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研组文化论文

2022-04-20

体育教研组是学校体育教学管理的基层组织,是学校开展各种体育教学、实施体育课程改革与课题研究的阵地,是把先进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师自觉行为的集体,是培养研究型教师和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基地。其基本责任是规范体育教学管理,开展学科的课题研究,破解体育课题,帮助教师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和师德修养。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体育教研组文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体育教研组文化论文 篇1:

论体育教研组所需八大文化

摘 要:体育教研组文化是学校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教师成长的土壤,它在深层次上对体育教师产生影响,或制约或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如何构建自己独特的体育组文化,从品牌文化、制度文化、管理文化、团队文化、教科研文化、学习文化、竞赛文化、目标文化八个方面阐述体育教研组所应营造的文化。

关键词:体育教研组;文化

教研组文化是教研组全体成员的活动及其成果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积淀或凝结的结果,既从属于一个学校文化,却又具有独立个性的亚文化,是一个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研组内的每一位教师都是教研组文化的担当者、参与者和创建者,它在深层次上对教师产生影响,或制约或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同教研组各有自己的文化,作为一个人人指责“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最没有文化的体育人,如何构建自己独特的体育组文化,本文从品牌文化、制度文化、管理文化、团队文化、教科研文化、学习文化、竞赛文化、目标文化八个方面阐述体育教研组所应营造的文化。

一是品牌文化

看一所学校的体育品牌,着力点在于是否具有领头羊特色、校本特色、竞赛特色。领头羊特色是指一个优秀的教研组,需要一位德才兼备的组长作为领头羊和主心骨,一个学校的体育水平大多取决于这个领头羊的号召力和领导力,他不是仅仅是校内还应在全市体育学科具有一定的幅射影响力。校本特色是指能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或地方特色的大课间活动、校本课程、体育课题研究、体育校本课程教材。竞赛特色是指争创成各类的体育传统校,以及在各类锦标赛、联赛、群团活动中获得佳绩。因为一操一锻炼、课外训练是体育教师必备的,上课是教师的生命线,带队是教师的扬名线,只有运动成绩和名次才是实力的证明,运动训练特色更显重要,只有树立自己的品牌文化,扬校立名,才能强化教研组发展之路。

二是制度文化

体育教师作为个性突出的人,这时制度就显的尤为重要,是存同求异的完善规则。包括教学、科研、训练、培训等方面制度,具体包括:教研组常规活动制度、学习交流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公开课听课评课制度、师徒带教制度、案例课例研究制度、课题研究制度、训练制度、奖励激励制度、评价制度等等。这些制度之所以构成一种文化,是因为它们的背后是教研组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从制度设计到制度执行的过程,构成了体育教研组成员的日常生存方式。

三是管理文化

体育人最难管理,各有特点特长,懒散与不思进取或成了代名词。体育组管理文化是教研组文化构建的制度保障,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通过校内规章制度、体育组规章制度使组内成员的日常行为有规可依,培养组内成员的协作、协调精神。人人要做到体育管理文化的参与者、促进者、执行者、策划者,在个性施展、专业发展、学校发展三赢基础上,达到工作舒心、生活开心、个性张扬、充满幸福感状态。

四是团队文化

体育教师是特别需要讲究团队作战的,从高中选项教学、运动会裁判、运动队训练、大课间、课外活动等都无法单兵作战的。这个团队文化首先要有对本组的认同感、依赖感和归属感,其次还要以一种民主的、开放的、积极的、合作的和竞争的文化形式存在。民主即组员间平等、相互尊重、信任和理解,共识与个性并存。开放即体育课节节是公开课的场所开放、集备资源共享的资源开放、精诚合作倾听意见的心态开放。合作即在分工之外的配合,合作交流、分享智慧,合作对内能够整体优化,对外可以形成合力,达到双赢或多赢的效果。积极即在主动、求真务实的氛围,大家为了达到更高的目标而一同努力。竞争即组内的合理竞争,和组与组之间的合理竞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效果。

五是教科研文化

作为体育教师的薄弱环节,教科研文化的建立尤为重要与困难。体育课作为一项以身体练习为主的课程,这是非常有别于其他学科。教研必须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备内容、备方法;统一教学内容、进度、重难点、练习强度和密度。除了常规性的教研,还要参与课题研究。课题关注“小、实、真”,围绕体育课改与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集体攻关。坚持“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课题研究原则,通过“校本培训、专家指导、读书研讨、经验交流”等方式,引导体育教师反思、总结交流教学得失,撰写教后感、案例、经验总结等教学论文。通过教科研提高教师教学比武、说课、片断教学、技能比赛成绩。通过教科研能提高教学质量、专业素养,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使之成体育人独有的教科研文化。

六是学习文化

不学则无术,作为一个没有“文化”的老师,这种学习尤其必要。体育学科的特点带有技能性、活动性特点,虽然纯理论的学习必不可少,但更讲究学习方式、拓宽学习领域、提高学习质量与效果。经典学习可以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展现教师个人魅力;专业学习可以提升课程把握能力、掌握学生学练规律;外出学习可以激发学习热情拓宽视野、借鉴引进优质资源;技能学习可以施展才华、提高教学水平。

七是竞赛文化

体育教师具有独特的专业性,运动性、竞争性的技能特点,这是其他学科所没有的。一专多能又是体育老师的本色。体育教师指导一操一锻炼、课外训练、运动队又带来了竞赛文化。体育竞赛的载体是各种形式的运动项目比赛,比如趣味性运动会、校田径运动会、各级各类锦标赛、联赛等。学校体育竞赛的开展可以激励青少年力争上游、顽强拼搏的竞争意识和开拓精神,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参加集体项目的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责任感、拼搏感、荣誉感。竞赛中的颁奖仪式可以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鼓励,并促进学生锻炼身体的热情。体育竞赛活动对校园文化起到积极的影响,既营造了体育竞赛活动氛围,又促进体育竞赛文化的影响力。体育老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裁判者参与其中,起到独特的竞赛文化推进作用。

八是目标文化

没有目标的生活是行尸走肉,没有目标的工作是误人子弟。教研团队的每位成员可以有不同的目的、不同的个性,但作为一个整体,必须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共同的适度的目标才能更好引领教研组发展。发现闪光点,让教师有信心。培养每位体育教师都有进取心,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他们会更上进。协助规划个人及全组发展目标,通过具体的阶段性目标,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让教师有恒心。要制定好中青年教师培养提升的计划,从称职老师到骨干教师到学科带头人都应该有个递次的提升。只有心中有愿景,心中每一步的努力才能在每一步的实现中充实,才会幸福地工作。而共同愿景对教研组具有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导向作用和规范作用,可以保证教研组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邱耕. 浅谈体育教研组的文化建设[J]. 中国学校体育,2012(5).

[2]陈国星. 对教研组文化建设的思考[J]. 中小学教育与管理,2007( 4).

[3]李政涛. 什么是“教研组文化”? [J]. 上海教育教研,2006(7).

[4] 李政涛. 教研组文化的当代转型[J]. 上海教育教研,2006(8).

[5]潘东良. 新型教研组文化建设刍议[J]. 江苏教育研究, 2009( 14).

[6] 顾燕萍.教研组文化创建的七大策略[J]. 中小学管理,2007(6).

(福建省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 361005)

作者:黄少虎

体育教研组文化论文 篇2:

加强体育教研组建设 提升学校体育工作绩效

体育教研组是学校体育教学管理的基层组织,是学校开展各种体育教学、实施体育课程改革与课题研究的阵地,是把先进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师自觉行为的集体,是培养研究型教师和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基地。其基本责任是规范体育教学管理,开展学科的课题研究,破解体育课题,帮助教师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和师德修养。作为体育工作者,特别是学校分管体育工作的领导和教研组长更是学校体育学科的骨干和带头人,是教研组的领导者和实施体育教学及活动的主持人。大家要明确加强教研组建设的必要性,提高教研组建设的意识,促使学校体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进一步提升学校体育工作的绩效。下面本人将从加强体育教研组建设的必要性和如何加强体育教研组建设两个方面跟大家一起探讨:

1 加强体育教研组建设的必要性

1.1 加强体育教研组建设是学校体育工作督导评估的要求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上级主管部门对校体育工作越来越关注,先后出台了不少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政策法规。特别是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对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具有独特功能。近几年,各省教育厅对学校体育工作督导评估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市、区教育局对专项工作也高度重视,要求各校要加强教研组的建设、规范管理、强化体育教研组的职能,不断提高体育工作绩效,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1.2 加强体育教研组建设是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

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形势下,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的专业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教育思想:决定教师知不知道教。也是指我们教师能否牢记自己的身份,能否增强责任意识,能否明确应承担什么工作职责。

(2)专业精神:决定教师愿不愿意教。也是指我们教师能否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能否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对待工作的态度怎么样。

(3)教育智慧:决定教师能不能够教。也是指我们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如何。我们体育教师的基本功包括了解学生、组织管理学生、把握学生思想脉搏的基本功;正确使用教材、合理组织教学、有的放矢指导学生学习和业余训练的基本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采用有效教学方法的基本功;具有较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基本功;具有培养体育特长生和高水平学生运动员、开展课题研究、撰写教学论文的基本功;具有收集教育信息,加工处理教育信息能力的基本功。

(4)专业人格:决定教师教得多好。也是指我们教师对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我们的工作业绩如何。我们大部分的教师具备了较高的专业素质,但在我们队伍中确实有一部分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有的虽然教育智慧比较高,但缺乏了专业精神;有的虽然专业精神比较强,但教育智慧不高;有的虽然教育智慧还可以,但教育思想不强。所以都不能很好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工作业绩也不高。而教研组是教师个人成长的摇篮,是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基础平台。良好的教研组文化有利于提高教师工作的责任感和教学能力,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是体育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1.3 加强体育教研組建设是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

新一轮的体育教学改革形势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应变策略等方面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不仅要求体育教师要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扮演教学内容传授者的身份,更要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为此,我们体育教师要学会观察自己的课堂,探究自己的教学,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使自己成为“研究型、智慧型”的教师。而建设系统完整的学校体育教研组,能给予体育教师一个学习与探究的场所,是体育教师进行自我转变的基本保障。

1.4 加强体育教研组建设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要将素质教育与新课标改革不断深入,不但需要每一位体育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还要每位体育教师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体育教学的具体行为。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变革。而实现这个变革的阵地就是——学校体育教研组。为此,我们要建立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校体育教研组,促进全组成员的共同研究、共同探索、共同进步。

1.5 加强体育教研组建设是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与体育教学校本研究,只有教育科研才能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最终促进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由此可见,体育教研组活动是学校体育教育取得实效性的基础。

2 如何加强体育教研组建设

体育教研组建设的核心是完善管理制度,创建团结进取的氛围,注重每位教师的师德教育和专业化成长,创设良好的教研氛围和教学环境。

2.1 完善管理制度,确保学校体育工作正常开展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我们的工作没有一定的制度来规范,来约束,那么我们的工作会出现随意性、盲目性甚至是混乱性。如果我们体育教研组能切实制订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包括《体育教学管理制度》《体育课安全制度》《课外体育锻炼管理制度》《大课间活动管理制度》《教研活动管理制度》《运动队训练管理制度》《体育器材管理制度》等等,会促使我们的教研活动、教学过程、课外活动顺利有序地开展。

2.2 营造团结进取的氛围,出色完成学校体育各项工作任务

教研组的建设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搞好我们教研组内部的团结,促进各位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因为,学校体育工作任务比较繁重,除正常的教学、教研任务之外,还要抓好运动队的训练、组织大课间活动和课余体育锻炼活动、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组织举行校运会、做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体能标准》项目的测试和数据的上报工作等等,如果大家没有团结起来,群策群力、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充分发挥各自专业的优势,主动承担任务、积极开展工作,我们是无法完成繁重的任务。当然一个团结的教研组,绝不是每次教研活动时,教研组长布置工作、组织业务学习、进行工作交流的整个过程,教师们都一声不吭、唯命是从。我认为这样的教研组不是很健康,不是很有正气。可能教研活动一结束,个别老师就开始啰嗦,或评头品足。而我们教研组需要有教师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思想和教学方法的交流和冲突,这种教师内部的专业争论,有利于教师之间的合作互动、思想碰撞、聚集观点、提高认识;使教研组成为教学创新的舞台和学术争鸣的论坛。所以我们要把一个有着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教师队伍拧成一条绳,形成一股合力,不断创建团结协助、积极进取的教研氛围。

2.3 加强队伍的建设,提高学校体育工作实效性

2.3.1 坚强教师们的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队伍建设,首先要抓住老师们的职业道德教育。因为只有老师们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遵循学校严格而规范的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才能主动积极地实施体育教育、教学的过程,才能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教育组要重视加强教师们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充分利用教研活动、教师会、备课组活动等阵地,教育和引导教师们增强责任意识,明确工作责任,弘扬无私奉献的精神,致力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认知结构,做一位合格的、规范的教育工作者。

2.3.2 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

学校体育是一个结构复杂、项目繁多的教育系统。体育学科知识性强、涉及面广,学科知识、边缘知识互相渗透互相迁移,知识与术科之间的融通,已成为体育教学发展的一个趋势。作为从事基础教育的体育工作者,需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理论涵养,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对本专业知识掌握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要熟悉体育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要掌握体育学科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要有较高的专业思想,增强责任意识、具有较强的专业精神,爱岗敬业、不断地去优化专业人格,胜任本职工作。

2.3.3 发挥体育教研组长的榜样效应。

我们的教研组长是学科的骨干教师和教学与科研的带头人,应成为队伍建设的中坚力量,成为教师自主专业化发展的典范。那么我们除了应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加强教研组的思想建设、加强教研组常规管理、加强教研组业务建设、加强备课組管理。其中更主要的一个方面是如何发挥榜样效应。我们应在师生面前塑造起良好的形象,树立良好的威信,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研组长应不断提高专业素质,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工作积极主动,带头进行教学研究,带头进行基本功修炼,对学校各项决定要坚决拥护,带头执行,这样才能影响教师们的教育思想和工作表现,才能构建一个团结向上、健康发展的教研氛围和教育、教学工作环境。

2.3.4 积极开展教学科研,推进学校体育的发展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这句话非常形象地说明了“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研究是一种适合教研组教学改革的方法,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反思和解决教研组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能够帮助教师及时地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能够提高学校体育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所以,我们教研组要引领全组教师改变观念,以科研兴教,以科研建组,人人参与课题研究,要让我们的教师明确参与课题研究,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师本人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同时,教研组要积极探索,确立符合体育学科的特点,符合本学校体育教师教学经验与需要,符合本学校体育工作管理的科研课题。利用课题研究的实用性,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解决体育教学和课改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破解学校体育管理的难题,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综上所述,体育教研组的建设是一项任务重、意义大的工程,只要大家增强观念、提高认识,共同关注,共同努力,加强体育教研组的建设,就能不断提升学校体育工作的绩效,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

作者:陈秋练

体育教研组文化论文 篇3:

专业共同体模式下的体育教研组变革研究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论证等研究方法,阐述传统体育教研组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根据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体育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概念,指出体育教师专业共同体的特质:共同愿景、创造性学习、合作文化。厘清专业共同体与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关系,提出创建体育教师专业共同体的路径与对策:加强理念引领,协助教师自我实现;建立共同愿景,提升团队学习质量;加快思维模式转型,培育合作文化。

关键词 专业共同体 体育教研组 变革 路径

一、传统体育教研组发展的困境

体育教研组作为学校组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整个学校的体育工作、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学校体育文化的普及等诸多任务,其作用不容忽视。然而,在“重文轻武”的传统文化影响下,目前体育教师职业的社会认可度并不高,人们对体育教师的认识依旧停留在带领学生“跑跑步、做做操、玩玩球”的观念中。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度不高使得体育教研组的地位在学校组织中相对其他学科组较为低下,专业发展也显得滞后。当然,除此之外,体育教师自身的不作为也是导致教研组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1],大多体育教师在自身专业发展过程中无目标感。同时体育教研组还存在着管理行政化、教研活动形式化、教师主体性缺失、教师之间合作意识淡漠等问题,种种问题的存在使得教研组在发展中屡屡碰壁,却又不知所措,其发展陷入瓶颈。在当今时代发展的背景下,体育教研组必须向更具组织学习和创新学习能力、利于发展团队学习意识的学习型组织转变。因此,探索一种有效的团队与组织形式是传统体育教研组走出自我、突破困境的必由之路。

二、专业共同体:一个审视体育教研组建设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角

德国学者滕尼斯(Ferdinad Tonnies)在其著作《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中使用“共同体”一词,使作为纯粹社会学概念的“共同体”研究渗入到包括教育领域在内的多个领域。早在上世纪80年代,人们就开始在教育领域展开对“共同体”的研究。1995年美国学者Ernest L.Boyer在《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的报告中详细阐述了作为一个学习者共同体所具备的几个重要元素,即成员间无障碍地面对面式的沟通互动,大家都有着一致的奋斗目标并且这个目标始终清晰地伴随在共同体教研活动的整个过程,组成这样一个学习者共同体组织的成员不仅是教师和管理人员,学生以及其他人员的參与也为强化共同体发展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彼得·圣吉博士的学习型组织理论被认为是学校组织变革的理想模式,我们将学校环境中的“学习型学校”、“学习型教研组”更为恰当地称之为“专业共同体”。作为“共同体’,它更强调团队愿景、合作文化以及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综上,专业共同体是一种能充分体现学校组织特点的模式,它为体育教研组的发展与变革提供了新的思维视角。

1.体育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内涵

1997年,以赫德等学者为代表的美国西南发展研究中心指出,专业学习共同体是由具有共同理念的教师和管理者构成的团队,他们相互协作,共同探究,不断改进教学实践,共同致力于促进学生学习的事业[2]。黎进萍认为,专业学习共同体是一种由学校里的教师、管理者以及学生共同组成的动态组织[3]。在这个动态组织中,教师和管理者通过制定愿景、相互合作、团队学习激发出每个成员的学习动力,以此改变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教学行为,提升组员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带动整个组织的成长与创新,最终实现体育教师专业化,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共同目标。结合国内外学者观点,本文认为,体育教师专业共同体是在教研组共同愿景的驱使下,通过体育教师持续学习不断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使教师不断更新自身心智模式,在组内平等地、和谐地开展合作学习与自主创新,促使体育教师实现专业发展,同时提升教研组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让体育教师真正感悟到工作的快乐与价值,体悟生命的意义。

2.体育教师专业共同体的特质

(1)共同愿景

一个共同体,若没有共同理想,就失去了灵魂,失去了精神支柱。共同愿景的建立使原本一盘散沙的教师队伍凝聚起来,使教师为之形成一种向心力,同时也是教师保持旺盛学习力的根本动力。通过它,教研组在日常的学习和交流过程中,能最大程度挖掘教师潜力,而体育教师在专业共同体的发展中也在不断完善自我,强化自我反省意识,提升学习创新能力,并将其作用于学校体育工作的改革和发展。在合作共享的基础上,体育教师致力于自身关切事务的同时,努力为共同愿景的实现不断实现创造性学习。

(2)创造性学习

个人学习若仅仅停留在刻板、漫无目的的学习模式中,不仅自身没有提升,也会导致整个组织的学习质量下降。个人学习必须要有自我超越意识,具有高度自我超越的人,为自己的个人愿景而学习,才能将自身的“创造性张力”充分发挥出来。体育教师的创造性学习是以教师追求自我超越为根本,以个人愿景和共同愿景为驱动力,以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为目的,在学习过程中促使自己不断改变心智模式、不断反思的一种学习方式。在体育教师专业共同体里,每位教师不仅仅为个人愿景而学习,同时也为团队愿景而学习,这种学习更容易超越自我,进而产生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学习是教师专业共同体的生命源泉。

(3)合作文化

合作与交流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个体职业素养的基本途径,在教师专业共同体中,合作文化更是其核心文化。共同目标是合作文化的必备条件。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体育教师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不再拘泥于个体经验反思和专家学者的理论指导,更多是基于自我思考的基础上广泛开展交流分享,解析辩驳,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合作文化”在共同体中的另一个基本要素就是彼此信任的合作氛围。组成“专业共同体”的教师以自主自愿为前提,不受任何形式的干预和强迫,因此在教研组中,大家毫无保留地发表看法和意见,直截了当对他人的研究提出疑问,无所顾忌地阐述对各种学术问题的见解,在思维碰撞中实现经验和思想的无障碍传递。

3.专业共同体与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关联

随着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取向”概念的普及,学者们越来越关注学校文化、教研组“氛围”以及教师之间的“合作”等因素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将是教师真正走向专业化的必经之路。而专业共同体正是基于“生态”的组织视角建立不同于传统学校组织的学校学习体系。

专业共同体是体育教研组未来转型的必然趋势,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表明,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相对其他学科较为滞后。除去学校对教研组的重视度不够等因素外,体育人所特有的思维方式、行为特征等因素也是导致其专业化发展滞后的原因,譬如,体育教师“单打独斗”的专业生存方式,对教学经验过度依赖的教学模式等。这些因素造成了体育教研组缺乏合作氛围、“一盘散沙”的局面。要想寻求超越,只有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共同合作的组织氛围,才能突破教研组发展瓶颈。而专业共同体扁平化的管理模式、教师之间良好的伙伴合作关系、团队愿景所凝聚的学习力营造出利于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教研氛围,构建良好的合作交流平台,在不断激发体育教师的集体智慧和个体创造性的同时,也提升了团队学习的质量,进而有效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变革之路:创建体育教师专业共同体的路径

创建体育教师专业共同体关涉到教师思维模式的转变、重建教师文化、专业支持系统的构建等诸多方面,其过程必然艰难而曲折。构建体育教师专业共同体还须以共同体思想中的核心理念作为导向。

1.加强理念引领,协助教师超越自我

在当今学校快速变革大背景下,学习共同体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及改善的一种实践模式应运而生。其首先必须取得学校政策的全力支持,同时在对学校发展总体思路的规划中融入走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的理念,逐步建立以教师专业共同体为教研基本单位的发展模式,并由此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理性审视现有的体育教研组文化,在构建学习型学校的过程中实现体育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创建。就目前的体育教研组而言,管理层应聘请精通共同体思想理论的专家或学者来校做学术报告,并与体育教师开展深度汇谈,使教研组领导及组员对构建共同体必要性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推进教研组向专业共同体的转变。体育教师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体育专业知识技能的深入学习,倡导“研究性”职业生活方式,最终实现自我专业发展。体育新课程改革向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尤其是面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交叉性和创新性,体育教师须担当多重角色,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由此,学校管理者须培养体育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加强体育专业理论的学习,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学习成为一种工作,更成为一种责任,从而真正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超越。

2.建立共同愿景,提升团队学习质量

传统意义上团队愿景往往是教师必须服从并实施教研领导层的意向,而共同愿景所能体现的强大效率,则是基于每个个体强烈的个人愿景,通过共同体的有效组织而形成的。共同愿景的建立应将每位教师的个人愿景汇集起来,通过组内讨论的形式,制定出在体育教学、体育科研等方面的长期愿景(3~5年)或是短期愿景(1~2年),这样的愿景就成了每位教师的愿景。在学校体育改革已成常态的背景下,体育教研组在共同愿景的指引下,不断鼓励体育教师追求专业发展,提升自我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为专业共同体注入新的动力,促进整个组织的专业化发展。在共同愿景的激励下,教研组应多组织一些高质量的团队学习,让教研组形成一种团队文化。体育教师个人专业知识结构的差异使每位教师都有各自专业所具备的优势。在团队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有效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来形成组内互助的教研活动模式,组内教师在分享和展示的过程中得到启发,获得灵感,而团队的智慧也在融入个人化理念,这对体育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专业化发展需求尤为重要。

3.加快思维模式转型,培育合作文化

長期以来,自我保护、注重眼前利益、“习惯性防卫”等思维模式造成体育教师队伍合作意识的淡漠、团队精神的缺失,这与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开放的、容纳他人的、提倡合作的思维模式存在很大冲突[4]。体育教师应通过对话建立起教师之间良好的伙伴合作关系,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习惯以适应不断更新的体育教学理念。当前,随着体育教师自身发展需求的不断提升以及教研组团队意识的不断增强,同时也加速了体育教师“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形成。教研组可以在保持原有正式组织结构不变的基础上,建立一些专业取向的组织,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交流平台,如专业技能研讨小组、科研合作团队等。专业技能研讨小组通过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学习、交流互动,不仅实现了有经验的老教师对部分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同时也在个人反思与团队合作中为各自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上的有效提升和在知识结构上的取长补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以此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科研合作团队由部分对自己专业方向有研究且具备一定钻研能力的体育教师组成,除了自己确定的研究方向外,他们时刻捕捉着最前沿的科研信息,定期开展或参与学术交流活动,譬如申报课题、创作论文等,在学术交流中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与理论水平,打造真正的学习型团队。这些合作型教研组织的出现可以有效改变以往业务学习流于形式、教研组活动走过场等问题。

一个教研组的存在意义归根结底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进而提升组织的适应力和竞争力,否则便失去其存在价值。面对传统体育教研组研究存在的困境,需要我们转换思维方式,借鉴共同体思想和学习型组织理论来探索体育教研组的变革之道。当然,受社会条件、学校环境和体育教师自身因素影响,体育教研组的变革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专业共同体”将是未来学校体育教研组转型的必然归宿。

参考文献

[1] 蒋福超.刘正伟.专业学习共同体视角下的教研组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2009(10).

[2] Hord,,S.M.(1997).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communities of Continuous Inquiry and Improvement.Aus—tin,TX: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3] 黎进萍.专业学习共同体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美国的实践及启示[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4] 邓涛.关于促进教师合作发展的思考——兼谈学习型组织理论对教师教育的若干启示[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7).

[作者:万勇(1974-),男,湖北石首人,江南大学体育部讲师,硕士;王佳(1981-),男,江苏无锡人,无锡市育红学校教研处讲师,硕士;樊莲香(1969-),女,河南荥阳人,中山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杨 子】

作者:万勇 王佳 樊莲香

上一篇:形式美园林设计论文下一篇:中学生网络环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