教育形式,有助于学生完善人格,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在众多学习科目中,德育教育是一项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的教育项目。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教书育人”是德育教育的发展核心。德育教育作为塑造学生性格、提高自身修养、增进学习能力的重要项目,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担负着重要的作用。

一、开展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现状

多年来,农村九年制学校德育工作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的阶段。针对于农村学校的德育问题,教师德育工作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在笔者对当前农村九年制学校德育工作的调查中分析中可以看出,在随机抽取的100名来自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中,有65.3%的学生认为德育工作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而在50名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教队伍中,有41.2的教师认为德育教育需要改进,有12.1%的教师认为,德育工作存在教学目标倾斜的发展现象。同时,笔者还对若干名学生家长进行了调查,有70%以上的家长都认为,德育教育工作不占有分值,因此对考试成绩无益,没有较大的学习价值。这些错误的思想也再一次制约了德育工作的推进情况。

二、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常见问题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当前形势下,德育工作存在着一定的无序性。尽管各个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已经有所改善,但是“重智育、轻德育”的思维想法依然存在。家庭、学校与社会对学生长期化德育教育的深化并不重视。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学生的年龄跨度较大、生理心理需求大不相同,所以难以规避学生性格、思想上的各项发展劣势。

(一)德育教师缺乏专业特性

在当前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上,由于九年一贯制学校由很多学生合并而成,所以在当前的学生人员中,小学教师、小学领导转化了工作模式,“外在角色”进行了转变。因此,德育教育的开展模式出现了新的发展。这样的情况导致,德育教师面临新的发展情况,缺乏必要的经验储备,德育教师的专业性亟待增强。同时,德育教师对学生心理的研究也遇到了阻碍,教师对心理学、情绪学等知识的掌握亟待增强。

(二)未能达到德育教学的系统化

经历了资源重组后,德育教育模式呈现出了“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在学生的年龄中,从8—16岁的学生都处于九年一贯制学校之中,他们的年龄跨度较大,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难见成效。同时,“满堂灌”“吃大锅饭”的教学形式使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更加的无序和松散。在德育教师的教学效果上,德育成效较弱、学生的吸收能力不足、家长的关注力度也有待提升。造成农村德育整体工作的发展缺乏系统的规划,难以实现农村学校德育教育的长效机制。

(三)实践性未能融入德育教学

有很多德育教师认为,理论知识是增进德育教学成效的主要方式,因此在课堂上,很多教师都采用了“知识性”灌输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课本、书籍上的知识,却忽略了德育实践工作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学校,受教学条件、交通环境、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使教师、学生面临着局限性。为此,在农村九年一贯制德育教育中,教师要立足于德育教育的发展性,着力构建德育教学的实践模式,能鼓励学生融入德育实践活动中。

三、强化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策略

(一)增进德育教育教师的专业性

在农村学校中,学校自身的发展没有一线、二线城市学校的发展规模,因此在教师队伍的培养上,也缺少必要的教师队伍和资金投入。俗话说:“为人师表”。在德育教学中,为了强化教师的专业性,广大学校管理者要立足当前教学模式,进一步强化广大教职工的自学意识。

例如,教师可以针对九年一贯制教育的学习模式,形成不同阶段的教育层次递进,按照序列化的德育教育历程,对广大教师进行定时、定期的专业培训。还要鼓励广大德育教育和语文、数学、英语等其他学科教师结合在一起,和其他任课教师一起,共同推进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方面的心理教育。除了“语数外”等主要学科,还要结合体育、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德育知识凝聚巨大的感染力,帮助九年一贯制教师积累教学经验,增进教学效果。

(二)推行科学系统的德育模式

九年一貫制教学所跨越的时间性较大,因此,德育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分层次的制定德育教育模式,根据课程设立学科教学模式和年级目标。将1—6年级的小学生设定为德育教育的初级模式。在这一教育阶段,教师要从基础的生活细节讲起,鼓励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并了解一些浅显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时,为了增进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由学校政教处、德育教师、家长代表构建一个“三角形”的德育支架,提升德育教育的发展程度。在7—9年级的发展中,中等层次的德育教育项目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性格修养、养成正确的道德行为。结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的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良好的行为,增进学生适应社会的各项能力。

(三)增加学生的教育实践效果

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通过积极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能够促使学生的道德修养不断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以实践活动作为发展载体,在各项社会活动中,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升九年一贯制学生的德育效果。

例如,在重大节日,可以利用“舞蹈表演”、“演讲比赛”、“创造发明” 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鼓励学生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生命等方面的教育感受。而在具体的学习实践类项目上,可以通过课前德育小讲堂的形式,要求一二年级的学生用两分钟的时间背诵感人的话语;三四年级说明“美好品德”的意义;五六年级的学生讲一个关于“真善美”的小故事;七八年级可以针对“中国梦”内容进行融合;而九年级的学生则可以将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进行组织演讲,做到德育演讲感情真挚、字字有情、句句有理。

在其他社会实践项目上,要组织学生定期参加敬老院、爱心幼儿园等公益社会团体,从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利用教育互动,组织学生参加到系列活动中来。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育互动中,德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水平。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立足于农村学生的发展现实上,摒弃传统的说教,利用各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德育教育能够走出课堂,走入农村学生的内心。

参考文献:

[1]李秀艳.浅谈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及其途径[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2).

[2]王建媛,宋春光.初中德育教育的优势和必要性[J].学周刊:B,2013(04).

[3]姜安丽.护理教育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护理教育中的德育[J].2011(24).

[4]邵鸣.职业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以医药卫生职业教育为例[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

作者:刘翘楚

九年一贯制德育环境教育论文 篇3:

农村乡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摘要】基于农村乡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工作现状很不理想、学生德育素养低下的现状,笔者认为农村乡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必须在国家颁布的德育工作纲领及相关法律制度保障下开展德育工作。要提高农村乡镇九年一贯制德育工作实效,必须立足于现状,充实德育工作内容,创新德育工作形式。具体做法有细化德育培养目标、完善学校德育工作制度、加强德育体验教育、加强德育团队建设、重视国学教育。

【关键词】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有效

九年一贯制学校学制特点决定学生要在校学习九年,而且这九年恰恰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能否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这九年至关重要,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德育工作是保障。这就要求农村乡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工作要结合农村乡镇孩子的特点,要考虑到农村乡镇孩子的知识结构、生活实际、社区特点、家庭背景等诸多因素。内容上充实、接地气;形式上要不断创新,符合时代潮流,这样的德育工作才会扎实、有效。

一、农村乡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工作和学生德育素养现状

对现阶段笔者所在的农村乡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工作现状进行考察,我们会发现,现阶段农村乡镇九年一贯制学校都重智育,不重视德育。开展德育工作时,方式简单粗暴;学校德育工作内容空泛,形式比较落后,方法比较陈旧,教育效果差强人意。

对学校学生德育素养进行考察,我们会发现学生德育素养低下。究其原因,除上述学校德育工作原因外;其次是农村留守儿童多,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缺失。留守儿童多半由爷爷奶奶带大,这种隔代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真爱的缺失。再次,整个乡镇所处的社会环境使然。乡镇社会价值判断尺度在单纯智育成绩。只要儿童的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都不自觉被忽略。知识改变命运这本身没错,可以教导学生热爱学习,通过个人努力改变自身命运。而问题在于,过分强调学业成绩的同时,学生德育教育被忽略了,学习变成了工具。

二、学校德育工作的纲领及制度保障

笔者所处农村乡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现状不容乐观。但我们并不是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国家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为解决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相继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此外,《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都是德育工作指引。

农村乡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应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完善学校的德育领导体系,真正落实德育领导力量,从人员到经费到课时都要落实处,坚决纠正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为不要”的现象。

三、如何提高农村乡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工作实效

1.完善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工作制度

学校要严格按照中央、省、市下发有关学校德育工作文件精神,结合农村乡镇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自身特点,从加强管理、健全评比考核制度、特色活动、主题教育活动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德育工作制度,通过制度规范和保障德育工作的落实。

2.德育培养目标细化,分年龄段明确具体目标

(1)小学低段(1-3年级),重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学生文明举止。要明确,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培养的是人,不是人才,特别是小学低段,准确的说应该是让孩子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时期,那就要把培养人的目标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不能空。

一年级入学要在吃、喝、拉、撒、穿、行等多方面不断引导和规范学生。吃饭要自己动手完成,不能边吃边玩边看电视等;要多喝水,不能喝有色饮料、不能多喝纯净水、睡前不多渴水等;走路要靠右侧,特别是上下楼梯,课间在走廊不能快速奔跑等;

二年级要加强文明礼仪习惯的培养。在家长辈说话要学会倾听,家里来客人要主动打招呼、倒水、让座等;在学校课堂上老师讲课、同学发言要认真听,精彩之处要鼓掌;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等等。

三年级要不断培养学生主动参加劳动的习惯。在家要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饭后收拾桌子、洗碗,喂鸡鸭鹅等,在学校要认真完成值日任务,地上有垃圾要主动捡起来,培养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

(2)小学高段(4-6年级),此阶段要加强学生的规则意识教育和培养。

四年级开始要不断引导学生学习规范、规则,特别是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和学生守则,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养成守规、守纪习惯。

五、六年级要继续强化规范和规则教育,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文明守纪习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初中阶段(7-9年级),此阶段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期、叛逆期。学校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生命、法制、思想等方面的教育。

七年级入学要引导学生如何适应初中生活、学习、交友等能力,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团队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等。

八年级学生相对七、九年级更燥动,要加强法制教育、生命教育,还要利用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如何同叛逆期孩子进行交往”的教育,还要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生理教育和引导,还要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交友观等,帮助孩子度过“困难期”。

九年级学生面临中考,学习压力大,纪律上不易出现大的问题,但心理上容易出现问题,所以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生命教育,在学习方法引导上也要不断加强。

3.加强德育工作团队建设,发挥团队力量

当今社会,任何一项工作都不是某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德育工作也不例外。现在我们在尝试德育工作的团队建设,充分发挥团队力量开展德育工作。我们已经在开展的是四个团队建设:一是以主管德育副校长为核心,以德育主任、班主任为骨干的德育管理团队,此团队负责整个学校德育制度的制定、落实和完善,负责学生的整体发展,负责宏观的德育工作;二是以年级主任为核心,以年级的班主任为骨干的年级德育管理团队,此团队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要求并结合本年级学生年龄特征开展年级德育活动,要求既要有大局观,又要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每个年级可以月为单位开展主题活动,彰显本年级德育特色;三是以班主任为核心,以班级科任教师、骨干家长力量、骨干班干部为骨干的班级德育管理团队,此团结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最基层单位,也是学校德育工作能否得到落实的最后一道防线,此团队非常关键。四是以班长(团支书)为核心的班干部管理团队,此团队最接地气,这个团队的作用发挥好了,会为整个班级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会为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提供最有说服力的数据,也真正体现了学校民主管理、学生自主管理,也真正达到了锻炼人、培养人的目的。

4.利用国学精典,不断淬化学生的灵魂

国学精典中有诸多德育教育元素,再加上国人对国学精典的理解,如果结合实际,会使国学精典教育内容不断发酵。虽然,我们地处农村乡镇,但农村乡镇中年龄较大的长辈,他们曾读过私塾,对国学精典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要挖掘这些德育教育的元素,通过学校德育课,通过这些家长的引导,国学精典中的德育教化内容必然会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乡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工作存在很多现有问题,学校必须直面问题,着力改变现状,德育工作必须引起学校足够重视,学校必须在德育工作方面加大力度。在工作中必须要结合农村乡镇孩子的特点,要考虑到农村乡镇孩子的知识结构、生活实际、社区特点、家庭背景等诸多因素。内容上充实、接地气;形式上要不断创新,符合时代潮流,这样的德育工作就会扎实、有效,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作者简介:

陈丽英,吉林省永吉县黄榆乡九年制学校德育处主任,从事德育工作多年。

作者:陈丽英

上一篇:混凝沉降法教学环境工程论文下一篇:手术室麻醉药品管理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