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专业与就业脱节

2024-04-24

毕业生,专业与就业脱节(精选8篇)

篇1:毕业生,专业与就业脱节

调查背景:,辽宁省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预计将达到22.9万人,比增加了4.2万人,

毕业生,专业与就业脱节

。随着就业高峰的到来,制约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问题也愈发凸显,尤其是就业总量矛盾和专业结构性矛盾,让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6月25日,记者走进省教育主管部门,走进高校,就高校专业设置,毕业生就业与所学专业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工科院校纷纷开“小文科”专业

“一些高校还没有真正落实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有些高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需求和发展前景,而是盲目追求大而全,综合性,甚至赶时髦一哄而上,设置了一些不强不特、趋同趋热的专业……”省教育厅厅长魏小鹏在分析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问题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一些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的问题。

目前,全省不少工科学校纷纷开设了外语、文秘、新闻、管理类的“小文科”专业,有21所高校开设了法学类专业,39所高校开设了艺术类专业,18所学校开设体育类专业。IT类人才培养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仅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布点数就达47个,许多高校还举办了各类IT人才培养学院。这些专业不仅在二本阶段开设,三本也开设,规模大,布点多,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用人单位不认可。

经济外语等专业需求量只有10%

多所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显示,毕业生专业需求总量不平衡,存在着供需矛盾。经济、外语、文法类毕业生的市场需求量普遍不高,而毕业生人数往往又较多,造成这些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

以沈阳理工大学为例,20经济类毕业生占总数的10.65%,电气信息类占总数的26.95%,工商管理类占15.62%,三类专业毕业生合计占到全校毕业生总数的52.91%,而当年市场需求旺盛的专业是机械、材料、武器类等专业,但材料和武器类专业毕业生则很少。

从沈阳工业大学举办的多场届毕业生就业双选会上,用人单位所需求的专业来看,电气、机械、材料等相关专业的需求量占需求总量的70%以上,而涉及经济、外语、文法等相关专业的需求量仅占需求总量的10%左右。

专业需求不平衡,所学专业成为影响就业率的主要原因。在2007届毕业生中,沈阳农业大学工科类毕业生签约率平均达到56.33%,市场营销、机械设计与自动化、动物科学等专业供不应求,而农科、理科、管理类毕业生签约率较低。

外语水平普遍不高影响就业

调查中,记者了解到,受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的影响,许多地区和用人单位将英语四级定为准入门槛。深圳富士康企业集团2007年两次组团到沈阳理工大学招聘毕业生,需求计划近万人,最终只签约76人。除了专业要求外,惟一的硬件要求是英语四级,可是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都难以满足这一要求。随着沈阳及大连对日软件外包业务的发展,用人单位对第一外语为日语的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需求量较大,但不少学校根本没有这类生源。沈阳理工大学在分析毕业生就业情况时认为,学生外语水平不高或外语语种限制对毕业生的影响越来越突出。2007年全校日语生源毕业生只有26人,计算机专业在招生时限招英语考生,根本没有日语生源。本报记者李海英

招生计划要与就业率挂钩

权威声音

“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快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科学合理地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魏小鹏提出,“对那些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就业率低、缺乏竞争力的专业,必须减少或停止招生,严格控制就业率较低专业的增设。”魏小鹏表示,省教育厅今后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评价高校办学水平和考核高校领导班子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把就业状况列入院校评估指标体系,对就业率作假的高校实行“一票否决”。

一些从事人力资源的业内人士建议,学生在入学时应对自己人生做筹划,正确地分析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的关系,然后确定自己毕业后的职业方向,在校时就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

篇2:毕业生,专业与就业脱节

[摘 要]随着海西经济的不断发展, 在福建省投资的大、中小型外资企业也越来越多, 特别是日资企业的数量也不断增加, 日语专业人才就业率相对较高。然而随着近年来许多高等院校纷纷增设了日语专业, 招生人数也不断扩大, 以往的高就业率是否会产生变化;市场对日语从业人员的需求有多大;企业所要求的外语素质应达到什么标准;这些都需要我们充分调查、了解。本课题组根据命题对日语专业人才就业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进行调查分析, 广泛地搜集信息、数据, 力图为决策部门宏观调控招生规模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就业状况;就业趋势;择业观;结果分析

随着中国加入WTO,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我国与国际间的经贸交流骤增。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 中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日本跨国企业来华投资。来华投资设厂的除了日本的松下、索尼、东芝、TDK、NEC、富士通等世界知名大企业外, 还有许多中小企业, 除日资企业外, 台资企业以及国内许多公司、企业对日贸易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市场对日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随之逐年增加, 日语专业的毕业生多年来一直处于就业行列里的佼佼者, 就业率基本上能达到100%。但是, 从2006 年起日本在华的直接投资金额下降30% , 由于劳动力成本和土地价格上升提高了日企在华的运营成本, 这一下降被视为日企在华的大规模投资已渐趋式微。去年末至今,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世界经济特别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从目前情况看,日本经济增长缓慢, 国内失业率趋升, 这使得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由乐观逆转为严峻。在这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何将危机转化为机遇是我们研究的一大课题。本文就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通过走访企业做细致的调查;从市场需求、日语能力等几方面来分析研究;提出从地域的实际需要来进行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培养在社会上能有更强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的日语专业人材。

一、调查概况

(一)调查目的了解当前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和就业形势。真实的掌握企业招聘现状, 了解企业用人标准,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是提升有效就业率的最主要因素, 这种需求包括专业需求和人数需求, 学校应积极按市场需求来合理地调整招生规模、培养方案, 使毕业生人数、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逐步趋于一致。

(二)调查对象

本调查主要采集服装加工、食品加工、石材加工、贸易、电子产品加工、机械制造、运输服务业等需要日语专业人才的数据, 以在厦门的日资企业以及从事对日贸易的中小企业等、相关公司、企业的管理层、人事部门等、日语专业的从业人员、2001年~2006年日语专业毕业生以及日资企业、对日贸易企业中管理、业务、技术人员等为主要调查对象。

(三)调查研究方法

为了尽可能比较全面、客观地了解就业的主客观要素,我们主要采取了访谈、问卷调查收集资料、对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采访的问题分为4类:

1.基本的问题

贵公司经营范围;现在是否需要日语专业人员;日语从业人员的主要工作岗位或负责范围;

2.招聘方面

招收日语专业人员的相关标准;(如日语等级证书,英语, 口语表达能力等)工作期间是否有得到培训或深造的机会;日语人才的招收途径和方式;(如: 大型招聘会、媒体广告、网络平台等)

应届日语专业毕业生是否受欢迎, 为什么?在实际工作中更需要笔译人材? 口译人材?

3.对日语专业的求职者

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中需要运用的日语哪些差别?除了日语, 还必须具备的技能?(如: 英语、计算机等)商务洽谈中是否需要用到日语的敬语, 是否频繁地用到?用人单位对学校日语专业教学有哪些要求、建议?日语专业毕业生对所在公司的工作的满意度? 有何优势、劣势?

4.在工作中在和日本人共同工作时, 是否有因文化差异, 需要双方磨合的问题?站在一个日语工作者的角度, 建议在校日语专业的学生在哪些方面需要加强?

5.就业趋势

今后日语专业人材的需求量呈何种趋势?

目前日语专业人材供求状况如何?

另外我们又做了问卷调查表400份, 回收问卷38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5%。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根据调查研究, 我们归纳了主要几个要素:

1.日语就业人员的需求

近两年来伴随着外贸进出口额的滑坡, 厦门以及周边地区对日语专业人材的需求逐年萎缩。由于应届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 许多公司一般不招聘应届毕业生。根据调查和访谈,我们又发现;真正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并不是很多。这样就产生了“企业无人才可用”“日语人才就业难”的矛盾。日本企业最需要四类人才分别是;具有日语能力的营销人才、懂日语的IT人才、会日语的财务人才、日语同声翻译。

2.用人单位选才标准

据调查显示, 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时, 比较注重求职者的工作能力、职业素质、创新能力等。另外, 应聘者想要进入日资企业, 除了自身综合素质符合条件外, 还要了解日企的文化特点。企业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适应能力、专业水平、品德、沟通能力、心理素质以及组织能力。不同岗位对日语人才语言能力的要求不同。一般都要求至少备日语能力测试一级水平, 口语流利。除了一些技术性特别强有特殊要求之外, 一般则只要求能看懂相关的日文资料即可。此外, 不同的岗位对应聘者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对从事外贸工作的日语专业求职者, 要求既懂日语知识又具备商务操作能力的业务员。对财务人员, 除了要求具有日资企业财务工作经验外, 具有“语言+专业”者备受青睐。翻译人员除了专职翻译外, 还有不少要求能管理兼翻译、业务兼翻译等。这些翻译岗位不仅要求应聘者具有较强的语言能力, 还要求有相应的工作能力。IT行业的日语从业 人员, 不仅要掌握日语、英语, 而且要熟悉计算机应用、编程、软件开发等。主要工作范围是负责管理对日本营销。日企还有一大特点是讲求纪律性和论资排辈的, 需要每个员工遵从企业的法则, 在这一点上, 刚毕业的大学生比较适合。日企大多希望招收应届生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他们习惯自己培养人才。因此, 具备一定日语表达能力、专业基础知识、接受能力强的应届生在应聘日企时还是占有一定的优势。

3.日语能力的要求

用人单位一般要求应聘者具备熟练掌握日语、英语口语、日语一级证书和流利的口语表达能力, 还需要掌握计算机技能, 能良好使用敬语。在跨文化交际上, 实际生活工作中还需要注意文化差异。随着日资企业不

断本土化和国际化, 企业更注重应聘者的技能, 而弱化了对语言的要求。在降低日语要求的同时, 企业对英语的要求却在不断提高, 要求应聘者具有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但是还是有部分的企业依旧坚持要有良好的日语能力, 因为部门领导和主管大都是总部派来的日本员工, 没有日语能力就不能与之进行日常沟通。

二、顺应需求的培养模式

(一)培养复合型人才

首先要明确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确立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的、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及我国加入WTO以后新形势需求的人才培养结构及模式;建立宽口径、厚基础的, 注重素质、知识、能力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强化英语、计算机应用及能力型课程教学;实现多学科、多专业的相互依托和相互渗透, 形成复合优势。

(二)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增强动手能力的培养, 利用学校和企业建立的实践基地进行实习, 社会实践等环节。重视课内实践也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加强实践教学也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保证。

(三)合理设置课程

结合实际情况, 设置有特色的课程, 明确学科方向,构建、优化合理的课程体系, 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基 本功, 突出外语人才的个性。在日语专业相关课程中加入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完成商务背景下的口笔译任务, 有较强的英语实用能力。熟悉外经贸业务, 掌握国际经济法的理论、国际商法及与日本经济往来密切的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经济金融政策,了解国际经贸和金融惯例以及能运用日语具体操作, 进行一般商务活动, 具有能独立从事翻译、导游、文书、外事及外经贸方面的能力。掌握信息处理和经济核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熟练使用计算机和现代办公设备处理日常事务;培养出就业市场最需要的既掌握外语又有某一方面专门知识的人才。

三、结 语

篇3:毕业生,专业与就业脱节

关键词: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脱节,衔接

当前新疆体育学院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 需要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 以适应未来体育教育教学的发展需要。通过剖析和反思当前学校体育人才培养方面出现的问题, 从而制定出适合与新疆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方法提出建设性、可行性的方案, 对加强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促进新疆师资队伍建设, 适应当前中小学基础体育教学需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本文根据研究的需要和现实条件, 编制了调查问卷, 选取80名中小学体育教师作为测试对象, 发放80卷并及吋回收,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研究和总结提高专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途径。

1 基础教育体育教师教学存在的基本问题

1.1 初任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缺乏

职业素质是完成学校教学活动的能力, 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核心内容。随着学校教学目标的不断拓展, 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熟练的专业技术技能, 而且要广泛的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术。体育教师的职业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敬业精神、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基础技术技能、讲解与示范能力、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评价学生的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普通文化知识。通过问卷调查, 同行评价初任体育教师职业素质的情况基本如下:

表1显示, 在对初任教师的职业素质的评价中, 同行认为初任教师普遍缺乏的职业素质排在前几位的是:敬业精神、讲解与示范能力、基础理论知识和课堂组织能力, 而相对较好的方面是科研能力、评价能力以及基础技能。从上述调查结果来看, 同行认为初任教师缺乏职业素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 初任教师不能很好的遵守教师职业规范, 上课迟到、早退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 入岗后, 初任教师安于现状, 不思进取, 没有积极主动的弥补和提高个人的专业知识, 存在教学讲解与示范、组织与管理方面的不足。

1.2 初任体育教师对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了解程度有限

全面了解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情况, 能够使初任教师尽快的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因此, 在入岗之前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 促使学生尽快的了解中小的体育教学情况, 将有利于其快速转换和定位个人角色, 适应中小学教学需要。通过调查, 同行对初任体育教师对中小学教学了解情况评价如下 (表2) :

表2显示:有39%同行认为初任体育教师对中小体育教学的了解程度为“一般”, 再者, 有9%的同行评价为“不是很了解”, “不满意”。总体上, 初任体育教师对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教学环境和课程的了解情况不是很理想, 这直接导致体育教师无法快速的适应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需要。

1.3 初任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了解程度不足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中发[1999]9号) 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国发[2001]21号) , 教育部决定, 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 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1]。自2001年9月《体育 (1-6年级)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7-12年级) 》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进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疆各级各类中小学围绕《课程目标》, 积极参与《课程目标》改革, 并取得了卓越的教学效果。因此, 了解初任教师对新课课程改革的了解程度十分重要。

表3显示:有58%同行认为初任体育教师对中小《课程标准》的了解程度为“一般”, 另有24%的同行评价其为“比较了解”, 再者, 有16%的同行评价为“不是很了解”, “不满意”。总体上, 初任体育教师对中小学《课程标准》中内容缺乏足够的认识, 以至于初任体育教师无法适应基础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导致其重新学习和掌握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精髓, 在此期间, 无法适应中小学教学要求也就不足为奇了。

2 入职前、后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脱节产生的不利后果

入职前、后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脱节, 直接导致体育专业学生无法适应中小学教学需要, 体现为教师角色无法转化, 或者是转换缓慢。

通过统计, 发现有41%同行认为初任体育教师对中小体育的适应程度为“一般”, 再者, 有12%的同行评价为“比较困难”和“很困难”。总体上, 初任体育教师对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适应程度不高。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所导致的:

2.1 专业体育教师角色定位模糊

学校体育具有多元效能性, 使得体育教师在工作上呈现出与其他学科教师不同的特点。体育教师除完成体育课程教学任务外, 还要承担大量的课外辅导, 群体活动, 运动训练, 运动竞赛等工作, 而这些工作不仅仅局限在校内, 还要面向社会, 学校进行各种校际间的体育交往, 竞赛。还有社会体育的开展, 也需要体育教师给予技术传授和指导。观察中发现, 刚上岗的新教师还表现的对于其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无所适从, 感到责任范围和程度不明确, 角色责任不清晰。再加上正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阶段, 对于体育教师的角色多维性又有了新的诠释和要求, 使得新教师对于角色的定位存在模糊性。

2.2 专业体育教师角色转换迟缓

新教师刚走上教师岗位, 由学生身份转为教师, 由以前的管理对象转为对学生的管理者, 由教学活动的主体转为主导和施教者, 在这种角色转换中, 新体育教师也面临着艰苦的任务。在观察中发现, 有一些新教师角色转换缓慢, 他们确知社会和学生对自己的角色期望, 知道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 但由于角色转换中未能及时适应, 使学生时代的行为模式沿袭下来, 出现了遇事无主见, 业务不主动, 不完全认同与遵循教师角色规模, 不拘小节, 行为情绪化以及思想观念欠深刻和欠客观等现象。

2.3 专业体育教师角色焦虑感普遍存在

有研究调查表明, 体育教师所实施的教学方法、自身品德、作风、能力等是否与中学生的心理期望相结合、相适应, 将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效果[2]。学生希望体育教师事业心强, 教学工作认真负责, 教学方式新颖多样, 口头表达能力强, 示范动作准确规范, 知识面广, 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而新体育教师刚从学生身份转过来, 在感到教师的职业光荣而神圣的同时, 另一方面又感到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还没有完全符合多种角色期望, 难以做到为人师表, 心理压力很大。经常会出现紧张、焦虑、担忧、抑郁、疲惫、不安、无助等不愉快的情绪;自信心下降、对工作不满等。这些不良的情绪不但不利于新教师角色的转变专业能力的提高, 而且还会影响同事之间的合作和团结。

2.4 专业体育教师角色后续发展能力不足

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不断推进, 需要体育教师具备适应体育教学改革不断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学习能力。但是, 这种思想观念和学习能力的形成, 一方面, 需要入职后通过各种途径, 不断的积累和巩固上述能力, 另一方面, 需要在入职前就要初步具备上述基本素质, 从而才能谈起保证其后续发展能力的不断提高。然而, 由于体育专业人才入职前综合素质相对不足, 导致新任体育教师后续发展能力不足。即入职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 新任教师始终出于弥补前期能力不足的局面, 最明显的现象就是教学和研究水平发展缓慢, 无法紧跟当前及未来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需要。

3 新疆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衔接方式与整合路径

3.1 统筹资源配置, 实现体育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

主要是指高等体育院校与中小学体育部门加强联系与沟通, 进行多种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的资源共享活动。其合作的主要形式有:课程改革、人员互聘、短期讲学与培训、课题攻关等方式。

3.1.1 课程变革

高等体育院校应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统筹考虑, 从系统观和整体角度出发, 使体育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工作成为相互联系、前后贯通、优势互补、效益最佳的有机整体。

3.1.2 人员互聘

高校体育院校和中小学的教师不但可以继续承担自己所在学校的课程, 而且还承担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工作。

再次, 短期讲学与培训。鉴于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教师和学生缺乏了解中小学体育教学发展的问题, 可通过邀请中小学体育教研员为高校教师和学生进行短期讲学和培训, 以提高他们对中小学体育教学发展的情况。

3.1.3 课题攻关

目前, 高校、中小学均有关于教育改革实验课题, 一方面, 高校教学改革课题, 可有意识的向体育专业人才研究倾斜, 同时, 中小学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实验课题也可向高校体育教师放开, 采取联合攻关课题的方式, 从而优良利用两者的资源优势, 而且还可加深对高校体育教师对中小学体育的认识。

3.2 明确新疆高等院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课程内容

通过剖析和反思高等院校体育院校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之间的脱节问题, 建议高等体育院校主要从改变人才培养观念、课程内容和师资培养三个方面构建体育课程衔接。

3.2.1注重以“新实践”观为本位的体育教师教育

“实践本位”是指体育教师教育应该建立一种全程性的教育实践模式, 这里包括师范生的实践体验与感悟、在职教师的实践反思与创新, 其具有全程性、间歇性、交互性以及反思性的特征[3]。体育教师是解读、调试、执行和反馈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目标和课程实施的实践主体, 连结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中间桥梁。面对不同于以往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 如何保证有效的课程衔接, 需要体育教师在实践中重新审视和定位自身的职业角色、专业归属和师德教育, 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之上, 提升自身文化修养, 从实践教学中形成指导个人实践的行动理论, 以解决课程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的问题[4]。

3.2.2 结合学校体育课程改革, 加强在职教师培训工作

目前, 针对新课改内容的教师培训, 主要是通过相关资料的自学和专家不定期讲学来完成, 形式单一, 局限于个别专家的“纸上谈兵”和个人片面理解, 尚无可以用于教师培训的体育课程理论教材[5]。而一线教师对新课程内容的理解有限, 是他们对课程设计与实施束手无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 师资培训工作应紧密联系新课改的内容和精神, 精选教师培训内容和方式, 并组织广大学者加紧编制规范化的培训教材, 同时, 组织中小学和高校体育教师以座谈、观摩的等交流形式, 共同献计献策, 分析当前大、中、小学校体育课程衔接的主要问题, 真正使新课改的内容与师资培训工作能够有效的衔接。

3.2.3 建立与基础体育教育相衔接的高校体育专业课程

目前高校体育师范专业课程内容设置、教学实践能力往往与基础体育教育衔接不够紧密, 新教师进入工作岗位适应较慢, 实践能力不足是导致课程实施“脱节”现象的又一原因[6]。因此, 需要特别强调与基础体育教育吻合的师资人才培养模式, 注重专业课程设置的发展性与实用性, 在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下, 课程不仅是体教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载体, 而且还是加强体教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标杆, 因此加强体育教师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建设, 把综合性的教师职业技能课程化。

3.3 体育教育专业系统教育实习模式的构建

3.3.1 准备阶段

3.3.1. 1《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

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入校时, 每人配发一套《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材, 每班聘请一名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指导老师, 并要求教授《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和《体育社会学》的教师, 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实践中有意识的将这部分内容作为拓展面讲授给学生。如果教育实习在七周, 那么第六学期增加1-2周专门课程, 第七学期再安排1周的集中实习, 要求内容循序渐进、系统安排。

3.3.1. 2 实习准备

可结合专业课程学习到实习学校进行教育见习、观摩优秀公开课等, 然后要求学生对见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 使学生对中学体育教学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使学生了解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激发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热情, 并为学校体育学课程学习,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打基础。进一步熟悉中小学教材, 明确体育教学目的, 了解学生生理、心理特点, 合理选择教材、教法, 编写教案、制定课余训练计划, 通过

3.3.2 实施阶段

3.3.2. 1 检验与考评

实施阶段的评价, 由大学选派的指导教师、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实习生在课堂教学及课外体育等工作, 由高校选派的和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共同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实习期间学生的认知、角色转变等方面由学生互评和自评完成。目前教育实习的总成绩平定, 实习准备只占很小的比例, 因此, 应重视实习准备阶段的评价, 实习阶段成绩应算入个人学分, 从而鼓励和鞭策学生。

3.3.2. 2 加强对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监管力度

面对由于学生和指导教师实习不利的问题, 可采取高校教师、学生、指导教师三结合的方式, 监督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实习指导行为。可通过指导教师将实习学生的实习总体情况进行定期评价, 对于实习态度不认真、涣散、缺勤等问题, 将作为课程考核范围, 计入学分之内。同样, 学生可对指导教师的情况进行反馈, 对于缺乏指导或者是指导水平有限的教师, 学生可通过高校教师向实习单位领导反馈。

3.3.3 总结阶段

实习总结阶段, 应是对学生教学实习中的经验教训进行全面的总结, 从而使高校和学生能够对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归纳, 并通过与实习单位的沟通, 分析出产生问题的结症, 继而通过日常教学、实习前培训和教育实习阶段得以解决。目前, 实习总结仅停留在实习工作的一般汇报和优秀实习生的评选等方面, 因此, 要改变这一实习总结模式, 需从以下两个方面解决。组织邀请各个实习基地指导教师, 采取座谈、报告的形式针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 剖析问题产生种类、原因以及整改的办法。而优秀实习文件和优秀课上要在回校之后进行展示和推广, 一方面, 激励实习学生, 对他们的努力和认真给予肯定, 另一方面, 向本校教师和学生进行推广, 作为以后教育实习的典范。

3.4 完善初任体育教师入职教育

3.4.1 采取多种入职教育形式, 提高入职教育质量

可采取教学观摩和理论课程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案例分析、专题讲座、课堂教学实践或讲评形式等培训形式, 将课堂教学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多种形式并举, 提高初任体育教师入职教育的实际效果。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尽量为初任教师提供多种入职教育途径。可以定期组织初任教师进行研讨, 使他们共同讨论、交换心得、促进反思;积极为初任教师创造参加专业研讨会、座谈会等机会, 以帮助他们获取专业新知;鼓励初任教师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同辈视导、合作研究等活动, 以吸取别人优点, 增进专业能力。

3.4.2 建立教师岗前培养制度

对新教师进行入职教育, 建立教师职前培训制度, 对于未来教师的专业成长, 尽快地适应教学实践, 防止教师流失, 稳定教师队伍非常重要。此外, 变革继续教育为教师教育专业发展教育的模式, 并不仅仅是术语的转变, 其中隐含着教育观的重大变革。针对我国继续教育难以落实的实际, 借鉴美国的专业发展教育, 应该提倡教师自身形成终身教育与发展意识, 学校领导应成为教师个体发展的促进者, 而教育机构应成为合作性学习的场所, 这是高等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发展的希望所在。

3.4.3 教师培训机构的职责

教师培训机构在新教师培养过程中要做好两项任务:一是组织新教师培训, 二是新教师培养过程的管理、监督和实践考核。新教师培训一般分集中培训和学科培训两部分。通识培训内容涉及教育专业思想、教育政策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教师教学改革动态;教育教学常规知识 (包括班主任工作、教学基本常规) 等。第二学期组织新教师进行学科培训, 针对体育学科的特点, 除开设学科讲座、学科专题交流会、开设名师观摩课和新教师研讨课外, 还要增加新教师专业技能实践的训练, 保持身体技能提高教学师范能力。组织新教师教育技能基本功竞赛和新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 发挥激励先进, 鞭策后进的作用。

3.4.4 设定入职考核标准, 实施有效评价

新疆中小学校对新教师在入职阶段的表现没有具体的评价标准, 新任教师见习期只是一个过度阶段, 并不需要进行特定评价, 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没有具体要求。新任教师入职标准包括专业素质、专业知识与理解、专业技能三个维度[7]。我国2001年开始实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但对合格体教师应具备怎样的专业素质, 尚未建立一整套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因此, 针对这一漏洞, 有必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指导性和操作性强的初任教师入职标准, 内容涉及教师教学计划、班级管理、学生指导和评价等内容。这样不仅助于教师教育机构更好地把握教师的培养目标, 而且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专业特征并进行自我引导, 为入职后的专业要求确定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勤.中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内容设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04.

[2]刘航, 孙庆祝, 付玉坤.对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反思[J].体育科学, 2006, 26 (10) :74-81.

[3]王健, 黄爱峰, 季浏.实用性与唯理性:体育教师教育实践观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7, 41 (11) :61-64.

[4]李忠堂, 阎智力.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60年回顾[J].体育学刊, 2010, 17 (12) :52-56.

[5]唐照华, 卢文云, 刘骏.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内容一体化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5, 31 (4) :115-118.

[6]郑汉.与高中体育新课程相衔接的高校体育课程研究[J].体育学刊, 2009, 16 (1) :55-57.

篇4:毕业生,专业与就业脱节

摘要: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这一现象愈加明显,而企业严格的聘用条件让许多毕业生望而却步,通过分析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从企业发展需求和大学生自身条件两个角度来探究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缓解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同时也能促进企业快速的发展,使两者达到共赢状态。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企业发展共赢

0引言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提升,而高速的社会发展,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也愈加苛刻。如何在当今这个复杂的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则变得尤为重要。

1社会现状

根据近几年大学生就业的数据显示。大学生正面临一场“就业寒流”。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的统计,2007年的就业状况很不理想。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19.9%。由于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新成长劳动力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近年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而2008年的就业率同样低迷,比07年降低了两个百分点,为86%。预测显示,2009年的毕业生将超过600万,而经济危机的持续影响力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

根据企业这几年聘用大学生的种种条件来分析,企业的条件可谓千奇百怪,确实存在各种歧视性条款,其中包括年龄歧视、性别歧视、学历歧视、户籍歧视、地域歧视乃至身体歧视如身高、相貌等等,就业歧视正在愈演愈烈,损害劳动力市场的正常发育与成长,进而带来更为严重的经济社会后果。而且一些企业所谓的企业文化,也让大学生望而却步。如根据调查显示,在就业意向上,日资企业在大学生心中的地位呈下滑的趋势,多数学生被日资企业中严格的等级管理制度以及复杂的礼数困扰,更愿意选择欧美企业自由幽默的工作环境。

2就业困难的原因

引起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企业发展角度和大学生自身角度来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

2.1.1企业注重眼前利益。存在各种聘用歧视某些企业过分看重眼前的蝇头小利,所以在聘用大学生时提出了各种条件限制,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因此形成了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状况。再如一些企业对地域也存在着歧视,希望聘用当地的大学生,以便拓展业务和扩大人际关系网,使企业在短期内达到良好的发展状态。但企业忽略从大学生内在素质上考虑,以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的需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冰山以上部分”代表浅层的特征,如知识、技能等;“冰山以下部分”代表深层的胜任特征,如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这是决定人们行为及表现的关键因素。企业在聘用大学生时,更应该看重学生的深层胜任特征,它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不应把精力放在学生的文凭方面,而是要挖掘学生的潜能,做到所聘用的大学毕业生应该真正的符合企业的发展需求。

2.1.2企业过于强调实践经验,与大学生现实产生冲突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企业希望减少培训新员工的费用,又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有些企业认为自己不是培训机构,不需再为培训大学生支付一定的费用,从表面上来看,如果给刚聘用的学生提供培训,如果他最终离开了公司,这种人才流失会给企业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但是,换个角度来讲,企业不可能总遇到与自己需要相一致的人才,自己若能培养员工成为适应本公司需要的适应性人才,在某个程度上是提高竞争力的表现。人才在当今这个开放社会的流动性是相当大的,人才更注重的是符合一个专业,而不是符合一个公司。

2.1.3企业重视文凭,忽视专业不少企业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不少本科或大专学生的业务能力不比研究生业务能力差。而专业的不适应则会导致企业不得不支付更大的精力和费用去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可谓得不偿失。就业的客观需要会促使大学生报考更高的学历,为了缓解就业压力,高校则会不断扩招,从而导致学历的贬值,学生便会报考更高学历的学校,长此以往,社会将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之中,就业压力也得不到根本的解决。

2.2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

2.2.1大学生眼高手低的心态导致自身定位过高随着大学不断扩招,大学生的素质大不如前,社会地位逐渐降低,已然不是80年代90年代人们口中所谓的“天之骄子”,然而当代大学生多数将自己放到了与自身实力并不相配的高度,认为自己念过大学,自己就高人一等,是个人才,目空一切,急于求成的他们渴望自己一步到位,一毕业就能找到一份酬劳高又体面的工作,决不肯屈尊自己,放低架子,这部分人宁可当大公司小职员,也不肯去小企业磨炼。现实生活中多数人并不了解大学生的真实位置,尤其是在农村,把家中出来个大学生当作炫耀的资本,这样对于学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更不利于大学生寻找工作时的准确定位。

2.2.2大学生对诚信的忽略与企业的要求冲突根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就业时重视的素质中诚信的排名非常靠后,而企业在选拔人才的要求中,诚信的地位仅次于专业水平和沟通能力。有些学生认为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这样人们对大学生的印象普遍降低。诚信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源,因此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十分重视道德素质,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也不会选择有高学历但道德意识淡薄的“人才”。

此外,频繁跳槽也成为企业不愿接收大学生的一大原因,某些学生渴望成功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浮躁的心态以及频频换工作成为应聘路上的重要阻碍。

3应对的对策

综上所述,造成就业如此紧张的局势,企业和大学生自身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探求一条既有利于学生就业也利于企业发展的道路,则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两者达到共赢的状态,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才会得到根本的缓解。

首先,企业应该消除歧视,提升企业形象。一个优秀的企业必定是勇于承担责任、对社会负责的企业。对社会负责才能对员工负责:才会吸引更多的有志之士为其效力,奉献才华。因此提升企业形象一消除歧视广纳贤才是一个企业更好发展的潜在动力。企业应规范本单位人力资源部门和合作中介机构的行为,向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更应该企业应保障女大学生以及残疾大学生享有平等的劳动权利。

其次,大学生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将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联系起来。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除了在大学校园内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外,应该多注重各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如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将职场的挑战视为为机遇,通过自身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克服职场上的困难,使自身价值很好的实现。大学生也应注重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的培养,使自己角色完美的转变。

再次,将企业培训带入校园。企业渴望招聘的人才具有丰富的经验,符合企业需求,可以直接投身于工作,但又不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培养新员工。然而将企业的培训带入校园,既可以减少毕业生到企业的适应期,企业又可以培养出有针对性的人才。企业应和学校联合起来,对学生进行与其应聘岗位相应的专业素质的培养,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企业需介入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共同探讨各职业岗位对学生职业素质和技能的要求,使高校真正实施因材施教,实现课程设置与学生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最后,企业应多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实现双赢。大学生在校园内学到的仅仅是课本的理论知识,缺乏实践能力,与社会,企业脱节,当其毕业后需要很长的时间来适应社会。而企业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一方面可以节省劳动力的开支,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便毕业后更快地投入工作。企业应本着优势互补、共谋发展的宗旨,通过与高校积极的沟通与合作,提供相应实习机会,达到学校以企业需求为依据为企业培养实用型人才,学生进入企业便能上岗、顶岗工作的目的。通过高校与企业共同努力,优化整合人力资源,从而实现大学生与企业共赢,人才与社会经济齐飞的目标。

篇5:毕业生,专业与就业脱节

中兵北勘院 中冶三局

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岩土研究所 株洲规划设计院

山东城乡规划设计院地震研究所 北海诚德镍业有限公司 河北建勘院 安徽一水 中交二航局

云南地矿总公司(集团)广西第六地质队中国水电基础局 安徽324地质队 中冶武勘 安徽一水 化工岩土

陕西地矿总公司

重庆205岩土勘察公司 四川405队 安徽332队

温州永嘉县建筑设计研究院 河南省煤层气开发利用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察中心广东总队 铁一院

湖南省有色地质勘察局二四五队 中交二航局三公司

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中冶集团 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重庆高新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湖北地矿建设工程承包集团

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408队 内蒙古第四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桩西采油厂 辽河油田

浙江华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徐工基础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建材 广州地质工程勘察院 福建省第二地质勘探大队 深圳市工勘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中 中交二航局二公司

内蒙古地质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中原油田内蒙古地质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浙江第七地质大队

中原油田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地质矿产勘察开发局

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天津人力资源服务分公司 西安煤科院中科院岩土所 陕西区域地质矿产研究院 华北519地质大队

青岛地质勘察开发局(青岛地质工程勘察院)福建省闽北地质大队 福建省第八地质大队 武汉钢铁集团矿业公司 江苏常发集团

广西307核地质队

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 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南地质勘查院 四川煤炭地质局137地质队 中石化西南石油局湖南钻井公司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南地质勘查院 胜利油田

华北勘察地质局第四地质大队 河北承德514地质大队 成都兴蜀勘察基础工程公司

东方新星石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新疆煤田地质局156大队 深圳市勘察测绘院有限公司 广东地质局719地质队 中冶中南局中南地质勘察院 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中船勘察设计研究院 核工业216大队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山东地质勘查院 中建三局三公司

广东地质局719地质队

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总公司 中国科学院岩土力学所

贵州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院

山东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大队 武钢矿业有限公司

武汉中南冶勘资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武钢矿业有限公司核工业290研究所 中海艾普油气测试(天津)有限公司 江西铜业集团下属江铜地勘公司

去年曾经来地大招聘的,招收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单位:

中铁五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冶金与资源学院 中煤第五建设有限公司,中国建材地质勘查中心云南总队 天津大通矿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克什克腾旗金星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湖北省地质勘察基础工程公司恩施分公司 四川旺金矿业有限公司 中赫矿业投资有限公司 福建金东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宁波力勤矿业有限公司

广西玉林市国土资源局二层单位

四川铜业高达(上海)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安徽金联地矿科技有限公司 西藏自治区测绘局 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一冶集团公司武汉中和工程技术有限公司2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测绘院 四川省蜀通岩土工程公司

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 陕西省核工业地质局二二四大队

贵州有色地勘局(包含下属所有地质大队)中国十五冶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山西总队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广东总队2 郧西县国土资源局

广西三0七核地质大队

湖北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2 中海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十堰市土地勘测规划院 广东省地质测绘院 宝钢资源有限公司 苏州新东方学校校园 贵州省水利电力学校 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山东恒邦冶炼股份有限公司 淮安市地质矿产勘查院 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华东地质工程有限公司 烟台金山地质勘探有限公司

广东省清远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山东魏桥铝电有限公司(铝业公司)山东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 大连工程地质勘察有限公司 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北海诚德镍业有限公司 上海公路桥梁集团公有限司 **黄金指挥部 安徽省地震局 湖南省地质勘探院 宝钢资源有限公司 山东恒邦冶炼股份公司

安东石油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中核四○四有限公司

河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勘查院 中建市政建设有限公司 内蒙古自治区一一五地质队 内蒙古有色地质勘查局五队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勘查总院

四川里伍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女生专场 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辽宁水工勘察院 江西省水电工程局

贵州开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湖北地矿建设工程承包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华南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招 中建三局基础设施事业部 桂林矿地质研究院

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江苏总队2 湖北省核工业地质局 浙江省水利水电工程局

核工业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

PS:凡是基础建设或者市政岩土的面向勘查技术与工程(基础方向),凡是某某地勘院、地质队、地矿局、矿业公司的面对勘查技术与工程(油气井方向)山东省滨州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2 内蒙古有色地质矿业(集团)物探勘查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沧州分公司 中铁二院西北勘察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二四七队 上海市岩土地质研究院有限公司2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 希尔威金属矿业有限公司

云南省地质调查局(包含下属地质队)安徽省煤田地质局2(包含下属地质队)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

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华北分公司 广东省地质工程公司 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水利厅所属事业单位招聘重点院校水利专业及急需紧缺专业 辽宁省第三地质大队 常发集团

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七一二总队

河南建筑材料研究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广东核力工程勘察院招聘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胜利油田

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 新疆兵团建工集团北新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中建市政建设有限公司2 中国黄金集团公司

中建四局第六建筑工程有限公司2 海南省地质基础工程院 广州市地调院

四川仁智油田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河南省煤田地质局2 正业勘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地质勘测院 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中石化西南石油局

四川省煤田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 湖南钻井公司

中国铁建港航局集团有限公司 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七一一总队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一局秦皇岛天元五一五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二四五队 河南省煤层气公司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四川总队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吐哈油田公司

辽宁省有色地质局所属事业单位(包含所有下属地质队)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地质矿产事业部 江汉石油钻头股份有限公司

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 湖北省核工业地质局

宁夏回族自治区煤田地质局 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二四五队 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 贵州省地矿局一一三地质大队2 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总公司 甘肃省核工业地质局

湖北恒顺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山东省地矿工程勘察院(山东省地矿局八○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华东冶金地勘局

中海油监督监理技术公司 华北有色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 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六○一大队

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五矿邯邢矿业有限公司 福建省煤田地质局

中国建材地勘中心甘肃总队

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417队(湖南地质调查院衡阳所)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吉林总队 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一三五队 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二总队 湖南金鑫黄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新疆煤田地质局

安徽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 甘肃省核工业地质局一二九大队 浙江省有色金属地质勘察局

PS:在上面列举了许多地矿局、有色金属局、煤田地质局或者某某局,都是组团过来招聘的,也就是说他所下属的地质队都过来招聘此专业人才。

油田、石油公司、中石化、海油、石油都是面向勘查技术与工程(油气井方向)

江苏省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 新疆有色局(哈密)七O四队 黑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 烟台金建设计研究工程有限公司

山东省地矿局(包含所有下属地质队)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 中国建筑材料地质勘查中心所属河南局、辽宁局及湖北局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西北局 重庆钢铁集团矿业有限公司2 贵州水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辽宁省矿产勘查院 中建七局

浙江省第一地质大队

云南省地质工程勘察总公司 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 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2 中海艾普油气测试(天津)有限公司 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一三七队 江西省地矿局 云南黄金矿业集团

广东省地质物探工程勘察院 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八三大队 广西第三地质队2 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 山东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 浙江省第三地质大队 内蒙古地矿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地球物理探矿队 新疆地矿局 辽河油田公司2 中原油田

江西地矿局赣西北大队

四川省地矿局九一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 中昊海外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七一一总队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四、六地质大队 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一四队 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核工业二四七大队 中建一局集团

中铁上海工程局有限公司

重庆一三六地质矿产有限责任公司 重庆地勘局607地质队 中铁四局集团

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研究院 华东发展集团

山东省地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总公司 广东省化工地质勘查院 京安资源集团 四川省地矿局四○三地质队 华北石油局

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山东黄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武汉地大长江钻头有限公司 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二七一地质队 新疆煤田地质局

黑龙江省第六地质勘察院

中海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南地质勘查院 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一三五队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衡阳中地装备探矿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色地质七○四队 广东省地质局七一九地质大队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山东正元地质勘查院 贵州省地矿局114地质大队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南局南宁地质勘查院 西藏阿里圣拓矿业有限公司 华北地质勘查局第四地质大队

冶金中南局湖北三叠矿业投资有限公司 深圳彼爱钻石有限公司

中海油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只招物探)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 湖南省地质勘探院

中海油研究总院(研究生)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

贵州煤田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2 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重庆华地工程勘察设计院2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

北京建工集团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烟台金建设计研究工程有限公司 贵州水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东方新星石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基础方向,但两个方向人都要)中国海洋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二四五队 湖北省核工业地质局

PS:部分单位每年招收的专业有区别,可能今年招了明年就不招了,今年不招明年招)

就业工作协作会专场招聘

1.贵州地矿局 2.玉门油田 3.吉林油田 4.辽河油田 5.华北石油局

6.中冶武汉勘察研究院 7.新疆地矿局

8.甘肃有色地质勘查局 9.中南冶金地质研究所 10.安徽省地矿局 11.西部矿业 12.安徽地矿局 13.黑龙江地矿局 14.紫金矿业 15.中原油田 16.云南黄金集团

校园联合招聘会 8 温州市经济建设规划院 中日龙(襄阳)机电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35 南方石墨有限公司

福建省长汀金龙稀土有限公司 55 宜昌市鑫鼎实业有限公司

篇6:毕业生,专业与就业脱节

摘要:毕业生就业是关系社会稳定、高等农林院校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通过理论与 实践的结合,以西安体育学院为观察点,系统分析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提出了 开辟毕业生就业渠道,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为毕业生充分就业服务,为体育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体育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与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以及特殊教育事业被社会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我国各高等院校相继开设特殊教育专业,这其中包括四所体育院校,如果按照国际通行的“特殊需要的儿童”的定义将特殊教育广义化的话,中国约有学龄“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约有2000-4000万[3]。从以上的数据来看,特殊教育专业在我国今后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社会对特殊教育的专业人才需求会迅速增长。但是,根据实际就业情况分析,特别是体育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还存在一些隐形的问题。2010年我校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共24人,就业率为100%,但在就业的学生中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关心特殊教育”,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特殊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关爱,也预示着加快特殊教育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已经到来。特殊教育是社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

目前,全国开设特殊教育本科专业的体育院校共四所,分别是

篇7:毕业生,专业与就业脱节

医改“新政”的贯彻实施将给地方医学院校药学毕业生就业带来深远影响,医药学生在拥有更多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只有政府部门和医疗单位坚持医改“新政”落实不动摇,学校和医药学毕业生能够更好地把握住医改新政蕴藏的机遇,才能够为地方医学院校药学毕业生就业开辟出一片蓝天。新医改对药学毕业生的就业影响

一、医改新政对药品流通行业的影响

“全民医保”作为医改的突破口,2007年成为新医疗体制改革破题之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明确提出重视卫生事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基本原则、重大举措和目标任务。国家《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中不仅首次对“医改”定了时间表,还指明了未来改革的方向:就是要坚持以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积极稳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政府卫生投入,解决医疗机构的收入补偿问题,借此从根本上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全民医保”带来新增的市场空间,医改对第三终端的扶持给商业企业发展带来新的机会,这种机会主要表现在药品需求绝对量的增加。“全民医保”给医药商业带来新增的市场空间,特别是龙头企业可以通过为此提供配送服务获得网络增值。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加速了行业整合,加强了大型流通企业对渠道的控制和在产业链中的竞争能力,药品流通体系的“瘦身”有利于行业做大做强,医改提速必将加快医药流通秩序规范的步伐,迫使绝大多数中小批发企业退出,将业务让予充当主渠道的大型流通企业。

二、新医改政策下地方医学院校医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1、新医改给地方医学院校医学毕业生就业带来的机遇

我国 1990 年~ 2008 年医药行业销售收入复合增长 18.8%,利润复合增长 21.7%。在 2009 年宏观经济不太好的大环境下,医药行业仍将有明确的成长性,但增速下降或成趋势。新医改背景下,政府增加卫生投入、医保覆盖面扩大、经济增长、人口老龄化等众多因素,将拉动医药经济快速增长,医药市场扩容基本已成定局。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到 2011 年,中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将全面覆盖城乡居民,这项计划无疑为制药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今后 5 年里,中国医药市场预计每年将以约 22%的速度增长,由于全球其它市场处于停滞状态,跨国公司会考虑在中国持续投资。

2、新医改给地方医学院校医学毕业生就业带来的挑战(1)就业领域呈缩小趋势

我国医药流通领域长期以来秩序混乱,药品购销中行贿、索贿、回扣等不正之风盛行。由于传统医药经营模式需要通过批发商、供应商及医药公司等众多中间环节,正是这些中间环节大大抬高了药品的价格。业内人士指出,药品销售0,6%的利润率并不稀奇。去年,医药流通领域的盈利空间随着药品分类管理、药品价格透明化和药品降价等政策的陆续推出而进一步压缩。中国的医药商业竞争已日趋激烈,知情人士透露,国家将通过政策调整和竞争,压缩掉90%的医药商业企业。

三、新医改政策下地方医学院校医学毕业生就业的相应对策

1、从医学毕业生自身角度出发

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新医改大力推行的情况下,医学毕业生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把个人的发展与国家政策紧密结合在一起,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实验操作技能,自身修养,敬业精神,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因此药学毕业生不要一味的追求高利润,2、从学校角度出发

正确引导医学毕业生就业 学校要重视医学生思想教育 积极引导医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和就业观 加强就业指导 增强服务意识 为医学毕业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 一是要向医学毕业生广泛宣传国家政府部门有关的就业政策和规定 分析就业形势 邀请卫生部门的有关专家及职业能力测评专家前来介绍我国的卫生国情卫生人才的分布和需求情况 帮助医学毕业生准确定位。二是要医学院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积极开发校友和实习基地两方面资源,将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相结合 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医学毕业生。三是要学校应根据国家政策以及就业形势 合理调整专业设置以及专业人数,培养更多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3、从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出发

努力改善自身环境 更好的吸引医学本科毕业生 基层医院应该紧紧抓住这次新医改的机遇 争取国家或省里的资助项目 加强自身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医院环境 配置先进的医疗设备 完善自身管理 从而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 基层医院应主动与各地方医学院校联系 积极向医学院校招聘医学毕业生 积极向医学院校医学毕业生推荐自己的医院 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

3、从政府部门出发

篇8:毕业生,专业与就业脱节

1 医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为深入了解辽东学院医学院2010届毕业生就业观念、求职意向、就业状况及面临的困难, 对毕业生开展有效的指导, 同时为省级科研立项“促进高职医学生基层就业的心理指导方法研究”提供有效数据, 2010年11月我们对辽东学院医学院2010届毕业生及近15年医学专业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采取问卷方式。 (1) 对2010届毕业实习生 (包括临床医学、护理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等专业) , 共发放问卷239份, 收回有效问卷211份, 有效回收率为88.3%。 (2) 对来自凤城、东港、宽甸及“三支一扶” (6份) 等近15年已就业的医学毕业生的跟踪调查问卷, 共发放118份, 收回有效问卷113份, 有效回收率为95.8%。

1.1 就业地域意向

多年来, 相对于其他专业毕业生来说, 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的确定性比较强, 就业单位及去向相对固定, 因而使医学毕业生主观上缺乏竞争意识, 对就业单位期望过高, 如就业时尤为关注用人单位的地理位置、单位性质、医院等级、工资待遇等硬性目标, 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 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2]。

问卷第10题“您的第一就业意向”调查结果显示, 55.5%的学生期望去公立大、中型医院, 9.9%希望去社区、农村卫生机构, 6.6%希望去私人卫生诊所, 11.0%希望去政府机关, 12.7%选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3%选择自主创业等, 选择公立医院的学生超过50%。第11题“您倾向于在哪个地区就业”的调查结果显示, 有0.9%的学生倾向于国外或政府、企业的驻外机构等, 16.4%倾向于京、津、沪、渝或沿海等经济发达城市, 分别有48.0%和27.5%选择留在本省城市或回到家乡, 有4.8%愿意去西部做志愿者, 2.4%选择到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或农村, 可见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兴趣并不高。对于毕业生的期望月薪 (在校生调查问卷第17题) 的调查显示, 2.4%的学生期望月薪在1 000元以下, 34.6%期望1 000~1 999元, 39.3%期望2 000~2 999元, 17.6%期望3 000~4 000元, 6.1%期望4 000元以上。从统计结果看, 更多的学生期望月薪在2 000~3 000元之间。而跟踪调查问卷第8题对已工作的医学专业人员月薪情况统计显示, 62.8%的月收入在1 000~2 500, 27.4%在1 000元以下, 仅有9.8%达到2 501~5 000元。由此可见, 毕业生对于月薪的期望值偏高。

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就业意向, 在校生的问卷调查中, 我们特别设置了有关去乡镇医疗卫生院工作想法的选题 (13~16题) , 有32.7%的学生愿意去社区卫生中心或农村乡镇卫生院工作, 21.3%不愿意, 46.0%则选择实在没有其他就业机会时才愿意。对于“您认为社区卫生中心和乡镇医院医疗状况如何”这一问题, 有53.5%的学生认为还可以;20.9%认为不好, 情况很严峻;25.6%表示不了解。在“与城市大中型医院相比, 您认为乡镇医疗机构哪些方面缺乏吸引力 (多选) ”的问题中, 有49.8%的学生选择薪水和福利, 49.3%选择医院发展前景, 55.0%选择个人发展空间, 51.2%选择硬件设施, 46.4%选择医疗队伍建设, 20.4%选择交通。在“以下哪几项会使您考虑到乡镇医疗机构 (多选) ”的问题中, 有25.6%的学生选择发展空间大, 54.0%选择医院发展前景, 56.9%选择工作地点离家比较近, 22.3%选择回报家乡。从这一系列的调查中发现, 毕业生已认识到基层是实现就业的一个选择, 但仍很犹豫。大部分学生之所以对基层就业避而远之, 考虑更多的是待遇、医院硬件条件和发展前景等因素。而“三支一扶”的调查问卷显示, 6名调查者的月收入都在1 000元以下, 对自己的工作, 有1人认为很满意, 1人基本满意, 3人较满意, 1人不满意。由此可见, 贫困地区的医疗机构工作状况确实比不上公立大中型医院, 但事实上, 最近几年, 乡镇和农村医院、社区医疗机构等基层单位急需医疗人员, 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空间。因而,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 确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 服务西部等观念势在必行。

综上所述, 不难发现, 毕业生择业期望值过高, 就业地域意向集中于经济发达城市, 同时思想不够开放, 脱离了社会的需要和现实的可能性。他们期望找到收入高、工作环境好、社会地位高、相对稳定又有较好发展前景的卫生职能管理部门。过高的期望让一个又一个就业机会从身边溜走, 令人惋惜, 引人深思。

1.2 对就业过程的思考

了解当前就业形势, 是有效就业的基础。在校生调查问卷第4题“您认为当前的就业形势是”的选题中, 有5.2%的学生认为形势好, 没有压力;21.3%认为形势较好, 压力不大;50.7%认为形势较严峻, 比较困难;22.8%认为形势严峻, 很困难。第5题“您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感到”中, 有8.5%的学生认为乐观, 很有信心;38.4%认为比较乐观, 有信心;48.6%感到迷茫, 没有信心;4.5%心灰意冷, 毫无信心。第6题“您预计在择业过程中会遇到的主要问题是 (多选) ”中, 有34.1%的学生认为专业不对口或面太窄, 17.5%认为是户口问题, 55.5%认为是缺少社会关系, 48.8%认为是信息不够。第19题“您在找工作时考虑最多的是 (多选) ”中, 有39.8%的学生选择个人的成长与发展;62.6%选择适合自己专长, 能体现个人价值;61.6%选择单位福利及发展前景;31.8%选择工作单位的地理位置;11.4%选择从事的工作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第23题“您认为目前最欠缺的主要是 (多选) ”中, 有20.9%的学生认为是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 39.8%认为是沟通协作能力, 22.7%认为是吃苦耐劳精神, 46.4%认为是承受压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59.7%认为是相关工作经验, 36.5%认为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统计发现, 毕业生对就业形势有较客观的评价, 大部分学生认识到就业形势严峻, 但在心理上并未做好相应准备, 感到迷茫, 没有信心, 认识到专业、户口、社会关系等是影响就业的因素, 超过50%的学生希望能找到适合自己专长、利于自身发展的工作。

而在跟踪问卷第10题“您认为就业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中, 有22.1%的人认为是专业知识, 55.9%认为是综合能力, 15.0%认为是各种资格证书, 7.0%认为是社会关系。第11题“您认为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是”中, 有15.9%的人认为是社会原因, 48.7%认为是自身条件, 22.1%认为是单位待遇, 13.3%认为是发展空间。从统计结果看, 在具体工作中, 自身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是影响就业的关键因素。

1.3 对就业渠道的准备

对在校生调查问卷第9题“希望获得工作的途径”的选择中, 有22.8%的学生选择自我推荐, 13.3%希望得到父母的帮助, 14.7%希望得到老师的介绍, 40.6%希望获得学校的推荐, 8.6%选择自主创业。而跟踪调查问卷第9题对已工作人员就业信息来源的调查中, 有13.3%的人依靠学校推荐, 16.8%依靠校外招聘会, 48.7%依靠亲戚、朋友, 21.2%依靠招聘网站。这些统计数据表明,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学生愿意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获得就业机会, 但也认识到仅依靠自身力量寻找一份较为合适的工作有一定难度, 动员各方面力量解决就业问题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其中学生对学校有着充分的信任, 希望能得到学校和老师的帮助。因而, 在就业过程中, 学校和教师应积极引荐, 发挥辅助作用。

1.4 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态度

就业指导就是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发展, 分析和预测职业发展前景, 提高择业技能。了解毕业生的需求是加强就业指导、全面提高服务水平的必然途径[3]。一方面, 我们调查了毕业生对学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态度, 如在校生调查问卷第24题“您认为是否需要开设就业指导课”中, 有72.5%的学生认为需要, 27.5%认为不需要。第25题“如果需要开设就业指导课, 对于就业指导希望采取何种形式 (多选) ”中, 有34.6%的学生选择案例分析, 62.1%选择经验分享, 38.4%选择面对面咨询, 33.6%选择自我推销, 41.2%选择互动沟通, 28.4%选择专题讲座, 30.3%选择模拟招聘。从统计结果看, 超过50%的学生希望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并更倾向于选择沟通交流, 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授课方式。另一方面, 我们也对已经就业的人员进行调查, 跟踪问卷第15题“您认为是否需要开设就业指导课”中, 同样有超过50%的人选择“需要”;对于就业指导课需增加哪些内容 (16题) , 有20.1%的人选择职业生涯规划, 31.0%选择素质拓展, 39.8%选择就业体验, 9.1%选择其他。从这些调查数据中, 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就业指导是一门必备课程, 医学生更需要素质、技能等方面的训练与指导。

1.5 就业与课程教学的关系

为使调查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特别是对具体教学工作提供有效的帮助, 在跟踪问卷第13题“您认为在校学习最实用的课程是 (多选) ”中, 有18.6%的人选择公共基础课, 3.5%选择外语课, 47.8%选择专业课, 39.7%选择校内实验课, 41.6%选择见习, 40.4%选择毕业实习。在第14题“您认为根据工作需要还应加强学习的内容是”中, 有47.2%的人选择专业技能培训, 37.8%选择人文素质, 5.3%选择外语, 9.7%选择计算机。根据以上调查数据, 专业课程对于医学人员来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教学人员应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既要实用, 也要有深度, 同时要注重实践操作课程的讲授, 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 让学生自己动手, 不断总结与提高, 为就业做好前期准备。

2 对医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2.1 建立信息平台, 拓宽视野, 促进医学生广泛就业

学校应建立有效的信息平台, 拓宽学生视野, 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如在就业前, 指导学生自觉收集信息, 积累经验, 经常查看正规的医学网站 (如http://www.yixuesheng.com) , 及时了解医学动态, 搜集最新招聘信息, 转变就业观念, 改善毕业生求职方式, 实现信息的无障碍沟通, 就业见习单位和见习生的充分对接, 达到双方利益的最优化状态[4]。据以往对医疗机构的调查显示, 64.9%的医疗机构及单位认为学生在校期间就应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 最好在校期间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大约82.4%的用人单位表示在同等学历条件下会优先考虑录用“双证”学生;少部分单位表示愿与在校期间品学兼优的学生提前签订用人协议[5]。“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只有不断收集信息, 了解就业市场, 才能保障就业的成功。

同时, 笔者认为, 就业只是医学毕业生的选择之一。在引导毕业生调整就业期望、就业意向, 拓宽就业渠道的同时, 鼓励他们报考各级国家公务员, 到基层、西部、农村、县级乡镇医院、部队医院、城市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和非公有制医院就业。可以说, 基层、西部、农村是我国目前最有潜力的就业市场, 那里缺少人才, 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这就为医学毕业生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此外, 毕业生还可以到医学相关行业诸如保健康复、产品销售、医药媒体、器械营销、新药开发等岗位就业, 扩大就业领域。

2.2 建立“校—医”合作模式, 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适应社会能力

对医学生来说, 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动手操作能力、自身学习能力以及英语和计算机应用等辅助能力。因此, 笔者认为, 学校应建立有效的实习、实训基地, 实施“校—医”合作模式, 为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拓宽就业渠道提供有效保障[6]。有关调查显示, 绝大部分医学生认为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对提高就业率是有帮助的。因而, 学校和教学医院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实习管理, 在操作上规范要求, 严格毕业实习各个环节的考核, 为提高学生求职能力提供条件。同时, 不能忽视在实践过程中对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 如观察力、想象力、创新能力、决策能力和人际交往、组织管理、语言表达、团队合作等能力, 让毕业生在实践中获得新知, 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认识社会职位要求, 找准自己的社会定位。

2.3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力度, 注重实效性

就业指导工作要切实有效, 不应局限于就业政策宣传、就业技巧指导、就业信息传递等方面, 要在充分了解就业形势的基础上, 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7]。如根据大学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 分年级逐步实施就业指导, 对毕业生的价值观、择业观进行正确引导, 调整学生就业期望及盲目心态, 增强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针对部分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只看眼前及自身利益, 忽视社会需要及自己的发展前景, 盲目追求高薪、高待遇的现象, 就业指导部门要加强思想引导和教育,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参与有关就业、专业知识交流的讲座、座谈, 如鼓励毕业生积极表达自己的就业想法, 总结实践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多沟通、多了解、多沉淀、多深入, 培养毕业生务实的工作态度, 引导毕业生树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职业道德观,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发展观。

2.4 教学管理与就业工作相结合, 齐头并进

笔者认为, 教学管理工作应围绕学生就业工作展开, 根据就业信息的反馈与总结, 及时补充、丰富教学内容, 调整教学方法, 有的放矢。实践证明, 加强专业教学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 是提高医学生就业率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 科学地设置课程,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 是培养基础扎实、能力过关的高级实用型医学人才的有力保障。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 在授课过程中注意渗透人文关怀、职业道德、医疗行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帮助他们及早认识并明确自己的职业角色, 增强医学责任感与职业道德。其次,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尝试情景教学模式, 以案例促思考, 练技能。如让学生广泛收集典型的或新近发生的医学案例,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与讨论, 畅所欲言, 集思广益, 总结处理问题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然后各组间互相沟通交流, 彼此分享学习成果。最后,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特别在实践教学环节, 开展一些有针对性、能提高能力的实践训练, 通过实际操作、互动学习、互相指导, 总结经验, 积累技巧。

综上所述,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医学生就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学生要拓宽眼界, 调整心态, 有客观的自我评价及理性的职业规划,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发展观。同时学校及就业指导部门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及有效的指导, 帮助学生转变心态和观念, 成功就业。

摘要:对我院2010届毕业生就业观念、求职意向、就业状况及面临的困难展开调查, 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概况

参考文献

[1]岩磊, 刘彦明.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与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4 (17) :291~293.

[2]江凌凌, 童燕, 刘晓鲁.新形势下医学专业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西南军医, 2007, 9 (4) :108~109.

[3]谢杏利, 黄中岩.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及对策探讨[J].职业圈, 2007 (20) :184~185.

[4]高鸿雁.高校毕业生诚信就业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08, 29 (10) :240.

[5]翟理祥.医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及指导对策[J].职业, 2007 (21) :70~71.

[6]杨泰, 姜鹏, 陈敏.社会需求对医学生就业取向影响的分析与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7, 15 (7) :513~515.

上一篇:在选派干部联乡驻村欢送会上的讲话下一篇:记游松风亭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