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沉降法教学环境工程论文

2022-04-22

【摘要】水污染控制技术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从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与结合地方产业需求教学等方面对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分析。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混凝沉降法教学环境工程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混凝沉降法教学环境工程论文 篇1:

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一、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内容

1.理论课课程体系与内容的改革

(1)理论课课程体系的优化调整

原有教学计划中基础课程所占比重过大,工程类课程所占比重过少,而且环境工程专业的某些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如流体力学、工程力学、环境微生物学等没有列入教学计划。为了能使我们培养出的人才具有更高的素质,更能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针对原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对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两次大的改革。第一次是在2001年,主要针对2000年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两门主干专业课:水污染控制工程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将“水污染控制工程”(48学时,第7学期授课)调整为“水质工程学-1”(40学时,第6学期授课,主要讲授水的化学和物理处理法)和“水质工程学-2”(48学时,第7学期授课,主要讲授水的生物处理法);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48学时,第7学期授课)调整为“大气污染控制工程-1”(32学时,第6学期授课,主要讲授废气的吸收、吸附净化法)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2”(48学时,第7学期授课,主要讲授废气的袋式除尘法等技术和相关理论)。经调整后的专业课结构体系更加系统化和完整化。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体现出工程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合格的环境工程技术型人才。专业课程体系与内容应该准确地反映出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通过这次改革,初步加强课程体系的工程特色,并且进一步规范了教学内容,使我们的教学计划比较有利于培养工程型和应用型人才。但是与教育部组织制订的《面向2l世纪新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仍有明显差距,为此,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于2003年又对教学计划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在新修订的2003年教学计划中把原来属于“化学工程原理”课程一部分内容的“流体力学及泵与风机”(32学时)单独设课,学时数增加到48学时:增设“排水管网工程”(32学时)限定选修课;增设“工程力学”(64学时)和“工程结构”(32学时)任意选修课。同时压缩了“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两门课程的学时数。通过这次调整,强化了专业基础课的地位与作用。专业基础课的强化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和领域,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职业和工作岗位变换的需要,使学生具备不断自我发展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2)理论课内容的改革和教材建设

在对课程的结构体系进行优化调整后,所选用的教材及教学内容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十分重视教材建设,更新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删除不符合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需要以及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陈旧的内容,及时将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纳入课程内容,给学生呈现科学前沿的东西,让学生随时掌握有关专业科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目前本专业的教师已编写出版了《环境工程设计基础》、《建设项目与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导论》、《环境保护》、《分析化学,等教材和参编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水质工程学》等本科生教材,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做出积极贡献。

2.实践性环节课程体系与内容的改革

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如何满足和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及社会的需求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原有课程体系对实践性环节重视程度不够,缺少必要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生产实习。实践既是理论与技术创新的途径,又是具有创新性的理论实现其价值的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所必需的方法。实践教学环节不仅仅是理论教学环节的必要补充,对于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有关部门制订的环境工程注册工程师的考试科目中有2/3的内容涉及到了实践性环节。因此,专业课程体系必须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毕业生成为有实践能力善于创新的人才。

(1)校内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

在2001年的改革中将原教学计划中“专业实验I”(即,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和“专业实验Ⅱ”(由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和环境监测专业实验构成)调整为“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1”、“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2”、“水质工程实验技术-1”、“水质工程实验技术-2”和“环境监测综合实验”,分别独立设课。其中水污染控制工程新增实验13项(物化处理;过滤反冲洗实验、颗粒自由沉淀、树脂类型鉴别、强酸性阳树脂工作交换容量测定、强酸性阳树脂总交换容量测定、混凝实验:生物处理:SBR法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间歇式活性污泥法、曝气池中环境因素的监测和菌胶团中生物相的观察、曝气充氧实验、生物转盘实验、完全混合式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的观测和运行、污泥沉降比(SV%)和污泥指数(SVI)的测定),将先进的技术成果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实验教学中,通过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改建6项实验,环境监测改建4项实验。

又在2003年的教学计划改革中强化了课程设计环节,新增设“排水管网工程设计”实践课程(24学时):增设了“流体力学及泵与风机”实验教学内容(8学时)以及“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实验”(12学时)等,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近年来,在本科生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中增加了工程类课题所占的比重,以使学生更多地得到工程实践方面的训练。

(2)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

虽然学校实验仪器、设备较多,可进行的实践教学训练项目单一,学生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的训练。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合理充分地利用社会资源,可以充实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生产企业的生产过程一般都具有多环节、系统完整的工艺流程和配套的设备、设施。在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系统性、全面性。把校外实习基地作为第二课堂,依托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教学,使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工程相结合,提高和增强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动手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较快地适应新的工作、胜任新的工作。

为加强认识实习教学环节、满足教学要求、达到教学目的,经广泛调研、认真选择后,先后与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南宫堆肥厂、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日友好环保中心正式签订合作协议书,作为认识实习基地,涵盖了环境工程专业的水、大气、固体废弃物研究方向。

二、特色及实践效果

1.特色

为适应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和提高办学质量与社会效益,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体现出工程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合格的环境科学与工程技术性人才。使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具备水、气、固体废弃物、环境监测等污染防治多方面知识。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

专业课程体系与内容的改革。

2.实践效果

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内容改革与实践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通过加强实践环节,形成实验教学、参观实习、课程设计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教材建设和实验课的改革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了解学科发展前沿。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参观实习基地的建立使学生有机会深入生产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设计环节增强了学生从事环境工程设计的能力,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2)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了人才的竞争力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和人类对环境的重视,对环境治理力度也进一步加大。社会对环境专业人才的需求呈旺盛增长趋势,这对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既是机遇,更是挑战。一方面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量增大,另——方面竞争日趋激烈。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能代表北京工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品牌的人才决定了专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近年来,虽然面临着各高校扩招带来的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的形势,但我们及时调整人才培养定位、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使本科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保持在85%以上,而且就业方向大大拓宽,有设计院、环保公司、施工单位、环境管理部门、科研院所等用人单位。

国家已开始实行环境工程注册工程师制度,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注册环境工程师专业基础课考试大纲差距较大。有些课程没有对在校本科生开设,这将使学生毕业后考取资格证书存在很大的难度。对照注册环境工程师的考试科目,将过去的教学计划中缺少的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环境微生物学等)补充进去,有利于毕业生取得执业资格,增强人才市场竞争力。

(3)使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知名度显著提高,有利于专业的发展

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和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内容的改革与实践,已取得环境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环境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资格,拥有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被评为北京市品牌专业。使专业知名度显著提高,报考本专业硕士与博士研究生的数量增加许多,同时有利于高级人才的引进。使学科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作者:彭永臻 曾 薇

混凝沉降法教学环境工程论文 篇2:

水污染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

【摘  要】水污染控制技术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从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与结合地方产业需求教学等方面对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分析。

【关键词】水污染控制技术  教学改革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水污染控制技术是环境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核心主干课程,同时又是一门具有较高综合性与实践性的课程。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为例,就目前人才培养方案中水污染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结合地方产业需求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更好地适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特色”的高职办学理念,实现环境工程专业工程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一、优化教学内容,完善课堂教学

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是实现良好教学工作的前提。我校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水污染控制技术教学一般为一个学期,目前学时为64,在理论课时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很难完成众多的教学内容,必须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置,突出“少、精、宽、新”的理念。例如根据教学计划和培养要求,适当地压缩和删除生化反应动力学等侧重科学研究的理论内容,增加工程实例计算、新颁布的标准与规范等,并根据水处理技术发展趋势及结合教师自身的科研方向,增补生物脱氮除磷技术、活性污泥与生物膜复合技术、中水回用技术、人工湿地技术等新技术与新工艺的介绍等,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此外,在实际教学当中,笔者注重与本专业相关课程知识的整合与衔接,如在吸附法、混凝法原理和应用的知识点上,通过对环境微生物学、有机化学等课程理论知识的回顾,进行系统的对比和归纳,引导学生将不同的处理方法和处理对象进行有机结合。将脱氮除磷基础理论与工艺、设计一起讲解,并通过实际工艺深入讲解强化生物脱氮与除磷的机理分析。对处理同类污水的不同污水处理工艺进行经济性、技术性对比分析,对不同污水处理工艺适用对象、范围、优缺点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学生对理论和工艺技术的理解,便于学生在实际污水处理设计中进行方案比选。

二、改进教学方式与方法,营造多元教学模式

水污染控制技术课程涉及许多的工艺流程图、构筑物结构图等,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难以接受,也不利于课堂氛围的调节。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应积极开发具有动态效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在相同的时间提供更多的信息量,加深学生对各水处理工艺的原理和流程、各种处理构筑物具体结构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在讲授SBR工艺原理时,给学生播放多媒体视频实例,使学生能看到SBR工艺的流入、反应、沉淀、排放和待机等五个动态操作过程;讲授生物膜法时,采用Flash动态模拟生物滤池、生物接触氧化等,提高课堂教学直观性、动态性。多媒体教学在提高水污染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可以舍弃传统的板书,如果教师整节课都不写一个字,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接受不了这种大容量、快节奏的传递信息方式,板书教学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消化吸收知识的时间,也有利于掌握整节课的内容框架。因此,采用传统板书和多媒体课件并重的教学方式较为合理。

传统的水污染控制技术课程以教师单向灌输式教学为主,与现行的素质教育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不符,因此,需将单向传授、被动、低效的教学方式向多维互动、主动、高效的教学模式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将讲授法与讨论法、问答法、案例教学法、自学辅导法、观看视频录像、网上互动交流、课后答疑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如在介绍污染自然生物处理——稳定塘这一知识点时,可先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入课程内容:在经济技术有限的情况下可采取怎么样的污水处理方式?授课过程中,在多媒体讲授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知识点对自己身边见过的稳定塘进行讨论,讨论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稳定塘的应用与优缺点的认识,之后教师再通过案例的讲解、视频的播放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教学方式的多元化能有效促进师生互动交流,使学生成为课程学习的主体和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对提高教学效率、活跃课堂气氛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强化实践教学,重视学生工程能力培养

水污染控制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环节较多,具体包括课程体系中的课内实验、认识实习、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等,可分为实验类教学、设计类教学与实习类教学。实践教学应坚持与理论课程相结合,改革应该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对接。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实验性教学分为基础性实验和工艺类实验两大块,前者包括絮凝沉淀、废水可生化性测定、污泥沉降性能测定等;后者以水处理工程工艺流程的局部或全部为对象,强调结构模型的展示与运行参数的控制等。实验过程应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性,采用开放型的实验教学模式。各实验小组根据实验要求,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经过讨论与教师指导后,确定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在实验结束后还需在实验讨论课上进行报告。

设计类教学包括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两个部分。一是在理论课程结束后,根据教学计划安排为期一周的课程设计环节,要求学生根据所给资料完成一个污水处理厂的方案设计,包括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的选择、各处理构筑物的选择与设计计算、污水厂的平面布置与高程布置等,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适时地在设计方案、工艺流程等方面要求学生采用新工艺、新技术等,促使学生去思考与探索,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工程技术应用等教育。二是在水污染控制技术的毕业设计选题上,应尽可能的选择真实案例,而非模拟课题,这样“真枪实弹”地做设计提高了学生工程实践的参与性,也对设计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体现水污染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实习类教学有污水处理厂(站)的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在课程初,安排学生到城市污水处理厂或工业水处理设施等进行认识实习,初步熟悉污水处理过程、了解污水处理工艺及设备,为后续课程做好准备。在污水处理厂进行毕业实习的学生,应指导其对污水工艺选择、设备选型、水质监测、经济技术指标等内容进行实习。同时,课程应强化平时考试与考核,减弱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鼓励学生重视和积极参与实践动手环节,把能力培养、知识传授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

四、结合地方产业需求教学

水污染控制技术教学体系还应该考虑紧密结合地区产业特色与污染特点,着眼解决地方环境污染问题。例如,广西盛产木薯与蔗糖,针对这一情况,在水污染控制技术教学中,可适当增加木薯酒精废水处理、三氯蔗糖废水处理等工艺介绍。此外,目前广西政府大力推行的“美丽广西,生态乡村”这一民生工程,对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授课过程中,基于专业服务产业的原则,也需适当地增加适用于农村或城镇的生活污水处理工艺介绍。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水污染控制技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水环境领域不断扩展,这就要求我们根据课程特点,结合区域特色,在水污染控制技术课程建设中不断进行改革与调整,才能更好地贯彻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环保人才。

【参考文献】

[1]邹联沛,何池全,吴岳英,刘晓艳.《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建设改革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2(36)

[2]赵慧,谢希栋.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创新教育[J].化工高等教育,2008(1)

[3]程洁红,孔峰,高永,陈娴.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探讨[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7)

【作者简介】韦  玮(1981-  ),女,广西来宾市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讲师。

(责编 丁 梦)

作者:韦玮

混凝沉降法教学环境工程论文 篇3:

新时期《水质工程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摘要:水质工程学是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中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堂实验、课程设计、校外参观和生产实习。目前实践教学内容较为单一且流于形式,亟须对其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本文从教学内容、素材平台建立、实习工厂三个方面探讨了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可能性。为未来新时期专业人才素质的培养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水质工程学;实践教学;教学内容;教学素材;实习工厂

近年来,水污染问题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重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也从最简单的物质需求提升到了对精神和美好环境的需求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正一步步深入人心。國家也对环境标准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出台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并对《水污染防治法》进行了修订,各地区都以此为基础制定了更严厉的环境保护法案。当前,环境工程、给水排水专业高素质人才日益急缺。自从“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改革以后,水质工程学作为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其研究对象从原有的给排水工程中“城市基础设施”逐渐拓展为“水的社会循环”。其内涵由“水量”转变成了“水质与水量”。从而满足我国在水工业发展方面的需要,也对新时期给排水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改革后的教材更加偏重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吸收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但是,总体而言,近年来编写的水质工程学教材大多偏重理论认识,对实践、设计、实验的内容介绍很少涉及。然而,水质工程学实验技术和实践内容的提出对新时期专业人才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实践教学内容优化

目前,《水质工程学》实践教学课程主要包括了净水处理和污水处理两部分的课堂实验、课程设计、校外参观和生产实习。课堂实验包括混凝实验、颗粒自由沉淀实验、过滤与反冲洗实验、活性炭吸附实验、污泥沉降比与污泥指数测定、加压气浮实验、曝气充氧实验、树脂交换及其交换容量测定等[1]。这些实验全部为验证性实验,实验过程相对简单,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思考较少,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有限,大多数学生没有得到足够的操作机会,实验报告也是敷衍了事。因此,需对现有的实验内容进行优化。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和优点特长进行实验设计。动手能力较弱的同学开展上述验证性实验,一部分有一定创新能力但需要引导的同学可由教师根据科研项目或课程需要设计实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实验。特别优秀的学生应鼓励他们自己设计实验。以上三种课堂实验教学模式对培养拔尖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极为重要[2]。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毕业设计的预演。目前,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对课程设计重视不够。教师在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没有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课程设计内容单一化严重。很多教师常年使用一个设计题目,导致学生的设计内容单调,采用工艺极其落后。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题目选题时教师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角色作用,依据新时代水处理工艺的特点,分门别类地帮助学生甄选选题。通常,最好的方法是设置一个较大的题目,让4—5个学生分别设计一部分内容,最后让他们合作完成。这个过程既避免了设计内容雷同或设计量过多,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该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差异。

校外参观实习和生产实习是目前《水质工程学》课堂外教学的主要内容。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是采用校外参观实习这种实践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学生能够亲眼看到污水处理设备的运行,比较直观地了解净水厂和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工艺流程。缺点是学生无法看到水处理构筑物的内部构造,所谓参观,大多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学生并未真正学到实质性的知识。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只了解一些工艺流程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应该更深入地了解构筑物的主要内部构造和运行原理。因此,在进行实践教学地点筛选时,应该选择一些在建的或者具有非常先进的处理工艺和设备的水处理厂。

二、实践教学素材平台构建

《水质工程学》实践教学素材的收集和构建,是实践教学稳步推进、效果量化的一个关键内容。目前,大多数高校,没有建立实践教学素材库。每年千篇一律,应付差事似的教学方式,让《水质工程学》实践课程教学乏味、单调。平时教师应该更注重实践教学素材的收集。

1.设计案例的收集及数据库构建。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收藏和保存国内外水质工程方面的设计案例,对优秀的设计案例要组织学生加以分析,并将每届学生的分析报告归档保存,作为今后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的范本。对于一些失败的设计案例也要组织分析,让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同时将每届学生的分析和讨论报告保存。通过这种方式逐步建立设计案例的数据库,为今后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提供数据保证。

2.构筑物模型的制作与保存。每年,教师均应主动组织学生以3—5人/组的方式动手设计水处理构筑物模型,在模型的制作过程中,学生能够更直观地认识水处理构筑物的内部构造和运行原理。教师应将这些模型进行归档保存。这些模型可为今后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更加立体的教学素材。

3.水处理材料的收集与分类。教师在平时的生活或科研过程中,应注意收集当前先进的水处理材料,例如,水处理药剂、污水泵、反渗透膜、生物炭等材料。并建立水处理材料档案室,将这些材料处理后妥善保存、分类归档。教师平时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展示这些材料,也可以将之作为学生参观实习教学的一部分。

三、建立实习工厂

实习工厂作为未来学生实践能力获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其作用不可估量。实习工厂可以认为是介于水处理厂和实验室的一种中间形态。它是室内简单水处理工艺实验装置的放大,同时也是水处理厂水处理构筑物尺寸的一种缩小。在水处理厂,学生很难看到构筑物内部的详细构造和运行情况,但是,实习工厂内的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则完全可以实现这种需求。实习工厂可以和仿真模型相结合。实习工厂内部的实践教学可以由以下两种方式实现:

1.模拟操作。模拟操作,可以将小型构筑物运行与仿真设备连接起来,通过仿真软件模拟真实的工艺流程。如絮凝、过滤、沉淀、生物处理等单元的操作过程,均可在相关仿真软件中展示并控制,从而能使学生不去污水处理厂和自来水厂也能了解水厂和污水处理厂的内部构造和操作过程。另外,教师可以在水厂、污水处理厂的施工和调试过程中搜集素材,并将其制作成视频影像,以扩充教材教学内容。

2.实地操作。将上述仿真操作和构筑物实际运行情况进行参数对比,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相关构筑物的认识。针对操作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教师和学生均应做好记录,并在课堂上组织讨论。例如,水处理过程中的污泥膨胀问题,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明确这类问题如何在生产实际中加以避免。

3.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在实习工厂里开展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以实习工厂为依托申请国家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这些开放性实验项目的开展,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创意识及科学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知识和相关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鹏,徐乐中,费忠民,等.“三注重”教学模式在《水质工程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给水排水,2015,(22):37-40.

[2]张建昆,张林军.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水质工程学课程建设改革[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21):169-170.

[3]薛英文,程晓如.《水质工程学》教学环节的合理安排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5):174-175.

作者:李发永 尤永军 胡雪菲 王闪

上一篇:浅谈新生儿预防感染护理论文下一篇:九年一贯制德育环境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