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论文

2022-04-21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跨入了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农业高校的毕业生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因此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成为高校就业工作人员的目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论文 篇1:

提升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途径

摘要结合针对行业就业形势和高质量就业指标要求,以西南大学养殖类专业为例,围绕如何提高就业质量为主线,以利于学生和行业发展为中心,就如何改善农科专业生源质量、助学体系、人才培养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机制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农科学生;生源质量;扶持政策;就业质量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教改项目(重点)(102114)。

作者简介王芝英(1972- ),女,重庆人,高级实验师,硕士,从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和兽医学实验教学,Email wangzhiying402460@163.com。

收稿日期20131202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无论从“科教兴国”、“科教兴农”的战略高度出发,还是从农业院校自身发展的角度考虑,解决好农科专业学生专业思想、毕业生就业等问题意义重大。受社会及经济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农科类专业学生普遍存在专业思想不稳定、专业前景不看好、就业满意度不理想等问题[1-2]。因此,如何改善农科专业学生生源质量、改进培养模式,切实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是当前亟待探讨的课题。

十八大报告指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这深刻阐述了当前就业工作的新思路、新模式、新要求、新任务。更重要的是“更高质量”加重了就业工作的份量,奠定了就业工作新基调。

养殖行业是一门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能力较强的学科。从现实情况来看,一些大学生不愿意投身养殖行业。近年来,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市场和行业发展对农科专业的学生需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迫切,但是供需矛盾、用人单位(尤其是养殖类企业)招人难、留住人才难等问题仍进一步加剧[3]。因此,为实现更高的就业质量,笔者以西南大学养殖类专业为例,探讨了提升学生就业质量的途径。

1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指标

1.1签约率和就业满意度更高大学生就业率是指就业学生与毕业生人数的百分比。就业签约率是指签订就业协议(合同)的人数占总毕业生人数的百分比。通常把签约学生归于就业学生,因为同意签约的学生一般对用人单位有相当的认可度,而未签约的学生也有部分要就业。因此,学生对单位提供的就业岗位、发展平台与自己的预期基本相符。同时,用人单位对学生在单位的表现、能力等认可较好,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满意。通常体现为学生就业签约率更高、薪酬体系合理(尤其是初始薪酬)、就业(创业)平台较好等,就业满意度高。

1.2就业后跳槽率高用人单位最看重职员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与诚信度。据有关调查,现实中有70%大学毕业生工作5年内至少跳槽2次[4]。对此很多单位表示“不能忍”,尤其是特殊技术岗位,有些职员等到了能“上手”就跳槽,单位不仅失去人才,利益也直接受损。这不仅要求学生在就业时要认真思考、勇于担当责任,还要求社会和用人单位也要认真思考和面对这些问题。西南大学养殖专业学生就业后跳槽现象严重。同时也发现,凡是在3年内跳槽的,绝大多数学生的职业发展受到了影响。因此,高校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用人单位加强对新进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引导和企业认同感化(教育)都是必要的。

1.3学生的人生价值较好实现大学生能实现其人生规划,能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创造社会价值,这是体现人生价值的良好形式,有利于大学生为这份事业不懈拼搏、奋斗。相反,如果学生个人发展与大学学业没有关系,则不利于单位与个人的发展。因此,就业质量的高低或好坏最终将集中体现在能否让学生个人价值(尤其是个人的社会价值)的较好实现上。

2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途径

2.1做好“入口”前引导为重点的舆论宣传在高中生选报专业时,各级政府所属的网站、报纸、广播、电视等有关媒体应该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就国家产业结构形势、现代农牧业发展前景及农牧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状况、国家对农牧业的扶持政策等广泛宣传,以利于选拔有志于从事农牧行业的人才;高中教育阶段还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国内外农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战略规划以及对人类的影响等方面的行业发展报告或交流,让学生填报志愿前对该行业的发展有所了解,这可以从源头上让“爱农”的学生“学农”。

2.2将招录政策与助学政策融合,完善政策扶持机制养殖行业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提供的产品(肉、蛋、奶等)质量和数量的高低,直接关系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健康及生命安全。国家应当对服务养殖等艰苦行业的学生开辟一条新道路,让他们更自愿地在行业中发挥潜能,为养殖业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为日益严峻的畜产品安全(有质的也有量的)提供坚强保障。因此,对真正愿意“学农爱农”投身农业一线的学生,应该全面实施免费助学工程。

目前只对一些高校的师范生实施免费教育。但是,针对农科专业招生难、从业苦、爱农少的现状,有计划地开展农科专业学生免费教育是必要的。从农科专业学生极零星的资助教育实践情况来看,如果在师范生免费教育助学模式的基础上,实施先贷款上学(含学费和基本书本费、生活费等),在校期间自己负责一定贷款利息或全部由国家承担,学生毕业后在农业系统工作3年以上的,由国家一次性全面返还利息,并代为偿还银行全部助学贷款,这更有利于农科专业学生助学机制完善,也较目前的免费师范生助学体系或重庆市等为艰苦边远乡镇定向培养紧缺专业大学生助学模式(注:其实质均属于免费教育)等相关助学体制机制更科学有效。

2.3创新培养模式,确保人才输送质量养殖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学科,理论知识要结合行业发展需求、融合世界各国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更新理论知识体系,以有效指导教学实践。因此,必须定期与不定期地深入一线,充分调研,与时俱进地改进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以实践能力提升为取向,将“注重实践能力塑造的教学理念”、“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能力学习的教学策略” 三位一体密切结合,创新完善教学体系[5]。同时,也应积极开展学校与用人单位深层次的办学合作,让企业等用人单位提前介入学校,为学校人才培养提出适宜单位所需求的人才培养要求,瞄准行业发展前沿,根据行业发展与用人单位需求情况,学校可分批次、分层次开展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方面的讲座、专题或设置选修课程,也可以邀请专家到学校交流或讲学。此外,在学校期间还应积极开展贴近生产实践、科研实践的科技文化活动或技能实战比赛,或让学生较全面有序地到用人单位开展一些专业技术性强的顶岗实习实训或科研实践,使学生在实战中巩固理论、让理论与实战融会贯通。

2.4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制根据学生特点,从大学入学开始,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特点,注重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服务与指导;围绕有利于行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要,充分激活主体地位并指导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应根据国家和企事业人才需求特点,结合国家有关扶持政策,根据学生需求,落实学生的档案、户口、编制、工作生活保障机制,完善毕业工作后的读研、进修等再学习扶持机制,让学生奋斗目标更明确、更坚定,为艰苦行业和基层稳定输送稳定可靠的人才。

3结语

总之,如何提升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各级各部门必须深度调研、切实创新改善农科学生招录、助学、培养体系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服务与指导,这才是解决就业的关键问题所在。

参考文献

[1] 黄立洪,李钧,曾婉霞,等.我国农科类专业大学生服务农村基层意愿调查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694-697.

[2] 姚科艳,邵士昌.农科大学生就业服务需求调查与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39-141.

[3] 胡文清,陶漫.浅谈应用型高校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矛盾和对策[J].中国农业教育,2013(1):65-67.

[4] 黄瑶.调查显示:七成毕业生五年内跳槽两次以上[N].广州日报,2012-02-27.

作者:王芝英 穆奎 黄庆洲等

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论文 篇2:

农业高校就业工作人员如何收集和处理就业信息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跨入了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农业高校的毕业生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因此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成为高校就业工作人员的目标。目前,我国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这种机制下有效就业信息的获取是大学生就业的基本前提,谁拥有了信息,谁就拥有了机会,特别是农业高校就业信息具有针对性强、资源稀缺、相对分散的特点,而农科大学生在就业信息把握上能力较差,导致就业信息的困乏、滞后、失效,因此帮助毕业生收集和处理就业信息成为农业高校就业工作人员为毕业生提供的基础性服务。

一、多渠道、全方位收集就业信息 为学生提供基础性的就业服务

学校是用人单位选拔录用毕业生所依赖的主要窗口,其所掌握的就业信息具有针对性、权威性、全面性、时效性的特点,是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据调查,有47.3%的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求职信息来源于学校(包括院系)就业指导机构发布的需求信息。对于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收集工作,就业工作人员重任在肩,农业高校更是如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渠道全方位的收集就业信息。

(一)深入挖掘主管部门就业信息,为毕业生提供权威的就业资源

各级主管部门是就业政策的制定者,同样也是就业信息的提供者。多年来中央和各地出台了近百个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文件,涵盖了毕业生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基层就业、自主创业等多个方面,形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基本框架体系,在这些政策中很多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这些都是非常直接、实用的就业信息;还有比如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战略性政策也为高校就业工作人员提供了收集就业信息的方向;农业高校的工作人员也可以结合农业系统和当地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措施来挖掘就业信息。

(二)充分调动任课教师主动性,形成全员化就业氛围

众所周知,任课教师是办学、办专业的主体,他们在就业信息收集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农业高校教师由于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等原因会接触到大量与本学科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农业高校教师个人的科研技术水平无疑会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使其对学校的毕业生产生好感并通过教师来发布招聘信息、选拔人才,这些信息是针对性强、稳固长久的,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因此农业高校就业工作人员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发挥教师在就业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服务学生。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每年都会奖励在就业信息收集中有突出贡献的老师,通过物质和精神奖励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并同时加强和专业建设负责人的交流,让任课教师在就业工作上出主意、想办法,形成全员关注就业的氛围。

(三)全面掌握网络资源,收集有效就业信息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成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工具。因其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费用省,覆盖面广等特点,愈发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社会各企事业单位通过网站发布就业信息,国内外很多大型企业招聘的各种环节甚至通过网络进行。我们不仅自身要全面的了解就业网站、获取就业信息,更要指导毕业生利用各种就业网站把握就业机会。就业网站简单分类如下:各大就业门户网站(如中华英才网www.chinahr.com 、前程无忧网www.51Job.com等);.农业类就业网站(如农博人才网job.aweb.com.cn、中国农业人才网www.5ajob.com等);各大综合类高校就业网站(如武汉地区的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就业信息网job.hust.edu.cn、武汉大学学生就业信息网202.114.75.194/jyweb/showHome.do等);各农林院校的就业网站(如华中农业大学就业网job.hzau.edu.cn、中国农业大学学生就业信息网scc.cau.edu.cn、北京林业大学就业网job.bjfu.edu.cn等)。其中最全面的是各大就业门户网站,针对性最强的是农业类就业网站、各农林院校的就业网站。

(四)积极利用校友资源,拓展就业信息渠道

农业高校的发展一靠国家,二靠高校自己,三靠社会资源,社会资源的核心群体就是我们的校友资源。校友分布在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他们中有学界大师、政界要人、企业领军人物,还有更多的校友扎根在农业基层第一线,校友对母校了解深刻、充满感情,对毕业生信任程度比较高。校友与母校之间存在着特定的“血缘”关系,他们提供的就业信息具有主流性、持续性、诚信度高、切合毕业生的特点。为了给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有效的促进学生及时就业,农业高校的就业工作人员要拓宽工作思路,积极开展校友工作。首先,加强和校友办公室的联系,收集、整理、筛选、分类校友信息资源为我所有;其次,重视校友返校联谊工作,充分利用校友返校活动的机会,呼吁校友帮助大学生推荐用人单位;第三有针对性的向校友寄发毕业生信息状况,让校友为母校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

(五)多多参加各种类型的招聘会,充分利用招聘会的就业信息

招聘会汇聚各种类型的用人单位,是就业信息最集中的地方,学生通过招聘会来获得就业机会,高校就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参加招聘会来收集就业信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参加各种类型的招聘会,通过和用人单位的接触,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招聘或者推介我校的毕业生,特别是能够参加一些农业行业的招聘会或农业兄弟院校的校内招聘会,因为这样的招聘会集中了大量的农科相关专业的就业信息,这些用人单位需要别的学校的该专业的学生,肯定也需要本校该专业的学生,这些信息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特点。如每年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高校都会举办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可以派出就业工作人员参加,应该会收集到大量有效的就业信息。

(六)主动参与行业性的会议,了解行业就业信息

一些行业每年都会举行年会,一些企业也会举行庆典活动,这些活动都会大量集聚行业内的企业,这些企业就是潜在的就业信息来源。因为企业要发展,人才需先行,所以我们可以让工作人员参加农业企业行业性的会议,通过参加这种行业的聚会,就业工作人员可以了解相关行业、接触行业企业、收集就业信息、推介学校和毕业生、拓宽就业市场,从中获得的就业信息也具有全面性、针对性、有效性的特点。如参加武汉的种子交易会我们可以了解整个种子行业的情况,了解企业对农学、园艺等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状况,参加中国(寿光)国际蔬菜博览会,我们就可以收集园艺专业蔬菜方向的就业信息,这些信息都会成为就业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资源。

(七)加强联系用人单位,发挥用人单位的作用

在就业工作人员多年的工作中,一定会有关系密切、相对稳定、全方位合作的用人单位,这些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较高,对学校的人才培养非常认同,他们在选拔人才会重点关注学校的毕业生,同时他们也会向同行业的单位推荐该校的毕业生,向学校提供就业信息,因此加强和用人单位的联系,和用人单位建立战略性的合作关系对于就业信息的收集作用非常明显。在具体工作中我们首先和用人单位管理人员做朋友,不仅要在单位进行招聘时尽可能的提供方便,更要用感情去交流,用真心换真心;其次要加强回访企业的力度,到关系密切的企业去了解企业状况、加强交流;最后要对到用人单位工作的毕业生进行跟踪了解,通过学校老师的交流,帮助企业提高学生的对企业的认同和忠诚度。

二、认真处理就业信息,使收集的有效就业信息得到充分利用

农业高校就业工作人员收集到一定的就业信息后,就要对就业信息进行归整、甄选、发布,使得收集到的就业信息能够为学生所用。

(一)细致的整理和归类就业信息

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的就业信息,纷繁复杂、不成体系,可以将收集到的就业信息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整理,标明收集的时间,用人单位名称、联系方式、通讯地址、需求专业等,这样就业信息就可以一目了然,便于发布和查阅。

整理好就业信息后就要对就业信息进行归类,归类就业信息可以根据就业信息发布时间、用人单位的地域、需求专业、薪资待遇等,便于自己查询使用。

(二)认真的分析和辨别就业信息

就业信息虽然经过整理和归类,还要进一步做好分析和辨别的工作,即要做好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的工作。分析应从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和价值性这三个方面开展。第一要对就业信息的真实性予以考察分析,特别是从互联网上收集到的就业信息,要通过电话咨询、网上查询、实地访问等方式了解用人单位各方面的情况,以免出现信息陷阱;第二要仔细判断就业信息的时效性,有的就业信息的确是真实的,但有可能是几周前、甚至几个月前的信息,这类信息的时效性就比较差,有可能当你知道这一信息时,用人单位已经招聘好了所需人员,要及时的进行电话沟通,了解具体情况;最后要认真分析就业信息的价值性,对于那些真实度高、时效性强的就业信息,要根据毕业生的不同职业定向、爱好兴趣、发展要求等进行推荐,使就业信息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三)及时广泛的发布就业信息

就业信息在进一步甄别之后,就要及时的将就业信息发布给毕业生群体,让他们能够充分利用就业信息找到理想的工作,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快速、高效、覆盖面广的信息发布平台来发布就业信息,农业高校就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以下渠道发表。

1.网络系统

80年后的大学生习惯从网络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建设一个好的网络信息发布平台对就业信息发布作用非常明显。目前各高校对都已加强了对学校就业网站的投入和建设力度,颇有成效,学校各学院就业信息具有专业性,因此学院就业信息发布网络平台的建设同样重要。

QQ群也是就业工作必不可少的信息发布平台,不仅可以发布就业信息,而且可以和学生进行实时交流,解决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目前流行的博客(blog)、BBS等也是信息发布的有效渠道。

2.就业信息专栏

就业信息专栏一个传统的信息发布形式,但其作用却不容小视,在网络平台上发布的每一则就业信息都要通过就业信息专栏发布,让没有条件和没有时间上网的学生及时了解就业信息,同时也是对低年级学生就业的提前教育。

3.学生口头传播

在工作中因为时间紧急或担心学生不能通过上述渠道了解就业信息,一般还要和班长支书电话联系告知就业信息,让其进行发布。因为很多班级也建了信息发布栏,这样通过口头和班级信息栏的传播,就业信息可以更及时全面地让大家获得。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济部长在200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4).

[2]李钦霞. 大学生就业信息及其收集途径[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3]闫祖书,王晓娟,刘亦仓,. 利用校友资源 服务大学生就业[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22).[4]李宁,. 浅议大学生网络求职与招聘[J]. 中国轻工教育,2008,(1).

[5]胡纬华. 论就业信息的处理策略[J]. 上海商学院学报,2005,(3).

作者:刘广乐 王小宁

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论文 篇3: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摘要:高职事业近几年发展很快,但是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凸显,并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制约未来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文章对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说明。同时,对就业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从社会、学校和学生三个方面进行概括分析。

关键词:高职生 就业 现状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也逐步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办学模式转型,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体系结构日趋完善。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尤为迅速,已经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和持续、健康发展,它既是高职院校办学方向的重要依据,也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已经成为影响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不仅成为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甚至还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健康发展。因此,开展深入研究,解决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发展重中之重的工作。

一、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1、就业率逐年提高,但就业难度仍然很大

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化”的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战略转变,但是难以避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特别是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学生及家长乃至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以江苏省为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呈现上升趋势。2004年高职生就业率为90.55%,2006年就业率上升为95.43%,到2008年就业率已达95.66%;而同期研究生的就业率分别为97.98%、96.03%、92.19%;本科生同期就业率为96.82%、96.65%、94.19%;比较后我们可以看出高职生就业率的增长趋势(见下图)。

尽管高职生的就业增长幅度均高于研究生和本科生,但就业难度仍很大。主要原因有以下二点:其一,不断增加的毕业生人数。以2007年为例:江苏省高校毕业生总数近35.5万人,比2006年增加近7万人,其中研究生2.5万多人,本科生15.2万多人,高职高专毕业生17.6万多人。加上外省院校江苏籍毕业生以及往年未就业的毕业生,实际需要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将突破40万人。到2008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人数为42.9万人,比2007年增加7.4万人,增幅20.8%,其中:毕业研究生3.02万人,本科毕业生17.17万人,专科毕业生22.75万人。其二,不断增加的外部竞争群体。高职毕业生不仅要与同期的本科及中专毕业生相竞争,还要与社会上其他求职人员相竞争。比如下岗职工,进城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等等,其难度和竞争的激烈程度是不言而喻的。再加上2008年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的影响,经济增长放缓,就业岗位的减少,高职生的就业难度可想而知。

2、不同学科专业之间差异明显,受经济发展与市场需求的影响明显加强

面对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迅速变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受经济与市场需求的影响越来越强,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

有关数据显示:理工类专业,尤其是工科类的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普遍较好。而文科类和农科类专业毕业生大部分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就业率低,改行者居多。

面对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受经济影响更强,其以市场为导向,在目前经济结构中,第一第二产业发展迅速,人才需求比较稳定,同时由于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在技术人才方面需求量较大,特别作为世界制造大国,技术工人的需求一直稳步增加。初加工产业的普通工人随着技术的提升将逐步被技术工人所代替。与此相对应的高等教育方面,高职人才将会一直是社会需求的热门人才,特别一些一线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将会成为用人单位追逐的热点。同时,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信息传输、信息管理、信息安全以及电子相关产业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一些新技术企业将成为这个市场的主角,他们的发展将会进一步刺激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长。另外我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服务业、金融、保险、健康、文化、咨询业等行业将会成为人才需求的大户。

3、不同地区之间差异明显,发展不平衡

按照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原理,区域经济发展对区域教育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提出人才培养的要求,并决定教育的规模、层次、结构。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需求量大,前提是毕业生具备实际工作能力。反之,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的地区,本身对人才吸纳的能力有限,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更加困难。从相关资料来看,发达省区毕业生就业率要远远高于全国水平,比如北京地区、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区,平均就业率都在8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90%以上,原因是一方面这些地区经济发达,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另一方面当地就业措施和用人环境较好,有力地促进了毕业生的工作。

二、高职生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对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既有来自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因素,又有学生个体的原因。要想解决好高职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其找到相应的良策,就必须从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弄清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真正原因,以便对症下药。笔者从社会、学校和学生三个方面简要进行概括分析。

(一)社会原因

1、社会总体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目前,我国正处在劳动年龄人口增长最为迅速的时期,2006年新增劳动力年龄人口达到峰值,2010年我国总人口将达到14亿。劳动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尖锐矛盾。从供给方面来看,就业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压力:一是新增劳动力数量,二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和城镇转移,三是城镇的下岗和裁员。从需求方面来看,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逐渐减弱,今后几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大的变化。

2、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机制有待改革

国家出台的有关政策规定对于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应起着基础性的保证作用,然而现阶段政府对高职毕业生就业仍然沿用普通高等院校的政策规定。在过去一段时间,虽然国家已经明确了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的市场就业模式,国家出台了不少相关政策以放松对人才流动和灵活就业的限制,但是各地方政府实施这些政策的速度和节奏很不一致,一些政策往往“悬在空中”,得不到落实,严重制约和影响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比如毕业生就业落户和人事档案接收的配套政策不完善,有的毕业生落实了单位而无法落户或单位不接收人事档案,造成毕业生“就业难”;一些省市限制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障碍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毕业生尤其是高职生跨省市流动受到限制,如在一些地方政策中,研究生落户是“随聘随进”,而专科生往往是找到了工作,但却无法落户。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到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渠道仍然不够畅通。

3、用人单位用人机制不健全

追求经营利润,降低用工成本是企业的基本目标。随着我国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各基层企事业单位拥有越来越大的用人自主权,但许多用人单位用人机制不健全,用工制度不规范。招聘毕业生主要从本单位的利益出发,在工资待遇上,起薪较低,剥夺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一些单位只重眼前利益,用人无计划,朝进夕出现象严重;一些单位“巧用”人才青春期,他们看到人才较多,为了支付低薪,不停地进行大换血。许多毕业生即将结束实习期要转正时,就被老板炒了。老板们又可以从容地从人才市场上招聘来新的,因为,其产品技术含量低,新人很快能适应。如此周期性地雇佣廉价劳动力,降低用人成本。当毕业生被迫离开单位时,就业困难加大了。所有这些都对毕业生就业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学校原因

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每一种教育都要找准自己的办学方向与定位发展的空间。虽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但是在实际人才培养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体现这一目标。

2、专业设置与市场需要脱节

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市场化,但高校的教育体制改革较缓慢,表现在专业设置、调整滞后,毕业生所学的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当前出现的一面是社会上技能型人才缺乏,另一面却是高职毕业生就业难,这种矛盾的现象已充分说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还有的学校专业设置追求短、平、快的热门专业,结果一哄而上,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

3、师资条件和实践实训条件不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

办好高职的关键是要有一支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建设好一批高水平的校内实训基地。

教育部在《关于新时期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了国家对高职院校师资规定的基本要求,到2007年,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专任教师比例占学校教工总数的80%,“双师型”教师应达到专任教师的60%以上。但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明显滞后。具体表现在:学校的专任教师无论在数量还是在整体质量上离国家对高职院校师资的要求都有距离。许多高职学校的文化课和专业知识课教师普遍缺少进入企业或生产单位进行职业培训的机会,高职教育的职业特点体现不充分;在连续扩招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的师资普遍缺乏,生师比偏高。

(三)学生自身原因

1、就业“定位”不准,就业期望不切实际

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许多毕业生还难以接受就业岗位大众化的现实,对自己择业没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没有认识到高职生的就业岗位就是生产、建设、服务的第一线,不愿从事基层生产工作。择业时过分关注眼前利益,简单的工作瞧不起,难度大的工作做不了;好的单位去不了,差一点的单位又不愿去。期望值过高,只想一毕业就走上管理岗位,不愿从基层做起。

2、毕业生综合素质较低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用人单位不仅要求高职毕业生有作为一线工人或一线技术人员所需的较强的业务能力,还要求他们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目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技能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许多用人单位反映,一些大学生做事,好高鹜远,眼高手低,缺乏吃苦精神,缺乏责任感。企业需要的是技能素质高的、能实现“零距离”上岗的毕业生,这样既可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又能降低职工培训成本。不少毕业生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需要较长时间来适应工作岗位,企业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金钱对毕业生进行岗位培训,理论水平不如本科生,动手实践能力不如职高或中专生。一些用人单位的负责人表示,虽然他们很看重学生的潜力,但对一般的毕业生一般的岗位,他们希望能用可以直接胜任的,而不愿花费相当的经费和精力去培训动手能力差的毕业生。此种情况很多时候会成为毕业生就业路上的绊脚石。

参考文献:

1.曹殊.《新世纪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J].中国人才,2002年第5期

2.李唯青.《新时期江苏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纺织教育,2006年第5期

3.周婷.《建设高教强省大力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J].扬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4.瞿振元.《“十一五”期间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第6期

5.张博.《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04年第1期

6.陶书中.《高职学生就业现状的理性审视》[J].江苏高教,2006年第2期

7.张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年第15—16期

8.张天华.《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应对策略》[J].经济师,2004年第12期

9.顾明远等.《教育大辞典(3)》[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10.卢佼.《全球背景下我国青年失业问题及对策之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黄才华.《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J].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12.向汉江.《高职专科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4年12期□

作者:王 凯

上一篇:农业现代化发展管理论文下一篇: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