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机制高等教育论文

2022-04-18

[摘要]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变革已经势不可挡,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之一,其对高等教育领域的影响值得探究。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市场机制高等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市场机制高等教育论文 篇1:

以市场机制为切入点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摘 要: 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是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国家的根本要求,也是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对高素质人才培养、教育质量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要以市场机制为切入点,密切结合市场机制特点引领高等教育发展,要注重市场资源的调节,加强政府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调控,为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关键词: 市场机制;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要注重教育的内涵,而教育内涵与市场机制不能脱离开来。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然会受到来自经济、政治体制、文化领域等方面的制约。市场机制下高等教育市场资源和教育资源不可能是平均分配的,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载体就是高等院校,这也是高素质专业化人才资源培养的主阵地,要加强高等教育市场资源的配置和调节,进一步依托于政府宏观调控加强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把握好高等教育发展的丰富内涵,就必须以市场机制为切入点,创新高等教育发展思路,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高高等教育核心競争力,为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

一、注重市场资源的调节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在市场机制下无论是政府、高等学校,还是教师、学生以及用人单位等,都是高等教育系统运行的主体。市场机制下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教育市场的调节

市场机制下高等教育市场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市场中学生是需求方、学校是供给方。高等教育如何有效供给还需要考虑到办学经费,就目前高校办学经费来源情况来看,主要是依托于政府预算内拨款,以学校自筹、学生学费为辅。学生教育成本既定,只有办学经费得到增加时,教育服务才能更优化。但是,目前我国高校之间政府投入是不均衡的,高等教育市场激烈竞争的根本原因就是办学经费的不足,高等教育市场资源将面临着新的再配置,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淘汰办学效益差的高校,留下办学效益好、具有特色的一流院校。

(二)注重就业市场的调节

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可持续的发展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出符合社会就业市场需要的人才,这使得毕业生就业市场延续了高等教育市场的特点,这中循环流动的特点加速了大学毕业生的配置,这是他们作为劳动力进入就业市场后谋职产生的,就业市场根据供求情况进行人力资源行业配置。市场机制下就业市场就转换成大学生的需求和就业市场工作岗位的供给,供需之间产生的价值信号与市场信号,会在市场信号促使高等教育产生产生相应的改变,从而改变高等教育的期望收益和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就业市场机制下,学费水平和招生规模就是高等教育市场所反映的价格和数量。

(三)注重办学要素市场的调节

市场机制下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还必须依靠于人、财、物等基础条件,这也是高等教育办学要素市场必备的要素。高等教育第一要素资源必然是人才资源,而大学生人才是第一资源。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狠抓教师与大学生人才的建设,坚持引进与内培并举结合的方式配置优秀师资力量。并积极争取政府专项建设经费、社会赞助和银行贷款等的支持,为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大学生人力资源创造条件。

(四)加强科技服务市场的调节

高等教育是科学技术研发和创造的生力军。要促进高等学校充分挖掘和发挥出科技优势,要合理配置高校科研团队力量,促进高校研究领域逐渐扩大,坚持从高等教育市场出发,摸清楚高等教育产品,重点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教育、创新教育结合起来。

二、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高等教育在市场机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仅仅依靠市场资源分配和配置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政府教育立法、行政管理等宏观调控手段来实现,从而来科学确定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发展方向、战略重点、学科建设与学校布局等。市场机制下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要坚持从促进高等教育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出发:

(一)加强教育立法

市场机制下加强教育立法,是通过政府宏观调控手段来保障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利用法律手段可以保证高等教育发展的健康性和发展方向。新时代要确保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必须依靠于社会各界力量重点推进高等教育发展,依托于教育立法促进高等教育形成新的一支生力军。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就去挖掘和发现高等教育发展新情况、新问题,立足于实际情况及时制定和下发文件,对高等教育进行宏观指导。

(二)加强教育财政资助

利用政府宏观调控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必须把握好当前教育发展不公平、不均衡的问题,重点加强教育财政资助,合理制定教育收费政策,通过财政手段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教育财政资助主要是针对公办高校来说的,采用经常性拨款或专项拨款方式,激励高校资源合理利用。但是,对于高等院校来说,这只属于办学经费的一小部分。高等学校发展主要是通过收费政策来获取办学经费,这也是政府宏观调控干预高等教育的手段之一,有利于教育资源在高等教育中的公平性,对贫困生采用资助方式来进一步提高教育的公平性,对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加强信息服务舆论监督

高等教育市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完全竞争市场,这需要市场信息既真实又完全,人们信息获取的渠道畅通而且完备。任何人选择的时候,理性选择会使得他们通过信息筛选来做出合理决策。因此,市场机制下政府要广泛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系统,向社会准确及时公布高等教育的学校信息、教育政策、高校招生情况与要求、高校办学条件与师资状况、学科专业学生就业状况等信息。这些信息是学生选择的主要渠道,有利于政府和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发展情况、政策实施、各高校办学质量、高等教育社会效益等的舆论监督。政府在市场机制下要确保高等教育信息服务提供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当然,目前高等教育市场还存在着信息内容不完全的问题,这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努力。

(四)加强质量评估监督

市场机制下高等教育领域包括公办高校、民办高校等不同的高等学校,政府通过宏观调控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必须分类推进。一方面,高等学校是高等教育的主阵地,要将其建设成为法人实体,它必须面向社会进行独立办学;另一方面,要立足于高等教育问题建立优质有效的质量监督机制,政府要综合考察高校办学条件、教学质量,以及高校毕业生质量、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率等。通过政府宏观调控来加强高等教育系统中学校教学工作、就业工作等的质量评估,促进高等院校“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进一步调整思路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

新时代下高等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把握好发展的关键问题,基于市场机制去深入研究和剖析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从问题出发,在高等教育市场和政府宏观调控方面下功夫,这不仅是促进高等教育发展问题解决的根本途径,也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提供了具体的思考方向。高等教育发展是一个永远值得深入研究的热点话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关系到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的培养,对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未来必然要结合市场需求和供给加强高等教育的研究,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姜丽.陕西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马燕.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3]闻待.论高中教育的多样化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作者:杨波

市场机制高等教育论文 篇2:

我国高等教育的市场机制初探

[摘           要]  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变革已经势不可挡,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之一,其对高等教育领域的影响值得探究。通过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得以可能的原因,总结我国高等教育市场机制的现状,分析高等教育市场化可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为高等教育市场化把握机遇和迎接挑战提供可能的建议。

[关    键   词]  高等教育市场;市场化;市场机制

进入21世纪以后,现代国家资源配置的方式有两种:第一是市场机制,第二是非市场机制,即政府调控控制资源的配置。[1]从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高等教育如何对教育的市场化作出反应是社会各界非常关注的热点,究竟高等教育中有没有市场,人才能否作为商品存在等一系列问题引发争论。[2]在199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定义是:“把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中,使高等教育运营至少具有一个显著的市场特征:竞争、选择、价格、分散决策、金钱刺激等。他排除绝对的传统公有化和绝对的私有化。”[3]

在未提出高等教育市场化之前,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处于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中。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让高等教育在短时间内为新中国的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有知识有技术的人才,但是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越来越滞后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越来越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经济的发展推动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市场化改革。高等教育服务作为准公共产品,其质量的高低是由高等教育服务需求、高等教育服务供给、高等教育服务价格、高等教育服务市场运行机制所决定的[4]。

一、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何以可能?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每个社会必须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基本问题。[5]高等教育受整个社会经济形态的影响,就理论上来讲,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依赖于以下几个前提:

(1)人力资本理论的普及,帮助人们接受这样一个观点:把人才作为教育的产品而存在。高校被看作生产人力资源的生产提供商[6];(2)新自由主义推动了高等教育市场化,它把市场机制主导的竞争概念引入了高等教育领域,将经济活动中的竞争、绩效、问责等运用到高等教育中去[7];(3)高等教育受到供求关系的制约,社会和个人产生了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人才市场对高校培养出的人力资本的“需要”以及高等教育机会和资源的“供给”形成一对供求關系[8];(4)高等教育受到价格机制的作用,高等教育学费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具有价格的某些功能,发挥着价格机制对教育资源的配置作用;(5)高等教育受到效益最大化原则的影响,通过评估自身的师资、教学资源、经费等多种因素来经营,以获得最佳的发展规模。

二、我国的高等教育市场机制

我国高等教育市场机制是由各主体要素组成的生态系统,表现了构成要素之间的市场化关系,包括高校、学生、政府、用人单位之间相互关系的市场机制。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市场机制是在各个利益主体相互合作、相互博弈中形成的,市场机制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高等教育市场不同主体各自的市场行为,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以达到产出最大化的目标(如下图所示)。

(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扩大了高等教育的需求和供给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既增加了受教育者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帮助高等教育服务的提供者提升了教育供给的能力。根据2017年全国税务部门统计,我国税收收入达12.6万亿元,同比增长8.7%,税收收入为政府支持我国的公共事业提供了资金,与此同时,减免个税的政策帮助许多家庭提高了收入,家庭收入的提高提高了家庭教育支出的可能性。

(二)作为“消费者”的学生追求更高的个人收益

在人力资源理论下,人们把接受高等教育视为增加个人人力资本、提高社会流动可能性的投资行为。产业结构升级和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都让学生迫切地需要接受高等教育以适应劳动力市场,学生能力和学习需求也推动了高等教育结构的变迁。

(三)作为“干预者”的政府期待高等教育的外部效应

由于教育的特殊社会属性,高校生产的商品,包括知识、技术和人才都会对整个社会起到正向的外部效应,帮助政府更好地完成社会治理任务和经济发展需求。为此,我国政府为学生提供学费资助,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财政性教育拨款,帮助高校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用人单位和企业积极参与高等教育活动,为产学研合作提供法律支持和保障。

(四)作为“生产者”的高校在竞争中成长

高等教育市场中的竞争主要来自于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横向竞争。高校希望通过竞争获得更多的财政资金、社会资金,获得更好的学生资源,获得更多的科研技术产出,获得更高的社会声誉,使学校获得更长足的发展等。高校会选择合理的学费定价机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奖学金和学习补助金等以期获取优质生源,高校也会尽可能多地寻求与企业和用人单位的合作,设立更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课程等来提高竞争实力。

(五)作为“产品验收者”的企业追求利益

企业作为整个高等教育市场机制最具有市场化“气质”的要素,其参与高等教育的行为严格遵循市场规律。企业资助学生完成学业,提高社会美誉度,为优质求职者提供便利。企业与高校合作,企业投资高校科研,购买高校生产的知识技术,帮助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获得更大的收益。

综上所述,我国高等教育市场机制中每个要素各司其职,以自身的利益追求为行为前提,寻求在高等教育资源市场配置中的利益最大化。目前该机制的运转有赖于各主体的合作,进一步提高运作效率有赖于对我国高等教育市场的更深层次的研究。

三、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挑战和应对

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和市场机制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市场中固有的问题以及市场机制在高等教育运用中产生的特殊矛盾。

和市场一样,高等教育领域的市场也会出现市场失灵的状况,而且由于高等教育市场“准市场”的性质和信息不完全对称的原因导致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进而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

市场机制在高等教育领域也会产生教育和市场特有的矛盾。首先,市场机制可以解决高等教育的效率问题,但并不能解决公平问题。高等教育机构的竞争会导致院校和学生的分等与分化,拉大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差距。其次,精英大学作为稀缺性“地位商品”导致市场竞争不可能完全公平。高校的声誉是稳定的、不断再生和长期积累的,这阻碍了高等教育市场的良性、宽容发展。最后,高等教育市场化加大了协调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难度。高等教育市场化一个重要原则是对市场反应灵敏,能够快速应对社会需求的变化。但是,如果高校过分迎合市场,不仅自身的理念和特色渐渐被打磨掉,而且这样快速的变化不符合学科发展和知识积累的规律。

高等教育市场作为一种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实践的高等教育治理方式,帮助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产生的问题也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可以通过市场化的系列制度来实现:

首先,明确高等教育市场机制中各主体的职责。政府应该在调控高等教育市场中起到“不逾矩”的指导作用,高校尤其是盈利性高校的办学行为应当有明确的价值定位,企业应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并参与高等教育的市场化进程。

其次,要引导高等教育市场开展良性竞争。高等教育机构的竞争有别于市场机制下以产品生产数量为主的量化竞争,高等 教育机构的竞争以促进高校的学科发展为目的,以遵循教育规律和学术发展规律为基础,在不抹杀各个高校特点的前提下开展的良性竞争。

最后,推动以高校为主体的自治机制。高等教育的市场化需要取得独立自主的法人资格、拥有办学自主权、在招生、学科和专业设置、师资和教学行为以及学校长远规划发展中应该拥有自主权。

参考文献:

[1]蒋凯.全球化时代的高等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冒荣.高等教育市场的发育与控制初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3(2):35-39.

[3]戴晓霞,莫家豪,谢安邦.高等教育市场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刘俊学,王小兵.高等教育服务市场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5]韩梦洁,张德祥.美国高等教育结构变迁的市场机制[J].教育研究,2014,35(1):124-131.

[6]鄧泽军.略论人力资本理论与我国教育市场的建设[J].中国市场,2007(38):152-153.

[7]李立国,陈露茜.新自由主义对于高等教育的影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1):40-45.

[8]彭张力.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的供求关系及其调节[J].现代教育科学,2017(2):5-9.

◎编辑 王 敏

作者:杜静宇

市场机制高等教育论文 篇3:

毕业生就业状况与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新时期市场机制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地方高校办学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对地方高校教学质量影响重大。毕业生的就业状况通过对生源和培养目标的影响与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密切相关。

关键词:就业 生源 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构建一个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地方高校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它事关地方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大部分地方高校是在我国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市场机制逐步与高等教育融合的大背景下崛起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对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产生重大影响,促使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从单一学术标准,向多元质量标准转化。市场机制与高等教育的结合衍生许多影响高校办学质量的因素,尤其是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对地方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1 毕业生就业状况对地方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直接影响

高等教育与市场机制结合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大学毕业生不再通过计划进行分配,而是直接进入人力资源市场。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社会各界有不同的分析。笔者认为:“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取决于国家整个经济发展中对人力资源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的需求,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的供给与社会需求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客观上反映了高校的教学对社会需求的不适应。”[1]“地方高校的办学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2]地方高校实现这一办学目标的具体体现就是毕业生能够充分就业。因此,毕业生就业对地方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产生直接的影响。首先,毕业生就业对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起着导向作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中提出:“要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研究建立人才需求的监测预报制度,定期发布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状况,引导高等学校及时设置、调整专业和专业方向,密切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培养满足国家经济社会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教育部的文件明确了高等院校的办学方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结构应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地方高校的办学目标与经济社会有着更直接的联系。地方高校的教学质量能否满足社会需求与毕业生就业状况紧密联系,地方高校的办学质量直接受到社会人力资源市场的检验。“因为毕业生是高校直面社会,检验自己培养结果的窗口,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高校人才培养的优势和弊端暴露无遗。[3]某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以及在工作中所表现的工作能力,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某校的教学质量。社会对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也正是根据高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来衡量的。因此,地方高校在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过程中要重视毕业生就业所反馈的信息,并以此为导向。其次,毕业生能否充分就业是制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依据。大众化阶段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不同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单纯学术取向的质量标准,而是学术性为职业性服务,以实际应用能力的高低等作为质量标准来衡量其教育质量。地方高校在制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中应当以是否有利于毕业生充分就业为依据。地方高校在专业设置中不能单纯的依据自身的师资资源优势、传统的学科优势来确定,而应当将师资资源优势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确立专业;在教学计划中,各课程的安排不能单纯的依据各学科的学术联系,而应当将各学科的知识点与应用能力的联系,凸显基础理论为实践能力形成服务;在评价教师教学质量时,不能单纯依据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还应当结合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帮助学生提升运用能力的水平;在评价学生学习质量时,“要彻底改变单纯以书本知识衡量学生质量高低的做法。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只有在学生质量评价标准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相一致的前提下,学生才可能对自身能力和水平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便在将来择业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学校才可能根据考核结果向社会推荐符合要求的人才。”[4]

2 毕业生就业状况对地方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间接影响

毕业生就业状况对地方高校的生源产生影响。现在学生在选择学校时的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就是这个学校历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上大学是为了找一个好的工作几乎是学生和家长的一个共识。

生源的质量与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生源质量决定高校教学工作的起点,影响着高校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5]毕业生就业状况通过对生源的影响间接对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产生影响。

地方高校由于大多是新建的本科高校,社会影响力与其他高校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选择生源的余地十分有限,地方高校要充分注意到生源素质对教学和教学目标的影响,切不可盲目提高教学目标的期望值,因为由此而构建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的质量标准就可能会失真,失去评价教学质量的意义。地方高校应当根据招生所获得生源的素质,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尤其是充分考虑学生应用能力的质量标准,以促进毕业生能够充分就业。并随着生源素质的变化动态调整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3 就业工作与招生、教学工作相互协调是构建地方高校质量评价体系的基础

毕业生就业状况与地方高校构建教学质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息息相关,是因为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高等教育“市场”特征正在由‘校方市场’向‘学生市场’发生转变,地方高校中的招生、教学、就业三项工作紧密联系:“高校的教学质量制约其招生规模、生源质量和就业状况。高校的招生和就业状况反过来也制约其教学质量的发展。”[6](招生、教学、就业三项工作关系见图一)招生、教学、就业三项工作中的任何一项工作质量都将影响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虽然说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在高校管理工作的顺序上是处在最后一个环节,但它对教学管理工作起到引领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图一 招生、教学、就业三项工作关系

地方高校实际就业率是社会评价其教学质量的依据,也是考生报考该校的主要条件,实际就业率的上升可以吸引更多的生源。地方高校要积极拓展就业渠道。深入用人单位,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真正提高就业率。同时要将职业教育贯穿在教学始终,培养学生职业意识,确立职业规划,让职业愿景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当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够得到学生的积极互动,教学质量才能真正的提高。地方高校要构建一个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必须综合分析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相关因素:学校的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学校的各项政策等等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教学质量。由于新时期市场机制对高等教育影响更为直接,高等教育大众化特征使高等教育的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毕业生就业状况已经成为考量地方高校的教学质量的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必然成为地方高校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吴前进.高等院校应当重視自身的公共关系[J].宿州学院学报,2008(1).

[2]蔡青.大众化背景下地方教学型高校教学质量标准的构建[J].教育探索与实践,2007(11).

[3]马小辉.高校教学质量的就业反馈机制构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7).

[4]陈晓云.社会需求.高等教育质量的外在要求[J].现代管理科学,2003(5).

[5]张庆霞.影响高校生源质量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5).

[6]王鹏.地方高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现实分析与模式重构[J].西南科技大学,2008(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吴前进

上一篇:历史人物书法艺术论文下一篇:因材施教高中地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