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图书馆信息商品化进程论文

2022-04-29

〔摘要〕本文论述了图书馆在信息时代应注重信息开发的重要性和图书馆信息营销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与信息营销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关键词〕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信息营销〔当今信息时代,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与信息营销之间息息相关。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促进图书馆信息商品化进程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促进图书馆信息商品化进程论文 篇1: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产业化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和信息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图书馆也面临着产业化的抉择,图书馆作为一项具有广泛社会性的事业,宏观上应属于第三产业——服务业,即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微观上则隶属信息产业范畴,信息产业一般可以分为信息制造业与信息服务业,图书馆就是信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网络环境;图书馆;产业化;市场经济

一、图书馆企业化概述

图书馆作为社会的一种公益事业,许多人认为是不具有产业性质的,笔者认为不然。现代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早已突破了只有物质生产劳动才能创造价值的定论,从满足人类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整体劳动上去研究价值理论,不仅物质财富生产部门的劳动能创造价值,精神财富的生产和服务性劳动也能创造价值。图书馆的社会服务活动并不像人们原先想像的那样,只消费价值,而不创造价值。它的特征是直接的投入和间接的产出,即经济投入是直接的、显性的,而经济产出、经济效益却是间接的、隐性的、无形的,它所创造的价值并不表现为馆藏文献信息本身价值的增值,文献信息本身作为一种商品,其价值是在图书馆销售流通过程中实现的。因此,认清图书馆产业化的性质对规范和实现图书馆产业化有着重要意义。

“图书馆产业化”作为一种从经济学角度提出的理论主张,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随着图书馆事业的改革,特别是在图书馆有偿服务理论探索与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图书馆作为一项具有广泛社会性的事业,宏观上来看应属于第三产业——服务业,即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微观上讲它隶属于信息产业的范畴,信息产业一般可以分为信息制造业与信息服务业,图书馆就是信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何谓图书馆产业?它是指以图书馆为主体,在直接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收集、整理、存储和流通各种文献信息产品,提供技术服务,以及开展与图书馆有关的其他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种非商品化和商品化兼容的产业。图书馆产业一般包括两个部分:(1)图书馆本体产业。既包括那些非商品性的无偿服务,如收集、处理、存储和流通物质形态的信息产品的服务业,也包括商品性的文献信息的生产及其技术的咨询服务和经营业,如二次文献的开发利用、数据库服务、技术设备的开发、维护和系统集成服务、咨询、培训、多媒体阅读等;(2)图书馆相关产业。主要包括以劳务形式出现的图书馆文化服务行业,如电子出版物、复印、印刷等,还有以图书馆文化为依托的咨询服务,如服装业、设计、装潢、旅游业等。图书馆产业化,就是在确保完成那些非商品性无偿服务的同时,大力发展商品性的服务,以满足社会对信息服务的需要和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实现图书馆产业化的制约瓶颈

一方面图书馆面临着经费短缺、设施落后,另一方面又面临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用户需求不断增加,在该种状态下,图书馆的发展举步维艰,笔者认为,制约图书馆产业化的瓶颈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1.完全依靠政府投资。图书馆作为文化事业的一部分,不以盈利性为目的,以公益性为主要特征。作为只讲服务和奉献的图书馆事业,政府投资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唯一来源。然而,随着出版、发行等各项事业的改制,各项业务及行政费用的上涨,政府对图书馆投资越多,负担越大,投资的能力相对来说越萎缩。特别是近些年,随着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传统图书馆正向现代化图书馆悄悄发生着转变。建立现代化图书馆,需要大批量引进电子资源及相应的尖端设备,一方面高昂的费用与政府投资严重不足构成了极大的矛盾;另一方面图书馆又无法自给自足,双重压力下,图书馆陷入了困境。这就迫使图书馆寻求合理的经费来源,图书馆实行产业化管理是必然选择。

2.投入——产出不成正比。多年来,图书馆事业的投入和运转被视为单纯的消费,没有建立图书馆事业自身的投入—产出机制和图书馆整体效益的经济观念,以至无法形成“以图养图”的良好循环。许多人通过图书馆取得大量的知识成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成果在投入社会取得经济效益后,却没有使图书馆得到相应的价值实现和补偿,忽视了“谁投资、谁受益”和“谁受益、谁负担”的基本经济原则。人们利用图书馆,作为受益者应该支付相应的代价,然而图书馆的成果却被隐形化了,致使图书馆工作者的劳动得不到其价值的实现,社会地位得不到相应的承认,投资得不到正常的回收和价值,从而制约了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图书馆缺乏造血功能,经常出现供血不足,而一些新兴的信息产业部门,如信息咨询业、信息服务业等都可以堂而皇之地收取服务费。因此,作为知识经济基础产业的图书馆事业应当产业化。

3.不以市场为导向。传统经济下,主要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来进行资源配置,这种经济模式直接影响到今天的图书馆依靠国家投资,忽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办馆思路。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不以市场为导向、不以用户需要为出发点,而是盲目按照上级的指示与规定执行,不从实际出发,造成馆藏资源、服务手段大量雷同,低水平重复建设,一方面失去了用户市场,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资金的浪费,导致了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失衡和停滞。因此只有建立图书馆产业化机制,才能提高文献信息产品的生产和服务效率,满足人们对文献信息的需求。

三、实现图书馆产业化的有利条件

辩证唯物主义讲求看问题一分为二,图书馆产业化虽然面临诸多困难,但我们仍应该看到其自身发展优势,并且其产业化条件正日趋成熟。

1.文献优势。图书馆在文献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几千年沉积的文化遗产,其知识门类齐全、文献资源丰富,并且对馆藏文献信息具有极强的整序、加工、开发能力是短时间内其他信息服务企业无法赶超的。当前我国一般的社会信息咨询机构大都不具备图书馆这样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备,更不具有独立开发数据库的能力。

2.服务优势。长期以来,图书馆以公益性服务于社会,积极开展无偿的信息服务,在社会中拥有良好的声誉和固定的用户群,这对于产业化的图书馆来说十分重要。图书馆员是信息服务的提供者,而读者既是信息的媒介,又是信息的吸收者。这种交流使图书馆成为信息的集散地,产业化之后这种用户群自然发展为消费者群。

3.经济体制的优势。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为图书馆产业化经营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市场经济的建立,一方面将企业推向了市场,企业的情报信息需求大大增加,企业购买情报也有较大的经济和心理承受力;另一方面,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使情报信息生产者和需求者逐渐形成了情报商品和情报市场观念,为图书机构的产业化管理提供了相应的思想基础和体制条件。

此外,图书馆事业改革的探索和研究,尤其是有偿服务的逐步开展,为图书馆产业化奠定了基础;国内一些相似行业,如体育、教育产业化的成功经验为图书馆产业化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莫大的鼓舞;图书馆事业目前面临的许多困难推动着图书馆事业的改革,从另一方面来讲,成为图书馆产业化的一种内在动力。

四、图书馆产业化管理的模式

图书馆作为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其公益性内容应当继承和保留;同时,为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又应该对其进行产业化调整,准确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度,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根据产业化程序的不同,把其分为三种类型:

1.企业化模式。直接进入市场的图书馆不能再由国家经营,通过把所有权和产权分离,把产权和经营管理权交给图书馆,逐步使图书馆成为产权独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营单位,而面对企业和市场服务的图书馆可以采用这种模式。

2.“一馆两制”模式。把现有图书馆的一批人才分流出来,从事信息资源开发及其他第三产业,建立各种经营实体。在同一个图书馆中实行企业制和事业制并存的管理体系,一般公共图书馆都可采取这种模式。

3.“有偿服务”模式。国家对公益性图书馆应予以经费保证,但由于文献资料数量和价格在不断上涨,国家对公益性图书馆的资金保证越来越难以兑现,致使图书馆在基本建设上捉襟见肘。在该种情况下,国家减少对图书馆的直接管理,赋予图书馆一定的经营权,加强经济管理,实行馆长负责制和经费拨款制等,鼓励图书馆职工面向市场推出有偿情报服务项目,提高经营效益。

五、图书馆产业化策略

目前,我国图书馆正处于传统事业型向现代产业型过渡时期,许多图书馆在文献信息的生产和流通上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初步形成了产业化的基础,但对于如何实现产业化,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方案,笔者认为,图书馆产业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转变旧观念、调整运行机制。鉴于传统图书的公益性和人们的传统习惯,走产业化道路须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为图书馆的产业化扫清障碍,积极推进图书馆的体制改革,建立新的管理体系,推进以书为本向以人为本观念转变。图书馆要改变阵地服务的方式,主动到信息市场去寻找机会,主动将自己的信息资源推销给用户,同时做好宣传。

产业化下的图书馆应打破旧有的图书馆生产、科研及市场分割的封闭格局,形成信息的获取、加工、使用、配置和传播产业链,积极参与知识的生产、消费和收入分配活动,使图书馆的产权得到充分的实现和适度的发展。同时,实行“馆长负责制”,加强对图书馆生产性劳动和图书馆工作价值的合理评估的研究,促进图书馆产业化机制的形成,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加速信息资源建设,开发特色数据库。现代信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技术与先进设备的支撑。网络建设是信息服务发展的基础,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前提。网络服务跨越时空的特点使得天涯海角的人共读一本书成为了可能。由于网络资源快捷方便,内容丰富齐全,越来越多的人已通过因特网来获取自己所需信息。在信息市场下,图书馆的馆藏文献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与潜在价值,可以结合本馆的优势,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人力和相关的文献资源,开发特色数据库。这样,一方面满足了社会需要,另一方面又为图书馆创造了经济效益。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内藏有许多古籍文献,一部分“孤本”曾被誉为“镇馆之宝”,对于学术研究及教育教学都有着极大的宝贵价值,目前该馆已经建立了“古籍馆藏数据库”,深受社会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3.遵循市场规律,建立高效有序的资源共享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在我国推行了很久却没有取得多少经济成效,究其原因在于:在旧有的图书馆体制下,图书馆对资源共享的态度不积极、认识不够,资源富裕的图书馆害怕在共享中吃亏,资源短缺的图书馆也缺乏从共享体系获取资源的强劲动力。产业化条件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就成为图书馆产业的一种生产资源,只有在流通的过程中才会产生经济效益。对于资源丰富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能盘活其闲置资源,创造经济效益;对于资源比较匮乏的图书馆,通过付出一定的费用,获得它馆资源的使用权,再经过加工和转让也能创造经济效益。这样一来,信息资源共享就成为产业化图书馆的自发行为。

4.开展招商引资,多元化资金渠道。长期以来,我国图书馆事业一直依靠政府拨款来维持和发展,实行产业化应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来参与图书馆事业的建设。由于资源稀缺性及不可替代性,图书馆凭着独特的文化积淀、知识宝藏和信息聚散能力介入市场,必将使信息资源市场充满活力,如此诱人的市场前景必将会吸引投资者。届时,图书馆定会摆脱多年靠政府财务给养不足的尴尬局面,深受困扰的资金问题定将得到极大缓解。

5.人力资源建设。人才是发展图书信息产业的决定因素。近些年来,图书馆的人才流失率有呈上升趋势,优秀专业人才因其工资低、工作重复性强总是很难被留住,留下的员工大都是“老弱病残”,缺乏工作热情,这种状况难以适应图书馆产业化的要求。因此,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开展培训进修多种形式提高馆员素质显得尤为紧迫。产业化图书馆对于馆员会有新的要求,不仅需要掌握图书馆学、情报学知识,同时还需要掌握外语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和数据库技术等等。

六、结语

在图书馆产业化的进程中必须既要抓住机遇借鉴市场机制的作用与功能,又要严格遵循图书馆自身发展规律;既要解决好公益事业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又要解决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发展信息产业是图书馆改革的主攻方向,是图书馆利用自身条件发挥优势的前景看好的事业。我们坚信通过改革,图书馆会确立市场经济观念和市场竞争观念,以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迎来图书馆界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吴慰慈,杨文祥,王秀亮.现代产业观与图书馆产业属性分析[J].图书馆,1996,(5).

[2]李爽.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产业化经营策略[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1,(8).

[3]张莉,张昭.图书馆产业化的经济学思考[J].图书与情报,2001,(2).

[4]周洁,包学友,叶诚.图书馆信息产业化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1,(6).

[5]李振龙.图书馆网络化建设与图书馆信息产业化[J].现代情报,2001,(2).

作者:黄 健

促进图书馆信息商品化进程论文 篇2:

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与信息营销

〔摘 要〕本文论述了图书馆在信息时代应注重信息开发的重要性和图书馆信息营销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与信息营销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信息营销

当今信息时代,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与信息营销之间息息相关。一方面,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是对馆藏信息资源进行搜集、筛选、整合形成内容价值增加的信息产品的过程,另一方面信息营销是按照市场营销学的一些理论知识,把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利用信息资源和各种现代化技术,通过信息传递、开发与服务,实现信息产品与信息资源的内在价值,从而满足广大用户信息需求的一种崭新的营销模式。

1 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的含义

信息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对我国的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突出的影响和作用,信息资源开发在近十多年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推动我国发展繁荣的重要推动力。《国家信息化规划纲要》中也明确了信息开发利用在信息化工作中的核心地位。

信息资源开发是指根据社会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播、服务、交换、共享和应用的过程,也就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各种零散的、原始的、不便于管理和利用的信息资源进行鉴别、分析、转换、组织、整合等方面的增值处理,提高信息资源的可获得性、适用性、有效性和可管理性,不断提高其数字化、数据库化、网络化和商品化水平,让信息资源能自由流动和高度共享,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协调地发展和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服务。2004年中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高层论坛指出:我国的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要与国情、国力相结合,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的信息化发展道路。

信息资源开发是目前各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市场需求状况对现存各种载体所荷载的知识信息从形式、内容上进行加工整理编制形成各种增值创新的信息产品,并搭建平台将这些信息产品推向市场,实现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双赢。具体的做法是图书馆建立科研成果数据库、学术专著数据库、学位论文数据库和人才库,定期发布专利技术科研成果获奖情况等信息,并与全国科技成果服务网、中国专利信息网联接,把科研成果、专利等信息及时发布给广大用户,使开发的信息资源通过营销途经尽快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2 图书馆信息营销的内涵与特点

图书馆信息营销是在融合了信息营销学和图书馆学的一些理论知识以及综合目前图书馆的工作实际而形成的一个新概念,它是指图书馆对其信息产品与服务进行分析、调研、计划、组织、营销,实现与信息用户的价值交换,满足信息用户需求的一系列过程[1]。这一过程开始于信息机构对潜在信息用户消费需求的市场调查、分析,终止于最后满足目标用户的具体信息需求,完成于他们的价值交换。其工作核心和本质就是发现信息用户,挖掘信息需求,一切以信息用户为中心以及服务至上的工作理念。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完善,流通领域内的商品和服务主要表现为货币形式的等价交换。但我国图书馆的信息营销并不能与商品流通中的“出售”等同起来,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营销特点。众所周知,我国的图书馆都是非赢利的公益性服务机构,一切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为各馆的服务宗旨,信息营销的最终目的也是满足目标用户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信息需求,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或信息产品,促成用户最终解决所遇到的难点疑点问题。目前我国各图书馆是在无偿服务为主的条件下,通过信息营销的方式适当开展有偿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所开发的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努力为国家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图书馆信息营销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图书馆就开始论证开发信息资源进行市场营销理论的可行性,经过无数实践后目前已基本达成共识,图书馆完全具备开展信息营销的条件:(1)国家政策支持。党中央多次提出我国要大力开发信息资源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今后图书馆事业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2)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图书馆开发信息资源和实施信息营销提供了有利的技术保障。(3)广大用户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为图书馆开展信息营销开辟了道路。(4)图书馆具备加工、处理和开发信息资源的条件和能力。

图书馆历来就是人类信息和知识资源的集散地,它所“集”的信息和知识资源并不是以自己最终占有为目的,而是以最后的“散”为归宿,这就必然要带有或多或少的“营销”色彩,图书馆开展信息营销,是适应时代需要,谋求自身生存发展和满足用户需求的必由之路。广大到馆读者希望图书馆能提供无边界的信息资源,给他們广阔的选择空间,过去人们在图书馆是要找到、找全信息资料,今天人们是需要找全、找好信息资料,需要高层次的信息搜寻和深层次的信息加工等等。因此我国图书馆实行信息营销策略是十分合理而且必要的。

4 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与信息营销的关系

图书馆对信息资源开发的目的是能最大限度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使开发出来的产品能充分被用户所用,实现信息产品的价值。信息营销是帮助用户克服信息交流障碍,解决信息生产的广泛性与信息利用的特定性之间的尖锐矛盾,使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与有效利用得到有机的统一,发挥信息资源的最佳效能。良好的信息开发资源通过信息营销手段达到信息产品价值的体现,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说明,也是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目的的重要方法,他们两者的关系相辅相成。

5 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与营销的策略

5.1 图书馆信息资源为目标用户的科研立项提供决策依据

任何科研课题的“立项”就是确立研究方向,选定科研项目。科研课题立项是科研工作举足轻重的第一步,立项前必须对国家政策、国内外市场动态以及同类新成果等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图书馆开发的信息资源具有导向作用,从中筛选、综合、提取有用的信息能为科研课题的立项提供决策依据。

5.2 开发科研课题信息资源,及时进行信息营销

围绕目标用户开展科研工作需要了解的国内、国际最新学术动态,图书馆有的放矢开发全面系统而又专深的信息资源,通过信息营销的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为重点项目科研项目提供专题书目、索引、文摘、汇编等二次文献信息服务,并建立跟踪档案,包括科研项目名称、内容进展、文献情报需求、项目前沿动态和情报分析报告等,并为之代查代译文献信息资料,建立虚拟馆藏专题库及导航网址,图书馆通过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保障,确保科研课题圆满完成。

5.3 加强对信息营销对象的专业培训,使他们的潜在需求向当前需求转化

在网络环境下,广大科研工作者习惯于“自我服务”。因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者对科研工作者信息需求的理解往往有所偏差,而他们熟悉自己的专业,更能辨别信息资源的情报价值。如何在目标用户和信息营销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这就要求图书馆要加强潜在信息需求用户培训,帮助他们熟练掌握网络环境下的检索、获取、利用有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其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以及对信息服务的认知,使更多的潜在信息需求者主动愿意接受图书馆信息营销服务。

5.4 开展信息营销整体性服务,留住用户

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不仅仅只是通过各种渠道帮助用户查找相关信息,还应参与渗透到用户具体的科研活动中去,信息营销者参与到科研课题中,既节省了科研人员的时间,又加快了科研进程,提高了科研效率。通过全过程的跟踪服务,对课题内涵信息进行深入了解,信息资源开发者能从提供低级的原始数据罗列向定性或定量分析转化,使用户的满意度增高,信息营销卓见成效。

5.5 加强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吸引更多用户

随着服务范围越来越广,单个图书馆的信息开发和硬件设施等条件,很难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地区各图书馆联合起来,进行合作化的信息资源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各馆利用自身馆藏特色根据用户需求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加强信息源建设,建立各种专业信息资源指引库,是用户进行资源共享。

6 信息资源开发与信息营销中要注意的问题

6.1 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人员的素质问题

图书馆要开发信息资源服务于社会,靠的是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者。经济时代图书馆成为了多功能的现代信息中心,面向全社會提供联合化的信息服务,图书馆员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价值不高的图书馆员,而是真正的信息专家、信息向导、信息管理者、信息顾问、系统专家等角色,所以各馆要加强信息资源开发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使信息资源开发者不仅要熟悉图情方面的知识,要掌握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同时还必须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宽阔的知识面,只有高素质的信息资源开发人员,才能提供优质的信息营销服务。

6.2 信息营销的定价问题

信息资源开发后通过信息营销实现商品化、市场化,最终是通过它的价格来体现的,如何制定合理的信息营销价格体系,是图书馆经营策略的核心。图书馆在实施信息营销的初级阶段,要培养用户对信息产品的兴趣和需求,以创品牌、树形象为目标。因此,在信息产品的销售上,多以无偿服务或只收取工本费为宜,以此来赢得市场。等到服务有了市场后,可以根据市场重新调整价格。

6.3 用户至上的问题

顾客是市场的主体,信息营销得到广大用户的认可,也就是得到了广大市场的认可。所以图书馆人在提供信息服务过程中,始终要把用户需求放在第一位,处处为用户着想;重视与用户的交流,搞好公共关系;注意服务态度,礼貌礼节、个人形象等等,让用户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开发信息资源并实施信息营销对图书馆来说是一个新课题,虽然它不可能解决信息服务面临的所有问题,但市场营销观念的引入,将会激发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的内部管理和外部交流的动力,使图书馆在市场经济的形势下更具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刘昆雄.信息营销及其在图书馆的实现基础[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5):4-6.

[2]朱小菊,谷遇春.民族高校图书馆为重点学科及重点课题服务的实践[J].高校图书情报,2002,(9):99-100.

[3]索传军.论信息咨询服务的营销策略性[J].河南图书馆学刊,1997,(6):46-49.

[4]苏亚民.现代营销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8,(2).

作者:姚奇志

促进图书馆信息商品化进程论文 篇3:

文化资源商品化权设权的理论构想

摘要:2017年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和各地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对商品化权益的司法确认,使商品化权设权再次引发关注。文化资源商品化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当代社会对文化资源的消费需求,但也容易造成权利主体人格利益、财产利益的减损。文化资源商品化在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有必要从商品化权设权角度,以规范内容的具体设计,在文化用益、传播中维护权益主体利益,避免盗用文化信誉牟取不当利益现象的发生,捍卫文化尊.严,传承社会文明,实现文化资源的文化价值与经济效应。

关键词:文化资源;商品化权;设权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商品化权设权与否在学界一直存有争议。1988年,梅慎实先生率先提出商品化权的概念,随后吴汉东、谢晓尧)、李诗鸿、杨立新等许多学者从财产法哲学、知识产权法哲学、民法原理等角度,对商品化权的正当性进行分析。也有学者如母小君、杜文聪等从思辨角度,对商品化权提出质疑,指出商品化权设权的实践需合理限制。2017年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和各地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对商品化权益的司法确认,使商品化权确权再次引发关注。如学者蒋利玮认为商品化权设权,将会破坏现有法律体系已经确立的竞争规则,不应支持。也有学者从电视版权、旅游文化资源、博物馆资源保护等角度,认为应建立有中国文化产业特色的商品化权益保护。如王星星从博物馆文化资源保护的角度,对商品化权设权予以肯定。对此,笔者持赞同态度。毕竟我国文化资源丰富多彩、举世瞩目。从大大小小的历史文化遗址遗迹,到各类博物馆、图书馆馆藏数以百千万记的文化藏品,到各种各样的文化景观,再到不同民族的风情习俗、节日庆典中的文化符号、文化纪念物,中华文化以物质、非物质的文化遗产著称于世。现代科技、经济的发展,文化资源也向文化产品、文化产业转化。尽管商品化权在学理上还存有争议,立法上亦没有明确的规范,但商品化权在文化产业领域的设权,对文化资源的资本转化、文创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有必要从文化资源产权保护、文化经济产业发展的角度,探讨文化资源商品化权的设权构想及其相应的规范设计。

二、商品化权概念的提出与发展1.商品化权概念的提出

商品化权概念源自传统人格权中的隐私案(美国1902年“罗伯逊”案、1953年“海兰”案)。在“海兰”案中,美国Frank法官不再将商业性地使用他人的身份局限在精神痛苦的范围之内,而是直接将其确认为人格标识商业化利用中的财产利益予以维护。MidlervFordMotorCo.案更是维护声音这一标识的商品化利用,禁止非法利用民事主体声音标识,维护权益主体的商品化权。商品化权就是在这样一个大众传媒愈发普及、商业推广不断创新经济发展越来越迅速的时代产生的。一些原本不具有商品流通货币交易属性的事物,如民事主体的姓名、肖像、声音、签名等人格标识或某知名角色、作品名称等,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由于其特有的思想观念属性特点逐渐被社会认同,具有了交易属性,转而进人市场实现商品化,展示交易价值,获得财产利益。使用者可以用它进行交换,获取经济利益。例如有一定名气的影视剧演员、运动员,其名人的身份、形象可以被用来推介商品、广告宣传。著名舞蹈演员杨丽萍就曾用舞蹈形象为七彩云南翡翠做宣传。而一些深入人心的作品角色、脍炙人口的作品名称乃至民俗民谣等民间文学艺术,如“大头儿子”“小头爸爸”“舌尖上的中国”“侗族大歌”;还有潮绣传人形象、根雕传人形象,也因为其相应的社会影响而具有了独立的商业价值,据此保证商品质量,并借助其影响力吸引消费者,促进产品销售。所以,商品化是商业价值追逐下,对原本非经济学层面的事物(主要为非物质的、具有人格吸引力的事物)附加经济价值,将其转化为商品。这些商品、服务上所使用的形象、名称、角色、标识或片断,极容易让消费者联想到其背后的那个抽象概念,吸引消费者去购买。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特定需求的满足,不仅意味着对商品化对象的认同,更引发了与商品化对象相关权益主体的利益平衡、资源维护问题,以及如何保障该商品化对象在商业开发中不因利益追逐而被歪曲等。这些都是商品化进程中的“商品化权”设权需要维系、考量之处。

2.商品化权适用范围不断拓展

和商品化权经常放在一起运用的概念是“形象权”“公开权”。源自美国的“公开权”确认的是真实人物形象要素的商品化行为,我国学者吴汉东将“形象权”扩充为真实人物和虚拟人物形象权,外延更为宽泛。日本法院在经历了一系列判决后,将公开权演变为“商品化权”,后被我国学者接受。我国台湾学者最初将商品化权定位为作品角色印刷与销售的专有权利,后来扩充至一切商品化行為。商品化权的内涵变化,折射出商品化权不仅涉及演艺明星等真人姓名、肖像等的商业利用问题,还扩展至物的影像、名称及虚拟角色的商品化问题;不仅仅涵盖真实人物人格要素利用,还涉及虚拟角色的商业保护。但商品化权不是要干预所有的商品化行为,其所考量的是有较大影响力并具有商业潜质的商品化因素,主要针对真实人物、虚构角色、作品标题、作品片段等的特定形象特定标记、特定符号、特定言语等的商业性、营利性使用。如“功夫熊猫”“葵花宝典"等知名电影名称、知名小说作品中特有称谓的商品化权益。需要注意的是,商品化权与著作权、商标权、人格权虽有关联但并不相同,其权利效能往往是在这些传统民事权利不能发挥法律调整作用时再行法律规制,即在商品化元素吸引、引导大众消费创造商业价值时发挥效用。而商业活动的开展,也使商品化权概念扩充,其适用范围已然拓展为一切可能产生商业价值的元素,从最初的真人形象,发展到虚拟角色的形象,姓名、名称、标志性的语言、图章、声音,还有著名企业字号、竞赛名称、知名动物形象等。具体如刘翔、姚明孙俪、章金莱、朗朗等有一定名气的真人形象,赵忠祥富有特色的《动物世界》配音,还有文学作品、卡通角色形象如小猪佩奇,知名作品中的名称或片段如“葵花宝典"等。这些元素在商品销售、服务过程借助二次开发,对提高消费认同度、促进商品销售具有极大促动作用。所以,随着时代发展,商品化权适用范围呈现拓展趋势,相关权益主体的独占使用、授权许可的价值空间增大,权利边界拓宽,相关主体的权益确认、利益维护也就显得更为迫切。需要注意的是,商品化获得的并非都构成商品化权利,有的仅仅是某种利益;但不管如何,商品化权侧重的是商品化进程中相关利益的商业挖掘、市场价值维护。

三、我国文化资源商品化用益概况

1.文化资源的涵义

资源本指资产、财产的来源。文化资源不同于一般资源,是人们从事文化生产活动的前提与基础。它蕴藏在历史文明传承中,以一种可感知的、物质或非物质化形式存在,涵盖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全过程。我们平时耳熟能详的民族文化历史遗迹、绚丽多彩的民族民俗风情,还有各种各样以家族、族群传承为主的剪纸.陶铸、漆艺等精美手工工艺,都是丰富文化资源用益的表现。文化资源的构成与影响因素多样,人们的理想信念伦理、道德教育水准、科技活动都在其中,本源文化.外源文化均可渗透;在语言、图案、造型等符号化的文化知识与设计、演示等经验性文化技能显示下,不断为人们所感知,并在感受中不断创新创造,衍生出新的文化内涵、文化底蕴与文化能力。所以,文化资源本身是文化知识、文化技能交融并存后的文化沉淀,承载着历史遗迹与文化本意;但文化资源的存在也是动态变化、可演绎再生的,现代社会更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创造性地演绎、再现文化内涵。这种演绎不仅是对文化历史资源、民俗资源的重新梳理、归类引领、多元化开发,更能在演绎发展中发掘其文化内涵,并借助物质性的文化商品标识性的文化符号再次呈现在人们面前,为人们所感受,满足当地社会和民众的精神需要,展现多种文化价值。这个过程就是文化资源商品化的表现。

2.我国文化资源商品化用益表现

文化资源当然不是文化商品。文化资源从资源转化到产品、商品,不光是一个物态转化,也有经济价值增长。但并非所有的文化资源均可商品化。文化资源的商品化用益,只发生在可供开发、能够被开发的文化资源中,以鲜活的当代元素的注入,使该资源与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内心理念相一致,互为促动,最终整合利用、以文化产品的形式交易流转。如在革命根据地,将红色文化资源拍摄为爱国主义题材的影视剧,并对影视剧本身以及因影视剧剧中人物形象等演绎,开发成纪念物进行市场流通。或开发历史文化资源,以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核心,建造博物馆、纪念馆,宣扬历史文化,销售历史文化纪念品。或对某民间传说、民俗建筑、文物古迹、古典戏曲.剪纸塑泥等文化资源进行产品开发,如将民间传说“阿凡提"开发成动画片《阿凡提的故事》,将西南民族地区的干栏木楼作为民俗旅游的民俗景观,将昆曲艺术演绎为三维动画片《粉墨宝贝》,将秦腔与动漫形式的结合、推出系列秦腔折子戏动画,将打造银器的手工工艺的民间艺人铸造为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推广传承的银器工艺等等。这些现象都在人们所熟知的传统文化中融入了新的介质,把静态的资源转化为活性的流转,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商品,实现文化资源商品化用益,更由此孕育出文化产业。由此,文化资源商品化,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当代社会对文化的消费需求,将文化知识、文化技艺在创新创造后以适合当代社会理念的文化商品、文化标识形式呈现在大家面前,为人们实际感受,领略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我国文化资源丰富,但文化资源的经营管理水准并不高。而从文化资源到文化商品转化,一般要经历从文化需求判定到文化资源配置整合、文化价值赋予、文化商品创意设计、文化商品生产销售及市场反馈等系列过程。这些过程中,我国并没有形成相对高效的文化资源转化机制,也没有相对有效的法律规范。同时,在文化资源的商品化用益转化中,还存在着文化商品化将使文化主体的文化特色、民族身份失却的担忧,以及商品化将使文化资源庸俗化、文化失真、文化变异、文化同化及文化内涵消失等方面的质疑,文化资源商品化用益相关的规制亦相对缺乏。这些都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文化资源的商品化进程,呈现不尽如人意的状态。

3.我国文化资源商品化用益中侵权现象时有发生

文化资源要转化为文化商品,离不开文化产品的创意、生产与流通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进行市场需求、市场满足、市场满意度等的调研分析,并及时更新、修正文化资源的利用、设计理念。且每一次调整、修正,除了审视新的商品设计是否符合市场需求、文化资源的价值理念外,更希望每一次的创新设计都能有相应的权益维护。这种权益维护就是文化资源商品化用益中的商品化权保障。商品化权的设立,虽也存在支持说、反对说等学术争论,但不可回避的是,这些知名人物形象作品角色乃至角色特征的商业化利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消费吸引力,甚至引起了一系列衍生产品的快速发展,如小猪佩奇的传奇效益。所以,文化资源商品化,不但可以使创作者在创作角色后得到报酬,更可通过形象、角色传播好评过程迅速扩大其知名度,让消费者在形象的吸引下认同商品、获取更大利:益,同时保障角色形象不受歪曲。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中不乏有着极强文化吸引力、历史悠久的博物馆馆藏资源和民间传承的艺术表达、制作工艺,一.旦实施商业开发,即刻会因为其特有的文化传承迅速占领市场,故宫博物院的宫廷文化资源开发就是典型例證。而文化资源商品化用益,不仅涵盖对博物馆馆藏品的文化创意创造,还包括非遗传承人本人形象非遗技艺的利用,可商品化范围广泛。但文化资源商品化转化中的创新创造,多多少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文化资源原生态性和本真性,更因其商业利益的追逐让人质疑其文化价值的实现。而紧随文化资源商业开发、商品转化的,是利益驱动下的“搭便车”现象。如傍“故宫博物院”名牌、随意以博物馆专家乱代言,发布“故宫国宝……”“高仿故宫博物院国宝……”等攀附性广告、“辣眼”广告等,甚至出现2017年的夜藏故宫“女主播直播”现象,更有盗版泛滥的金山农民画、剪纸作品遭“翻版”、剪纸名作被侵权、香云纱服饰“标准”困惑等有碍非遗传承、有损非遗传承人形象的侵害事件发生。我国文化资源商品化用益中侵权现象的时有发生,不仅使文化资源商品化中对文化资源商品品质的保证令人担忧,亦使文化资源创意流转中的相关权利主体的人格利益、财产利益受损,如美国电影《穆斯林的无知》,就曾对非遗持有人造成精神上的伤害。这些权益的维护,若是从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反不正当竞争法角度实施分散保护,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缺憾,处于商标权、商号权、商誉权与版权间的边缘地带,权益主张也缺乏立论依据,在很多方面无法对博物馆、非遗等文化资源的商品化权利实施相对周延的有效保护。虽然文化资源商业化利用的市场前景和在商业化利用中的文化熏陶,都在相当程度上促成了文化资源商品化,但新兴商品化权的保护,在多数国家是从判例角度予以承认或间接保护,并没有直接的立法规定。而直接立法规定将以积极设权的方式直接维护文化资源的商品化进程,而非消极防范商品化进程中的权利侵害,对文化资源的商品化具有更为积极的推动作用,值得考虑。

四、文化资源商品化权设权的践行基础与理论依据

1.商品化权设权的实践支持

我国立法上并未引人商品化权,但司法实践中,却有相当数量的侵权纠纷所涉权利被法院认为符合商品化权的属性特点,从而以商品化权侵权定案止争。具体如梦工场动画影片公司商标异议复审纠纷,苹果公司的“TEAMBEATLES"案,张振锁(艺名张亮)的姓名权、肖像权侵权案,解放军警卫第一师仪仗大队的名誉权侵权案,还有张学友、谢霆锋、刘德华、章金莱、赵本山等的肖像权、名称权侵权案,都涉及知名人物、出名角色的商品化问题。北京高院等受案法院在审理中多数支持知名人物、出名角色的商品化权益,认为公众对人物、角色的认知和情感会移情于与其结合的商品或服务,会给相关权利主体带来相应的声誉与信誉,并据此获得人物、作品之外的商业价值和交易机会。因为我国没有商品化权的规定,受害主体的利益主张只能从肖像权、姓名权角度提起,但其维权行为更多针对的是财产价值而非人格精神利益。现行《商标法》第32条规定了“在先权利”,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授权确权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2条,又首次将作品名称、作品中角色名称以“商品化权”的形式作为一项在先权利予以保护,对那些随意将著名电影作品名称、知名人物形象及其名称等作为自己商品或服务的标识注册为商标,借此快速占领市场、获取消费者认同的不良行为予以规制,避免公众误认,维护市场正常竞争秩序。

2.商品化权设权的理论依据

商品化权设权与否,实际上存在着“支持说"“否定说"等两派观点。否定说认为,商品化权设权具有非正当性,认为避免误认、鼓励创作不能作为商品化权确权的原因,承认商品化权,将会导致其与商标权、著作权的冲突。“支持说”则认为,商品化权设权,旨在维护著作权、人格权、商标权等已有民事权利所不能维护的利益;毕竟名称、标题、标语、图章、文字及设计片段并不属于著作权法、商标法等的保护内容,不进行商品化权的设权,将会出现权益维护的盲点;且商品化权即便涉及人格特征,其人格特征因素的利用也意在创造经济价值,与人格权非直接财产属性特征不符。事实上,商品化权的对象虽然表现为真人形象.角色形象、作品名称、设计或文字片段,但商品化权的客体却并非这些对象本身,而是这些对象上所承载的信誉或公众吸引力,是要将其转移至商业领域继续创作价值、满足需求。而这种移转,无一例外地都会使这些角色、形象等人格标识的功能发生变化,演化为对商品的促销和质量担保。即商品化权,其对商品化对象的利用,是针对该对象的商业开发新的价值功能;其所要保护的,并非可供商品化题材的商品化对象本身,而是这些对象所具有的信誉、公众吸引力。所以,商品化权虽依赖于商品化对象而产生,但并非保护商品化对象本身,而是通过对这些对象所承载的商业信誉、影响价值再次开发,将其打造成为以商业信誉和影响力为内容的资信类财产,是以商品化对象的信誉为客体的原有对象的衍生权利,是一种以非物质的、无形资产样态存在的新型民事权利,有别于人格权、著作权、信用权、商标权、特许经营权等,有单独设权必要。

3.文化资源商品化权设权的实践需求与学理支持

我国文化资源中,无论是馆藏丰富的博物馆文化资源,还是蕴含丰富文化信息与民族情感的非遗文化资源,还是散落在民间的民族民间文学艺术形式,这些文化资源用益中的艺人形象、作品标识及其名称、标题、标语、图章、语言或文字的片段等,已然成为中华文化的一种象征,具有较高知名度。一些商人正是看重了这些文化资源所代表的良好声誉和较高知名度,将文化资源商品化,做成文化标识来宣传产品、吸引消费者;消费者购买商品时,因该文化标识也会自然联想到产品背后所隐含的民族文化,激發购物热情。这个过程正是文化资源商品化的演绎过程。由于我国文化资源表现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市场操作空间大,许多行业都存在着将其商品化的现象,在相当程度上丰富了我国文化市场,如用“三味书屋”命名书店、用“稻香村”命名饭馆、香格里拉成为连锁酒店的商号等。这些资源利用若用得好,尊重相关权利主体,内涵外延相一致,自然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将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但若用得随意甚至盗用,则不但可能降低文化资源的艺术价值,还可能侵害相关权利主体的合法权益,以致产生法律纷争,如“争抢名人故里”事件、安顺地戏署名权纠纷案、苏绣盗用案、东巴纸造纸术专利“侵占”事件等。且我国文化资源还存在被滥用多而维权案极少的现象[18],究其原因,恐怕得归因于传统民事权利未能涵盖这些资源在商品化利用中的权益内容,积极有效的法律维护却未跟进;而按照既有权利模式维权诉讼,所请主张不获支持也就难免。但若设置商品化权,将基于民族色彩、区域特色而形成的体现该群体发展历史、风俗习惯、生活环境、价值理念等内容的文化资源商品化操作所获利益归属于该特定族群甚至个体享有,不仅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当代社会对文化资源的消费需求,更从非遗资源持有人、博物馆馆藏文化资源所有人角度,维系其相关的资源用益上的人格利益与财产利益。毕竞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它们只是对满足独创性、创造性、显著区别性等特点的智力成果予以维护。而可商品化的事物中不乏与创造性劳动并无直接联系的内容,其商业价值的呈现更多来自媒体的宣传、公众的关注、偶然的机遇等外界因素,即其名望的塑造、社会的关注与认同,是就其知名形象“二次开发利用”的价值挖掘,而不是该形象的创造性本身,不一定符合知识产权的智力创造要求。这一点在文化资源商品化用益中尤为明显。许多文创产品的研发成功,除了有基于文化资源的演绎、创造外,更有社会公众对该文化资源本身的文化背景、文化价值的巨大认同。非遗资源传承中的品牌打造就是这种认同的典型代表。且非遗传承虽也强调一定程度的、契合社会发展的创新创造,但更重要的是传承,强调一种韵味的延续技艺的延展。故此,其独创性、创造性程度相对而言可能达不到知识产权所要求的高度,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也就无法就这种创造性不高的传承提供相对周延的有效保护。文化资源商品化权的设权,不仅可以有效维护非遗传承主体的财产利益,也有利于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传播,还能制止无良商家无偿利用文化资源信誉牟取不当得利的行为,补正法律对文化资源商品化现象保护的不足。可如何在文化资源名称或角色等的商品化用益中,维护其文化形象、捍卫其精神追求?在商品化权相关学理论证不够完善、规范设计本身缺失的情形下,文化资源商品化权的设权需求,呼吁商品化权设权理论研究、规范设计的同步跟进,以期构建一个相对完备的权利体系。

五、文化资源商品化权设权的总体构想与规范设计

1.文化资源商品化权设权的总体构想

2017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的《关于审理商标授权确权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2条第2款,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作品名称和作品中的角色名称以在先商品化权益作出了明确规定,有名、正式地确认了商品化权,同时也对商品化权的保护客体范围、权利构成要件保护效力等进行了严格限制。尽管商品化权在概念、主体、内容、形式等方面还存有学理争议,但鉴于司法实践中已然存在的司法实例与文化资源用益、文化产业健康发展需求,可以此司法解释为依据,在《博物馆条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等法律中设置文化资源商品化权。可考虑在《博物馆条例》中增设博物馆资源商品化权,对利用博物馆名称、博物馆藏品、博物馆设计、博物馆宣传影像、博物馆衍生产品、博物馆影像资料以及与博物馆相关的其他要素进行二次商业开发的行为,予以商品化权的保护,防止博物馆被“傍名牌”、被“搭便车”,避免博物馆在长期经营中所形成的无形公众信誉资产受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中,也可以此为思路,从商品化权角度保护非遗资源用益。如对利用剪纸、木雕、微雕、青铜器艺等传统手工艺与技能的传承人形象进行文化产品宣传或影视剧、动漫作品研发的行为,增设商品化权保护赋予非遗产权人公开公正、公平地分享因非遗资源利用所得利益,甚至作为非遗资源传承资本的累积;同时要求原真性用益非遗资源,保障非遗资源用益不受歪曲,维护非遗权益主体人格利益。但即便如此,也并非所有的文化资源都可以成为商品化对象。因为商品化对象一般是针对饮食、服饰、节庆文化及工艺技艺等文化资源可有形处置的部分,一般可借助旅游业进行直接商品开发。而且在商品开发过程中,如果其商品化行为而凝练的角色、形象、名称、标识等的独创性、创造性已经达到现有知识产权保护的程度或本身就属知识产权保护对象,则纳人知识产权保护范畴;反之,则归人商品化权保护。安顺地戏因属民间地戏作品而被法院认为不构成署名权侵犯,但其为影视剧素材利用的形式完全是商品化运作表现,可从商品化权角度予以权益维护,保护我国文化资源用益。

2.文化资源商品化权设权的规范设计

文化资源商品化权作为以文化资源为背景的商品化权的类型表现,其法律规范设计,首先得明确商品化权的对象,而后再从主体、客体、内容、权利主张与责任追究等角度全方位设计、构想。如文化资源商品化权的权利主体,同非遗产、博物馆文化资源开发中的产权确认一样,自然人、团体组织都可成为其权利主体。权利主体对文化资源中的角色、形象、名称、标题、标记及文字、设计的片段等进行商品化用益、处理,所获财产收益自然归属于权益主体。如果该文化资源是由某族群创造、传承、发展的,其权益归属该族群集体共享;若该文化资源是由个体具体传承、演绎的,如剪纸艺术、木雕微雕、青铜器艺、漆艺等传统手工艺与技能的传承人,亦可对这些形象、角色的商业化利用主张权益。需要注意的是,文化资源的商品化权客体不是商品化对象,而是信誉、声誉,强调该文化资源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享誉度,该资源与商品化利用的角色形象、名称间要有较为明显的稳定对应关系,一提到该文化资源就自然会想到该形象。我们非常熟悉的《水漫金山》皮影戏中的白娘子许仙形象,“甲马纸”水印木刻版画形象、贵州蜡染原形形象、浙江平湖西瓜灯形象、安顺地戏中的面具形象等,其在商品化用益中,均能展示出稳定的指代关系,显现出资源整体表征的“信誉”,并因其背后的文化声誉附上了较高的商品品质保障,引导公众消费,获取经济利益。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商品化权的设置,财产权角度的利益维护是重点。但该商品化权的用益,尤其是文化资源商品化权的用益,还得注意权利边界的设置问题,不然可能会限制公共文化资源的使用。所以,在其商品化权规范设计时,应考虑一定范畴的合理使用。如果该用益虽有一定的利益获取、市场回报,但更为重要的是其用益对承继、传播更为有利,且其使用亦未构成对文化资源中所蕴含的文化意识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的破坏,相反更多体现的是尊重与传承,则其用益应考虑构成合理使用。而若其用益是在有过错的情况下,故意混用、冒用,使公众产生误认,甚至污蔑其文化内涵、文化思想、文化价值,则可考虑构成侵权,除了施以经济赔偿外,还可启动禁用权,禁止加害人今后再使用该文化资源,以使用权、禁用权的规定明确文化资源商品化权的权利内容,捍卫文化尊严,同时也实现文化资源所承载的经济价值。

六、结语

文化资源不是文化商品。但文化资源中的社会认同,使文化资源中无论有体有形、无体无形的文化资源,还是角色、形象、名称、标题、标记及文字设计的片段等,都有为市场需求、实现商品转化的可能,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与核心。文化资源的市场用益、商品转化,在获取市场回报之时,更要关注用益、传播过程中的文化理念、文化精神的传承,维护文化资源权益主体的财产利益与精神利益,这些都有赖于文化资源商品化权的确权保护。商品化权在我国虽无明确的立法规定,但2017年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和各地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对商品化权益的司法确认,以及文化资源商品化用益的实际需求,这些都在相当程度上推动着商品化权的权利确认与保障。文化资源的商品化权的践行基础与理论证成,可考虑将其融人《博物馆条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等文化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中,维护文化资源商品化运作中权益主体利益,捍卫文化尊严,传承社会文明,为文化资源的市场用益、商品流通、权益主体利益维护及权利边界等提供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实现文化资源的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吴汉东.形象权的商品化和商品化的形象權[J].法学,2004(10).

[2]谢晓尧.商品化权:人格符合的利益扩张与平衡[J].法商研究,2005(3).

[3]李诗鸿.论商品化权[J].江淮论坛,2005(6).

[4]杨立新,林旭霞.论人格标识商品化权及其民法保护[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5]母小君.论商品化权的辨证分析[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10).

[6]杜文聪.论商品化权的行使及其限制[J].河北法学,2011(12).

[7]蒋利玮.论商品化权的非正当性[J].知识产权,2017(3).

[8]王星星.论博物馆的商品化权及其法律保护[J].中国博物馆,2017(1).

[9]孙九霞,吴韬.民族旅游地文化商品化对文化传承的影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10]苏喆,王丽婧,黄忠.论民族民间文学艺术的商品化权保护模式——从“刀郎”之争看民间文艺的知识产权保护[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

[11]余俊.论商品化权之权利归属一商品化权与知识产权,关系之考量[J].电子知识产权,2005(8).

[12]刘继辉.产业资源视野下的中越边境(桂越段)文化资源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8(1).

[13]张航.非遗保护期待专门立法被侵权可索精神赔偿?

[EB/OL].http://news.163.com/10/0611/09/68SVKRTP000146BD.html.访问时间,2018-11-19.

[14]赵世猛.剪纸名作被侵权非遗传人获赔偿[EB/OL].http://www.iprchn.com/Index_NewsContent.aspx?newsId=81300.访问时间,2018-11-03.

[15]郑成思.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16]刘晖.民族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小村庄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

[17]张维.传统文化资源盗用滥用突出[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901caf810101ly8t.html.2014-06-14.访问时间,2018-11-16.

[18]古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被滥用多但维权案极少[EB/OL].http://www.legaldaily.com.cn/locality/content/2012-04/26/content_3528648.htm?node=32241.访问时间,2018-10-21.

[19]常本照树,铃木敬夫..土著民族的文化与知识产权研究[J].吕艳滨,译.太平洋学报,2009(4).

[20]胡卫萍.非遗资源产权确认与交易的立法保护[J].江西社会科学,2018(4).

[21]胡卫萍,刘靓夏,赵志刚.博物馆文化资源开发的產权确认与授权思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

[22]刘丽娟.我国司法如何确认商品化权(下)[J].电子知识产权,2017(11).

作者:胡卫萍 王学军 赵志刚

上一篇:少儿英语词汇教学的语言学论文下一篇: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因素分析论文