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论文

2022-04-29

[摘要]文章分析了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如何构建“四个面向”新模式,以更好地实施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和专业化的服务措施。[关键词]毕业生就业指导高职院校[作者简介]刘向阳(1965-),男,鹤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教育研究。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论文 篇1:

综合类大学音乐表演专业就业状况的调查研究

摘要:音乐表演专业是为了培养具有较高的演唱、演奏技巧,以及具备一定音乐理论知识和有良好音乐素养的音乐人才。自1999年以来,我国普通高校开始了音乐表演专业的扩招,此举虽为更多适龄学生提供了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随着学生数量的激增,一些负面影响也随之而来。本文运用文献研究、访谈访问、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等方法,对综合类大学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就业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在分析综合类大学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就业现状与困难的基础上,探讨了影响综合类大学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各种因素,诸如:培养目标与职业定位、课程设置与就业指导、学校师资与设施设备、高校扩招与专业素质等,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对于综合类大学音乐表演专业的一些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综合类大学 音乐表演专业 就业状况

一、前言

音乐表演专业在中国的设立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从1927年国立音乐学院成立,音乐表演就是我国专业音乐院校的传统学科。就音乐院校的专业设置而言,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了培养具有娴熟的演唱、演奏技巧,具备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有良好音乐修养的高、精、尖专门音乐人才,能够在国内、国际的比赛中获得大奖,能够胜任一流舞台的演出需要。”①在设有音乐表演专业的高校中,专业的院校有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等。其中,中央音乐学院知名校友有金铁霖、关牧村、李双江、郎朗等;中国音乐学院知名校友有彭丽媛、陈思思、宋祖英、吴碧霞等;上海音乐学院知名校友有贺绿汀、周小燕、廖昌永等。而音乐教育的人才培养是由各大师范类院校承担,如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音乐表演专业逐渐由专业的音乐院校和艺术院校扩大到了各综合类大学。其中包括211、一本、二本等院各类校,如:南京农业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工业大学等。由于音乐表演专业的扩招,使得综合类大学的办学条件,教学师资、专业设施等方面都难以满足对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最终,造成了综合类大学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在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以及专业实践能力上等都与音乐表演专业在人才培养和用人需求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差,更使得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在毕业就业上存在着非常的压力与困难。

针对这一现象,项目组对综合类大学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就业困难以及影响就业的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二、研究方法与对象

针对综合类大学音乐表演学生的就业现状,项目组选择了文献研究法、访谈访问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与研究。

根据研究需要,项目组通过文献收集与检索,阅读有关音乐表演的文献,获得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为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论和方法依据。再结合研究目的和要求,针对一些具体的问题,通过访问各地综合类大学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了解毕业生在工作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对工作的满意程度,为本课题研究打下深厚的基础。项目组还设计调查问卷,并利用寒暑假和平常空余时间屡次去各地学校实地调查,现场发放并回收问卷。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项目组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了分类、梳理与统计。

为了保证调查结论的准确性,全面调查是一种最理想的方法。但是由于受人力、物力的限制,全面调查往往有面临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抽样调查成为最佳选择。项目组力求合理的抽样方法,收集真实、详细的资料,以保证调查结果的科学性、真实性。对江苏南京、徐州,湖北襄阳,湖南株洲和安徽滁州等地综合类大学,近几年的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和音乐表演专业在职教师作问卷调查,对其结果进行抽样。项目组一共调查了五个地区,每个地区抽取了十名学生和五名在职教师,抽样的最终目标在于通过对样本统计值的描述,来相对准确的勾画出总体的面貌。

三、就业现状与困难

项目组通过对江苏南京、徐州,湖北襄阳,湖南株洲和安徽滁州等地综合类大学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作问卷调查和访谈。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100份问卷,回收75份问卷。问卷分为两种问卷,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学生问卷发放60份,回收50份;教师问卷发放40份,回收25份。

从师生两个不同的角度对音乐表演专业的就业前景调查来看,无论在就业现状和就业困难的结果呈现上,都存在着巨大的问题和值得研究的空间。

就问卷表中的就业现状、就业困难等问题的调查结果而言,仅有36%的学生认为音乐表演专业就业前景非常乐观,而60%的学生对音乐表演专业就业前景表示迷茫,还有4%的学生对音乐表演专业就业前景不知道。(详情见图1)。对比发现,教师对音乐表演专业就业情况了解更加不容乐观,其中有75%的教师对音乐表演专业就业前景感到迷茫,并且有4%的老师对音乐表演专业就业前景不知道。(详情见图2)。

以上分别反映了学生和老师对目前综合类大学音乐表演学生就業的总体印象,为了更进一步了解目前综合类大学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就业的具体情况,项目组从就业现状、就业困难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就业现状

将从综合类大学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与职业规划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你目前就业的单位性质是什么?”与“你从事的工作和你所学的专业匹配度如何?”的问题可见,有60%的毕业生目前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不相匹配,他们除了从事演出行业、文化管理行业、策划宣传行业外,有达半数以上的综合类大学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并没有进入其相应的岗位就业,而是进入到与专业不相吻合的岗位。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就业,甚至还有28%的毕业生是自由职业。

综合类大学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方面,在“为什么会选择音乐表演专业”问题上,有一半的同学是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了音乐表演专业,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是认为音乐表演专业发展空间较大而选择了音乐表演专业,还有十分之一的同学认为音乐表演专业社会需求大、就业范围广,所以选择了音乐表演专业,其他个别同学是考学需要和受他人影响选择了音乐表演专业。在问到“是否了解音乐表演专业”时,有一半的学生只是略知一二。

综上所述,综合类大学音乐表演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音乐表演行业的人不多,毕业生改行易业现象普遍。从就业情况了解、未来职业规划、社会需求来看他们对本专业的就业也不明确。总体来说有一半甚至更多学生对综合类大学音乐表演专业就业的认识是不够的。(详情见图3)。

(二)就业困难

综合类大学音乐表演专业每年都会有毕业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对已经就业的毕业生进行调查,分析他们遇到的困难,从而给后来者以警示。从“你认为现在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就业有哪些困难?”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28%的毕业生认为现在就业困难来自于专业技能不过硬,26%的毕业生认为个人期望过高,17%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就业经验不足以及社会音乐表演专业人才需求饱满,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还有少数毕业生认为社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都会给综合类大学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带来就业困难。(详情见图4)。

其次,综合类大学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在“你认为综合类大学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需要加强那些素质?”的调查中发现,最需要加强的是沟通应变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然后是吃苦耐劳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接下来是写作能力。(详情见图5)。

因此,综合类大学在音乐表演专业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專业技能,并引导学生不要好高骛远,先就业再择业。在校学生应加强自身综合素质,抓住机遇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

四、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有培养目标与职业定位、课程设置与就业指导、学校师资与设施设备、高校扩招与专业素质等。下面项目组对以上因素进行逐个分析。

(一)培养目标与职业定位

在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规定了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但是目标太笼统不明确,在实践操作规程中各高校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了自己的培养目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获取了一些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针对这些高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市场的需求关系,对“你认为目前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存在哪些问题?”的调查,结果如下:接近一半的毕业生认为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定位出了问题,21%的毕业生认为培养方向和能力培养出了问题,还有15%的毕业生认为教学方法出了问题,那么各高校应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对自身的培养目标做出适当调整。(详情见图6)。

(二)课程设置与就业指导

然而,综合类大学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对本专业在校期间课程设置的看法如何?”针对这一问题,项目组调查结果如下:有52%的毕业生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不满意,12%的毕业生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表示不好以及有36%的毕业生表示很好。(详情见图7)。

对综合类大学就业指导部门而言,许多专业的就业指导人员由于其学科局限性,对音乐这门学科不够了解,加之音乐类的小学科较多,进而造成了专业就业指导人员不能及时的、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就业,再次加大了学生就业难问题。通过调查结果项目组可以看到在就业指导上,有一半的毕业生认为就业指导一般,只有32%的毕业生认为就业指导好,并且还有16%的毕业生认为就业指导不好。(详情见图7)。

(三)学校师资与设施设备

在访谈中,项目组还了解到有些综合类大学没有设立音乐学院,音乐表演专业就寄存在艺术学院下面,有的学校甚至连艺术学院都没有,就把音乐表演专业设置在人文学院里面等。还有的综合类大学只有十几个音乐专业教师,也办起了音乐表演专业,学校的设施设备都不齐全,只有十几架钢琴、几间琴房,这些根本难以满足对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四)高校扩招与专业素质

全国高校盲目扩招,导致人才与市场需求失调,供大于求。从1999年开始,我国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扩招,扩招虽然给更多学生提供了高等教育的机会,但随着学生数量的激增,一些负面影响也随之而来。现在同一门类的文艺团体由原来的多个,整合、缩编为一个或几个,在表演人才需求方面,由原来平均每年招三十至四十名,减到目前的十至二十名,并且多数艺术团体采取了用工合同制,因此大大减少了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此外,许多用人单位对综合类大学音乐表演专业学生抱有偏见,认为他们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不及专业音乐院校的毕业生。所以,导致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另求他业,甚至有些毕业生因为就业困难、就业迷茫依然在家待业。

在学生是否具备音乐表演专业学习能力方面,仅仅只有34%的老师认为学生具备,有66%的来说认为学生一般。在专业水平方面,8%的老师认为学生专业水平很好,84%的老师认为学生水平一般,且还有8%的老师认为学生水平处于下游。在本校学生每天花多少时间学习专业的问题上,有30%的老师选的是一小时左右,57%的老师选的是两到三小时,13%的老师选的是四小时以上。基于以上方面,学生的专业素质还有待提高。一些毕业生在校期间并没有掌握步入社会所必需具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进入社会后会很茫然,不明确自己的就业目标,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些什么?该做些什么?有些毕业生在择业时过多的看重工作地区、工作报酬、工作环境和发展前景等因素,从而使他们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的工作机遇。部分毕业生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实际能力,过高的评价自己,总是以为自己在一些方面比别人强,因此择业时认为自己理应获得比别人强的工作,这种偏差的择业观会造成他们在择业时“高不成,低不就”。

五、结语

尽管综合类大学音乐表演专业的扩招给无数喜爱音乐的学子提供了进入专业院校学习的机会,也使部分喜爱音乐的学生圆了他们的音乐学习之梦。但面对综合类大学音乐表演专业的就业现状、就业困难等,使已经完成音乐学习的音乐表演毕业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困惑。

调查结果显示:第一,综合类大学的音乐表演专业在人才选拔上和办学能力上不尽人意;第二,在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上存在较大问题;第三,综合类大学的音乐表演师资以及相应的设施设备都难以满足对专业音乐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第四,由于在招生上的盲目和用人单位的缩减,导致音乐表演专业人才与用人单位在需求上产生了严重的供大于求问题;第五,毕业生的专业能力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第六,大部分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就业观念和个人实际能力存在较大的反差。

为改变目前现状,建议在未来综合类大学音乐表演专业的发展过程中,从招生上,适当控制招生比例;师资上,提高音乐表演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教学上,既要适时调整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更要在教学中彰显人才培养的专业特征和个性特征,使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更要在尊重艺术规律和社会需求上予以关注。

总之,综合类大学音乐表演专业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应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与重视。相信在政府、学校、师生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配合与努力下,综合类大学的音乐表演专业定会有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与未来。

基金项目:

本文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成果,项目名称:《综合类大学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01411460060X。

注释:

①上海音乐学院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刘小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就业难成因分析及对策[J].大众文艺,2013,(22).

[2]何益民.当前社会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就业状况及其原因分析[J].音乐大观,2014,(05).

[3]郭义江.做“音乐特长的人”还是“音乐人”?——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之就业分析[J].艺术教育,2013,(08).

[4]郭建民,赵世兰.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我国高师音乐学院(系)音乐表演专业的现状与思考[J].人民音乐,2005,(06).

[5]杨云海.高等音乐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08,(04).

作者:张垚 黄琼瑶

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论文 篇2:

高职院校就业工作“四个面向”新模式的构建与探索

[摘要]文章分析了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如何构建“四个面向”新模式,以更好地实施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和专业化的服务措施。

[关键词]毕业生 就业指导 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刘向阳(1965- ),男,鹤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教育研究。(河南 鹤壁 458030)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也给就业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如何构造适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且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新型就业工作模式,是各学校一直在不断探索的课题。为此,教育部提出了关于就业工作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和专业化的新要求,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就业工作的目的和任务。

一、面向学生,实施全程化服务

实施全程化服务的要点,是使学生在校期间和毕业之后都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要达到此目的,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专业课程的适应性。高职院校任何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讲授的内容,其难易程度都应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相吻合。基础课知识够用为度,由专业课老师说了算;专业课知识够用为度,由岗位需要和学生学习能力说了算。当然并不是说可以无限度地降低对学生的要求,任何一位教师都要善于研究课程知识“必需、够用”与学生“适应性”之间的关系。

2.注重技能训练的扬长性。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应大力倡导“扬长教育”,对有特长的学生,应创造条件,让他们的强项更强、长处更长。这样做可以使高职生乐于学习,获得自尊,让学生变得能够学习、喜欢学习,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成功,获得做人的一份自信和自尊。这样还能使学生更善于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激励,在弥补短处的努力中也会变得更自觉和更有毅力。

3.注重全面发展的和谐性。在强调专业课程的适应性和技能训练扬长性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和谐发展。学生不仅要适应市场的变化、满足社会的需要,还应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行为、一定的文化素养。可以尝试从提升人文与艺术课程的地位入手。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但并不能因此降低对学生的要求,他们也许难以学好数学、工程力学,但也应该提高他们的人文、艺术素养。文学鉴赏、影视评论、音乐训练和美术欣赏等课程,与他们的未来职业也许没有多大的直接联系,但对形成健全人格、提升生活质量、促进道德修养无疑将起到重要作用。①

4.注重就业工作机制的高效性。在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全局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学院的各重要职能部门,涉及招生计划、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工作的方方面面,并贯穿和体现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因此,我们在改革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时候,必须着力搭建毕业生就业工作平台。在人才培养体系中,除精心构建教学工作平台、学生教育管理平台外,还要构建一个以就业工作职能部门为主导、各院系为主体、学生社团和其他重要职能部门为辅助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平台,充分发挥就业职能部门的组织、指导、协调、监督作用,各院系在就业工作中具体实施的主体作用,各学生社团的协助作用和其他重要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作用,从上到下形成一个责任明确、目标清晰、层层落实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体制、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到位落实。②

二、面向教工,实施全员化问责

面向教工就是要求全体教职员工都参与到学生就业工作中去,其关键是相关职能部门要制订工作计划,明确相关责任。

招生和教学部门在安排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及课程改革、资源配置等方面,要注意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形成一套就业与办学、招生、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后勤保障等相互联系、相互适应、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行之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组织宣传部门,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宣传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先进典型,宣传各院系的先进经验,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准确把握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

学工部门要抓好学生社团活动与就业指导的相互促进工作,组织开展院企(院部)联谊、社会公益、专题讲座、模拟招聘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职业结构,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沟通技巧和适应能力等。

后勤服务部门应针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积极挖掘、开放、提供学院内部经营市场。协助设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大学生创业基金会、大学生创业发展公司等组织,帮助学生体验创业过程,积累创业经验,走自主创业之路。

职业技能鉴定部门要积极联系政府人事劳动部门,在强化毕业生职业技能考核与鉴定的基础上,针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意识训练、个人素质修养、基本礼仪知识、就业手续办理、弱势群体帮扶、创业小额贷款等开展相关工作。

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部门要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场地、设备与功能的标准化建设,积极运用网络技术为毕业生拓展就业途径。要加强就业信息的管理,采取多种形式,及时、准确地收集、发布就业需求信息和毕业生资源信息,保证管理部门、用人单位、院系、毕业生四方信息畅通。

三、面向市场,实施信息化管理

当前毕业生就业中最突出的矛盾是结构性矛盾,一方面,随着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多,毕业生寻求就业岗位的难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许多用人单位却面临着招不到人的困境。其中既有毕业生择业观念的问题,也存在用人单位制度和管理不完善的缘由,但就整个大环境来看,其关键原因还是信息不对称。目前,各院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起着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铺路架桥的作用,除了不收取费用外,它与社会的劳务或中介别无异样。我们常常会抱怨那么好的单位毕业生却没有兴趣,而毕业生则在抱怨急需就业时我们却提供不了适合的岗位。③

从毕业生择业心理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来看,“桥梁”的作用是有限的,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还在于通过某种途径实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零对接”。这一点可以利用网络信息化管理来解决:由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建立一个网络平台,将用人单位的岗位信息发布上去,让毕业生面对平台进行自主选择,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收集整理毕业生择业意向,并联系用人单位组织面试和录用,从而实现毕业生顺利就业。这其中,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的主要任务就是用人单位的联系和信息的收集与整理,而“就业推荐”环节由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方直接完成。

从地方政府来看,也需要进一步健全人才市场信息发布制度,丰富和完善信息发布的内容,在方便毕业生求职择业的同时,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要统一建立“人才市场公共信息网”,做好网站链接、信息交换工作,及时收集、报送有关毕业生需求信息,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要通过完善功能,使网络真正成为功能齐全、辐射全国、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网站和劳动力市场网站相贯通的人才市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四、面向就业率,实施专业化指导

就业率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就业数量,另一个是就业质量。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就用人单位来讲,建立合理的技能型人才薪酬标准,是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提高技能型人才社会地位的一个根本举措。就学校教育来讲,要通过进一步加强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制度,促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通,以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由于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是一个新兴的事物,许多学校目前还停留在一种浅层次的教育和指导上。因此,尽快提高教师的理论和技能水平,实施专业化指导是帮助毕业生实现成功就业,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重要步骤。“科研启动,培训提高”是较为可行的方法之一,只有从毕业生择业心理、就业观念、创业意向等方面的调查入手,结合理论研究,才能更好地服务毕业生的就业需要。毕业生就业指导涉及教育、心理、人力资源、社会等多个学科,教师掌握上述的综合知识,是实施专业化指导的基本要求,这需要各高等院校和人事、劳动等部门,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以保证为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的质量和效应。

[注释]

①贾少华.面向市场 面向学生 面向实践[N].中国教育报,2007-08-02.

②吴成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视角[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4):7.

③范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思想引导[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115.

作者:刘向阳

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论文 篇3:

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惰学现象成因分析及解决策略

摘要:目前许多高校存在着音乐专业学生惰学现象,对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的顺利开展构成了威胁,从学生的自身原因、外部环境原因等方面进行探讨,力求能够找到这种现象的真正成因从而探求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惰学;自身原因;外部环境

近年来,艺术专业高考热已成为我国高考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各高校艺术专业的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音乐专业作为艺术专业中的一个类别也不例外,人数的增加势必会对我国的音乐表演及音乐教育事业起到促进作用,然而,目前许多高校存在着音乐专业学生惰学现象,对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的顺利开展构成了威胁,本文着重从学生的基本情况、就业问题及学校教学等方面进行探讨,力求能够找到这种现象的真正成因从而探求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

一、音乐专业学生惰学现象成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原因

音乐专业大学生是高校大学生中思想最为活跃、行为意识接受最为快捷、自律性相对较弱的群体之一。由于自身专业的特殊性使其具有其它专业没有的突出特点,造成了音乐学生惰学现象产生的诱因之一。

(1)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存在障碍

音乐专业在高考时侧重考查学生的专业能力,专业课程的学习需要耗费考生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因此各院校高考录取时对艺术考生的文化课要求较低。此举方便了自幼学习音乐,对音乐艺术有无上追求的学子,也使得相当多的文化考生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转而选择音乐专业。因此高校中音乐专业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较薄弱的现象。文化基础的薄弱、理解能力、自学能力的差距增加了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及公共课程学习时的难度,无形中消磨着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与主动性。

(2)为升学而选择专业学生无专业追求

随着高校的扩大招生,艺术专业学生的生源趋于复杂化,从考生高考目的分析,可以把音乐专业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自幼爱好音乐艺术把音乐艺术作为人生追求的学生。这部分人大多从儿童时代就受到专业教师的指导,长大立志成为艺术家或艺术教育工作者,他们专业思想稳定、艺术资质高、业务素质好。而另一部分则是为了减轻升学压力而“弃文从音”。这部分学生文化课成绩不理想,因艺术特长生高考文化课成绩要求低而选择音乐专业,对音乐艺术的兴趣不大,对于专业水平没有追求,缺乏专业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对基础理论课程存在轻视与厌烦心理

由于音乐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又基于对就业方向的考虑,很多音乐专业学生认为在大学阶段学好专业就行了,对其他文化政治课程的学习(包括专业理论学科)呈轻视的态度。同时,学生因自身的文化基础薄弱,学习文化课及理论课程很吃力,也造成了学生对文化理论课程厌烦的心理。

(4)自我意识强,自控能力差

在大学阶段,学生个体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音乐专业的学生尤为如此,他们追求独立与个性。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们的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因此,在这一时期他们经常会遇到一系列自我意识的矛盾。一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二是自立自强与受人管教的矛盾。青年学生的自尊心强,独立性强,喜欢按自己的意见行事,但在中学时候受到过多束缚,进入大学这个相对自由的空间以后,由于缺少了老师、家长的指引,许多人迷失了自我,失去了人生指南,导致了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不能用人文的标准来判断自己行为的社会价值,表现在专业上盲日的模仿、仅追求艺术形式与艺术表现,逐渐形成了思想格调、审美意识上的模仿与追求,导致其自律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传统审美观念与公共道德、人际关系冷漠、贪图享受、劳动观念差、无集体意识深迷于网络等现象。

(二)外部环境影响

(1) 学校因素

艺术专业教育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购买教学设备,以及教师资源建设。而很多高校为了节约教学成本限制了资金投入,很多设备都没有及时提供给学生,这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同时在课程设置方面许多学校不能及时按照市场就业趋势而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造成教学内容滞后,使得学生认为学习了无用的知识,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在就业阶段,学校易忽视对学生进行实践性强的就业指导,忽视对学生心理的疏导,使学生对前途感到迷茫,丧失学习的动力。

(2)教师因素

大学中的音乐专业学生课程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公共基础课,一部分为专业课程,其中专业课程又分为专业理论课程,与主项专业课。其中主项专业课程要求小班授课,或者一对一的授课,使师生间的关系与其他专业相比更紧密。因此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会更大。教师如果不时刻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陈旧的教学观念,滞后的教学内容,师德的沦丧,必然对学生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使学生对原本挚爱的专业丧失兴趣。

(3)就业因素

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学校的发展、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音乐专业目前在市场上的需求量并不大,造成许多在校大学生对自身的前途深感迷茫,对所学专业丧失信心,从而对学业产生懈怠的情绪。

二、惰学现象的解决策略

(一)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文化底蕴,加强艺术修养

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与其它文化形式是相通的,相互影响的,中外的音乐家无不是集文化之大成者,教师应在教学多给学生讲述名人传记,讲述文化基础与艺术追求之间的密切关系,让学生明白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参透音乐作品,把音乐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学生要提高文化修养,首先要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帮助艺术生打下雄厚的知识基础,建立复合或综合的知识结构,形成宽广的视野,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他们既是精通艺术的“专”才,又是能进行综合性研究的“通”才。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必须对知识怀有强烈的求知欲,崇尚科学,对知识持有怀疑的态度,不断思考,才能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再次要让学生欣赏大量的音乐、美术、文学作品。文化艺术是通过形象来感染欣赏者的,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认识文化艺术作品的艺术美,接受文化艺术的思想倾向,比起纯理论的说教,更深刻,更生动,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对学生思想的熏陶效果更显著。

(二)关注音乐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二十一世纪我国对人才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心理素质修养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和成才目标的前提。关注学生心理是当代大学与教师必须担负的责任。使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一是加强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把他们的奋斗目标具体化、现实化,重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要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通过最基本的理论教育,促使学生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三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努力获取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信息,努力构建和完善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机制,做到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

(三)学校培养环境及模式的优化

学校培养环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学校硬件的建设,随着电子音乐时代的到来,学校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硬件建设才能使学生学习到最先进的音乐技能,符合时代要求,在就业时具有竞争能力。二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合理化对教学质量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并引进、吸收和培养个别在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上有建树和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同时还要建立一套严格和科学的教师任职资格、职务聘任和晋升制度,使教师队伍在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下,保持动态的平衡和稳定。

学校的教学模式学科建设也应与时俱进,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内容,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

(四)积极应对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寻找就业出路

针对目前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应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要高度重视和利用学校就业指导课,正确引导毕业生的就业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求职前的资料准备、试用期环节的工作总结等几个方面下一番功夫。教育和引导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转变陈旧的就业观念,逐步树立创新择业的意识。其次,学校应多搜集招聘信息,与专业对口的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人才输送关系,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辛显文.社会转型期高校艺术专业学生价值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2]李雪静.艺术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新疆艺术专业大学生调查分析[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3).

[3]刘桂珍.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建设问题与发展策略[J]. 西北师大学报,2007(6).

(作者简介:孙晓丹(1980-),女,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北方学院音乐系教师,硕士研究生,从事音乐理论、音乐教学研究。)

作者:孙晓丹

上一篇:经济效益下的计算机管理论文下一篇:高校科技期刊与学科建设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