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德育创新论文

2022-04-19

【摘要】小学生年纪比较小,辨别能力弱,且抵制诱惑的意识不强,容易沉迷于网络。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该如何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发挥网络的最大益处呢?文章就网络环境下创新小学德育工作方法进行了探讨。【关键词】小学德育;网络;机遇小学阶段是学生处于各方面成长的关键时期,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网络环境德育创新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网络环境德育创新论文 篇1:

基于网络环境下德育教育的方法创新研究

【摘 要】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深深地改变了整个世界,也改变了德育教育的方式。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有其特殊性和挑战性,德育工作者要及时转变观念,积极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充分利用网络有利的一面,积极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同时学校在提高德育队伍水平,确保德育队伍的稳定等方面也要有所作为,各方面一起共同作用,搞好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

【关键词】网络环境;德育教育;方法

引言

当前的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了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并对学生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这也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挑战。因此,德育工作者们应积极应对网络对德育教育的影响,尽量趋利避害,切实做好新时期的德育教育。

1.网络环境对德育教育的影响

1.1网络上信息量大,资源丰富

丰富的网络信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时也能拓展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但是,网上的很多信息良莠不齐,色情、暴力类的内容也不少,一些学生容易受到它们的影响和毒害,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塑造造成了不小的危害,也对德育教育的效果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1.2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有利于师生的双向交流。

一些学生由于性格内向,或者有顾虑,使得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或遇到困扰时不敢当面向老师和家长诉说和请教,而是积压在心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不小的危害。而网络环境下则省去了面对面交流对他们造成的尴尬和顾虑,能让他们相对敢于说出自己的心声。这一特点有利于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变化和思想道德动态,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提高德育教育的时效性。

1.3网络的虚拟化影响青少年现实人际交往

网络大大拓展了学生们的社交圈,可以把世界各地不同地方的人纳入一个圈子里,而且人们可以以平等的姿态进行交流。网络的这种特点深受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学生们的欢迎。但是,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往往沉迷于其中,造成在现实环境下人际交往能力的弱化,人际关系也变得淡漠了。

2.当前网络环境下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德育工作主体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育者自身的素质有待提高。现实中很多教育者往往年纪较大,对网络这些新事物接受有难度,也不熟悉,没法很好地利用网络来获取教育资源和利用网络作为教育手段。

其次,网络的开放性和相对平等性使得教育者要学会放下身段,和被教育者进行民主、平等的交流沟通。而很多教育者心理上还不适应这一新的变化。

再者,目前人才流动性强,使得德育主体队伍变得不稳定,很多学校的德育工作者由于各种原因脱离了德育岗位,造成了德育人才流失越来越严重。

2.2德育工作客体存在的问题

作为德育客体的学生,在网络环境下也出现了不少新的问题

2.2.1主流意识模糊

由于在互联网各种文化和思潮,尤其是西方庸俗文化的渗透和侵蚀下,越来越多的学生淡化了我们主流文化中的价值观、国家观和民族观,使得学生们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产生抵触心理,模糊了主流意识。

2.2.2道德理念弱化

现代社会随着传统道德的式微,以及通过互联网传播西方价值观的越演越烈,传统道德对人们行为和约束越来越弱,很多学生的道德水平越来越低,出现了越来越多挑战人们道德底线的行为。

2.2.3社会关系异化

现在网络上建立的虚拟人际关系已经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现实的社会关系。这一现象在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网络的开放性满足了很多学生渴望接触外部世界的愿望,同时也使得他们在现实中更加封闭,人际交往能力大为下降。

2.3网络环境下德育内容空洞、方法单一

当前德育内容还是爱国主义、传统美德、学生行为规范之类的空洞说教,缺少特色,缺少情感,很难反映当前的社会现实,也得不到学生们的心理共鸣。另外在教育方法上普遍沿袭以往的灌输方法,方式单一,学生们往往难以听进去。

3.网络环境下开展德育教育的方法

3.1提高德育队伍的能力和素质。德育教育的开展离不开一支合格的德育队伍的实施,新形势下更需要一支战斗力强,有吸引力和说服力的德育队伍。

3.1.1德育工作者要转变角色观念。德育工作者要从以往的灌输者的角色转变出来,成为一个引导者,在学生们的思想道德的塑造中起到“导师”的作用。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和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解决他们心理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1.2德育工作者要具备必要的心理学知识。现在由于学习、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压力和问题,导致了学生普遍出现心理失调,有的甚至变成了心理问题。这时候需要德育工作者能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及时察觉学生们的心理波动,及早介入解决他们的困扰,避免情况进一步恶化。

3.2加强德育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德育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问题、新情况,对德育队伍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更专业的要求。当前很多学校的德育工作者是非政治专业出身的,或者仍由其它科目的老师兼任,导致德育教育开展不力,效果不佳。为改变这种情况,必须保证德育队伍来源的专业化,同时要建立选拔德育人才时完整制度和保障机制。确保德育队伍的专业素质,同时激发他们的工作潜力和工作热情。

3.3加强网络德育队伍的稳定性建设。德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很多时候要想取得效果离不开德育工作者的长期坚持,因此必须加强德育队伍的稳定性建设。可以提高德育工作者的待遇水平,同时要给他们足够的职业发展空间,让他们感受到德育工作不仅对学生重要,对他们而言也是值得付出的。

4.结语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每一个德育工作者,都要及时转变观念,了解社会发展的潮流,及时融入到网络德育教育的新阵地,推动德育工作的现代化,从而开创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王蓓.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的新思考[J].职业时空.2010.06:25

[2]王晋辉.关于高校德育建设的思考[J].德育.

-21

[3]齐英艳.高校德育的三维审视[J].中国青年研究.2010.06:104-106

【作者简介】

乌兰,女,蒙古族,1980年生,硕士研究生,2012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目前从事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和青少年心理咨询辅导工作。

作者:乌兰

网络环境德育创新论文 篇2:

网络环境下创新小学德育工作的方法研究

【摘 要】小学生年纪比较小,辨别能力弱,且抵制诱惑的意识不强,容易沉迷于网络。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该如何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发挥网络的最大益处呢?文章就网络环境下创新小学德育工作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德育;网络;机遇

小学阶段是学生处于各方面成长的关键时期,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此外,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对新事物都充满好奇,对他们来说网络上面的东西都是未知而有趣的,因而很容易沉迷于网络,不可自拔。但是新的事物的诞生又意味着一个新的机遇,教师如何在两种状态下找到平衡点,利用网络来打破传统教学的缺陷呢?

一、网络形势下的小学德育负面影响

小学生的年纪小,没有明确的分辨是非的能力,缺少对外界诱惑的抵抗力,很容易陷入虚拟的网络世界不可自拔。长期下来,学生对网络产生了深深的依赖感,不愿意主动跟同学、教师和家长交流,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网络形式下的小学生德育机遇

1. 优化了传统的德育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中,德育主要就是通过课文知识的渗透和社会实践活动来进行。然而,课本上的图片、文字解说相较于网络上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动画,就显得呆板无味,教师照本宣读的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而通过网络,教师可以播放知识点相关的视频,让学生观看后发表他们自己的观念,学生就会更加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激发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德育课堂效果。

在社会实践教学中,传统的小学德育活动往往以学校或者班级为单位,组织各类文艺活动或者学习报告,但只有少数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大部分学生作为听众在台下,只是被动参与,德育效果不佳。而借助网络,德育内容就显得更加丰富。例如,在传统节日,可以组织学生运用网络制作电子贺卡,赠予同学、教师、家长,感恩身边的人对自己的帮助和支持,还有长辈的教育和无私照顾,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小学德育活动。

2. 构建高效、方便的德育网络

学校、家庭、社会是传统的德育组成部分,而这三部分往往沟通不到位,没有很好地协调,导致德育效果不明显。相较于传统的德育课堂,基于网络形势下的德育更加有效、方便。教师可以通过运用网络技术,将学生在学校参与社会实践的活动动态第一时间共享给家长,然后教师跟家长共同对学生的德育课堂效果进行评价与总结。在网络的支持下,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真正意义上的配合,提高德育效果。

3. 营造有个性的德育辅导环境

学生在遇到一些心理问题时,常因为羞怯而不敢跟心理老师当面交流,往往置之不理,这样长期压抑,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延误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期。通过网络为学生虚拟个性化空间,可以让学生消除顾虑,在愉快、轻松的网络中袒露心扉,说出自己的问题,让教师可以针对性地帮学生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成立名师资源小组,让学生在校内也可以接受国内外专家的辅导,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三、网络形式下实现师生平等“对话”

网络具有交互性、开放性还有隐蔽性,可以为师生交流提供更好的平台,实现师生平等对话。学生可以通过QQ、微信、E-mail、网络心理咨询室等隐蔽又快捷的方式,在师生不用面对面的情况下,学生可以述说自己的想法,让教师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内心活动,对学生在德育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分析,正确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让德育课堂更加人性化,师生关系更加貼近,师生感情更加和谐,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网络形势下的德育方式拓展

1. 创建班级的德育网页

为了更好地将德育联系到学生的实际学习跟生活中,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教师可以提倡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建立班级的德育网页,教师主要充当监督、辅导的角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 制作班主任信箱

为了及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大胆地说出心中所想,我们可以制作班主任信箱,学生通过QQ或E-mail跟教师交流,避免了当面交流的尴尬与不安。教师也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得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身心健康发展。

3. 设立家庭链接通道

父母在学生成长阶段充当着很重要的角色,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家庭教育很容易跟不上学校。要想德育效果最大化,还需要家长的大力支持和参与。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为家长建立一个网页,可以提供一个学生、教师、家长共同探讨的平台。在网络上,学生可以更加轻松地与老师、家长交流,在家长配合的情况下,教师能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4. 创建互动窗口

互动窗口的作用就是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一个可以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探索的平台。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进行点评和建议。在这个过程中,不再是教师自我的演讲,而是一场交流谈论会,教师本着求同存异的态度,让学生容易接受,从而提高德育效果。

总之,网络的健康发展与德育相辅相成,二者不可缺失。在网络时代下,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德育,培养品德优良的学生,创建和谐的网络社会,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本彦.网络视阈下增强小学生德育有效性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35):210-211.

[2] 吴赛玲.网络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的新措施探讨[J].教育,2016(39):61

[3] 杨伟强.网络时代小学德育工作策略探究[J].教育,2017(1):294.

(编辑:杨 迪)

作者:罗金兰

网络环境德育创新论文 篇3:

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创新研究

摘 要:互联网以及各种移动终端已經颠覆和重构了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不仅为他们的生活、学习拓展了新路径,也深刻地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伦理观念和行为方式。网络技术确实给学校德育带来深刻的变化,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面对网络对学校德育的冲击,高校必须对德育从内容到观念进行调整,构建适应网络环境的学校德育架构。

关键词:网络环境;德育;重构

互联网以及各种移动终端已经颠覆和重构了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不仅为他们的生活、学习拓展了新路径,也深刻地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伦理观念和行为方式。网络技术确实给学校德育带来深刻的变化,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面对网络对学校德育的冲击,高校必须对德育从内容到观念进行调整,构建适应网络环境的学校德育架构。

一、网络环境的特征

网络环境有如下特征:(1)虚拟化。网络环境的虚拟化主要体现在:一是主体虚拟,比如姓名、年龄、甚至性别等都可以被隐匿,甚至随意更改。二是空间虚拟。网络技术突破了传统社会交往中地域的限制,使得异域空间的人们瞬间实现互联互通,延伸了人类社会交往的范畴和空间。三是主题虚拟。网络技术赋予网民虚拟的能力和权力,网民在网络环境中可以虚拟背景、虚拟主题、虚拟生活,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网络环境的虚拟空间并不是与现实社会绝对对立的存在,只有相对虚拟的价值。(2)开放性。为了实现不同地域网络的链接,网络信息传输采用世界通用TCP/IP结构和协议。标准化的通信协议为世界范围的网络连接与覆盖提供了前提基础和先决条件,并能够依靠事前约定的通信规则成为全球即时有效沟通的网络语言。符号化的网络语言能够超越时空限制而实现全球的互联互通,为全球一体化提供了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手段,地球村落的每一个角落都被不同程度地关注,人类的实践活动都将会以即时输送的方式传递给世界上每一个人,社会实践借助于网络走向开放。另外,网络技术的分布式结构冲击了权威部门信息中枢的地位,从而赋予独立的社会个体或组织利用网络环境在全球范围传输信息或议题设置。(3)智能化即信息智能化。一方面,任何社会实践,特别是机器工业时代的社会实践,都必须以网络信息作为必要的支撑,否则许多社会实践将无法实施。另一方面,社会实践将不再以体力和资源为主要凭借,更多的是支出智力和依托信息智能。与物质生产相比,知识生产位阶、层次更高,即具有信息性、创造性、扩散性和累积性。知识生产是人类社会实践走向智能化的基本标识,既能够为人类迅捷地占有充足的信息进行思想创新提供便利条件,又能够推动科学技术的整体创新与进步。

二、网络环境对学校德育的影响

(一)网络科技进步、网络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丰富了学校德育资源,使教学呈现方式从二维走向三维,从现实转向虚拟,从静态转为动态,拓宽了德育渠道;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使得每一个人都能够借助网络获取信息,也可以作为信源与别人共享;网络环境的开放性打破了传统德育的封闭性,借助交互式的远程教育系统形成了全球性、互动式的立体教育空间;互联网络的充分利用可以几何级地提高学生接触、理解、接受德育的效率;网络语言形象化、风格化增强了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促进了师生交流的民主化、平等性、互动性,既有利于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有利于教师真实性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能够针对性地进行道德教育。

(二)德育环境复杂性。(1)黄色信息泛滥。网络发布、传播淫秽信息的犯罪成本低、辐射范围广、隐蔽性极强,而且清除网络淫秽色情信息的难度很大。网络淫秽色情信息借助于手機终端传播和蔓延,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塑重要时期的在校学生极易受到诱惑,并沉溺于其中。(2)黑色信息入侵。话语权的掌控,不仅以经济实力为基础,而且需要一套完整而“精密的操纵系统”。网络技术的普及给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利用精密的操纵系统进行文化渗透、思想入侵提供了技术支撑,结果以网络为载体的理性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平等主义、消费主义等西方价值观大举入侵。(3)制造人格障碍。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和形象化等特点容易造成在校学生淹滞于自我构建的虚幻世界之中,造成心理错位和认知混乱。在校学生的“时间感、空间感、自我认同感和对现实的知觉在网络世界里逐渐淡化时,就会产生个体的现实人格与网络人格互动的不适应现象,以及网络人格的畸变”[1]。

(三)价值取向多元化。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致使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而信息传播的网络化决定了信息的传递与扩散可以超越国界,而且传播的信息庞杂而多元,从而加剧了意识形态、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冲突。网络信源的多元化,传播主体的普遍化,传播内容的庞杂化,传播方式的随性化,传播速度的即时性,都会给在校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难以衡量的冲击,这种冲击极易动摇前期社会化过程中积淀到心理层面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社会生活和学习环境的网络化,必然带来价值理念的多元建构,学校德育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但任何社会都有其稳定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否则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必将面临着被颠覆和瓦解的风险[2]。

(四)道德践履匮乏化。“现代科技的突破性进展及其广泛应用,在改变人们物质世界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3]。网络科技赋予社会交往以全新的内涵——人与人的现实交往转换为符号与符号的即时互动,致使畅游网络世界的个人因缺乏现实世界的约束而恣意宣泄。学生正处于心智成长时期,具有很强的尝试欲望和好奇心理,且缺乏社会经验,自我约束能力和保护意识欠缺。在好奇心和尝试欲的驱动下,学生借助于网络空间,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任意事情而不用考虑他人的感受,可以随心所欲地扮演“帝王”、“大侠”等虚拟人物而无需承担任何的责任和义务,成为一个完全想象的理想自我。这种极度彰显的以自我为中心主体意识强烈地冲击着既有价值理念和责任意识,并导致道德失范行为。

三、学校德育构架的創新

学校德育的有效开展与外部环境紧密相关。当学校德育面临网络文化冲击时,必须对德育进行调整,构建适应网络环境的学校德育架构。

(一)学校德育原则的调整。传统学校德育普遍采用重道德知识传授而轻伦理情感培育的教育路径,具体表现为德性教育模式的课程化、教育内容的知识化、教育方式的灌输化。这种学校德育体系无法使德性知识与生活世界特别是情感体验相融合,很难唤起学生的德性动机与热情,也很难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情感体验是个体德性培育的重要媒介,其为个体德性建构提供动力支持与评判标准。而情感体验最具效力的则是同情,同情不仅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形成共同的判断和适度行为,而且有助社会价值的塑造、引导与整合。因此,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必须坚持同情原则。

(二)学校德育观念的更新。德育观念更新主要涉及两个方面:(1)改变过去将学生视为被动受众的观念。传统学校德育教学是单向填鸭式的灌输,存在知识主义、形式主义的弊端。网络环境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共享性等特征,学校德育应该改变学生的从属地位,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和资源,强化德育的民主、开放氛围,使学生成为德育的参与者与主人,从而扭转德育的被动局面。(2)改变过去防范型德育观念。防范型德育就是为学生的道德建一道围墙,使学生的道德按着预定的轨道发展,这种出发点是好的,但却忽略网络的开放性,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网络时代学校德育应该改变传统的防范型学校德育观念,充分发挥传统学校德育的价值引领和德育塑造功能,以培养具有自主精神的身心健康的学生为出发点,积极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学校德育话语方式的转变。网络话语因其衍生环境的虚拟性、开放性等特征,打破了传统话语的藩篱而呈现出与书写话语体系的异质性,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因为所处身体缺席的虚拟空间而发生急剧变迁,具有了主体虚拟性、结构多样性、形式简洁性、表达诙谐性等特征,使其成为一种感性、活泼的话语体系,易于被网民特别是青年学生所接受、使用和传播。因此,学校德育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借鉴网络话语风格,将传统学校德育严肃、规范的话语体系转换为易于受众接受的网络话语体系,将高度抽象、概括的德育原理以形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德育更形象、生动,从而激起学校德育主客体交流的积极性。

(四)学校德育内容构建。首先,学校德育应该培育学生的信息能力。信息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借助于理性判断、独立考量筛选、鉴别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抵御无良信息的诱惑,从而选择符合自己道德发展需要的资源。其次,学校德育应该将网络道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道德素质决定着网络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如果在校学生对网络道德缺乏必要的认知,盲目崇拜数码精英、肆意传播网络谣言,对于互联网络的健康发展将是有害的。因此,必须将网络安全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课程体系,防患于未然,从而使得学生道德素养在网络环境中不断提高。最后,构建与网络生活密切相关的个性化德育内容,使得学校德育内容既能够凸显时代精神,又能体现教育性、思想性。

(五)学校德育方式重构。传统学校德育重视集体教育,偏重于灌输,是一種被动式单向教育方式。以集体影响个体、单向被动灌输的教育方式仍然是学校德育的有效方式之一,但是不容忽视地是传统学校德育方式无视学生德育实践的主体地位,致使学校德育观念和内容难以被学生内化。因此学校德育除了注重因材施教、主体意识培养外,还应注重教育主客体间的平等对话,借助持续双向沟通,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所以,学校德育方式应该由集体式、灌输式、堵截式向情境体验、互动参与、慎思反省和伙伴襄助等转换。

参考文献:

〔1〕吴训慈.浅析大学生网络人格障碍的原因及对策[J].社会心理科学,2005,(02):231.

〔2〕李伟,平章起.价值多元时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2,(07):107-108.

〔3〕刘建华.现代科技的本质追问与道德建构[J].前沿,2009,(03):130.

作者:秦秀莲

上一篇:创新教育高中政治论文下一篇:多元化的高中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