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工业发展论文

2022-04-15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恰逢我国畜牧饲料产业发展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继续推进畜牧饲料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十分艰巨,饲料工业发展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饲料工业发展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饲料工业发展论文 篇1:

浅析兰州市饲料工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兰州市的饲料工业在20世纪80年代起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饲料作为产业开始孕肓、诞生。现代养殖业发展离不开饲料工业,饲料工业不仅有效地利用了现有农业资源,同时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物性食品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和保障。饲料工业的发展对畜牧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发展养殖业、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商品化的重要手段,同国民经济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饲料工业上连种植业,下连养殖业,因此发展饲料工业对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效益、缓解我国粮食安全压力、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有必要对我市饲料工业的发展进行探讨。

1饲料工业的发展现状

20 世纪80年代初,兰州市开始探索提高畜禽养殖效果的方式和方法,逐步改变用原粮、饲草等单一饲料养殖的习惯。各级农技推广单位加大推行饲料、饲草加工技术;有的养殖场使用简易、小型的粉碎机和搅拌机生产混合饲料进行饲养,初步显现出其相对独立的产业特征,开始了饲料工业的萌芽阶段。20 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规模化养鸡场、养猪场的陆续诞生及广大农村家庭养鸡、养猪量的增加,客观上对饲料工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兰州市已形成集饲料加工业、饲料原料工业、饲料添加剂工业以及对饲料企业监管、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工业体系,为促进养殖业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商品化、现代生产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据统计,1989年全甘肃省51个词料加工厂的年生产总量达18.05万t,而兰州市的饲料年生产总量仅1.30万t,占全省的7.20%。截止2010年底调查统计,全市现有审查合格的饲料生产企业17家,饲料添加剂厂1家,全市饲料年生产总量已达20万t,其中牛饲料4.50万t,鸡饲料3.80万t,猪饲料11.30万t,已占全省饲料总量的17.30%,饲料总产值达7.80亿元。其中年生能力吨的较大型的50 000 t以上的饲料生产企业4家、中型的10 000~20 000 t的饲料生产企业6家。生产的饲料产品主要有混合饲料、全价配合饲料、精料补充料、单一饲料、饲料添加剂等产品。目前,兰州市的饲料行业现已从原来附属于粮食加工的副业发展成为新的产业,为提高畜牧养殖业的发展水平,推动兰州市畜牧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目前,兰州市饲料企业按照“大型企业做强、中型企业做大、小型企业做专做精”的思路,加强科技创新,研发出满足不同动物、不同生长阶段的全价配合饲料和浓缩饲料,开发出了8大类200多个饲料品种,为推广精细高效节约养殖模式提供了物质保障。此外,兰州市利用丰富的特色农产品原料,开发出饲料用草产品、饲料用菜籽粕、马铃薯蛋白饲料、玉米蛋白粉等优质饲料产品,远销上海、广州、山东等地;马铃薯蛋白饲料销往南方,成为高档水产饲料的优质原料。

2饲料工业的发展特点

2.1 饲料监管有力,常态化,饲料质量明显提高

近年来,兰州市饲料监督管理站和各县区饲料监管部门严格按照上级下达的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文件精神,真抓实干,定期排查,对饲料原料和饲料产品生产企业开展跟踪检查,强化获证企业监管,严肃查处违法违规饲料企业。对饲料经营市场开展监督检查,坚决查扣销毁无生产许可证、无产品批准文号、无产品标签的“三无”饲料产品,查封取缔生产经营“三无”产品的企业,严厉打击饲料中添加“瘦肉精”、“三聚氰胺”等非法添加物的行为。2005年抽检各种饲料51批次,抽检合格率为98.27%,2007年抽检各种饲料60批次,抽检合格率为98.92%,2010年抽检各种饲料63批次,抽检合格率为99.13%,抽检合格率逐年上升。连续几年在饲料企业和养殖企业配合饲料中均未检出盐酸克伦特罗等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违禁药品和有毒、有害物质。

2.2饲料科技投入加大、技术推广成效显著

近年来,我市饲料科研成果显著,特别是较大型的饲料企业更注重与科研部门、高校等的联合,注重饲料营养与配方研究人才的培养。积极开展饲料动物营养研究、利用当地饲料资源优势和特点开发反刍动物、禽饲料配方。目前,一些科技成果已应用到饲料产品中,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养殖业和饲料工业的发展。

2.3产品结构趋于合理、品种齐全

原来兰州市饲料主要以生产低档混合饲料、单一饲料为主,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现在能够生产不同畜禽品种、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营养需求的全价配合饲料、精料补充料、单一饲料和浓缩饲料、饲料添加剂等系列产品。

2.4饲料生产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行业整合步伐加快,以兰州正大为代表的龙头企业的作用更加明显

饲料生产企业通过多年的技术改造,生产设施设备有了较大的改进,特别是较大型的饲料加工厂的加工设备引进、更新换代较快,饲料生产设施设备比较齐全、配套,自动化程度明显有了提高。产品辐射到我省各地以及周边省区。今后我市饲料业将基本形成微小企业日渐减少并退出市场,较大型饲料企业将整合趋强盛,逐步向规模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

2.5改善生态效应明显

兰州市自然条件艰苦,生态环境脆弱,植被稀少,森林覆盖率很小,水土流失严重,生产力低下。基层个别乡镇,人畜共粮的状况延续至今,迫于粮食压力,农业过分开垦荒草地,广种薄收,畜牧业发展也因缺乏充足的物质基础而处于超载状态。发展饲料工业,对于减轻畜牧业造成的资源环境负荷、使之得以休养生息、改变掠夺式经营的状态、恢复和增强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促进农牧结合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目前来看,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优惠保障政策,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饲料工业的健康发展,但饲料行业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3饲料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饲料行业监管滞后

当前,市县两级监管体系初步建成,但配套保障系统尚显薄弱。由于经费来源没有保障,部门割据,执法主体归属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企业生产管理及特有工种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较低,与饲料生产管理工作相关联的专业知识和培训不足。三是饲料质量监督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截止目前,兰州市尚没有一个获得认证的市级饲料检测标准实验室,检测设备不足,无法开展定期的抽检,只能每次送交省级检测部门,更不能保证产品的精益求精,无疑给兰州市饲料监管部门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2可持续发展方面后劲不足

兰州市大多数饲料企业的特点是小、散、弱,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一是饲料工业基础建设和技术改造资金短缺。企业效益滑坡造成贷款困难,利息高,额度小,影响企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二是饲料工业一线科技人员严重不足,职业培训体系尚未建立。因此,饲料生产、经营部门配方设计能力差,对新技术、新成果的吸纳能力低,质量管理薄弱,产品质量不稳定,产前、产后服务不成体系。三是兰州市饲料科研机构由于设备落后,人才分散,运行机制不健全,低水平重复研究和验证性研究多,创造性研究少,科研经费没有保障,绝对投入低,致使大量基础性、前沿性研究无法开展。

3.3饲料产品科技含量低、特色不明显、缺乏竞争力

兰州市在畜禽的动物营养和饲料科技基础研究方面水平显著低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化水平也很落后。同时,饲料添加剂技术储备薄弱,研制开发能力差,饲料原料、产品及添加剂的检测技术缺乏,手段落后。另外,饲料工业人才资源缺乏,对人才的培养缺乏必要的指导和规划,在专业培训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着很大问题。另外,产品特色不明显,缺乏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

4对策

4.1以市场为引导,树立企业现代市场意识,资源整合意识

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过去的定产定销,只顾生产,不管销售等传统的思维意识在现在饲料企业领导和职工中仍然存在,对饲料市场缺乏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和主动应变能力。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两方面着力,一是认真研究调查市场并掌握发展动态。由于饲料业受种植业与养殖业发展的制约,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动态是饲料企业决定产能和销售策略的基础,准确分析预测这两个行业市场并主动应变调整则可占据饲料市场销售先机,从而先知先觉,先得资源,先行发展,中小饲料企业要及时掌握所在区域变化趋势,制定市场拓展策略,迅速出击,占有新兴市场份额。二是目前我市中小饲料企业特别是小型饲料企业的发展空间急剧缩小,合作求发展是必由之路,同行业之间、饲料业与养殖业之间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是我市中小饲料企业求发展的当务之急。合同养殖的推广是大势所趋,中小饲料企业要积极探索自身角色定位和产业链分工,强化整合意识,融入大市场、大产业、大流通才能求生存、求发展。

4.2加强对生产企业的管理

督促企业建立和健全质量保证体系,饲料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工作。帮助企业多方筹集资金,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对现有生产设备进行改造,引进先进技术,提出合理化工艺流程,逐步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督促企业加强自身建设,强化质量意识,要求每个饲料生产企业都要具备质检条件,建立产前、产中、售后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严格的检验制度,加强原料和成品质量控制,把好产品出厂关。

4.3积极鼓励扶持行业协会,建立科技和市场信息的有效传递渠道

以饲料行业协会为平台,加强饲料行业信息网络建设, 实现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建设当中要信息基础设施与信息服务并重,注重信息的真实性、可用性,提高信息的科技含量。在欠发达地区和广大农村,由于互联网普及率较低,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注重信息的质量和类型。

4.4依靠科技创新挖潜, 提高饲料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特色

深入实施“科技兴饲”战略, 挖掘发展潜力, 研究开发饲料新产品、新品种,专业产品、特用产品, 提高科技含量。 加快我市畜牧业发展步伐, 从而进一步促进和牵动饲料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具体办法上,在宏观上引导饲料工业研究相关院、所、大学及服务部门与经济实体相结合,建立技、工、贸一体化集团或联合体,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均沾措施, 真正达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 增强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依托本地及西部的资源优势和特点,研发绿色、安全、高效有针对性的特色产品。

4.5各级政府要加大对饲料监管的投入,为饲料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各级饲料监管机构要健全,职能明确、人员到位、经费保障。同时,检验、检测手段要跟上市场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发展的要求,通过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使兰州市饲料工业发展健康有效稳步可持续推进。

作者:宋庆伟 胡宏伟

饲料工业发展论文 篇2:

转型升级助推饲料工业高质量发展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恰逢我国畜牧饲料产业发展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继续推进畜牧饲料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十分艰巨,饲料工业发展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为推进我国饲料工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4月中旬,由全国畜牧总站、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主办的“2018中国饲料发展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湖南长沙召开。 论坛以“加快转型升级 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新任务、新要求,聚焦饲料工业以及上下游产业前沿和热点,行业领导、知名专家和企业家分別发表了主题演讲。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秘书长、全国畜牧总站站长杨振海在论坛上指出,饲料工业是农业与工业交叉融合的中轴产业,在支撑养殖业发展、带动种植业优化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面临着增速放缓、环境保护压力持续增大、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等严重挑战和突出问题,如何促进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是行业目前面临的重点问题。

绿色兴牧助力转型升级

饲料是畜禽水产养殖的生产资料,约占生产成本的70%,既要满足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本面,又要扩大优质产品供给,满足养殖业规模化发展对高品质饲料的需求、环境资源对畜牧业绿色发展的需求、农牧民特色养殖增收致富的需求,以及消费者对高端畜禽水产品的需求。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发提出,要下决心淘汰落后和无效产能,推进养殖业节本增效减排,引导饲料产能向畜禽水产养殖密集区和饲料原料主产区转移。

本次论坛上,农业农村部畜牧业司司长、全国饲料工作办公室主任马有祥从国内当前生猪养殖行业保本微利、猪价断崖式下跌的形势和内外部原因等分析了饲料工业与养殖业关系。他认为,饲料是养殖业的生产资料,为肉蛋奶鱼的充足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养殖业发展息息相关,饲料工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养殖业的兴衰和发展趋势。

马有祥表示,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面临三个变化:第一是时代背景在变,绿色兴农、质量兴农、效益优先、质量强农已成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目标;第二是矛盾在变,供给与差异化需求、安全与公众要求、农村环境与建设美丽中国要求已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第三是产业形态在变,主要是生产规模变大、区域布局变优、产业链条变长、科技支撑变强。

“饲料行业从业者应通过认清养猪形势,深入理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合理预判饲料行业的发展走势。” 马有祥强调,谋求饲料工业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应对措施就是“严格管理”,通过“管方向、管安全、管标准”,在变中谋突破,谋取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打造绿色产业链

论坛上,农业农村部兽医局局长冯忠武和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发分别从绿色兽药和绿色饲料两个方面阐述了完善产业链的重要性。

针对当前我国兽用抗菌药和药用饲料添加剂应用的不利形势以及对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的影响,冯忠武介绍, 近年来,我国兽药产品质量监督抽检合格率持续提高,从2013年的93.37%提高到2017年的97.46%。畜禽产品兽药残留监测合格率持续高位,近5年兽药残留抽检合格率均在99.7%左右。

“目前,药物饲料添加剂只能按照品种目录使用,争取在2020 年把药物饲料添加剂剂型基本从兽药消除。同时,在养殖企业建立用药监督制度。”冯忠武说,未来新的兽用抗菌药准入上推行“四不批一鼓励”原则,即人用重要抗菌药品种转兽用不批、需要长期添加用于促进动物生长作用的不批、易蓄积残留超标的不批、易产生交叉耐药性的不批;鼓励研制新型动物专用抗菌药,研发中兽药、益生素等新产品。药物饲料添加剂将在2020年全部退出。

什么是绿色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即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由绿色生产体系生产的无污染、无残留的安全、优质和营养型的饲料与饲料添加剂。

李德发表示,目前国内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诸如枯草芽孢杆菌-菊糖合生元可显著提高断奶仔猪平均日增重,降低料重比和腹泻率,对仔猪生长性能有改善作用;抗菌肽也是一种不产生耐药性、能够预防或治疗由病原微生物或多种耐药性微生物导致的感染性疾病的潜在物质。

此外,新一代抗生素替代用酶,以葡萄糖氧化酶、苷酶为代表的抗菌、提高动物免疫力的酶已开始用于生产,并取得良好效果,填补国内外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新一代抗生素替代用酶的应用无疑促进了绿色养殖的发展。

强化饲料原料保障能力

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对饲料工业发展的影响非常大。近年来,由于种植业规模化程度不高,原料产销环节多,重金属污染、霉菌毒素和农药残留超标等现象时有发生,原料质量的问题较为突出,保障饲料质量安全的成本较高。

此外,饲料行业基础性研究能力较弱,缺少政策扶持,近年来产业化应用的新技术、新产品以引进和仿制为主,在补齐豆粕等蛋白饲料原料短板、加快玉米等饲料原料去库存、饲粮精准化配制的理论与应用等方面亟待加强。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晓辉认为,猪价的高低与豆粕的使用量关系密切。近期猪肉价格大幅下跌,养猪开始出现亏损,不利于2018年豆粕消费,未来几个月,豆粕需求将放缓。东北一直以来都是玉米主产区和供应区,未来,东北将会变成玉米的需求区,这会对将来的玉米市场造成很大影响,需要谨慎对待。另外,玉米产量已连续两年下降,预计未来3年,都将是国内玉米需求高速增长的阶段。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潘文博介绍,种植业是饲料和养殖行业的上游产业,玉米作为能量饲料,在我国粮食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虽然当前玉米阶段性供过于求,但从长期来看,玉米供求形势偏紧。

对于未来该如何保障饲料原料?李德发认为,玉米是主要的能量饲料,约占饲料成分的60%,在粮食去库存中发挥重要作用,应出台优惠政策支持饲料企业优先使用国产玉米。同时,在玉米进口配额分配、临储拍卖等方面,也应给予饲料企业政策支持,帮助企业控制成本。大力推进“粮改豆”,提高国产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增强大豆(豆粕)等蛋白饲料原料生产能力。继续扩大“粮改饲”规模,引导发展全株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料生产,建设现代饲草料生产体系,以反刍饲料的发展带动牛羊产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

作者:曾诗淇

饲料工业发展论文 篇3:

从饲料工业化角度谈养殖业的发展趋势

从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饲料工业化的发展目标至今,我国饲料行业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全国拥有年产饲料30万吨以上的企业300余家,产值将近7000亿元人民币。全国养殖业(肉鸡、蛋鸡、生猪)产值为9000亿元人民币,利润分配为肉鸡150亿、蛋鸡225亿、生猪1625亿元。但我们应该看到,我国养殖业很大一部分从业者是以户为单位,存栏量小且分布广,养殖设施差,管理水平低,养殖投入多,回报低,养殖业小微散乱,而饲料业相比强势,养殖业想要和饲料业对等谈话的机会很小,养殖业在整个产业链中处于低端,举步维艰。

1 饲料工业化对养殖业的拉动作用(满足了需求,但并没有带动发展)

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养殖和饲料两个行业相继形成,做为养殖业中资金投入占近70%的饲料业也顺势发展,在30年发展过程中,极大满足了养殖户和养殖场的需求,由粮食颗粒(主要是谷物)的原始生态饲料到今天的低蛋白营养平衡全价日粮,带动了养殖业从数量到质量等一系列的巨大进步。拿蛋鸡来讲,过去基本是庭院式养鸡,每家饲养十来只,可以说十亿农民家家养,自由采食结合剩菜剩饭,偶尔投喂一些谷物全粒,平时吃鸡蛋,过节过年杀鸡宰肉,产蛋期最多就半年,脱毛换羽不产蛋,天气冷了不产蛋,光照不足不产蛋,每只每年产60~70颗鸡蛋,虽然当时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但不会产生经济效益,更没有形成规模,没有市场化。我国养殖市场的形成除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消费需求的增长外,饲料供给起到了推动作用,很多人扩大了养殖规模,由十几只到几百只几千只不断增加存栏数,原来的庭院饲养家庭逐渐认识到自己养鸡原来赔钱,不如把粮食卖钱再买来鸡蛋吃,而且卫生省事。

2 养殖业已形成的固有模式(生产、经营模式)

到2000年左右,中国的养殖业基本达到饱和状态,当然只是从业者数量的饱和,不代表消费者对鸡蛋和蛋制品需求的饱和,当时已经形成大量的专业户,养殖相对集约化规模化,但鸡舍连鸡舍,粪臭整个村,一家鸡得病,全村都倒霉,又使得看起来热火朝天的产业一下子遇到瓶颈。虽然不断扩大了规模,并没有相应提升技术水平,何况大多数养殖者并不懂得经营,这期间促生了不少庄家,庄家通过购销活动从中获利,正像有人说:养鸡的不如卖饲料的,卖饲料的不如拉鸡的(运输),拉鸡的不如杀鸡的,杀鸡的不如深加工的。即便如此,大多数养殖户养殖场并没有从自身找原因,没有学科学用科学,依然从事着小规模化的粗放式饲养管理方法,甚而至于在不断亏损的同时把风险转嫁给产业链中的其他环节,如种鸡场、孵化场、兽药厂、疫苗厂,饲料厂、回收屠宰厂等,使行业发展变得畸形,远离现代化。但同一时期的饲料业却不断向标准化、品牌化进军,生产由专业化到科技化,饲料由随机选择到固定厂家,客户由分散性到区域化,市场由不规范到规范、格局化。

3 基础农业需要新生力量、新技术和新观念(需要更多的专业从业者或者结合体)

目前我国养殖从业者存在的最大弊端是思想意识的保守,或者有心无力或者根本随心所欲,仍然把养殖业当作传家模式,以为传统行业要保持传统,没有以发展的眼光认识现代畜牧养殖业,认为以前就是这样养,别人也还这样养,自己为什么要变呢,所以单靠目前的从业群体的自我提高和市场的自我淘汰,很难继续不断的提高畜牧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不能充分发挥现有畜牧业生产力资源优势,不能更好的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所以养殖业不能再随行就市,不能三年不开张,开张赚三年,要合理调整行业模式,因为亏损的不仅仅是钱,而是生命物种资源、饲料原料资源、兽药资源以及水电煤等多种资源。我们需要更多的新生力量参与到畜牧行业,需要更多的畜牧人才深入参与到基层,需要更多的农牧技术下乡普及。养殖户已经失败太多,行业不能再经受挫折,要完善、健全、推广现代化养殖模式,除了中大规模龙头企业的带动,养殖户自身提高,提高从业门槛,还需要国家政策导向和大力监管。

4 两个产业资金和技术对比差距较大(需要其他行业资金的涉足和国家资金的大力支持)

任何一家饲料企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远远超过养殖场,所以一般都把饲料厂家称作上游供应商,这也是为什么养殖场(户)总在自己受伤的时候试图把风险转嫁给饲料厂,现实就是这样,我们的确看到过饲料厂的老板或者总经理或者经理在某大型养殖场去指导去居高临下的进行市场调查,所以难免在养殖场出现问题的时候自己就理所当然的去向优势群体寻求帮助。从内部资源来看,饲料厂的硬件设施和技术力量都是符合国家饲料生产法规文件的,他们有先进的设备和专业的专家团队,无论产品生产和市场开发都做到精准定位和资源优配,而广大养殖场户却依然我行我素,自顾不暇的向鸡群要效益,殊不知鸡群并没有得到它们应有的待遇,何谈产生效益。因此,养殖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近几年的发展趋势也表明有不少其他行业巨头进军畜牧行业,国外资金流向也一步步紧逼我们的畜牧产业。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养殖业竞争的不是存栏量,而是以技术为依托的现代化饲养和经营理念(以量取胜的前提是科学养殖)。

5 百姓和企业的结合点不容易找到(创造等同的机会和平台)

以户为单位的个体经营者和饲料企业团队之间似乎隔心,在每一轮市场价格波动的时候,二者总也不能真正占到一起,实际上饲料原料价格的每一次波动,饲料厂都会相应调整价格,很少有站到终端定价格的做法,往往饲料高企时肉蛋奶价格反而下跌,市场经济就是这样无情。包括其他风险,比如发生疾病时,养殖户通常都是自己找到自己认为可信的兽医从业者,甚至规模养殖场一般也是凭借自己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来诊断治疗,缺少必要的硬件化验诊断和更加科学的判定标准,往往效果不尽人意。虽然目前很多地方有养殖合作社等专业机构,但通常合作社的运作很不理想,也很难对如产供销一些事情达成共识,这样就催化了中间商机,殊不知渠道的简化也是成本控制所必要的。试想如果我们的饲料企业本身同时就是养殖场主,这样就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节约养殖成本,降低养殖风险。这里不是让产业回到小农经济自给自足,而是提倡不是一家人要进一家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做贡献。

6 饲料工业和养殖业需要同步发展(二者息息相关不能偏废)

这需要行业规范、行业自律、行业接洽和政策督导,在国家扶优扶强的产业政策下,行业必然要规范发展,势必引导养殖场户自身的警醒,我们要么做好做强,要么联合饲料企业共同发展。养殖业的新一轮洗牌正在潜运作,谁能及时把握并顺应形式谁将是未来的胜者,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要想接受新观念必须放弃旧观念,也许养殖户认为自己永远无法达到和饲料企业相媲美,但放眼全国,不少大型养殖工厂也正在崛起,形成不少畜牧产品种畜禽等品牌,我们希望每一位从业者都要着眼未来,规范养殖,节约资源,科学发展。眼光比资金更具有价值。

7 养殖远景必定是畜牧业的工业化(符合农业工业化的趋势,但任重道远,期待)

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养殖业已经走过了30年规划发展的道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极大丰富了百姓的菜篮子,充实了从业者的钱匣子,做到了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对国计民生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不过发展永无止境,中国在从大农业国向农业大国、农业强国转变的同时,要求我们广大畜牧养殖从业者不断转变思维,向农业产业工业化迈进。□

作者:赵志良

上一篇:激励小学教育论文下一篇:饭店成本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