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现代化发展区位选择的因素进行讨论

2024-05-02

关于农业现代化发展区位选择的因素进行讨论(精选5篇)

篇1:关于农业现代化发展区位选择的因素进行讨论

关于农业现代化发展区位选择的因素进行讨论

通常情况下衡量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程度应该综合各方面因素来对其进行评价,但是有些衡量因素难以量化,有些因素量化后难以整合起来综合反映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同时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因素,本文选取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性指标机械化水平作为研究对象。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标志,综观世界农业发达的国家,无一不是机械化程度很高的国家,因此农业机械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程度。

考虑到1994年中国实行分税制改革后所确定的财政分权体制给地方政府在财政事务处理上赋予了较大的自由空间,改变了以往中央经常随意变更与地方政府分享财政收入比例的做法。才子城相关才子认为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农政策及力度无疑会对本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机械化)水平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等,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确立提醒各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尤其是对于一些农业大省来说,应该使财政向农业倾斜,提升本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而带动本地区农业经济的蓬勃发展。一个地区农业人力资本的丰裕程度对于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地区农业人力资本越丰裕,其对现代化的机械设备运用就更娴熟,甚至一些优秀的设计人员会发明并生产一些新型机械以用于农业生产,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在这里我们用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来反映一个地区的农业人力资本的优劣情况。

一个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不仅要依靠公共资金的注入,还要依赖于本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而不断推进。本地区农村经济收入相对于该地区总产值的水平越高,表明农业经济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越大,而农村相对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基础,只有农业经济充分发展,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才能有所提升,因而农村相对经济发展水平对一个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影响。在这里我们以农村相对经济收入来反映一个地区的农村相对经济发展水平。

此文来自于才子城网。

篇2:关于农业现代化发展区位选择的因素进行讨论

一、农业机械化与建设现代农业的关系

农业机械化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发展农业机械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的技术革命。农业机械装备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农业生产规模的限制,机械作业实施可以达到人工所不能实现的现代科学农艺要求,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水平,为农场规模扩大,农产品品质提高,形成专业化、商品化生产提供了可能。

农业机械化过程将产生内在增长的良性循环效应,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农业现代化就是农村工业化过程,也就是说农业机械化过程。从各国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内容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形式看,尽管各国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途径,但共同点都要解决农业机械化问题。可以说,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由于农业机械化是对传统农业改造的技术进步过程,农业机械化投入是农业生产方式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的过程。根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农业机械化需要一定知识的积累,农业机械投入与知识积累形成一种有形投入与内生增长相结合的复合资本品,又将加快技术进步的进程,技术进步又可以提高农业机械化投资的效益,使农业经济系统出现增长的良性循环,从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长期经济增长,提高竞争能力。

农业机械化为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则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

二、我国农业机械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思想观念不够解放。

农民传统的耕种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目前,许多农民对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新机具、新技术的接受处在犹豫观望状态,一些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脸面,为了在人前抬起头,这种思想与市场经济的观念是格格不入的。

2. 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合理。

大中型农机具较少,小型农机具居多,配套率过低,农机作业范围狭窄,致使其整体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在种植业和农产品粗加工领域,机械化基本上取代了传统的役畜生产,但机械多以小型为主,对农业增产增效的促进作用明显减弱,从而影响了农业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生产的转变。

3. 农户经营规模小型化和大中型机械大规模作业的矛盾突出。

土地属分散经营,大片作业受到限制。

4. 作业成本居高,农民热情降低。

由于油料涨价、机车空行程多、机车老化耗油增大等诸多因素,使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降低、在调查中发现,目前构成农机作业各项成本中,油料成本已变成主要成本。油料的价格变动对农机生产成本的影响最大,若成本过高,则农民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热情急剧降低。

5. 农机化服务体系尚未健全。

农机社会化服务程度不高,服务体系不健全。县、乡、村二级农机服务网络缺乏服务手段,特别是在农机具作业过程小更显得无所作为,使服务水平与农机现代化水平不相适应,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发展,严重不适应市场化、国际化需要。

三、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为了加快农业机械化政策法规建设步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已正式实施。围绕该法,完善配套措施和保障手段,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行业宏观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加大政策法规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保护力度。

进一步加大农业机械购置和使用补贴力度。从2000年开始,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转折期。我国已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进入反哺期和转折期的省 (市) 和地区将继续增加。因此,中央财政补贴应加大农业机械的购置补贴力度,以增加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除采取政府补贴、部分出资的政策扶持外,还可通过建立基金、提供优惠贷款等方式,积极引导农民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农业机械化,发挥政策调控功能,以调整、优化我国农业机械装备结构,适应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

依法对农业机械作业继续执行免税政策,对标准化、规模化机械作业实行一定补贴政策,以充分发挥农业机械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增强农机经营主体的竞争力。

加大财政对农业机械化科技的投入力度。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应依法加大对有关科研机构和院校从事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应尽快建立农业机械科技开发专项基金,组织实施重大新型农业机械产品和配套机具的开发和生产。重点解决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机具科研开发总体滞后,不能满足结构调整需求等问题。对市场需求大的短缺产品进行重点开发。通过政策扶持、科研开发和示范推广,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部门、推广部门参与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

加强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试验、示范工作。结合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选择有一定基础、区域经济明显的市 (县) ,进行重点示范和扶持,提高农业机械装备和机械化水平。国家设立的基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机构应当以试验示范基地为依托,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无偿提供公益性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培训等服务。通过加强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项目示范作用。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需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规定,向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产品。

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继续实施农业机械化“走出去”战略,加强政府间的农业机械化合作与交流,一方面加强农业机械标准化、质量监督等领域的交流,借鉴国外经验,逐步建立完善的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另一方面扩大有竞争优势的农业机械化技术输出和农业机械产品出口。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国内农业机械企业在境外投资办厂,扩大我国农业机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规模,鼓励国外先进农机企业到我国合资或独资办厂,促进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和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的提高,加速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全面提高我国农业竞争能力和农业国际竞争力。

篇3:我国进行FDI区位选择探析

1 国内外文献综述

1. 1 国外研究现状

在区位选择决定因素的研究方面, TaeHoon. Oum与Jong - Hunpark ( 2004) 通过对跨国公司在东亚各国设置区域分配中心的区位选择进行调查与研究, 发现地理区位、交通联络与市场进入、市场规模与集聚性区域的增长潜力、交通基础设施以及劳动力因素等是跨国公司在东亚进行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Loree& Guisinger ( 1995) 研究了政策变量和非政策变量对FDI区位选择的影响。他们发现东道国实际税率对FDI显著正相关, 准入门槛对FDI进入有显著负相关效应。一些非政策性变量, 如政局稳定、自然距离、人均GDP和基础设施对FDI流向也有显著正效应。Grub等 ( 1990) 采用问卷与访谈的方式, 研究了美国对华的投资动机, 发现市场潜力和廉价劳动力是最重要的因素, 而投资激励性政策对美国并不是特别重要。D. Van Den Bulcke等 ( 1994) 通过对我国40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问卷调查同样证明了上述结论。此外他的研究还涉及了语言文化、贸易壁垒等因素对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 并指出母国的政治不稳定、东道国较低的资金成本、分散金融风险以及母国有限市场等传统因素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重要性极低。

1. 2 国内研究现状

叶刚 ( 1992) 则通过对上海、北京和福建的37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调查, 表明寻求海外市场是企业对外投资的首因, 其次是享受东道国政府的优惠政策、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促进产品出口。魏后凯、贺灿飞和王新 ( 2001) 通过对秦皇岛的135个外资企业的调查, 发现外商对华投资重要的投资区位因素依次为廉价劳动力、市场规模、自然资源、投资优惠政策、投资回报率以及区域市场的可达性等。成惠芳 ( 2004) 等通过运用TINBERGEN贸易引力模型分析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问题, 认为中国与投资目标国的经济规模总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双边贸易量等与中国向目标国的直接投资流量呈正相关, 而与中国与目标国的距离与直接投资流量呈负相关。这一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直观性, 但是由于缺少对目标国引资政策、文化法律、社会制度和中国企业投资动机等非经济因素的考察, 结果与现实存在差距。程慧芳和阮翔 ( 2004) 基于中国对32个国家的OFDI截面数据, 利用投资引力模型研究发现, 中国OFDI与东道国市场规模、人均收入及双边贸易正相关。刘凤根 ( 2009) 采用固定效应分析方法得出: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受东道国市场规模的影响显著, 但两者呈负向相关, 同时, 我国对出口及东道国的成人识字率也较为敏感。东道国的工资水平与我国呈负弹性关系。张远鹏、杨勇 ( 2010) 的回归分析表明: 在东道国的累积FDI、生产成本、东道国基础设施完备程度以及与东道国的贸易关系等是影响中国对其投资的主要因素, 地理距离因素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影响力逐步下降。

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及其分布现状

200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 非金融部分) ( 简称03年度FDI公报) 根据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 将其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2. 1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初创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政府为突破帝国主义的贸易封锁, 组建专门的外贸公司, 在海外设立专门的办事处与分公司, 作为总公司的海外销售与进口网点。

2. 2 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兴起阶段

改革开放之后, 中国企业开始了对外投资的探索。中国对外投资企业从专业贸易公司, 发展到工贸公司工业生产企业等多种类型的公司。

2. 3 20世纪90年代中至今———快速发展阶段

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得到了飞速发展。从近几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分布现状来看, 截至2011年年底, 中国13500多家境内投资者在国 ( 境) 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8万家, 分布在全球178个国家 ( 地区) , 占全球国家 ( 地区) 总数的72%, 覆盖了国民经济所有行业类别, 尤以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六个行业为最。从近年FDI存量洲际分布情况来看, 亚洲与我国文化相近、资源互补性强, 加之其经济的迅猛发展, 促使亚洲投资市场不断扩大。另外, 对南美洲的投资也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南美洲资源丰富, 同我国经济有较强互补性。我国企业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现状无法改善, 所以对欧洲和北美洲的投资则将长期处于低水平。近几年对非洲的投资呈现一种上涨的趋势, 对其投资主要集中在资源和市场, 但投资相比预期仍偏少。

3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主流FDI理论认为, FDI往往具有开拓海外市场、寻找要素成本洼地以及获取资源 ( 包括自然资源和以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为代表的战略资源) 三方面的动机。与这三种动机相对应, 东道国的市场规模、生产要素成本、自然资源禀赋、知识资源储备等因素也是验证FDI东道国响应机制的重要变量。此外, 地理距离也能够对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产生影响, 因为国家间的距离越远, 语言距离和文化距离也越大, 企业跨国投资的成本亦越高。

3. 1 东道国市场规模

东道国市场规模越大, 越有利于对外直接投资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优势,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本文以东道国GDP来作为测度。因为GDP既包括了东道国的经济规模, 也反映了东道国的人口规模, 因此, GDP是对东道国购买力的最佳测度。

3. 2 东道国人均国民收入

由于劳动力在企业生产行为中的重要性, 寻求成本洼地的产业转移往往是追逐更为廉价的劳动力。为此, 选用东道国样本年份的人均国民收入 ( 按购买力平价衡量的人均国民收入) 对该国的劳动力成本进行间接测度, 人均国民收入越高, 间接反映该国的劳动力成本越高。

3. 3 中国与东道国的距离

国际经济学理论预测对外直接投资更倾向于进入地理邻近地区 ( Buckley和Cason, 1981) 。随着与东道国距离的增加, 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都会增加, 同时距离因素也会影响跨国公司内部管理的效率, 因此, 距离会增加投资成本。该变量直接用北京至东道国政治中心的地理距离进行测度。

3. 4 东道国与我国的双边贸易量

Leichnko ( 1997) 指出FDI与出口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因为对东道国市场进入的一种模式是另一种模式的必须过程。企业最初的外国市场联系是从偶然、零星的产品出口开始的。面对不断强大的地方性封锁和贸易保护, 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倾向于设立国外分公司, 通过内部化的手段进入当地销售以保证能够继续进入这些市场, 此外以我国对东道国的出口额作为双边贸易的代理变量。

3. 5 东道国自然资源禀赋

中国国有企业的所有权优势, 可能导致资源型投资对东道国制度风险有更大的容忍度; 另外企业利润最大化动机又使得资源型FDI极力规避制度风险。此外选用东道国样本交易年份原油和矿产品的出口额作为东道国自然资源禀赋的测度值。

4 结 论

企业FDI区位的选择是一项多维目标的复杂性决策, 会影响企业的国际性生产布局, 必须审慎决策。本文就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布的现状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 深层次探讨了影响我国对不同国家FDI流量的因素, 即: 东道国的市场规模、东道国的人均国民收入、我国与东道国的地理距离、东道国与我国的双边贸易量以及东道国自身的资源禀赋。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主体是企业, 我国企业在进行FDI区位的选择时, 一是以发展中国家作为我国企业FDI的主要区位选择。东亚及南亚周边国家和地区应成为我国在发展中国家投资的重点区域。二是兼顾对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投资, 以便获得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同时注重发挥国家在企业投资区位选择中的积极作用。

摘要:国内外各种因素共同刺激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FDI) 的快速增长, 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日益增加, 其区位分布备受关注。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 其FDI与发达国家相比, 有其特殊性:我国进行FDI过程中, 大量的中国投资进入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 同时部分投资进入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本文在分析一般FDI区位选择的基础上, 针对性地探讨我国在进行FDI时的区位选择。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FDI) ,区位选择,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魏后凯, 贺灿飞, 王新.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动机与区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 2001 (2) .

[2]杨大楷, 应溶.我国企业FDI的区位选择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 2003 (1) .

[3]梁冠宏, 蒋殿春.中国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基于投资引力模型的面板数据检验[J].世界经济, 2012 (9) .

[4]周琳.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分析[J].经济视角, 2012 (18) .

篇4: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一、题型回顾

例1 (2015年四川文综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猕猴桃原产于我国,新西兰引入栽培,将改良后的优良品种称“奇异果”(图1)。 奇异果生长过程中怕旱、怕风,宜栽植于湿润、 疏松、深厚的土壤中。新西兰的奇异果高度集中分布在北岛普伦蒂湾沿岸地区,鲜果主要出口到欧洲、日本等地,出口量居世界第一。我国已引种奇异果,并建立了加工企业。

材料二新西兰北岛图(图2)。

分析新西兰普伦蒂湾沿岸栽植奇异果的有利自然条件。

【试题解析】读图可知,奇异果位于新西兰普伦蒂湾沿岸,是中纬度地区,纬度偏低,热量条件好;沿岸有暖流流经,气候湿润;西风受地形阻挡,风较小;沿岸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泥沙淤积,土层疏松深厚。

【答案】位于中纬偏低地区,热量条件好;沿岸有暖流流经,气候湿润;西风受地形阻挡,风较小;沿岸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泥沙淤积,土层疏松、深厚。

例2 (2015年重庆文综卷)图3是某地区农业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地区果树、蔬菜布局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

A.地形平坦B.气候适宜

C.临近市场D.资金雄厚

(2)与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农业地域类型类似的区域是图3中的( )

A.1 B.2 C.3 D.4

【试题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果树、蔬菜布局在城市附近,该处人口稠密、市场需求量大,主要区位优势是临近市场。(2)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混合农业,以饲养绵羊和种植小麦为主,图中2地区既有种植业又有畜牧业,属于混合农业,和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的农业地域类型类似。

【答案】(1)C (2)B

例3 (2015年安徽文综卷)图4为世界某区域略图。读图回答:下列选项中,符合乙地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是( )

A.机械化水平高

B.水利工程量大

C.经营方式粗放

D.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低

【试题解析】该区域水热丰沛,是世界主要的水稻种植区,乙地的农业地域类型为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该题考查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简记:三高一低一大小。

【答案】B

二、解题准备

通过上述高考题以及相关的重难点知识, 可以发现农业知识的考查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一)评价分析农业区位条件

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其实质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首先,综合考虑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从当地气候(光照、热量、降水)、地形、土壤、水源等因素入手,逐个分析,并确定影响当地农业区位选择的最主要因素;其次,考虑对自然因素的改造是否可行,根据当时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并充分考虑投入和产出比,对农业区位选择作进一步分析;最后,从社会经济因素入手,并着重考虑市场、交通运输条件这两个最富有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同时,在评价过程中应注意辨证的去分析,从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两方面着手。当然,我们要注意审题,如果要求分析有利条件,则根据要求答题。

(二)分析影响某区域区位的有利条件或限制性因素

日常复习中,对于这部分内容我们要善于总结,注意对典型区域进行区位特征的归纳和概括。如下表所示。

(三)判断影响农业区位布局的主导因素

判断影响某区域农业区位布局的主导因素时,首先要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中找出最突出的优势区位因素和限制性区位条件,然后从中找出主导区位因素。一般而言,自然因素中的气候(热量、降水、光照)、地形和土壤,社会经济因素中的市场和交通,往往成为区位选择中的主导因素。判断某地主导区位因素,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看农业地域类型。如城郊农业、观光农业、乳畜业等是面向市场的农业生产,主导因素为市场。

2.看作物种类及生长特性。不同的作物适宜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生长。例如:橡胶为热带作物,苹果为暖温带作物,甜菜为中温带作物,它们的主导因素为气候(热量);茶树适宜在红壤地区生长,主导因素为土壤。

3.看农业生产特色。如绿洲农业的主导因素为水源,河谷农业的主导因素为热量,立体农业的主导因素为地形等。

4.看优势条件或制约因素。例如,海南地区地处热带,热量资源丰富,热量是其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的主导区位因素。再如以色列的滴灌农业,技术是其农业的主导区位因素。

(四)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每个地区的区位条件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时代发展,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或自身的发展,每个地区的区位条件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相比之下,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通常比较稳定,且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逐渐弱化,而市场、国家政策、交通、科技等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且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尤其是科技的进步,一方面在不断地改造自然因素,另一方面也带动了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从而导致农业生产和农业布局不断发生变化。

三、能力测试

图5表示某地区农业生产投入的变化过程。读图,完成1~2题。

1.图5农业生产投入中,属于人类活动对自然因素改造比较明显的是( )

A.农业机械、化肥、农药

B.饲料加工、科学技术

C.灌溉水源、大棚

D.优良品种、城市

2.本地区由小麦种植改为蔬菜种植,影响农业地域类型发生变化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市场的变化

B.国家政策的变化

C.交通运输的变化

D.科技的发展

图6为四地区的农业产值结构和商品率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四地区可能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主导区位因素,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A.甲地:种植园农业———气候

B.乙地:商品谷物农业———交通

C.丙地:混合农业———地形

D.丁地:乳畜业———市场

4.下列关于四个地区农业生产特点的说法,最可能正确的是( )

A.甲主要生产水稻,只分布在东亚季风区

B.乙主要生产小麦和玉米,多分布在地广人稀的地区

C.丙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饲养牛羊,机械化水平很低

D.丁主要生产鲜奶及乳产品,分布在地广人稀的干旱区

【参考答案】

篇5:关于农业现代化发展区位选择的因素进行讨论

尽管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但外资在我国的地区分布结构却很不理想, 出现了严重的地区间结构不平衡现象, 东南沿海地区包括广东、江苏、上海、福建、山东等等是外商投资的主要地区, 而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外资规模非常小。近年来, 外商直接投资有向中西部地区扩张的趋势, 但流入数量较少,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没有东部地区明显。这种形势对缩小东西部经济的差距是不利的, 影响了西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吸引外商对我国中西部投资, 我们应在政策上作出调整。本文拟通过对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以为制定合理的外商投资政策提供参考。

一、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现状

1. 东、中、西三大区域外商直接投资的分布。

从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三大区域的分布看, 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个经济圈。1984年, 东部地区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及其他投资占全国各地区的比重为96.73%, 而中西部地区仅分别占1.19%和2.08%。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东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比重有所下降, 中部地区比重略有提高, 但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却在逐步下降。因此, 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仍呈现出高度集中的态势。

2. 各省市外商直接投资的分布。

广东、海南、北京、上海、江苏、福建、山东、辽宁、天津、浙江这10个地区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合计占全国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83.89%, 外商直接投资高度集中在沿海少数省份和直辖市。

3. 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区位分布特点。

(1) 东重西轻。全国累计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省份和直辖市几乎全部集中在广东、江苏、福建、上海、山东、辽宁、北京等东部沿海地区, 西部地区所占比重很小。 (2) 南多北少。根据有关统计数据, 在沿海地区南部的广东占外商直接投资的30.3%, 福建所占比例也超过10%, 两省的数量超过在此以北的从浙江到辽宁的沿海7个省份和直辖市的总和 (39.2%) 。

二、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1. 地理位置与文化渊源。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主要表现为外向型的出口加工, 这些外资企业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运输成本和缩短交货期, 需要相对有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和通畅的物流体系。因此, 外商直接投资特别是我国港澳台地区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 这些地区地理位置相邻, 有着相似的文化习俗等社会人文背景。相反, 中西部地区由于远离沿海主要港口, 对外交通联系不太方便, 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一直较少。

2. 禀赋要素的差异。

禀赋要素是指一个地区在自然资源、劳动力、技术和资本等方面的条件, 它是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方面, 我国东西部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异: (1) 从自然资源禀赋来看, 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呈现出由东至西优势递增的梯度分布特征。从我国目前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来看, 外商直接投资与自然资源禀赋之间大体呈负相关关系, 这说明自然资源禀赋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并不明显。 (2) 劳动力资源是衡量地区禀赋要素优势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它不仅包括劳动力数量, 而且包括劳动力素质和劳动力成本, 其中劳动力成本是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总的来看, 我国劳动力成本是全球较低的。此外, 劳动力素质也直接影响到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只有那些低劳动力成本并且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地区, 才能比低劳动力成本、低劳动生产率的地区更具有吸引力。综合来看, 我国东中部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3. 政策因素。

我国目前的外商直接投资区位分布格局的形成, 是与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地域推进密切相关的, 那些先行得到开放优惠政策的地方在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时就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这种优势对外商直接投资特别是我国港澳台地区中小企业的投资区位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 外商在选择投资地点时还要考虑地方政府的各种优惠政策的连续性、兑现度以及政府的办事效率与透明度。外商普遍希望在与投资地政府相关机构接触过程中能够得到高效率的服务, 使正常的工作进程不受政府工作效率的影响, 并且希望在各地进行正常、公平的企业经营和市场竞争。

4. 市场因素。

市场规模或市场开发潜力巨大的地区是市场导向型投资的理想地区, 外商选择这种地区投资的目的是开发利用当地市场, 进行就地生产和就地销售以满足当地需求, 因此要考虑尽量接近市场。市场因素包括: (1) 市场规模与市场增长潜力。市场规模、市场增长潜力以及维持市场份额和促进投资国与东道国之间贸易往来的能力说明了一个地区的市场状况。据有关部门的调查发现, 跨国公司扩大对我国投资的关键因素在于各产业巨大的市场规模和高增长率, 因为投资于一个大的市场意味着更多的市场机会, 可以降低运输成本以及相关的市场搜寻成本, 可以招聘到合适的熟练工人和经营管理人员。 (2) 对外开放程度。一个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决定了该地区的经济管理水平是否接近国际水平, 决定了该地区能否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设备以及生产的产品能否顺利地销售到国外市场, 也决定了当地居民和政府对外资的接受程度。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外商是否向这一地区进行投资。 (3) 市场发育水平。一般而言, 开放程度较高地区的市场经济比较发达, 市场化程度比较高, 非国有经济扮演着比较重要的角色, 这对于偏向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发育程度高的外商来说更具有吸引力, 因为这些地区能使他们减少外部的不确定性。外商青睐投资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正是由于东部地区的市场发育程度要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而且它们是国际交往的必经之路, 外商易于了解当地的民族风情和政治、经济特点, 有助于其降低信息成本、交易成本和规避风险。

5. 集聚效应。

集聚效应是指一些特定的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所产生的正外部经济效益。一个地区的产业集聚所产生的正外部经济效益对其区位因素有正面的影响, 而这些区位因素正是外商直接投资进行区位选择决策时所考虑的因素, 它主要包括: (1) 基础设施状况; (2) 专业化供应商; (3) 劳动力市场; (4) 知识外溢, 这些因素聚集的溢出效应是明显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这些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

6. 投资企业的战略方式。

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战略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1) 地缘经济战略。地缘文化是在我国大陆以外居住的5 500万华人企业家在进行企业跨国经营的区位选择时所考虑的重要因素, 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在祖国的投资约占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80%, 一直是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对象, 其投资区位高度集中在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南部沿海地区。 (2) 自然资源导向战略。自然资源导向战略是指外商投资企业为了克服国内资源的瓶颈而将资金直接投向资源丰富且交通运输条件、通讯基础设施良好以及具有税收优惠和其他激励政策的国家和地区的投资策略。 (3) 市场导向战略。外商在投资区位选择上一方面要避开东道国的贸易壁垒, 另一方面要关注东道国的市场规模和市场发育程度。 (4) 劳动力导向战略。这种投资战略是由于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较高, 因此将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已经标准化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国家的一种投资方式, 其目的在于建立向本国或第三国出口的生产基地。我国具有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利用低廉的劳动力取得成本竞争优势对外商投资企业来说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三、外商直接投资区位分布的发展趋势

随着西部大开发力度的进一步加强, 我国政府已制定了一系列优惠的政策措施, 外商直接投资开始由东南沿海地区逐渐向内陆转移, 投资重点呈现“北上西进”的态势。但从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 与东部地区相比形势并不乐观, 在今后一段时期内, 东南沿海地区仍将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这是因为:

1.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外商一般倾向于在海外

寻找一个最有利的生产经营地点, 将其纳入企业的全球产业链体系之中。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 外商选择在我国沿海地区投资建厂, 不仅有利于加强与公司总部和海外相关企业之间的联系, 而且有利于各种原料、设备和产品的进出口。

2. 外商直接投资区位的选择往往需要有一系列比较完

善的外部配套条件, 如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制度环境, 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较好的产业配套条件。在这些配套条件方面, 目前沿海地区要远远好于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

3. 较高的信息成本及管理难度, 往往使外商投资于那些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具有经济集聚效应的地区, 以规避风险。

一些外资企业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在某些地区的成功投资, 往往会同时吸引大批相关企业的进入。

4. 西部地区虽然拥有廉价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但由于技

术、设备不过硬, 因此劳动生产率较低, 其实际效率工资反而要高于沿海地区。对许多外商投资企业来说, 它们往往更关心的是效率工资, 而不是名义上的工资水平。

然而从长远发展来看, 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资源, 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推动下, 今后一段时期内外商直接投资将会由东部沿海地区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推进, 特别是中部地区的长江中游、黄河中游地区省份。首先, 中部地区省份在地理位置上临近沿海, 交通方便, 投资环境好于西部一些省区。其次, 中部一些省份地理位置居中, 人口众多, 市场潜力巨大, 对那些立足我国国内市场的外商来说, 这种市场潜力将十分重要。再次, 中部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 不仅实际工资水平较低, 而且劳动生产率也要高于西部地区。

当然,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以及投资环境将逐步得到改善, 外商在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还会进一步加大, 西部外商直接投资在全国所占的比重也将会有较大的提高。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外商在我国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特征和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然后预测了外商直接投资区位分布发展趋势, 以为制定合理的外商投资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鲁明泓.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分布与中国投资环境评估.经济研究, 1997;12

[2].俞毅.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实证.国际经济合作, 2004;9

[3].卢进勇, 杜奇华.国际投资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4

[4].黄晓玲.我国中西部区位优势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类型定位.国际贸易问题, 2003;1

上一篇:新老生座谈会策划书下一篇:桃酥食品营销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