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发展论文范文

2022-05-08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学科发展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2021年12月27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北京发布了《202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按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统计,中国在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等4个领域排在世界第1位。与上年度相比,增加了计算机科学领域。

第一篇:学科发展论文范文

纪检监察学科的发展现状、学科建构与实现路径

摘要:

纪检监察学科,是关于纪检监察制度及其发展规律的系统知识体系,是党的纪律检查活动和国家监察活动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推进纪检监察学科建设,是党长期执政条件下推进自我革命、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和法治化的必然要求。纪检监察学的研究对象是纪检监察制度与纪检监察活动。纪检监察学有可能、也有必要作为法学门类下独立的一级学科进行建设。构建纪检监察学科体系应当以纪检监察制度为逻辑起点,以党和国家监督为基础范畴,以纪检监察权为核心范畴,以纪检监察理论为基础支撑,以纪检监察制度、纪检监察活动为体系范围。

关键词: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纪律检查;国家监察;纪检监察学科

DOI:10.3969/j.issn.1008-4355.2020.02.01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随着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纪检监察机关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重要。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加强纪检监察学科建设,关系到我们党探索长期执政条件下自我监督的有效路径,关系到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关系到纪检监察工作的规范化与法治化,是一项重大战略工程。

一、建立纪检监察学科的重大意义

(一)建立纪检监察学科,是党长期执政条件下推进自我革命的迫切要求

党和國家监督体系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制度保障。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部署,这既是现代国家政治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在破解一个“国家治理难题”,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下,如何进行自我监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我监督是世界性难题,是国家治理的“哥德巴赫猜想”。我们要通过行动回答“窑洞之问”,练就中国共产党人自我净化的“绝世武功”

钟纪言:《以宪法为根本遵循肩负起国家监察神圣职责》,载《人民日报》2018年3月14日。。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纪检监察机关是专责机关,处于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主干地位。根据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规定,纪检监察“专司”监督职责,对全体党组织、党员和国家公职人员进行监督,具有很高的监督地位、独立严密的组织体系、法定的职责权限,具有强烈的专业化、规范化、法治化要求。特别是,通过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和国家监察机关合署办公,实现了党内监督和国家监督有机统一,把管党治党和治国理政贯通起来,推动党的制度优势和国家制度优势互促互进。

纪检监察机关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主干地位,进一步凸显了学科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建立纪检监察学科能够带动党全面领导、长期执政下实现自我监督、自我净化的制度体系建设,推动整个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研究。在理论层面,构建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理论,将丰富的纪检监察实践上升为理论,形成中国特色的党和国家监督学;在实践层面,以科学的理论架构和研究范式,健全党和国家监督的体制机制,探索党长期执政条件下自我监督的有效路径,提高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和法治化水平,提高反腐败工作科学化水平。

(二)建立纪检监察学科,是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纪检监察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制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制度的简称。纪检监察工作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一种工作,更是一种制度。罗尔斯在《正义论》中讲到,“我要把制度理解为一种公开的规范体系。”

[美]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0页。具体来讲,纪检监察制度是党和国家监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包括纪检监察活动的职责任务、组织体系、职权配置、职能活动及制度规范等在内的统一规定。纪检监察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基础性制度,是党和国家专门的监督制度,是中国特色的反腐败制度,是规范纪检监察活动的制度体系,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党和国家监督理论同中国的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结果,使我们党在执政兴国、治国理政方面形成了一整套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可以说,离开纪检监察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不完整的;没有纪检监察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完整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深化党的纪律检查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作为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强化了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了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职能,拓宽了人民监督权力的途径,使国家监督体系更加严肃、协同、高效。通过改革,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运行机理,极大地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纪检监察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通过建立学科开展系统性的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化中国特色社会制度的规律性认识,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三)建立纪检监察学科,是推动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和法治化的应有之义

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推动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但一些地方纪检监察工作与规范化和法治化要求尚有一定差距。比如,有的纪检监察机关执行党中央、中央纪委的要求有偏差,出台政策随意;有的不知如何履行监督职责,把纪检监察监督混同于主责部门监督;有的执纪执法随意,尺度不一、自由裁量权过大;有的程序意识不强,不知程序、错用程序、规避程序,等等。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目前纪检监察专业化程度不够,缺少专门的学科支撑。纪检监察学科建设滞后已经成为制约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推进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和法治化必须有专门的学科支撑。学科是关于研究对象全面、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现了当时人类认识的最高水平。“科学学科是以科学理论为核心材料和其它材料建构起来的具有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是比科学理论更广和更深的认识形式。”

舒炜光:《科学认识论(第3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5页。当前最迫切的是通过学科建构,打破学科壁垒,克服目前纪检监察研究上的分散性,调动科学的研究方法,将相关知识综合起来,形成一门新的学科、一种新的知识体系。通过纪检监察学科的力量,探究纪检监察制度的基本原理,把握纪检监察制度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构建科学的纪检监察知识体系,为纪检监察制度的发展完善提供理论支撑;汇聚更多研究资源,开展更加系统性的研究,进行更加科学的顶层规划和制度设计;对纪检监察的概念性质、职责定位、机构设置、权力配置、活动原则、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理性探讨和设计;对纪检监察改革中面临的纪法贯通、法法衔接、监察措施使用等重点疑难问题开展研究,实现纪检监察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四)建立纪检监察学科,是提高纪检监察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现实要求

当前纪检监察干部普遍面临着能力恐慌、本领恐慌、知识恐慌。比如,如何正确适用纪律、法律两种规范;如何正确执行执纪、执法两种程序;监察机关如何严格按照刑事审判标准收集证据;如何实现监察性法律法规与国家行政性、司法性法律法规的衔接;如何推进执纪执法一体化进程,等等。

建立纪检监察学科,是实现纪检监察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渠道。通过学科使纪检监察干部掌握专业化的知识,通过专业化的教育,塑造纪检监察干部合理的知识结構,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专业化本领。通过学科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的理论素养,掌握正确理论的过程,也是加强理性思考、解决履职和执纪执法疑难问题、提高执纪执法能力的过程。通过学科编写专业化的纪检监察教材,保证知识传递和知识普及的有效性。通过学科推动高等院校培养专业人才,纪检监察成为学科后,能够在高等院校专业教学中传播纪检监察学知识,培养专业化的纪检监察后备力量,也有利于吸引大学和科研机构研究人员投身纪检监察理论和实务研究。更可贵的是,通过传播纪检监察知识和理念,传授正确的权力观、监督观,润物无声地带动社会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价值观,带动社会风气转变。

二、当前全国纪检监察学科发展现状

(一)学科点培育情况

越来越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重视纪检监察学科建设,依托本校的政治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等优势学科进行学科培育,形成了“纪检监察学”“国家监察学”“廉政学”等各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

1.在政治学科下培育纪检监察学科

一些高校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下培育纪检监察学科。比如,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组织编写了《政治监督学》《廉政政策分析》等教材,在本科中设立“监察与监督”课程

政府管理学院本科生课程简介,载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网站http:∥www.sg.pku.edu.cn/zsjx/bks/kcjj/index.htm.。2013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中国政法大学将“纪检监察学”作为政治学下独立的二级学科进行招生,2020年研究生招生目录将其更名为“国家监察学”进行招生,下设国家监察理论、党纪检查、中国监察制度三个研究方向。吉林大学廉政研究与教育中心自2014年以来招收廉政方向博士研究生,自2018年招收廉政专项计划博士研究生。

2.在法学下培育纪检监察学科

一些高校在法学一级学科下培育纪检监察学科。比如,云南师范大学纪检监察学院,2013年开始招收法学专业纪检监察方向的函授本专科生和全日制本科生,2014年开始招收“纪检监察与反腐倡廉建设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湖南大学2019年博士招生目录把“腐败预防与惩治”作为法学的重要研究方向进行招生。中国政法大学2020年研究生招生目录中在“诉讼法学”专业增设“监察法学”招生方向。西南政法大学2020年研究生招生目录将“监察法学”作为法学独立二级学科进行招生。云南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在2020年研究生招生目录均将“监察法学”作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的重要研究方向进行招生。

3.在马克思主义学科下培育纪检监察学科

一些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培育纪检监察学科。比如,西安文理学院纪检监察学院专门设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纪检监察专业方向)本科专业。西北政法大学2020年研究生招生目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下设立“廉政文化与廉政建设研究”方向。西安交通大学2020年研究生招生目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设立“党风廉政建设与廉洁教育研究”方向。

(二)学科基地建设情况

目前,全国高校、科研院所中设置的反腐败、廉政、监察方面的研究机构数量众多,形成了一定的学术研究力量。

1.独立的纪检监察教研机构

截止2019年底,全国成立了多家专门的纪检监察教学科研单位,在推进纪检监察学科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纪检监察学院于2010年成立,目前由杨晓渡同志担任学院院长

《中国纪检监察学院举行2019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杨晓渡出席并讲话》,载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http:∥www.ccdi.gov.cn/inhd/wbld/201909/t20190929_201505.html,2019年9月2日浏览。,推动纪检监察学科建设,是中国纪检监察学院的重要职责。此外,多个省市建立了专门的纪检监察学院,比如,原中央纪委监察部杭州培训中心改为杭州纪检监察培训中心,山东省纪检监察干部培训学院于2018年成立,新疆纪检监察学院于2019年6月成立,四川攀枝花纪检监察学院于2018年11成立。

2.高校成立的纪检监察教研机构

多所高校依托学校优势资源,成立了专门的纪检监察教学研究机构,成为纪检监察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比如,2012年,国防大学政治学院西安校区(原西安政治学院)建立了军队首个纪检监察学系,下设军队党的纪律检查教研室、军队行政监察教研室和军队反腐倡廉建设研究中心。2013年4月10日,由云南省纪委与云南师范大学合作共建的云南纪检监察学院正式挂牌成立;2017年,中国政法大学国家监察研究院成立;2018年4月,西南政法大学监察法学院成立;2019年6月,西北政法大学纪检监察学院成立;2019年11月,苏州大学国家监察研究院成立。

3.相关的反腐败、廉政研究机构

2000年以来,我国高校廉政研究机构开始出现,截止2019年底,全国高校、科研院所中设立了专门廉政研究机构的大学有100余所,专职廉政研究人员近千人。比如,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成立了廉政建设教研室,编制6名。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了中国廉政研究中心(2009年),2017年1月,廉政学作为特殊学科纳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

《廉政学学科建设暨〈廉政学研究〉创刊研究会在京召开》,载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ex.cssn.cn/shx/shx_tpxw/201809/t20180910_4557692.shtml?COLLCC=41192784908,2018年9月10日浏览。。北京大学分别在政府管理学院和法学院设立廉政建设研究中心(2000年)和廉洁社会研究中心(2007年)。清华大学在公共管理学院设立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2000年)。中国人民大学在公共管理学院设立反腐败与廉政政策研究中心(2008年)。西安交通大学设立廉政研究所(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成立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2015年)。深圳大学成立廉政研究院(2019年)。

(三)学术研究成果情况

近些年,纪检监察类的基础教材、学术专著、专项课题、理论文章较为丰富,为纪检监察学科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专业刊物方面,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主办了《中国纪检监察报》和《中国纪检监察》杂志,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了《廉政学研究》,南通大学主办了《廉政文化研究》,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主办了《廉政瞭望》,《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设置了“廉政论坛”栏目。

在教材建设方面,马怀德主编的《监察法学》,李晓明主编的《国家监察学原理》,秦前红主编的《监察法学教程》,王希鹏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工作概论》等多部专著教材相继出版。

此外,近年来,国家社科基金加大对纪检监察、廉政研究的扶持力度,从2016-2019年以“纪律检查”“监察”“腐败”“廉政”为关键词检索,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高达102项(表1)。2016年国家社科项目“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工作基础理论与学科建设研究”立项,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招标中,“中国特色国家监察学学科体系建设研究”立项。

(四)纪检监察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均认识到纪检监察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但从总体上看纪检监察学科建设相对缓慢,有以下原因:第一,缺少强有力的引导和统一的规划。2009年中央纪委颁布的《2009―2013年全国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就明确提出“加强纪检监察学科体系建设”,但之后教育主管部门缺少统一的规划和部署,多是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的自主探索。第二,理论研究滞后。学术界对纪检监察制度的研究整体比较零散,理论阐述、理论总结和理论创新均不够。特别的党的十八大以来,纪检监察工作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实践成果极为丰富,但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实践发展,有的理论研究与现实脱节严重。第三,认识不够统一。有的学者认为纪检监察工作的政策性、业务性强,是一项业务工作,不需要学科支撑,这导致对纪检监察制度的规律性研究不足,没有形成纪检监察领域特有的专业术语、“话语体系”和知识结构。第四,研究不够聚焦。由于缺少有效的引导,目前学界从“廉政学”“纪检监察学”“国家监察学”“监察法学”等多维视角推进纪检监察学科研究,有的将“纪检”与“监察”割裂开来进行学科构建,导致方向不对、力量分散,没有形成研究合力。第五,对纪检监察學科的基本问题没有达成共识。学界对纪检监察学科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学科体系等问题缺乏研究。特别对纪检监察学科归属意见不统一,在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上,将其放置在政治学科、法学学科、党建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等多个不同学科,学科壁垒森严,没有形成集合效应。

三、纪检监察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

(一)纪检监察学的研究对象

对象是学科的基础。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是纪检监察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纪检监察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依据。纪检监察要成为一门学科,必须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纪检监察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有学者主张,纪检监察学的对象应包括“纪检监察工作”“纪检监察规律”“纪检监察理论”“纪检监察机关”等。我们逐一进行辨析。“纪检监察工作”是指纪检监察机关履行法定职责的具体行为,基本上与“纪检监察活动”同义;“纪检监察规律”是反映纪检监察制度产生、发展和运行的规律,它应当是纪检监察学研究所探求的目的和结果,而不是纪检监察学的直接研究对象;“纪检监察理论”是关于纪检监察制度的知识系统,是对纪检监察制度认识成果的理性化,也包含于“纪检监察制度”之中。“纪检监察机关”是纪检监察制度的具体组织载体,也包含于“纪检监察制度”之中。从学科建设角度看,纪检监察学研究对象的界定应遵循概括性原则,在内涵或外延上,相互交叉或互为包含的概念不能并列为研究对象,更不能把与纪检监察学具有同等抽象程度的概念列为研究对象。因此,“纪检监察规律”“纪检监察理论”“纪检监察机关”等不宜作为纪检监察学的研究对象。

综合分析,纪检监察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纪检监察制度与纪检监察活动,即党的纪律检查和国家监察制度及其活动。纪检监察制度是纪检监察学的静态研究对象,主要是对制度的解释和诠释,纪检监察活动则是纪检监察学的动态研究对象。纪检监察活动虽然以纪检监察制度为基础,但又不仅限于或完全依附于纪检监察制度,比如,为实现纪检监察制度所规定的目的所采取的各种措施、方法和途径,都是纪检监察活动的重要内容。纪检监察学不仅以纪检监察制度为研究对象,对纪检监察制度进行相对静态的分析研究,同时以纪检监察活动为研究对象,对动态的纪检监察活动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发现和揭示纪检监察制度和纪检监察活动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这里要强调的是,“纪检监察制度”是指纪检监察领域的一整套规则、关系和模式,而不仅仅是纪检监察领域的法规制度,否则将会人为地压缩纪检监察学研究对象的空间。

第二个问题,纪检监察研究对象是否具有独立研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毛泽东同志讲,“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9页。要成为一门科学,首先要求这个研究对象是相对明确和完整的,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而且是其他学科研究尚未包括的。如果这个对象已经被其他学科确定为研究对象,那么对这个研究对象就没有必要再设立一个学科进行研究。那么,“纪检监察制度”是否必须由“纪检监察学”这门科学来研究呢?答案是肯定的。纪检监察作为一种以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为主要职能、以维护党的全面领导为主要目的的活动,目前尚没有任何一个学科将党和国家监督制度、纪检监察制度作为自己的独立研究对象。纪检监察学具有纪检监察制度和纪检监察活动这一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的独特的研究对象,因此纪检监察学应当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给纪检监察学下一个定义。纪检监察学科,是关于纪检监察制度及其发展规律的系统知识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活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活动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纪检监察学的研究对象是纪检监察制度与纪检监察活动。

(二)纪检监察学的学科归属

鉴于纪检监察制度的重要地位,纪检监察学应当成为法学门类下独立的一级学科。根据2018年发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现今我国学科门类共设置了13个学科门类、111个一级学科。纪检监察学有可能、也有必要作为法学门类下独立的一级学科进行建设。

第一,这是由纪检监察权的属性决定的。在我国“议行合一”的宪法架构下,监察权是与行政权、司法权相平行的国家权力,监察权与行政权、司法权的职责性质存在本质上的区别。这就意味着,通过行政管理类学科或司法类学科来研究国家监察制度,是不可行的。把纪检监察学科放在“法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一级学科内,都是不合适的,都与监察权的性质不相符。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参照“公安学”的成功经验,在法学门类下设纪检监察一级学科。

第二,这是由纪检监察制度的内容决定的。“为学科构建体系,从某种意义说,意味着要使直观认识上升到理念,要把经验知识凝炼为范式,要使理论思想升华到新的更高境界。”

高清海:《高清海哲学文存(1)——哲学的创新》,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8-269页。从纪检监察活动具体内容来看,其职责包括了监督、执行党的纪律、调查职务违法、调查职务犯罪等内容,不管是法学学科、政治学科、党史党建学科等都僅仅涉及纪检监察制度的某一部分内容,而非整体和全部,只有纪检监察学这门学科才能对纪检监察制度进行整体系统性的研究。成熟的纪检监察学应当是关于纪检监察制度完整而系统、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具有比各种理论、学说更加广泛和更深入的认识形式,能够成为继续认识纪检监察制度及其内在规律的工具,为纪检监察活动提供理论支撑、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第三,这是由我国的学科分类所决定的。学科门类是对具有一定关联学科的归类。从学理上说,纪检监察是党和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纪检监察机关既是监督机关,也是执纪执法机关,它以纪和法为“尺子”,具有“依法治理”的属性,放在法学学科门类内是可行的。那么纪检监察学能否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呢?一级学科是具有共同理论基础或研究领域相对一致的学科集合。2009年教育部发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第7条规定,一级学科须符合4个条件,包括“具有确定的研究对象,形成了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理论、知识基础和研究方法;一般应有若干可归属的二级学科;已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社会对该学科人才有较稳定和一定规模的需求。”对照这些要求,纪检监察学已经具有了独立的研究对象,目前全国有70-80万的纪检监察干部,是全国公职人员数量仅次于人民警察的第二大队伍,对该学科人才也有较稳定和一定规模的需求。但是要“形成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理论、知识基础”和“有一定数量的学位授予单位已开展了较长时间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方面,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全国纪检监察方面的专家学者去推进这项工作,当然这只是时间问题。

基于此,笔者建议,目前可先将纪检监察学科作为“政治学”或“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的二级学科进行建设,待条件成熟后,上升为法学门类下独立的一级学科。

(三)纪检监察学的学科体系

有无科学的学科体系是一个学科发展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所谓学科体系,就是指由学科内部不同层次、相互联系的若干分支学科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石少侠:《检察学新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13年版,第21页。。纪检监察学作为一个学科群,也是由横向展开的各个不同类别的分支学科和纵向展开的不同等级、层次的分支学科科学配置而成的。构建纪检监察学科必须将其内部不同层次、相互关联的若干组成部分,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优化集成,这个优化集成的过程就是对学科体系进行构成分析和梳理。

构建纪检监察学科体系应当以纪检监察制度为逻辑起点,以党和国家监督为基础范畴,以纪检监察权为核心范畴,以纪检监察理论为基础支撑,以纪检监察制度、纪检监察活动为体系范围。具体来讲,应当包括以下层次。一是以廉政学、监督学为研究对象,包括研究国家廉政活动、廉政制度建设的廉政学

王希鹏:《廉政学的学科定位与理论体系》,载《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第5页。,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制度、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监督学等。二是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各类监督主体为研究对象,包括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统计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三是纪检监察制度的各项业务工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党风政风监督工作、监督检查工作、审查调查工作、审理工作、巡视巡察工作、反腐败工作等。四是以国外监督制度为研究对象,即研究各国监督制度和反腐败制度并从中探寻共同规律和独有特色的比较监督学。当然,纪检监察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应当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而不是封闭的体系。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刚刚开始,在现阶段不宜追求学科体系的统一化和定型化,应当鼓励在学科发展过程中百家争鸣,逐步达成共识。

四、纪检监察学科的建设路径

(一)加强对纪检监察学科建设的组织领导

推进纪检监察学科建设,必须进行强有力的引导和统一的规划。要把纪检监察学科建设纳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建设以及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建设总体布局之中,统筹安排,整体部署。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加强对纪检监察学科建设的领导和支持,推动制定纪检监察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发挥纪检监察学科建设的带头作用,加强对全国纪检监察教育培训、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指导。在教育部指导下,成立全国纪检监察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对纪检监察专业的教学研究、咨询、指导、评估、服务等工作。纪检监察学科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必须加强学术引导和管理,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二)加强纪检监察学科基础理论研究

纪检监察理论体系是纪检监察学科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纪检监察学科得以成立的基础。就纪检监察理论体系的构成而言,它既应当包括对整体纪检监察制度和纪检监察活动概括抽象出来的基础原理和基本理论,也应当包括对具体纪检监察制度和各类纪检监察活动抽象概括出来的分支学科的理论。就整体性的纪检监察理论体系而言,它应当包括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制度、纪检监察制度的基本原理、纪检监察制度的理论渊源、纪检监察制度的历史沿革、纪检监察活动的职责性质、纪检监察活动的组织体系、纪检监察活动的运行机制、纪检监察活动的制度规范、纪检监察活动的监督管理等。而就某一分支学科而言,它也应当具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比如就监督检查工作而言,它应当包括监督检查的主体、对象、内容、方式、功能、根本属性、基本原则等。这样才能构建起整体周密科学、分支自成体系的纪检监察学理论体系,共同构成纪检监察理论大厦的整体。

强化纪检监察学科基础要素研究。明确界定纪检监察学科的内涵、外延,科学划清学科界限,明确本学科下一层次学科分化设置的规范方案。将纪检监察的相关概念、范畴、定律和原理系统化,形成纪律检查领域特有的专业术语、“话语体系”和知识结构,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纪检监察学术话语体系。

此外,要对纪检监察学科古代文献和现代文献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收集、整理,建设纪检监察学科文献数据库,并用现代技术和方法加以分析研究。

(三)推动纪检监察学位学历教育

通过有效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推动一部分在纪检监察方面基础良好、示范作用突出的高等学校率先设立纪检监察方向的重点学科,开展该学科的硕士、博士教育。逐步在部分研究基础好、辐射效应强的高校开展纪检监察方向的公共管理硕士(MPA)、工商管理硕士(MBA)和法律硕士(J.M)等专业学位教育。根据纪检监察领域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在深入研究和实践检验的基础上,制定纪检监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核心教材、教学案例、学制等。

(四)加大教材和教师建设力度

目前纪检监察领域尚无专业的教材,各种纪检监察知识没有经过“归类整理”,一定程度上导致纪检监察干部职业“进入感”略显迟缓,有的地方仅仅依靠手工作坊式的“传帮带”传授纪检监察知识,严重制约了纪检监察工作的专业化。为了满足当前纪检监察学院和普通高等院校培养专业化纪检监察人才队伍的迫切需要,特别是为满足国家监察官法出台后初任监察官培训、晋升高级监察官资格培训需要,当务之急是要尽快组织力量编写一系列纪检监察核心教材。核心教材总体上可分为理论类和业务类两大类。理论类教材包括《纪检监察学》《党内监督学》《国家监察学》《紀检监察历史》《比较监督学》《廉政学》等。业务类教材包括《监督检查学》《审查调查学》《纪律处分学》《政务处分学》《巡视巡察学》《反腐败学》等。此外,应尽快制定实施全国纪检监察学科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特别是依托重大研究项目、重点建设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大力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着力培养中青年学术后备力量,培育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和具有重要影响的廉政专业化智库。

Current Situation,Subject Construction and Approach of the Subject of Discipline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

WANG Xipeng, LUO Xing

(Chinese Academy of Discipline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 Beijing 100877, China)

The subject of discipline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 is a systematic knowledge system of the system of discipline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 and its law of development. It is a summary and generalization of the disciplinary inspection activities of CPC(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state inspection activities.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is subject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promote selfrevolution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the CPC’s longterm administration, enrich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mote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rule of law in discipline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 The research objects of this subject are the system of discipline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 and activities of discipline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 .The science of Discipline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 may and need to be constructed as an independent firstlevel subject under the category of law. This subject system should be constructed with the system of discipline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 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the supervision of CPC and state as the fundamental category, the power of discipline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 as the core category, and the theory of discipline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 as the basic support, and the system of discipline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 and activities of discipline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 as scope of the system.

本文责任编辑:林士平

作者:王希鹏 罗星

第二篇: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科的发展史看学科发展(上)

2021年12月27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北京发布了《202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按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统计,中国在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等4个领域排在世界第1位。与上年度相比,增加了计算机科学领域。这些学科之所以能在世界竞争中脱颖而出,是因为经历了漫长的积累,这些排位世界第一的学科,其发展符合“莲花定律”,相信未来中国会有更多的学科进入世界排名第一的方阵。为此,我们以化学学科为例,通过对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学科发展脉络的梳理与分析,印证上述发展规律。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科是我国起步较早、积累深厚,并取得卓著成绩的现代科技学科门类之一。迄南洋公学时期(1896—1904)至今,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科已经历了大约116年的积累、发展过程,其在教学体系、人才培养、学术科研,以及成果社会转化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当卓著的成绩,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现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卓越学术声誉和影响力的化学化工学科研究基地和科研平台。为了更清晰展示其发展脉络,可以把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科的发展大致划分四个阶段:1.旧中国的创建期(1896—1949);2.新中国的建设期(1949—1979);3.改革开放的发展期(1979—2016);4.新时代的跨越期(2017—今)。为了使分析更具有客观性,我们将挖掘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科的各个历史阶段的数据以及史料,探寻影响学科发展的底层逻辑,为未来学科建设提供一种观察的视角。

一、旧中国的初创期

(1896—1949)

(一)发源时期(1896—1928)

上海交通大學化学化工学科的创立,可追溯至南洋公学 (1896—1904)和交通大学上海学校(1921—1922)时期。南洋公学为满足当时国内工商业扩张所需,大力兴办工科,以培养高级实业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为己任。因此在学科建设上,除了设置相应专业的数学、物理等学科外,还特别将化学课作为“工程诸科所公共必须有之学科”。[1]此乃把化学作为所有理工学科类的基础课程来建设。

由于时局动荡,南洋公学相继隶属于邮传部、交通部,几度更名,于1921年正式更名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更名后学校除了继续设置基础化学课程外,还陆续增开了不少专业性的化学化工课程(见表1),这可以看作是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科的雏形。

1922年,毕业于南洋公学,后被公派赴美留学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硕士的徐名材(1889—1951)教授回校,亲自担任了化学课程的负责人。它负责编写了《工程化学手册》,由交通大学图书馆印行,是交通大学较早的自编教材之一。同一时期,一大批留学归国青年人才进入交通大学讲授理、化课程,包括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的化学硕士徐佩璜,毕业于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的杨耀文学士等,分别入职于大学部和中学部的化学科担任教授(见图1)。这些人才的引入,为学校提供了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奠定了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科的发展目标,使教材编写以及课程建设处于较高水准之上。

南洋公学、交通大学上海学校前期,有关化学基础课程的开设、人才的引进和师资队伍建设、化学科的成立等,可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学科建设的起步与发展的早期阶段。

(二)化学系创办期

(1928—1936)

1928年,蔡元培兼任了交通大学校长,在其推行现代大学管理理念的背景下,学校于同年4月推出了“物理、化学、数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先行设系”[3]的决议。在“改科设系”的制度变革下,交通大学化学系正式创立,由徐名材教授任首届系主任。

设系之初两年,化学系由于师资力量较为匮乏,仅为各学院开设了化学基础课程,且不招收本科学生。1930年9月,交通大学鉴于“大学应有文、理、工三院方为完善”[4],设立科学学院,下设数学、物理、化学三系。化学系遂开始正式招收本科学生,并开设化学专业课程。20世纪30年代上半叶(1930—1937),交通大学化学系在徐名材教授的带领和主持下,化学化工学科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和不俗成绩。

首先,在课程建设上,徐名材教授以“实业救国”为目标理念,强调课程设置要适应、服务时下社会发展所需,增强化学学科的实用性。为此,自1933年伊始,徐名材教授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学科的课程和教学方式与中国当下工程实业短缺人才所需学习的化学知识相结合,融入交通大学化学系学科建设中。徐名材教授特别对化学系课程进行了修改,譬如“将化学分析划分为:定性分析、定量分析、高等定量分析、工业分析四种;减轻工业化学的分量,增设油漆化学、染料和国防化学的课程;增设工程方面的课程。”[5]这些修改及增设的课程较以往照搬国外化学工程院系的课程及教学方法,更符合国家化工领域发展的需要,标志着交通大学化学教育体系的初步成形。

其次,在教学规模上,交通大学化学系学生、教师人数得以增长。经由课程改革的激励,历年化学系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见图2),至1936年化学系学生人数共计65人,成为交大科学学院中学生人数最多的一个系。[6]与此同时,化学系的教师队伍结构亦渐趋合理,涵盖了教授、讲师、特约工业化学专家讲师和助教,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多层次授课组合,至1936年共有教师24人(其中讲师兼任1人),师资力量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见图3)。

最后,在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方面,都取得了不俗成绩。在教学方式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突出把化学实验作为重要的学分课程。这一时期,学校为适应化学系学科的发展,化学实验室等相关仪器、设备的配置不断增加。在实验室的具体建设方面(见表2),从1928年的分析化学第一试验室建立至1936年,全系已建成的相关实验室、设备等有:“普通化学试验室1所,定性及定量分析试验室2所,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微量化学、工业分析、工业化学试验室各1所,天平室2间,储藏室1间,暗室1间,研究室3间,阅览室1间,标本室1间,油漆试验室4间,仪器800+种。”[9]

化学系在课程设置、管理、学制、学分等方面吸收国外一流大学化学工程系模式的同时,根据国内工业领域的实际需求,建立了适合当下工业所需人才的培养机制。经过吸收、调整后,至1936年交大化学系课程共46门,总学分共计189学分(甲组)、190学分(乙组);化学专业课程设置共有33门,共计129.5学分(见图4)。

从图4可以清晰看出,此时专业设置比较全面,课程内容比较充实,足以满足当时中国工业所需。其中工程化学包含7门课程,計学分32分,是占化学系课程数量与学分比重最大的一类。这也说明了化学系在学科设置上针对工业应用、工业化学等实际理论与技术问题的课程进行了重点建设。在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知识链条上,学科建设愈发清晰,为培养真正具备扎实基础知识与实用技术的实业人才为宗旨。交通大学化学系根据其自身的环境、人才设备等优势,有针对性地对化工领域中的各项油漆问题进行了广泛试验。1936年由徐名材主持的化学组专门编写了《油漆试验报告》专刊,在当时化工应用中关于油漆问题的研究属全国前列。徐名材指出:“化学工程之学术,实具有三层基础,数理化三者缺一不可。”[12]在设置了多门专业化学课程之外,化学系还注重物理、数学等相关课程的设置,为从多方面培养工程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整体来看,这段时期化学系课程建设沿着这条思路展开:突出基础理论—专业基础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由基础到前沿、循序渐进。在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的同时,注重掌握各种化学实验方法、器械的应用,不聚焦纯科学研究,着眼于实际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化学系学科建设还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课程的教育培养,例如,开设了化学史、化学文献等课程,使化学系课程设置既有理工科的理论、实验与应用训练,又有从人文社会科学角度对科学技术加以反思的批判精神,从而实现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研究与实践能力。从现代高校教育理念来看,文理交叉融合,是现今世界范围内各大高校普遍倡导的培养方式,交通大学化学系在20世纪30年代便有如此超前的教育理念,实在是现代教育理念实践的先行者。

(三)战时筹办重建时期

(1937—1949)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至1945年战争结束,在战时的特殊环境下,交通大学化学学科经历了内迁筹办、停办及重建的曲折发展历程。1937—1945年,是化学系内迁办学阶段;1942—1945年,因太平洋战争爆发,化学系停办;1946—1949年,是化学系重建、化学工程系成立和建设阶段。

1.抗战内迁时期

(1937—1945.8)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沦陷,一批重点大学迁入内地。内迁前夕,交通大学将图书、仪器等向法租界搬迁,其中化学系实验仪器、机械设备较数学系、物理系更为琐碎繁多,徐名材主任“带领师生工友20余人以试验室抽斗为运输工具,装入器材,徒步搬出校外”[13],为抗战时期交通大学化学系在上海坚持办学提供了保障。随后,部分化学系西迁至重庆,其余大部迁入法租界继续办学。

1937年8月,教育部令交通大学各学院依法改名。原交通大学科学学院更名为理学院,仍以数、理、化三系设置。办学理念沿袭30年代的“以工为重点,理为基础,兼重管理”,各院系也仍旧保持之前的特色与传统。与战前相比,交通大学“化学系在一年级时课程相同,二年级以后按专业修习专业课。在教学课程与方法上也维持原状。化学偏重于工业化学,实用性强,学生数量多,占理学院半数以上。”[14]同时,战时期间仍然重视实验课程,化学系主任徐名材曾报告:“借得震旦大学试验室二间,可先供二三四年级学生各开实验课一门。三四年级研究工作借用和合坊四号(工程学会工业试验所)进行。”[15]这些都表明,化学系迁入法租界后,其办学宗旨仍以培养交通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为己任,注重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培养传统没有变化。

因1936年化学系已具备完善的教学体系,故战时期间化学系课程设置较为稳定。1940年,化学系的课程共设置52门,总学分167分。其中,公共基础课程48学分,工程技术基础课35学分,化学专业课程84学分(见图5)。

从图5可见,1940年较1936年化学系学科课程总数量上,增加了6门课程,总学分减少22—23学分。在课程类型的设置上,1940年化学系仍然将化学专业课程摆在首位,占全系课程总学分的50%左右。与1936年相比,在学分分值上有所变化,但在课程数量上却多于1936年,1940年的工程技术基础课、公共基础课较1936年所设置的课程有所调整,更为偏向技术与实验。在加强专业课程教育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其他基础课程、实验课程的比重,尽量实现均衡设置,使学生能够全方位提高专业能力(见图6)。

在此特殊与艰难时期办学异常困难,化学系主任、教师更替频繁,使得师资队伍规模变得很不稳定。1938年,徐名材教授赴重庆任职,由陆奕淦教授任系主任;1943年陆奕淦辞职,由沈溯明任系主任。教师队伍人数由1937年底的30名到1942年底只剩12名,1942年以后,人数在23—24之间浮动。[17]较1936年的24名教师相比,1942年化学系教师人数明显下降,至1942年底教师人数较1936年下降50%(见图7)。

受师资队伍变动的影响,学生人数上也发生了波动,但化学系学生人数仍然在理学院数、理、化三系排第一,化学系在“全面抗战8年间,共有毕业生123人,占理学院全院毕业生的80%”[18](见图8)。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交通大学化学系培养了1944届两位著名校友:徐光宪、高小霞。两位校友在1980年均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徐光宪获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被誉为“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院士回忆自己之所以能在放射性化学、量子化学、稀土化学等领域作出贡献,皆源于昔时“交大培养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能自己去解决问题。面对国家的需要,多次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都能很好地适应。”[19]这充分体现了交通大学在化学学科建设上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理念是成功的。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交通大学化学系于1942年至1945年期间,因战争一度停办。

2.解放战争时期

(1945.9—1949.9)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交通大学重返上海徐家汇校园。1946年9月,获教育部批准,“国立交通大学自1946学年度起,分设三院”[20]。化学系由此重建,并新增设了化学工程系。苏元复(1910—1991)教授任化学、化工两系系主任,化学化工两学科正式一并建系。

此一阶段,交通大学坚持“以理为基础,工为应用的高质量的研究人才、工程人才、教育人才”[21]的培养目标,加强学校“理工结合、工管结合、文理结合,完善学校理、工、管三院体系”[22]的办学理念。化学系在继承校训的传统上,克服困难,全力恢复教学。分别在调整课程、扩充教师队伍、加快实验室的重建等方面对化学学科建设进行全面恢复;化学工程系则以“为国家工业化学事业培养掌握化工工程基本知识和技能的高级技术人员”[23]为办学目的,开展了新的学科建设。

(1)在课程设置上,化学系对4个年级的课程作出了详细区分:“一、二年级着重于基本学科;三年级以理论化学与化工原理并重;四年级分为理论化学与应用化学。”[24] 化学工程系的建设依托于化学系,在课程设置上“一、二年级与化学系基本一致,三、四年级以化学与机械课目为基础,着重于化学原理、化工计算、工业化学以及化工机械诸学程。”[25]两系在学科建设上都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各专业的实验室成为学科建设的重点。1948年,两系分别恢复和新增了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工业分析化学、普通化学、化工、无机化学和生物学实验室等。至1949年初,化学系与化学工程系下设多个实验室(见图9),使得化学、化工两个学科的发展更为完善和全面。

(2)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交通大学重返上海校园后,化学系将重庆分校与先前上海留驻教师进行整合,共有18人[27]。在学院的努力下,“至1949年初,已形成拥有正副教授12人、兼职教授6人共30人的教师队伍。”[28]教师人数较抗战期间大幅增加,与1930年后化学学科迅速发展期达到一致(见图10)。

化学工程系于1946年建立,办学之初,教学工作是由机械系和化学系教师共同兼任。潘承圻、梁普先后担任系主任,1948年,苏元复任系主任,教师队伍由教授1人、助教3人组成。

(3)在学生人数上,截至“1948年6月,化学系的在校学生98人。”[29]化学工程系自1946年成立“招生录取26人,至1949年全系有在校生54人,无毕业生。”[30]从1930年设立科学学院下设数、理、化三系起,至1948年的理学院下设的数、理、化三系和新设立的化学工程系学生人数来看,化学系一直保持着数、理、化三系学生数量之最,且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化学工程系的学生人数也在数学、物理系之上(见图11)。这也说明,化学系与化学工程系所培养的工程实业人才是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一批批热血青年进入交大化学系、化学工程系学习,为中国的工程实业添砖加瓦。

值得一提的是,交大化学学会于1948年建立,以化学和化学工程两个系的学生为基本会员,学会宗旨是:“联络化学、化工两系同学情感,发挥互助精神,砥砺学行,谋学生福利,为全体同学服务。”[31]交大化学学会与交大其他学会社团,是一批先进的青年群体,在时局动荡之下,由中共党组织领导,蓬勃发展。不仅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还积极参与爱国民主运动,时刻关心时局、国家、民生等问题。“在此期间蓬勃发展,苏元复、顾翼东、曾昭抡、张大煜、吴学周等多位学术大师都曾先后在交大化学系和化工系工作过,并培养了钱保功、徐光宪、高小霞、徐晓白、何祚庥、王方定、吴承康、毛用泽、韦潜光、王景堂、徐如人等一批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32],化学、化工两系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未完待续)

注释:

[1]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校友口述史编委会:《因化而聚——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校友口述史汇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2頁。

[2]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校友口述史编委会:《因化而聚——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校友口述史汇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2-3页。

[3]王宗光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史第三卷1921-1937》,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附录一第297页。

[4]黎照寰在1929年9月24日教务会议上的发言,《上海交通大学纪事(1896-2005)(上卷)》,第207页。

[5]王宗光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史第三卷1921-1937》,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48页。

[6][7][8][16][17]王宗光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史第三卷1921-1937》,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47页。

[9][10]王宗光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史第三卷1921-1937》,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49页。

[11]数据来源参见,王宗光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史第三卷1921-1937》,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50页。

[12]徐名材:《四十年来之化工教育》,《化学工业》,1936年第2期,第119页。

[13]王宗光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史第四卷1937-1949》,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0页。

[14][15]王宗光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史第四卷1937-1949》,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37页。

[18]王宗光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史第四卷1937-1949》,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48页。

[19]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校友口述史编委会:《因化而聚——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校友口述史汇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38页。

[20]《上海交通大学纪事(1896-2005)(上卷)》,第370页。

[21]《校长训词》,《交大周刊》第37期,1948年10月13日。

[22]王宗光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史第四卷1937-1949》,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25页。

[23]《交通大学民三七级毕业同学纪念刊》,1948年6月。

[24][27][28]王宗光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史第四卷1937-1949》,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71页。

[25]王宗光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史第四卷1937-1949》,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308页。

[26]资料来源,王宗光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史第四卷1937-1949》,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262页。

[29]王宗光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史第四卷1937-1949》,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74页。

[30]数据来源,王宗光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史第四卷1937-1949》,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311页。

[31]王宗光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史第四卷1937-1949》,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55页。

[32]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系简介:https://scce.sjtu.edu.cn/xygk.php?t=5。

(杨蓉为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博士后,李侠为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教授)

责任编辑:尚国敏

作者:杨蓉 李侠

第三篇:交叉学科视域下动画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趋势研究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发现单一学科已不能解决综合性的难题,交叉学科则可以从多学科多角度解决这些复杂的难题,满足人们更多的需求。而多数高校的动画专业仍围绕着影视动画与游戏设计两个方面进行发展,较少关注多学科交叉渗透、高度融合的趋势。动画专业可以与很多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引入更多的新知识、新概念,为动画专业发展成综合性学科专业提供了助力。

交叉学科视域下动画专业建设现状

多数高校在建设动画专业的过程中认识到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重要性,将数字媒体网络、视觉传达、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动画专业的交叉融合作为专业建设的重点,同时也呈现出很多问题。例如艺术类专业学生很难理解虚拟现实技术中计算机编程内容,学科内需要开设适用于动画专业的计算机编程等相关课程。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动画专业建设被传统模式固化,仍然停留在满足演示动画和游戏设计的相关需求,忽视了动画产业急需横跨多个学科领域、能解决综合性难题的应用型人才。

单纯的与计算机信息技术、数字媒体网络、视觉传达等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动画专业的需求。对动画专业的深入发展和交叉学科新领域的开拓,需要融合更多不同的应用型学科理念,才能更好的建设动画专业,使动画专业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交叉学科视域下动画专业建设研究

动画专业的建设需要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选择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在进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过程中,动画专业的课程也需要进行调整,逐渐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分析动画专业中每一个课程的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划分成独立的教学单元,这样的一个教学单元则可视为一个教学模块。将具有知识关联和知识递进的教学模块划分到与不同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中,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中。各个模块化动画课程之间不仅可以保持相对的独立,模块设置灵活,与多个学科进行交叉融合,构成具有主题式的模块化课程设计。这样的模块化动画课程体系更适用于交叉学科课程设置,创建多门学科可共享的教学资源库,由学生自主选择多学科的模块化课程,培养能够解决综合性问题的复合型人才。动画专业的建设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应与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员交流互动,拓宽思路,共同开发交叉学科课程与实践。动画企业机构中有大量的专家能手,聘请企业中具有交叉学科项目实践的专家为学生教学,指导学生进行多学科多领域的项目实践,使动画专业与多学科多产业成功对接。将模块化课程设计与企业中的交叉学科实践项目相结合,可以使交叉学科实践项目更好的融入课堂教学中,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承接交叉学科实践项目,学生可以更高效的掌握交叉学科专业技能,强化学生复合型专业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交叉学科

视域下动画专业学科的发展趋势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动画专业交叉融合为使用者提供沉浸式体验。动画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与更多学科相互交叉融合,例如医学、军事、心理学、教育学、机械设计和电气工程等专业,都可以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拥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在医学方面,将三维动画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机械设计交叉融合在一起,可应用于外科手术训练和康复训练中。三维动画技术创建三维虚拟场景和人体模型,虚拟现实技术和机械设计制作手术刀和数据手套等触觉传感控制设备,利用虚拟现实系统模拟外科手术流程。虚拟的三维空间使训练者沉浸在手术情景中,更加真实的进行模拟手术训练,增强手术中的协同合作和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术后患者可以通过使用虚拟平衡板和触觉传感控制设备,锻炼术后肢体的平衡能力,并且可以增强康复训练的创新性和趣味性,使康复训练不再枯燥。在军事方面,使用三维动画技术创建虚拟的地形地貌和不同的天气气候,机械设计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制作枪械、机械座椅和具有触觉传感控制的服饰,进行虚拟现实军事训练。训练者佩戴传感设备在虚拟的三维空间进行训练,完成军事对抗作战演习,演练多种作战策略,提高协同作战的能力。

交叉学科的引入,是动画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的必经之路。将课程模块化与多学科领域进行交叉融合,所产生的多元化和互补性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這使动画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不再是封闭的静止状态,计算机技术、机械设计、医学、心理学、军事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使其具有更多的弹性和张力,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系2017年度黑龙江工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青年项目“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项目编号:JG2017078)研究成果;2017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跨界融合视域下新时期动画的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7A007)研究成果。

(黑龙江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作者:徐硕 王姝懿 王兴彬

上一篇:狼文化论文范文下一篇:实验能力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